标题:魏德东教授:唯识思想与佛教修学 内容: 魏德东教授:唯识思想与佛教修学魏德东提要: 我主要和大家讨论四个问题。 首先是唯识的基本义理,我希望能用三个命题予以概括,这就是万法唯识、八识理论和转识成智,最后讲一下唯识思想与佛教修学的关系。 关键字: 大家好! 没想到今天会有这么多人来听讲座。 五月份我曾来这里做过一次演讲,作了很多准备,大约有二三十人参加,我感觉讲得很从容。 这次我以为也只有那么多人,没想到竟然这么多,这就给了我一个很大的挑战,不知道大家为什么会对唯识学这么感兴趣? 不知道大家到底想听什么? 如果我去一个寺庙给一些居士讲唯识,或者去一个大学的宗教学系讲,我大致可以推测我的听众的倾向,可以断定大家想听什么,但是今天我的确有些茫然。 按照佛教的传统,在演讲之前应该清楚大家想听什么,佛教称其为应机、逗法。 当然我不是在说法,我不是在传教,我只是在讲一般的佛学道理,但在讲之前了解大家的意图仍然十分重要。 但是今天好像做不到这一点了,我就按照海报上列出的提纲来讲。 我大约讲一个多小时,剩下的时间留给大家。 在现代文化系统中,唯识学总是被看得很难很繁琐。 在哲学当中,唯识哲学以最复杂最难学着称。 但我今天的工作并不是要给大家讲一些很烦琐的东西,让大家觉得我有学问。 我想大家都不是专业的佛教学者,因此我猜大家的兴趣,或许就是了解唯识学最基本的道理,把握唯识学的根本精神,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而不是演算繁复的因明论证,或者推究概念的细密演化。 实际上这也是我个人的倾向所在。 因此今天我们要带着欣赏的心态,共同分享一个未名湖畔美好的唯识之夜。 今天我主要和大家讨论四个问题。 首先是唯识的基本义理,我希望能用三个命题予以概括,这就是万法唯识、八识理论和转识成智,最后讲一下唯识思想与佛教修学的关系。 一、万法唯识我讲的唯识学的第一个基本义理是“万法唯识”。 所谓万法,指所有的存在物,也就是整个世界;“唯”,依照通常的解释,就是唯有、只有;“识”就是众生的意识。 万法唯识是说,一切存在物的本质只是意识,整个世界都是意识的变现。 这是理解唯识学的第一个重要命题,体现了唯识学的理论品格。 对我来说,要通俗易懂地把这个问题讲清楚,不太容易。 我想大家都受过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对于唯识学来说,开始的时候,或许可以顺着西方哲学史上唯心论的思路揣摩体会。 当然对于唯识学乃至整个佛教的哲学属性,从来争论不断。 从唯心论入手只是起导引大家思路的作用,对唯识学哲学属性的判断最终要看你们自己的体会。 我从三个角度具体向大家阐述万法唯识。 第一点,是从审美上看。 比如谈恋爱,中国人最常说的就是情人眼里出西施。 国庆节期间,街上成双成对的恋人们都很骄傲,因为他们都感觉自己的伴侣是最潇洒最漂亮的。 这很重要。 这些伴侣有年轻的也有年纪大的。 有些年纪大的人可能会觉得自己的伙伴不能再说漂亮了,但是一定曾经认为漂亮过,(笑声)曾经很欣赏她。 但是你的同事并不一定认为你的伴侣很美。 为什么? 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审美观念,俗语中所谓的王八看绿豆者也。 我想这一点是不用我来多讲的。 总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眼光,有自己喜欢的歌曲,自己喜欢的朋友等等。 如果大家都认为某个人很漂亮,所有的人都喜欢一个人,这就很麻烦了。 这也就是今天影视界所谓大众情人的烦恼。 他们有很多麻烦啊。 但即便是大众情人,每个人所欣赏的角度所喜欢的内容也是不同的。 从根本上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绝对不会有两个完全相同的思想。 比如对咱们的社长来说,也是这样。 如果所有的会员都喜欢他,那他就不仅工作很忙,其他的很多事情肯定也很麻烦。 你现在是不是这样? 爱你的人超过百分之九十了吗。 (笑声)也可能只有百分之十的人认为你长得潇洒。 为什么? 