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钟茂森:文昌帝君阴骘文 研习报告 第37集 内容: 钟茂森:文昌帝君阴骘文 研习报告 第37集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请坐。 我们继续来学习《文昌帝君阴骘文》,今天我们来学习第四十九句: 【勿临水而毒鱼虾。】 这个也是讲不杀生。 安士先生在注解里面说到,「阎浮提大海江湖中,共有六千四百种鱼」。 这种说法是在《大藏经》里面讲的,阎浮提就是我们这个地球,这些大海江湖当中就有六千四百种的鱼类。 「虽极水族之繁,而其贪生畏死则一也」。 这些鱼类品种虽然繁多,但是跟人一样都有贪生怕死的心,也就是都会有执著,只要是在六道当中的凡夫,这个执著它就是免不了的。 这个执著当中,第一种就是身见,把自己的身体当成是自己,不晓得真正的自己是我们的自性,那是整个宇宙的本体,所以宇宙是大我。 凡夫不晓得这个道理,贪生怕死这是很自然的。 下面说,「彼方赖水以为窟宅,乃无故毒之,使其尽歼厥类,可乎」? 这些水族、鱼类跟人也都一样,都需要房屋赖以栖身,水族是以水为栖身,就跟人类以房宅来栖身是一样的。 现在在这个江河湖海里面下毒,为了把鱼类毒死,这个心太狠了。 要知道下毒那是把整个水中的鱼类统统都毒死,没有一个能够幸存的,这是绝种的做法,这种做法人类把它称为是法西斯,灭人种的这种做法,残忍无比。 我们现在想一想,人类对於自然界的生命,不都是在做出灭种的残忍行为吗? 人类用的这些化学制品、科技的制品,丢弃到大自然里面,丢弃到这些江河湖海当中,产生很多的毒素,污染了大自然,确确实实很多鱼类受到污染。 我过去在美国留学的时候,我的表哥是读化学专业的,他做这个硕士论文就是在研究美国淡水湖里面的鱼身上汞含量的多少。 汞我们一般俗称水银,那是对人体有剧毒的。 结果他的实验表明,淡水湖当中的鱼身上带的汞的含量,已经超过了允许的范围。 这是说明人使用大量的这些现代科技制品,污染了水源,这不就是等於临水毒鱼虾吗? 虽然是贪一时方便,用这些科技,带来了一点方便,但是毒害了自然、毒害了生灵,最后结果,人类也无法幸免於难。 现在确实我们看到全球的气候反常,自然生态严重破坏,带来种种的这些问题,这是人类为自己的行为要负担后果了,所以害物最终是害己! 下面安士先生说,「鱼虾所畏,不止於毒,毒既禁止,则其不得用网罟罾钓,以及张簖绝流,更可知已」。 这里说的毒鱼虾,是举一种杀生的例子,鱼虾贪生怕死,它所畏惧的不止是毒,这里讲的禁止用毒就是禁止杀生,所以也包括一切捕鱼的这些工具,像鱼网、罟、罾,这个罟也是一种网,罾它是一种用方形的木棍做成的方正的网,这些都是捕鱼的工具,还有钓,钓鱼竿,以及张簖绝流,这个簖就是在水里插上一些栏杆来围湖捕鱼,绝流是把湖水抽干,这真的叫一网打尽! 这些都是杀生的手段,都需要禁止。 要知道我们今天为了贪图口欲要吃这些河鲜、海鲜,用这种残忍的手段把这些鱼类斩尽吃绝,这是大大的伤害了天心。 古人讲「天有好生之德」,天生育万物,我们如果把天地所生之万物残忍的杀害,来充自己口腹,那怎能不遭天谴? 所以报应就可想而知。 下面安士先生给我们举出两则故事,第一个是讲「神鱼送子」。 这是在休宁县这个地方发生的事情,休宁县是在安徽省,我们这个省,在黄山市。 在那里,这是清朝年间,有一个村叫燕塘村,村附近有一个大潭,忽然有一天潭水里头生长出一种奇怪的鱼,捕鱼的人就把这些鱼捕捞起来拿去出售,可是因为这种鱼格外的臭,所以很少人去买。 结果有一天他们发现有一条神鱼,这个神鱼很厉害,当人去用网来捕捉的时候它能够突破鱼网,所以怎么也没有办法捉住它。 结果有一个捕鱼人,叫程二,他很气愤,他一定要把这个神鱼给捕捉住。 所以他就拿著一把大铁叉准备刺这个神鱼,结果这个时候那条鱼出其不意就从水里面跳出来,用这个尾巴一下子就击伤了程二的眼睛,结果有一只眼睛当场就瞎了。 程二就更加气愤,所以回来就打算在潭水里面下石灰,把这个神鱼毒死。 结果鱼有感知,它就托梦给那个村里头的里长,里长随即就把这个情况向县里面官府报告,於是县里面就张榜出来,禁止下毒。 结果过了半个月,这里长又梦到那条神鱼,神鱼对他说,我奉龙王的命令到齐云这个地方,暂时是寄居在这个潭里面,现在跟随我的甲兵也都损伤一半以上,幸好依赖您的恩德,我们才能够幸免,今天我要回去了,跟您告别。 本来你命中无子,但是因为你救了我的命,我就敬送一个男儿给你做后代,来报答您对我的恩德。 这梦之后第二天忽然天下起一场大雷雨,靠近水潭的茅屋也一下子就飞散了,从此那个神鱼也就不知去向。 这个事情是发生在休宁县的真实的故事。 所以你看看鱼亦有灵,鱼里面也有福报大的、福报小的,福报小的就是一般小鱼小虾,确实当人捕捉它的时候它没有能力反抗,福报大的,像这条神鱼,它就有能力反抗。 可是不管有没有能力反抗,当鱼虾被捕杀的时候,心里面的怨恨是一样的,我们这一生杀害它,来生还是要偿还,所谓是冤冤相报。 