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阿难问事佛吉凶经讲记 第三十一卷 内容: 第三十一卷  诸位观众,大家好! 请掀开《阿难问事佛吉凶经讲记》,第七十三面第一行:  【佛言。 阿难。 有受佛禁戒。 诚信奉行。 顺孝畏慎。 敬归三尊。 养亲尽忠。 内外谨善。 心口相应。 可得为世间事。 不可得为世间意。】  阿难在前面为我们大家向佛请教一个问题:学佛与我们日常生活、工作有没有抵触? 在这个地方,我们看到佛给我们的开示,重点是告诉我们,我们可以做『世间事』,但是不能有『世间意』。 这正是大乘了义经里面常讲的「理事无碍,事事无碍」。 障碍发生在哪里? 发生在「世间意」。 我们把这段文简单的介绍一下。 『有受佛禁戒』,这句话就是我们现在通俗里面所说的,接受过三皈五戒的佛弟子,这是讲的在家佛弟子。 接受三皈五戒之后,最重要的是『诚信奉行』。 这句话意思很深,真正能做到的不多。 「诚信」是一丝毫疑惑都没有。 所以学佛不是随随便便就把人拉到佛门里面来受三皈五戒,这是一种很勉强的行为,他对于佛法一无所知,这是错误的。 怎样接引大众? 应当先把佛法介绍给他,让他多听经、多了解,真正明白之后,这个时候可以劝他求授三皈。 至于受戒,一定要他自动自发,决定不要去劝勉。 劝勉,如果他要是不能够受持,将来犯戒了,那个罪很重,劝导他的人也要背因果责任。 往年我在台中,亲近李炳南老居士,李老居士在一生当中,看机缘成熟,他劝人去授三皈,从来不劝人受戒,五戒他从来没有劝人受过,一定是你自动自发,这个很有道理,我们一般人把这桩事情疏忽了。 尤其不应该做的劝人出家,这个问题很严重。 不要认为出家是一桩好事,实在讲,未必然! 真正做个出家人,是好事;如果没有真正依教奉行,出家之后,我们讲一个最浅显的话,破坏佛教形象,果服都在地狱。 他不出家,他不会造这个罪;出家之后,穿上这个衣服,如果给社会造成负面印象,他就堕落了,劝导他出家的这个人,罪过就很大。 这个人如果修行成就了,劝导他出家的人有功德,如果他堕三途,你也得跟他一道去。 这些事情一定是自己深入经藏之后,对于这个行业,出家也是个行业,是多元化的社会教育事业,他真正懂得、明白了,发愿终身从事于这个工作,这个可以的;如果对佛法一无所知,造成负面影响,责任很重。 所以要诚信奉行! 诚信是怎样培养成的? 一定是深入经藏,不但要深入,就像《般若经》上所说的「深解义趣」,对于佛法有相当程度的理解与认识。 他能信、能解、能修、能弘扬,要具足这样的条件,这才是真佛弟子。 所以「奉行」这两个字很重要,如果你做不到,你说「我信了,我也懂得了」,做不到,这个不行,这都是假的。 为什么做不到? 说实在话,你理解得不够透彻。 佛法这一门学问,确实是「知难行易」,你做不到,就是说明你了解得不透彻,或者你了解有错误,你有误解、你有曲解。 下面几句这是举几个例子,就是诚信奉行的样子。 什么叫「诚信奉行」? 『顺孝畏慎』。 「顺」这个字意思很深,不是普通人能够做到的。 能做到这个字,这个字就是十大愿王里面讲的「恒顺众生,随喜功德」。 什么人能做到? 法身菩萨。 换句话说,我们六根对六尘境界,还会起心动念,还有分别执着,这个「恒顺」就做不到了。 必须根尘相接触的时候,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那是恒顺,所以这不是六道凡夫能做到的。 