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南昌菜场遍闻青蛙哀鸣声 内容: 每到夏天,就有数以万计的青蛙成为人们的盘中餐。 整整一个夏季,菜场不绝青蛙的哀鸣。 青蛙作为维护自然界生态平衡的一个链节,本是人类的朋友,为了拯救青蛙,为了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本报将从今日起陆续推出相关报道,从源头入手,让青蛙远离人们的餐桌。 青蛙藏在角落里卖地点:墩子塘菜场昨日凌晨4时许,凉风习习。 记者来到南昌市墩子塘菜场。 此时的菜场灯光摇曳,已有不少商家在忙碌着。 几辆外地牌照的大货车停在巷子口,正在搬卸一箱箱用塑料袋包装的货物。 记者走上前去,询问有没有青蛙。 一位搬卸工说:“是海鲜。 青蛙这时没有,要晚点。 ”记者再问有没有批发的。 这位搬卸工警觉起来,问记者是干什么的,记者假称是帮朋友进点货。 “你不知道这里早就不批发了,要批发到洪城大市场那边去。 ”在菜场的斜对街一家米粉早点摊,记者与刚开门的老板聊起来。 老板听说记者要批发青蛙,就告诉记者,以前墩子塘有好多批发青蛙的,后来管得紧,都转走了。 但零卖的还有,要到七八点钟才来。 记者询问有没有人管,老板告诉记者:“一般的抓也抓,隐蔽点嘛。 ”早上7时左右,菜场逐渐嘈杂起来。 不少摊位上已陆续有网袋装的青蛙放在角落里出售。 记者走到一位中年女贩摊位前,问起青蛙的价格。 该女子拎起一袋青蛙说:“7块(每斤)。 ”“是不是可以少点? ”“7块还少,南昌市就数墩子塘便宜。 ”记者佯装要许多货,该女子一边将摊位上的几袋青蛙捡到柜上,一边问记者是干什么的。 记者又问:“卖青蛙有人管吗? ”“我又不是卖,是家里细伢子(小孩)在田里捉的,帮朋友带的,你要就让给你……”说着,该女子转过身去不再理会记者。 一片蛙声令人心碎地点:丁公路菜市场昨日凌晨4时30分,记者来到南昌市丁公路菜市场。 尽管时间很早,但菜市场却已是熙熙攘攘。 记者走向菜市场的西南角,一片蛙声叫得令人心碎。 “快点,我得把青蛙送到××酒店,要不然等到天亮就不好送了。 ”一位高瘦的中年男子用满口的南昌话对一位妇女嚷道。 大约过了几分钟,记者看到整个菜市场的西南角都是卖水产品的,几乎所有的菜摊都有青蛙卖,而且陆续有人来提货。 大约到了6点,有市民也开始来买青蛙,价格大致有3种:野生青蛙7元/斤,人工饲养青蛙6元/斤,虎纹蛙12元/斤。 记者也凑过去,摆出一副阔气的样子叫道:“老板,就这么一点青蛙? ”一位妇女以为来了大生意,利索地从摊后提出大约10多斤野生青蛙。 记者以价钱太贵为由走开了。 随后,记者又走访了其他几家卖青蛙的商贩,其中有一位摊主神秘地对记者说,这些青蛙都是直接从××地方进货的,那里有一个专门的供货市场。 地点:南昌市特种动物专业市场昨日凌晨5时30分,记者从南昌市江南集贸市场一名出售青蛙的女摊贩口中套出,她出售的青蛙就是从离这不远的南昌市特种动物专业市场批发来的消息后,迅速赶至该市场。 在市场内的A12号店面,记者发现七八名男男女女正在往里搬运一个个编织袋。 记者靠近门口,看见屋内的地面上有近20个袋子。 这些扎了口的袋子不停地在蠕动并发出呱呱的声响。 与A12号店面相邻的A11号店面的拉闸门关了,记者却发现有两名妇女正坐在店门口剥青蛙。 记者凑近一看,赫然发现散乱堆在地上的青蛙都是死的,泡沫箱子里盛着的都是剥好了皮、四肢被砍掉了的青蛙。 一位知情人告诉记者,这两名妇女时常在这里加工死蛙,“整理”好的青蛙一般以较低的价格销售给一些小餐馆、快餐店。 