我们不懂得因果报应,如果常常造这种杀业,为了贪吃,或者为了去卖钱活命,伤害这么多的生灵,那积怨就太深了。 天天都在积怨,那些凶神恶刹、那些冤魂都缠绕在我们身边,一有机会他们就会伺机报复,所以聪明的人怎么能干这些糊涂事? 下面安士先生又讲了一个故事,叫「鳝救回禄」,这是讲到鳝鱼报恩的故事。 这是讲在兰溪有一个人叫童际飞,他是在崇明县开店的,这也是清朝康熙年间的事情。 童际飞有一次买了一些鳝鱼去放生,过了几天就梦见有一条鳝鱼在喷水救火,而且旁边有一位神跟他讲,说它是在报答你救命的恩德。 这个人醒来之后,也不知道这个梦什么意思,结果没有多久,他邻家邻居起火了,结果快要烧到他们自己家,正在这种危急时刻,忽然之间风向转移,这个火也就转向了,结果童家也就免除了一场火灾。 这个时候童际飞才明白梦里面这些事情是怎么回事,原来这是鳝鱼给他的预告,来报恩,救护他的。 所以我们能够救鱼类,必得鱼类的报答,我们如果戕害鱼类,毒害鱼类,当然这个果报也肯定会有的。 下面我们来学习第五十句: 【勿宰耕牛。】 这统统都是讲不杀生,这里单单把耕牛做为一个方面来谈,可见得耕牛在一切的动物当中它是特殊的一类。 为什么? 因为耕牛对人有恩德,帮助人耕田,一生就是这样默默无闻的奉献,吃的只是水草,但是奉献的却是体力,对待耕牛我们更加不能够宰杀,要宰杀它不就等於恩将仇报吗? 安士先生在发明这一段里面讲到,「牛能代人以耕,不能自免於戮者,其故在於口不能言也。 奈何吾具能言之口,能言之手,而不代其号呼乞命,作为短歌,以相感动乎」! 耕牛一生代替人来耕种,这是古代农业社会主要耕种是靠牛,不像现在用现代化的这些机器。 这里牛也是泛指那些有恩於人类的畜生,包括一切的家畜,譬如说看门的狗,譬如说我们所骑的马、推磨的驴、啼晓的鸡等等,这些都是有恩於人的,都属於这一类,不能宰杀,要宰杀的话,这个罪业就尤其的重。 牛它代人耕种,却不能够免除被人宰杀的痛苦,这个原因在於有口说不出话,它不懂人类的语言,人类也不懂它的语言,所以它的酸楚、痛苦,人类没有办法感知。 这里安士先生他说我们用我们自己能言之口,能言之手,就是用人类的语言,用人类的文字,口说手书代替它号呼乞命。 这是什么? 有慈悲心的人代替这些耕牛来说话,来呼喊、求救。 这里做了一首短歌,希望能够使人看到之后心生感动,以后再也不杀牛。 这首短歌浅显易懂,确实读完之后,不要说杀牛,连吃牛肉都不忍心。 我的奶奶今年有八十六了,她是农村人,没有文化,但是她从小也受到这种教育,她也是农民,她一生不吃牛肉,当然更不会宰杀耕牛。 虽然她也没有学佛,可是老一辈的人她小的时候对她讲的话,她到八十六了,还能够记住,可见得幼儿时代的因果教育多么重要。 这些歌确实可以做为儿童平时来学习、颂咏很好的歌词。 这是耕牛乞命歌,「大杖打耕牛,何不勤勤走。 耕牛含两泪,一步一回首」。 这是形容人在驱使牛耕田的时候那种情形,用鞭子、用木棍打这耕牛,让牛尽量的往前赶去耕田。 牛很累、很苦,双眼都流泪,走一步回一下头,是希望主人能够怜悯它。 「颈穿足力疲,有苦难开口。 望得田禾熟,牛病毛将秃」。 那个耕牛辛辛苦苦一辈子,耕牛的时候那个犁是套在牛的颈部,那里有突出的骨头,这样来拉犁,所以套得颈(脖子)那个骨头都穿了,脚力也都疲劳、疲乏不堪,有苦又说不出口。 看到禾田里面的稻谷熟了,终於这一年的工作算完成。 这样年复一年,最后牛也都累倒了、累病了,毛也都秃落了。 「不念从前劳,反付屠人戮。 耕牛怨莫诉,临去还踯躅」。 这是讲牛的主人残忍,根本没有感念这牛为他辛苦一辈子,反而当这个牛走不动道了,耕不了田了,就把它送到屠户家里去宰杀。 这耕牛的心里的怨恨没办法去哭诉,临出门要就死的时候,犹豫,不舍得离去。 「蓦尔吐人言,且拜且啼哭:吾到君家来,报君殊不薄」。 蓦尔是忽然,牛竟然能够讲出人的话,向人礼拜、向人啼哭,说道:我到你家里来给你劳作一生,对你的报答不薄。 「一面小心耕,一面受鞭扑。 餐餐唯水草,未尝嫌淡泊」。 这是牛哭诉,我一边小心的耕种,一边还要受你的鞭打,每餐吃的就是水草,都没有嫌弃饮食淡泊。 「吃尽千般苦,禾头方有谷。 谷既在禾头,卖我置鼎镬」。 我为你耕种劳作,吃尽了千辛万苦,终於到了稻禾结谷了,但是这个时候我就没用了,你就要把我卖掉,卖给屠夫宰杀,下鼎镬里面受烧煮。 「君得吾之钱,吾受君之毒。 肠断骨犹疼,命在皮先剥」。 君就是讲这个牛的主人,主人卖了牛,得了卖牛的钱,结果牛就是受主人的这种毒害,你看这是什么样的心? 所以牛伤心断肠,而且一生劳作,骨头还在疼痛,结果被宰杀的时候,呼吸还没停止,皮就已经给剥掉了,受这种苦痛我们可想而知。 下面这牛是哀求劝导,「留我过残冬,天当赐汝福。 君既有爱子,吾亦怜鞠育」。 这牛哀求主人不要把我卖掉,不要把我送到屠夫那里宰杀,让我过了这个残冬,让我自自然然的死去,寿终正寝,这样天必当赐汝,赐给你福分,为什么? 因为你这是爱护生命,你这是不忍杀害对自己有恩的畜生。 你也有你的爱子,谁不爱自己的儿女? 这个牛也是如此,也舍不得自己的骨肉。 