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隋朝时期五台山佛教 内容: 隋朝五台山佛教,是从北周静帝宇文衍于大定元年(581)二月将帝位禅让给相国、隋王杨坚,至恭帝杨侑于义宁二年(618)五月将帝位禅让给大丞相、唐王李渊的这三十八年间的五台山佛教。 第一节 隋代诸帝与五台山五台山佛教自遭周武废佛之后,虽有静、宣二帝的复法,但为时不过数年,也没有起色。 后值大隋开远,正教重兴,凡是伽蓝,并任复修,五台山佛教才得到了恢复发展。 这主要是由于隋代三帝的崇佛敬僧和对五台山佛教的扶持有关。 文帝崇佛 佛教再兴隋文帝杨坚(541一604),小字那罗延,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县)人,是北周柱国、大司空、隋国公杨忠之子。 武帝宇文邕即位后,进位大将军,后袭爵隋国公。 宣帝宇文礁即位后拜为上柱国、大司马。 静帝宇文衍即位后,以其年幼和高祖皇后之父而入总朝政。 大象元年(579)九月,进位大丞相。 大定元年(581)二月,静帝将帝位禅让给他,寻即改是年为开皇元年(581),国号日隋,史称文帝。 文帝在位二十四年,其主要功绩是结束了自晋惠帝永兴元年(304)至陈后主祯明三年(585)间的分裂局面,天下复归一统。 这在中国政权统治上、民族文化消长上,乃至中国历史上都有熏大意义。 至于在治理国家方面,《隋书》卷二《帝纪第二高祖下》说他:自强不息,朝夕孜孜。 躬节俭,平徭赋,仓廪实,法令行,君子咸乐其生,小人各安其业,强无凌弱,众不暴寡,人物殷阜,朝野欢娱。 二十年问,天下无事,区宇之内偃如也。 但他素无学术,不能尽下,无宽仁之度,有刻薄之资,餐乎暮年。 此风逾扇。 对于佛教,诚如内史侍郎薛道衡日:圣皇启运。 像法再兴。 二谛由其宣畅。 从诱人为善之德,为助国行仁之方。 故崇佛敬僧,建寺饰塔,扶植佛教,使佛教迅速得以恢复发展。 隋文帝从小生养在尼姑庵里,深受佛教的熏陶感染。 《隋书》卷一《帝纪第一高祖上》载:皇妣吕氏,以大统七年六月癸丑夜,生高祖于冯翊般若寺,紫气充庭。 有尼自河东,谓皇妣日:此儿所从来甚异,不可于俗间处之。 尼将高祖舍于别馆,躬自抚养。 冯翊,即陕西华阴县。 《山西通志》卷一百六十《仙释》中载:神尼,名智仙,蒲坂刘氏女,少出家,有戒行,沉静寡言,谈吉凶成败皆验。 文帝诞日,忽至其所,名帝为那罗延。 且日:儿不可处俗间。 遂割宅为般若寺。 将帝躬自抚养后周灭二教,尼隐杨氏,戒行不改。 隋初重兴佛法,每以神尼为言。 殁后,即葬寺中,为起金浮图。 又命王邵作传,改所居般若寺为大兴国,仍令天下舍利塔内各作神尼像。 智仙尼姑对隋文帝有养育之功。 隋文帝尊称智仙尼姑为规范师。 智仙尼姑对隋文帝的启蒙教育,使隋文帝崇佛敬僧,复兴佛法,为她建塔作传,还在全国一百余座舍利塔内画供其像,并亲自为其撰写舍利塔铭,自称菩萨戒弟子,可谓虔诚的佛家弟子。 早在开皇元年(581),文帝即位之初,即有沙门昙延谒见,劝兴佛法。 文帝诏日:周朝废寺,咸与修营。 境内之人,任听出家。 仍令计口出钱,营造经像。 由是,京师及并州、相州、洛州等大都邑之处,并官写一切经,置于寺内;而又别写,藏于秘阁。 天下之人,从风而靡,竞相景慕,民间佛经,多于六经数十百倍。 