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静波法师:大方广佛入不思议解脱境界华严经 普贤菩萨行愿品 讲记 七 内容: 静波法师:大方广佛入不思议解脱境界华严经 普贤菩萨行愿品 讲记 七根据录音整理 慧智初校 错漏之处 敬请指正菩萨如是平等饶益众生,不是凭关系好才帮他,萍水相逢一样也可以帮他。 因为菩萨是学平等的,如不平等就没有办法饶益一切众生,放下即变成放弃,随缘就变成随便了,圆融就变成圆滑了,这是不可以的。 如果是这样即等于佛法走了一种极端。 就像是一种借口一样,就像我们说“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 ”谁知道你心里有没有佛啊! 一定要把它说出来,就意味着你心没有佛,只是你想找一个非常漂亮的借口来堕落。 这个是不可以的,为什么呢? 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所以众生和佛都是空行,都是法行,正是因为法行,你一定要对众生好一点,你对众生好一点,你就等于供养诸佛了。 若于众生尊重承事,要为众生做马牛,服务众生,为人民服务绝对来自佛教,为大家服务,不然的话怎么可能呢? 你想想看,人是有我的,有我他就自私,自私他就不会全身心投入。 佛教恰恰是学无我的,应为无我所以能够无私,因为无私,所以能够无所畏惧。 生死都可以放下,更何况为众生做马牛啊! 应该能够。 “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 如果我们做得不太好,我们总是与众生计较,或者我们信佛别人不信,或者我们吃素别人不吃,我们心里会觉得不舒服,要知道,学佛是你自己选择的,吃素也是也自己选择的,你又为什么不平衡呢? 如果你一定要与众生计较,那说明你还不想学佛,如果你真想学佛,那你一定会原谅众生,一定会包容众生,一定会慈悲众生。 一定会为众生做点什么! 而不是让众生为你做点什么……这是最关键的。 不然的话,你凭什么成佛呢? 你在众生面前你有理,在佛那儿你又成了佛,好处都让你得了吗? 没有这样的事。 只有放下才能自在,这个不是功夫,一心可以二用,什么都做不成的。 有一个故事,一位老和尚活了一百岁,有一个居士,七十多岁,老和尚要圆寂了,这位居士就去了,说:“师傅您一定要住世啊! ”请佛住世,居士不知道这个,他是因为感情所至,老和尚说:“哎! 无常啊! 无常。 ”居士说“不行啊! ”我替你死了吧,老和尚被感动了说“我们抓揪儿吧”。 说完了之后,那个居士一下就急了,“哎呀! 我不能死呀! 我还有两个孩子……” 因为他抓的是“往生”,老和尚笑了,说:“咳,你那个不是死啊! 我抓的才是死呢! 你那个是往生。 往生你害怕什么呀? ”事实上,老和尚连死都不怕,那个居士往生他都恐惧,你说是真学佛的还是假学佛的? 一定就是假学佛的,没有落到实处,真正的佛教徒,他不应该挂碍,生死随其自然,由他去。 那你就自在了,所以学佛很难啊! 有一位老师傅给我写一信问:“什么时候能开悟呢? 什么时候能成佛呢? ”其实我也有过这样的经历啊,刚一学佛就总问这个问题,其实你不要去问结果,你耕耘,就好了。 你每天扪心自问,你究竟做了多少,改变了多少自己的障碍、烦恼习气、毛病呢? 如果你从来也没有改变过,你又怎么期望自己成佛呢? 我想成佛这件事,若你真的什么也不做,成佛就是打妄想。 如果打妄想能成佛的话,那所有的人都成佛了,事实上根本不可能。 所以成佛从什么时候开始,就从我们的第九恒顺众生开始,就从这里开始你就能成佛,如果不从这里开始那你凭什么成佛? 这个做起来很不容易。 举一个例子,我们用一只手拿起一个茶杯,你还想再拿别的东西,你只能把茶杯放下,你才能再拿起别的东西,否则你这只手还能在干什么呢? 什么也拿不起来。 所以恒顺众生就是由他去了,由他去而改变他,随着他的法性慢慢的去用一种方法诱导,转化他。 并不是把他放纵不管,尽你所能的转化他。 当然不是一厢情愿,不是贪心,也不是嗔恨心,也不是愚昧心,是智慧心,法性心。 下面的经文是:“何以故,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 ” 大悲心同体的,救他就是救自己,因于众生,而起大悲,所以你能生发大悲心。 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为你的慈悲心现前,你感受到同体了,你就感觉到平等,所以就是菩提心,智慧心。 因菩提心,成等正觉。 因为没有菩提心,怎么能成佛呢? “譬如旷野沙碛之中有大树王,若根得水,枝叶华果悉皆繁茂。 ”根就是法行,就是空行,如果你不断的与他相应,你这大树就会枝繁叶茂。 “生死旷野菩提树王,亦复如是。 ”你只要去浇水的话,哪怕你是在生死之中,你也可以解脱, “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 ”把他比作树根,所以一定要在那根上去浇水,因为一切众生都是空性显现,都是我心中的众生,如果是你心中的众生,难道你不管吗? 如果他与你毫无关系,你当然不管,但是作为人来讲,你可能会这样认为,但是作为佛教徒来讲,你必须去转变一种观念,一种非常非常陈旧的观念。 只有从那里走出来,才可能拥有成佛的资粮,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 “何以故,若诸菩萨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萨菩提故。 ”所以不白做的,哪里有白做的事? 老老实实,脚踏实地的去做,还用问将来如何呢? 就怕我们做不好,做好了就不问了,什么都不再问了,所以一定要明白“菩提属于众生,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 ”这就是“华严”境界,很难让人相信,所以称华严经王。 最初佛陀说三七华严的时候没有人能相信,赶紧都跑掉了,因为大家的根基不对,大家的那种急迫的出离心,只是对《华严经》不契机。 下面的经文是:“善男子,汝于此义,应如是解,以于众生心平等故,则能成就圆满大悲,以大悲心随众生故,可能成就供养如来。 菩萨如是随顺众生,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随顺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 普贤菩萨对善财童子以及与会大众说,“善男子,你对这其中的奥妙,也应该这样去理解。 ”用对众生平等心的缘故。 平等心,人是最自私的,如果你与众生真的是一体,那你一定会帮助自己,如果你把众生看作就是自己,你一定会很好的对待他。 因为平等心,所以就能成就圆满的他,不二的大悲,圆满帮助自己,有多大能量就用多大能力去帮助他。 如果你没有能力,你还可以去观想,你还可以生起惭愧心,你觉得你自己的福德因缘还不够,你还要努力去精进修行,因为大悲是随众生而生起的缘故。 如果没有大悲,那我们也就没有了成佛的资粮,如是就能够成就供养如来,要与众生平等处好关系。 在他最需要的时候,你能出现,那么也就能够供养如来了,因为众生就是佛,因为在《华严经》入法界品,这一品众生就是法界,为什么? 因为众生就是法性,空性既是法性,众生哪个不空呢? 都是空的,包括有情的无情的都是空的,作为有情称佛性,都是空性,对于无情称法性,如果我们从法性流露出来,你看那众生,他就是佛了。 他如果是佛的话,那你一是对他很好,但是我们都狭隘,都自私,心量都非常不够,需要去调整,去改变。 至少可以不烦恼,你看开了,很多事情很坦然,很淡然。 这一点就能够自利啊! 有大利益啊! 更何况,你对待众生好的时候,回报也一定是感恩,辗转增上,佛法就是这样弘扬开来的。 凭着人格魅力不是凭刀枪,所以佛教从来不会因为信教而发生战争。 因为众生就是佛,十方诸佛如来从来不会因为信教而发生战争。 因为众生就是佛,十方诸如来共同一法身,佛身都是空性,我们度众生十度心中的众生,我们一定会对他好,如果他不接受,你也去改变他,在心里的去改变他,你不可以为自己找一个漂亮的借口,而不去慈悲的保护于他。 菩萨就应该这样去恒顺众生,就应该如此,受了菩萨戒一定要落到实处,所以菩萨种性的培养从哪里啊? 从空性开始,在我们受菩萨戒时,在我们见到猪马牛羊,我们说:“汝痴汝是畜生,汝发菩提心”,它会发什么? 他不会发的,但是你发了,你成就了,因为那个众生就是你心中的众生。 然后你能够去念,你能够这样把它当作道场,他就是道场。 如果你不去做,你就是错过了一次机会,你凭什么成佛呢? 你又何必总问:“什么时候能成佛呢? ”把握机会,你凭什么成佛呢? 把握当下,像倓虚法师讲的“佛祖家当,本地风光,八面玲珑,不加色妆。 ”没有棱角的,他都是圆的。 “千年大计,最惧装潢。 ”你心态要改变,一定都是,你心态若不改变,一切都不是佛法。 所以说有意求全,反至损伤。 你为何要问呢? 还是问自己的心呢! 因为我们的心如何,自己比较清楚,人最可怜的是什么? 经常会欺骗别人,这个可以理解,欺骗自己不应该。 如此恒顺众生则能虚空界尽,众生界尽。 