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钟茂森:文昌帝君阴骘文 研习报告 第48集 内容: 钟茂森:文昌帝君阴骘文 研习报告 第48集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 我们继续来学习《文昌帝君阴骘文》,昨天我们讲到第七十二句,「见先哲於羹墙」。 这一句我们学习了安士先生的注解,后面安士先生给我们附上《质孔说》的几篇。 见先哲就是仰慕古圣先贤的意思。 於羹墙,羹墙是表法,代表日常生活当中每行一事、每起一念、每出一言,都要想到跟古圣先贤的教诲相应。 古圣先贤的教诲记录在圣贤的经典当中,儒释道三家都有这些经典,其他的宗教都各自有它的经典,但是经典是千百年以前所记录的,后人要理解经典真的可能有时候会理解错。 我们学习先哲不能够离开经典,但是如果对经典意思不甚明了的话,就要借助於先贤的注解。 可是先贤的注解也是他们本人的这种理解,这跟他们自己的境界相关联。 所以我们读古圣先贤的书,看这些祖师大德的注解,要懂得依义不依语、依法不依人。 这些过去的大德,他们没有能够圆满成佛之前,见解也并不尽是圆满。 所以过去我们师父在李炳老会下学习的时候,李炳老就是这样跟我们师父说的,说读这些祖师大德的注解要懂得,如果祖师大德的这些意思讲得跟佛的本意不是很一致,那么我们要信佛的本意,而并不是去盲目的听从这些祖师大德的注解,这就是所谓的依法不依人。 因此安士先生在解读儒家的经典当中,发现也有一些先贤的注解有问题,他们多多少少理解孔子、古圣先贤的意思有些偏差,因此就做出这个《质孔说》,提出质疑,提出让我们参考的这些议论。 所以这就是所谓的「尽信书,不如无书。 尽信注解,不如无注解」这个意思。 他提到有七则,因为篇幅很长,我们在这里简略的给大家介绍一下,同时也是澄清儒家学者对於原始典籍里面的一些理解上的偏差我们进行探讨。 第一个是讲「孔氏三代出妻」,这是在《礼记. 檀弓》这篇文里面有讲到,说孔老夫子三代人有出妻。 结果如果有人看了这一句理解偏了,以为出妻是什么? 把妻子给休了,把妻子赶出门了,那就是依文解字,连孔老夫子都喊冤枉。 这里讲的出妻,安士先生给我们揭出本意,这个出不是说把她赶出去的意思,是什么意思? 讲的是妾的意思。 所以正妻就叫妻,出妻其实就是妾,不是正妻。 孔老夫子有三代都是有娶妾的,是因为正妻不能生育。 所以这里引用了《礼记. 檀弓》里面的一段子思的话,子思是孔子的孙子,是孔鲤的儿子,孔鲤是孔老夫子的儿子,孔鲤有娶妾,子思也有娶妾。 子思有说到,「不为伋也妻者,是不为白也母」。 这句话他是对自己的儿子讲的,儿子是子上,名白,叫孔白。 子思对自己的儿子说,不是伋的妻子,伋是子思的名字,叫孔伋,就是不是我的正妻,也不能算是你的正母,他对他儿子孔白讲的。 从这里可以看到,这个妻才是指正妻。 《檀弓》里有句话说,「孔氏不丧出母」,就是孔家家族他不为妾来举办丧礼,不守三年的丧,这是孔家的一个定例。 不丧出母的出就跟出妻的出是一个意思,就是不是正的,但是又是为孔家生儿育女的,所以出的意思实际上就是生的意思,生母,可是生母不是正室,所以家族里面不为她守丧三年。 这里也是有一个隐含的意思,不鼓励娶侧室,除非是迫不得已,为了延续香火,才娶侧室。 娶了侧室,也没有享受正室的待遇,孔氏里面他都有这么一个定例。 所以这个出的意思终於真相大白。 安士先生说,《檀弓》以出字来代替生字,这是语意不流於世俗,很有文采。 并不是说把这妻子赶出去不要了,那是后来的读书人不识字,反而玷污了我们万世仰慕的孔氏的家风。 所以这些如果不是细细的去研究、去慎思明辨,可能会把先哲的意思给弄错了。 这是讲的一个例子。 第二例,「忠恕之外无一贯」。 《论语》里面有一句话,是孔子跟曾子的一个开示。 他说「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参就是曾参,曾子的名字,孔老夫子叫著他的名字下面有非常重要的训导,他说吾道,就是我的道,一以贯之。 这个话其实是很深的,一般人可能会理解,一以贯之就是有一条线把它贯穿起来,一般人是这么理解。 那贯穿夫子之道的是什么? 我们先不说,先看《论语》下面怎么说。 「曾子曰:唯。」曾子明白了,也就是他得到孔子的这个道。 「子出。 门人问曰:何谓也?」孔老夫子就出门了,结果孔老夫子其他的学生就问曾子,刚才我们老师说他的道一以贯之,这是什么?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曾子就说了一句,说我们老师的道就是「忠恕」二字。 什么叫忠? 忠者不偏,所谓尽己谓之忠,尽心尽力,没有私心,这叫忠。 恕?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谓之恕。 所以夫子之道也就是忠恕。 门人听到这话也能听得懂,但是到底是不是这个意思? 其实意思不止这个。 我们来先看安士先生的注解,安士先生他是说,孔子这一生的本领其实都是从尧、舜、禹、汤、文王、武王、周公那里传下来的,所谓是「祖述尧舜,宪章文武」。 这些古圣先贤之道在哪里? 其实是无所不在的,岂止是忠恕二字? 它是遍地皆是,举目皆是,一抬头、一低头无不是道。 所以古人有句话叫「头头是道,左右逢源」,哪一个不是道? 法法皆有道,左右上下都是源,源是自性,源头、根源,这就是道。 