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虚云法师在广州中山会馆各界欢迎大会上法语 内容: 民国三十五年八月十八日在广州中山会馆各界欢迎大会上法语 李缵铮记此次省会四众。 暨各大护法。 促请虚云来省弘扬佛法。 虚云知识浅薄。 愧不敢当。 经与诸代表订明三点。 第一敬辞欢迎。 第二敬谢请斋。 第三不能久留。 均由诸代表承诺。 虚云始敢下山。 到达后。 蒙各界诸多优待。 六榕寺地方窄狭。 光临者每不及应接。 于是大众请虚云到此讲几句话。 有人以为虚云是什么了不得的人。 其实我是一个老朽木偶。 无用无能。 无话可说。 无法可说。 现在各界拟发起追悼阵亡将士暨死难同胞水陆法会。 我今日且讲水陆道场之缘起。 何谓水陆。 水者江海湖沼。 陆者高低丘陵。 水陆包含虚空。 凡有色相。 均不能离此三者。 我佛如来发大慈悲。 赈济有情。 故有此法门。 此法门缘佛在灵山会上说法时。 阿难尊者在林间习定。 见一鬼王。 求佛普渡。 释迦牟尼佛因说水陆之法。 此鬼王乃观世音菩萨化身。 怜诸众苦。 设法超度。 使幽冥地狱众生。 均能超生极乐。 中国则始于梁武帝。 梁武帝请志公和尚初起水陆大斋。 发菩提心。 制定水陆仪轨。 极为真诚。 利益昭著。 蜡烛熄后。 梁武帝一礼。 灯烛尽明。 再礼宫殿震动。 三礼空中雨花。 水陆之功德。 有如此者。 唐朝法海寺英公禅师启建水陆。 超度秦庄襄王。 范睢穰侯。 白起王龙羽。 张仪。 轸昧等沉沦千余年。 均藉此超升。 幽魂超升天界。 宋苏东坡居士。 明莲池大师等历代圣贤。 均加补充。 仪轨益臻完备。 万法由心所造。 大家有诚心。 必有感应。 虚云承各大护法虔邀主法。 当勉为其难。 抗战以来之阵亡将士。 以身殉国。 忠魂无依。 崇德报功。 自须超荐。 其次不屈义民。 流离道路。 家破人亡。 不降于敌。 仍是为国。 无主孤魂。 罔有得所。 再有炸弹疫病覆车堕水一应枉死等众。 均须一体普渡。 以慰幽灵。 死者得安。 生民获益。 所谓普利冥阳是也。 此即因果循环之理。 挽回人心之道。 不外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 世间种种苦楚。 无非种下恶因。 如果昧尽良心。 丧失孝悌忠信。 礼义廉耻。 而妄作妄为。 则歹人牵累好人。 世界仍有祸乱。 值兹国土重光之际。 亟应兴利除弊。 改恶从善。 以免再受敌人欺凌。 如果不顾大局。 再起内乱。 人民不知死于何地。 在此时期。 凡属有良心者。 应当觉悟团结。 解除劫运。 溯思过去中国战争。 肇自黄帝大战蚩尤。 以后战争不止。 一部二十四史。 有人说是相斫书。 如要永久和平。 大家应当发大慈大悲的菩提心。 菩提是梵语。 意思是觉。 觉者。 心地光明也。 诸佛与众生之差。 只是觉与不觉而已。 觉悟世间一切诸法缘生如幻。 当体定实法不为所染。 谓之圣贤。 不觉则无明。 无明起则事理为之糊涂。 各人就自心的缘起。 生十法界。 十法界皆是一心所造。 何为十法界。 即四圣六凡是也。 四圣者声闻。 缘觉。 菩萨。 佛。 谓之四圣。 超出三界。 不受轮回。 四圣之分别。 在发心之高下。 最上者为佛。 次菩萨。 再次缘觉。 又次声闻。 其余天道。 人道。 修罗。 畜生。 饿鬼。 地狱。 六法界为六凡。 均在苦海之中。 天道为二十八层诸天。 享尽福报。 仍须轮回。 人道由帝王将相以至农工士庶。 受尽生老病死之苦。 阿修罗道有天之福。 无天之德。 终归覆灭。 畜生道亦有高下苦乐。 由龙凤狮子麒麟以至湿生化生之虫蚁。 鬼道苦乐不同。 阎王城隍均为鬼王。 以至一切无主孤魂千百年不能超脱者。 最苦者为饿鬼。 地狱道有苦无乐。 名目繁多而最苦。 十法界不出一心。 觉与不觉之所由作也。 我佛大慈大悲。 说法令大众发菩提心。 菩提心参差不同。 大者成佛。 中者成菩萨。 小者成缘觉声闻。 诸天亦有发菩提心者。 依其大小深浅。 成就不同。 我们是在人道。 应大发菩提心。 救渡众生。 代众生受苦。 愿去苦超升。 