虚空都没有了,众生也没有了,众生的业力也没有了,众生的烦恼也没有了,都彻底没有了。 那个时候,我们这种恒顺众生的愿力行愿也没有穷尽,都没有了我也不会停止我的恒顺众生,依然会。 你想想看,就是永远永远的都能够坚持这样,这就是华严经的境界,事事无碍,理事无碍。 并且又能念念相续,绵绵不绝,甚至身语意业永远永远都不知道疲倦,也不厌烦。 人与人相处最好的朋友天天聊也受不了,我们都有厌烦心,疲倦心,但普贤菩萨的恒顺众生没有倦厌之心,当然十大愿王都没有疲厌心,都是对众生说的。 众生要成佛,必须要这样。 不这样凭什么成佛呢? 有人说“我不知道学佛怎么学啊! ”不知道,学《华严经》普贤菩萨十大愿王,你就学的很好。 一定会学的很好。 如果你学不好的话,诸佛菩萨就是大妄语,可能么? 佛菩萨就如语者、实语者、不妄语者,怕的就是我们没有落到实处。 没有落到实处还有什么用? 可见人人都可以为善财,人人都可以做普贤,人人都可以成佛。 的确如此,如果不违背我们最初信仰的发心,我们即应该自己反思,反想改变一下,自己才能有一个新的生命的开始,其实就是告别,就是新生。 走在这条路上你是开始,但随时都可以是目的。 如果你不明白,永远就路,永远在走,永远在盲修瞎练,如果你真的明白了,其实就是目的。 但是这难明白,因为佛陀是彻底明白,菩萨是正在明白,我们想要明白,一直想要成佛,一直想要开悟,但是就没有做众生开悟的事情。 所以如果我们能够不打妄语真正学佛,就应该从恒顺众生开始,学佛容易呀,行起来难,念佛容易,修心难,都是难啊! 很多人总是告诉别人念佛。 下面的经文是:“复次,善男子,言普皆回向者。 从初礼拜乃至随顺。 所有功德,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 愿令众生长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 所修善业,皆速成就。 关闭一切诸恶趣门。 开示人天涅槃正路。 ” 在此普贤菩萨对善财童子以及与会大众诸佛菩萨说:善男子,所谓普皆回向,就是从最初的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轮,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这些所有的功德,我都做了,我都去实践了。 那都有功德,肯定功德无量,把这些功德毫无保留都会回给法界众生,我都把他给出去,谁愿意干? 谁都不愿意干,自私,心量不够,你有多大量,你就有多大福啊! 为什么? 因为没有心量,总会斤斤计较,消化不良啊! 所以正是因为有这样大的心量能够把这些所有的功德回向给法界众生。 才能成佛。 不回向不行,回向不会让你功德减少,反而使你的功德更加增上。 这样的好事为什么不做呢? 当然如果动念不对,说为了占便宜才做的,那与回向还是不相应。 因为你跟众生是一体,你才愿意把这些所有的功德,心甘情愿的给予他们,布施出去。 希望这些功德都给予法界众生之后,愿意所有的法界众生都能够长得安乐,不再有病苦的缠绕,大家不要的病。 但是现实的众生哪个没有病呢? 不是身体病,就是精神有病,都有病,有一句话“走路不哼哼就算好人了。 ”这说明都是有病的,只是从表面上看,他好像没病,事实上病得很重,至少有八苦。 想要行恶法,不得成就,因有此回向功德,众生想要持行恶法时完全不能成就,并且每一个众生所有的善业都能够因回向而速得成就。 你修行得善法也能很顺利的成就,从而关闭一切诸恶趣门,你就永远不再堕三恶道。 有这么多的好处。 回向就是回头,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当然回头是扩展心量,就像“如意”,“如意”就是回头,所以才如意,不然的话,能如意么? 不回头,撞得头破血流。 回头是岸么。 所以他给我们的启示应该是这样的。 并且同时能够开示众生证入涅槃正路, 涅槃是我们的归宿,涅槃就是空性,我们达到与空性相应的一种结果,称涅槃。 涅槃有差异,有大涅槃指佛,佛的涅槃与二乘是不一样的,但是都是在与空性相应的。 只是相应的有浅有深而已。 即使不能也不会失去人天正路。 假使不能证入涅槃,还可以生人天善道。 所以回向就有这样大的功德,能不回向么! 原来我们回向的时候我们从来也没有想过有这样大的功德,这么多的好处,但愿今天我们明白了,明白了就要调整自己的想法,调节自己的观念,能够与回向的真实意去相应。 下面的经文是:“若诸众生因其积聚诸恶业故。 所感一切极重苦果,我皆代受,另彼众生悉得解脱,究竟成就无上菩提。 