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阿姜查禅师:色欲的洪流 内容: 阿姜查禅师:色欲的洪流无论我们黏着什么当成我们或我们的那就是出生的地方欲流(kamogha)……色欲的洪流,也就是沉没在色里、声里、香里、味里、触里。 之所以会沉没其中,是因为我们只看外而不看内! 人们不看自己,他们只是看别人;他们能看其他每一个人,却不能看到他们自己。 那不是一件做起来非常困难的事,只不过是人们没有真正去尝试罢了! 例如,看到一位美丽的女人,你会有什么反应呢? 只要你一见到脸,你也见到了其他的一切;你看到了吗? 只要在你的内心里面看! 见到女人,会是怎么一个情形呢? 眼睛只要看到一点点,这心就看到了所有其他,为什么会那么快呢? 这是因为你沉没在“水”里了! 你沉了下去,你思想、幻想,黏着其中。 就像当一位奴隶,有其他的人控制你;当他们告诉你坐时你便得坐,当他们告诉你走时你便得走……你不能违抗他们,因为你是他们的奴隶! 充当感官的奴隶也是一样,不管你多努力地去试,看来都无法摆脱它;而如果你期待别人会为你做,那你真是惹来麻烦了,因为你必得自己去摆脱它呀! 因此,佛陀要我们由自己去做“法”的修习,痛苦的超越。 举涅盘为例:佛陀已经完全开悟了,为什么他不详细地描述涅盘呢? 为什么他只是说,我们应该修行、自己去发现。 为什么呢? 他为什么不解释涅盘究竟像什么呢? “为了所有众生的缘故,佛陀修行,历经无数世开展各种德行;但,他为什么不指出涅盘,使他们也都能见到它并且到达那儿呢? ”有些人这样子想:“如果佛陀真的知道他会告诉我们,他为什么要有所隐瞒呢? ”事实上,这类的想法是错误的。 那样子我们不能见到真理;我们必须实践,我们必须培养,以便去见到。 佛陀仅指出开展智慧的方法,就这样而已。 他说,我们必须自己修行;无论是谁,只要修行,便能到达这最终的目的。 然而,佛陀所教导的路径和我们的习气是相违逆的。 要节俭、要制约……我们并不真的喜欢这些事,因此我们说:“指出这条路来给我们看,指出到达涅盘的路来给我们看,那么,和我们一样喜欢简易的那些人也可以到那里去! ”这和智慧相同,佛陀无法为你指出智慧,那并不是能够轻易地到处给予的东西。 佛陀可以指示开展智慧的方法,但不管你开展得多或只是一点点,就看个人了;人们的福报和积德自然地有所不同。 单单看个物件吧! 如这大厅前面的木造狮子,人们前来看到它们,意见并不能一致,有个人说:“哇! 好漂亮呀! ”反过来另外一个人说:“多令人讨厌啊! ”同一个狮子,有美丑两面;光是这样,就足以了解是怎么一回事了。 因而,法的领悟有时慢、有时快。 佛陀和他的弟子们都一样必须替自己去修行。 虽说如此,他们仍然依赖老师们去忠告他们,并给予他们修行中的方法。 现在,当我们听闻佛法时,我们会希望去聆听,直到我们所有的疑惑都扫除掉;但单纯地经由听闻,它们是永远不可能被扫除的。 疑惑是不能单凭“听”和“想”去克服的;首先,我们必须将“心”清扫干净;去清扫心,意思是去校正我们的修行。 不管我们听了多久有关真理的开示,我们无法单从听闻而知悉真理;如果我们做到了,也只不过是由猜想或推测而来的! 虽说单纯地听闻佛法或许不能导致开悟,却也是有益的。 佛陀时代,那些在听取开示时觉悟了佛法的人,甚至领会到了最高的悟境——阿罗汉的境界。 然而,那些人是早已高度开展的了;他们的心早已有了相当程度的理解。 就好像足球,当一颗足球充满了气时它会膨胀;现在,在那球里的气全都要推压出来,但却没有洞让它这样子做;这时只要有一根针刺入球里,空气就会迸发出来。 相同地,在聆听佛法之时开悟的那些弟子们的心,也像这样;只要没有触媒去引起反应,这“压力”就在他们的内心里,犹如足球一般。 由于这个非常小的事隐蔽了真理,这颗心仍然没有解脱;只要他们一听到佛法,而它击中了要害,智慧就会生起;他们即刻了解,即刻放下,并且领悟到真实之法。 就是那样,非常简单。 心,矫正了自我;它改变或转向了——从一种观点到另一种观点。 你可以说它是远的,你也可以说它非常近。 这是我们必须为自己做的事。 佛陀只能给我们开展智慧的技巧、方法,而今天的老师们也是一样。 