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虚云法师在重庆慈云寺法语 内容: 民国三十二年一月十七日在重庆慈云寺开示侍者惟因笔录今日诸位发心来归依三宝。 老衲甚为欣慰诸位远道过江来此。 无非希望得些益处。 但若想得益。 自须有相当行持。 如徒挂空名。 无有是处。 诸位须知现既皈依。 即为佛子。 譬如投生帝王之家。 即是帝王子孙。 但能敦品励行。 不被摈逐。 则凤阁鸾台。 有分受用。 自今以后。 须照佛们遗教修持。 要晓得世间万事如幻。 人之一生。 所作所为。 实同蜂之酿蜜。 蚕之作茧。 吾人自一念之动。 投入胞胎。 既生以后。 渐知分别人我。 起贪嗔痴念。 成年以后。 渐与社会接触。 凡所图谋。 大都为一己谋利乐。 为眷属积资财。 终日孳孳。 一生忙碌。 到了结果。 一息不来。 却与自己丝毫无关。 与蜂之酿蜜何殊。 而一生所作所为。 造了许多业障。 其所结之恶果。 则挥之不去。 又与蚕之自缚何异。 到了最后镬汤炉炭。 自堕三途。 所以大家要细想。 要照佛言教。 宜吃长素。 否则暂先吃花素。 尤不可为自己杀生。 杀他之命。 以益自己之命。 于心何忍。 试观杀鸡捉杀之时。 彼必飞逃喔叫。 只因我强彼弱。 无力抵抗。 含冤忍受。 积怨于心。 报复于后。 以较现在武力强大之国。 用其凶器。 毁灭弱小民族。 其理正同。 诸位既属佛子。 凡悖理之事。 不可妄作。 佛法本来没甚稀奇。 但能循心顺理。 思过半矣。 许多人见我年纪虚长几旬。 见面时每有探讨神通之情绪。 以为世外人能知过去未来。 每问战事何日结束。 世界何日太平。 其实神通一层。 不但天魔外道有之。 即在鬼畜俱有五通。 此是性中本具。 不必注意。 我们学佛人。 当明心见性。 解脱生死。 发菩提心。 行菩萨道。 从浅言之。 即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 不但不可损人利己。 更宜损己利人。 果能切实去做。 由戒生定。 由定生慧。 一切自知自见。 自不枉今日皈依也。 方才有几位询问楞严经意旨。 兹乘大众在此机缘。 略说概要。 此经原有百卷。 而此土所译。 祗有十卷。 初四卷示见道。 第五第六等卷示修行。 第八第九卷渐次证果。 最后并说阴魔妄想。 阿难尊者为众生示现询问。 而佛首明诸法所生。 惟心所现。 因阿难尊者见佛三十二相。 如紫金光聚。 心生爱乐。 佛问其将何所见。 阿难尊者白佛言。 用我心目。 由目观见。 如来胜相。 佛问心目何在。 阿难尊者白佛言。 纵观如来。 青莲华眼。 亦在佛面。 我见观此浮根四尘。 祗在我面。 如是识心。 实居身内。 佛告心不在内。 不在外。 亦不在中间。 若一切无著。 亦无是处。 诸修行人。 不能得成无上菩提。 皆由不知二种根本。 一者无始生死根本。 则汝今者与诸众生用攀缘心为自性者。 二者无始菩提涅槃。 元清净体。 则汝今者识精元明。 能生诸缘。 缘所遗者。 由诸众生遗此本明。 虽终日行而不自觉。 枉入诸趣。 应知诸法所生。 惟心所现。 一切因果世界微尘。 因心成体。 而一切众生不成菩萨。 皆由客尘烦恼所误。 色声香味触法为六尘。 眼耳鼻舌身意为六根。 是为十二处。 加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六识为十八界。 另地水火风为四大。 再加空大见大识大为七大。 合为二十五数。 由二十五位贤圣分别自陈宿因。 入道途径。 至于六道轮回。 淫为其本。 三界流转。 爱为之基。 阿难尊者为众生示现。 历劫修行。 几难免摩登伽之难。 所以示罪障之中。 淫为首要。 因淫损体。 遂杀生补养。 而盗妄等恶。 亦随之而生。 阿难见了如来三十二相。 如紫金光聚。 对摩登伽之美色。 而不爱乐。 男子见了女子。 或可观想自己亦作女子。 女子见了男子。 或可观想自己亦作男子。 以杜妄想。 自己终日思想。 确可转移心境。 譬如我从前幼时在家垂辫发。 衣俗衣。 终日所触所想无非俗事。 晚上做梦。 无非姻亲眷属。 种种俗事。 