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眼光,每个人眼里都有自己的世界,这个世界与别人的是不同的。 这个审美道理在唯识学上就叫做万法唯识。 其实不仅在唯识学上,可能任何一种哲学都承认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审美观。 第二点,我们从认识论上来理解万法唯识。 大家都懂得认识论,认识活动需要有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 在一般的认识论中,认识客体是客观的,是外在于我们的认识主体,是实在的。 但唯识学不这么认为。 它认为认识对象是由认识主体产生的,不是客观实在的,即认识对象是“唯识所变”的。 它还特别地将认识主体称作“见分”,认识客体叫做“相分”。 这一点鲜明地体现了唯识学独特的理论风格,而不像刚才所说的审美观基本为各种思想所认同。 国庆节期间,大家可能都去了很多地方,有的人去了泰山,有的人去了承德,有的人去了峨眉,还有的人去了新加坡等等。 出发之前,首先你会肯定在那里有一个客观的地点,比如有一个客观的新加坡,所以你才会去,回来之后你对我们说:“新加坡好干净呀! ”你会说新加坡的地上没有口香糖,为什么? 因为那里根本就没有卖口香糖的,(笑声)而且如果你在公共场合吃口香糖很可能要被罚款。 你认为这就是真实的新加坡,因为你看过的客观的新加坡就是这样的。 但是唯识学告诉你,事情不是这样的,你所说的新加坡并不是客观实在的,你所说的新加坡只不过是你对新加坡的一种“影像”。 再举个例子说,我住在朝阳区的南部,北京的东南方向。 我现在对你说,那个地方有点脏,过去有很多工厂,那个地方没有这么多大学,只有一所大学叫做北京工业大学,如此等等。 那你就会说,哦,原来朝阳区的南部是这样的,没有太多大学,也不太干净,是北京穷人住的地方。 我刚刚说完,可能有人会立刻反驳:“我刚刚从CBD过来,CBD那是北京的中央商务区,以国贸大厦为中心,地皮比中关村还贵,是北京最重要的商业重镇,怎么像你所说的是穷人呆的地方呢? 我们那里开的车全是宝来以上。 ”这是他所理解的朝阳区。 到底朝阳区是怎样的? 每个人认识不同,每个人心目中的朝阳区也就不同。 那么朝阳区到底是怎样的呢? 其本质是什么? 唯识学认为并没有什么本质,朝阳区就存在于不同主体的意识中,因人而异。 这在唯识学认识论上叫做“摄境归识”,即把我们所认识对象归人认识主体当中,只是不同认识主体的显现。 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一个自己的朝阳区,唯心所变。 大家意识中相互交叉的部分,也就是基本相同的部分,构成了所谓的客观的朝阳区,实际上这也是意识的变现。 客观外在实在的朝阳区是不存在的。 唯识学认为,我所认识的事物只是我的认识表象,而不是事物自身。 所谓的认识客体实际就是人的意识“影像”。 我所认为的朝阳区和别人所说的朝阳区都是一种影像,是我心目中的朝阳区。 比如,国贸大厦存在吗? 从唯识学的角度出发,我现在是不能告诉你国贸大厦是否真实存在的。 有一个更好的例子,纽约世贸大厦,但是如果一个人长眠了一年醒来,他一定认为“双塔”依然在那里,他要去看“双塔”,但实际上已经没有了,“9.11”让它消失了。 但为什么这个人会以为“双塔”还在呢? 而且他认为肯定在,你跟他讲“9.11”他根本不能理解。 这说明,所谓双塔,不过只是人们的影像,只是活在你的心中而已。 再举个例子,一个不了解美国的人,根本就不知道“双塔”,你说“双塔”在他那里存在不存在呢? 在唯识学看来,没有关于事物的认识,也就说不上事物是否存在,用现象学的语言来说,就是把客观对象的有无“悬置”起来。 在唯识家看来,所谓客观事物实际只是众生有关事物的影像,认识永远超不出影像。 你可以说你认识月球,但是你所认识的并不是天上的月亮,而只是你心目中的月亮影像。 你说你认识银河系,但是银河系到底存不存在? 没有天文学知识的人一定会说不存在。 银河系是什么样子的? 每一个科学家说的都不同。 为什么? 因为每个科学家心目中都有自己的银河系。 那么事物自身到底是怎样的? 那是一个超出了思维的问题,是你的认识能力所不能企及的问题,是你的认识的界限。 因为当你听到看到某一个事物的时候,你已经是带着自己的眼光自己的成见在听在看了。 