据唐法琳《辩正论》卷第三日:自开皇之初,终仁寿之末,凡写经论四十六藏,一十三万二千八十六卷。 修治故经三千八百五十部。 文帝时候,还大兴寺塔,有僧行处,皆为立寺。 自开皇之初,终仁寿之末,海内诸寺,三千七百九十二所。 而道宣《大唐内典录》卷五则云,开皇、仁寿之间,崇缉寺宇,向有五千。 文帝在位二十四年,即建寺四、五千所。 有寺就有僧尼居住。 自开皇之:幻,终于仁寿之末,所度僧尼二十三万六千二百人。 而《大唐内典录》卷五则云:于斯时也,四海静浪,九服无尘,大度僧尼将三十万。 短暂的二十四年,就有二、三十万人愿意出家,何为者也? 《广弘明集谏仙山深法师罢道书》云:佛法不简细流,入者则高,归依则贵。 上不朝天子,下不让诸侯。 寸绢不输官府,斗米不进公仓;家休大小之调,门停强弱之丁。 入出随心,往还自在。 由于出家既尊且贵,不税不役,所以人们纷纷遁入空门。 释灵藏者,俗姓王氏,雍州新丰(今陕西临潼县东)人,隋代通经最为第一,与文帝为布衣知友。 官围严卫,任其往返,及处禁内,与帝等伦,坐必同榻,行必同舆,经纶国务,雅会天览。 因此,归投藏者极多。 文帝闻日:弟子是俗人天予,律师为道人天子。 有欲离俗者,任师度之。 遂依而度,前后数万。 晚以事闻,文帝悦日:律师度人为善,弟子禁人为恶。 言虽有异,意则不殊。 文帝认为国法是禁人为恶,佛法是度人为善。 这是因为能行一善,则去一恶;一恶既去,则息一刑;一刑息于家,则万刑息于国。 所以文帝尊崇佛法,怂恿度僧,广写佛经,修置塔像,大作佛事。 仁寿元年、二年、四年,三次分别在一百十三州兴建佛舍利塔一百一十三座。 其中,山西有蒲州栖岩寺舍利塔、并州无量寿寺舍利塔等。 且于是处念经行道,设斋施钱。 隋文帝还敬施一切毁废佛像,于诸州名山之下,各置僧寺一所,并赐庄田。 从开皇之初到仁寿之末,新翅金、铜、檀香、夹坌宁、牙、石等像一万六千五百八十躯,修治故像一百五十万八千九百四十余躯。 更为甚者,还请法圣法师受菩萨戒。 文帝身先士卒,归依三宝。 因此,天下风闻,莫不崇佛。 五台山者,文殊道场。 北魏时候即称灵山。 北齐高氏,深弘像教。 五台伽蓝,数过二百。 又割八州之税,以供山众衣药之资。 其时,仙居灵贶,触地而繁。 五台山已为北方研习《华严经》的圣地。 五台山在山西境内。 山西是文帝启蒙导师智仙尼姑故乡。 晋府曾为文帝祖先太原太守惠嘏所在之地。 并州又为文帝次子杨广晋王之府。 所以,隋代二主,眷想山西,倾仰五台。 早在开皇元年(581),文帝就下诏五顶,各置寺一所,设文殊像,各度僧三人,令事焚修。 五顶就是东、西、南、北、中五座台顶。 东台,亦名望海峰,始置望海寺,供奉聪明文殊像;南台,亦名锦绣峰,始置普济寺,供奉智慧文殊像;西台,亦名挂月峰,始置法雷寺,供奉狮子文殊像;北台,亦名叶斗峰,始置灵应寺,供奉无垢文殊像;中台,亦名翠岩峰,始置演教寺,供奉孺童文殊像。 聪明文殊像、智慧文殊像、狮子文殊像、无垢文殊像、孺童文殊像,合称五方文殊。 五方文殊就是表示五佛五智。 东方表示阿闲如来、平等性智;南方表示宝生如来、炒观察智;西方表示无量寿如来、成所作智;北方表示不空成就如来、法界体性智;中方表示毗卢遮那如来、大圆镜智。 合而言之,五台表示释迦牟尼佛的五智已圆、五眼已净、五部之、五乘之要、五浊之清。 五台山雄伟壮观,清净幽雅。 五峰竦立,上矗霄汉。 嘉木芳草,蒙茸山谷。 