后来出家所作所思。 不出佛事。 晚上做梦。 亦不外念佛等等。 至葱蒜五辛。 不可进食。 为免助长欲念。 所谓除其助因。 修其正性。 更加精勤增进。 自能渐次成就。 更须自己勤奋。 不可依赖他人。 阿难尊者以王子佛弟。 舍其富贵。 出家从佛。 希望佛一援手。 即得超登果位。 讵知仍须自己悟修。 不能假借。 不过吾人如能发心勤修勿怠。 则由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以至十地。 亦自得步步进益。 以达等觉妙觉。 而三界七趣。 无非幻妄所现。 原本不出一心。 即一切诸佛之妙明觉性。 亦不出一心。 是以心佛众生。 三无差别。 香严童子可说即是我鼻。 憍梵菩萨可说即是我舌。 二十五位圣贤因地。 虽有不同。 修悟并无优劣。 不过现在时机。 发心初学。 似以第二十四之大势至菩萨。 及第二十五之观世音菩萨。 二种用功方法。 或更相宜。 观世音菩萨于阿弥陀佛退位时。 补佛位。 而大势至菩萨。 则候观世音菩萨退位时。 补佛位。 大势至菩萨以念佛圆通。 吾人学习应念阿弥陀佛。 都摄六根。 净念相继。 得三摩地。 因十方如来。 怜念众生。 如母忆子。 若子逃逝。 虽忆何为。 子若忆母。 如母忆时。 母子历生。 不相违远。 若众生心。 忆佛念佛。 现前当来。 必定见佛。 至于观世音菩萨。 则从闻思修。 入三摩地。 上合十方诸佛。 同一慈力。 下合六道众生。 同一悲仰。 若遇男子乐持五戒。 则于彼前。 现男子身。 而为说法。 令其成就。 若有女子五戒自居。 则于彼前现女子身而为说法。 令其成就。 如是或现天人。 或现声闻缘觉以至佛身。 所谓三十二应。 以及十四无畏。 四不思议。 经无量劫。 度无量众生。 众生无尽。 悲愿无尽。 诸位善体斯意可也。 一月十八日晚在重庆慈云寺开示现在与大众随便闲谈。 开示二字。 愧不敢当。 因为虚云连自己都未明白。 岂敢谬教他人。 佛教开示。 场合很多。 如丛林坐香。 班首轮流开示。 观音七念佛七等亦复如是。 但拜忏不同打七。 礼忏须五体投地。 三业清净。 不能加以杂言乱语。 故忏坛上不说开示。 礼忏时须观著‘能礼所礼性空寂。 感应道交难思议。 我今顶礼观音前。 感应道交自实现。 ’以能礼之心。 礼所礼之佛。 谛观能礼之心。 现在未来过去三世了不可得。 一切空寂。 则如来藏本有体性。 自然发露。 故金刚经云。 ‘若以色见我。 以音声求我。 是人行邪道。 不能见如来。 ’‘若见诸相非相。 即见如来。 ’都是双遮双照的意思。 空非空。 色非色。 即真空真色。 我们大家都是佛子。 处此水深火热之中。 不逢治世。 所遇的不是炸弹就是飞机。 真属不幸。 但不幸中还是幸福。 何也。 佛子的本来勾当。 所谓“一钵千家饭。 孤身万里游。 ”可是现在亦有些行不通了。 我们此时祗好放下一切。 检点身心。 以身为苦本。 心为罪源。 若不及今力自修持。 更待何时。 一失人身。 万劫不复。 放下妄想。 心本如如。 不从外得。 能精勤修持。 何患生死不了。 所以儒家亦云。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现在人心不古。 不知政教之关系。 于政以治身。 教以治心的意义。 完全不懂。 最近达识之士。 多知目前大劫。 非政教合一。 不足以救苦息灾。 如此次政府元首及各院部当局发心启建护国息灾大悲道场即此意也。 从前法会是常造的。 甚么十轮金刚法会等等。 我也记不得许多。 可是用心各有不同。 如西藏喇嘛在中原弘法者。 近来甚多。 而政府特别加以崇敬。 其意甚远。 是否政府特别信仰。 不得而知。 惟对于中原青衣僧徒。 则时加种种压迫。 毁庙逐僧。 不一而足。 本来青黄二教。 均佛弟子。 后人以居华东者。 在日本为东密。 居华西者。 在西藏为藏密。 近年密教。 在中国风行一时。 以为特长处。 能发种种神通变化。 可是闲时不烧香。 急时抱佛脚。 是不成的。 虚云化食人间。 中外地方。 差不多都到过。 我是凡夫。 没有神通。 不会变化。 所以不敢吃肉。 亦不敢过分用度。 