所以物理系的人和中文系的人在看银河系的时候感受可能很不相同,前者可能表述为分子结构,后者津津乐道的可能是一个爱情故事。 概括地说,唯识学在认识论上告诉大家,我们所认识的对象实际上就是我们头脑里的事物影像,是一个表象,而不是客观的世界。 那么客观世界是否存在呢? 一个严格站在认识论立场上的唯识家可能会予以回避。 唯识学有一部经典,叫做《解深密经》,很短,大家可以去读。 其中最重要的一句语录是:“识所缘,唯识所现”,意思是说,我们的意识所依赖所凭靠的对象,只是意识的表现。 这是《解深密经》对“唯识”含义的一个经典解释。 这样说还没有回答唯识学最根本的问题,也就是“是否存在客观的世界”的问题。 如果不存在,那为什么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看到银河系? 这满天的星斗从何而来? 这就要讨论万法唯识的第三个层面:本体论含义,也就是说,要从世界的生成上看这个世界到底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 世界到底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 举个例子来说,我们这个北京大学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 在唯识学看来,北大就是主观的,是“唯识所现”,是意识变现来的。 首先有“戊戌变法”,是那些“戊戌变法”的维新派想出了一个学校,叫做京师大学堂。 第二个是“老佛爷”慈禧太后有这个意识,戊戌变法后她没有关了这所学堂。 如果没有晚清这些人的意识,北京大学是不可能产生的。 经过了100多年到今天,北京大学是什么呢? 比如说这座教学楼,这是很年轻的一座楼,本来是没有的,但是北京大学校长办公室有了这个想法,想要造这样一座楼,于是就有了这座楼。 用佛教的话说就是大家一发“愿”,这个楼就平地起来了。 北京大学南面有条路本来很挤,北京市和中关村一发“愿”,心念一动,一条四环马路出来了。 三年前这里根本没有这条马路? 那么四环路哪里来的? 很明显,它是“唯识所现”。 又比如中国人民大学,它首先是根据中国共产党的意愿所创立的。 它产生于抗日战争的烽火之中,最早叫华北公学。 共产党为了抗日,为了培养抗日干部,有了这样的心愿,再共同努力,结果在延安的窑洞里,人民大学就产生了。 (笑声)如果没有抗日,就没有人民大学。 有支歌叫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是很有唯识精神的。 没有共产党怎么会建立一个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导的新中国呢? 总之,在唯识学看来,所有的事物都是意识的变现,总是有了某种想法才能有这种东西。 那么肯定有人追着我问:既然说四环路是中关村是北京市变现出来的,那么这块地是谁变的? 也就是说山河大地是谁变的? 这是唯识学面临的最尖锐的挑战。 在唯识学看来,整个世界也都是我们意识的变现。 那么山河大地到底是谁变的? 也就是说,我们生命赖以存在的自然界是如何变现出来的? 有的同学可以熬三个月变出来一个托福660分,这没有问题,你自己可以变出来。 你们的校友几个人一发力就可以变出一个新东方学校出来。 新东方是先天实在的吗? 不是,是从那几个校友心里“流”出来的,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美语考试培训基地,也是中国人才流失的重要源头。 (笑声)那么山河大地是哪里来的? 唯识学对此有一个回答,叫做一切有情,无始以来,业力所感。 什么是“一切有情”? 就是一切有感情、有意识的事物,不仅指人,更接近今天所说的动物。 佛教讲六道轮回,说有六种存在形式形成了众生的轮回,包括天、人、阿修罗、畜生、地狱、饿鬼。 这一切都是有情。 你一个人当然很难变出香山来。 山河大地是一切有情共同变现出来的,一切有情是变现山河大地的主体。 自然界是在什么时间为一切有情变现出来的呢? 佛教讲“无始以来”。 通常我们总是认为一切事物都是有起源的,有它的产生,也有消亡。 