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佛教故事:佛化生活:交际篇 内容: 交际篇一、彼此的称呼我们生活在社会中,学习对人交际的礼节,是必须的。 所以世尊在各种经里,谆谆地训诲我们,要善行礼节。 称呼是礼节中重要的一部份,所以要最先注意。 (1)对于一般人问人姓氏说:贵姓或尊姓。 自称敝姓。 问人名号说:台甫。 自称小名或草名。 问人的本乡说:贵处或贵县贵省。 自称敝处敝县或敝省。 问人的家说:府上或贵府。 自称舍下或敝舍。 称人的学校说:贵校。 自称敝校。 称人的商店说:宝号或贵公司。 自称敝号或敝公司。 称人的父亲说:令尊。 自称家父或家严。 称人的母亲说:令堂。 自称家母或家慈。 称人的妻说:尊夫人。 自称内子或内人。 称人的儿子说:令郎;女儿说:令媛。 自称小儿或小女。 称呼他人家族中的人,都可以加一个令字。 如:令祖父,令祖母,令兄,令嫂,令姊,令侄,令侄女等。 自称家中长辈的人加一家字。 如家祖父,家祖母,家兄,家姊等。 幼辈的人加一舍字。 如舍弟,舍妹,舍侄,令侄女等。 要注意令家舍三字不可用错。 至于父母已逝世的,自称先父或先母。 问人年岁说:贵庚。 自称虚度。 或不用虚度二字,迳称多少岁。 倘问老年人年纪,应说:高寿。 男人对于女子不可轻易问她的年纪。 (2)对于僧尼对出家僧尼不可问姓,因为一切僧尼都是姓释。 这是根据佛说:一切水入海,皆同碱味的话,所以出家僧尼都是姓释的。 问僧尼的法名说:请问上下。 在家的佛徒对于出家的僧尼,都要称他们做师傅。 能讲经的称他法师或老法帅。 习禅的称禅师或老禅师。 至于大师二字,不可随便称呼,只有对于博通经律论三藏而能广行教化的,才可称他为大师。 二、说话的礼貌四自侵经,佛说:谛观一切扰扰纭纭,但诤咽喉不急之事。 祸从口出,千殃万罪,还自缠绕。 世间的一切纠纷都是从口而出。 话说得好,就能大事化小事,小事化无事;话说得不好,就会无事生事,小事也成大事了。 这关键就在粗言和善语上。 所以世尊在无量寿经里告诉我们,要远离粗言,自害害彼,彼此俱害。 修习善语,自利利人,人我兼利啊! 语言的运用是有艺术的,我们虽不必做演说家或外交家,然而一般的常识是应知道,应学习的。 下面是我们应注意的几点:(1)语言的常识和人说话应该先招呼他的名称,然后发言。 他人的话没有说完,不可截断他的话,自己抢著说。 更不可没有听完,就加批评。 请别人给你作事,要先说一个请字,如请你开门,请转交某人,请告诉我,请你代办以及请问尊姓,请教台甫等类的话。 别人为你作事,或送甚么东西给你,不论事的大小,或东西的多少,都应该说谢谢。 问人而人不愿回答的话,不可再问,免得使人为难。 不可轻易问人每月得多少薪金。 说话是很不容易的,记得薛瑄居士说:心诚,色温,气和,辞婉,必能动人。 我们说话能够注意这四个条件,那末说话的礼貌,可算是中节的了。 薛居士又说:亲戚故旧因言语而失欢者,多是颜色辞气暴厉,能激人之怒。 且如谏人之短,语虽切直,而能温颜下气,纵不见听,亦未必怒。 若平常言语无伤人处,而词色俱厉,纵不见怒,亦须怀疑。 故与人言语,尤当自警。 (2)说话的修养那末我们怎样来改进我们说话的技巧呢? 石天基居士所编的传家宝一书里的嘉言很可作我们的参考,他说:毋道人之短,毋说己之长。 对失意人莫谈得意事。 