它摆在第一个,第一个我们做不到,我们从第二个字做起,「孝」,从这个做起。 这个地方不说「孝顺畏慎」,它说「顺孝畏慎」,这个「顺」跟「孝」是有浅深差别的。 我们从孝养父母做起,奉事师长,这是尽孝道。 「畏」,畏三宝;畏大人,这个大人是圣贤;畏鬼神,鬼神是在冥冥当中鉴察我们,起心动念有所畏惧而不敢为。 「慎」,小心谨慎。 这是讲你平常修行的心态,要具足这个心态。 『敬归三尊』,「三尊」就是三宝,敬归三宝就是我们今天讲的皈依三宝。 「皈」是回归、回头。 「依」是依靠。 「三宝」是佛法僧。 佛法僧正确的意义要懂得,「佛」是觉悟的意思,「法」是正知正见,「僧」是清净、和睦的意思。 皈依三宝,我们就懂得了,从迷惑颠倒回过头来依自性觉,这叫皈依佛;从错误的思想、错误的见解回过头来依正知下见,这叫皈依法;从一切染污,特别是精神上的染污、心理上的染污、情绪上的染污,再包括生理的染污,从染污回过头来依清净,身心清净,一尘不染,这叫皈依僧。 这一桩事情,受过三皈,我们从早到晚,从年初一到腊月三十,念念不忘,念念与觉正净相应,这才叫三皈。 诸位想想,有几个人做到? 几个人在一切时、一切处,对人对事对物,起心动念与觉正净相应,这个人是真正的三宝弟子。 如果我们起心动念跟迷邪染相应,诸位晓得,那就是魔王的弟子。 我们有没有认真去想一想? 我们是跟佛学还是跟魔学? 真正跟佛学,前面经文讲得好,「道不可不学,经不可不读」。 你不读经,不能够深解义趣,你怎么个学法? 第一句就教导我们一定要依三宝,念念与觉正净相应。 下面这是跟我们讲的世间事。 『养亲』,这是讲你在家,你要孝养父母。 『尽忠』,是说你的工作,你对工作的态度,你对国家、对社会、对于你自己所从事的行业,把它做好,要全心全力认真去做,这叫尽忠。 『内外谨善』,内是对自己,外是对别人,要恭谨、要善良。 「内外谨善」就是世尊在《十善业道经》上教给我们,「昼夜常念善法,思惟善法」,这是属于内;「观察善法」,那是属于外;《十善业道经》上这一句是最重要的开示,全经的核心,「不容毫分不善夹杂」,这叫内外谨善。 『心口相应』,心口相应也就是我们一般讲「表里一致」,清净心表现在外面,清净的善行,这是佛弟子。 可以做世间事,『不可得为世间意』。 我们接着看下面文,在七十四面。 【阿难言。 世间事。 世间意。 云何耶。 天中天。】  什么叫『世间事』? 什么叫『世间意』? 我们要把它搞清楚。 请看世尊的开示:  【佛言。 为佛弟子。 可得商贩。 营生利业。 平斗直尺。 不可罔于人。 施行以理。 不违神明自然之理。 葬送之事。 移徒姻娶。 是为世间事也。】  世尊在此地教导我们,这是在家的佛弟子,诸位一定要晓得,这一段是对在家同修说的。 你可以经营工商事业,可以经商,可以贩卖。 『营生利业』,营是经营,经营生计、利益的这些事业,这就太多太多了,把我们社会上各行各业全都包括在里面了。 社会上所有一切行业的事情,你都可以做,没有不能做的,没有妨害。 我们把这一段文简单介绍过去,再来跟诸位谈谈。 这里头要注意的,『平斗直尺,不可罔于人』,做买卖,如果像卖米,像从前是用斗量的,现在不要了,现在一包一包他都给你磅秤好的,在从前用斗量的,那个斗要平,公平;尺要直,买布的话,布是用尺来量,决定不能够欺骗顾客,最重要的就是这一句。 佛弟子经营工商业,可以! 但是不能够欺骗顾客,欺骗你就犯了戒。 五戒里头,「杀生」、「偷盗」,犯盗戒,欺骗是犯盗戒、犯妄语戒,你犯戒了。 