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阿难问事佛吉凶经讲记 第十五卷 内容: 第十五卷  诸位观众,大家好! 请掀开《阿难问事佛吉凶经讲记》第三十七面,我们看经文。 【阿难复白佛言。 人不自手杀者。 不自手杀为无罪耶。】  这是本经第二个单元。 这部经实在上我们看起来,就像是释迦牟尼佛为大家解答疑问。 在前面答复阿难尊者所问的:学佛得的果报是富贵谐偶,还是衰耗不谐偶? 世尊当年在世,学佛同修当中一定有这两种不同的果报。 佛教传到今天已经有两千多年,这是外国人的说法:中国历史上记载有三千多年。 这些我们无需要去讨论。 在这么久的时间当中,佛法传得很广,学佛人所得的果报也是这两个极端。 究竟是什么样的原因,为什么有人学佛得到利益,有人学佛得到凶灾,原因到底在哪里? 上面这一个单元,佛给我们解答了。 总的来说,依照佛的教诲与方法去做,你一定得的是利益、得的是好处;违背了佛陀的教诲,你得的是凶灾。 经文虽然不多,里面的道理、境界非常广泛,我们限于时间,只能跟诸位同学略说。 上一次我们在新加坡将这个经讲过一启遍,好像总共讲了八十多个小时,比这个地方讲的当然详细。 过去所讲的,如果诸位要认真去研究,可以把从前所讲的都能听一听,每一次所讲的都不一样,这一次我完全从重点来跟诸位做报告。 第二个单元是讲「杀业责任」,这是属于戒律。 戒律的范围也很广,佛在此地只提出一桩事,我们要能够举一反三,闻一知十,你才真正体会到佛陀怎样教导我们。 说到戒律,无论是大乘小乘、在家出家,第一条都是不杀生。 佛为什么把这个订在第一条? 我们要懂得。 一切有情众生,没有不贪生怕死的,而惨死尤其是令人恐怖,所以佛才把这一条戒订在第一条;换句话说,杀生是一切恶业当中最重的恶业。 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懂不懂这个道理? 人,大概是不太容易杀,你不会去杀人。 蚂蚁,你杀不杀它? 蚊虫来咬你的时候,你杀不杀它? 它也是一条命,它也贪生怕死。 蚊虫来咬你、来叮你,你要想想,它饿了,到这个地方来想讨一顿饭吃。 你要慈悲,你学佛布施供养,欢欢喜喜的供养它一顿。 你不欢喜,赶走就好了,你何必杀它? 它不犯死罪。 就正如同我们在这个社会上谋生,讨生活一样,不是死罪,不应该杀害它。 真正佛弟子,应当布施供养。 「六度」,头个讲布施。 你都不肯布施,你那么样的吝啬! 不但吝啬,你还要杀害它,这个罪造得太重了。 这些事情,在现在社会里面太普遍了。 还要用杀虫剂来杀它们,生怕它们没有死尽。 你杀它,它有仇恨,它将来会报仇。 它报仇,也要把你一家人杀尽。 你就想想这桩事情,冤冤相报,太可怕了! 太凄惨了! 太可悲了! 为什么要这样作法? 这些小动物都有灵性,这个灵性,在佛法里面讲就是佛性。 既有佛性,它将来决定作佛。 所以蚊子来吃我们的血,我们应该做什么想? 供佛。 你能做如是想,你是行菩萨道,你是真菩萨。 它有灵性,就可以跟它沟通。 前面我跟诸位说过,草木都有灵性,都可以沟通。 动物的灵性比植物的灵性高,我们可以生活在一起,可以和睦相处,可以互相合作。 它不会来干扰我们的生活,我们提供它生活所需。 这些话没有人跟你讲,你没做过试验。 你今天听到了、明白了,你在家里可做一个试验。 你家里的蚂蚁听你的话,你家里的苍蝇、蚊子、蟑螂听你的话。 我们和睦相处多好,一家人同住在这个环境里头。 我们能够跟这些小动物和睦相处,我们就能够跟人群和睦相处,不同的国土、不同的种族、不同的宗教、不同的文化,也是一家人。 这么一来,人为的灾难没有了;天灾人祸,人祸就没有了。 人为的灾难最严重的,现在我们大家都知道是核武战争,这是最严重的。 为什么会有这些灾难? 人为的。 人与人之间,不知道相敬相爱,不知道互相尊重,而造成敌对、造成仇恨,这是很大的不幸,不应该的。 