与人相争只可就事论事,不可扬其阴事。 此祸关杀身,非独有伤厚道已也。 一座之中有好弹射人者,切不可形之于口舌争论;惟当端坐沉默以消之。 此之谓不言之教。 人能不笑人穷,不鄙人俭,便为长者。 要知世界每多缺陷,如贫贱、残疾、聋瞽、痴呆之类,不可悉数。 是皆前生恶业所致。 若以尖利之言,纵口讥诮,不独大伤我之长厚,且又是敛怨取祸之道。 笑人者常不如人,焉知异日自己又不被人讥诮耶? 听人说话,俱要包容。 譬如人说一事,有朝代记错的,有姓名不真的,有字认识讹舛的,有语句读得颠倒改换的,有荒唐虚谬的,有鄙俗不堪入耳的;要知其人,或愚或拙,或无才学,所以如此。 切不可将他坏处,随口说出,代他改正。 亦不可笑他鄙他。 在我解说教他,虽是好意,但恐彼人羞愧没趣,岂不反惹怨恨。 前人有言,当面证人,惹恨最大,是与不是,随他说罢。 至于见人文字书画,衣冠器物房屋,以及行正动静,面目身体,有缺点处,俱要存心包容。 积许多福,免许多祸,不可忽也。 以言劝人说人,要先顾自己行止何如。 果能自立于正,然后举以示人,彼人未有不服从者。 倘以己所不能者,以之说人,不但人不服从,且将得谤矣。 譬如戒人赌博、以及教子孙不可赌博,乃极正之事也;倘若自己好赌不止,惟以空言劝戒他人,彼必曰自己不正,焉能正人,乃将何辞以应之。 凡事皆然,不独赌博一事。 华严经说:若自不能修行正行,令他修者,无有是处,此之谓也。 责我以过,皆当虚心体察;不必论其人何如。 局外之言,往往多中。 每有高人,过举不自觉,而寻常人皆知其非者。 诗文亦然,读者未必皆当;若指我失,即浅学者之所论,亦常有理,不可忽也。 人以诗文质我,批驳过直,往往致嫌。 若一概从谀,又非古道。 嘉者极力赞扬,谬者指其疵病,瑕瑜不掩,常寓鼓舞之意。 至诚待人,必不我怨。 嘉者逢人称说,谬者绝口勿言,其人闻之,必自感奋。 他人共语,不可窃听。 恐所言之事,其人避我;又恐正值让我长短,闻之未免动意;且令其人惭愧无地自容也。 觉人之诈,不形于言。 受人之侮,不动于色。 此中有许多意味,又有许多受用。 人有求于我,如不能应,应直告。 切勿含糊,致误其事。 与人言,须要和气从容。 如气忿则不平,色厉则取怨。 对富人诉贫,起彼借贷之疑;对势家夸富,动彼贪得之谋。 自谦则人愈服,自夸则人必疑。 不说人非,厚道也。 不辨己非,高见也。 贫不能济物者,遇人痴迷处,出一言提醒之;遇人急难处,出一言解救之;便是大功德。 说亲友过失,不如述前人嘉言懿行。 既可示人以模范,且可以免我之口过。 凡说话行事,或有他人求教者,我虽能得十分,止当谦应五分。 到后行出多来,彼人自加敬悦。 切莫预先满口允诺。 倘若行不践言,非独自己惭愧。 且又贻笑招怨。 当面件人,惹祸招尤,莫过于此。 即不可为之事,亦当婉辞。 以言讥人,取祸之大端。 以度容人,集福之要术。 面谀之辞,知之者未必感情。 背后之议,衔之者每至刻骨。 凡一事而关人终身,纵实见实闻,不可著口。 凡一语而伤我厚道,虽闲谈酒谑。 慎勿出言。 朋友即甚相得,未有事事如吾意者。 一言一事之不合,且自含忍,少迟则冰消雾释,过而不留。 不得遂轻嗤骂,亦不必逢人愬说。 恐怒过意回,无颜再对。 又恐他友闻之,各自寒心耳。 我有冤苦事,他人问及,始陈颠末。 若胸自不平,逢人絮絮不已,听者虽貌为咨嗟,其实未尝入耳。 言之何益。 