一般不明佛法者。 未忘名利。 求通求变。 存此妄想。 非邪即魔。 须知佛法是在自己心内。 不可心外取法。 神通属用功之过程。 岂可立心希求。 有此用心。 岂能契无住真理。 此类人们。 佛谓之可怜悯者。 现在几位大心菩萨。 发愿为国息灾。 修大悲忏法。 邀虚云来此主持。 我们大家要精诚一致。 当自己事来做。 护国息灾功德。 此是人人应当做的。 我们拜忏。 称扬圣号。 最灵感的观音。 于此土最有缘。 但心若不诚。 亦不能感应。 如诚心称名。 观音无不寻声救苦。 楞严经二十五圣。 惟观音菩萨妙证圆通。 文云。 ‘彼佛教我从闻思修。 入三摩地。 初于闻中。 入流忘所。 所入既寂。 动静二相。 了然不生。 ’一者十方诸佛同一慈力。 二者十方众生同一悲仰。 观音有大无畏。 三十二应列为第一。 又云‘此方真教体。 清净在音闻。 ’念六十二亿恒沙法王子圣号。 与念观音一声相等。 这部大悲忏。 是四明法智大师所修。 其悲愿不可思议。 其感应力亦不可思议。 载籍甚详。 不可忽也。 朝于斯。 夕于斯。 五体投地。 三业清净。 能断杀盗淫贪瞋痴。 变十恶为十善。 便符忏法妙理。 并须发四大宏愿。 将他人香花。 庄严自己福慧。 何乐而不为。 说是假。 行是真。 今天将佛法大概说一说。 彼既丈夫我亦然。 自尊自贵。 自然感应。 最后讲一段故事你们听听。 清代康熙帝时。 元通和尚主持西域寺。 一日有黄衣僧来。 帝甚崇之。 命师招待。 师云。 彼非僧亦非人。 是一青蛙精。 但神通广大。 时适久旱。 帝乃命其求雨。 雨果降。 帝敬之愈甚。 元通和尚曰。 可将雨水取来。 是青蛙尿耳。 试之果然。 邪正乃分。 故楞严经五十种阴魔。 均须识取。 不然被其所转。 走入魔道了。 请大众留心。 一月十九日开示这个法会。 虚云太不知自量。 不知各位上殿过堂。 还要应酬佛事。 辛苦万分。 晚上还要请各位念佛。 听开示。 岂不是打闲岔吗内中有点说不出的意思。 所谓诸佛菩萨。 难满众生愿。 因为有许多居士。 在法会中想听开示。 但昨天我也说过。 拜忏与打七不同。 没有讲开示的必要。 他们发心。 也很难得。 我现在不是虚云。 变成虚名了。 说不出来的话。 我已曾同当家师说过。 这次法会。 讨各位受辛苦些。 当自己事做。 如他方打净七。 天天无休息时间。 这边常住。 田无一块。 瓦无一片。 不应酬佛事不成功。 应酬佛事。 不能打七用功了。 但佛事很忙。 天黑大殿还要放焰口。 所以在此时讲一讲。 以便居士们过河回家。 但拜忏四十九人。 不能停声。 换人亦不停声。 常住最忙。 这二十四人不可下坛。 所谓开示者。 开即开启。 示即表示。 讲为人之善恶。 开显本来面目。 但这面孔无大小方圆圣凡男女等色相。 凡所有相。 皆是虚妄故也。 视诸相非相。 即见如来。 但尽凡情。 别无圣解。 学道的人。 须真实。 不可挂羊头卖狗肉。 但向己求。 莫从他觅。 但有言说。 都无实义。 说是假。 行是真。 充一人而多人。 一家而一国。 而多国。 辗转变化。 全世界不治而化矣。 学佛不论修何法门等。 总以持戒为本。 如不持戒。 纵有多智。 皆为魔事。 楞严二十五门。 各证圆通。 故云方便有多门。 归源无二路。 自己择一门为正行。 余者为助行。 须福慧双修。 单福则属人天有漏。 单慧则为狂徒。 修行不断杀心。 临终非作土地即城隍。 我看见很多的人。 吃素半世。 学密宗即吃肉。 实可悲痛。 完全与慈悲心违背。 孟子都说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何况为佛弟子也。 取他性命。 悦我心意。 贪一时之口福。 造无边之罪恶。 何取何舍。 何轻何重。 每见出家释子吃肉的也不少。 我的嘴不好。 叫我讲我就无话不说。 望大家共勉之。 发布时间:2023-07-31 06:33:51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108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