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释迦牟尼佛广传八:欠妥国王装哑跛91--学佛网 内容: 释迦牟尼佛广传(下)全知麦彭仁波切著 索达吉堪布 译释迦牟尼佛广传 八、禅定品 91. 欠妥国王装哑跛八、禅定品91. 欠妥国王装哑跛久远之前,于印度鹿野苑有一梵施国王,势力强大,并令庶民安居乐业。 梵施王娶有一梵积姆王妃,并拥有一梵具湖泊。 但国王、王妃始终未生育太子,于是他们便经常祈祷天尊。 最终因前世宿缘聚汇,而非祈祷之功,王妃终于有孕在身。 此太子前世就曾为得无上菩提而发过愿,且誓愿异常果断,他此番转生是从地狱超升而来。 具智女人一般均精晓五种法:了知汉子对自己爱好程度;何时来月经;孩子何时入胎;入胎后情况;胎儿是男是女。 王妃在孩子刚一住胎之时就告诉国王说:“我已怀孕孕。 ”国王欣喜万分,急速发愿道:“为胎儿圆满降生,我愿以大财富承侍王妃,使其不需辛劳就能幸福生活。 ”王妃则心中暗想:国王真应行广大布施以积累福德。 结果国王果真按王妃意愿如是照做,他还将四方监牢中被囚禁之人一切释放。 王妃又想:我应与国王一路在梵具湖上荡舟赏玩,如斯享受生活方为舒服。 国王急速满其心愿,携王妃于湖上轻舟涟漪。 王妃最终竟于湖上诞下一身相肃静、遍体金色、能回忆自己前世之具相太子,亲友们获得消息后便为他连续举行二十一天贺诞典礼。 在世人商量孩子姓名时,因他于水上降生便名之为水生。 水生被八位姨母精心抚养,当他以神通观察自己前世出处时,发明自己曾当过六十年国王,此次降生是刚刚从地狱中转生而来。 水生不由想到:如我再持续主持国政,将来必定再堕地狱,我一定要设法躲过此难。 于是从落地之时起,他便开始假扮成跛子。 在太子降生当日,尚有五百大臣之子也同时出生。 当这群孩童都开始蹒跚学步之时,眼望自己跛足之子,国王暗自考虑道:若水生足不跛行,生怕现在也应又走又跑了,奈何他却无法行走! 不过无论若何,我都要让他持续王位。 而水生太子则想到:父王对此等持续王位之类毫无意义之事竟如斯重视,看来我应装成哑巴。 于是水生便不再开口讲话。 当同龄伙伴均学会张嘴措辞之时,目击沉默小儿,国王又想到:若水生非为哑巴,生怕现在也应牙牙学语了,奈何他却无法开口! 这孩子真是可怜,我亦因之苦不堪言。 因水生又跛又哑,他之姓名于是日益被人遗忘,世人都称其为哑跛。 国王听闻后自然沉默难言,但心坎却苦楚万分。 每当有人询问时,他便说:“我虽为国王却一向苦于无亲生儿女,即将面临种姓拒却之困时,历尽千辛万苦终于生下一儿,谁料他却又跛又哑,这让我怎能不心生苦楚? ”诸大臣急速召集医生前来为太子诊治,众医生在做过具体观察后发明太子聪颖过人,根本无病,他们便对国王、大臣建议说:“太子无有任何疾病,你们最好恫吓他一下,如斯可能会令太子状况好转。 ”国王服从建议召来一些刽子手静静告诉他们说:“你们在外面上稍微恫吓恫吓太子,但切切勿将其真正伤害。 ”刽子手听命后即准备实施,他们将孩子置于马车上前往鹿野苑城中。 当孩子看见丰饶、美丽之城市景观时开口说道:“鹿野苑是空城照样有人栖身? ”刽子手急忙将太子带回交与国王,并汇报说:“大国王,太子已开口讲话。 ”国王将孩子揽入怀中,试探他道:“谁杀? 谁打? 谁离开生命? 谁给何物? ”但太子此次则闭口不语。 国王只得假装说道:“我要将太子舍弃。 ”言毕即将太子又交与刽子手。 他们则将太子又带往别处,当世人发明一具尸首时,孩子开口说:“此尸为死人所留抑或活人所留? ”刽子手迅疾将太子再次交给国王,并言太子已开口讲话。 国王再将太子揽入怀中问他:“谁杀? 谁打? 谁离开生命? 谁给何物? ”太子又装聋作哑起来。 国王再将他交与刽子手,这回世人又看到一堆稻垛,太子又开口说道:“此垛为无人吃过之垛,照样已被人食用过? ”刽子手再将太子带回王宫,向国王汇报说太子几回三番均能开口讲话,结果当国王把他揽入怀中又问他相同问题“谁杀? 谁打? 谁离开生命? 谁给何物? ”时,太子则将唇吻又一次紧闭。 国王此次将太子交与刽子手后,令他们在城外园林中假装挖坑以掩埋哑跛。 