佛说须摩提经里有四条关于说话方面的训词:何等为四? 一者、不传恶说,斗乱彼此。 二者、导愚痴者,使入佛道。 三者、若有毁败正法,护使不绝。 四者、劝勉诸人,教使求佛,令坚不动。 是为四法。 菩萨用是四事故,不为他人所别离(别离,指为人所舍别离弃)佛于是说偈言:不传说,斗彼此。 导愚冥,护正法。 劝进人,使求佛。 终无能,别离者。 三、庆吊与约会佛说:凡有忧喜,与人共之。 这是说,关于他人有忧喜的事,一概要表示同情。 对忧愁的人,自己勿作欢乐的表情;对有喜庆的人,自己勿作忧愁的表情。 不是这样的对待人家,别人或以为你是幸灾乐祸的呢。 (1)忧喜与人同情当我们去庆贺亲友的婚姻、寿诞、生子一类的喜庆事情,或是偶然遇著这类的客座筵席,须要代为欣喜欢乐。 即使自己怀著忧愁的事,也不可愁眉蹙额。 而且说话之间要加以注意。 有关于死丧灾病等等的事情不可随便谈论。 恐别人误会,以为你在妒忌不乐呢。 倘亲友家有疾病、官讼、火盗、死丧诸事,前往慰问,须要代为忧虑悲叹。 应以因果业报的道理,开示他们。 自己不可有欢喜欣笑的态度,免得引起他人的恶感。 这种对人的举动,都是属于菩萨行四摄法之中的爱语摄。 所以关于庆吊的事,我们要记住佛所说的:乐人之乐,忧人之忧这八个字。 (2)访问须知和人约会,一定要准时前往,最好写一纸条预置案上,某日某时须访问某人,以防临时遗忘。 去访问亲友要顾著对方时间的便利:1、不可太早太晚。 早则他人尚未起床,迟则耽误他人寝息。 2、不可久坐。 除特别事故外,以不过三十分钟为宜,以免耽误他人的事。 倘有时谈话须延长,必须先问对方现在是不是有事要办理。 在主人的方面,倘有事要办的,当用诚恳的态度直告来宾,请他下次再谈。 叩人家的门或电铃,不可声音太大太急。 使屋内的人听了惊恐不安。 人家的门倘虚掩著,不可迳自贸然的推进去。 应站在门口喊主人的姓名,并轻叩他的门。 待主人来开,才进入室内。 这样是防室内若有秘密的事,使人有所掩避。 倘下雨的时候到他人家里去,雨伞不可带进室内,应该放在室外,以免地上淋湿。 并要除去鞋底的泥泞,以免污了人家的客室。 他人案上的信札、文件、日记、账簿等不可随手翻阅。 这是不合理的举动。 在他人家中不可随处吐痰。 吐痰必须入盂。 (3)怎样招待宾客招待来宾:1、要和蔼。 使来宾起欢乐的、和亲近的感觉。 2、要尊敬。 每个人的心理都喜欢他人称赞自己,欢迎他人对自己有尊敬的态度。 所以招待客人,应该特别注意这一点。 3、要真心实意。 心是无形的,但可以由人的面貌表现出来。 对人态度的真实和虚伪,这是很容易被对方所窥察出来的。 待人真诚能使人衷心感激,愿意和我们亲近。 倘若我们虚伪地待人,这就要使人不相信我们,那就得不到真实的友情了。 我们以虚伪对待别人,别人也用虚伪来报答我们,那末我们前途的危险,也就可想而知了。 4、谨慎。 在谈话当中,不可随便乱说,或是任意批评他人的短处。 往往你是无心的说,一传出去,很容易因此得罪人,有伤亲友间的感情。 倘他人来告诉你,某人怎样的待他不好,某人怎样的恶劣,你须先对他表示同情,然后劝他对某人要原谅。 切不可随声附和,批评某人的不好。 来访的客人倘是陌生的,从未见过面的,彼此应该交换名片。 并应该记载他的住址。 和客人谈话应须投其所好。 和他接谈,不可只顾自己所喜好的话。 在同一时间,有很多客人来访,谈话和应付切不可偏于一两个有财势的人,使人有趋炎附势的讥诮。 