随后,记者对加工场面进行拍照,两名妇女慌了手脚,声称加工好的死蛙是喂鱼用的,并迅速整理现场。 旁边的几名男女对记者的举止表示不满,称记者“断了人家的财路”。 8时40分左右,记者终于等到该市场负责人陈主任。 对有青蛙零售商称他们市场是“野生青蛙批发点”的说法,陈主任深感委屈和气愤。 他称他们市场坚决杜绝野生青蛙批发销售。 但他坦承,星期六和星期天市场内有些经营户会趁市场管理人员这两天休息“打擦边球”,进行野生青蛙的销售。 陈主任对加工死蛙的说法是,死蛙剥下来的皮是用来喂八须鱼的,肉则是作饲料,喂给石鸡吃。 记者指出,既然是做喂鱼用的饲料,为何加工的死蛙那么干净? 陈无言以对。 大摇大摆贩卖青蛙地点:塘山东门市场也是昨日凌晨5时30分,记者来到较为偏僻的塘山东门市场,看到菜贩们陆陆续续地进场摆摊,一派繁忙的景象。 然而,几声蛙鸣划破了市场的祥和。 沿着蛙鸣的方向,记者看见5只蛇皮袋放在地上,商贩正麻利地把大小青蛙挑选出来。 记者询问价格,该商贩热情地向记者推销:“这些青蛙都是昨晚才抓到的,大的7.5元/斤,小的6元/斤。 ”当记者问这些青蛙是从哪里贩来的时候,该商贩立刻警觉起来,只说是从很远的乡下抓来的,具体地点则只字不提。 记者还发现,工商管理部门就驻扎在该市场内,但是工商管理人员对声声蛙鸣却充耳不闻。 买蛙人络绎不绝地点:顺外路集贸市场、铁路八村集贸市场昨日上午,记者人来到南昌市铁路六村顺外综合集贸市场。 正值市民购菜高峰期,在一家临街的摊位前,几小袋青蛙在网袋内蠕动着。 一对中年男女正忙得不可开交。 男的一直在摆弄着秤砣,女的手脚麻利地解剖着青蛙。 一旁的买主则泰然自若地等候着。 不时还有几个市民围上来讨价还价。 记者以买主的身份询问:“这不是野生的青蛙吧? ”“青蛙还有饲养的吗? 要不然有关部门怎么会三令五申禁止出售青蛙呢? ”该中年男子反问。 随后,记者来到铁路八村集贸市场。 在220号和229号两个摊位前都各自堆放了四五小袋青蛙,前来购买的人络绎不绝。 220号摊位的女店主见生意如此红火,一口咬定6元/斤,不还价。 前后不到十分钟时间内,记者发现一小袋青蛙就已交易完毕。 当记者亮明身份拍下整个交易过程时,该摊主一脸困惑地说了句:“嘎死了。 ”(南昌方言)而在229号摊位前,摊主则耐心地向过往市民介绍她所贩卖的青蛙。 当记者表示这里的青蛙8元/斤的价格太贵时,该摊主信誓旦旦地说:“我的是正宗的本地青蛙,颜色鲜艳,个头大”。 同时,她向记者透露,价格相对便宜的青蛙不是本地的,而是从北方运过来的,味道比起本地的差远了。 至于如何运过来,又是怎样分销到各集贸市场内,该摊主有所警惕地表示不知道。 记者采访遭到威胁地点:塘子河菜场昨日上午,记者到了塘子河菜市场,先是在菜市场内外转了转,发现市场内外都有青蛙出售,且品种多、储量大,现卖现宰生意不错。 记者选定两家宰杀了较多青蛙的摊点与卖主谈起了“生意”。 “多少钱一斤? ”“这个野生的小的6块钱一斤,大的15块钱一斤,你要哪种? ”谈话间,本报摄影记者的闪光灯引起了卖主的警觉。 他马上把摊子一收,不让记者拍了。 旁边几位农民模样的人也围过来了,不同意记者拍照,还“劝”记者:“请”不要拍了,他们都是下岗工人,生活挺艰难,又不能去偷,只有弄弄这个,挣点小钱,搞碗饭吃。 有人则直言不讳,“你若再拍,小心遭到麻烦! ” 发布时间:2023-07-27 11:48:55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101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