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阿难问事佛吉凶经讲记 第八卷 内容: 第八卷  诸位观众,大家好! 上面这一段是世尊教导我们学佛最重要的开示,所讲的原理原则永远不变,这几句话务必要熟记,那就是学佛先决的条件要「从明师受戒,专信不犯,精进奉行,不失所受」。 不失所受是你永远不会退转,真正达到了精进。 现在再看第二段,第二段就是把佛的教诲如何落实,从哪里落实? 这很重要,我们讲从哪里做起? 【形象鲜明。 朝暮礼拜。 恭敬燃灯。 净施所安。 不违道禁。 斋戒不厌。 心中欣欣。】  佛教我们从这个地方落实。 佛经里面的意思深广无际,字字句句都贯穿一切法,弥纶虚空法界,所以你要契入真的是法喜充满。 「形象」就事上来讲,我们供养佛菩萨形象,形象一定要「鲜明」。 佛像一定要有位置,经上讲的座席,一定要有供养的处所。 家里面有佛堂,你一定供在佛堂,如果没有佛堂,你的客厅也可以供佛。 佛像要供在上方,哪个方面是上方? 现在建筑房屋不是像从前的老规矩,从前房子都是四四方方坐北朝南,上方很容易辨别,现在的房屋所谓上方就是坐在这个位子,从任何一个门进入头一个看到,这个位子就是上方。 譬如这一个讲堂,它有很多门户可以进出,坐在这个位子无论从哪边进来,我头一个看到,这个座位就是上方,佛像要供在上方。 如果佛像供在对面,这就错误,进进出出的人,佛看不到。 所以方向你要懂得,要懂得房屋里头的上方,主位。 「形象鲜明」,无论你供养的佛像,是泥塑的、木雕的,或者是金属铸造的,乃至于彩画,佛像一定要干净,不能够被灰尘污染。 所以供佛最好有佛龛,用佛龛我们清理比较方便,佛龛多半是用玻璃做的,每天只要把玻璃擦干净就行了,这是表示我们对佛像的恭敬。 供佛像的意义是最重要的,为什么要供佛像? 供养佛像两个意思:第一个意思是「报恩」。 人不能不知恩,知恩报恩是做人的道理,忘恩负义必定堕三途。 一切众生与我们都有恩,恩德最大的无过于老师,佛菩萨是我们的老师,我们接受佛菩萨教诲,这才真正觉悟过来,觉悟才能解决问题,迷惑必定堕落,所以老师的恩德超过父母。 父母对我们养育之恩,这恩大! 老师成就我们的法身慧命。 所以供养佛菩萨的形象,就跟我们中国人从前供祖宗牌位的意思是一样,纪念老师,念念不忘。 第二个意思更重要,「见贤思齐」。 佛是凡夫成的,他给成佛,我供养他形象提醒我,我要向他学习,他能成佛我也要成佛。 所以看到佛像,就要想到佛是怎么存心,我要跟他的心一样。 佛发的什么愿,我要跟他立的愿一样。 佛是怎么生活、怎么工作、怎么处事待人接物,我样样都要向他学习,供养佛像是提醒自己。 不能把佛菩萨当作神明去看待,那你就迷信了,你就错了,你就把佛教变成宗教,就不是教育了。 所以佛弟子供养佛菩萨的形象,佛菩萨形象用现代话是教学工具,是教具,用他来提醒自己。 我们举几个例子来说,像中国大乘佛法,通常都是供养四大菩萨,地藏、观音、文殊、普贤,在中国大陆有四大名山,这都是许许多多同修欢喜供奉的。 供奉什么意思? 你学到什么东西? 如果你要是不明了,你的供养是白供了。 你的供养不但没有利益,供养有坏处,什么坏处? 迷信。 你以为佛菩萨会保佑你,大错特错! 以为做了一点坏事情,天天烧一炷香,佛菩萨原谅,赦你的罪,你完全在作梦。 所以这样的供养不但没有利益,有害处,你完全不懂得佛教教学的理论与方法。 地藏菩萨你看到这个形象,你就要想到地藏菩萨的三经,他有三部以。 一看到他,就提醒我们「地藏三经教我们什么?」总而言之,他教我们「孝亲尊师」。 怎么样「孝养父母、奉事师长」,这个经典里面把道理说得很清楚,方式也讲得很明白,我们依教奉行。 我们要把孝道、师道落实在我们生活上,你这样供养地藏菩萨,你就得到利益。 众生迷惑颠倒非常健忘。 没有人提醒你,忘掉了,经虽然常常读,可是境界现前起不了作用,要靠人提醒。 