平等是佛徒的本色,所以我们招待客人应该面面顾到,不使客人中有感到太冷淡的。 虽然不能和每个人长谈,但总当对每个人周旋几句,以免他人感觉不快。 来宾中如有彼此不相识的,应当给他们介绍姓名,并略述他们的职业。 对许多客人聚谈的时候,不可对一人耳语,使其他的人感到不快。 四、良莠的鉴别送客出门,对他点头示别的时候,不可眼看他处。 要测度对方是怎样的人格,须看他平时的行动。 如举止是轻浮的,还是稳重的,言语是夸大的,还是谦和的。 在平时观察人有时或许不十分准确。 识别人要在缓急的时候,利害的关头。 佛说:缓急别友,战斗见勇。 佛又指示四种因缘,可以测知对方的良莠。 三慧经说:欲得人相,有四因缘:一者与共居。 二者共居当久。 三者共语言。 四者共事。 可以知之。 (1)怎样分别善恶佛在尸迦罗越经里,对分别人的善恶,诏示我们很详细。 佛说:善知识有四辈:一者、见人贫穷悴乏,令治生。 二者、不与人诤计校。 三者、日往消息之(探报人事的顺逆吉凶叫做消息)。 四者、坐起常相念。 恶知识有四辈:一者、内有怨心,外强为知识。 二者、于人前好言语,背后说言恶。 三者、有急时于人前愁苦,背后欢喜。 四者、外如亲厚,内兴怨谋。 善知识复有四辈:一者、欲斗,止之。 二者、欲随恶知识,谏止之。 三者、不欲治生,劝令治生。 四者、不喜佛道,教令信喜之。 恶知识复有四辈:一者、小侵之,便大怒。 二者、有急情使之,不肯行。 三者、见人有急时,避人走。 四者、见人死亡,弃不视。 (2)这是恶友善生经载:佛告善生有四怨如亲,汝当觉知。 何谓为四? 一者、畏伏。 二者、美言。 三者、敬顺。 四者、恶友。 佛告善生,畏伏有四事。 云何为四? 一者、先与后夺(如用饵钓鱼)。 二者、与少望多(给你微少物品,希望得大利益)。 三者、畏故强亲。 四者、为利故亲。 是为畏伏四事。 佛告善生,美言亲复有四事。 云何为四? 一者、善恶斯顺。 二者、有难舍离。 三者、外有善来,密遮止之。 四者、见有危事,便排挤之。 是为美言亲四事。 敬顺亲复有四事。 云何为四? 一者、先诳(如以前骗过你,加以种种巧言解释,想再来欺骗你)。 二者、后诳(对于未来的事,说得如何美妙,使你上当)。 三者、现诳(如见说不见,不见说见等类的话)。 四者、见有小过,便加杖之(你有小错误,便乘机害你)。 是为敬顺亲四事。 恶友亲复有四事。 云何为四? 一者、饮酒时为友。 二者、博戏时为友。 三者、淫佚时为友。 四者、歌舞时为友。 是为恶友亲四事。 (3)这是良友佛告善生,有四亲可亲,多所饶益,为人救护。 云何为四? 一者、止非。 二者、慈愍。 三者、利人。 四者、同事。 是为四亲可亲,多所饶益。 为人救护,当亲近之。 善生,止非有四事,多所饶益,为人救护。 云何为四? 一者、见人为恶,则能遮止。 二者、示人正直。 三者、慈心愍念。 四者、示人大路。 复次,慈愍有四事。 一者、见利代喜。 二者、见恶代忧。 三者、称誉人德。 四者、见人说恶,便能抑制。 利人有四,云何为四? 一者、护彼不令放逸(劝阻他不可犯不良的嗜好)。 二者、护彼放逸失财(这人已经犯了恶嗜好,劝他戒绝)。 三者、护彼使不恐怖。 四者屏相教诫(他做错事,不当看别人的面前说出,免损他的名誉,等到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才纠正他)。 