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佛教故事:法音集:愚者一得 内容: 愚者一得佛弟子中,根性顽钝,薄德下才者,当以槃特比丘为第一。 佛令五百罗汉,日日教之,三年之中,未得一偈。 大众见其愚笨若此,亦即置之不理。 最后由佛授与一偈,并为之加以解说偈义。 终因佛之威德加被,及自己精励苦行,未久,即霍然心开,得罗汉道。 有一天,国王波斯匿,敬设斋筵,恭迎佛及僧众,光临应供。 佛因槃特比丘,素以愚騃见称,今为欲现其威神,所以佛即与钵令持,随后而行。 至王宫门,佛及僧众,悉皆而入,唯槃特比丘被守门卫士阻挡,并讥诮之曰:卿为沙门,一偈不了,受请何为? 我等俗人,犹尚知偈,岂况沙门,无有智慧,施卿无益,不许入门。 槃特比丘即立门外,侍机而作。 见佛坐殿上行水已毕,槃特比丘遂擎钵申臂,遥以授佛。 是时,王及群臣、夫人、太子等众,见此情况,即便怪而问佛。 佛言:擎钵申臂者,乃住门外槃特比丘也。 王闻是言,若非得道比丘,何有如此神变,于是立即通知门卫,请其入席应供。 斋毕,王白佛言:闻尊者槃特,本性愚顽,方知一偈,何缘而得道果? 佛告王言:学不必多,行之为上。 贤者槃特,根性虽愚,而于一偈之义理,能得精通入神。 有人虽根性敏利,可是多学不行,则徒丧识想。 于是,佛说偈言:虽诵千章,句义不正,不如一要,行可得道。 按:智与愚之分野,不一定抉择其才学之多寡,应贵乎其学行趣于一致。 有学得满腹经论,洞古灼今之大通家,而反忽其行操,结果势必学无所获。 有学得一句一偈之苦恼鬼子,而能专意笃行,结果收成甚丰。 要知道,学为行之体,行为学之用,若有学行相应,体用同时者,方为顶天立地,作继往开来之贤智者。 然而,智者不要自以为智,否则,颇易生起盛气凌人之恶习。 如是,反成笃行之绊脚石,倒不如时存惭愧心,以学得一点来笃行之收获大。 经中有判智愚一首偈云:愚人自知愚,是名为智者,智者必为智,是为真愚人。 发布时间:2023-08-08 13:18:23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126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