我们再看安士先生这里讲说颜回,这也是得了孔子真传的,孔子最赞叹的学生,颜夫子他又怎么样悟道的? 《论语》里面也有一句话说,这一段是颜回的这一种心得。 「颜渊喟然叹曰」,这是他喟然长叹,颜渊就是颜回,他说什么? 这是他对於孔老夫子的道这种赞叹。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我们先把这一句读完,「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 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这是颜渊悟道之后他的一个心得报告,就像佛门里面都是这样,你看六祖惠能大师在五祖会下开悟,他也能说出「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不动摇;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六祖也做了心得报告,也是讲的他得道的心声,颜回这里也是如此。 他这里赞叹,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这是感叹孔老夫子的道极其高深。 这是用一个比喻来说,就像仰头看高山,愈看上面愈高,山外有山,看不到极处,钻凿地下,愈钻里头愈坚硬,深不可测,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就是前后左右都是道,真是头头是道,这个道是非常高深又无处不在,这个意味很深长。 所以《中庸》里面讲到,「道不可须臾离也」,就是不能够暂离的,暂时离开不可能,为什么? 因为它到处都是,法法皆是,你怎么可能离开万法? 所以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颜回他还赞叹夫子的循循善诱,你看这么高深的道,非常难学,一般人很难悟入,但是老夫子他是循循善诱,善於劝导、善於教化,慢慢的让我们导入这种境界。 他教我们什么? 颜回说「博我以文,约我以礼」,博是博学,学文,学文要广博,广学多闻,约我以礼,这个约礼是行门,博学是解门,约就是简约的意思,礼就是行门。 你要真真正正去落实的,落实到日常生活当中,这就是礼,否则「但学文,不力行」,变得「长浮华,成何人」了。 但是学礼,就是行门,跟解门不一样,解门要广博,行门要专一,约就是简约,只选一门,所谓「一门深入,长时薰修」,不可以选两门,选两门这就不叫约了,约礼就谈不上,就变成博礼了。 所以你看孔老夫子这个教学方法真是太好了。 不仅儒家是这样教学,佛家亦复如是,求解是要深入经藏,行门,最简单的,愈简单愈好,一句阿弥陀佛佛号,二六时中不间断,这是行门,最简单的。 颜回在孔老夫子善诱之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就欲罢不能了。 这个学问愈学愈欢喜,佛家讲的,法喜充满,常生欢喜心。 他说他竭我之才,极尽力的去学,如有所立,这个立是立下根基,这是颜回很谦虚,他说尽力的去学才能立得住根基。 实际上颜回哪止立下根基,他完全都已经通达明了,早已经超过根基这个境界,但是他这里说,「虽欲从之,末由也已」,这是讲顺从夫子的教学,要继续不断的努力,可是末由也已,这是讲犹未达到究竟,真的叫学无止境。 因为什么? 因为夫子的学问,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所以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既然夫子之道是一以贯之,这个一到底是哪个一? 是曾子所说的「忠恕」这两个字叫一,还是颜回所悟得的「博学以文,约之以礼」这叫一? 如果两个都是,那到底是哪一个? 子贡也曾经问过夫子,说能不能有一个字能令他终身奉行的。 夫子告诉他,恕字,这也是一。 那为什么说一又说出三,说出这么多样? 我们这才明了,原来夫子之道本不可说,大道无言,大道无形。 这就是佛家讲的自性,自性是无所得,离言绝虑,不是用语言、用思惟可以表达的,它无处不在。 所以一以贯之这个一是任一,哪一法不是道? 悟了之后,法法皆道,头头是道,没悟的,哪一法看起来都不是道,就是忠恕二字,他看了也没有真正得道。 所以安士先生给我们揭开这种深密,夫子之道岂止是忠恕二字? 忠恕二字里面的道又岂能是用忠恕二字可以表达的? 他这里举了一个譬喻,说如果有一个人问什么是海,大海的海? 你给他回答,你拿一个瓢舀了一瓢海水,告诉他,你看这就是海水。 他看了,这就是海。 这就大错特错了,海不是就是这一瓢水,大海是无边的,可是这一瓢水确实是从海中得来的,也叫海水。 所以你看夫子跟曾子说,「吾道一以贯之」,曾子就说「唯」,也就是说是,明白了,明白了之后头头是道。 可是出来,这些门人向曾子问,夫子说的什么是道? 他们不懂,他们没悟,曾子就随拈一法,忠恕二字,就告诉他,忠恕而已矣。 那你再说? 仁义而已矣。 再说? 忠孝而已矣。 再说? 孝悌而已矣。 你看说的语言不同,可是都是道,明白了知道了,这不都是道吗? 所以从这个比喻我们要知道,学先哲的教诲要懂得依义不依语,体会其中的意思,明白了,把语言、文字都放下。 所以你看佛家禅宗的传承,不立文字,最早是迦叶尊者从世尊那里得到的心传。 