佛教不这么认为,佛教认为世界的存在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无始无终。 我希望大家仔细体会佛教的这种思维方式。 无论是上帝创世,还是宇宙大爆炸,世界似乎总有个起点,那么起点之前又是什么呢? 佛教认为没有起点。 山河大地就是在这样一个“无始以来”的悠久得不可计量的时间段中被有情变现出来的。 在佛教那里,我们的生命是无限的。 这与进化论不同,佛教不认为说远古没有生命,进化到一定阶段出现了生命。 佛教讲三世,即前世、现世和采世。 从佛教的角度看,你现在坐在这里,与你前世有关,前世依然还有前世,直至无穷;同样你坐在这里,也关系到你的来世,来世依然还有来世。 生命是一个无限的过程。 佛教是讲业报的宗教。 所谓业报,就是众生的活动及其影响。 业,就是一切活动,包括身体、语言和意识三个方面,用哲学术语说,就是实践。 提醒大家注意,在我们概括实践形式的时候,还有什么东西能超出身体活动、语言活动和意识活动的范围呢? 佛教对业的概括,应该说充满了智慧。 任何活动都有其影响,影响就是报应,没有任何神秘之处。 众生的业力引起的报应影响,就是业力所感。 上述三个因素的结合,就构成了唯识学对自然界和整个世界的解释。 当然这是一种宗教的解释。 万法唯识所变,北京有个香山,你当然不能说香山就是你变的,你仙逝了香山就没有了。 香山是无始以来一切有情的活动所变现出采的,不会单为你个人的状况所决定,但它与你有关系。 我们生存的环境是大家共同的业力感化而来的。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意识,进而有自己独特的世界,但不同的有情之间总会有一些共同的东西,形成思想的交集,这种共同的业力所感,就形成了自然界,构成了有情生存的环境。 从这个角度,唯识学论证了我们认识的对象并不是客观的存在。 每个人变现了自己的世界,大家变现了共同的世界。 这就是我所讲的唯识学的第一个道理:“万法唯识”。 这是唯识学中最难懂也最难讲的一个道理,讲起来是很难受的,不知道大家听起来是不是难受,希望不是非常难受。 (笑声)二、八识理论下面讲唯识学的第二个基本义理:八识理论。 佛教认为我们的意识分为八种: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 其中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被称作前五识,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感性认识;意识叫第六识,是我们所说的理性认识。 我们通常所学的认识论,基本就讲到这里。 但是唯识学不同,在此之外唯识学还讲两种意识形式,这就是第七识末那识和第八识阿赖耶识。 简单地说,这两种意识实际上就是我们的潜意识。 唯识学认为,前六种意识形式是表层意识,是我们能感觉到的,在表层意识的背后,还有更深层的意识,这就是末那识和阿赖耶识。 佛教认为这些潜意识是更重要的,潜意识决定了表层意识,表层意识是阿赖耶识的变现。 阿赖耶在梵文中叫做A1aya,原意是“藏”,即仓库的意思。 通常人们所说的意识,就是前六识,但六识的存在依赖很多条件,在很多时候是没而不显的。 比如眼识,盲人就没有,而且眼睛不盲的人所看到的范围也是有限的,太暗了看不见,太亮了也瞧不出。 其他的耳识等也都是这样。 第六识意识相对比较持久,但在熟睡无梦的时候,或者在闷绝的时候,比如挨了闷棍昏死过去的时候,第六意识也不存在了,那么这个没有意识的人,其存活的基础是什么? 在唯识学看来,人在这个时候,表层意识没有了,但还有潜在意识,其中最核心就是阿赖耶识。 当前六识没而不在的时候,微细难知的阿赖耶识依然存在并活动着,成为生命的承担者。 阿赖耶识最重要的特征就是种子的积聚与现行。 我们的一切活动都储存在阿赖耶识中,就像植物的种子一样,阿赖耶识因此也叫种子识。 “种子”是一种比喻。 佛教是一个比喻的宗教,学习佛教要有想象力。 佛教的逻辑就是一种推断的逻辑,比喻的逻辑,大家可能都知道因明,但它不同于三段论,其结论不具有形式逻辑的必然性,而是一种推断。 种子是什么意思? 