菩萨如是所修回向,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回向,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 可见我们所学的回向是前面九种功德最后的结果。 总结,这样总结是最圆满的。 我们所有的佛事、所有的善业、所有念经等、所做的一切都要很好回向,认认真真的回向,普贤菩萨对善财童子说,如果诸众生发动自己的身口意而造作恶业,最后受果报。 如果众生因为贪嗔痴发动所积集的诸恶业,众生难免如此,有贪嗔痴发动自己的身口意,而造作恶业,最后受果报。 如果众生因贪嗔痴发动所积集的恶业,并因此而感召极重的苦果,比如堕地狱,无间地狱,阿鼻地狱,铁围山,让人感觉恐怖异常,非常害怕,但是行善的人看得坦坦然然,而做坏事的人看了,他毛骨悚然,为什么? 不一样,他知道自己没有做坏事,他会以此为警惕,有人说不是“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 ”怎么会有地狱呢? 有啊! 因为我们的众生走不出那种假象,所以《维摩经》中讲“无我、无造、无受者,善恶之意,意不亡。 ”没有我,没有造作,没有受者,三者了不可得,但是善恶之意,意不亡。 那种幻化的情景还会展现出来,所以为什么要相信因果。 相信因果,如是因,如是果,明白了如是因不去造,就不会得如是果。 假使今天因为贪、嗔、痴所造的诸恶业,所感召的一切极重苦果现前了,怎么办,学习普贤菩萨“我都愿意替他们来承受。 ”但是这里面也有一个问题,我有一个同学和我讲有一个佛教徒,老去骗人,总是去给别人看病,跳大神儿骗人,一次不小心,把腿弄断了,住进医院治疗,有一个非常相信他的熟人去看他,他对这人说“哎! 我这是代你受过的……”这是骗人的。 真正代众生承受,是众生都能够得解脱,人生是苦,究竟圆满,成就无上佛果菩提,希望那些受苦的众生,极苦的众生也希望他们转变观念,能够证得无上菩提,永远解脱。 如果没有广大心,没有成佛的心,绝对不能代众生受苦。 因为你的心量是实在的,你有分别心,你总是认为很吃亏,那你愿意做么? 所以说一定要有广大心,一定要有成佛的心,一定要有大悲心,因为同众生一体了,你才能够代众生受苦,不然你不能发起这样的大心。 凭什么? 成佛呀! 大心就会有大福,心量小还是轮回。 代众生苦有七意。 第一是悲心,第二是做增上缘,释迦牟尼佛雪山六年苦行啊! 那是虐待自己吗? 不是的,因为身体是假的,所以它可以苦行啊! 破那种有实在的身见,因此他们沟渠那样的苦行,锻炼,身性的考验。 所以有时我们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去考虑问题,如释迦牟尼佛,访道寻师,苦行六年,也意味着他还没有寻找到一条究竟解脱的路,只有见了六天坐禅,夜睹明星悟道的时候,才得出一个结论,“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 ”那六天成就了,而那六年却没开悟,但想想看,若无此六年哪里有此六天,开悟的一刹那,是不会有的。 所以我们必须明白,学佛事可以走弯路的,但这个弯路是什么? 就是一种磨练和锻炼,没有这样的一个过程,你怎么可能成就啊! “不经一番寒彻骨,焉知梅花扑鼻香。 ”梅花是在冬天里开的,面对严寒的考验,才可能绽放出自己的芬芳,独特的芬芳,其他的花朵则不可以这样,也不能够如此。 第三点留惑润生,代苦能够了,但他不了,我们知道观音菩萨,他叫正法明如来,他已经成佛了,为什么他又来做菩萨呢? 这叫留润惑生,留着一点点迷惑,然后来惑泽众生,为了众生自己不成佛,自己不以佛像来显现,以那种慈悲的菩萨像而出现,这是留惑惑生。 能了我不了。 第四点杀恶众生代苦,当众生造极苦之业。 如释迦牟尼佛在过去世的时候,因为有五百商人,有一个强盗要杀,释迦牟尼把这个强盗杀死了,代替救众生,免得众生堕落,免得他人堕落。 我替你死。 我自己堕落。 有这样的想法。 第五种处恶趣代苦,如在往劫,在过去时,在一个国土天大旱,他变成一条大鱼用肉来布施给众生,那鱼非常大,全村子的人都得以维持生命,所以他处恶趣代众生受苦。 第六种纯真之愿代苦,发愿要为众生代苦。 第七是自他无疑故代苦,平等,他就是我,这里有一个问题,有缘的众生可以代,无缘的众生他自甘堕落,想代也代不了,有缘的你才能替代,可见菩萨也应该这样修学回向。 “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回向无有穷尽。 ”我的这个回自向他,回事向理,回小向大,回邪向正的这个回向心不能穷尽。 而且还能够念念得相续,绵绵不绝。 