有一天世尊拈起一枝花闻了一闻,结果迦叶尊者在下面他就体会了意思,他就解了了,他微笑。 大家都莫名其妙怎么回事,就好像那些门人听到夫子说吾道一以贯之,只有曾子说唯,就是明白了,其他人都不明白,就像世尊的弟子们都是这样,只有迦叶明白了。 然后佛告诉大家,说我的这个涅盘妙心已经传给迦叶尊者。 他得到佛的心传,这就是佛的道。 能说出来吗? 最后只是不可说、不可说,但是要去悟入。 下面第三则,是《论语》上面有一句话说,这是孔子说的,「雍也可使南面」。 古来有些注释说这个南面两个字是君王听治百姓的位置,坐北朝南,这就所谓使南面,让他可以向南面坐,也就是统治百姓。 但是这样解释不妥,因为雍是仲弓,孔子的弟子,仲弓他虽然有君王的风度,但是他不是君王,让他当君王这不妥当,即使是他再贤德、再能干,也不能够用君王的这个名义扣在他上面,这不如礼,不合礼的。 可以使南面,实际上古来设置的官职,只要有一点职务,都可以向南面临民。 所以这个南面不一定是君主才是南面以临百姓,一般的官职他也能够向南面。 所以这句话是讲的仲弓他是非常懂得管理,可以在朝廷任职这个意思。 第四则故事,「执鞭之士」,这也是出自於《论语》当中的话,原话是「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意思说,如果富贵能够求得的话,那我做执鞭之士我也愿意去做。 如果求不得,那我还是做我喜欢的,读书、弹琴,我做我自己喜欢做的事。 执鞭之士,古来注解把这个士理解成士人、君子,当人讲,实际上这个不妥当。 为什么? 因为士人、君子不会留恋富贵,所以怎么有士人会喜欢富贵、喜欢安逸的生活? 所以这讲不通。 执鞭之士的士实际上是通假字,是讲这个做事情的事,也就是做那种赶马车的这种事情。 这里他引用了《周书. 康诰》,这篇里面有同样的用法,就是士通那个事情的事,这就澄清了一些意思。 第五「物有本末节」,这是他在《质孔说》里面安士先生第五则,这是讲大学之道里面,《四书. 大学》,我们先把《大学》开头这一段念出来,大家就知道这一段讲的是什么。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於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安士先生是对《大学》开头这一大段做一个点评。 确实安士先生很有学问,不仅是博学,他也能够审问、慎思、明辨。 古来的注解都把这个物有本末是结上面那段,做为上面那段的小结,事有终始是提起下文,把它分开两个来讲。 安士先生说这个不妥,他说物有本末、事有终始都是对下面说的。 为什么? 下面讲的,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古圣先贤希望把明明德明於天下。 他们怎么做?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样子顺序来实现明明德於天下的理想,这所谓的实现大同世界。 这个物有本末的物实在讲就是指这每一目里面的第二个字。 《大学》里面讲的三纲八目,三纲就是明明德、亲民、止於至善,八目就是刚才讲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目。 八目里面每一目后面一个字,格物的物,致知的知,诚意的意,正心的心,修身的身,齐家的家,治国的国,平天下的天下,这就是物。 这个事有终始的事它就是指前面一个字,动词,格物的格,致知的致,诚意的诚,正心的正,修身的修,齐家的齐,治国的治,平天下的平,这就是讲事。 所以事、物,你看这么对仗,所以物有本末、事有终始都是对下面文讲的。 本末和终始这里也是跟下文对应起来的,譬如说治国、平天下,对天下而言,国是本,齐家治国,对国而言,家是本,国为末,这本末就看出来了,修身齐家,身为本,家为末。 这个本末好像一个大树,有根、还有枝叶花果,没有根枝叶花果不能长久。 一直往里头推,本,最后就是格物。 物,印光大师解释说,物就是物欲。 要把物欲格除,这叫格物,这是最根本的。 也就是我们师父讲的,放下自私自利,放下名闻利养,放下五欲六尘的享受,放下贪瞋痴慢,这些都是物,要格掉。 所以从根本修,你看本末就很明显了。 终始呢? 这八目也有终始,譬如说对治国、平天下这一对来讲,治国的治是始,平天下的平是终,先要有治国,才能够平天下,有个先后的,知所先后才近道矣。 就是我们现在讲的,要先和谐社会才能和谐世界,自己国家都不和谐怎么可能去和谐世界? 要懂得先后。 齐家,对治国而言,齐家在先,治国在后,修身和齐家讲起来,修身在先,齐家在后,一直讲到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最先是要从格物做起,格致诚正修齐治平,有先后。 所以根本、最初下手处就是格除物欲,从心上起修,你看大学之道说得多好。 如果把物有本末这句结归上面那段的小结,这就有点牵强,没有安士先生在这里说得这么样的流畅。 所以真的是安士先生善读古人书,读了之后不是就这样机械的吸收,他是有悟,思悟,真正把先哲的意思发明出来,这叫见先哲於羹墙。 后面也讲到一则,「补格物致知章」,这也是《大学》这一段,他讲到朱子(朱熹)他的一个《大学集注》,注解《大学》的。 朱熹读古本的《大学》,就看到有用到《论语》里面「子曰:听讼,吾犹人也。 