如果有人在旁边提醒你,你会嫌他讨厌,你不喜欢,他罗嗦,造一尊像放在埋,你一看就生欢喜心,提醒你念念不能忘记「孝顺父母、奉事师长」。 这是地藏菩萨。 一切众生都有佛性,什么叫「佛性」? 佛性里面就是讲的你有真实圆满的智慧,对于世出世间一切法,无所不知无所不能,这个话是真的不是假的。 佛在《华严》上讲的,「出现品」里所说的:「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德是能力,相是相好;「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我们的智慧、我们的能力、我们的相好,为什么丧失掉? 是因为你有妄想分别执着,你把你的本能丧失掉了。 佛法的教学没有别的,恢复本能而已,所以佛法到最后佛说:「我没有一丝毫东西送给你,你的成就都是你的本能。」换句话说,佛菩萨教化一切众生,无非是把他自己恢复本能的那种经验、那种方法传授给我们,我们依照他的理论方法来修学,我们就能恢复自性的智慧德能,就如此而已! 从什么地方做起? 从教学做起。 教学的最根本是孝道、师道,师道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 人不会孝顺父母绝对不可能奉事师长,不孝父母会奉事师长,那是巴结,必定是心怀不轨,要不然他为什么去巴结老师? 孝顺父母、奉事师长这是正常的,像树一样它有根有本,他没有根有本,假的不是真的。 所以世出世间的教学,根是孝亲、孝道,你要不能孝亲尊师,你一天到晚念十万声佛号、百万声佛号,你都不能往生。 为什么? 根本会毁掉了。 诸位同修一定要明了,不是说念佛号就能往生,你是迷信,你完全不了解这里头的道理。 《观无量寿佛经》,佛教韦提希夫人,韦提希夫人代表我们,代表修学净宗的学生。 佛在没有教给她往生方法之前,先教她做基础的功夫,基础的功夫是什么? 「净业三福」。 这三条头一条「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四句你做到没有? 你要没有做到,你一天念十万声佛号,古人讲的「喊破喉咙也枉然」,你不会往生。 为什么? 你没有根。 诸位同修要能够在这一生当中决定往生,这四句要百分之百的做到,我们做到,我们才有把握往生。 净业三福头一条,头一条能做到,第二条、第三条做不到,还是能往生,生凡圣同居士。 如果能把两条做到,第二条也做到,第二条是「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这一条你也能做到,你往生西方世界生方便有馀土,这个地位就高了。 如果第三条也做到,第三条是「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就是自行化他,你生实报庄严土。 这是三条基本法,这个三条没有,念一辈子佛不能往生,只能跟阿弥陀佛结个缘,来生来世遇到你会修学这个法门。 你要问什么时候往生? 那我就得告诉你,你什么时候具足三福,你什么时候念佛就能往生。 亲恩不能忘记! 师恩不能忘记! 我们出家修行的人,护法的恩不能忘记,忘恩负义的人怎么能到极乐世界去? 极乐世界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你忘恩负义,你怎么能参加他们的俱乐部? 不可能的事情! 所以念佛人是上善之人,这才与经教相应,这个道理我们不能不懂。 所以懂得佛像表法的意思,地藏代表根本法。 从这个根本往上提升,大慈大悲是观音代表,观音就是把地藏的孝亲尊师发扬光大,孝顺一切众生。 大乘戒经里面讲的「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把孝顺父母的心扩展到一切众生,你要真的入这个境界才行,不是口头说的,真契入境界。 