所以下面说,「必欲杀我身,劝君饶我犊。 寄语贤牧童,莫打耕牛畜」。 如果你实在狠心要把我卖掉、杀掉,那么希望你,虽然不能饶我,也要饶我的小犊(儿女),留它一条活路,善待它。 寄语贤牧童,这是劝告那些牧牛的儿童,你们千万不要去打这些小牛,不要去打这些畜生,为什么? 它跟人是一样的,它也知道有疼痛,它也需要人的关怀、爱怜。 下面这是牛自己的忏悔,「自恨我前生,何故贪牛肉。 半斤还八两,此理明如烛」。 自己非常悔恨,前生做人的时候,因为贪吃牛肉,杀生,宰杀耕牛,结果吃它半斤得还它八两,报得很平均,一点便宜都没得到,这因果的道理就像烛光一样的明亮,也就是因果昭彰,丝毫不爽。 「官禁杀牛时,吾受屠人嘱。 得钱容私宰,饱得妻孥腹」。 这是过去这个牛当过官,做官的时候,朝廷下令禁止杀牛,朝廷通常在饥荒年的时候鼓励耕种,所以往往下令禁止杀牛。 结果这个官员受了这些屠夫的贿赂,得到了这些贿赂以后,就容许他们私下里宰杀耕牛,自己也吃,让自己的妻儿也都吃,不想得到了这样的一点好的所谓的口腹之满足、这些贿赂,果报不得了,欠的命债必须要还,贪污的钱也必须要还,所以这一生变牛来还。 所以下面说,「不想到今朝,酬偿如此速。 不见慈心人,化作披毛畜」。 没想到你看上辈子做的事情,这一生马上要还,报应这么神速。 我们从来没见到说有慈悲心的人会变成牛、会变成畜生。 「但见杀生者,临终恶鬼逐」。 只见到那些杀生的、吃肉的,他们临终的时候就会被冤亲债主来讨债、来报怨,这些恶鬼都是冤亲债主。 「三代不食牛,名列登科录」。 这是古人的说法,你只要祖孙三代都不食牛肉,不宰杀耕牛,那么你必有好报,你的儿孙必定是金榜题名,能够考中这些功名。 所以我自己也觉得这一生还是挺幸运的,二十六岁获得博士学位,博士学位,这种学位也相当於古人讲的功名,做到了教授,这都是比较可以说是世间人所羡慕的福报。 这是因为什么? 祖宗有德,我奶奶就是一辈子不吃牛肉,真的是如此。 「怨怨递相啖,旋转如车轴。 我是作孽报,君莫为其续」。 这一生我吃它,来生它吃我,互相就这样的相啖相吃,冤冤相报,这种冤冤相报就像车轮在转动一样,轮流来酬偿。 今天我因为作孽,得到这个报应,你就不要再重蹈我的覆辙,你也继续造业,将来你跟我一样,这是劝这个杀牛的主人。 「后牛哀后牛,苦楚转相属。 作此乞命歌,请君三复读」。 这里讲的后牛哀后牛,这是什么? 我今天作孽变成牛,看到别的人也在做我同样的业,将来也变成牛,这都是很悲哀的事情,这个苦楚无穷! 所以看到这首乞命歌我们要觉悟,不可以再宰杀耕牛。 这里是劝我们反覆的去读诵,通过读诵这首乞命歌生起慈悲心,对於万物都是要有仁爱。 孔子讲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这是仁爱,这仁爱不仅是对人,对於一切万物,己所不欲,勿施於物,怎么能够为了自己一点私欲贪吃、贪财,造作罪孽? 安士先生在这里引用了两则故事为我们说明因果的报应。 第一个是讲杀牛,一世杀牛,多世受报。 这是一个佛典的故事,佛在世的时候,在舍卫城有一位长者,他有一个最小的妾,叫做毗舍离。 这个妾可谓是才智双全,她有三十二个儿子,(真了不起,生了三十二个儿子),都是力大无穷的。 有一次最小的一个儿子在乘著大象过桥的时候就碰上了宰相的儿子,这个国家宰相的儿子,结果两个人发生争执,这个小儿子就把宰相的儿子摔伤在桥下。 宰相这个儿子就非常的忿恨,暗地里就要报仇,於是他就制成了三十二条七宝的马鞭,这马鞭里面还藏著利刀,就派人送到毗舍离家,就送给他们三十二个儿子每人送一条马鞭,之后就偷偷的报告给国王,就说这三十二个人都是力大无穷,天下无敌的,现在他们想阴谋造反,每个人都制作了一条马鞭,这马鞭里还藏著利刃,不信国王你可以派人去搜查。 结果国王就派兵去搜查,果然就从他的府宅里面搜出这三十二条马鞭。 於是就非常气愤,立即把这三十二人统统都杀了头,而且把头统统斩了下来包在一个盒子里面,就派人送到毗舍离家里。 毗舍离,就是他们的母亲,这时候正在家里请佛来应供,这个家里是个大长者家,很富贵,他们也是虔诚的佛教徒,请佛应供。 这时候正好说国王送东西来,就以为国王是送一些礼品,想要打开来看。 结果佛马上就制止她,因为佛有神通,当然知道这盒子里的是人头,就告诉这个毗舍离说,现在不要打开,等到大家用完餐。 佛还给毗舍离说法,结果这么一说法,毗舍离当下就证得了二果阿那含果,这就是圣人。 这个时候佛才允许毗舍离把盒子打开,这一打开,看见三十二个人头,幸好毗舍离已经闻法开悟证果,她证得阿那含果,已经断除了爱欲,所以看到这三十二个头是自己的儿子的,她也没有生瞋恚心。 但是这三十二个人的妻子都是大富长者的千金,知道这个事情,於是就立即集合兵马要报复。 结果国王就非常恐惧,於是就逃到佛的处所只树给孤独园,结果当国王来了以后,这些兵马也就随即围住了只树给孤独园,一定要国王出来,要杀这个国王。 阿难这个时候,就是佛的弟子阿难,就向佛请问了,他们这个业因果报到底是怎么个缘故? 