必也使无讼乎」这句来解释所谓知本的意思,他怀疑可能中间有一段遗失了,因此他就把自己所理解的一段就加在后面,列在过去的注解当中。 当时也引起了很多议论,因为什么? 后人即使是再贤德,可是都不可以自己去填补经书的缺漏,这是一条规矩。 如果把这个规矩破了,那后人就可以随便更改、添加经文了。 后人要是读一段经读不懂,他就随便给你补,或者随便删改,这个例子不能开,开了之后将来经书就面目全非。 你看不懂你也补一点,他看不懂他就删一点,好了,最后原本根本看不到了。 所以孔老夫子当时做《春秋》的时候,有一处可以增补几个字就能写成很好的文章,这个对孔子来说并不困难,但是孔子没有这么做,而是做为疑问留下空缺,不给它补上。 这是什么? 非常慎重,对古圣先贤注解非常的负责任,不敢添加自己的意思。 所以这个格物致知这里,他解释格物,格物朱熹的解释是「穷尽物之道理」。 安士先生这里说,物的道理本没有穷尽,因为你进入了一个境界又有一个新的境界,山外有山,楼外有楼,怎么可能穷尽? 所以古人用听讼《论语》这句话来解释,「听讼,吾犹人也」,孔子说我听诉讼、判案跟别人一样,这也是孔子很谦虚。 因为判案,孔子从来没有判过错案,非常公正,这是一种境界。 可是后面说,「必也,使无讼乎」,无讼又是一个境界,你让人打官司都能够公正判决,让大家心服口服,这个境界不是最高境界,还有比这更高的,就是无讼。 你能使大家不要再诉讼,不要再打官司,天下清宁、社会和谐,这个又是一个高境界。 所以用这一种来类比解释格物,物之理没办法穷尽,就好像能够听讼公正,可是上面还有无讼的境界,你能够穷尽吗? 所以这个解释很好,可是朱熹就没有解释到。 我们印祖,我们净土宗的十三祖,他把格物解释得更具体了,他说格物的物不是物的道理,既然格物是最初入手处,是根本,怎么可能一下子要穷尽宇宙所有的道理才能够下手? 这样讲不通。 像刚出生的小孩,什么都不懂,你让他怎么格物? 他怎么穷尽宇宙真理? 但是你让他格除物欲,这可以做到,这是下手处,这就是所谓的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刚才安士先生解释事有终始这个始、终,一对对讲的,譬如修身和齐家,修身是始,齐家是终,修身是本,齐家是末,这本末终始是这么讲法。 那格物致知呢? 格物是本、是始,致知是终、是末。 所以格物不能解释为穷尽物的真理,是格除物欲,这才讲通了,每个人都做到了。 如果说穷尽宇宙真理,那只能是博学多闻的大学者他能做到,一般山野之民他怎么能够穷尽物的真理? 难道他就不能成圣成贤了吗? 孟子说「人皆可以为尧舜」就说不通了。 人人都可以做的就是格物,因为什么? 心性当中本自具足,我们的本能就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就是被这些物欲、被这些烦恼给盖覆住,你先要格掉它,格掉它之后障碍没有了,自性的智慧、德能显现了,那就能够真的穷尽物之理,所谓成圆满的正觉。 致知就是开智慧,智慧为什么不开? 不是因为你学得少,学得多和学得少那个跟智慧没什么关系,那是属於知识。 智慧是什么? 跟烦恼相对应,烦恼多智慧就少,烦恼少智慧就多。 所以要致知就开发智慧,没有别的,把烦恼放下,这就是格物。 格物才能致知,所谓烦恼轻则智慧长,你看这个意思一说就很通畅了。 再下来,他第七则是讲「服尧之服」。 这是讲《尚书》里面有这一句话。 尧是古代的圣王,一般人解释这个服尧之服就是穿尧的衣服,穿古圣先王的那种服饰,这个就说不通了,而且依文解义。 这个服应该当什么解? 当事来解。 所以服尧之服就是继承尧的事业这个意思,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讲,就是继承古圣先贤的道统,这叫服尧之服。 古代的一些注解就没说得这么深的层次。 所以我们读书不能够死在文字之下,要懂得去悟入,体会这弦外之音,言外之意,而后能够真正体会先哲之心。 先哲的心传得到了,你的日用云为、待人处事接物无不是道,真正就做到「见先哲於羹墙」了。 好,下面我们来学第七十三句: 【慎独知於衾影。】 这是讲『慎独』。 这里安士先生解释说,「君子小人之分,不过为己为人之别。 人若有志为己,而於隐微幽独之处,不能刻刻防闲,战兢惕厉,则为己之功,终有疏漏」。 所以君子跟小人的区别在哪里? 君子是为人,小人是为己,为己者为私,为人者属於大公无私,这是君子。 可是一般人为己者多,有几个大公无私之人? 古圣先贤教诲我们,你如果真正为己,这样入手也行,你得为自己将来打算。 你要知道因果,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起心动念都有因果的,你要真正为自己好,那你也要有修行慎独的功夫。 所以这里讲,人如果有志为己,他真的愿意为自己著想,那是怎么样? 於隐微幽独之处,在隐微的地方,人家看不见的地方、幽静的地方、独处的地方,如果不能够刻刻防闲,战兢惕厉,不能时时刻刻防范自己的恶念恶行,战兢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如临深渊,惕厉是警惕勉励自己,防范过失,不能这样做,为己之功,终有疏漏,你为自己也没有真正为自己,都有疏漏。 所以「古人云:独行不愧影,独卧不愧衾」。 古人讲究这种慎独的功夫,独自行路不愧对自己的影子,独自卧床不愧对自己的被子。 换句话说,白天在路上行走,乃至晚上一个人睡觉,都不敢放逸造次。 