春天我们播下一颗种子,这颗种子生长在土壤里,通过阳光、水分、空气等等因素的作用,发芽成长。 经过几个月的风吹日晒,雨打霜冻,又形成了新的种子。 在这新的种子中,蕴涵着这一年中这棵植物所感受的所有信息,比如缺水差点干死,下雨差点涝死,被人踩了一脚差点被踩死,所有的这些感受,都凝聚在种子里。 每一粒种子表面类似但无一相同。 有的种子长在试验田或者温室里,一年四季都有阳光,温度是恒温,水分充足,很舒服。 有的长在悬崖上,自然没有那么丰满。 在唯识学看来,人的活动也是这样的。 人的一切活动都在阿赖耶识里留下了痕迹,都积淀在阿赖耶识中。 阿赖耶识就是每个人生命的仓库,你的一切特征都潜存在里面。 阿赖耶识这一生命的仓库不只是被动地储藏,更重要的是变现,也就是种子生现行,生出现实世界。 前面我们讲万法唯识所变,这个识根本上讲就是阿赖耶识。 当我们的感觉器官与外界接触的时候,阿赖耶识中积淀的种子就会随之而起,现行出来,是意识产生的源泉。 因为每个人的阿赖耶识都带着个人的印记,因此每个人所变现的世界也是不同的,一人一宇宙,见仁见智。 我和你一起去人民大学,我的感知可能比你丰富,因为我在这里蒙熏的时间长,一草一木都会引起我的感慨,但你可能会说“人大好破呀,没有湖又没有塔。 ”而我可能会说:“北大的湖也不大,塔也没用了,还不如拆了算了! ”(笑声)你会警告我:“差矣,这可是北大的标志,‘一塔湖图’,有很多动人的故事和传说。 ”我们的现行积淀在阿赖耶识种子里,当我们活动时,种子又将这些储备外化出来。 这就是为什么诗人看到野草会引发诗意,园丁的反应是如何剪掉它。 (笑声)末那识的特点是恒审思量,就是永恒地将阿赖耶识执着为是“我”的,被看作自我意识的根源。 阿赖耶识是潜在的,它要表现出来,就要经过末那识。 有了末那识,当每个人的前六识生起的时候,就是他自己的。 它使阿赖耶识成为每个人自己的。 因为有末那识,你的朋友才是自己的,你的世界才是自己的,末那识使每个人与他人区分开来。 唯识学的八识理论在结构上有些类似于弗洛伊德所说的意识理论。 弗洛伊德将意识分为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三层面。 他认为,“潜意识”是人的意识中被压抑的部分。 “前意识”就像一个门卫,起检查作用。 当你的潜意识想变成意识的时候,前意识就会以文明为尺度,检查它是否合乎文明的要求,并决定它能否外化为意识。 比如说你看到商店里的一件东西非常喜欢,想不掏钱就把它占为已有,但你的“前意识”告诉你,这是违法的,是不允许的,你的这个念头由此打消。 在弗洛伊德看来,你因此被压抑了。 长久的压抑就可能导致精神病。 在形式上,弗洛伊德的意识理论和唯识学的八识理论都将意识分为三个层次,虽然旨趣迥异,但依然有相互激发的潜力。 三、转识成智万法唯识,识有八种,唯识学的基本义理是否就此为止于呢? 不是。 唯识学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方面,叫做“转识成智”。 20世纪中国有个伟大的哲学家,叫方东美,他曾明确地提出,唯识学应该叫唯智学。 在佛教中,“识”这个概念基本是贬义的,常常用作情识、妄识。 如果学唯识仅仅局限于“识”,那就不是唯识学。 唯识学骨子里不是“唯识”而是“唯智”。 我们每个人都有“八识”,但是每个人的“八识”都是不完美的。 这种不完美来自两个方面,一是认知的局限,二是道德的染污。 所谓认知的局限是比较容易体会的。 我们的眼睛、耳朵等器官所能感知的事物都是有局限的,或许你说意识是没有局限的,你能够随心所欲。 但静心反思,你能想什么? 你所想到的不就是你所知道的那些东西吗? 与无限的宇宙相比,那真是可怜,就像苏格拉底所说,他只知道自己的无知,又像牛顿的比喻,站在知识的大海面前,他不过是拣到一只贝壳的孩童。 因此,个体的认识总是很有限的。 影响认识完美性的另一个因素来自人的道德。 因为每个人都带着自己的末那识,都把世界看作是我的,都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来考虑问题,比如我想考100分,我想拿OFFER(留美奖学金),我想去美国,我不想死,我想永生,等等。 你在这种心态下,你能够认识真理吗? 断无可能! 