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佛学入门须知:佛教的仪式:佛诞节日 内容: 根据佛制的戒律,僧众应当于每月望、晦(农历十五日、三十日)两日齐集一处,共诵《戒本》,自我检查有无违犯戒律之事。 如有违犯,便应按照情节轻重,依法忏悔。 忏:是梵语〖忏摩〗的简略,意是请予容恕。 这一行事叫做【布萨】,义为〖长养〗,意为可以断恶长善。 汉地称此为【诵戒】。 在全年之中,自四月十五日到七月十五日,这三个月中,应当定居在一寺中,专心修道,不得随意他往。 此叫做【安居】,又叫【结夏】、【坐腊】。 如因事延缓,最迟也应在五月十五定居下来,这叫做【后安居】。 在安居日满,即七月十五,僧众仍应集合一堂,任凭他人对自己检举一切所犯轻重不如法事,从而忏悔。 这叫做【自恣】。 经过自恣以后,受戒的年龄算作增长一岁或是一腊。 这是计算戒腊的日期,所以坐夏也叫做坐腊. 在一年之中,佛教最大的节日有两天:一是四月初八【佛诞节】;二是七月十五【自恣日】。 这两天都叫作【佛欢喜日】。 在佛诞节要举行【浴佛法会】。 就是在大雄宝殿用一水盆供奉太子像【即释迦牟尼佛诞生像】。 僧人及信众以香汤沐浴太子像,作为佛陀诞生的纪念。 〈这太子像是数寸高的童子形立像,右手指天,左手指地。 佛教传说:太子初诞生时,右手指天,左手指地言曰:【天上天下,唯我独尊】。 原来印度的习惯是尚右,所以右手指天,但是中国汉地的习惯是尚左,因此中国汉地所造太子像多半是左手指天,这是不合佛制的。 东南亚国家的佛教,大都是上座部。 他们根据上座部的传统,以四月十五日【五月月圆日】为佛诞日,同时也是佛成道日、佛涅般日、佛出家日。 中国藏蒙地区也如此。 佛成道以后,经过四十九日到鹿野苑,为五比丘开始说法。 由四月十五日算起,经四十九天,到六月初四日为佛初转法轮日。 教徒此日应到寺院旋绕佛塔。 又佛诞生后七天,佛的生母摩耶夫人便逝世而生在兜率天。 传说佛成道后,曾经有一年至兜率天安居,为母说法三个月,然后由天上从三道宝阶下来人间,这便是九月二十二日。 这天称为【天降节】,各寺要举行纪念仪式。 此节在斯里兰卡、缅甸等国也盛行。 七月十五日要举行【盂兰盆会】。 这是根据西晋竺法护译的《佛说盂兰盆经》而举行超荐历代祖先的佛事。 据该经说:目连(佛弟子中神通第一)的母亲死后生为饿鬼,目连尽自己的神通不能救济其母,佛告以要在每年七月十五僧自恣日时,以百味饮食供养十方自恣僧。 以此功德,七世父母及现生父母在厄难中者,得以解脱。 在汉地,最初举行此仪式的是梁武帝。 (见《佛祖统纪》)。 其后大概在民间普遍举行。 到了唐代,每年皇家送盆到各官寺,敬献种种供养,并有音乐仪仗及送盆官人随行。 民间施主也同样如此。 (见《法苑珠林》)。 所谓设高位、建巨幡,娆吹歌舞,旌幢触天。 是日百官迎拜导从,每年如此。 【盂兰】是梵语,义为倒悬。 盆是汉语,是盛供品的器皿。 言此供具可以解先亡倒悬之苦。 唐时盂兰盆供极为奢丽,往往饰之金翠。 (见《大宋僧史略》)。 当时长安城中诸寺七月十五日作花蜡、花瓶、假花果树等,各竞奇妙。 常例皆于殿前铺设供养,倾城巡寺随喜,甚是壮观。 (见日本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 到了宋代,便不是以盆供僧,为先亡得度,而是以盆施鬼了。 采用道家以七月十五为中元节的传说,印卖〈尊胜经〉、〈目连经〉。 烧冥纸、衣服等等。 请戏班搭台演戏,唱目连救母。 一时成为流行。 观者倍增(见《东京梦华录》)。 后世更有放河灯、焚法船之举(用纸糊船形,船上糊有鬼卒等)。 这些都是民间习俗。 根据佛经中说:释迦牟尼佛的诞生、出家、成道、涅般同是四月初八日。 但是汉地习惯以四月初八为佛诞日;二月初八为佛出家日;十二月初八为佛成道日;二月十五为佛涅般日。 在佛诞日举行浴佛法会;其他三日也要在寺院举行简单的纪念仪式(上供)。 特别是腊八日,煮腊八粥以供众,已成为民间的菩通习俗。 除此以外,汉地又流传一些不见经典记载的诸佛、菩萨诞日。 如:正月处一是弥勒菩萨的诞日;二月二十一是普贤讴颂的诞日;三月十六是准提菩萨的诞日;四月初四是文殊菩萨的诞日;七月十三是大势至菩萨的诞日;七月三十是地藏菩萨的诞日;九月三十是药师菩萨的诞日;十一月十七是阿弥陀佛的诞日。 特别是二月十九日观音诞日;六月十九日的观音成道日;九月十九日观音出家日。 更是热闹非凡,香客云集,香烟缭绕。 这些节日的传说从何而起? 很难考定。 另:这些佛菩萨中,除弥勒菩萨、文殊菩萨是和佛同时代的印度人外(其生卒年月亦不可考),其余佛菩萨都是佛所称赞过的他方世界的佛菩萨,根本不可能用此世界的岁月时日来推算其诞日,何况也无岁月的记载。 或有传说:永明延寿禅师的生日是十一月是七日,而以永明为弥陀化身,就以此为弥陀诞日;正月初一日是布袋和尚诞日,而以布袋和尚为弥勒化身,就以此日为弥勒诞日。 发布时间:2023-06-19 13:16:37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13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