涵容万化,潜育百灵。 岩花涧草,全彰本智之光。 静谷函林,深隐真人之宅。 时乎珠林焕现,仙域洞开。 灵霞生宿客之衣,圆光射游人之影。 触目通玄,非人间矣。 是以,游观之士,四海云驰。 柄寂之流,千岩星布。 明王圣主,代为兴福之场。 列宰名臣,屡有思真之咏。 正因为自北魏以来,五台山就成了著名的灵山圣地,所以尊崇佛教、信仰文殊的隋文帝,又于开皇十一年(591),敕忻州刺史崔震持供于五台顶,设斋立碑,供奉文殊师利,为皇后、皇妃、皇子,祈福消灾。 开皇十三年(593)十二月,文帝又遣使至清凉山设斋。 上自书疏日:大隋皇帝佛弟子坚,敬自文殊大士。 周武乱常,侮灭圣迹,致愚者无以开迷,智者无以入圣。 朕往植善因,寄兹昌祚,起废兴残,福资黎酋。 释彼往愆,惟圣斯假。 隋文帝相信佛教的因果报应之说,所以一方面向文殊菩萨忏悔以往咎过,一方面修筑台山寺庙,大做功德,旨在引导人民行善禁恶,同归佛道。 他死后还想进入极乐净土,永享帝祚。 隋文帝不仅崇奉佛教,还极好灵瑞感应。 《广清凉传》卷下云:开皇十八年,隋帝梦五台山华严寺法珍大师院,有摩尼宝株二十颗。 敕遣黄门侍郎郭驰骅来取珠。 法珍院供养库中,果得宝珠,尽符圣梦,乃造七宝函,盛之进献。 自余珠宝,有百千种,凡五斗余。 有诏复送台山,仍以珊瑚树一株并归山,供养文殊大圣。 释法珍是五台山华严寺的著名高僧。 戒律精严,精通义理,德行高洁,住华严寺三十余年,常讲《华严》、《楞伽》、《唯识》、《瑜伽》诸经论。 又在五台设无遮大会,诣五台顶燃长明灯,幡花不绝。 因此,名振秦晋,远近归依,巡山之人,岁有万数。 于时,文帝闻之,遂命人求取摩尼宝珠。 摩尼,珠之总名,译日如意。 文帝求得五台山如意宝珠二十颗,赠送五台山珊瑚树一株,以示对五台山的恩惠。 隋文帝重视佛教义理,提倡经论学习。 曾把佛教各派著名学者,集中在长安,分为涅檠、地论、,大论、讲律、禅门五众。 从事教学,建立了以长安为中心的传教系统。 五台山的释法珍经常宣讲《华严经》、《椤伽经》、《唯识论》、《瑜伽师地论》等两经二论,就是从事佛学理论的教学研究工作。 他对唯识宗在五台山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 因此释法珍是五台山研究唯识学说的先驱。 炀帝受戒 尊奉文殊隋炀帝杨广(569-618),又名英,小字阿磨,文帝次子,母为文献独孤皇后。 他在位一十三年,起初尚承文帝政风,使隋朝迸一步强盛。 后逐渐骄怠,恶闻政事,致使朝政日趋腐败。 又滥用民力,穷兵黩武,终致国败身亡。 《隋书》卷四《帝纪第四炀帝下》说他,恃才矜己,傲恨明德,内怀险躁,外示凝简。 盛冠服以饰其奸,除谏官以掩其过。 淫荒无度,法令滋章。 教绝四维,弄参五虐。 骄怒之兵屡动,土木之功不息。 海内骚然,无聊生矣。 丧身灭国,未有若斯之甚也。 可谓中国历史上荒淫无耻的一位暴君。 但他对于佛教则是尊崇护持,不遗余力。 《续高僧传》卷第十七《昙崇传》曰:文帝礼接,自称师儿! 献后延德,又称师女! 及在本寺,则敕令载驰,问以起居,无晨不至。 文帝尊信昙崇法师,自称师儿! 连文献独孤皇后亦为师女! 且每日清晨问以起居。 夫倡妇随,文帝信佛,文献独孤皇后亦尊崇佛教。 隋文帝说:朕是人尊,受佛付嘱。 自今以后,讫朕一世,每月常请二七僧,随番上下转经。 经师四人,大德三人,于大兴善殿,读一切经。 