一切众生都是我们的老师,这在前面跟诸位说过,善人是老师,恶人也是老师,使自己真正生活在感恩的世界,这样的人当然往生,他的条件跟西方极乐世界完全相应。 文殊菩萨代表智慧,我们今天讲理智,这是教导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不能感情用事,要用智慧,要用理智,文殊菩萨教我们这个。 普贤菩萨教给我们落实。 什么是「普贤」? 把孝亲尊师、大慈大悲、理智,完全应用在生活上,应用在工作上,应用在处事待人接物,这就叫普贤。 所以供养佛菩萨形象不是别的,时时刻刻提醒我们自己。 我们供养本师释迦牟尼佛的像,报恩的意思最重。 他是佛陀教育的创始人,第一个老师,代表着尊师重道。 第二个意思,名号是表法的义趣。 「释迦牟尼佛」这个名号是什么意思? 就是他一生当中在这个世间教化众生的目标、宗旨,用名号来教学。 这个世间人毛病虽然多,病根有两条:第一个是没有慈悲心,自私自利,没有慈悲心,所以佛教我们在名号上用释迦。 「释迦」是梵语,翻成中文是仁慈的意思,教导我们对一切众生要仁慈。 第二个毛病是自己心不清净。 一天到晚胡思乱想、妄想分别执着,造作无量无边的罪业,沦落到六道三途,永远没有出期。 所以佛慈悲用牟尼,「牟尼」的意思是清净,告诉我们对自己要清净、对别人要慈悲。 佛是觉而不迷,我们要觉悟不能迷惑,名号的意思要懂,一听到这个名号提醒我们,我对人是不是大慈大悲? 我对自己是不是清净平等? 这样供养佛像利益无量无边,所以它时时刻刻提醒我们。 每一尊佛像名号、形象,意义一定要懂,你要不懂那你就完全是迷信,你没有向佛菩萨学习。 你天天烧香,给那些供具,天天给他磕头,干什么? 巴结他,讨好他,以为他会保佑你,你在造罪业。 天天造罪业自己不晓得,佛在经上常讲「可怜悯者」! 谁是可怜悯者? 迷信的人是可怜悯者,真的是愚昧无知,全都搞错了! 表法,我在讲经的时候说得最多的,大家最熟悉的四大天王。 正规的佛教道场,一进山门你头一个就看到四大天王,表法的。 天王殿当中坐的是弥勒菩萨,弥勒菩萨的造像是造宋朝布袋和尚的像,它代表什么? 代表笑面迎人,也代表欢喜。 无论对什么人要用欢喜心,大乘经上常讲的「常生欢喜心」,我们要以笑面迎人。 过去好像政府提倡微笑运动,我们佛门千百年前就提倡微笑运动,用弥勒菩萨来代表。 弥勒菩萨肚皮很大,代表什么? 能包容,量大福大,没有不能包容的,这是学佛的先决条件。 你要有大量,你要能包容,你要能对一切众生生欢喜心,特别是对你的冤家对头,你才有资格入佛门。 旁边的四天王是护法,护谁的法? 护自己。 怎么护法? 你懂得它的意思你就护持了。 东方「持国天王」,你想想它名号的意思,「持」是保持,「国」是国家,实在讲它的意义就是儒家讲的「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代表这个意思。 怎样才能保持? 菩萨所表的「负责尽职」。 我们今天在社会上,我们是什么地位,我们应该尽什么样的职责? 每一个人把自己本分的事情做得圆圆满满,与一切大众互助合作,这个社会安定繁荣,世界和平兴盛,这是一定的道理,所以叫护国天王。 护国首先要护自己的德行、学问,护自己的道德。 什么叫「道」? 道是自然的法则,不能违背。 落实在人伦上,古圣先贤讲的五伦「夫妇、父子、兄弟、君臣、朋友」,这是道,这一种关系是天然的关系,不是人创造发明,不是人规定的,这是自然的法则、天然的法则,叫天道。 行道有德于心,心是什么? 觉悟了、明白了。 觉悟、明白是德,行道有德于心。 行道有德于身也是德,一个是理上的觉悟了,一个是身样样都如法,样样都能够随顺自然的法则,这是行道有德于身,这是道德最简单的解释。 我们要护持自己的道德,要负责尽职。 天王手上拿的琵琶,他不是一个唱歌的歌手,琵琶也是表法的,弦乐器代表中道,儒家讲的中庸,佛家讲的中道。 琵琶的弦松了弹不响,紧了就断了,一定要调到适中。 