佛就对大家说,过去世有三十二个人曾经偷了一头牛,他们来到一位老太婆家里准备要宰杀这个牛来吃,老太太看到他们也非常高兴,竟然很欢喜的给他们准备杀生的用具,结果这三十二个人把牛杀了,大吃一顿。 这个牛就是国王,这个偷牛的三十二个人就是被杀了头的三十二个儿子,当时这个老太婆就是现在的毗舍离,三十二个人的母亲。 因为三十二个人杀牛,所以他们以后多生多世都被牛所杀,包括这一世,被这个国王,也是他的债主杀害。 因为这个老太婆当时见杀随喜,随喜这三十二人来吃牛肉,结果多生多世都看到这三十二个人被杀的时候这种场面而生起愁苦。 这一生毗舍离是做这三十二个人的母亲,也不止是这一世做他们的母亲,过去肯定也是做过他们的母亲,看到自己的儿子被杀害。 结果佛把这一段因缘说出来之后,这三十二个人的妻子的家族听到佛这么说,愤怒就一下子就熄灭了,知道这因果报应是丝毫不爽,怎么可以再继续结新怨? 於是也就决定不去找这个国王算帐。 国王他也忏悔自己的罪过,也下令赦免了三十二家族的罪。 所以这是你看宰杀牛的果报,不止是一生,多生多世。 下面安士先生又给我们说到「一牛三还」这样的一个故事,是出自於《感应篇》注解。 这是讲到明朝万历年间,在山西太原有一个船户,叫王彦须,他借了一个富翁一两八钱,这钱很少,一两八,结果还没还就死了。 有一天这个富翁就看见王彦须腰系著白带走进了他家的牛栏里面,不一会儿就有报告说有个小牛犊出生了,结果这个富翁去看,就看见这个小牛犊腰上面有一条白纹,这个富翁就明白了,一定是这个王彦须来投胎做牛。 结果这头牛长大了,后来富翁就把这个牛卖了,他只卖一两八钱,就是王彦须当年欠他这么多,他就卖这么多。 结果刚好遇到一位屠夫,他就用一两八钱买了下来,后来这个屠夫又遇到一个农民,这个农民看到这头牛很健壮,就说你不要去宰杀它,你卖给我,我给你出二两六钱,多出八钱,就把这个牛给买下来,就用来耕田。 这头牛很善於耕田,而且还不需要人去照管,非常的聪明伶俐,结果有一天无缘无故就死在山崖下面。 这个农夫觉得非常遗憾,刚买的牛,没多久就死掉了,这钱也白花了。 后来他才知道原来这个牛是从他们那个富翁家里卖出来的,就问这个富翁,你当时卖这个牛有多少钱? 富翁说我卖了一两八。 这个农夫也觉得很奇怪,为什么这么好的牛,你才卖一两八? 富翁就说了,因为这头牛是前生他欠了我一两八,这个人就是王彦须。 结果这个话被那个屠户知道了,这个屠户是第一个买牛的,他听了之后,王彦须,我记得了,王彦须他好像欠了我八钱肉钱还没还,怪不得我把这牛卖了二两六,多卖了八钱,原来是他欠我的,这就还了。 结果农夫听了以后,他也恍然大悟说,我曾经欠过这个王彦须有一些银钱没还,怪不得我花了二两六钱,这个牛没耕种几天就死了,等於是我偿还给他了。 结果这个事情让大家都很感叹因果报应真的是奇妙,你看这一头牛身上,就在这三个人当中卖来卖去,都是酬偿因果。 所以明白这个因果之后,我们自己绝不欠人的债,绝不伤害物命,不造恶因,别人欠我的,我们也不要人还,统统布施掉,这就好。 下面我们来看第五十一句: 【勿弃字纸。】 这是讲到不要随便丢弃有字的纸张,这主要是讲珍惜文字,在现在社会来讲还有一点,就是我们珍惜木材资源,不要随便丢弃。 所以这里有两层意思,一个是惜字,一个是爱护资源。 安士先生在发明当中说到,「人之所以独贵者,以其口之能言也,亦以其手之能书也」。 这是人有别於动物,可称为万物之灵,最为尊贵,为什么? 就是因为人懂得用口来说话,有这个文化,受过教育,用手可以写字,能够传承文化。 「手能书,则手亦能言矣」。 所以手所写下的文字不就等於手的语言吗? 「然口之所言,仅闻一室,手之所言,可达万里」。 口能够讲言语,跟手所书写的言语,它的影响的范围就不一样。 口说话只能在这一个房间里面的人听到,可是手所写下的书籍可以传万里之遥,甚至能够传万世。 现在科技发达了,通过网路传播,我们口之所言也可达万里,大家只要坐在电视机屏幕之前,或者坐在网路电脑屏幕之前,虽然相距万里之遥,但是犹如面对面。 这是指科技的发达,传送的工具现在确实能够给我们带来很多的方便。 古代没有这些,只能够用手写下文字、书信,传达万里以外的信息。 下面说,「口之所言,止於当时,手之所言,可垂后世」。 口说的话只是当时听话的人能够听到,手所写下的书却是可以垂训万世。 像我们现在读到的《论语》,里面都有很多是孔老夫子所讲的话,读到《孝经》,《孝经》是孔子亲手所著,你看距今二千五百多年了,通过文字记载,我们现在还能够亲听孔老夫子垂训,这是感谢有文字。 「口之所言,人以耳听,手之所言,人以目听」。 这个很容易理解,口所发出的声音,这种语言,我们用耳朵听,用手写下的文字我们用眼睛看,那不就等於用眼睛听一样吗? 这个耳和目都是学习的工具,两者比较起来,哪一种更容易让人听懂、觉悟? 在佛经里面有谈到这个问题,你看《楞严经》就有文殊菩萨拣选圆通,这个二十五位菩萨都讲到自己得到圆通的方法,结果文殊菩萨就拣选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他讲到,阎浮众生清净在音闻,我们对於宇宙人生真相的明了用耳朵听比较容易,所以「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因此圣人多半是用口来说法。 