正当世人挖土铲灰之时,太子向驾车者询问为何挖坑,那人回答说:“国王命令要将太子活埋。 ”哑跛立时想到这些刽子手真真切切可谓杀人不眨眼,常日即以杀工资业,故而贰心里顿生惊恐。 他急忙说:“若国王准许我善妙前提,开许我行正事,我可亲自于城中步行、讲话。 ”刽子手火速禀告国王,国王急速回答说:“太子欲得王位,我都可当下准许。 ”国王自是高兴难言,他开始令人将大街冷巷全部装饰起来。 哑跛则步行抵达城中,世人咸感罕见难睹,刹那间就聚集起成千上万人围观。 太子步行到国王脚下顶礼道:“大国王,我非哑跛装哑跛,而今明确表达之。 我本来就诸根具足,在回忆前世时,发明自己曾做过六十年国王。 以此业力感召,我堕于地狱中受六万年难忍巨苦。 因不欲再堕地狱,故而我对王位心生厌离,愿望父王能开许孩儿削发证道。 ”国王惊奇问道:“一般人厉行苦行、勤行上供下施,目的都为谋求王位,而今王位于你可谓唾手可得,你为何却要将其舍弃? ”太子郑重答言:“木鳖果(外观美丽,味道甘美,但有毒,会致人死地)般妙欲不愿享,愿持甘露味般梵净行。 ”国王又问他:“得王位后可尽享各类快乐,你为何要将之舍弃? ”太子则回答父王:“苦楚泉源之乐哪里算是真乐,为得真乐刻苦又怎能当成苦。 请父王一定要开许孩儿削发,我一心想去森林中苦行。 ”国王再次劝阻道:“孩子,王宫里有鲜花、妙香、美男、饮食、衣物、乐器等一切享乐资具,若去森林中,你只能坐草垫、与猛兽为伍、穿树皮、食野菜生果、饮山泉,既如斯,为何还要舍弃王位前往森林? ”太子则回答说:“森林中树皮人皮为衣,食生果并与猛兽同住,智者宁如斯亦不愿为,得王位而打杀毁下世。 请父王一定要开许孩儿削发,我一心想去森林中苦行。 ”国王最后只得说道:“我现有三点疑问,若你能圆满解答,我就开许你削发求道,否则就再勿提出此等要求。 前些时刻你到鹿野苑城中去时,曾说过‘鹿野苑是空城照样有人栖身’,请问这是何意? ”太子说道:“大王,我无罪恶时你却命令屠杀我,而鹿野苑城中竟无一人问一声‘此人因做下何等错事而被处死’,故而我才会思虑是否城中世人均已全部死去。 ”国王不觉点头赞叹道:“所答甚妙! 不过你为何在见到死尸时要说‘此尸为死人所留抑或活人所留’? ”太子解释说:“如一人因犯罪而被杀,则此尸为死人尸;若一人积德亦被处以死刑,此则为活人尸,我当时发问即为此意。 ”国王又称赞说:“所答甚妙! 那你看到稻垛时,为何要说‘此垛为无人吃过之垛,照样已被人食用过’? ”太子对这最后一问回答说:“大国王,农民若在庄稼成熟时将其收割并全部享用,则无残剩种子可供持续播种。 同理,若一人以前世所造十善而致当代享有人身,不过若此人不再积极做作十善业,待前世善业耗尽、善根息灭时,他短暂获得乐趣果后终会堕入恶趣。 想及此,我才有上述疑问。 ”国王闻言不禁失声痛哭,他泣如雨下抱住太子感慨道:“你削发修持去吧,我亦欲为你学生。 ”国王言罢又对诸大臣说:“各位大智者,我哑跛太子若不削发会若何? ”大臣们回答说:“大国王,他若不削发必当国王。 ”国王又问他们:“你们儿子又会变为何等人物? ”众大臣说道:“均会成国王之臣仆。 ”国王鼓动世人说:“我哑跛太子已决定削发,你们儿子为何不削发跟随? ”世人赞同志:“国王若何吩咐,我等照做就是,我们儿子也可追随太子削发。 ”当时离鹿野苑不远处有一寂静地,一大慈大悲之仙人修行者住于个中。 哑跛与五百孺子准备好大批财物后,便一路前往仙人处削发学法。 仙人向他们传授教言,世人全都依之精进修持,哑跛于个中首先获得五神通。 仙人圆寂后,哑跛将各类妙香放在仙人身上,焚烧后又行赡养。 接下来他又开始对五百人传授教言,并使其全部现前五神通。 哑跛舍弃王位,至森林中现前禅定之功德,乃释迦牟尼佛因地时所为。 又释迦牟尼佛曾为外道本师,名为美眼,远离执著一切妙欲之贪心,又具有各种神变。 他于成千上万众生前宣说无尽清净窍门,首先听闻他教法之众,大多都于死后转生梵天天界;有些则转生为人天中有福报者。 美眼本师已获得第二禅定,与他修行境界一致之婆罗门子摧灭、护象等人亦获得一致果位。 释迦牟尼佛曾为外道本师,名为哑跛,具各种神变,对世间妙欲无有贪执。 