所以「能到衾影不愧时,方是慎到极处」,真正到这种地步这叫问心无愧,这慎独的功夫可以说是做到圆满了,你为己之功也圆满了。 实际上为己为到极处你也能成君子、也能成圣贤,但是要如理如法的。 下面说,「此句,即上文『见先哲於羹墙』之实际」,它是见先哲於羹墙的落实。 我们读了先哲的学问,如果不落实没有用。 落实的功夫就是慎独,「亦即下文『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之本领」,「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是下一句讲的。 要真正做到这个也不容易,从哪里做起? 慎独入手,慎独到了极处,一切恶都不做了,一切善自然就会做了。 所以「独知不是空空一慎,须知前后皆有工夫」。 这个独知前面有个慎字,慎是注意,独知是真正要知道自己,知道怎么样子来独处、来修行,它有前后的功夫,前面的功夫是做准备的,后面的功夫是落实的。 所以「慎独以前,须用学问思辨,慎独以后,不过笃行而已」。 所以慎独功夫之前要懂得道理,明白真相,知道善恶、是非、好丑,才能做到「是道则进,非道则退。 不履邪径,不欺暗室」。 所以不学怎么知道? 学古圣先贤的道理,这里讲的四个,博学、审问、慎思、明辨,学、问、思、辨就是学。 这个功夫用下去了就是你解门入了,入了之后还要有行门,解行并重,把你所解的用到你的日常生活当中,那就是笃行而已,笃行是认认真真的去做。 笃行用我们现在简单的话来讲,也是两个字,真干。 明白一条就做一条,明白两条就做两条,真干。 对得起自己,对得起老师,对得起古圣先贤、诸佛菩萨,这是慎独的功夫。 「此与上句,用意最深,工夫最细,分明是帝君自道其所得,不许俗人问津」。 所以「慎独知於衾影」,跟上一句「见先哲於羹墙」,用意最深,用的功夫也是最细密。 真正慎独做到了究竟处,内心深处一丝一毫不正的念头都洗涤得干干净净,真的是「不容毫分不善间杂」。 这个是文昌帝君自己说他的修学之所得,他的心得,不是证入境界的人说不出来,一般俗人难以理解,不能问津,就是达不到这个境界的。 达到这个境界叫什么? 佛门里称为菩萨。 你看《十善业道经》里面讲的,「菩萨有一法」,这是菩萨的修法,这什么法? 「谓於昼夜常念思惟,观察善法,令诸善法,念念增长,不容毫分不善间杂」,文昌帝君他做到了。 怎么做? 一个是解,一个要行,解是「见先哲於羹墙」,行就是「慎独知於衾影」,做慎独功夫。 下面又说,「独知之时,独知之境,人人皆有,各各不同」。 这个独知的时间、境界人人都会有,人人都会有独处的时候,一个人在的时候,肯定会有,而且都不同。 下面举几个例子,「名者,有名者之独知;利者,有利者之独知」。 这讲的要名要利的人,他们也有他们的独知,他们心里想的什么他们自己清楚,别人未必清楚,可能很隐蔽,别人不知道,这叫独知。 「要皆业识茫茫,不知觉悟」。 这些人迷惑颠倒,沉入业海当中,茫茫业海,不知道觉悟,被名利所沉没,沉没於名利之中。 「譬之龙不见石,鱼不见水,人不见尘,血肉之躯不见鬼祟,自然之势也」。 不知道觉悟的糊涂人,就好像龙见不到石头,因为龙可以穿石而过,鱼不见水,鱼它看不到水,鱼在水里就好像人在空气里一样自由的活动,人不见尘,很多微尘、灰尘我们见不到,也不受它的障碍,血肉之躯就是我们人体,人见不到鬼祟,人见不到鬼,实际上鬼就在我们旁边,我们肉眼见不到。 这是因为什么? 肉眼所见到的叫可见光,可见光是很少的一部分。 科学家告诉我们,可见光的范围在整个光谱范围里面只占百分之二,换句话说,百分之九十八的东西见不到。 像我们现代医学里面用的X光、紫外光都见不到,红外线也见不到,还有些伽马射线,宇宙里面的那些种种射线都见不到,这些都是光。 所以见不到的东西多了,只是自己茫然不知,这是在凡夫里面很自然的。 「若於昧爽之时,回光反照」。 能够觉悟就是难能可贵,如果在昧爽之时,昧是昏昧、糊涂,爽是差错,如果是糊涂、差错的时候懂得回光反照,觉悟了,能够回头去检点自己,这个人难能可贵,他就是做的慎独知的功夫。 下面是举出一些例子,教我们怎么样子独知,人最重要的是自己能够检点省察。 下面问,「试问,吾於父母兄弟前,稍能尽其孝弟否」? 孝悌是根本的道德,在父母兄弟前面能不能尽孝悌? 问问自己。 「於亲族朋友间,果能以诚相与,耦居无猜否」? 跟亲戚朋友在一起的时候能不能够以真诚心相待,去真诚的敬爱他们、关怀他们、照顾他们,跟他们一起居住,耦居是跟他们一起居住,能不能做到无猜,猜是猜疑、不信任。 五伦关系里面讲的朋友是朋友有信,信里面没有猜疑,有猜疑这就没有信了,更不能互相欺骗。 「於临财之际,果能见利思义,不受人间造孽钱否」? 遇到财了,一般人都爱财,君子也爱财,可是取之有道,符合道义的才能取,不符合道义的不能取。 所以遇到这些金钱、财物,要想到符不符合道义? 该不该拿? 所以见利要思义,不能见利就忘义。 如果是造孽之钱,我们不能受,宁愿饿死,都不能够接受造孽的钱。 为什么? 接受了自己就造罪业了,造了罪业,来生得的苦报比现在更苦,有智慧的人绝不做。 而且要深信因果,一饮一啄,莫非前定,我们命中有福到哪里都会有福,人家给我们的钱还是我们命中之福。 所以你把这些造孽的钱拒绝掉了,没有把命中的福拒绝掉,反而更增加了,因为你有道义,你又修更大的福,下次来的钱会更多。 所以真的是君子乐得做君子,他遵守道义,而又不失命中的财富,你看乐得做君子。 