你看释迦牟尼佛讲经教学四十九年,孔老夫子他也是教学,他也没有当时去著书立传。 《论语》是后人记载下来的,把孔老夫子一生的言行,弟子们记得的把它记录下来。 现在《大藏经》也是佛灭度以后,这些罗汉弟子他们一起结集下来的,那就成为书,成为文字。 但是用耳朵听比用眼睛看要好,文殊菩萨说的,耳朵听容易开悟。 所以听经闻法,确实现在有这个科技,这是我们众生的福报,能够用光碟常常播放常常听,听就比看要好,这是我们阎浮提众生耳根比眼根根性要利。 所以看未必看得懂,听就听懂,这是我们地球上众生特殊的这种状况。 当然其他世界的众生也有不同,譬如说佛在经上讲到的香积国,香积国的众生他舌根最利,六根里面,眼、耳、鼻、舌、身、意,他舌头根性最利,所以佛在那里讲经说法一定是天天做好吃的,做些美味佳肴给这些众生吃,让他的舌头尝这个味道,他可能眼睛看看不明白,耳朵听也听不明白,可是一吃东西,舌头一尝,就明白了,香积国的众生他的舌根最利。 所以每一个世界众生根性不一样,佛就用不同的方式来度化众生。 当时古代确实因为没有光碟,没有这些影音录制的设备,只能够用文字来记载这些圣贤教诲,我们后世的人可以去读诵。 下面说,「口之所言,片时即疲,手之所言,千秋不倦」。 口所说的话,确实讲的人容易疲劳,听的人也容易疲劳。 所以讲课的时候常常会出现这种情况,台上的人讲得很累,台下的人都打瞌睡,这个就是这个问题。 手之所言,就是手写的文字,世世代代的人来读都读不厌。 这是什么? 真正好的文字它有这种摄受力,百读不厌。 所以古人讲,一部《论语》从小读到老都读不厌。 那佛经更是,佛的经典,从你初发心学佛开始,一直读到你做到等觉菩萨,还是读不厌。 为什么? 因为佛经是自性之流露,所以那是生生世世读不厌的。 文字它有它的方便性,确实一般来讲,我们想看的时候拿出来看,看到疲倦了我们可以休息一下,休息好了我们再来看,这个局限性就比较小一点。 所以这是对比口之所言和手之所言,语言跟文字的比较,各有利弊。 下面说,「甚矣! 字之有功於人也。 世间若无文字,则官吏无以为治,政令无以为凭。 岂独家不能家,亦且国不能国矣! 人之受恩於字者如此,而谓字纸可轻弃乎」? 这是安士先生感叹,他说字真的是有伟大的功勋,它对人类真的是有很大贡献,世间如果没有文字,这个社会可能会有很多的麻烦。 譬如说官吏官府办公,必须要用到文书,下达文件,古代皇帝要下达圣旨,现代我们说红头文件,都是要依赖於文字,没有文字官府就不能治理国家,政令也就没有办法有所凭藉,因为靠口传的政令很容易传讹了、传歪了,写成文字就不会有问题,这是一个取信的工具,所以对家、对国都有很大的贡献。 如果没有文字,那真的是家不像家,国不像国了。 所以人类受恩於文字可以说是很大,对字纸怎么能够轻忽丢弃? 所以珍惜字纸这就是珍惜我们自己的文化,这也是一种知恩报恩的心理。 下面讲到,「字纸固不可弃,字尤不可弃」。 这里讲的字纸是有形的,纸张上面有字,有字的纸张我们就不能够随便丢弃,这是对於文化的恭敬。 字尤不可弃,这里面讲的字是字的意义,字是一种符号,它代表的意义我们更不可以丢弃。 下面安士先生举出几个例子,我们来了解怎么样子叫做不丢弃字的意义。 「不顺乎亲,终身弃去『孝』字,不友於昆,终身弃去『悌』字」。 这是举出孝、悌两个字来说明。 什么叫孝? 孝就是顺乎亲,孟子说的,「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 所以这个孝字它这个文字里头的含义我们要晓得。 你看中国的文字,那是真的最有智慧的符号。 我们老祖宗创字,传说是仓颉造字,这些人都是圣人,不是普通人,他们有高度的智慧,创造这样的美好的文字。 这种文字里面的意义,让我们一看到字就能够明了,像孝字,那叫会意字,就是看这个字体会其中的意义。 孝字是上面一个老字头,下面是个子字底,这个字的含义你看一看就明了,说明老一代和子一代合而为一这叫孝。 如果老一代和子一代分开这孝字就没有了,现代人讲的代沟,代沟就是父母跟儿女之间有隔阂,这一隔阂老和子就分开了,就不成其孝,这就丢弃了孝字。 所以古圣先贤的字我们要珍惜不是只珍惜一个表面上的、形式上的,更重要的是去落实这里面的意义。 这个悌字也是如此,孝是对父母而言,悌是对於我们的兄弟而言,昆就是兄弟。 兄弟要友爱,真正能友爱兄弟的这就是没有丢弃悌字。 孝和悌不仅是在自己家里面去落实,当我们在家里养成这个孝悌存心之后,要把它扩展,当我们步入社会,对一切长辈,如同对自己父母一样,对一切的同辈,如同对我们自己的兄弟一样,正如《弟子规》所讲的,「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这就是把孝悌扩展,这才能叫做惜字。 这字是我们中华的文化道统,我们把它继承下来,把它发扬光大,这是珍惜字的意思。 