虽日览万机,但耳餐法味,每夜行道。 皇后及宫人,亲听读经。 若有疑处,问三大德。 文帝不仅是白天耳餐法味,夜间行道,连皇后也是亲听讲经,钻研佛法。 文帝不仅敬施一切毁废经像绢十二万匹,皇后亦施绢十二万匹。 皇帝、皇后信佛,皇子亦不例外。 隋炀帝对天台宗祖师智颧说:弟子基承积善,生长皇家,庭训早趋,贻教夙渐,福履攸臻,妙机顿悟,耻崎岖于小径,希优游于大乘。 以年月日,于扬州金诚设千僧会,敬受菩萨戒。 隋炀帝深受崇佛家庭影响,乐于做一个大乘菩萨,故请智颛受菩萨戒,法号总持菩萨。 总持菩萨,就是功德圆满的大菩萨。 炀帝还尊智颉为智者大师。 隋炀帝说:菩萨戒弟子、皇帝、总持,稽首和南十方一切诸佛,十方一切尊法,十方一切贤圣:弟子阶缘宿植,嗣膺宝命,临御区宇,宁济苍生。 谨于率土之内,建立胜缘,州别请僧七日行道,仍总度一千人出家。 以此功德,并为一切:上及有顶,下至无间,蝗飞蠕动,预禀识性,无始恶业,今生罪垢,藉此善缘,皆得清净。 三涂地狱,六趣怨亲,同至菩提,一时作佛。 炀帝行道度僧,广作佛事,旨在使无始恶业,今生罪垢,皆得清净,以便死后进入天国。 至于让三涂六趣、一切众生同至菩提,一时作佛,则是要把人民群众的注意力引向虚无缥缈的彼岸世界,不要犯上作乱,好让他坐享太平之福。 据法琳《辩正论》卷三记载,炀帝在大业元年(605)为文帝造西禅寺,在高阳造隆圣寺,在并州造弘善寺,在扬州造慧日道场,在长安造清禅、日严、香台等寺,在泰陵、庄陵二处造寺,又舍九宫为九寺。 还在洛阳设无遮大会,度男女百二十人为僧尼。 并令天下州郡行道千日,总度千僧。 平陈之后,装补故经及缮写新经共六百一十二藏,二万九千一百七十三部,九十万三千五百八十卷。 铸刻新像三千八百五十躯,修治旧像十万零一千躯。 所度僧尼一万六千二百人。 还在洛阳上林圃内创设翻经馆,罗致译人,四事供给,开展译经事业。 隋总计译出经论等五十九部,二百六十二卷。 早在后周时期,隋炀帝杨广就以高祖功勋,被封为雁门郡公。 其时,雁门郡统领雁门、繁峙、崞县、五台、灵丘五县。 开皇元年(581),又被立为晋王,拜柱国,并州总管。 开皇六年(586)转准南道行台尚书令。 开皇九年(589)灭陈以后,复任并州总管。 隋炀帝杨广从小就闻五台山名,尊崇五台山文殊:軎萨。 仁寿末年,经文帝推荐又得五台山章仇翼非常之人。 仁寿四年(604)八月,并州总管汉王谅举兵反,炀帝问于章仇翼。 章仇翼答日:上稽玄象,下参人事,何所能为? ,未几,谅果败。 从此,炀帝尊信章仇翼,且赐姓卢氏。 卢太翼之名自此始。 大业九年(613),卢太翼从驾至辽东,太翼言于帝日:黎阳有兵气。 后数日而玄感反书闻,帝甚异之,数加赏赐。 地灵出俊杰,隋炀帝对五台山文殊菩萨益加尊奉。 大业十一年(615)五月,隋炀帝幸太原,避暑汾阳宫。 八月,车驾幸雁门,后到崞县。 崞县境系雁门,毗邻五台。 炀帝既至崞县,就很可能登上近在咫尺的清凉山避暑。 《广清凉传》载:西士垂瞢蓥山,上有宫池古庙。 隋炀帝避暑而居,因说天池,造立宫室,龙楼凤阙,遍满池边。 此池,世传神龙所居,缘斯圣迹,故号为西堙也。 西士垂即是今宁武县内的管涔山。 管涔山,林木茂郁,泉池石间,是汾河的发源地。 上有天池,传为神龙所居。 风景优美,景色秀丽,是很好的旅游避暑胜地。 炀帝八月至此,显然是避暑度夏,巡礼圣迹,祈佛保佑而已。 