告诉我们无论在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都要取中道,不能过之,不能不及,你想想看,这个意思多好! 你把他当神明去膜拜,那不叫迷信吗? 不知道错到哪里去了! 南方天王叫「增长天王」。 「增长」什么意思? 头一个道德要增长,智慧要增长、才艺要增长,甚至于说,我们生活水平也要增长。 增长是进步,样样都要进步,全方位的进步,佛教有什么不好处? 天王手上拿的是剑,剑代表智慧,唯有智慧才能够全方位的增长,全方位的进步,没有智慧不行。 而且这里头含着很深的意思,必须要全方位的增长都是健康的。 像我们一个人身体,身体我们知道许许多多不同器官组成的,如果你一个有进步,我的心脏很好,其他都完了、都坏了,你还是死路一条。 我每一个器官都好,这个身体健康。 同样一个道理,在这个地球上许多不同的国家,一个国家强,别的国家弱,地球病了;一个族群好,其他的族群不好,也生病了;这个宗教好,其他宗教不好,也麻烦都来了。 我跟不同宗教族群往来,我就用这个比喻。 我说佛教好比是眼睛,基督教是耳朵,伊斯兰教是鼻子,如果我佛教第一,眼睛第一,其他都第二、第三,人生病了,严重就死了。 应该怎么样? 佛教第一,基督教也第一,伊斯兰教也第一,我每一个器官都第一,身体健康长寿一点毛病都没有。 增长天王代表是这个意思,全方位的进步,全方位的圆满,你的法身就健康了。 不可以说,我第一你第二,自己死路一条。 我眼睛第一,其他全部都坏了,你不死谁死? 个个都第一,我们佛经第一,《新旧约》第一,《古兰经》第一,我这个说法所有宗教都能接受,都欢喜跟我交往,他们想想有道理。 这是真理,增长天王代表的。 第三位是西方「广目天王」,你们想想名号,要怎样达到持国、增长? 要有方法,那要求学,我们中国古人常讲「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后面两位天王代表方法,代表方法,「广目」是代表多看。 你细心冷静观察这个世间,他手上拿的是龙或者是蛇,龙跟蛇代表什么? 代表多变。 龙蛇善于变化,就告诉我们这个社会人情事理变化多端,你得要看清楚。 这个手上拿了一个珠,珠是什么? 变化多端它有一个不变的真理,你要把这个掌握到,你才能控制变化的境界。 你要不掌握到一个不变的真理,你在这个动乱社会你无所适从,这是广目天王教导我们的。 在我们现前的社会动乱不安,不是从前古代小幅度的动乱,这真是全方位的动乱。 我们要向广目天王学习,如何在这一个大时代当中,我们能够保持着不动,心不乱,不会被境界所转,我们就有智慧,就能够知道怎么与一切人事物相处。 最后,北方天王叫「多闻天王」。 多闻天王代表做学问,读万卷书,广目天王代表行万里路,多看,我们今天讲旅游观光,考察,多看增广见闻。 多闻天王手上拿的是伞盖。 「伞」是什么? 现在大家很容易懂,环保。 伞盖是防止污染,最重要的是防止心地的污染。 换句话说,要保护清净心,不能让心被境界污染了。 这四大天王在这里,你把这些道理搞明白了,你都做到了,你就护持你自己的法了,他在那里教我们。 所以佛教是教育,了不起的教育,在那么多年之前就用艺术的方法来教学。 所以寺院是学校,它是把博物馆跟学校集合成一体。 现在学校跟博物馆分家的,佛家的教育是把博物馆跟教学集合在一起,这就是我们今天讲艺术的教学,高度艺术的教学。 佛教里头没有崇拜神明,全是属于教具。 连我们这个供养具:燃香、点灯,底下就讲了,头一个是「形象鲜明」,我们要做到,要懂得形象所代表的意义,我们才能真正得到佛法教学的利益。 「朝暮礼拜」,这就是我们今天讲的早晚课,非常重要。 早课是学什么? 记住佛陀的教诲,我今天一天依教奉行不敢违背。 现代的社会跟古时候不一样,所以我们修学的科目跟从前也不相同。 我们净宗学会成立之后,我编了一个课诵本,《净宗朝暮课诵》,跟古时候用的本子不一样。 