现在我们中华文化这一百多年来可以说是受到严重的摧毁,现在社会很多问题出现,国家领导人也意识到要恢复传统文化,提倡建设精神家园。 要如何恢复传统文化、建设精神家园? 没有别的,大力的推广教育。 首先把这中国的经典大家来读诵,然后还要讲解,光读诵不明了意思那不行,明白了意思之后还要去落实。 中华文化它是跟生活融为一体的,是用来做的,不是用来说的,光说不做这也是弃,丢弃了。 现在把它捡回来,所以需要我们年轻一代要发愿、发心,继承老祖宗的道统,这就是珍惜字纸。 所以举出孝悌二字来说明,这个范围绝不止这两个字,古代讲的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都是要逐一检点。 八德除了这种说法以外,还有另外一种说法,就是忠孝仁爱信义和平。 这两种说法合在一起,去掉重复的字,就是十二个德目,所谓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这是中华的道统,要珍惜,不能丢弃。 除了儒家的道德仁义以外,还有道家的、还有佛家的,这些圣贤的教诲我们都要把它捡回来,把它发扬光大,这才能够叫做勿弃字纸。 所以安士先生说,「如是逐一检点,则字之为我弃者,多矣」! 我们想到,对於儒释道传统文化没有深入学习,没有在自身上落实,那么我们所弃的字就太多太多了。 所以这里讲的,「若夫裹物糊窗,狼藉委置,则所弃者,不过字纸耳」。 这弃字和弃字纸是不一样的。 弃字纸,这里讲的几条,用来裹物,像这些报纸,有字的纸,特别是经书典籍,这些纸不可以用来包装,或者是糊窗户,或者是随便乱扔乱放,狼藉委置是随便乱丢乱放,这都是对文化的不恭敬。 现在一般糊窗不用这些字纸,但是包裹东西确实有的人还在用字纸,如果是经书,这是大不敬。 即使是世间一般报纸包裹东西这也不好,为什么? 因为这报纸上面有些油印的东西,会造成伤害、污染,所以尽量不要用有字的纸去包裹。 现在用一种所谓的环保袋,环保袋来装东西这个好,对环境不构成污染。 环保袋上面如果印上有字,那要妥善保存,环保袋可以重复使用。 如果是装一般的杂物,最好不要印上那些佛经、佛像,这些东西不要印。 佛像最好不印,连经文最好都不印,印什么? 印一些语录,或者印一些花纹,这些可以。 这都是有珍惜文字,特别是经典文字的这种恭敬心。 惜字纸这是一种,安士先生在这里还特别劝我们惜字,就是珍惜老祖宗留下来的教诲。 下面说到,「或疑苍颉造字,开万古文字之源。 但当天为雨粟耳,奈何鬼复夜哭乎? 不知世间文字,既有正用,即有邪用。 天之雨粟,因正用也,鬼之夜哭,因邪用耳」。 这是讲有的人会产生疑惑,因为传说是仓颉造字,他是开启万古文化文字的源头。 在他造字那一天,结果天竟然落下大量的谷子、粮食,这是瑞相,这是白天出现的瑞相,结果晚上就听到有夜鬼在哭泣。 这就会让人疑惑了,本来造字不是好的现象吗? 天下谷子这是瑞相,这可以理解,为什么晚上会有夜鬼在痛哭? 这就不是瑞相了,这是一种可悲的相,那这个怎么解释? 安士先生在这里解释得好,他说世间文字既然有正用,正用就是用在正的方面,用以启发人觉悟,开启人智慧,让人断恶修善、破迷开悟、转凡成圣,这些文字就有正用。 有正用它也有邪用,可以把它用到邪的地方,譬如说用来写那些诲淫诲盗的文章或者书籍或者是小说,现在宣传邪知邪见毒害众生的这一类的文字,这个就是用邪了。 刚才我们读到,文字跟语言不一样,语言的影响力比较小,它只能够限制在一时一处,可是文字影响力它可以流传万古,它可以流通万里之遥,这影响力大。 所以用在正的地方,这个是功德无量,用到邪的地方,那就是罪业无穷,那个果报真的是一个天一个地。 所以这里讲,天之雨粟,因正用也,白天产生的瑞相,天下谷子,这是什么? 因为文字有正用这种缘故,所以感得瑞相。 那夜鬼痛哭这是什么? 因为文字也被用邪了,产生这种可哀的现象。 所以文字本身它是一种工具,它无所谓正和邪,看人怎么用它。 如果以慈悲心、以爱心、以智慧去用它,那它就能够造福人类;假如以私心,以这种邪知邪见、迷惑颠倒的心来使用文字,那遗害无穷。 文字如是,现在这些科技工具哪一样不是这样? 譬如说现在这个媒体,媒体是现代科技发展的产物,那些广播电台、电视台、卫星电视、网路电视,还有这些报章杂志,这些媒体本身没有所谓正和邪,如果天天播放都是正面的,它就是正用,如果天天播放的是杀盗淫妄,那么它就是邪用。 如果正用,那真的是造福於人类於无穷,假如天天播放、刊载一些杀盗淫妄,那个后果也是极为令人痛心。 现在我们社会看到乱象丛生,在日本我们听说杀父害母、离婚率、自杀率、犯罪率年年攀增,这个确实是媒体要负一定责任。 所以我到日本去劝导他们媒体的主编,让他们发慈悲心,拯救日本社会,就用你们的工具,假如每一天都是刊载、播放正面的内容,你就是救世主;假如每天为了投百姓之所好,播放一些那种低级趣味的或者是杀盗淫妄、色情暴力的内容,那就是在毁灭这个世界,那真的是夜鬼痛哭。 