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大安法师:感而遂通与感应道交 内容: 【感而遂通】 一千六百多年前,慧远大师与荆州名士殷仲堪在东林寺内一泉边品茗谈易,甚为融洽。 殷仲堪赞大师“师智深明,实难庶几! ”大师亦赞殷辩如泉涌,“聪明如斯泉”,聪明泉因此得名。 其间殷仲堪问慧远大师:“易以何为体? ”大师回答:“易以感为体。 ” 据《周易·系辞传》,“易无思也,无为也,寂而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与于此。 ”易之体是“无思”,就是没有思维,超越思维的;“无为”是不加造作,无形无相的;寂而不动但是又灵明不昧,一感就马上显发出来,“感而遂通”。 有感就有应,显现在卦的爻相上,所以爻相就包含了很多信息。 所以易是很神妙的。 神是“圣而不可知之”(引自《孟子·尽心下》),神妙莫测,但又真实存在。 正因为“天下之至神”,就是神妙到极点,才能“不行而至,不疾而速”。 如果从逻辑思维的角度,无法理解“不行而至,不疾而速”,要从感应的层面,才能理解这些文句。 【感应道交】 “感应道交”是净土法门的重要特质。 感,是从凡夫众生的层面来看,净业行人信愿持名为能感之机;应,是从佛的角度来看,阿弥陀佛的悲愿威神为所应之法。 能感与所应通过生佛平等的心性来传导、互动、交融。 通过同体的通道,就能召唤弥陀名号的德能,全摄佛功德为自功德。 阿弥陀佛对我等众生所应的救度力量十劫以前已成就,这种悲愿威力也在吾人的心念中。 只要信愿具足,能念之心与所应的佛力即时感通。 阿弥陀佛整日伴随着吾人,须臾不离。 如同洪钟待叩,亦如寂而不动之易体,感而遂通。 感通后神妙莫测。 阿弥陀佛愿力亦复如是。 把握感应道交的原理,便能体认净土法门的本质理念,信根、信力也能顺利建立起来。 是故净业行人以至诚心念佛,即可契入感应之道,成办往生大事,万修万人去,斯语真实不虚。   发布时间:2023-07-29 08:46:35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104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