同事有四,云何为四? 一者、为彼不惜身命。 二者、为彼不惜财宝。 三者、为彼济其恐怖。 四者、为彼屏相教诫。 (4)四种朋友佛在孛经里批评四种朋友说:友有四品,不可不知。 有友如花,有友如秤,有友如山,有友如地。 何谓如花? 好时插头,萎时捐之。 见富贵附,贫贱则弃。 是花友也。 何谓如秤? 物重头低,物轻则仰。 有与则敬,无与则慢。 是秤友也。 何谓如山? 譬如金山,鸟兽集之,毛羽蒙光。 贵能荣人,富乐同欢。 是山友也。 何谓如地? 百谷财宝,一切仰之。 施给养护,恩厚不薄。 是地友也。 我们对待人,爱憎的心不可太显然。 要浑厚涵蓄些。 须知人们的品性行为,万有不齐,虽有所短,但是也各有其所长。 和人们交际,倘只看见他的短处,那末一天也不可和他同处了。 倘念他的长处,尽地球上的人,都是可亲可爱的。 然而四怨如亲的朋友,对待他总要特别谨慎些,以免后患。 五、怎样对待人人生不能离群独存,像鲁宾逊在孤岛上所过的生活,究竟不是每一个人所能忍受的。 我们既然得和群众共处,那末,应该把怎样对待人的方法来研究一下。 人是有情感的动物,而情感是相对的,是交感回流的,是有反射作用的。 我们拿诚恳对待别人,别人也会用诚恳来酬答我们的,倘使我们用诈术待人,人们也会拿诈术来对待我们的。 所以敬他人就是敬自己,慢他人就是慢自己。 就使是地位微贱的人,我们也应该以诚敬的态度待他,不可对他慢忽。 人与人的关系应该是互相辅助,互相敬爱,而不应该互相利用的。 互相辅助敬爱,相处可以永久;互相利用的,在利害关系终尽以后,就不能继续相处了。 总之,待人接物,应该根据佛的自利利他的宗旨做去。 (1)以诚待人三慧经佛说:有地则有万物。 人有至诚乃有道。 宝女所问经载:佛告宝女,菩萨有三法,常怀至诚。 何谓为三? (一)未曾欺佛。 (二)不自欺身。 (三)亦不欺诳一切众生。 所以印光大师教人最注重诚敬。 这实在是学佛做人的要道啊! (2)人各有所长佛在孛经里说:器虽粗弊,不可便弃,各有所贮。 愚贱不肖,亦不可弃,各有所用。 又如说:驼负百钧,蚁负一粒,各尽其力耳,象饮数石,鼷饮一勺,各尽其量耳。 故用人不必其效之同,各尽所长而已。 我们碰著对方有一件使我们不如意的事情,应该自己反问自己:我所做的事,是不是能使每一个人都满意? 如果只是一味看见别人的不是,那末兄弟、朋友、妻子以及童仆、鸡犬,无一而非可憎。 到处只觉得可憎,一天到晚如坐在火坑里、针刺上,精神必将大受痛苦的了。 所以我们要记住出曜经里佛说的:害人得害,行怨得怨,骂人得骂,击人得击的四句话。 (3)从自己做起家庭中的口舌,都从多讲多话中来的。 无论训子女,教小辈,以及勖勉家人,与其唠唠叨叨,惹人生气,不如做一个榜样给人看。 以言教者讼,以身教者从。 认为当做的事,从自家做起。 不当做的事,从自家戒起。 如出曜经里佛说:当自克修,随其教训。 己不被训,焉能训彼。 (4)对待亲友怎样的对待亲属朋友呢? 尸迦罗越经里佛说:亲属朋友当有五事:一者、见作罪恶,私往于屏处,谏晓呵止之。 二者、小有急,当奔趋救护之。 三者、有私语,不得为他人说。 四者、当相敬叹。 五者、所有好物,当多少分与之。 (5)对待仆人世尊并指示我们怎样的待仆人:一者、当以时饭食与衣被。 二者、病瘐当为呼医治之。 三者、不得妄挝捶之。 四者、有私财物不得夺之。 