『施行以理』,就是你在日常生活当中交易场所,你所做的要合理,前面讲的「平斗直尺」是合法,你做生意是合理合法,你要这样去做。 『不违神明自然之理』,这句话用现在的话讲,就是良心,你要凭良心做事,不要昧着良心去骗人,无论从事哪个行业都可以,学佛不违背。 有人要问了,现在我们常常碰到一些同修问我,他们经营餐厅,卖的是荤腥东西,这个怎么办? 「过去从事这个行业的时候没有学佛,现在学佛,知道这个杀生罪业很重,要不要改行?」改行当然好,不改行也好,问题在你懂不懂佛法的道理。 假如你不改行的话,你还是经营这个事业,你得凭良心。 第一个,决定不杀生,要注意这一点,不能卖活的东西,这个杀生罪很生重。 第二个,要懂得给这些动物念佛诵经回向,它会感激你。 别的餐馆它被杀的时候,没有人给它回向,你这个餐馆卖它的肉,你天天念佛诵经给它回向。 「不违神明自然之理」,你自自然然就晓得你应该怎样去做。 你不跟他们结冤仇,跟它们结法缘,为什么? 它已经被杀了。 不学佛的人不懂这个道理,学佛的人懂。 你要是明白这些道理,你才知道学佛的人任何一个行业都可以做。 这个理就比较深了。 下面再举一般的俗事,『葬送之事,移徒姻娶』,这两句里面,就是我们一般世俗人的婚嫁、婚丧,都可以依照当时世俗来处理、来做。 佛法在世间,绝不违背世间法,所以「不离世间觉」,通情达理,一般人民才欢喜。 这些都叫做「世间事」。 「葬送」,送是送别,亲戚朋友远行这是送行。 「移徒」是迁居,现在还有移民,在古时候没有移民,但是也有这种情形,这一类都是属于世间事,在家佛弟子可以做。 请掀开七十六面,我们看经文:  【世间意者。 为佛弟子。 不得卜问请崇符咒厌怪祠祀解奏。 亦不得择良日良时。】  这是什么? 这叫『世间意』。 由此可知,「世间意」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讲,就是迷信,迷信是世间意,佛门里头没有。 但是今天佛门里头有这些东西,你看看到这个寺庙里面烧香的人多、求签的人多,那个求签是属于卜问,真正佛寺没有这些东西。 我往年在圆山临济寺出家,那个时候白圣法师做住持,我们出家有三个朋友都在那边出家的。 这个庙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被许多军眷住进去了,出家人很可怜,几位出家人挤在一间寮房里面,以后这些军眷搬走了,这个寺庙还给出家人。 白圣法师作住持,我们在那边剃度。 那个庙里也有签桶,我们把签桶拿去烧掉了。 白圣法师知道是我们干的,他也不生气,过了几天从十普寺又拿了一桶来。 我们趁他不注意的时候,再把它拿去烧掉,过几天他又拿一个来。 算了,结果就不烧他的了。 真正学佛不搞这些东西。 『请崇』,大概就像现在民间风俗里面请神,像乩童一类的,属于这个。 『符咒』,这是道士、道教的,画符念咒。 『厌怪』,这是自古民间就有这些事情,诸位可以在我这《讲记》里面去看,《讲记》里面举了一些例子,都是历史上有记载的。 『祠祀』,这是讲祭祀邪神,不包括祖宗。 祭祖宗是应该的,这是提倡孝道。 孔夫子说:「不是我们的祖宗,你祭祀它,这是谄媚巴结,求它保佑。」佛弟子不做这个事情。 『解奏』,也是属于道教,像写疏文奏给玉皇大帝这一类的,民间一些迷信风俗。 『亦不得择良日良时』,这也是民间习俗,喜欢选择好日子的人很多,佛弟子不选择。 佛告诉我们,真正学佛皈依三宝,日日是好日,时时是良时,不需要选择。 总归一句话,民间的迷信这是世间意,我们作佛弟子不搞这些,这些我们要远离。 