还能够无有间断,甚至身语意业永远永远都没有疲厌,也没有厌烦,所以我们应该学习普贤菩萨,学习普贤菩萨的普皆回向,哪怕有一点的功德,有一点的善业,都要与众生一同来分享,一同来分享。 这是真的大公无私,时间上的大公无私是假名而已,活得很累,你只要有心就好,当然这也不是一种吝啬的借口,不要力不能及,自己能扛一百斤,却非要扛二百斤,自己累趴下了,这样对自己是没有益的。 同时不时还要讲究力量的,比如说,你没有去西方极乐世界去,还先把房子布施出去,你没往生,你先暂时住着就好了,佛法原则上,大方向一定要正本清源,至于在细节上可以随缘,量力而行,但是心态要改变,心量要拓展,非常关键。 下面的经文是:“善男子,是为菩萨摩诃萨十种大愿,具足圆满。 若诸菩萨,于此大愿。 随顺趣入,则能成熟一切众生,则能随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则能成满普贤菩萨诸行愿海。 是故,善男子,汝于此义,应如是知。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满十方无量无边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一切世界上妙七宝,及诸人天最胜安乐,布施尔所一切世界所有众生,供养尔所一切世界诸佛菩萨,经尔所佛刹极微尘数劫,相续不断,所的功德;若复有人,闻此愿王,一经于耳,所有功德,比前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乃至优波泥沙陀分亦不及一。 ” 这是总结普贤菩萨行十大愿王的利益,总结有非常多的好处。 使善财童子及其与会大众都要广泛的知道,普贤菩萨行十大愿王的利益,不然在娑婆世界的众生,有利益才做,没有好处不愿意做,因为这是对机,世间有句话“你给多少钱,我干多少活。 ”由此相似,没有利益我不干,这个很正常,所以对善财童子说“善男子,这就是作为菩萨摩诃萨的十种大愿。 ” 如说修行才能具足圆满,说了是说了,你还得去做,不做怎么能圆满呢? 怎么能具足呢? 不可以,如果诸菩萨摩诃萨对此大愿能够随顺契入吗? 依法修行也就是先要随顺,然后去向和证入,你先要接受,如不接受你怎么去做呢? 就像别人给你指路,你相信他,你就向那个方向走,如果你不要相信他,你根本就不走,但是你知道,今天指给我们方向的是谁呀? 普贤菩萨,你若不相信,我们还有希望么? 真话如不相信,就只好相信假话,然后受骗上当了,如果你能够去向和证入,即使能够使一切众生成熟,即证入即是解脱,就是满满的转化。 由没有心量一点点转变成大的心量,由相信小乘佛法的大乘根基开始成熟,你要知道华严会上的菩萨都是大根基的菩萨,所以我们有缘讲华严经,你能够受多大利,你要有这种子,你就非常的了不起。 当初,华严会上八千比丘都退位了……都跑掉了! 谁都不爱听,为什么? 听不懂,今天我们能听懂,能走在这里,因缘可谓殊胜。 那么如是业就能随顺无上正等正觉,也就是真正的在学佛了。 你也愿意往那个方向走了。 如此就能成就圆满普贤菩萨诸行愿海。 这个行愿象大海一般,广阔无涯,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华严经》的华成就,是智,文殊智,普贤行啊! 所以如来庄严不可思议解脱境界,也就是庄严无上佛菩萨。 因为有这样的大利益,于是普贤菩萨对善财童子说你应该这样来感受十种大愿,怎么来感受呢? 如果善男子,善女人,用满十方无量无边不可说不可说佛刹,而且把这不可说不可说佛刹转变成极微尘数,所谓比分子,比原子还小的那么一点点的尘沙,有许多的上妙七宝,世界上最好的七宝,金银珠宝不在话下,非常精彩世间稀有,以及各种人天最好的五欲之乐,人的财、色、名、食、睡呀! 天上的歌舞,伎乐,非常精美,漂亮,布施无量无边佛刹极微尘数,布施给很多的佛刹,布施给无量的诸佛,每天坚持,相续不断,天天都能这样去做,所得到的功德大不大? 非常之大,根本世间人无法做到,一般人不过有点钱,积蓄古玩而已,根本无法同之相比,相比之下,如果有人听闻这十大行愿,不需要解释,如果只要听于耳的功德,就不得了。 相比前面的功德百分不及一,如果把听闻普贤菩萨是大行愿的功德布施无量无边的七宝以及人间最好的五欲之乐,来对前面的功德,那么,普贤菩萨十大行愿的功德一百分,那些功的只有不到一的功德。 让我们目瞪口呆。 这样好的事儿你为什么不做? 自己贫穷没关系,还可以奉行普贤菩萨十大行愿了。 乃至千分不及一分,布施无量的七宝乃至天上人间最好的音乐,还不几千分之一,乃至无量数分不及一。 优波泥沙陀是无量数。 