五者、分付之物当使平等。 关于仆人事主,佛也曾说明:一者、当早起,勿令主人呼。 二者、所当作,自用心为之。 三者、当爱惜主人物,不得捐弃乞丐人。 并说:当称誉主人善,不得说其恶。 仆役有错误过失,不妨善意劝告矫正,不可盛气凌人。 对仆役应该体恤,不可刻薄。 否则,日久生怨,暗中被他作弄起来,就得受无形的损失。 所以用人要用到能驱使那个人的心,才说得上能用人。 如果用人不能用他的心,那末他随时可以倒戈,可以反脸。 仆人的管理方法,若是慰勉激励多于斥责讥骂,他们自然甘心服务了。 (6)送礼要替对方著想送礼是表示人情,但要有分寸,要讲经济,要替对方设想,使他可得实用。 同时还要顾到自己的力量。 能够这样去做,可说是能善行礼节了。 (7)是我错倘遇发生人事争执的时候,只要自己回心转意,肯认错,对方决没有不谅解、不言归于好的。 能够这样做,彼此就相安无事了。 天下决没有不可化的人,只患自己待人不够诚心罢了。 我们处世倘能抱定是我错的宗旨去应付人,时时观照自己的错处,同时也就没有去找他人的缺点或残疾当作笑话,或作谈话的资料的余暇了。 指责他人的缺点或残疾,是刻薄的行为,是犯了十恶业中恶口兼绮语的罪过的。 (8)处世的嘉言怎样对待人,真是一言难尽的,现在引用大德们的嘉言来做个结束。 王自强居士说:家庭中许多烦恼,许多闲气,若在小节上用些工夫,以后都可以避免。 例如看见尊长招呼一声,是多么亲切。 看见丈夫或夫人说几句慰劳的话,笑他几笑,是多么的要好。 世间许多纠纷,都从小节上忽略而来。 惟其不注意小节,朋友从此失和,亲族因此不睦,夫妇竟致勃溪。 所以尽管是细事小节,要十分注意。 魏禧居士说:人于横逆来时,愤怒如火。 忽一思及自己原有不是,不觉怒情燥气涣然冰消。 乃知自反二字,真是省事,讨便宜,求快乐之法门。 人做事切不可迂滞,不可反覆,不可烦碎。 但代人做事又极要耐得迂滞,耐得反覆,耐得烦碎。 性情苛刻者能使骨肉不相亲,况远者乎。 慈和者能使仇家忘其怨,况平人乎。 可见人之亲疏,全在自己,不可专责人也。 唐彪居士说:彼之理是,我之理非,我让之。 彼之理非,我之理是,我容之。 待己者当于无过中求有过。 非独进德,亦且免患。 待人者常于有过中求无过。 非但忠厚,亦且免怨。 人固不可多事,然亲友有义不容辞者,以事重托,理宜委婉力行,行至必不能行,我心已尽,而亲朋亦自见谅。 有一种自了汉,止知自吃饭,自穿衣,若人稍有所托,即沉吟推诿,生平未尝代人挑一担,解一事。 及到有事,未必不求人,若人似我,又当何如? 事系幽隐,要思回护他,著不得一点攻讦的念头。 人属寒微,要思矜礼他,著不得一毫傲睨的气象。 局外而訾人短长,吹毛索垢,不留些子余地;诚以己当其局,未必能及其万一。 余忘我居士说:他人之信不可私拆。 他人在写信时或看信时,不可偷看。 蔡梁村居士说:待人最要从厚。 人待我不以理,我以薄施之,是我无以异于彼也。 史典居士说:凡待人接物,胸中要有分晓,外面须要浑厚。 凡亲友中有家庭之变,或有词讼不测之事,当设身处地为之谋虑,不可膜视。 我施有恩,不求他报。 他结有怨,不与他较。 这个中间宽了多少怀抱,忍不过时,著力再忍。 受不得时,耐心再受。 这个中间除了多少烦恼。 向人说贫,人必不信,徒增嗤笑耳。 人即我信,何济于贫? 袁氏世范载:处己接物,常怀慢心、伪心、妒心、疑心者,皆自取唇于人也。 