所以遇到这些灾难,我们要深深反省,如佛所教,你要找它的根源,这个灾难的根源在哪里? 找到根源,把这个根源消除。 这个根源就是我们自己失去慈悲心,丧失了爱心,不知道爱人,不知道爱物,不知道爱护一切众生,迷惑颠倒,胡作妄为,随随便便杀害众生累积下来的杀业。 佛在经上有一句名言,告诉我们:「若要世间永远没有刀兵劫(永远没有战争),除非众生不食肉。」只要一切众生不再吃众生的肉,这个世间就永远没有战争。 换句话说,战争的残酷、灾难是很痛苦的,从哪里来的? 吃众生肉,杀害众生。 你杀众生,众生一定会报复,就这么来的。 佛在此地谈到戒律,举这一个例子。 初学佛不能不知道,不能不在这上面下功夫,要懂得道理,了解利害,知道这个因果的利害,一定要遵守。 阿难问得好,「人不自手杀」,就是没有亲自动手去杀生;不亲自动手杀生,有没有罪? 这问得好。 现在富贵的人家,可以说是天天杀生;不但吃肉,喜欢吃活的。 他自己要不要杀它? 他不要杀,他底下佣人很多,吩咐他厨房的厨师去杀。 这个杀生的责任,谁负? 我们看看下面佛给我们的解答,在第三十八面:  【佛言。 阿难。 教人杀生。 重于自杀也。】  这一句话就把杀生的这个罪判定了。 下面再解释:  【何以故。 或是奴婢愚小下人。】  这都是你吩咐的,你下命令叫他们去杀的,他们是执行的。 这些人没有智慧,不晓得这些道理。 【不知罪福。】  你下命令叫他杀,他就杀;他还欢欢喜喜、高高兴兴杀,杀来伺候你。 责任是你负,你是主犯,那些人是从犯。 他也有罪,他的罪轻,你的罪重。 这是讲平常你家庭里面肉食。 下面:  【或为县官所见促逼。】  这是什么? 这就是我们现在讲的刑警,他身不由主。 现在不是县官,是法官,法官把这个囚犯判了死刑,刑警去执行。 在从前叫刽子手,执行死刑犯的这些人,他是「为县官所见促逼」,他不能不去杀人。 但是:  【不自出意。】  不是他自己的意思,他是接受命令。 【虽获其罪。 事意不同。 轻重有差。】  罪重的是谁? 是那个判罪下达命令的人,他的罪重。 执行的人,他有过,他没有罪,他轻,他是奉命行事。 这里面的道理,实在讲现在懂得的人真的不多。 也许你们在此地,但是在台湾还不太容易觉察到。 我们在新加坡,新加坡的回教徒多,比台湾多得太多了。 回教徒吃肉,他们吃牛、羊肉。 如果不是他们阿訇杀的牛羊,他们决定不能吃。 一般馆子里面回教徒不敢进去,他知道杀生吃肉的罪过。 阿訇,他们叫阿訇,等于我们佛教里面叫法师。 要阿訇来杀,阿訇给这个被杀的畜生,先给它诵经念咒,也是跟它谈条件,希望它把这个身体奉献出来供养大众,这里祝愿愿它生天,它有一套仪式。 而且在杀的时候,决定是一刀毙命,减少它的痛苦,这是慈悲。 换句话说,尽量减少它的痛苦。 我们一般杀生没有想到这一层,慈悲心、爱心都没有。 当然他也是有罪,杀生总是有罪;但是「事意不同」。 回教他们杀生,跟我们一般普通杀生,「事意不同,轻重有差」。 我们一般人杀生的罪,一定比回教阿訇杀生罪要重。 这里头有很深的道理,你要不细心去体会,你怎么会懂? 实在我们不能体会,多读佛经,佛在经里面这些事情说得很详细,说得很多。 这个讲记里面,也说得相当清楚,诸位同修自己去看,我们就不再多说。 再看下面这一段,这是讲轻重,事意有差,差在什么地方? 【教人杀者。 知而故犯。 阴怀愚恶。 趣手害生。 无有慈心,欺罔三尊。 负于自然神。 伤生机命。 其罪莫大。】  佛说的这些话,实实在在是对我们自己讲的。 这里面的大意有三点,我们这个讲义里头说出来了。 第一个是教人杀生,你下达命令,重于你自手杀生,你是主犯;第二个是无知,是为官府逼迫的,这个轻;第三个是明知故犯者最重。 我们看这个经文。 「教人杀生」,你是下达命令。 「知而故犯」,尤其是发动战争的。 所以明理的人,绝对不会发动战争。 