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佛教故事:哲理故事:舍弃的智慧 内容: 两千多年前,一个世界上最完美最幸运的人离开了他的宫殿,花园,亲人,美色,权势,国家。 他悲伤的面容像静静的河水,在夜色中闪光。 他智慧的头颅像高贵而孤独的鹰,在悬崖上了望。 喔,这世间的悲苦就像旷野上升起的迷雾,永远也无法消散。 生、老、病、死,这些纠缠不清的藤蔓缚住了苍翠的大树,遮住了纯真的阳光,使这一片原野显得如此黯淡、凄凉。 智慧啊,勇气啊,力量啊,你们这些躲在云层之后的光芒啊,请在我的思想中击撞,撞出那耀眼的燧石的灿烂,请让我找到那永不枯竭的清泉,将这人世滋润出一片永久的绿洲和清凉那时,他不仅是一个辽阔国度的威仪万方的年轻君王,还是一个丈夫,他的妻子有着最美丽的容貌和品德;也是一个父亲,他的孩子聪明可爱、尚在幼年。 他的生活,在世人看来,圆满得像中秋的明月,像童话中的珍珠。 可是,他的心却无法在这些胜景、甜蜜中满足。 因为他看到了痛苦,别人的痛苦,所有生灵的痛苦。 他的心为他们而震颤,而悲悯。 他立志要将他们从痛苦中全部解脱出来。 于是这个人踏上了一条寻求真理之路。 他愿意以自己的血肉之躯,来冲破这黑漆、阴冷的茫茫长夜。 他想点一盏智慧的长明灯,照亮那些在尘世中盲目挣扎的人群,温暖他们虚妄而悲凄的灵魂。 再没有比这更坚定、更赤诚、更无私的信念了。 因为他已经下定决心完全抛弃自我,舍弃一切。 在一个宁静的月夜,这个人离开了他仍在睡梦中的妻子和幼儿,离开了他天堂般辉煌的王宫,一个车夫和一辆马车在门外无奈地奉命等候着他。 从此,他就踏上了一条超越生死、普渡众生的精进之路。 他没有再回过头来看一看他的皇宫。 那一年,他二十九岁。 随后的六年,这个人受尽一切磨难,差点死去。 但他的信念从未动摇过。 有一天,他来到一棵郁郁苍苍的菩提树下,结跏趺坐,他发誓:不悟得道,绝不离此座! 他在树下坐了七七四十九天,苦思冥想,进入禅定。 终于在一个曙光初透的黎明,他的仁德,智慧,勇气,经受了无数的考验,诱惑,像太阳一样进射出万丈光芒,源源不断,生生不息――他参悟真相,练就金刚,获得正觉,得道成佛。 从这以后,不知有多少人成为他的信徒。 他们都说,他给了自己灵魂终生的避难所。 还有人说,他给他们的生命点亮了一盏长明灯。 从此,他们不再感到黑暗和孤独。 这么多年过去了,有那么多的种子在春天中发芽,有那么多的绿色在秋天中枯黄。 尘世中又诞生了那么多的人,又埋葬了那么多的希望。 生灭不息,因缘流转。 而他,依然在那里,在那棵婆娑成茵的菩提树下,看穿了过去,未来,生死,悲欢。 他那一双慈悲如水的眼睛,给了后来者永久的平静和慰安。 他们都说他是神。 而我依然觉得他是一个人,非凡的人。 他的伟大正是在于他曾经也有过痛苦,迷茫,迟疑,内疚,失败,甚至面临死亡的威胁,可是他硬是凭着血肉之躯战胜了这些与生俱来的软弱,局限,动摇,成就了一颗金刚之心,以一己智慧之光、慈悲之光,为后来者照亮了漫漫长途――让无力者有力,让悲伤者平静,让仇恨者同情,让纠缠者舍弃,让无家者有了心灵的永远的家园。 伟大的人格与一般凡俗的人情世故相违背的。 世人无不追求荣华富贵,可是他放弃了;世人无不贪恋欲望温情,他挥别了;世人无不执着自我利欲,他冲破了。 他从此无挂碍,无牵绊,无界限,无畏惧,无往不胜。 其实,所有的奥秘就是舍弃自我。 舍弃就是全部的智慧。 没有什么可以抓住的,你抓住的只是欲望。 空虚的却像火一样时时燃烧的欲望。 那欲望的结局就是一堆冰冷的灰烬。 而舍弃是扑灭虚火、实现自由的唯一的途径。 发布时间:2023-08-09 14:30:42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128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