因为那个时候古人用这个本子对他们有效,在我们今天,我们用古人这个本子收不到效果,必须重新编订,仪规有些我们保留,读诵的经文我们改变了。 我们的早课念《无量寿经》四十八愿,这个用意是每天早晨提醒我们,我们要跟阿弥陀佛同心同愿,用意在此地;不是念给阿弥陀佛听的,那你就完全错用了心。 念给自己听的,自己要记住今天一天从早到晚依教奉行。 晚课的经文我们选择《无量寿经》第三十二品到第三十七品。 这段经文读的是什么? 五戒十善,持戒念佛。 晚课的时候我们要认真反省,经上教给我们应当要做的,我们做了没有? 不可以做的,我们有没有违背? 晚课是忏悔,认真反省改过自新,我们这早晚课做的功德,然后可以回向「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如果你没有功德,你念一句回向偈,你是骗佛菩萨,「愿经功德」没有功德,说的是假话,自欺欺人,你将来不堕地狱谁堕地狱? 到时候你跟阎罗王说:「我没有犯什么罪。」天天打妄语骗佛菩萨,自欺欺人,这个罪过就堕拔舌地狱。 不可以自欺,不可以欺人,老老实实去修行,朝暮两堂课要落实在这一天生活当中,对人对事对物不可以违背。 下面再提醒你,「恭敬燃灯」。 对佛菩萨恭敬,这是我们都知道的,要把对佛菩萨的恭敬心对一切众生,这叫学佛。 只对佛菩萨恭敬,对一切人不恭敬,你错了,你学的是什么! 课堂里面学的东西在生活上要用得上,一切恭敬。 「燃灯」是表法,灯代表智慧,灯代表燃烧自己照耀别人,用今天的话来说是为众生服务、牺牲奉献。 灯里面最明显的油灯,慢慢的燃烧,油就烧干了,蜡烛就更明显了,所以它是表法的、是教学的。 不是佛菩萨要这个光明,不是佛菩萨要看的,佛用这些东西教我们看,教我们看了之后开智慧。 我们有没有真正做到舍已为人? 有没有能做到牺牲奉献? 牺牲生命都在所不惜,只要众生得利益,我们要这样干。 释迦牟尼佛一生,他表现给我们看的,在前面跟诸位同学报告过,释迦牟尼佛的身份要用现代的话说,他是一个多元文化社会教育家,他是这个身份。 克实而论,他是一个多元文化社会教育的义务工作者,每天给大家上课八小时,不收学费,贡献他的精神、体力、智慧,教导别人,自己生活是日中一食、树下一宿。 这就是什么? 这就是像蜡烛一样,燃烧自己照耀别人。 四十九年没有一天放过假,你们看看大藏经典,释迦牟尼佛哪一天去度假、去休息? 没有。 其他宗教里头还有星期日,还休息一天,七天休息一天。 释迦牟尼佛教学四十九年,没有一天休息,为什么? 精进不懈。 圣贤的教学,休息一天,你去玩一天,你的整个心情乱掉了,十天都不能恢复,你们有没有能觉察到? 所以怎么能放假? 一放假就完了。 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没有放过一天假,我们要记住。 你们要常常放假,道业不能成就,你们学佛就是李老师常讲的,他不是在学佛,他玩弄佛法、消遣佛法。 这是有罪过的,这不会有成就,要懂得燃灯的意思。 「净施所安」,这是讲布施。 佛的弟子一定要修布施,布施是放下,先从身外之物布施,能够舍,决定没有贪念。 布施真正的目的是舍悭贪,悭贪是最严重的烦恼。 如何把悭吝心断掉、把贪心断掉? 佛教给我们方法,就是「布施」,能放下,能舍。 但是,布施、舍要清净,净是讲心,那就是没有希求。 如果我布施,有很多人在佛教里面布施,为什么肯布施? 听说佛法里面讲「舍一得万报」,这个利息太好了,做什么生意也得不到这么好的利益,他来修布施。 这种布施不清净,为什么? 他有目的,他有企图。 佛教我们净施,这个布施是无条件的、没有企图的,绝不希求回报的,这种布施才叫净施。 净施双方都得到心安理得,我们布施的人心安,非常快乐,接受我们布施的人他也心安。 为什么? 他不需要回报。 好像借钱一样他将来要还钱,我们这个借出去不要求他还钱的,两方面心都安。 我们生活在世间,一定要守住佛陀的教诲,人家向我们借钱,我们自己要考虑,借出去绝对不能够要求他会还,你要求他将来会还,你就干脆不要借。 