人的认识的局限性,深层的原因就是来自心灵的染污,因为你不能够自然地看待这个世界,用佛教的话说就是不能“如来”的看待这个世界。 “如来”就是“如其所来”,就是世界的本来面目。 世界在你的眼里,永远是戴着你的有色眼镜,被歪曲了。 一个美丽的姑娘走在燕园里,那是一道美丽的风景,但如果你心存邪念,还有什么美丽可言? 这道美丽的风景当下就成了地狱。 如果你超脱一点,站到博雅塔上去欣赏这道风景,可能就舒服了许多,因为你开始“悟道”了。 由于认知上的局限性和道德上的染污性,认识永远是不完美的,唯识学要彻底克服这种不完美,就提出了“转识成智”论。 所谓智,就是智慧,是识的对立面。 智是没有局限的,纯净的,是超越主客体分别后的境界,佛教称其为“五分别智”,或“般若之智”。 唯识学的归宿,就是转舍有局限有染污的识,转得没有局限没有染污的智。 具体说来,转识成智包括转八识成四智。 前五识要转为“成所作智”,第六识要转为“妙观察智”,末那识要转化成“平等性智”,阿赖耶识要转化成“大圆镜智”。 所谓成所作智,就是成就前五识行为的智慧。 前五识是感性认识,有自己的具体感觉,都是有局限的,转为智慧以后就没有这种局限了。 能够如实地体会事物的本来面目,给大家带来快乐。 所谓妙观察智,是对世界的精妙观察,核心是参透了共相与别相,也就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第六识本身是理性认识,其核心就是研究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哲学大师冯友兰先生说过,哲学归根到底就是探讨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人可以分为男人女人,又可以分为年轻男人年轻女人,年老男人年老女人等等。 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一般道理来,就是所谓的理论思维。 整个世界抽象到最后是什么呢? 有不同的回答,依据这些回答,形成了不同的哲学。 有的说是物质,有人说是精神。 有了妙观察智,就可以透彻地把握整个世界自相与共相的关系。 末那识是自我意识的根源,总是主张“有我”,因此在转舍之后获得的智慧,叫做“平等性智”,也就是克服了人我之别,以万法平等的心态去观照事物。 阿赖耶识是涵盖每个人一切种子的仓库,转成智慧,就形成了“大圆镜智”。 像一面无限的镜子一样,圆满无缺。 到此境界,你已经和宇宙融为一体,你就是万法自身,就是真理自身,达到了绝对自由,没有些许障碍。 转识成智,就是一个超越认识的局限,不断扩充心量直至无限的过程。 小的时候,我经常和我的妹妹攀比,看到她分到的瓜子多,我就生气,我会将自己本来就少的部分扔掉,以示抗议。 长大到了学校,不再和妹妹攀比了,又和同学比,老师为什么让他作班干部而不让我作呢? 十分痛苦。 再长,不和同学比了,又和同事攀比。 我们的心量应该越来越开阔,最终像大海,像虚空,直至无限。 当你把心灵扩充到无限的时候,你本身就是无限自身,你就完成了转识成智的过程。 四、唯识思想与佛教修学学佛的人都非常重视修行,在座的诸位不一定对此感兴趣。 但唯识思想不仅对佛教修行有指导作用,就是对一般人的道德进步可能也有启发。 佛教徒是很关心修行的。 在美国的时候,我看到一本书,叫做《涅槃的高速公路》,(笑声)体现了现代学佛者希望消除烦恼的焦急心态。 “修”有很多方法,明清以降,中国佛教的主流宗派是禅宗与净土宗,民间最流行的修行方法就是坐禅和念佛。 我人大有个学生,说他的奶奶是佛教徒,但就知道念阿弥陀佛,睁眼就念,念个不停,他觉得奶奶不懂佛教义理,是迷信。 我提示这位学生,你奶奶的方式未尝不是一种最恰当的修行形式。 佛教修行有八万四千法门,但所有的方法归结起来,核心都是通过宗教和道德实践,改善自己的心态,转变自己的气质,改变自己的命运,赢得生命的自由。 坐禅如是,念佛如是,读经如是,行善止恶亦如是。 缘由何在? 这就是我们前面所说的阿赖耶识的种子与现行理论。 我们所有现行的活动都积淀在阿赖耶识种子中,丝毫不失,唯识学称其为“熏习”。 “熏习”也是一种比喻。 北大宿舍里蟑螂多,为了驱赶蟑螂,不得不放几个卫生球进去,结果衣服拿出来的时候满是樟脑味,很难闻。 