是一个大数,把这功德分成无量数分,但是布施七宝乃至人天音乐这样的功德都不及一分。 相比之间,让我们感觉到普贤菩萨十大行愿的功德真的是大,大到什么程度,大方广可见。 我们不能因为得到了,而不珍惜,常常都会这样,因为自己得到珍宝而知道珍惜。 要知道过去印度取经的人,出去一百人去取经,在那荒原、沙漠、雪山,随时随地都有危险,取到经典多么不容易,我们今天一切都是现成的,取经去一百人,归来的不到十个人。 其余的都死在中途了,今天现成的经典都给我们准备好了,我们如果再不珍惜,我们愧对佛陀,愧对自己的信仰,所以要倍加珍惜,尤其我们今天听闻了普贤菩萨十大行愿力极大功德,更应该珍惜受持读诵,一定会受益。 下面的经文“或复有人以深信心,于此大愿,受持读诵,乃至书写一四句偈,速能除灭五无间业。 所有世间身心等病,种种苦恼,乃至佛刹即微尘数一切恶业,皆得消除。 一切魔军、夜叉、罗刹、鸠槃荼、若毗舍阇、若部多等,饮血啖肉诸恶鬼神,皆悉远离,或时发心亲近守护。 是故,若人诵此愿者,行于世间,无有障碍,如空中月出于云翳,诸佛菩萨之所称赞。 一切人天皆应礼敬,一切众生悉应供养。 此善男子,善得人身,圆满菩贤菩萨所有功德。 不久当如普贤菩萨,速得成就微妙色身,具三十二大丈夫相。 若生人天,所在之处,常居胜族,悉能解脱一切恶趣,悉能远离一切恶友,悉能制伏一切外道,悉能解脱一切烦恼,如狮子王摧伏群兽,堪受一切众生供养。 ” 功德如此之大,如果有人以甚深的信心对此十大愿王受持读诵,乃至书写一句偈,哪怕有四句话,很快就会灭除五无间罪业,五无间是地狱的种子。 此是行德有十,第一书写;第二供养;第三是转斯,自己听到了,还让别人听;第四是听闻;第五是批读,爱不释手的读;第六受持;第七开示;第八奉诵;第九思维;第十修习。 总而言之是受持读诵,世间身心等病。 如果真的去受持读诵,对于世间一切身心等病,身体的病,心理的障碍,心里的痛苦,种种苦恼,乃至佛刹及微尘刹数,一切恶业,哪怕你造了无量无边的恶业,都能够得以消除,为什么? 因为你已经入了法性,你已经与法性相应。 所以你的整个人的生命,你的命运,你的所有的都在改变。 都可以去消灭,一切魔军、夜叉、罗刹、鸠槃荼、若毗舍阇、若部多等,饮血啖肉诸恶鬼神,都完全能够彻底改变,都能远离诸恶鬼神等,所以不要怕着魔,也不要怕身上着什么! 因为我们众生常常不堪一击,常常心中不能做自己的主宰。 如果我们持诵普贤菩萨十大行愿就能够远离诸恶鬼神等的缠绕,我们将永远不会在着魔。 有的乐法善鬼,鬼神也有善的乐法善鬼,对于佛法欢喜的,闻到普贤菩萨行愿之后,还能发心行愿,并能守护,因为这些鬼神都很有力量,所以称护法善神,他比人的力量大,只是业力招感与人无法相比,我们是学佛的,不是学这些的。 他们能亲近十大行愿,并能够守护十大行愿。 如果有人扰乱,这些善神们都会出来护持,所以如果能发心持诵此十大愿望,就一定不会被惑业苦三障所障碍。 及惑障、业障、苦障所障碍,整个的过程用一个比喻,如同空中的明月,必定会从遮盖的云中出现,月亮一定会从乌云中走出来,诸佛菩萨之所以称赞,诸佛菩萨一定是赞叹的。 一切人天都应该礼敬,一切众生都应该供养,读诵,读诵大行愿可以使善男子速得成就,微妙的色身,具三十二种大丈夫之相,如同普贤菩萨一般无二。 普贤菩萨也是先学无量诸佛的普贤之后,成就了自己的普贤,我们应该学普贤学普贤,不然的话。 就像我们念观自在菩萨,自己总是念观自在,自己究竟自没自在? 如果你没有自在,那你不要念了,念了就要与之相应,与之相契,若不相应相契,念无用,与你没有关系呀! 此既是行普贤的因,如果你供养,读诵,赞叹普贤菩萨十大行愿这是因,一定也能证这样的果,否则是妄想,如拿沙子做饭一样,无有是处。 如前生诵此行愿,则今生必定人天。 一定会这样的,一定会,且等生为贵族、高干、大富长者,生人天做天主,一定会这样,能完全破坏一切恶趣,不会在轮回到三恶道之中去。 远离一切恶友,因为我们有时造恶业,与我们接触的朋友有关系,择友不慎,他教错了你,他影响了你,如果能诵此十大行愿,一定不会接触这样的恶友,就能远离一切恶趣,远离一切恶友,制伏一切外道。 入法界品,你用法性来面对一切外道。 一定能够制伏于他。 解脱一切烦恼,一切都是幻化的,不真实的出现,所以一切烦恼烟消云散,如同狮子王摧伏群兽,像狮子一样,万兽之王,其余动物在他面前都不堪一击,因为它是王。 所以如果听闻普贤菩萨十大行愿能够身体力行,能够读诵,能供养,能够赞叹,应该能够得到这样的法果,可享受能供养,能够赞叹,应该能够得到这样的法果,可享受一切众生的供养,众生对你非常尊重。 是真的供养。 为什么? 德行感召,众生自然就相信你。 为什么? 