第二节 五台山佛教的复兴周武灭法,使五台山佛教原气大伤。 大隋开运,正教重兴,凡是伽蓝,并任复修。 时有一批信仰坚定、灭法时候逃匿岩阿的禅师和专业《华严》的法师,首先返回寺院,重建寺宇,再螟金身,恢复道场。 其中,见于史传记载的除前面提到的外,还有解脱、昭隐、明曜、守节、惠龙、令休、嘉福等师。 解脱和尚,俗姓邢,五台县夹川人。 七岁出家,十八岁出去参学,二十岁于五台县昭果寺披剃。 师初从介山之右抱腹山志超禅师参学,修头陀行,超甚器之。 未几返回故居,后又隐于五台山佛光寺,创立精舍。 师常诵《法华》,日读《华严》,并作佛光等观。 由于他精研佛理,深契无生,景行禅观,道行昭著,所以远近辐辏,请益如流。 咨承教诲,日盈万指。 师之德业,如庆云之庇于八方,若甘露之润于百谷。 四方衲子,无不瞻仰。 彼时未成丛席,故露坐者多,遂使瓶钵绳床,映满林薮。 俯徇善诱,随事指搠,务攻其所疾,略无常准,故游门之士莫能窥其庭奥也。 然不出其寺,垂五十年,学成禅业者,将千余人。 自外希风景漱,波浪复过数倍。 念寻传记,多见古人。 虽衡岳思,十信显其高位;台山智者,五品标其盛列。 至于奘训门人,使我生其羽翼者,未有若斯之盛也。 他比南岳惠思和长安玄奘还声名卓著。 可见,解脱这位依据《华严》修习佛光等观的禅师,是隋代振兴佛光寺佛教乃至五台山佛教的中坚人物。 《续高僧传》卷第二十六《代州五台县昭果寺释解脱传》还说:在山学者七八百人,四远钦风,资给弘护。 遂他于贞观七年,重加修建佛光寺。 因此,佛光寺也就成了闻名海内外的一大禅林而著于史册。 《续高僧传》卷第二十六《释解脱传》还指出,师于永徽中卒,嶷然坐化在山窟中。 在佛光寺西北二里许,有一座用绳纹砖砌筑的方形两层古塔,高约10米,塔上有莲花瓣,塔身中空,塔基为束腰须弥座,南面有卷门。 塔内上部为迭涩藻井。 塔上的刹座、覆钵、受花尚存,只是宝珠已不复存在了。 1955年佛光新村的一位高同志,在塔旁得石碑一块,上刻:解脱自遗起层塔四年四月六日于本寺西北二里,僧俗千许长庆四年五月十九日比丘全一书等字。 《华严经传记》卷第四也云,解脱禅师端然坐化,道俗哀恸,若丧所天,即于寺内凿龛而处。 龛面向西,开咫尺双扉,至今观之,俨如生也。 今即龙朔至麟德年间(661-665)。 显然,四年当为永徽四年,即公元653年,这是解脱禅师的卒年。 其后171年之时,后人方起塔树碑纪之。 和解脱禅师同时,为复兴五台山佛教作出贡献的高僧还有昭隐禅师和明曜禅师。 昭隐禅师,俗姓张,忻州人。 童龆之年出家,师习名德。 师和解脱禅师一起,曾住过五台县昭果寺。 可见,昭果寺是隋时五台山的一座著名寺院。 师勤苦节心,驾超俦伍。 修习次第定,证人颇深。 曾止木瓜寺二十年、佛光寺七年,后至大孚灵鹫寺九年。 龙朔年间(661663),师已七十余岁,还头脑清楚,思想敏捷,后寂于该寺。 他是五台山禅行卓著的一位禅师。 明曜禅师,早祛尘网,少年出家,也止于五台县昭果寺。 他问津访道,学无常师。 常读《法华》,修习一行三昧;披阅《华严》,手不释卷,老而弥笃,深契无生,常与解脱禅师一起修习佛光观、瞻礼圣迹和营建佛光精舍。 龙朔年问(661-663)。 师已一百六岁,还神采无坠,行动不迟,是文殊道场的一位百岁老衲。 释惠龙,幽州人,二十岁出家,弱冠受具。 后诣五台山,礼谒文殊师利,自刺身血,写《菩萨戒》,祈愿早日成佛。 