为什么? 到那个时候可能感情破裂,产生一些负作用。 借钱就是送给他,他还来很好,不还也好,欢欢喜喜,人与人的情才能够永远牢牢的结住,不要丧失感情。 为财物纠纷破感情的太多太多了,甚至于父子兄弟,这是绝大的错误,所以我们有能力给人家,给人家要欢欢喜喜布施,真正做到「于人无争,于世无求」,这个多快乐! 如果你要通达真实的道理,佛在经上讲得太多,大小乘经论没有不讲到的。 一个人一生得的福报财富,财富从哪来的? 财布施得来的,愈施愈多。 绝对不是说竞争就能够发财,没有这个道理! 圣人,连其他宗教里面圣人,经典我都读过,布施才能发财,贪吝决定不能发财。 悭贪人用种种手段夺取的财物,都是他命中所有的。 他命里没有,任何方法他都得不到。 命里有的,不管他用什么方法,他的财源滚滚而来,命里有。 怎么有? 前世修的财布施。 这个道理我们在讲席当中讲得很多很多,希望同学们多多的去听,你把这些道理参透了,然后你就懂得生财之道、发财之道。 我懂! 聪明智慧是法布施的果报,健康长寿是无畏布施的果报,你要不修三种因,你怎么会得三种果报? 世间人真的不分国家、不分种族、不分宗教,这三个好处没有一个不要,大家都想。 财富,信基督教的人他也想,他也贪,聪明智慧、健康长寿都要,都要,有得到的方法,只要修因自然就得果。 底下一句「不违道禁」,这就是佛给我们讲的道理,我们决定不能违背。 在事上,佛有一些禁止我们的,一定要遵守。 譬如十善业道的不杀生,「不」就是禁止,不可以违背。 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这讲在家同修,这是做人的根本道理。 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嗔、不痴,这属于禁戒,佛教导我们不可以做的,我们一定要遵守。 「斋戒不厌」,现在很多人误会素食就叫斋,这个错了。 斋不是素食,「斋」是什么? 日中一食叫斋,与吃荤、吃素没有关系。 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他们的僧团日中一食叫斋。 一天吃一餐有好处,对身体健康有帮助,身心清净,省一餐饭省好多事情,吃饭很浪费时间。 李烦南老居士,而且吃的量很少。 我跟他向他学习,我也一天吃一餐,吃了五年,确实是好。 但是我那时候一餐比他吃得多,他一天生活费只要两块钱,我要三块钱,我吃的量比他多,实实在在有好处。 你要是说没有营养,要说没有精神,我的精神比你们都好,我的身体,我想不输给你们年轻人,看报纸我不用戴眼镜,你们很多年轻人都戴老花眼镜了,你们是怎么修的! 这样的台,我不用楼梯我能上得来,你们行吗? 我告诉你,我现在一天不是吃一餐,早晨吃一点稀饭,晚上这一餐我断了,我中午吃了之后,下午水果我都不吃,我只喝一杯水,健康! 给你讲经讲几个钟点,愈讲声音愈大,你们不相信佛的话,那有什么法子! 「斋戒不厌」,戒是戒律,要持戒,饮食愈少愈好,愈简单愈好。 我们观察牛羊天天吃青草,它也不吃油盐酱醋,它身体为什么那么好? 这里头有道理在。 我们天天吃许许多多东西,吃成一身的病,病从口入。 所以你看看这些事实,想想这些道理,你就明白了。 饮食要简单,决定不要吃零食,许许多多的疾病都是从零食上来的,病从口入,我们对口小心谨慎守住,就不会生病。 「心中欣欣」就是我们讲的法喜充满,常生欢喜心。 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发布时间:2023-08-13 11:09:25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135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