众生追随高僧大德,首先是德行,没有德行,大家不会追随的。 下面的经文是:“又复是人临命终时,最后刹那,一切诸根,悉皆散坏;一切亲属,悉皆舍离;一切威势,悉皆退失;辅相大臣、宫城内外、象马车乘、珍宝伏藏,如是一切无复相随,唯此愿王不相舍离。 于一切时,引导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 到已,即见阿弥陀佛,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观自在菩萨,弥勒菩萨等。 此诸菩萨,色相端严,功德具足,所共围绕。 其人自见生莲华中,蒙佛授记。 ” 这确实很微妙,所以净土法门真的非常殊胜。 进一步说如果持诵广大行愿的人,临命终舍寿之际,学佛的关键一定要看临命终时,寿命要结束了,这时候才看功夫。 关键是看这个,如果人生没有这样的一个结果,我们还学佛干什么? 人生没有烦恼,我们就不要学了。 人生若没有障碍,一帆风顺,我们也不需要学了,人生最大的事。 一个是生,一个是死。 生的要安乐,死也要安乐。 那就必须要学佛,不学佛就无法安乐。 当人的诸根开始散坏了,没办法,眼睛,鼻子,舌头,都不听用了,说不出话了,这是就要死,一切亲友眷属都要舍离,谁也不能陪你去,如同自心含藏,也只能各走各的路。 一切权势,威名也都不再拥有。 就是国王要死了,也什么都带不去,如辅相大臣,相马车乘,珍宝伏藏,所藏的珍宝一点也带不走。 临终时候放下了,国王都如此,我们又能如何? 诸佛菩萨还有化缘已尽,五百阿罗汉,高僧大德,名山长老也都相续的化缘已尽么! 人生中就是要死的,所以能活着的时候好好的活。 活不了就自在告别人生,这是境界。 活不了还要活,“好死不如赖活着。 ”都不是佛教徒的心境。 如是等一切世间的福报什么都带不走,什么都带不走……我们怎么办? 这里告诉我们有一个依靠,普贤菩萨大行愿,我们真的很幸运,人生很难得,这个因缘非常殊胜,佛法是百千万劫难遭遇之事。 这当然不容易,只有此十大行愿的愿王不会相舍离于我们自己,不会离开我们,随时、随处、随地导引在前,在临命终的一刹那,即可往生极乐世界,谁导引的? 普贤菩萨导引。 到了极乐世界后,即见到阿弥陀佛,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观自在菩萨,弥勒菩萨等等诸大菩萨海会围绕,很多菩萨都在那里边,你想见谁,就见谁,并且这些大菩萨色相端严,功德具足,共同围绕在极乐世界之中,而且往生的人能够自己见到自己生在莲花之中,这是非常不可思议之事。 且能够蒙佛授记,到了西方极乐世界能够亲自蒙佛授记,阿弥陀佛给你授记“你将来成某某佛……”一定会如此,多殊胜啊! 这就是闻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的结果,常常追随在我们身边,既是我们什么都不拥有了,也还可以拥有普贤菩萨十大愿王。 我们非常幸运,这部经典我以前只读过一遍,今天讲感觉非常感动,教学相长以前没有发现,这么多让我感动的地方,所以说,教学从来相长,利他中完成自利。 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蒙佛授受就是将来一定要成佛的,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我们学佛人的愿望,几乎可以是。 有人说“我愿意往生弥勒净土……”是个别的,多数人是发愿到西方净土,学习《华严经》的人应该往生华藏世界! 为什么往生极乐世界呢? 也有疑惑,“怎么《华严经》讲到最后,回向都到极乐世界去了,怎么会这样呢? ” 事实上极乐世界就在华藏世界正中的普照十方燃宝光明世界总中的第十三层,娑婆世界也在十三层,所以极乐世界就在华藏世界之中。 往生极乐世界就是往生华藏世界,不用怀疑是华藏世界更大,极乐世界只是华藏世界的一个微尘而已。 多了不起,多让人不可思议,此层有十三至利,有是三佛刹,尘数半刹,很多很多,极乐世界离娑婆有十万亿佛土,娑婆一个主刹有一刹数半刹,如是十方诸佛土又怎么会在刹尘数外呢? 很多无量的微尘刹数,极乐世界又怎能不是其中一微尘呢? 极乐世界仅仅是华藏世界的一个微尘而已。 所以我们目瞪口呆,我们以为极乐世界很大很了不起,于地球相比是了不起,但是在华藏世界里又是一粒微尘,那想想我们自己有是什么? 微尘。 往生极乐有四意,第一极乐世界在华藏世界内,所以我们要往生;第二为使修行众生专心一处,所以要说西方净土,我们学了很久,在耕耘,法性遍一切处,寿命即是无量无边。 所以说无量寿佛,就是我们的本师。 就是我们与法性相应而能入法界,而这一点恰恰是入法界品。 