精通《四分毗尼》,远近请益,教诱尽材。 演法导迷,无刚不伏,是五台山僧中能士。 《菩萨戒》,为大乘菩萨僧的戒律,有禁恶行善、利益有情的作用,分为十重禁四十八轻戒、二百五十戒两种。 《四分毗尼》,即《四分律》,是律藏经典,为姚秦佛陀耶舍和竺佛念同译,六十卷本。 释惠龙继承碧山寺法聪律师首讲《四分律》的先河,在五台山又宣讲《四分律》,教导弟子遵守戒律,积德行善,利乐有情。 释惠龙是隋代五台山律学宗师。 释令休(529一601),河南人,乐寻胜迹,遍历名山,厉节勤苦,众咸推伏,远诣五台,瞻谒文殊。 他以五台山瞢藿草了悟无生之理。 瞢蓥草为无心草,草譬烦恼,无心喻空。 草既无心,烦恼亦尔。 烦恼既空,当何所断? 乃大悟无生法、空观门。 无生法,就是没有生住异灭的常恒之法,也名无为法,即佛教说的真如实相。 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 这就是空谛之理。 观此空谛之理,谓之空观。 理解空谛之理的法门,谓之空观门。 由是而知,释令休是一个大乘空宗学者。 《广清凉传》卷中日:释令休至开皇二十一年癸酉正月上旬,无疾而卒,春秋七十有三。 开皇止二十年,疑为仁寿元年辛酉,故释令休的生年当为公元529年,卒年当为公元601年。 释嘉福,俗姓聂氏,代郡雁门人。 七岁于本州总因寺出家,十五受具戒,后住清凉山三十余年。 常诵《维摩诘经》、《菩萨》、《声闻》二戒本和《涅檠》、《般若》等百余本经论,是研习涅紫、般若、律学的一位高僧。 守节信士,俗姓高,并州(今太原市)人。 以家世奉佛而他尤笃,遂于十七岁时至五台山参观游览、礼拜菩萨。 以遭遇海云法师,谈叙契合,机缘成熟,侍其为师。 海云法师,时年五六十岁,居五台山三间茅庵草屋,专业《法华》,修习禅观,是隋代五台山的一位法华论师。 他示守节诵读《法华》,严守戒律,摄心忘念,修习禅观和头陀行。 守节尊师听话,刻苦修学,《法华》成诵,入定一坐七日,见了女人犹见老虎,修道成绩显著。 后海云指示他去长安投卧伦禅师求度,不果,叉返台山,值师已去,自立修行,成就菩提,终于成了五台山的一位文殊眷属。 总之,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短命王朝。 但它结束了西晋末年以来近三百年的分裂局面,统一了中国。 政治、经济上的统一,使南朝北朝的各种文化也出现了新的综合。 对于佛教来说,经过汉代传人,两晋南北朝的传播、译经、移植、吸收,到隋朝时候,已经有了新的教学、宗派的建立,形成了统一时期的特色。 而五台山文殊道场,早在魏齐时代就已成为北方研习《华严经》的圣地。 到隋代之时,修复了所有寺庙,恢复了正常佛事活动,重大时节还举行斋会,巡山之人,岁有万数。 寺院经济相当发展,仅就华严寺法珍院库中就有如意宝珠几百种、五斗余,至于财帛供养就可想丽知了。 因此,五台山佛教又出现了一个钟磬齐鸣、法轮常转的新局面,也出现了一批禅师、律师、瑜伽师、地论师、三论师、华严师、法华师,钻研义理,宣讲佛法,这就对唐代五台山佛教趋于鼎盛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三节名僧释神赞五台山是文殊道场,也是我国著名的灵山圣地。 《周易系辞下》日:天地氤氲,万物化醇。 