你要晓得,你发动一个战争,你杀多少人? 你害多少人为你那一个念头,舍弃生命财产,你能不负责任吗? 你能够不受报应吗? 没有这个事情的,因果报应,丝毫不爽。 愚人他敢,他不知道这些道理,他不相信因果报应,他敢做! 有智慧的人、聪明的人、决定不敢。 不但不敢杀害众生,连人生生烦恼都会避免。 为什么? 修善积德,就是从这儿做的。 修善积德,我们的前途才真正的一片光明;作恶的人,前途是一片黑暗,死了之后,没有不堕恶道的。 我们一定要记住,人生很短促。 我来台湾的时候,我们在大陆上的同学有一百多人,现在大概只剩下三十几个人,多半都走了、都不在了。 每一次同学们聚会都少几个人,过几年渐渐就轮到自己,这是事实,不能够回避的。 从这个地方警觉到生命很短,何必造罪业? 何必跟人过不去? 自己牺牲一点、奉献一点、吃亏一点、忍让一点,肯定有好处。 你能这样做,你的心安,你的烦恼轻、智慧长,后福无穷。 如果你长寿,晚年得福报,来生福报比这一生肯定殊胜。 为什么不修福? 只贪图眼前,转眼之间,三恶道去了,那个亏真的吃大了。 我们要想自己真正得福,在这一生当中过得幸福美满,你不学佛,你决定做不到。 幸福美满从哪里来的? 从高度智慧来的。 高度的智慧是在佛法里面得来的,佛法教我们修「戒定慧」,你才晓得高度的智慧从哪来的? 从定中来的。 定,就是我们净宗讲的「清净心」,心不清净,没有智慧,只有烦恼。 清净心从哪里来的? 严持戒律,此地讲的五戒十善: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嗔、不痴,你的心才能得到平静,平静的心生智慧,你才能过幸福美满的生活。 舍去戒定,求智慧,没有这个道理。 那个所求的,佛经里面讲的「世智辩聪」,不是真智慧,真智慧决定不能够离开戒定。 这个道理与事实,一定要记住。 所以,明知故犯。 「阴怀愚恶」,愚是愚痴,对于理事、因果都不明了,这是愚;恶,这是造作恶业。 「趣手害生」,你下达命令叫别人杀,也等于是你自己亲自杀生,没有两样。 「无有慈心」,你要是有慈悲心,你不会伤害众生的性命。 你爱自己,你也会爱众生。 你爱你的儿女,你也会爱别人的儿女。 发动一个战争,征召多少年轻人去打仗,你自己的儿孙为什么不去? 一个战役当中,你自己的亲人死了、阵亡了,你难不难过? 你再想想,所有阵亡的这些人,他都有亲人,谁家不难过? 有慈悲心,想到这桩事情,怎么可以打仗? 战争,决定是两方面的,一方面不打,那一方面就打不成了。 怎么打起来的? 冤冤相报,没完没了! 今天我们生存的这个社会,就遇到这么一个严重的问题,冤冤相报,没完没了! 我们要如何度过这个灾难? 这个经就帮助我们,断恶修善,积功累德,你就能度过。 共业当中有不共业,所以要培养慈悲心、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觉悟的心,慈悲心是没有条件的爱心,这个灾难可以度过。 没有慈悲心,是「欺罔三尊」。 「欺罔三尊」,是对佛弟子说的。 你已经发心皈依三宝,甚至于你已经发心出家,你还干杀生、偷盗这些事情,你是「欺罔三尊」。 三尊是三宝,三皈、五戒、十善你全犯了,你「欺罔三尊」,这个罪就重了! 欺骗佛菩萨,果报在地狱。 「负于自然神」,「自然神」用现在的话来说是良心,你对不起你自己的良心。 恶业造多了,日夜精神恍惚,他不安,晚上睡觉都做恶梦。 为什么? 那些冤亲债主来要命、来讨债,他晚上睡不好觉。 所以杀生多的人,日夜都要人守护? 为什么? 他害怕、恐怖。 他不是不怕,他自己也知道杀生不好。 有许多军人、将军,我见过的,到年老的时候,遇到我,常常感觉从前打仗杀人太多,罪业深重,问:「法师,怎么办?」他到晚年自己快要死了,才晓得、才觉悟了,后悔了。 我们劝他念佛,送他一串念珠。 我遇到不少个。 