再看下面的经文,佛给我们的开示,在七十九面。 【受佛五戒。 福德人也。 有所施作。 当启三尊。 佛之玄通。 无细不知。】  「信佛」这两个字相当不容易。 为什么还有前面这些事情,我们不能够舍弃? 我们对佛的信心不足,还要请教鬼神。 对自己没有信心,对佛陀的教诲没有信心,很难脱离迷信。 实在讲,世尊对我们后世这些弟子们慈悲到极处,我们有疑惑的事情太多太多了,卜问,卜卦问这些吉凶,实在讲是在所不免的,因此世尊才为我们说了一部《占察善恶业报经》。 这里面教给我们占卜的方法,问吉凶的一种方法,那是佛经有的。 所以古来大德教导我们,如果我们真的有疑惑不能解决,想求佛卜问,就采取占察法。 你一定要去读《占察善恶业报经》,它总共有十九个轮相,从前祖师大德也常用这种方法,这是佛门里面有的,为了满足后世的弟子们。 现在不通行一种《观音菩萨灵讲》,那也是一种占卜的方法,比占察轮相简单、容易。 这个小册子前面有印光大师一篇序文,这都是是真正的慈悲,帮助我们末世弟子趋吉避凶,心里有疑惑,用什么方法来协助我们。 但是《观音灵课》一定是先要用虔诚的心,要万缘放下,一心称念「观世音菩萨」圣号,念一百零八声;如果念得多,当然更好。 能够念,像我们念珠念十串念珠,一千零八十声,是什么道理? 心定下来了。 心定下来之后,以后占这个卦的时候就很灵,古人讲的「诚则灵」。 教你念这么多声佛号,是定心。 通常我们念佛,有没有念佛之前,念一遍《弥陀经》,那是什么原因? 这一卷《弥陀经》是定心的,收心! 我们的心散乱,一卷经念下来,心定下来了,然后念这个佛号才得力。 所以乱心念佛号,念得现多,不得力;要定心,要清净心念,就是这么个道理。 心愈清净愈虔诚,感应不可思议,这是佛菩萨对于末世弟子大开方便之门。 所以不可以求助鬼神,求助鬼神这是错误的。 『受佛五戒,福德人也』,「受」是真正接受,不是普通形式上受,那个没有用处的。 怎样才叫受持? 从我们接受佛戒条,在一生当中尽形寿,只要有一口气在就决定不违犯佛的禁戒,这叫真受。 五戒头一条「不杀生」,我们举这个为例子,对于再小的动物、再讨厌的动物,你要杀它,你的戒破了。 没有杀它,很恨它、很想杀它,没有杀它,你的戒也破了。 为什么? 你杀业虽然没有造,你杀的心没断。 《大乘经》常常赞叹佛弟子持净戒,那个「净」怎么说? 就是连这个念头都没有,杀生的念头没有,这个戒才叫清净。 偷盗的念头没有,这一条戒才清净。 所以不杀得的果报是健康长寿,不盗果报得大富,他是世间福德之人。 我们受了戒又不能够奉行,你哪来的福德? 我们看看现在这个世间人,有不少人活得很可怜,天天去玩股票,心神不安! 以为这能赚钱? 它要真能赚钱,诸佛菩萨都去玩股票去了。 世间人不懂,「一饮一啄,莫非前定」,诸位细读《了凡四训》,你就明白了。 了凡先生一年有多少收入,孔先生给他算定了,一点都不错,你命里头有的;你命里面没有的,一分钱都赚不到。 不管你从事哪一个行业,那是缘,股票也是缘,你的命里头有财,你没有因,缘再殊胜,都不会结果。 佛教给我们,这是正理、这是正道。 财富的因是什么? 财布施。 你有财的时候,多行布施,愈施愈多,不是说布施完了就没有财了,不是的! 愈施愈多,愈多愈要布施,你的财富源源不断,永无止境。 无论从事哪一个行业,你赚钱很容易,因为你布施很欢喜,赚钱就很容易。 聪明智慧是法布施的果报,健康长寿是无畏布施的果报,人能够修这三种布施,果报必定得财富、得聪明智慧、得健康长寿,我们要相信。 