人人如此。 人间自然无苦。 有人问我神通变化。 世界何时太平。 国运好不好。 其实我是凡夫。 一无所知。 所谓老朽。 朽木不可雕也。 不过比各位多吃几年饭。 痴长几年。 多听了几句古人语。 多看几本经书。 知道为人之苦。 故讲这些话。 各人不必问国家能否平静。 只问自己心地。 无论朝暮。 不分官民男女。 如何实行孝悌忠信。 克己互励。 不昧良心。 忠于国家。 教养儿女。 和顺夫妻。 礼睦乡党。 与朋友交而有信。 人人如此世间自然太平。 否则知过不改。 苦楚必在后头。 比从前更不得了。 不管人心如何复杂。 我自己守住本分。 不妄为干求。 即以敌侵我作比。 自前清道咸以来。 外人进来。 不全是要土地。 最大目的为通商。 通商是为财为利。 如果我们守本分。 抱著君子居无求安。 食无求饱。 忧道不忧贫。 不贪享乐境界。 几千年均过得。 现在如何过不得。 如果大家一条心。 守本分。 用土货。 外人无利可图。 自然不生侵凌之想。 金钱不外流。 自然民富国强。 不必一定要飞机炸弹。 目前人欲横流。 大家蔑视旧道德。 有心人引为隐忧。 恐无法教诲后人。 不免刀兵之劫。 我们要不为世风所转。 明因果。 知报应。 知道种恶因得恶果。 提倡道德。 所谓积善之家。 必有余庆。 自然龙天拥护。 子孙昌盛。 个人安分守己。 国家也得太平。 虚云知识浅薄。 今天只能将大斋胜会缘起。 略述梗概。 辛苦各位。 民国三十六年在香港东莲觉苑讲“机缘难得。 开示有愧。 ”各位善知识。 本人此次来广州之因缘。 是张发奎将军。 及罗卓英主席。 为超荐大战及内战之阵亡将士殉难同胞。 故本人来广州作一水陆法会。 承香港佛教同人之约。 本人亦欲与港地之护法旧弟子相见。 故来港一行。 今日得与诸位共处一堂。 机缘颇为难得。 若说到开示法要。 本人感到十分惭愧。 原因。 一为言语不通。 彼此隔阂。 二为自己尚不能开示自己。 何敢开示他人。 故祗能说与诸位随便谈谈。 “佛法常闻。 港人之福。 ”吾辈佛教徒当知佛法难闻。 但港方常有各大法师在各佛教场所讲解经论。 是诚不可谓非香港人之福。 讲经法师多。 明教理者亦多。 重要是教人不可著于外相。 如经云。 ‘凡所有相。 皆是虚妄。 ’又云。 ‘大地众生。 皆有如来智慧德相。 ’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而不能成佛。 全由尘劳烦恼之所迷惑。 佛陀福德智慧圆满是不迷常住真心。 常即不变。 住即不动。 真即不假。 此不变不动不假能觉悟了知一切法者。 名常住真心。 “起惑作业。 无量痛苦。 ”众生因迷住真心故。 起惑作业。 纷纷扰扰。 此纷扰中即有无量痛苦在。 如大乘起信论云。 ‘无明不觉生三细。 境界为缘长六粗。 ’粗即可见诸事实之粗相。 目前世间之现象是贪瞋痴及杀盗淫种种恶业充满。 由此恶业。 引起流转受报。 致有众生相续。 世间相续。 (轮回)推此轮回之因。 为心对外境迷执(无明)而起。 如能觉悟。 返妄归真。 即能息除流转轮回之苦。 何以有贪瞋痴。 即能起杀盗淫种种恶业。 “人各净心。 世安民乐。 ”如一家庭父母养有子女数人。 父母对之必加爱护。 有爱即有贪。 贪其所爱者。 常得快乐及美好之享受。 如贪求而不得。 则瞋心随起。 瞋心炽盛。 则起争斗。 小者则家与家争。 大者则国与国争。 战事爆发矣。 故欲世界安宁人民和乐。 必须各净其心。 贪瞋痴犹若人之心病。 欲使去除此心病。 必须良医开示妙药。 佛即一切众生心病的良医。 一切佛法是妙药之单方。 众生心病有多种。 故治心病之法门亦多。 “佛学必须注意实行。 ”如能信医服药。 自必药到病除。 但信医之药方而不依方服药。 故虽有良医妙药。 以不服故。 病亦依然。 故学佛而欲修净自心者。 必须注重于实行。 复有不得不注意者。 佛为治各种不同心病。 故设有多种法门。 如治瞋心重者教修慈悲观。 治散乱心重者教修止观。 治业障重者教修念佛观。 一切如来三藏十二部经典。 皆不可思议。 不得于此中有所偏轻偏重。 “不离本宗。 专心信赖。 ”祗能选择何法门与本人最相应。 即以此一法为正。 余法为副。 专门修学。 行住坐卧。 不离本宗。 如念佛则随时随地不忘念佛。 试观经中有。 ‘受持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名号。 与一心称念观世音菩萨名号。 其功德正等无异。 ’皆为勉励众生专心信赖所宗作如是说。 设学佛者。 无有主宰。 不专心修学。 结果必一无所得。 “努力破除一切妄想。 ”又修学者。 必须依佛戒。 戒为无上菩提本。 如依佛戒。 则不论参禅。 念佛。 讲经。 无一不是佛法。 若离佛戒。 纵参禅。 念佛。 讲经。 亦与佛法相违。 入于外道。 学佛修行。 本非向外寻求目的。 只为除去自己业障。 使不致流转生死。 若了生死。 无须行持。 故经云。 ‘佛说一切法。 对治一切心。 若无一切心。 即无一切法。 ’此心即指妄想。 其经中意。 如无病即不须药。 又学佛者最要具足自信心。 梵网经云。 ‘我是已成佛。 汝是当成佛。 常作如是信。 戒品已具足。 ’意谓人人如能自信。 具有佛性。 当来成佛。 必努力解除一切客尘妄想。 “有如演戏。 人生若梦。 ”自信自身本来是佛故。 一切烦恼。 一切相。 一切障。 皆是颠倒妄想。 故修行者。 切不可执著。 应当放下。 所谓万法皆空。 一无所得。 金刚经云。 ‘一切有为法。 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 应作如是观。 ’何以一切世间有为法是如幻无实。 此以喻明之。 犹如演剧。 台上鼓乐奏时。 戏子则扮演男女老少种种角色。 演出喜怒哀乐等情节。 台上之天子。 威风凛凛。 及至台后问之。 则彼必答曰。 戏也。 台上之杀人凶犯。 惊怖忧愁。 及至台后问之。 彼亦曰。 戏也。 “设能觉了。 何有苦乐。 ”演戏时情节逼真。 下台后则一无所得。 众生亦复如是。 烦恼未了时。 荣华富贵。 喜怒哀乐。 般般出现。 人人本来是佛。 犹如戏子本身。 烦恼流转时。 犹如扮演剧中人。 设能觉了世间原是剧场。 则处天堂亦不为乐。 在地狱亦不为苦。 男本非男。 女本非女。 本来清净。 佛性一如。 世人不觉。 常在梦中分别是我是他是亲是怨。 迷惑不息。 其有出家者。 虽离亲戚眷属。 但又分别此是我居之寺院。 是师。 是徒。 是同窗。 是法友。 亦属执迷。 “返妄归真。 自利利他。 ”故在家者被俗情迷。 出家者亦有法友法眷之迷。 皆未得真觉。 如能脱离一切迷惑。 返妄归真。 方可成佛。 故六祖大师听人念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之处。 顿然有所觉悟。 此八字。 如从言语上解当不可得。 必须心内领会。 佛教真理。 虽不可以言说论表。 但若全废言说。 则又有所不能。 理必依文字方能引见义故。 今之学佛者。 应研习一切教理。 而以行持为根本。 宣扬佛法。 使佛法灯灯相续。 ‘将此身心奉尘刹。 是则名为报佛恩。 ’希望一切学佛者。 皆以此二语。 以为自利利他之标准可也。 三十六年九月廿七日在广州联义社演说善知识。 虚云此次由港还山。 路经此地。 辱承各位相邀叙谈。 莫非累劫之缘。 善知识。 讲到佛法两字。 实与世间一切善法。 等无差别。 豪杰之士。 由于学问修养的成就。 识见超常。 先知先觉。 出其所学。 安定世间。 诸佛祖师。 由于历劫修行的成就。 正知正觉。 发大慈悲。 普度三界。 世出世间贤圣。 因行果位。 一道齐平。 善知识。 佛法就是人人本分之法。 总要步步立稳脚根。 远离妄想执著。 便是无上菩提。 古德所谓“平常心是道。 ”只如孔子之道。 不外“中庸。 ”约理边说。 不偏是谓中。 不易之谓庸。 约事边说。 中者中道。 凡事无过无不及。 庸者庸常。 远离怪力乱神。 循分做人。 别无奇特。 佛法也是一样。 吾人须是从平实处见得亲切。 从平实处行得亲切。 才有少分相应。 才不至徒托空言。 平实之法。 莫如十善。 十善者。 戒贪。 戒瞋。 戒痴。 戒杀。 戒盗。 戒淫。 