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治疗过敏妙招 内容: 春夏两季过敏病人大增的主要原因是在这两个季节各种各样的致敏物大为流行。 致敏物的源头主要是树木和花草。 随着温度不断升高, 树木花草的花粉会变得干而轻, 易于通过空气传播。 因此, 在户外只要深深吸一口气就可以让易于过敏者打上半天的喷嚏或产生其他的症状, 如气喘、流泪或皮肤瘙痒。 有研究表明, 一年中致敏时间可以长达半年之久。 为了让人们提高对过敏问题的认识, 充分了解有关治疗方法, 一些国家已将五月定为“过敏宣传月”。 治疗季节性过敏的方法有了革命性变化在研制抗过敏的高效药物中, 科学家们最近合成出一种叫做抗免疫球蛋白E的新药, 使治疗季节性过敏的方法发生革命性的变化,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所发生的过敏, 无论其原因为何, 其过敏反应过程基本都是相同的, 而主导这一过程的关键因子是一种叫做免疫球蛋白E的免疫抗体。 在易于发生过敏的季节里, 空气中的病原体, 特别是花粉会通过人们的呼吸进入人体, 并与免疫球蛋白E抗体结合。 而这些抗体又反过来与附近的杆细胞和一种驻扎在人的肺部、皮肤和黏膜处的嗜碱细胞免疫分子结合。 当这种情况发生时, 杆细胞和嗜碱细胞就会出现炎症。 作为回应, 杆细胞和嗜碱细胞迅速产生一种叫组胺的化学物质大量涌向人体组织, 人的血管和鼻子就会膨胀, 那些敏感的神经末梢会受到很大刺激, 随即便能发生我们常说的过敏反应。 多年来, 医生治疗季节性过敏的重点主要放在防止或减少组胺的产生以及杆细胞发炎。 但这种治疗方法的局限性很大, 过敏者要在过敏发生前服药,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科学家最近采用了一种与以往完全不同的思路, 通过抗免疫球蛋白E首先阻止人体与致敏物发生反应, 防止它进攻杆细胞。 这个时候, 人体就被骗过, 以为没有致敏物存在, 就不会产生过敏反应。 用一些简单而实用的方式轻松面对过敏你是过敏一族的成员, 再也受不了过敏的苦苦纠缠? 或现在没有过敏, 但面对环境变化, 有朝一日过敏会不会找上门来? 一些方法让你在生活中轻松面对过敏。 1. 避免暴露于过敏原远离过敏原是减少过敏的第一要件。 绝大部分的过敏起因于尘埃, 彻底防尘是避免过敏的首要关键, 尤其是卧室, 你可以定期以热水清洗床单、枕套、被套, 衣服先用热水烫过;常清洗空调过滤网;用湿布彻底清理床铺, 避免堆积灰尘;避免成叠堆起书本、文件等。 消除室内霉菌也是重点, 根本办法是彻底处理居室的渗漏水问题, 并降低湿度。 除了利用除湿机降低湿度, 也可在出太阳时, 打开门窗, 保持通风。 另外, 也可以用消毒液杀菌。 另外, 有过敏的人最好不要养宠物。 2. 正确饮食尽量少吃加工过或精制的食物, 尽可能少吃糖类, 避免高油、高热量。 另外, 过敏的人不要喝冰水, 以免刺激诱发过敏。 3. 喝足够的水当你体内的水分不足时, 呼吸系统和胃肠道黏膜的细胞会收缩, 造成细胞之间有裂隙, 而使得像花粉等外来物质可趁机穿透细胞, 并引起过敏反应。 4. 善用自然疗法除了求医治疗外, 你还可以利用一些自然疗法。 《战胜鼻窦炎》的作者罗伯物·艾科医生建议, 呼吸系统过敏的人可以采取一些简单的方法, 保持黏膜湿润, 比如, 可以使用天然鼻喷剂来湿润黏膜。 天然鼻喷剂的做法是:拿一个有喷头的瓶子, 倒入一杯不冷不热过滤后的水, 混合半茶匙的盐、少许烘烤用的苏打, 做成喷剂。 先按住你的右鼻孔, 喷左鼻孔, 再换边喷右鼻孔。 当你觉得鼻塞时, 可以每2~3小时使用这个自制鼻喷剂。 其次, 可以利用蒸气。 如果你的过敏问题会造成鼻塞, 可以一天两次吸15~20分钟的水蒸气。 水蒸气能缓解浓稠的鼻黏液以及干燥、易受刺激的鼻黏膜。 你可以坐在浴室里把热水水龙头打开或买个水蒸汽机。 5. 准妈妈的责任大事实上, 最佳预防时机是在孩子出生之前。 孕妇本身如果有过敏疾病, 怀孕时还是要适当控制, 不要让过敏症状太严重。 如果不能吃药, 就改用一些局部使用的药物, 或是请医生开没有副作用的药。 有过敏家族病史的准妈妈, 应该避免吃花生、松子等核果类, 因为这些是常见的过敏原, 小宝宝不成熟的免疫系统可能会对这些过敏原过度反应。 宝宝出生后, 建议喂母奶, 母奶里有丰富的抗体, 可提高婴儿的免疫能力。 无法喂母奶但是属于过敏高危险群的婴儿, 应该吃低过敏奶粉。 6. 适度运动适度的运动可以激活你的免疫细胞, 提高免疫力。 医学专家建议多游泳。 游泳可以训练你适应冷水、温度与湿度;另一方面, 也可以改善你的肺活量, 避免因肺功能不佳引起过敏疾病。 7. 生活放轻松压力会影响身体荷尔蒙分泌, 让免疫力变差, 激发各类过敏反应, 所以必须学会轻松生活。 即使生活再忙、再累, 也不要忘了利用一些方法减压, 而睡眠充足、良性适度的人际互动也是重要的方法。 发布时间:2023-08-07 05:59:29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122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