小人冤枉做小人,小人见利忘义,贪取这些造孽钱,贪来的还是命中本来有的,不贪也有,多冤枉! 下面,这都是自己检点自己,「於行住坐卧中,曾念及天地父母之恩,思欲报答否」? 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起居饮食、行住坐卧,能不能够念念想到天地、父母的恩德,知恩报恩? 特别是修行人,要努力的修行,把这个功德回向给父母、恩人。 所以常常思索、常常反省有没有忘记恩义。 实在讲,如果放逸、懒散、懈怠,行出那种不义的行为,这都属於忘记恩义。 父母之恩没有报,自己就堕落了。 下面,「每日自朝至暮,曾有一二时中,发济人利物之念否」? 这也是要常常检点,从早到晚二十四小时,有多少时间真正发起救济别人、利益众生的念头? 是不是念念都想著为自己,没有想过为众生? 菩萨念念为利益众生,那我们能不能够有个一、二个小时,三、四个小时想到? 有的话慢慢再增长,三个小时,到四个小时,到五个小时,到十个小时,到二十个小时,二十四个小时,都是念念为众生,那恭喜你,你就成菩萨了。 下面说,「於美色不留盼否」? 《太上感应篇》上面讲的,「见他色美,起心私之」。 见到美女有没有起心动念? 美色过去了还有没有思念不已? 这叫淫念,这是恶。 女子见到美男子也是这样,有没有留盼? 都要从内心隐微处默默检点,有则改之,无则嘉勉。 「见人得意时,无嫉妒之心否」? 见到人家福报现前,春风得意,能不能够随喜,还是会起嫉妒心,心里不好受,不愿意他这么好。 如果有的话,这是心灵的肿瘤,佛法里面把嫉妒称为三重障之一,重大的障碍,障碍你心性的流露,它是作恶的因缘,这个要戒除,所谓「见人之得,如己之得」。 「於处顺境时,果能以卑自牧,不骄奢否」? 检点自己,在顺境当中,事事顺意的时候,会不会狂妄? 会不会骄傲? 会不会奢侈? 所谓骄奢淫逸,还是能够保持自己的那种谦卑的心态、感恩的心态,知道今天这一切都是大家成就的,自己的德行有没有那么高,能够堪受大家供养,能够保持这种顺境。 古人你看都讲到,好景不长,我们有没有提起这样的一种恐惧心? 所谓受宠若惊。 为什么好景不长? 因为德有亏欠,好景来了,骄傲了、放逸了、狂妄了,那就好景不长。 下面,「不凌虐无告人否」? 无告人就是无依无靠之人,我们能不能够爱护他们? 有没有欺凌、虐待他们? 「饮食当前,能念及农夫之憔悴否」? 见到了饮食,会不会去分别、去挑它里面的好恶,好吃不好吃,会不会生这些烦恼? 还是感恩? 感恩农夫种这些粮食不容易,费尽了辛苦、血汗。 这是古诗所谓的「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要提起这个念头,对饮食也就不会挑了。 「见贫者来乞,必能稍有以周之,无厌恶之心否」? 见到讨饭的,有求於我们的人,我们能不能够尽自己的能力去周济他们,还是会起厌恶心,厌恶他们,不想帮他们,嫌弃、躲避,这个心也就不善了。 《弟子规》上讲的,「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怎么可以对那些贫苦之人、最需要帮助的人而舍弃、厌恶? 「如是逐一检点,则独知之际,必有大不慊於怀者,岂容轻於自恕乎」? 所以这样子一一检点,这一段话甚至我们可以把它抄录下来,常常去读诵,去检点自己。 在独知的时候,一个人的时候,就不会有任何不满或者是怨恨。 这样子不会轻易的宽恕自己,对於自己要严格要求,严以律己,古人做慎独的功夫,丝毫过恶都不放过,所以成圣成贤就快了。 下面安士先生举出三则故事给我们说明。 第一个叫「见猎心喜」,出自於《性理宗旨》。 这是讲到宋朝的大儒,是一位理学家,程颢,兄弟两人,程颢、程颐,这是讲程颢,字伯淳,后人都称为他明道先生,大学问家。 少年的时候很喜欢打猎,后来遇到了濂溪先生周敦颐,这是他的老师,於是在老师会下断除了这些恶习。 打猎是杀生,儒家以仁爱为本,都不允许打猎,佛家更是要戒杀。 然后把这个喜好打猎的习气断除了,就跟周先生说我已经没有这个爱好了。 周先生说,你讲得这么轻松,虽然你现在没去做这个事,但是你心里面还会隐藏著念头,只是没有把它萌发出来而已,一旦萌动了就和从前一样。 所以程颢就一直在努力的改过,过了十二年,偶然看见一个打猎的人,发现自己心里面还会生起一个欢喜心,过去小的时候那种爱好打猎的习气在心里面还会浮动出来,他觉察到了,这才相信他的老师这个话没错。 安士先生在评论当中是这样说到,「戒杀放生,乃为善去恶中极容易事」,戒杀放生这很容易做,「断除畋猎,又戒杀放生中最粗浅事」,一个人要守杀戒,不再杀生,断除打猎,这是很粗浅、很直接要做的事情。 「以明道先生之贤,又经十二年之学道,而方寸杀机尚未断尽,宜乎精严戒律之高僧,天神皆为敬礼也」。 这是安士先生感叹,明道先生程颢,以他的贤德,还经过十二年的学道,方寸杀机,就是心里面,方寸是代表自己内心,内心里面的杀生的念头还没有完全断尽,所以十二年后看到猎人打猎,心里还会动心,还会生欢喜,杀机未断尽。 所以我们才了解,那些持戒精严的高僧大德,精严到连内心中的念头都戒除得干干净净。 按照戒律来讲,动一个念头就是犯了戒。 所以得道这些高僧这样精严持律,天神都为他敬礼。 下面说,「厥后先生主上元县簿」。 这是后来明道先生他做了上元县簿这个官。 「见乡多胶竿以取鸟者,先生命尽折其竿,且下令禁止。 想此时一片杀机尽断矣」。 你看他后来,见到乡人用那些胶竿来取鸟、捉鸟,於是他就下令把这些竿全部折断,禁止捕鸟、杀生。 