他们开示,他们谈论真理;而我们仍然不能使那些真理变成我们自己的。 为什么呢? 有一层“薄膜”遮蔽了它! 你可以说,我们沉没了,沉没在水里。 “欲流kamogha”——感官欲望之“洪流”。 “有bhavogha”——存在的“洪流”。 “存在”(bhava)意思是“生之领域”:感官欲望生于色、声、香、味、触和法中,与这些事相认同;心,紧紧地执持且黏着在感官欲望里。 有些修行者对修行变得厌倦、厌烦而懒散。 你不必要看很远,只要看看人们,是如何地似乎不能将法谨记在心;而如果被骂了,却能紧抓数年而不放! 他们也许在雨期一开始便挨骂,但就是到了雨期安居结束后,他们仍然没有忘掉。 而如果感受够深的话,终其一生也还忘不了呢! 然而,一谈到佛陀的教导,告诉我们要适度、要节制、要尽职地修行……时,人们却为何没有将这些带到内心里呢? 他们为什么老是忘记这些事呢? 你无须看很远,只要看住我们的修行这儿就行了。 例如,建立像这样的标准:餐后洗钵之时不闲谈! 即使只是这样仍似乎不能做到;纵使我们知道闲谈并不特别有用且会使我们受缚于感官欲望……人们仍然喜欢谈话。 很快地,他们开始意见不合,终至争论、吵闹。 就是这样! 现在这并不是微细或精致的什么,而是非常基础的;但人们似乎还不能真正在上面努力。 他们说他们想要见法,却只想以他们自己的方式去见,他们不愿依循修行的道路;那就不能再进一步了。 所有这些修行的标准都是为了洞察和见到法的善巧方法;但是,人们却不依着实践。 所谓“真实的修行”或“热心的修行”并不一定指你必须花上整个的精力——只要下点功夫在心上,以这些来处理所有生起的感觉;特别是那些沉湎于感官欲望的,都是我们的敌人。 然而,人们却似乎无法做到。 每年,当雨期安居接近结束之时,情况越来越糟;有些比丘已到达了他们忍耐的极限,他们受不了了。 越是接近雨期的结束,他们越是糟糕;在他们的修行上,他们没有持续性。 每年我都谈到这一点,而人们似乎还是不能记取它。 我们建立了一个确实的标准,但甚至一年不到,都崩溃了。 几乎每一结束安居便开始——闲谈、交谊以及其他的每一桩事;一切都瓦解了。 事情就是这样子演变的。 真正兴趣于修行的这些人应该想想为什么会这样,那是因为人们并没有见到这些事情的不良后果。 当我们接受了佛教僧团生活之后,我们单纯地生活。 但还是有些人还俗去到前线;在那儿,每天枪林弹雨——他们比较喜欢那样。 他们真的很希望去;危险在他们四周围绕,然而他们还是乐于去。 他们为什么没有见到危险呢? 他们比较喜欢死在枪下,但却没有人愿意为开展德行而死! 单单看这一点便够了……那是因为他们都是奴隶,别无其他。 只看这么多,你便知道有关的一切是怎么一回事了;人们并没有见到危险! 这真令人惊异,不是吗? 你会认为他们能够见到它,事实上他们不能。 如果他们连这也看不到,那么,就没有法子可以脱身了;他们决定要在轮回中打转。 事情就是这样。 只要谈到像这样单纯的事,我们便可以开始去了解。 如果你去问他们:“你们为什么出生? ”他们可能很难回答;因为他们无法了解它。 他们沉没在感官的世界里,也沉没在“存在”中。 “存在”是生的领域,我们的诞生地。 简单地说,生物从何而生? 对于出生来说,“存在”是初步的条件;无论在什么地方出生,那便是“存在”。 例如,假设我们拥有一座特别喜爱的苹果园,如果我们不以智慧思维观照,对我们来说,那就是一种“存在”。 怎么说呢? 假如我们的果园有一百或一千棵苹果树……也不管它们是哪一种树,只要我们想到它们是“我们自己的”树,我们便会在每一棵树上“出生”当一条“虫”;我们在每一棵树上钻孔。 纵使我们人类的身躯仍然在这房子里,我们却生出“触须”到了每一棵树去。 现在,我们怎么知道那是“存在”呢? 由于我们执着于那些树是我们自己的、那果园是我们自己的这个概念,因此那是一种“存在”(存在的领域)。 如果有人拿了一把斧头砍下其中的一棵树,在屋子里那边的园主便会随着这棵树而“死”。 他会非常生气,并且前去理论、打架甚至可能为此而杀人;那个争吵便是“出生”。 这“生之界”就是我们执着当作我们自己的果园的树。 我们就“出生”在“我们认为它们是我们自己的”这个观点上——从那“存在”上出生。 即使我们拥有上千棵苹果树,如果有人只不过砍下了一棵,却会像是砍下了这园主一般。 