所以真正受佛三皈五戒,这个人确实是世间福德人也。 『有所施作,当启三尊』,我们靠谁? 要靠三宝。 三尊是佛法僧,这个意思就是一般人所讲的,要求三宝加持,求佛菩萨保佑,这是对的。 但是,你一定不能迷信。 佛菩萨用什么保佑你? 佛菩萨用经教保佑你,你要从经典里面了解宇宙人生的道理,你要记住佛菩萨以经典里面的教诲,我们依教奉行,必定得善果,这就是佛菩萨保佑。 假如我们不能够奉行,这个果报你得不到,佛菩萨不会凭空赐给你,没这种道理。 学佛一丝毫迷信都没有,佛法是正法,我们一般人讲合情、合理、合法。 『佛之玄通,无细不知』,这是真的。 「玄」当作深讲,「通」是通达,佛对于宇宙人生一切事理没有一样不通达。 玄,在此地可以说是究竟圆满的通达,所以没有一样不知道。 经上讲的末法时期,说我们这个时代,佛说这个经在三千年前,三千年前就知道我们现代社会状况,现代人学佛所遭遇的这些困难,所遇到的一些魔障,佛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只要读经、解义、依教奉行,这些障碍都能够克服。 再看下面一段:  【戒德之人。 道护为强。 役使诸天。 天龙鬼神。 无不敬伏。 戒贵则尊。 无往不吉。 岂有忌讳不善者耶。】  这一段的开示给我们很大的勉励,人一定要有戒、要有德。 在这部经里面,特别强调的是十善五戒。 无论在家出家真正想学佛,人哪里学起? 从十善业道学起。 十善五戒不缺,这个人就是『戒德之人』。 『道护为强』,什么保护你? 道德保护你。 道德这两个字前面已经跟诸位解释清楚了。 你所感应的,『诸天』天神,『天龙鬼神』这是讲八部护法神,天神护法,没有不尊敬你,没有不敬佩你,他们冥冥当中加持你,冥冥当中保佑你,你在这一生当中,纵然遇到有一些艰难障碍,自然就化解了。 为什么化解? 有天神、善神在当中加持你、保佑你;『无往不吉』。 诸天善神拥护戒德之人,这些例子很多,不但是出家的这些大德,连在家的大德居士都不例外。 我们想到备注《华严经合论》的李通玄居士,是在家人,这人有道德。 他发心要替《华严经》做个备注想找一人清净的环境,他在路上,当然是到有山有水的地方去找,找一个好的环境。 在路上遇到一只老虎,我们一般看到老虎都吓跑了,他不但不在乎,还告诉老虎,说明他自己发心要注经。 老虎在这山上住得很久,山上环境它熟悉,「你能不能找个地方,让我把这个工作完成?」老虎就带他,果然一个山洞非常之好,那个山洞里也是老虎,李长者去了,老虎搬家,把这个山洞让给李长者。 他在注这个经的时候,每天有两个年轻的女孩子来照顾他的日常生活。 李长者注经的时间很长,对这两个女孩子从来也没有看一眼,也没有跟他谈过话,没有问她:「你们从哪里来的?」「家住哪里?」「你叫什么名字?」从来没问过,专心注经。 这两个人替他照顾生活。 《合论》完成之后,这两个人也不见了。 他下山,总以为这两个女孩子是附近村庄里面的,总得去感谢人家,到附近村庄一打听,没有人知道,都不晓得,天人来供养! 这是居士。 无论出家在家,真正道德之人,心地到纯净纯善,你就会感动天人来供养,天人来照顾你。 所以我们不要怕,「将来我老了,儿女不孝,我怎么办?」有天人来供养! 发布时间:2023-08-14 08:53:50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137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