在这里我们才看到,此时明道先生心中的杀生念头才能讲断尽,这又是以后的事情。 所以不容易,断事容易,心上念头要断掉这是需要长期慎独、省察的功夫。 所以下面说,「岂特十年读书,方去得一矜字,十年读书,方去得状元二字乎」? 这个话讲得耐人寻味,古人讲究的,十年寒窗,一举成名。 所以很多人读书为了什么? 为了成名。 读书读到最后就会傲慢,矜就是傲慢,以为自己见多识广,以为自己是圣贤君子,起了傲慢心。 这个不容易,佛法讲傲慢是与生俱来的烦恼,只要有我这个念头就会有傲慢,难断。 十年苦读,即使是读圣贤书,也未必断得这个慢字。 不要说内心这个傲慢的烦恼了,就是一般名利的贪著,也未必断得了。 十年读书有人就是为了想考取状元,心里有状元这种名利思想,这个读书还没读到真实处,读来读去还是个名利汉。 所以读书读到什么呢? 把状元二字去掉了,也就是名利思想都断除,这叫读成功了,就是佛法讲的,把贪瞋痴给放下了,贪瞋痴慢统统放下。 这些都是内心当中的思想,要慎独、要省察。 下面举出第二个故事,出自於《高僧传》,「偶动邪念」。 这讲从前有一位禅师,深入经藏,研究禅理,而且道风也很高,想必持戒也很精严,於是想求他的和尚,他的师父传授衣钵。 可是他的师父没答应他,他心里就有一点点不满和失望。 后来他的师父去世了二十年,这位禅师偶然有一次走到小溪旁边,远远看见河对面有一位女子在洗脚,这位禅师就动了一个念头,这个女孩子的脚皮肤很白嫩。 正有这个念头一起来,突然眼前就见到他的师父对他厉声的责问,说你这个念头,有资格得到祖师的衣钵吗? 结果这个僧人马上觉得惭愧,无地自容,拜地忏悔。 安士先生他的注解中,这解释他说到,从世俗的眼光来看,动一个念头这么微细,只不过是微不足道的一点过咎,但是如果从戒律来讲,这就属於犯了淫戒。 按照戒律来讲,它有上品、中品、下品犯戒,就是重的和轻的程度不同。 如果看见美色动一个念头,这已经犯了下品可悔戒,可悔的罪,就是他可以忏悔,但是已经犯了。 安士先生这里说,欲界里面的六天,就是四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这六天,他们的福一层比一层的高,他们的欲一层比一层的低。 譬如说化乐天上的男女,互相看一眼,这欲事就完了,都不用笑语。 再高一层,欲界到顶层,他化自在天,听到声音,或者闻到香气,都没有看到,这欲事也就完了。 这都属於犯了欲,换句话说,只要念头一动,这已经是犯了淫欲的戒,已经让诸佛菩萨、天地鬼神知道了。 你看他的师父立刻就起现形,现出身形来痛骂他。 所以我们看到世间这些沉迷於男欢女爱的这些愚痴凡夫,这个天地鬼神又如何唾弃他们呢? 下面举第三个案例,叫「举念戒牛」,这是出自於《观感录》,讲清朝初年的事情。 在无锡有一个官员叫王某,因为一个关於钱粮的问题被捕,后来死在监狱里面。 结果苏州的金太傅他的儿子,叫做汉光,从京城回家,他的船经过张家湾的时候,忽然听到有岸上呼叫,说我是无锡的王某,请求你搭我回去。 这汉光一听,好好好,答应他,然后说把船靠岸去接人,结果又没看见有人,实际上是个鬼魂,他想既然没人就走吧,船一开动,结果又听到那个呼叫。 结果汉光就问,怎么回事? 就不见人影,只听到声音。 那个鬼就说了,我是冤鬼,船现在离岸太远了,你能不能靠到岸上,我才能登船。 船里的人都很震惊。 这个鬼就说,你们也不用担心,我只是坐到船的角落上就好了,你们继续干你们的。 结果这个船靠了岸,大家就觉得好像有人跳进来,然后就开船。 刚开了不久,这鬼又叫了,说不行啊,我遗漏了一个袋子在岸上,里面还有些钱粮的数目,我是要回家准备需要去对质的,这是我的一些证据,快点停船让我回去取。 没办法,这个鬼需要,所以汉光就命人又把船靠岸,他取了袋子继续赶路。 在路上走了三天,走到一个地方快天黑了,那个鬼又说话了,说你们先暂且停下来,这个地方有普斋,我要去一去。 汉光问了,什么叫普斋? 这个鬼说,普斋就是世间人讲的施食,对鬼施食,说我去去就来。 结果果然去了一会就回来了,然后他又说,观世音菩萨主坛,我吃不到饭,为什么? 因为我生前很喜欢吃牛肉,观世音菩萨临坛,凡是爱吃牛肉的人都吃不到东西。 汉光一听就大吃一惊,说我平时也喜欢吃牛肉,那以后我可不能再吃了。 过了一会这个鬼又大哭起来,汉光问他,他就说了,天上的戒坛菩萨来了,我不能再在此地了。 汉光说那你怎么回去? 这鬼说我还得等下一艘船才能搭我回去,我不能搭你的船了。 结果汉光又停船靠岸,这鬼就悄悄离开了。 有这么一个典故。 为什么这个鬼最后不能搭汉光的船? 我们就能想到,因为汉光已经发了愿,从今以后不再吃牛肉,一持这条戒,戒坛的神灵就已经到了,所以那个鬼,爱吃牛肉的就不能搭他的船,因为德行不能相应。 所以你就想到,真正《感应篇》所讲的,「夫心起於善,善虽未为,而吉神已随之。 或心起於恶,恶虽未为,而凶神已随之」。 六道当中都是感应道交,你是什么样的人,感应什么样的神灵。 安士先生讲明朝有一位将领叫戚继光,他非常喜欢读《金刚经》,结果有一天有一位死去的战士来托梦,请求他给他念一遍《金刚经》来超度他。 结果第二天戚将军在那里诵经,诵到一半他的那个奴婢送了一碗茶递上来,戚继光在读经,就给她摇了摇手,也没说话。 结果那天夜里这个鬼又来托梦,跟他讲,说您诵经诵得很好,只是我只得到半部的功德,中间夹了一个「不用」两个字,我后面就得不到。 戚继光一想,是,我在读经的时候,虽然见到这个婢女拿水来我没有说话,但是我心里起了一个不用这个念头,夹杂在读经里面,结果这个鬼只得到半部功德。 