年轻的时候愚痴、无知,不知道利害;到晚年,年岁大了,逐渐觉悟到了,干了大错事情。 「伤生机命,其罪莫大」,做出这种伤天害理之事。 即使众生造作恶极重的罪业,应不应该杀他? 在佛法里头,决定没有处死这一条刑法,这一条戒律,没有! 查遍佛教戒律,造极重罪业的人,佛不会杀他,他自己会有因果报应,那是没法子了,佛救不了他。 佛菩萨慈悲。 佛家是教育,教育的宗旨是要把恶人改造成善人,把坏人改造成好人,你的教育成功了。 在经典里面,我们在《观无量寿佛经》看到阿 世王(253)杀父亲、害母亲,跟提婆达多勾结,破坏僧团,出佛身血,五逆十恶他干尽了。 提婆达多,经上记载活生生的堕阿鼻地狱。 而阿 世王临命终时忏悔,真心忏悔,知道一生做的都是错事。 佛还是慈悲,劝他念佛求生净土。 他真听话,他往生了。 佛没有说:「你造这么大的罪业,你应该要判死刑。」没有,佛还是救他,还是把他送到极乐世界。 他往生极乐世界是什么品位? 出乎我们意料之外,上品中生。 我读这个经文,我也寒毛直竖。 在我想像当中,他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大概是下品下生,怎么可能到上品中生? 于是我这才觉悟到,忏悔的功德不可思议! 我们中国俗语常说:「浪子回头金不换。」这个坏的小孩真的回头,他是一等一的好人,阿 世王真的回头了,这一回头就是好人,好人当中的好人,他往生才会是上品中生。 这里面也透了一个讯息给我们,我们对于世间造作罪业的人,不可以轻视。 你要是轻视他,说不定他在临终忏悔往生到极乐世界,品位超过我们很多,我们比不上他;不可以轻视造罪业的众生。 我们真正晓得这个事实真相,普贤十愿才会落实,「礼敬诸佛」,对于造作罪业的众生,我还是恭恭敬敬礼敬,决定不可以有一点轻慢心。 为什么? 不知道他将来临终会不会忏悔往生,作佛比我早,在我之前成佛,往生的品位高过我。 非常可能! 我们不能瞧不起人,不能小看造恶业的人,不可以! 再看下面这段经文,在第四十一面:   【怨对相报。 世世受殃。 无有断绝。 现世不安。 数逢灾凶。】  这一段就是跟我们讲的怨冤相报。 说老实话,你就是杀生害命,你将来堕地狱、变畜生,还债受苦,都不怕,怕的是什么? 怕的是报复。 这个报复结下深仇大恨,永远解不开,这个事情可麻烦了。 怨家对头,彼此互相报复,这还得了! 这一要报复,这个事情没完没了,世世你都要受这种残酷的灾害。 不是一生一世,不是一次能解决问题。 我在前面曾经跟大家举过例子,古时候方孝孺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你看那个果报多惨。 在满清的时候,慈禧太后把满清灭掉了。 什么原因? 报仇。 叶赫那拉这一族,在清朝初期被清朝灭掉了,把它这个族灭掉了。 这个族的酋长对天发誓:「我族里头剩下一个女子,我也要报仇,也要把满清灭掉。」慈禧太后就是那拉氏这个族里面的一个女子,讲的话一点都没错,混进宫廷,把你这个国家灭掉,报仇来的! 「怨对相报」,你有福报,你的势力很盛的时候,他对你无可奈何,他在那里等待机会,他忍受着;等你的福报享尽了,你运衰了,他就来了。 我们不可能永远保持旺盛,不可能! 一定有盛就必有衰,一定要想到自己衰败那个时候,怎么办? 如果在自己非常强盛的时候,我们肯懂得这个道理,帮助这些弱小,怜悯一切苦难的人,到自己衰了之后,许许多多人会来帮助你;换句话说,你能保持着永远不衰,天天积功累德,天天修善。 自己强盛的时候,任意欺负别人,这是最傻的人、最笨的人、最愚痴的人,到你自己衰的时候,冤亲债主都出现了,你很快在这个世间就消失了。 你被别人毁灭的时候,你不会甘心,你还有仇恨,来生再报复,互相报复,生生世世,没完没了。 你说这个多苦! 人,每一次的报复都会升级,愈来愈残酷,「世世受殃,无有断绝」。 