慢心者,自不如人,而好轻薄人。 见敌己以下之人,及有求于我者,面前既不加礼,背后又窃讥笑。 若能回省其身,则愧汗浃背矣。 伪心者,言语委曲,若甚相厚,而中心乃大不然。 一时之间,人所信慕,用之再三,则踪迹露见,为人所唾弃矣。 妒心者。 常欲我之高出于人,故闻有称道人之美者,则不以为然。 闻人有不如己者,则欣然笑快。 此何加损于人,只厚怨耳。 疑心者,人之出言未尝有心,而反覆思绎曰:此讥我何事? 此笑我何事? 与人缔怨,常萌于此。 唐彪居士说:只一个耐烦心,天下何事不得了,天下何人不可处。 祸莫大于不仇人,而有仇人之辞色。 耻莫大于不恩人,而作恩人之状态。 江衡居士说:与人相处,第一要谦下诚实。 同干事,勿避劳苦。 同饮食,勿贪甘美。 宁让人,勿使人让我。 宁容人,勿使人容我。 人有恩于我,终身不忘。 人有怨于我,即时丢过。 见人善,称扬不已。 闻人过,绝口不谈。 久久行之,到处受人爱戴。 石天基居士传家宝载:觉人之诈而不说破,待其自愧可也。 若夫不知愧之人,又何责焉? 仇人背后之诽论,皆足供我箴规。 盖寻常亲友当面言既不尽,背后亦多包荒;惟与我有嫌者,揭我之过,不遗余力,我乃得知一向所行之非。 反躬自省,则仇者皆恩矣。 无义之人不得已而与之居,须要外和吾色,内平吾心,庶几不及于祸。 待人,一切贤愚好歹都要包容和蔼。 明知某人是恶人、小人、奸人、佞人,亦要自己心中明白晓得。 却不可在脸面言语上,露一些憎嫌厌恶之意。 心内要极其精明,外面要极其浑厚。 精明则我不受人之欺,浑厚则人不怨我之刻。 所以人之黑白,只宜在心,不宜在口。 乃涉世妙法。 凡朋友亲族中如有行狡、刻毒、险恶的,我曾同他做过事,或曾与其交往,虽然知得十分真确,总要存在心里,外面却要和颜悦色,低声下气,推事远他。 切不可显然顿绝他,致令结冤。 切不可将他的坏处向人诉说,恐传说闻知,彼不自悔,反生怨恨、仇隙、排陷,意外灾祸每每由此而起。 所以与人绝交,不可出恶言也。 毋以己之长,而形人之短。 毋以己之拙,而忌人之能。 与人谈话不可故意张扬自己的长处,和自己所作之好事。 此乃取辱之道。 欲人勿闻,莫若勿言。 欲人勿知,莫若勿为。 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 我有功于人不可念,而过则不可不念。 人有恩于我不可忘,而怨则不可不忘。 横逆之来,先思所以取之之故,即得所以处之之法。 不可便动气。 动气徒为自损。 责人善者,隐恶而扬善,则与人同归于善。 倘责人善者,是己而非人,则与人皆陷于非。 隐人之恶,扬人之善,不独自己留存厚道,亦是免祸消愆妙法。 遇诡诈之人,变幻百端,不可测度。 吾一以至诚待之,彼术自穷。 人有操之不从,纵之或自化。 毋操切以益其顽。 攻人之恶毋太严,要思其地步。 教人以善毋过高,当令其可从。 不责人小过,不发人阴私,不念人旧恶,真是妙人。 高傲自大者,人皆憎恶,乃量小福薄之人也。 受小人侵侮,不必与他计较。 人有不及,可以情恕。 非理相干,可以理遣。 以言感人,不若以行感人,言虚而行实也。 欲使人见吾之善,不若使人不见吾之善,见则恐招人之忌也。 礼义廉耻可以律己,不可以绳人。 律己则寡过,绳人则寡合。 对人当于有过中求无过,不富于无过中求有过。 轻财足以聚人,律己足以服人,量宽足以得人,身先足以率人。 待下固当和,但和而无节,反生其侮。 