戒绮语。 戒妄语。 戒两舌。 戒恶口。 如是十善。 老僧常谈。 可是果能真实践履。 却是成佛作祖的础石。 亦为世界太平建立人间净土之机枢。 六祖说“心平何劳持戒。 ”是为最上根人说。 上根利智。 一闻道法。 行解相应。 如香象渡河。 截流而过。 善相且无。 何有于恶。 若是中下根下。 常被境风所转。 心平二字。 谈何容易。 境风有八。 利。 衰。 毁。 誉。 称。 讥。 苦。 乐。 名为八风。 行人遇著利风。 便生贪著。 遇著衰风。 便生愁懊。 遇著毁风。 便生瞋恚。 遇著誉风。 便生欢喜。 遇著称风。 居之不疑。 遇著讥风。 因羞成怒。 遇著苦风。 丧其所守。 遇著乐风。 流连忘返。 如是八风飘鼓。 心逐境迁。 生死到来。 如何抵敌。 曷若恒时步步为营。 从事相体认。 举心动念。 当修十善。 事相虽末。 摄末归本。 疾得菩提。 复次佛门略开十宗。 四十余派。 而以禅净律密四宗。 摄机较广。 善知识。 佛境如王都。 各宗如通都大路。 任何一路。 皆能觐王。 众生散处四方。 由于出发之点。 各个不同。 然而到达王所。 却是一样有效。 金刚经云。 ‘是法平等无有高下。 ’但吾人若今日向这路一逛。 明日又向那路一逛。 流离浪荡。 则终无到达之期。 六祖云。 “离道别觅道。 终身不见道。 波波度一生。 到头还自懊。 ”垂诫深矣。 所以吾人要一门深入。 不可分心。 不可退转。 如鼠龁棺材。 但从一处用力。 久自得出。 若欲旁通余宗。 自须识其主伴。 禅宗的行人。 便应以禅宗法门为主。 余宗教理为伴。 净土宗的行人。 便应以净土法门为主。 余宗教理为伴。 律宗密宗亦复如是。 方免韩卢逐块之弊。 佛门戒律。 各宗皆须严持。 识主伴如行路知方向。 持戒律如行路有资粮。 宗趣虽然不同。 到头还是一样。 所谓“归元性无二。 方便有多门”也。 今日座中皆上善人。 与佛有分。 虚云唠叨移时。 亦不过为虚空著楔而已。 珍重。 在广州佛教志德医院演讲善知识。 今天是佛教志德医院成立日子。 承各位邀虚云主持开幕典礼。 这事甚为希有。 广州医院。 冠上佛教两字者。 尚属初见。 善知识。 人生八苦。 病居其一。 我佛出世。 原为众生离苦得乐。 所以五明之学。 有医方明。 禅门晚课愿文。 有疾疫世而化药草之句。 菩萨为众生救疗沉痾。 不惜身命。 如药王菩萨。 以众香涂身。 自焚供佛。 供佛即是供众生。 ‘心佛与众生。 是三无差别。 ’华严了义。 其理可思。 诸佛时时念著众生。 如母念子。 众生心有贪瞋痴三病。 佛为说戒定慧三法以治之。 众生身有风寒暑湿之病。 佛为演“医方明”以治之。 净名经所谓。 ‘众生病故。 菩萨病。 ’同体大悲。 慈眼如是。 善知识。 世间贤圣。 亦同此心。 亦同此理。 只如神农尝百草。 亦是为众生而尝。 菩萨在因地修行。 现种种身而为说法。 神农氏即是菩萨。 现医王身而为说法。 善知识。 人类的病。 五欲为因。 或属宿业。 无始亦由五欲。 疾病发作。 需他救治。 目前无力求医者。 实非少数。 各位善长。 发心倡办此院。 赠医赠药。 此心便是菩提心。 正是我佛慈悲本怀。 善知识。 菩提者。 正觉也。 正觉之心。 不落人我善恶二边。 平等布施。 冤亲无间。 医著我的眷属固然留心。 医著他人眷属。 亦同样尽道。 善人恶人。 入到院来。 等心看护。 我佛过去生中。 尝舍身饲虎。 其义可思也。 此院深赖梁董事长。 及陈院长热心毅力。 乃有今天的成就。 古语说“莫为之先。 虽善不彰。 莫为之后。 虽美弗扬。 ”座上大众。 今后总要有钱的出钱。 有力的出力。 六祖说“佛法在世间。 不离世间觉。 离世觅菩提。 恰如求兔角。 ”大众努力。 开此院是大慈大悲工作。 实现我佛“方便为究竟”的真谛。 虚云不胜馨香顶祝之至也。 发布时间:2023-07-29 06:30:04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104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