灵山圣境孕育出了不少高僧大德。 早在北齐时就有脸白色美、眉须颖异、容状至伟、好养生之术的王剧和颜容赤黑、视瞬澄谛、其耳长大、动止异常的难测之人聂世师,到隋代时,又有一位名僧释神赞。 《广清凉传》卷中说:释神赞,俗姓卢氏,不知何许人也。 戒行孤洁,好求访圣迹。 不惑之年,来诣台山,礼谒菩萨,住华严寺清凉岩闾。 禅诵为业,众推高德。 未详终没之所。 释神赞,何许人也? 《隋书》卷七十八《卢太翼传》说:卢太翼.字协昭,河间人也,本姓章仇氏。 七岁诣学,日诵数千言,州里号日神童。 及长,闲居味道,不求荣利。 博综群书,爰及佛道,皆得其精微。 尤善占候算历之术。 隐于自鹿山,数年徙居林虑山茱萸涧,请业者自远而至,初无所拒,后惮其烦,逃于五台山。 卢太翼是释神赞吗? 《隋书》卷七十八《卢太翼传》中说:炀帝即位常从容言及天下氏族,谓太翼日:卿姓章仇,四岳之胄,与卢同源。 于是赐姓为卢氏。 这就是释神赞俗姓卢氏之因。 前面引文中说,卢太翼七岁上学,一日能诵数千言,州里人们奇之,号曰神童。 其中神童之神,就是释神赞之神的来源。 卢太翼之翼字,《国语楚》上曰:求贤良以翼之。 翼即辅助之义。 释神赞之赞字,《礼记中庸》日: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 赞者,辅佐,帮助。 故日翼、赞同义。 《隋书》卷七十八《卢太翼传》说他,博览群书,爱及佛道,皆得精微,与佛有缘。 后惮其烦,逃于五台山。 《广传》说释神赞,不惑之年,来诣台山,礼谒菩萨,住华严寺清凉岩间。 禅诵为业,众推高德,故隐卢姓释。 因此说,释神赞就是卢太翼隐居五台山时的法名。 卢太翼,字协昭,河间人。 河间,即今河北省的河间县,距五台山不远,太翼从小就闻五台山名。 他聪颖过人,记忆超群,博览群书,旁及佛道,皆得精微,尤善占候算历之术。 占候,就是根据天象变化预测吉凶。 算命,就是根据人的生辰八字和其所属的五行生克,推断人一生的命运。 历数,就是根据天象运行的次序,推算帝王继承的次第。 太翼所言天文之事,不可称数,关诸秘密,世莫得闻。 他是隋代的一位著名学者、阴阳历算和天文学家。 卢太翼,不贪功名利禄,而是性喜林泉,热爱名山古刹,成年后隐于河南省辉县的白鹿山。 山上有石鹿,远视峻然兀立,为一名胜景观。 卢太翼在此生活了数年之后,又徙于河南省林县西二十里的林虑山(亦名隆虑山,又名龙虑山),潜心攻读,传道解惑。 他在此山时,请业者自远而至,初无所拒,后惮其烦,逃于五台山。 其实,更主要的原因是,五台山犹如五朵盛开的莲花,在苍松翁郁、古刹林立、鲜花遍野、清泉萦绕、酷暑如春的辉映下,它比白鹿山、林虑山,真是更上一层楼了。 五台山清静优美的自然环境宜于他清心攻读、饱餐味道,是他遁入五台山的又一个原因。 复次,五台山是大智文殊师利的道场、著名的佛教圣地。 在其星罗棋布的梵宇琳宫里,居住着造诣颇深的高僧老衲,是隋朝时著名的东道场,即与长安媲美的佛学研究中心。 这对这位深谙佛道精微的学者来说,当是再好不过的地方了。 所以,他于不惑之年来到五台山时,就与弟子数人庐于岩下,萧然绝世,以为神仙可致矣。 卢太翼在五台山期间,一面潜心攻读阴阳历算之学,一面传道解惑,授业弟子。 复次,钻研佛经,寻师问道,求访圣迹,礼谒菩萨。 他戒行高洁,禅诵为业,众推其为高德。 