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佛教故事:法音集:精诚相感 内容: 精诚相感昔时印度有一伽蓝,名一松寺,于中止学之僧众,常近二百人左右。 去寺不远,有一优婆夷,博学多闻,深信三宝。 逐日往寺,依次恭请一比丘,就舍供养,从头至竟,周而复始。 其有往者,优婆夷定于斋讫,请求开示法要。 由是浅学寡识者,每不喜往应供。 时有一老比丘,名摩诃卢,因晚作沙门,一无所知。 可是,威仪齐整,动止安庠。 优婆夷见其动静庠序,谓是大智慧者,方有此仪表。 遂即礼请供养,食毕施设高座,恭请说法。 摩诃卢上座后,因实无所知,无从说起,于此窘迫之时,自惭语道:愚无所知,实苦之本。 优婆夷闻是言,便思惟之,愚无所知,乃是十二因缘之本,生死不绝,致诸苦恼,故言实苦。 如是思惟反复,即得须陀洹果。 既得果已,即便起身,开藏室门,取毡欲布施老比丘。 是时,老比丘即趁机下座回寺。 优婆夷取毡出,已不知老比丘何往,寻亦不见,真是圣僧,神足飞去。 优婆夷便持白毡诣寺求见,老比丘恐其追寻,遂入房闭门。 其师为得六通者,见有人追,谓有所犯,随时入定观察,知优婆夷已证初果,即令摩诃卢出,受其布施。 师为说本末,摩诃卢于释疑及惭惶之下,亦证得须陀洹果。 按:凡人修道,要在精诚,精诚相感,自获道果。 即如故事中之优婆夷,素来虔诚信奉三宝,逐日斋僧,从无间断,每于斋毕,礼请开示。 如是,多闻熏修,思惟功深,竟于学识浅薄之老比丘两句惭愧话下,而得证道果。 真所谓精诚至极,金石为开。 看来得道似颇容易。 其实工夫非一朝一夕所成,果真工夫至纯青时,不但领悟于三言两语,即使一棒一喝,瞬目扬眉,亦能于之得个消息。 至于发惭愧心,本为出家人应有之意念,古德云:出家人,有一分惭愧心,于道才有一分增进力。 所以惭与愧,在唯识学上,为属善心所法。 由此可见,学问不管有无,惭愧心不可不发。 如故事中之老比丘,可谓一大例证。 发布时间:2023-08-08 11:30:37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126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