无论我们执着什么,我们就在那儿出生,我们就在那儿存在。 只要我们一“知”,我们便出生,这是从不知而来的知:我们知道有人砍下了我们的一棵树,但是我们却不知道,那些树其实并不是我们的;这就称作“从不知而来的知”! 我们必然会出生成了“存在”。 轮回(vatta),因缘条件的存在之轮,就这样子地运转。 人们黏着“存在”,他们依靠“存在”。 如果他们珍爱“存在”,这就是出生;而如果他们为了相同的事坠入痛苦中,这也是一种生。 只要是我们无法放下,我们便会陷于轮回(samsara)的覆辙上,像个轮子般,旋转环绕。 洞察这一点,好好地思维吧! 无论我们黏着什么当成我们或我们的,那就是出生的地方。 在能出生之前,必然有一个“存在”——生之界。 因此,佛陀说,无论你有什么,别“拥有”它;让它自是它,别使它成为你的。 你必须了解这个“拥有”以及“不拥有”,知道其中的真理,别在痛苦中挣扎。 我们出生所由之处,你们还想再回去出生一次,是吗? 你们比丘、沙弥大家,你们知道你们曾经出生在哪里吗? 你们想回那儿去,是吗? 就在那里,观察这个吧! 你们都在准备了,越是接近安居期的结束,你们越是准备好回到你出生的那儿呢! 事实上,你会认为人们能够完全了解,住在一个人的肚子里会是如何。 那有多不舒服啊! 看一看,光是留在你的茅篷里一天就够了;关上所有的门和窗,你早就窒息了。 躺在一个人的肚子里九或十个月,那又是如何呢? 想想看吧! 人们没有看到事情的不利。 问他们为何活着或为何生,他们都没有什么概念。 你仍然想回到那儿吗? 为什么? 那应该是很明显的,但你却见不到。 你为什么无法见到? 你黏着了什么,你紧执了什么呢? 为你自己想出答案吧! 那是因为有“存在”和“诞生”的原因在! 只要看看在大厅里用药水浸泡着的婴儿;你看到了吗? 有谁透过它得到警告了呢? 没有! 没有一个人得到警告。 一个婴儿躺在它母亲的肚子里正好像那浸泡着的婴儿。 然而你却还想美化这些事,甚至想自己回去“浸”在那儿哩;你为什么没有看到其中的危险,以及修行的利益呢? 你知道吗? 那就是“存在”! “根”就在那儿,它环绕着“存在”转。 佛陀教导我们去思维这一点。 人们想到了,却仍然不了解。 他们全都准备再回到那儿;他们知道在那儿必然不会非常舒服,但他们仍然希望将他们的头伸进那儿,将他们的颈子再次放进套索中;纵使他们可能知道这套索真的很不舒服,他们仍然想将他们的头放进那里。 他们为什么不了解这个呢? 这就是智慧进来的地方啊! 我们必须思维的地方。 当我这样子谈论时,人们说道:“如果是那样的话,每个人便都必须出家了……那这世界如何能够运转呢? ”你将永远也不能使每一个人都出家,因此就别担心了。 世间存在这儿,是由于有无明的众生;所以,这并非不足道的事。 九岁时我第一次成为一个沙弥。 从那时起我开始修行;但在那些日子里,我真的什么也不懂,一直到我成了比丘,才寻出个究竟来。 当我成了一位比丘时,我变得非常小心。 人们所沉溺的感官享乐,对我来说似乎不像是那么有趣了;我见到了其中的痛苦。 那好比看到了一根我知道非常甜,却也知道会有毒的好吃香蕉一样;不管它有多甜,多诱惑人,如果我吃了就会死,每次我都这样子思考……每次我想去“吃一根香蕉”时,我便会看到这“毒药”充满在里面,到最后我便撤回了对那些事物的兴趣。 而今,到了这个年纪,这样的事物,对我已经完全没有诱惑力了。 有些人没有看到这“毒药”,有些人看到了,却仍然想去试一试运气。 “如果你的手是受伤的,别碰毒药,它可能会渗进伤口去呢! ”我曾经也想试着出去。 当我成为比丘,生活了五、六年,我想到佛陀;他修行了五、六年便成就了,但我仍然对世间生活有兴趣,因此我想到折回那儿:“或许我应该去‘建造世界’一下子,我将得到一些经验和学问,连佛陀也有儿子罗睺罗啊! 或许我是太严格了吧? ……”我坐着想了好几回,直到领悟到:“是的,一切都很好,只不过我恐怕这一位‘佛陀’将无法像前一位吧! ”我心里有声音说道:“我恐怕这位‘佛陀’将只会深陷泥泞,而不像上一位啊! ”因此我抵挡住了那些世俗的念头。 从我的第六或第七次雨期安居开始到第二十次,我真的有一番挣扎。 这些日子来,我似乎用尽了我的子弹,我已经射击好长一段时间了。 