戚继光在梦里就给他承诺,说我明天再给你诵一部,第二天他就把房门都关起来,虔诚的诵经,自始至终一个念头不起。 诵完之后,晚上这个鬼也来托梦拜谢,说我已经得到超度了,感恩将军你的超度。 所以你看看,这六道众生里面,都能够用心念来感应道交,自己念头一起,鬼神都有感知。 现在人从朝至暮,从暮至朝,杀盗淫妄这些恶念念念相续,多得数不清,怎么可能不触犯天地鬼神? 所以从这里可以看到「慎独知於衾影」多么的重要。 下面我们来学习第七十四句: 【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 这两句我们都相当熟悉,安士先生注解中说到,「此两句,收缴全篇之局」,这是上文的一个总结。 「诸恶,即上文淫杀破坏等事,众善,即上文忠孝敬信等事」。 『诸恶莫作』,「诸恶」是包括一切恶,上文所提到的,勿淫人之妻女,勿宰耕牛,不要杀生,不要破坏人的名利、婚姻等等。 『众善』,这上面讲到的,忠、孝、友、悌、恭敬、守信等等,这是全篇的总结。 「言莫作者,乃禁止之词,言奉行者,有劝勉之意」。 所以诸恶莫作就是劝我们禁止从事那些恶行,奉行二字是劝勉我们努力的修善。 「两句,阿难亦曾言之,见於《增一阿含经》,帝君或本诸此,亦未可知」。 这是安士先生他的猜测,说这两句话阿难曾经也说过,在《增一阿含经》里面,文昌帝君用这两句来做为全篇总结,或许他是引用佛经的,因为我们前面学到,文昌帝君他也是一个虔诚的佛弟子。 所以儒、释、道三家自古以来都是互相的圆摄、含摄,相辅相成,不能够分开,道家里面,你看这篇文章是道家文章,也有佛经的内容、也有儒家的内容。 「儿童口中,皆读大学之道,曾子口中,亦说大学之道。 同此四字,而所见浅深有天渊之别。 此二句文亦复如是」。 这两句话看起来意思好像很浅显,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很容易懂,可是你要知道,正如儒家里面讲的大学之道,《四书》儿童从小就会背,他们也念大学之道,孔子的弟子曾参他也说大学之道,《大学》是他作的,可是儿童的理解跟曾子的体会,大学之道,同样这一个名词,同样这四个字,所见的浅和深有天渊之别。 所以这两句话,「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也是这个意思,浅的人看得浅,深的人看得深。 「昔善信菩萨,往劫生於无佛法世,寻求正法,空中告曰:此去东方一万由旬,其国有一女人,生自卑贱,形貌丑陋,仿佛能知半偈一句。 然其中路,隔一淤泥,纵广万里,践形即没」。 这是讲到一个佛典的故事,这是讲善信菩萨,在过去的一生没有佛法,但是他要寻法,求法心切,虽然没有佛法,但是他到处去找寻,感动了上天,所以空中有声音告诉他,说你从这里往东方走,走一万由旬,(一由旬是四十里,这个路是很长很长的),走到那边,有个国家有一个女人,她是非常卑贱的,而且很丑陋的,她好像懂得半偈一句的佛法。 你看看这位菩萨他想要求法不容易,要走这么远的路,遇到这样一个女人,得到的法只有一半的偈子,或者一句佛法,而且这个路中间还隔了一个大淤泥潭,纵广万里,方圆一万里这么长,你走进去很可能会被淹死,这是像沼泽地。 「善信闻之,踊跃前行,竟过泥河,见此女人,敬礼如佛,礼拜赞叹」。 所以善信菩萨听到空中的指示他很欢喜,立刻就去求法,过一万由旬的距离,也就是四十万里,还过了中间这个泥河,泥河方圆一万里,终於找到了这个女人。 对她敬礼像对佛一样,虽然这个女人是生於卑贱家,而且形貌丑陋,但是善信菩萨把她做为佛一样看待,对她礼拜,对她赞叹。 结果「女人答曰:诸佛妙法,无量无边,我之所闻,止有半偈」。 女人说诸佛妙法太多了,无量无边,我只听过半偈,一偈是四句,半偈只有两句。 「善信拜求,愿闻半偈」。 善信菩萨他说我辛辛苦苦来就是为了求法,我就请你把这半偈给我说明。 女人答曰,「唯有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而已」。 你看就这半偈,两句。 「善信闻之,身心清净,思惟其义,洞达斯旨,即获神通,飞还本国,遍宣此偈,降伏众魔」。 善信闻之,他听到了这两句,身心得到清净,他真听懂了! 这个女人她知道这两句,可是她未必听得懂,她得不到利益,可是善信听懂了,他得到身心清净的这个利益。 他思惟其中的深意,悟透了,洞达斯旨,就是他开悟了,开悟了就获得神通,本有的神通能力现前,所以他能够飞回去,不用再走回去,飞到自己的国家来弘法利生,就讲这半偈,后来还能够降伏许多魔障。 你看这个闻法的人听懂了,得到真实利益。 所以善说不如善听,别看这两句,实际上其意无比的深刻。 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先学习到此地。 有不妥之处,请各位大德多多批评、指正。 谢谢大家。 资料恭摘:净空法师专集网站 《文昌帝君阴骘文》研习报告 钟茂森博士主讲 (第四十八集) 2008/12/27 华严讲堂 档名:52-297-0048 发布时间:2023-07-30 10:37:01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107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