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佛教故事:玄奘精神 玄奘对佛教经典超凡领译 内容: 玄奘对佛教经典超凡领译玄奘赴印取经留学,与今日海归学人不同,往返皆取道于陆路。 是一个陆归学僧。 他于645年3月回到长安,带回大小乘佛经520夹,657部经论,入住弘福寺,后迁居慈恩寺,开始了他的一项伟大的译经工程,可说是,开创了我国大规模翻译佛教经典的事业,直到老死,历时19年;先后翻译佛教经典75部,1335卷,如果算上《大唐西域记》(回国后,应唐太宗之嘱,口述笔录而成,共十二卷),则完成了76部1347卷,约1300多万字。 仅就译经数量而言,已可列入今天的世界吉尼斯记录。 此外,他还把在印度早已失传的《大乘起信论》回译成梵文,使这部佛经典籍印度得以重新保存。 玄奘译经不仅数量多,而且开创了一套新的翻译方法。 具体做法是:由他亲自担纲,领译主译,并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梯队、团队的作用,他组织了一支多达二、三十人的译经班底,其中不乏精通谙熟中文和梵文的大师和大乘小乘两派的高僧,包括其弟子辩机等僧人,由政府支付有关译经费用。 同时,他组织了一道流水操作工序,共设10大环节。 即1. 译主(由玄奘本人挂帅领译,采取口诵记录,并对疑难问题裁定);2. 证义(译主的助手);3. 证文;4. 书字;5. 笔受;6. 辍文;7. 参译;8. 判定;9. 润文;10. 梵呗(译毕,通过梵文原音节复颂、核定,便于上口传颂)。 经过这10道工序,层层把关,译经的质量是上乘的,均超过其前后的译经大师,译风之严谨,其译笔之精当,完全达到了近世严复(1854-1921年,1877年赴英留学,译有赫胥黎的《天演论》)所倡导的信雅达翻译标准。 据悉、今日新华社《参考消息》的翻译,也有类似这样的译序和流程。 这是玄奘对我国译经事业上的一大贡献。 他是我国伟大的佛经翻译家(与鸠摩罗什、真谛、不空并列为中国四大佛经翻译家)。 在佛学研究上享有三藏(经、律、论)法师,亦称唐三藏的美誉。 发布时间:2023-07-31 14:02:09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110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