第四,五台山地多药物,他便与其弟子广泛采集,用以治病救人。 这就对五台山药材的开发利用作出了重大贡献。 这就是他在五台山期间的所作所为。 卢太翼在五台山居住了多久? 何时下山? 史籍没有明确记载。 但《隋书》本《传》云:皇太子勇闻而召之。 太翼知太子必不为嗣,谓所亲日:吾拘逼而来,不知所税驾也。 杨勇是隋文帝杨坚的长子,开皇元年(581)立为皇太子,参决军国大事,多被文帝采纳。 《隋书》卷四十五《文四子》中说:勇颇好学,解属词赋,性宽仁和厚,率意任情,无矫饰之行。 遂受到文帝宠信。 后因某年冬至那天,三十余位官员到东宫庆贺,太子勇也致乐受贺。 文帝认为这一行动有乖礼制。 自此恩宠始衰,渐生疑阻。 《隋书》卷四十一《高顾传》说,太子勇失宠于上,上潜有废立之义。 曾对顾日:晋王妃有神凭之,言王必有天下,若之何? 颍长跪日:长幼有序,其可废乎? 上默然而止。 独孤皇后知颓不可夺,阴欲除之。 后因伐辽东不克被谗,于开皇十九年八月免职。 除去了废黜太子勇的绊脚石。 《隋书》卷第四十八《杨素传》载:开皇二十年,晋王,一为灵朔道行军元帅,紊为长史。 王卑躬以交素。 及为太子,素之谋也。 晋王杨广和其母独孤皇后及长史杨素合谋废黜太子杨勇,立晋王杨广为皇太子,准备将来继承大统。 太子勇得知他们的合谋后,觉得自己处境险恶,内心十分忧惧,却又没有对策。 以闻新丰人王辅贤能占候,召而问之。 辅贤曰:白虹贯东宫,太白袭月,皇太子废退之象也。 天象表明皇太子有废退的危险。 大约就在这时,在五台山居住了十大几年的这位名僧释神赞被太子勇拘逼至京。 开皇二十年冬十月,皇太子勇及诸子并废为庶人。 太翼被株连,坐法当斩。 只因其是五台山的名僧,文帝崇佛敬僧,惜其才而不害,配为官奴。 不久,放为良人,才死里逃生。 但他已目盲,幸还能以手摸书而知其字,真不愧是一代名僧。 名僧自有其高明之处。 仁寿四年(604)正月,文帝幸仁寿宫避暑,太翼切谏再三,文帝不纳。 太翼只好曰:臣愚岂敢饰词,但恐是行銮舆不反。 文帝大怒,又一次将其打人长安监狱,准备返回长安时再斩。 但文帝到仁寿宫后,果然一病不愈,在弥留之际才对皇太子杨广曰:章仇翼,非常人也,前后言事,未尝不中。 吾来日道当不反,今果至此,尔宜释之。 大业元年(605)正月,皇太子杨广即位,大赦,卢太翼才被释放出狱。 时值汉王杨谅于并州谋反,炀帝问于太翼。 太翼答日:上稽玄象,下参人事,何所能为? 不久,汉王杨谅果然失败。 从此,太翼深受炀帝崇信。 大业八年(612),炀帝募四海之民,征天下之兵,发动了讨伐高丽的战争,左十二军,右十二军,凡一百三十万三千八百人,出师之盛,亘古鲜有。 但卢太翼却言,出征不吉,果然未能旗开得胜。 大业九年(613),炀帝亲驾辽东,命太翼随驾而行。 一天,太翼对炀帝日:黎阳有兵气。 初炀帝不以为然。 后数日,果然黎阳杨玄感反书至,炀帝甚异之,赞其有远见万里之识,遂赏赐有加。 总之,卢太翼是五台山的一位名僧。 正因如此,炀帝对五台山佛教就更加崇信扶持了。 这就是释神赞对五台山佛教不可估量的贡献吧。 发布时间:2023-08-15 10:02:31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139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