惟和而庄,则人自爱而畏。 治小人宽平自在,从容以处之,事完绝口不言,则小人无所闻以发其怒。 买卖贸易皆是各人生活之计,在开店之家,因有赀本坐而获利,不必言矣。 惟是本少贫人,设措微赀,肩挑步担,遍历街坊,忍饥奔驰,求活家口,最为苦楚。 所赚甚微,一家父母妻子衣食仰望,倘若刻薄,彼何以度日。 于此辈上,宽厚存心,真是功德。 田野小民,斗粟尺布,入市营求,一家讥寒所望,我却要在他身上去讨便宜,能有几何,于心安乎? 其对于肩挑步担,贩卖菜物,小本贫民,脚夫轿夫,汗力苦人等,亦复如是。 居不必无恶邻,会不必无恶友,惟能自持者两得之。 见善人则效之,见不善人则改之,善与不善皆吾师也。 熊居士说:佛必与外道或怨家同处,此佛法之所以成其无上。 毒草生处,必有良药。 大智慧人必不因邪宗竞煽,异论嚣张,而为避人、避世、避地之计,如隐逸者之所为。 隐逸者存退怯心,将孤陋自甘,其道不广。 六、通信的常识随著交通的发展,邮电的传递是非常迅速便利了。 我们要和远地的亲友交际,可以应用通信的方式来联络感情。 得著亲友的馈赠,应当随即写信致谢。 收到别人的汇款、包裹或其他物件,也应当随即写信通知寄件人,免他挂念。 听到亲友遭遇灾难、疾病等,要写信劝慰他,并乘机劝导他信佛。 信札的措词要简明谦敬。 不应用艰深的字句和古典,要使收信的人容易了解。 上下款称呼要合行辈的身份。 (1)上下款的称呼和非亲属的人通信,倘关系较深、交谊较近的,老年人可用伯父,伯母。 倘对于没有很深交谊的老年人,可用某老先生,某老太太。 倘对于关系较深、交谊较近、年龄相差不甚多的人,可用某某兄,某某嫂,某某姊,某某弟,某某妹等。 对于没有很深交谊的人,可用某某先生,某某女士。 倘是佛教徒,不拘男女,可称某某居士。 年长有德的,称某某大德。 称出家僧尼,任住持(即一寺之主)的称某某大和尚。 能讲经的称某某法师,或某某老法师。 参禅的称某某禅师,或某某老禅师。 对年长的僧尼,可称某某长老,或称某某大德。 少年人对老年人可自称:晚或晚生。 年龄相差不甚多的,男人对男人彼此都可自称做弟。 女人对女人,彼此可以自称做妹。 男女间若不是交谊较深的,彼此通信称弟称妹不甚适宜,应从自己名字取下一字相称呼,较为合宜。 例如述者号海量,取量字。 信末署名可以不必加称呼,只写自己的姓名就是了。 对同教的前辈,信末署名上可加后学。 倘亲受教诲的,应称弟子。 对于出家僧尼,不论对方年龄大小,应一律自称弟子。 因为我们在家佛徒对于一切僧尼,不论他是持戒的或是毁戒的,我们都要尊他为僧宝,所以一律自称弟子。 信末署名下,不论对于在家和出家的人,都可用上,敬上,谨白,谨启等字样。 (2)寄信须知信封上必须写明寄信人地址姓名。 一则无法投递时,邮局可按地址退还。 二则倘收信人遗忘寄信人的地址,当他看见信封上的地址,就易于答覆。 信札写完后,要从头至尾细阅一遍。 以防错误。 交邮局递寄的信有过重的,要贴足邮票,以免收信人加倍受罚。 邮票要贴在信封正面的左上角,便于邮局打戳。 信内不可封寄钞票。 发布时间:2023-08-11 12:07:52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132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