怎么办? 下次就在衣柜里放上香料,再穿上的时候,就充满清香。 臭和香怎么会跑到衣服上去呢? 这就是熏习。 佛教以此比喻,人的活动也是这样,现行不停地熏习种子。 今天我为什么不在家看亚运会比赛而到这里来呢? 因为我觉得和大家交流是一种更好的熏习,和一些有追求有理想的朋友在一起,可以改善我的阿赖耶识种子。 在现行熏种子的同时,种子还生出现行。 积淀在阿赖耶识的种子,一旦因缘和合,就会即时现行,影响我们的活动。 现行熏种子,种子生现行。 唯识学的这一行为与思想互动理论,为一切佛教修行,乃至日常的道德实践提供了理论基础。 修行的过程,就是改善我们的种子的过程,也就是改善我们的心理结构的过程。 种子有染有净,如果能让所有的种子转染成净,你便达到了至高的精神境界,在行为上能够从心所欲不逾矩,这就是解脱。 如何才能让所有的种子都成为清净种子呢? 这就需要改善你的日常行为。 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但行好事,莫问前程,这是一切宗教修行和道德进步的必由之路。 佛教主张业力不失,因果报应。 只有好的行为,才能生成清净种子,进而产生更好的行为。 同样,任何不好的行为,都会在种子中留下印记,都会影响你未来的行为,乃至你的命运。 1998年,我在云南为全国党政干部讲课,在讲到业力不失的时候,一位吐鲁番市的领导突然问:“我有一个念头一闪而过,会怎样不失呢,会对以后有什么影响呢? ”当时课堂上鸦雀无声,所有的人都感到了这个问题对我的压力。 我告诉他,虽然这个念头一闪而过,以后你甚至永远记不起来,但它已经印刻在你的阿赖耶识种子里,总有一天会生发出来,影响你的行为和思想。 当时吐鲁番市的前法院院长激动地拍案而起:“你说得对,我有这样的经验,贼不打三年自招。 ”他的意思是说,有时候你抓住了贼,打死他也不承认,当然这是违反人权的,玩笑,但如果不理他,过一段时间他自己就说出来了,因为憋在心里很难受。 (笑声)你们没有这样的经验吗? 你的同学有了女朋友,你逼着问,他肯定不说,你不问他,第二天他就会找你来炫耀:“我最近找了一个女朋友,很不错。 ”(笑声)从这一思路出发,每个人都应该在身、口、意三业上精进努力。 你对别人好了,别人才会对你好。 你还要让人家感觉到你对他好,实际上这样就够了。 (笑声)当然你要真的对他好,因为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笑声)你可以骗人一时,但不能骗人一世。 从口业上讲,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一声六月寒,好言好语对人际关系何其重要! 有些妇女喜欢以刀子嘴豆腐心自称,说明自己心眼好,但为什么语言上不能也好起来呢? 意识的作用在三业中是最强大的,因此要经常想好事,存好念,如果天天想如何和人吵架,难免不随时表现出来。 身行好事,口说好话,心存善念,你的道德品质和人生境界就会得到不断的提升。 用上个世纪80年代的话说,这就是行为美、语言美和思想美。 (笑声) 因此,从唯识学的角度来看,生活就是修行。 一个人的每时每刻都在影响种子,因此不能有一丝一毫的松懈。 修行没有假期。 我们如果从点点滴滴做起,不断改善自己的行为和思想,就会有比较好的人际关系,比较和谐的是生存环境,假以时日,就会有比较满意的生活,进而有好的命运。 有些人把学佛和生活弄成两张皮,初一十五到佛寺烧香拜佛布施,出了庙门又撒谎骗人,这是不行的。 这种修行最终不过是自欺欺人而已。 一个学佛的人,如果人生总是十分悲惨,总是步履艰难,就需要很好地反思。 己利利人,自利利他,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笑声)只有肯对别人付出,才能赢得回报。 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 生活的 发布时间:2023-07-27 10:42:42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100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