如《四料简》说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 一定能够往生,去没去呢! 没有,因为我们心在改变,与法界相应,我们是在往生我们心中的净土,这个心是清净心,不是我们肉团心,不是妄想分别心,所以去则实不去。 第二句是“去则决定去。 ”一定能够去成,“生则实不生,”因为是无生,所以当然是不生,无生“花开见佛悟无生,”所以是不生才能生,因为不是生才能生,不是生就是空性,就是法性。 所以相应着,他就是我们的本师。 第三是:“生的决定生,去也决定去。 ”世俗地上他就是去,如果没有去,何妨去呢? 去与不去本来平等,所以去也好不去也好,反正都是往生。 都是与法性相应。 第四“生也决不生,去也决不去。 ”因为就是当下,改变观念开始做起,依照普贤菩萨十大愿王,我们闻到这样殊胜微妙的法音,若不靠十大愿王,你靠什么? 这个世间你谁也靠不住的,这里有一个问题,往生极乐普贤菩萨导引。 他说回向最后到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个我们能理解,观音菩萨是弥陀佛的上首弟子,西方三圣的其中一圣,也没有问题。 但是文殊、弥勒为什么也在极乐世界啊? 他们不应该在那里呀! 难免有人会问这个问题,因为文殊、弥勒都是法身大士与法界相应。 所以是法身大士,法身大士就可以遍一切处。 完全可以的,体、相、用无处不在。 大、方、广么! 及无处不显身啊! 所以《焰口经》讲“普陀洛伽常入定,随缘赴感靡不周。 ”入定了,哪里众生叫苦,叫观音菩萨,他就能帮助。 为什么呢? 因为他有千百亿化身,他是法性身法性是空。 空,空性所在,所以能够随缘而往。 举个例子,我们说“地藏王菩萨现在在地狱,同时他也能在极乐世界,也能在药师佛国。 ”为什么? 法身大士无处不在。 所以有因缘的人一定会在,西方极乐世界见到文殊菩萨,见到弥勒菩萨,乃至见到许许多多的法身大士。 所以说“十方诸如来,共同一法身。 ”你说大么? 大! 你说小么? 随时都可以转换成大,同时无碍,没有任何障碍,随时随地都能看得到,如果你若能证得法身,那你也随时随地都能在西方净土。 能够在自己心中所生出的西方净土,见到这些法身大士,一定能,一定会。 关于《西方净土九品莲台. 观无量寿经》中有说明,在此我们略作介绍:上品上生,应发三种心,能达到上品上生,第一种是至诚心,一点都不怀疑,现在有人怀疑,他没至诚心,胡思乱想,能去么? 试试吧! 活着自己不信,因为他自己心里都没有底,来不及你还有时间*别的去。 你在极左榜样。 给别人看,别人自然而然就佩服你,就跟你去学,自己每天到处乱跑,告诉别人来不及了,自己不念,这样是不可以的; 第二是深心,培福的,西方极乐世界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 至诚心就是善根,深心就是福德。 第三回向发愿心,因缘具有这样的因缘,也就是大悲心,同体。 正是因为有至诚心根据阿弥陀佛而去念十方三世一切佛,有深心培福,有回向发愿心的大悲心,所以能上品上生。 具足三心,必生上品上生。 又有三种众生,一慈心不杀,具足戒行,不杀生能守戒,二读大乘经典,读诵大乘经典与法界相应。 开阔自己的视野,心是相应,那与清净心相应,那一定也能往生。 三修行六念,念佛、念法、念僧、乃至六念,也能够往生上品。 往生也难也不难,就是定不下心来,学佛是真心学佛,不认真学,混日子,的确是在糟踏生命,上品中生,是要能解大乘义理,相信因果。 上品下生,也是相信因果,不诽谤大乘,也可以上品下生。 中品上生,受持五戒,持八戒斋,不杀生,不偷盗、不妄语、不邪淫、不饮酒、持好戒。 八关斋戒,出家戒一日一夜,并能够持戒回向,即可中品上生。 中品中生,虽不能进行受持戒,而能够持清净戒一日一夜,比如八关斋戒可以达到中品中生。 中品下生,不能持戒,而能慈善,不能持戒,也没有受戒,而能孝养自己的双亲,对待所有的动物非常仁慈,不杀生可以的,也能中品下生。 下品上生是不能守戒修行,多造恶业,受戒不守戒,临终惭愧,遇到善知识来开示念阿弥陀佛,也能往生。 下品中生,毁犯所受之戒,临终地狱相现,遇到善知识见拔,也能往生,这个时候要有善知识,善知识难遇,四难,人生难得,佛法难闻,中国难生,善知识难遇。 ” 发布时间:2023-08-07 10:50:46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123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