这媒体是举一个例子,还有科技的工具,像这些生化武器,这些核武的发展,确实它一落到邪人手上,那就是毁灭世界的工具。 所以这些武器最好不要用,最好都销毁,以免将来会造成不可收拾的后果。 这里是讲勿弃字纸。 安士先生举出三则故事为我们引徵这里的因果。 第一个是出自於《汇纂功过格》,讲的是「焚经绝后」。 这是讲到在武功县在西边有一座寺院,这个寺院里面堆积著一些毁坏的废弃的《大藏经》,结果有一个少年叫做康对山,他就跟五位同学在这破庙里面读书。 当时正是在寒冬季节,他这五个同学,有四个人就拿著这些废弃的《大藏经》来烧火取暖,另外有一个人他拿著废经去烧洗面水来洗脸。 康对山那时候心里面就指责他们,知道他们做得不对,可是口里不敢说,怕得罪人。 当天晚上康对山就梦见三位官员升堂,非常愤怒的斥责烧经的同学,判处那四个人,就是烧经来取暖的人全家都灭口,判那个烧水洗脸的人考试不中,潦倒一生,然后又指责康对山,说你为什么不去劝化你的同学? 康对山就回答说,我是年纪最小的,虽然我知道他们做得不对,可是口里也不敢讲。 结果这官员就说,你要能说一句话,可能就致使这五个人免於犯罪,就不会有这样的一种下场,所以以后你一定要见到不如法的要诚心诚意的劝告,《弟子规》上讲,「过不规,道两亏」,你也有责任。 结果梦中这个官员说,现在这一次姑且不来论罪,以后要改过。 结果康对山做了这个梦醒来了,就把这个事情自己记录下来,没过几年果然他那四个同学全家都得了瘟疫病死了,那个烧水洗脸的那个同学多次考试都没考中,最后真的是潦倒一生。 安士先生在后面评论当中非常的感慨,他说「世间废书皆可焚化,独佛经不可焚化者,以其福慧及人,远胜世间书籍耳」! 为什么佛经不能够这样的糟蹋? 因为世间书如果它废了,你拿去焚化这还尚可,可是佛经就不可以随随便便把它烧掉,为什么? 因为佛经对人有大恩德,带给人福慧,学了佛之后他就懂得因果,懂得断恶修善这就是得到福了,知道破迷开悟这就得到慧了,这个世间书籍没有办法比较。 所以说,「盖同一字也,其间轻重大小,判若天渊,典谟誓诰,固不可与小说同科也」。 所以这里面,佛经上的一个字跟世间里头的一个字,它就有轻重大小不同,这区别很大,天渊之别。 典谟誓诰,这个谟就是一种计划、筹画,这个诰是指命令,天子的命令叫诰,所以这是讲到圣典圣训,这不可以跟世间一般小说、一般书籍同日而语。 「今以不识字者,与识字者较,则识字者胜矣」。 这是安士先生做一个比较,我们就懂得这个意思。 如果一个人不识字,跟另外一个人,识字的,这两个人比较,当然识字的人就优胜了,他懂得文化。 「以略识字者,与博古通今者较,则博古通今者又胜矣」。 虽然懂一点文化,但是比起那种博古通今的人,博学的人,那博学者他又优胜了。 「世间书籍,止能说天下事,不能知天上天外事,若博览佛书,则极龙宫海藏之神奇,前劫后劫之旷远,十方国土之浩繁,皆能略知其概,胸襟迥越寻常」。 所以以此类推,世间的书籍它跟佛经比起来内容就大相径庭,世间的书籍只能说天下事,说来说去范围超不过我们这个地球,超过不了人道,哪怕是现在科学技术发展,科学家们能够观测到外太空。 现在能够观测到的范围,最远能达到二百亿光年就了不起了。 可是这还是属於天下事,为什么? 不出我们人道。 佛的教化区是整个娑婆世界,现在科学家所观测到的这些广袤的宇宙范围只有二百亿光年,而娑婆世界远不止二百亿光年。 这个我们曾经算过,科学家讲,这银河系它的直径是十万光年,一个银河系相当於娑婆世界里的一个单位世界,娑婆世界有多少个单位世界? 总共有十亿个单位世界。 你就可以算算,假设这单位世界都是并排放在一起,中间都没有空隙,有空隙那距离更宽了,我们最保守来估计,一个世界一个世界这样排在一起,十亿个银河系,每个银河系十万光年,娑婆世界有多大? 你一乘,十万乘上十亿,一百万亿光年这么大,比起现在科学家看到的二百亿光年,跟一百万亿光年差得太远了。 所以世间书籍它怎么能说得这么广泛? 它不知天上天外事。 真的,不要说太远的太空,就是我们地球上的这些现象,还没有说尽,那更不知道有天上。 天上,佛告诉我们有二十八层天,世间书籍没有讲到。 还有天外事,天外事是什么? 六道以外了,那世间书籍更是没有说到。 所以这个只能够博览佛书才能够明了,佛讲的经确实是它的范围是遍法界虚空界。 你看他讲的有龙宫海藏,这神奇。 这里是讲到《华严经》是从龙宫里面请出来的,佛灭度之后六百年,龙树菩萨从龙宫里面把《华严经》请到世间来。 这个很神奇,但是确实是这样的。 而且过去佛也到过龙宫里说法,你看我们现在读的三个根之一,佛家的根《十善业道经》,这就是在龙宫里面讲的。 前劫后劫之旷远,这是讲的时间上那种宽广,以劫来计算。 一劫我们计算过,是相当於十二点七亿年,现在我们的地球,科学家计算,大概寿命有四十六亿年,才不到四劫。 佛告诉我们,过去是无量劫,未来也是无量劫,这叫旷远。 十方国土之浩繁,这是讲空间,空间广大也是不可思议。 十方是指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这八方,加上上、下,十方国土。 