我只是害怕你们较年轻的比丘或沙弥们,仍然有那么多的弹药,你们可能正想前去试试你们的枪吧? 在你们做之前,请先小心地想想吧! 谈到感官欲望,那是很难舍弃的,要如其本然地去见到它,真的是不容易;我们必须应用善巧方法。 想到感官快乐就像吃肉塞到牙缝一般;在你用餐完毕之前,你必须找一根牙签去剔它出来;当这肉出来时,你暂时感到舒服一些,或许你还会想到,你再也不吃肉了,然而当你又看到它时,你却无法抗拒,你又吃了一些,而后又黏塞住了。 当它黏住时,你必须再把它剔出,那又再次带来一些舒解,一直到你又吃了一些肉……就只是那样。 感官快乐正也是如此,没有比它更好了。 当肉黏塞住牙齿时会不舒服,你拿一根牙签剔它出来,且经验到一些舒解,和感官欲望相同,就是这样而已……这压力越来越大,直到你放出一点点来。 啊! 就是这样而已,我不知道,到底还有什么问题。 我不曾从其它任何人那里学习过这些事情,它们在我修行的过程中发生在我身上。 我曾禅坐且思考到感官享乐就好像一个红蚁窝。 有人拿了一片木头插入窝里,直到蚂蚁都跑出来,爬下木头到了他的脸上,咬他的眼睛、耳朵;而他仍然没有见到他处境的困难。 但,那并没有超过我们的能力。 在佛陀的教导中说道,如果我们已经见到了有些事物的害处,不管它看起来有多棒,我们知道那是有害的。 无论什么,我们还没有见到它的害处,我们只会想到那是好的;如果我们还没有看到任何事物的害处,我们便无法逃避它。 你注意到了吗? 不管它有多脏,人们却喜爱它。 这种的“工作”并不干净,但你甚至不用支付人们,他们会高兴地自动。 其他的肮脏工作,纵使你给一个好酬劳,人们都不做,而这种工作,他们却心甘情愿地去做;你甚至不用支付。 那并不是什么干净的工作,那是肮脏的工作,而人们为什么还是喜欢呢? 当他们这样子做时,你如何能说那些人是勤勉的呢? 想一想吧! 你们可曾注意来这寺院的狗? 它们一整群,到处跑着互相咬来咬去,有些甚至还成了残废。 又过了一个月,它们再开始打架,只要较小的一只进入狗群里,较大的便会攻击它……它拖着腿在后面惨叫着出来;然而当这狗群继续前进时,它却又跛行着尾随在后。 它只不过是小小的一只,但它想,有一天它会有机会。 它们咬它的腿,结果就是这样! 在整个的交配季节里,它或许连一次机会都没有呢! 而在寺院这里,你们可以为自己看看这点啊! 这些狗,当它们在狗群中到处跑着吠叫时……我想,如果它们是人类的话,它们会是在唱歌吧! 它们认为,那样是很棒的,所以它们唱歌。 然而到底是什么使得它们那样做呢? 它们毫无线索;它们只是盲目地随着它们的本能罢了。 仔细地想想这,如果你真的想修行,你应该了解你自己的感觉。 例如,在僧侣、小沙弥或在家人当中,你应该与谁交往呢? 如果你和谈话很多的人结交,他们也会引诱你谈很多话。 你自己份内的早已够多了,他们的更多……将它们放在一起,它们便爆发开来了。 人们喜欢与那些爱闲谈和谈些无关紧要的事情的人交往;他们可以坐下来听上好几个小时。 但一触及听闻佛法,谈到有关修行,便没有多少能被听进去了;就好像开示的时候:只要我一开始……“Namotassabhagavato(原注:皈依礼敬主尊的导师)”……他们早都昏昏欲睡了;他们丝毫没有进入开示中;而当我念到了“evam(原注:是开示结束时的传统巴利字)”时,他们全都张开眼睛醒了过来。 每一次有佛法开示,人们都睡着,他们如何能从中得到利益呢? 真正的佛法修行人,听完了开示离开之后,会感受到激动和振奋;他们可以学习到一些东西。 每六或七天,老师会有另一次的开示,继续不断地提升这修行。 这就是你的机会,现在你是已经出家的,就只有这一次机会;所以,仔细地看吧! 想一想并且考虑你要选择哪一条路;你现在是自主的。 从这里你要往哪儿去呢? 你正站在世俗道和佛道之间的十字路口;你将选择哪一条路呢? 你可选择任何一条,这正是决定的时候。 你应该自己选择,如果你会解脱,就在这一点上! 发布时间:2023-08-10 10:32:37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129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