他门下有五百婆罗门学生,哑跛有次心中暗想:我这些婆罗门学生为何不能获得五神通? 他反复思考原因后终于想到:这些学生拥有人皮、树皮、净瓶、木棒、浇灌勺(火祭时用以舀油的圆勺)等浩瀚物品,他们占领如斯多之财物,哪里还知少欲知足。 他们还全日忙于准备蔬菜、莲根,这样“修行”何能得五神通? 我一定要想方设法治罚他们,否则他们根本无法摆脱束缚。 哑跛异常精于调化众生之术,他首先告诉学生们说:“我欲精勤内观。 除赡养我生果之一婆罗门学生外,任何人都勿见我,唯除十五日是日。 ”制定下这条规矩后,哑跛有次远远瞥见一只野兽正向自己偏向走来,他便自言自语道:“野兽,你来的恰是时刻。 你与我情况相同,只求温饱就已心知足足。 但这里有些人并非如斯,他们全日忙于寻觅蔬菜、莲根等物,不知满足。 ”婆罗门学生知道后群情纷纷:“规定不允打扰上师之时间已过,我们前去拜见上师,他应能与我等交流。 上师既能跟野兽讲话,那也必定能与我们交谈。 ”于是他们便相拥来到哑跛面前。 但哑跛却未理睬他们,世人好生奇怪:上师纰谬人讲,却对野兽言语,这到底为何? 此时一长有野兽形象之人远远向哑跛处走来,哑跛了望到他后便开口说道:“持有野兽形象者真乃善妙,你只拥有一份净瓶、木棒、浇灌勺等物,只求能解决温饱。 而这里有些人却非同一般,他们拥有很多人皮、树皮,还要四处寻觅蔬菜、莲根,永不知满足。 ”众婆罗门学生这才恍然大悟,原来上师是在赞叹清心寡欲,斥责贪欲之过。 他们心想:上师是在治罚我等,从今日始,除必备浇灌勺、净瓶等资具外,余者全部丢入名为常流之江河中。 心意已决,他们就决心跟着上师精进修学,力争清净心相续,大家行为皆能如理如法。 待他们对上师恭敬顶礼之时,上师目击众学生心与行为皆清净无染,就立时开始宣说能令五神通现前之窍门。 当人寿八万岁时,对众生身心造成苦楚、伤害之各种身分有:寒热、饥渴、贪欲、疾病、衰老等等。 当时有一国王名为具作,于其治下森林中有一烈卓达大树,树旁栖身有一如萨拉大树般之婆罗门,名为辐轮婆罗门,也即因地时之释迦牟尼佛。 辐轮对五百婆罗门子教授婆罗门窍门,他有次在寂静地想到:所有人众皆寿命短暂,而下世则真实不虚。 既得转世再生,但生已无一不死。 看来人在存活时就应修持善法、行梵净行,而现今之人却于有意义之善法不加重视。 不过无论若何,我都应削发求法。 辐轮将自己设法主意告诉诸位学生,又征询众婆罗门子意见。 他们果断说道:“我们所得一切皆依附上师传授,既然上师欲削发,我们也跟你前往。 ”辐轮观世人人缘皆已成熟,就带领他们全部削发学法。 他教世人断除五障、修四无量心,人们此时都称他为辐轮大师。 大师又教导诸学生道:“诸位婆罗门学生,人寿实为短暂,而生计时却需面对诸多烦恼。 人存世时间并非长久,人世充满太多苦楚。 人生就如草尖露珠,阳光遍洒大地之时也即露珠消失难觅之际。 短暂寿命不得不承担各种苦痛煎迫,这生命真如水中涟漪,又似水上十字刻痕,瞬间即失、了无影踪。 就像很快就会被洪水淹没之土块、堤岸;迅速就会下沉之入水金刚;疾坠地面之甩向空中之木棍;快速趋向接头处之纺线;同样,人生亦短暂即逝,并始终导向灭亡,与前往屠宰场之牲畜并无两样,皆在一步步逼近命终之时。 口中所含一小块肉,放入大锅中急速就酥软烂熟;崖上水流顺山而下时会将草叶、土粒一一冲走,众生生命亦复如是。 诸位学生,人人理应修持慈心、悲心、喜心、舍心。 我一向在修持从慈心到舍心之四无量心,愿望你等也能努力修持。 ”辐轮大师能住世八万年,但他依然以人寿为短暂、脆弱,并依此而传法。 对我们而言,自他更应以不放逸心精进修持善法,修持禅定与梵净行,此点实为重要、关键。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发布时间:2023-07-29 10:44:50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105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