这个国土是诸佛国土,像我们释迦牟尼佛的国土是娑婆世界,十亿个银河系这么大,上下左右像娑婆世界的国土,多得不可思议。 佛在《华严经》里面讲的都是佛刹微尘数,这个意思是什么? 你把娑婆世界里所有的物质统统磨成微尘,我们现在说基本粒子,有多少个基本粒子? 那根本想像不出来,这么多的数量,来比喻十方国土之多。 读了佛经才能够略知其梗概,大概你能晓得,当然详细的你也还不知道,这个也没办法说得那么详细,因为这事上太繁太多了。 我们只能够证悟佛境界,现前看到,才能够了解它的全貌,现在我们没有证入这个境界,只能够略知梗概,不能很细致。 但是这个胸襟,我们讲心量,已经扩大了。 佛在经里告诉我们,要「心包太虚,量周沙界」。 读了佛经才懂得,真的原来真的不要把心住在我们这渺小的身家,乃至天下,都太渺小了,这叫寻常,就是我们一般常规的思惟,佛告诉我们的宇宙是遍法界虚空界,而且都跟我们有联系,都是我们自心所现、所变之物,所以跟我们自己息息相关。 这个胸襟、这个心量就扩展到无限。 所以这是读佛经带来的好处。 下面说,「夫以不识字之人,告以唐虞三代之治,尧舜周孔之名,彼必以为惊於视听」。 所以人的心量不同,他接触的这些常识,反应就不一样。 如果是一个不认识字、没有文化的人,你跟他讲唐虞三代、尧舜周孔,他们听了之后觉得很惊奇,不相信这是真的。 唐虞三代是指什么? 这个常识确实有的人未必知道。 这三代是讲夏、商、周三朝,周朝之前三代。 三代以前还有唐虞,唐是指尧,因为尧的姓,他是氏族,是属於陶唐氏,所以称为唐尧,舜他的氏族是有虞氏,所以叫虞舜,所以唐虞就是指尧舜。 尧舜之治,这是孔子最佩服的,为什么? 尧舜都是禅让。 你看他们天子之位不是传给自己的儿孙,而是找天下贤德之人来继承,这叫禅让。 所以尧禅让位置给舜,舜禅让位置给禹,这是三代的圣王。 那个时代都是爱亲尊贤,大同世界。 到三代还能够维系尧舜时代的道德,但是当然就没有尧舜时期那么殊胜,但是也算是不错。 所以孔子说三代其义一也,讲到道德仁义,三代还算是不错,所以叫唐虞三代之治。 尧舜周孔之名,这是讲这些圣人的名字,尧、舜,周是指周公,周朝开国几位皇帝,一个是文王,一个是武王,他们都是圣人,武王的弟弟是周公,周公辅佐王政,帮助武王的儿子成王平定天下,辅佐政治,所以称为盛世。 孔子当然我们都知道这是万世先师,可是如果没有文化可能对这些都不了解,这也是难免的。 下面说,「以仅读世间书籍之人,示以三藏十二部之文,四十九年所说之法,彼亦以为恍惚难稽,势固然也」。 所以讲,以此类推,读世间人的书籍,他们没读过佛经,现在把佛经里面的内容告诉他,用三藏十二部的经典,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法跟他们讲,他们觉得恍惚难稽,恍惚,他觉得不可思议,很难理解,而且是无从考核,这个稽是考核,这是超过他们一般凡人想像范围之外,这个也是难免的。 所以下面说,「又况改恶修善之因缘,教外别传之宗旨,其源皆本佛书,而谓焚化可无罪乎」? 佛经它讲改恶修善,教外别传是指破迷开悟,这些都出自於佛经,对人有极大的利益,焚化佛经怎么能够说没有罪? 「况复亵渎一至烧炕、烧洗面水乎? 将永堕地狱,长劫受苦,永无出期矣,绝门穷困,尚未足以尽其辜也」。 所以像刚才这个故事里面讲到的,亵渎《大藏经》,用《藏经》来烧火取暖、烧水洗面,这个果报必是永堕地狱,长期受苦,现生看到他绝门穷困,全家死於瘟疫是绝门,一生考不上功名,穷困潦倒,这个是现报,是花报,不足以报他的罪业,将来必是堕恶道。 下面有一段问答,「问:经之完备者,固不可焚。 若既破坏不全,将若之何」? 就是有人问,佛经完整的固然不能够焚化,应该保存下来,利益众生,但是如果是已经破损了的,不能够再用了,那怎么办? 回答说,「破极若焚,其灰当用净布包裹,送大江大海中可也。 至於卍字,为如来心印,尤不可亵渎」。 这是讲如果经书实在是破损得不能再用,可以用干净的柴火焚化,然后把灰包在净布里面,送到大江大海里面抛洒,这样可以。 如果是有卍字这个标记,这是如来心印,那不可以亵渎,最好把它剪下来,在寺院里面的焚化炉里面焚化。 现在因为我们经书很多,经书都是纸张,是木材资源,为了珍惜资源,也可以不用焚化,实在不能用的经书,可以用布把它包好捆好,送到回收站去回收,只要是恭恭敬敬,这也是可以的。 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有不妥之处,请诸位大德多多批评指正。 谢谢大家。 资料恭摘:儒释道多元文化教育网 《文昌帝君阴骘文》研习报告 钟茂森博士主讲 (第三十七集) 2008/12/15 华严讲堂 档名:52-297-0037 发布时间:2023-07-29 10:52:22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105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