「现世不安」,你的怨家仇人多,你这一生纵然富贵,你的精神不安。 为什么? 时时刻刻提防别人报复,这种精神的负担多重,这种生活过得多痛苦,这不是有智慧的人干的。 「数逢灾凶」,「数」是多,不是一次,常常会遇到灾难、会遇到凶险。 什么原因? 就是你的冤亲债主日夜在周围找机会,等待机缘来报复你。 《地藏菩萨本愿经》里讲得很清楚,这个事情不能不信。 人在临终的时候,头脑还相当清醒,他会告诉家人,哪个人在门口,哪个人在哪边,所讲的全是死去的人,他在这个时候都见到了。 是不是真的是他家里的亲人? 不是的,《地藏经》上讲得很清楚,是他的冤亲债主变现他家亲的模样,来诱惑他,带他走。 带走之后就报仇,就整他。 这是《地藏菩萨本愿经》上告诉我们的。 这个事情太普遍了,在医院里面工作的人,你跟他讲,他都相信。 荣民总医院鬼就很多,每一个病房都有鬼。 无常大鬼,很多护士医生都见过。 我们讲到鬼神,他们深信不疑,一点怀疑都没有,他们见过,常常见到。 过去荣决住院部的主任跟我是同班同学,胡守经,前年过世了。 他的父亲是胡一贯,在台湾也是很有名的人。 他告诉我常常见到。 他们有经验,如果这个病房出现无常大鬼,那个病人不出三天就死了。 这个住院的病人还能够出院,这个病房里头看不到这些鬼神。 所以他们很清楚,他们相信。 冤亲债主真有,平常不可以盛气凌人,不可以欺负人,不可以高姿势压人。 到你临命终时,你的麻烦就来了;到你运衰的时候,这个冤亲债主就找上头来了。 所以自己有势力的时候、旺盛的时候,多多帮助苦难人,自己对于苦难的人要谦卑,要尊敬别人,这才叫积德,这才叫修善,你才能保持住你的兴旺,你的家才不会衰败,你永远得到许许多多人的帮助。 吉凶祸福不是上天安排的,是我们自作自受。 下面这段经文,在四十二面,这是讲果报。 前面我们讲的是花报、现世报。 下面这一段是讲你死后的报应:  【死入地狱。 出离人形。】  前面一句就是一个段落,一个小段,这个点应当是个句点。 死了以后决定堕地狱。 地狱罪受满之后,地狱里头那种痛苦的状况,大家念《地藏菩萨本愿经》就知道。 《地藏菩萨本愿经》里面所说地狱之苦,跟诸位说,只是万分之一、二,真正的苦说不出来。 在从前,从前的人不大敢造罪业。 什么原因? 中国自古以来,维系文化的道统靠三样东西,这个我在讲经的时候都讲过。 第一个是祠堂,纪念祖宗的,团结族群的,提倡孝道,维系中国这个民族的命脉,这是中国文化的根本。 第二个是师道,孔庙。 祠堂是表孝道,孔庙是表师道。 还有一个城隍庙。 城隍庙里面一定有阎王殿,阎王殿有十个,十殿阎王。 阎王殿里面,在从前是用泥塑,多半是泥塑的,把《地藏菩萨本愿经》里头讲的地狱变相图统统做出来,不是画,是做出来摆在大殿里面,叫你去看,造什么样的罪业,受什么样的果报。 人进到那个地方,寒毛直竖,那个阎王殿阴森森的,看了之后怵目惊心,一辈子都不会忘记。 所以待人接物,他的心会收敛。 现在祠堂没有了,孔庙是有形,形状在,实质没有了,城隍庙也没有了,没有人再教你了。 因此警觉心完全丧失掉,大胆妄为,无恶不作,这还得了吗? 所以人家说世界末日,我们不会听信谣传,我们要观察因果,看看现在这个世间人造的是什么样的因,我们就知道他一定要得什么样的果报。 他造的是善因,这个世界一定是和平、安定、繁荣、兴旺。 大家造的这个业不善,这个世间决定动乱,有大灾大变,这是肯定的。 如果造作恶业没有恶报,那因果定律不就被推翻了吗? 那我们就不需要相信了。 仔细观察世出世间,就是因果轮回。 所以常常想到死入地狱,想到地狱苦,不敢造罪业了。 好,时间到了。 发布时间:2023-08-14 10:50:41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137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