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一念贪爱瞋痴变为毒蛇,一念觉醒布施智蛇升天 内容: 在过去劫中,波罗奈国有个痴人,他一生克勤克俭,却喜欢积聚黄金。 那时工资低廉,积银都很难了,又怎么来储蓄黄金呢? 幸而他所居住的是个热带地方,气候长年如夏,谷物瓜果自然生成,并且异常丰富,得食很容易,不必多费金钱。 又因为天气暖和,终年不见霜雪,单衣也足以遮身,破了补补,一件衣服能穿很久。 辛苦赚来的,既不花在衣食,就尽力节省,积了钱就拿去换金子。 零星的碎金,就存放在瓶子内,这么样经年累月的,存到瓶子满了,满心欣喜,就在宅中,掘土埋藏。 存了一瓶,更努力存第二瓶,就这样好不容易存满七瓶,这七瓶金子,是汗血的结晶,辛苦一辈子积来的,异常珍惜,因此不愿娶妻,怕分薄家财。 但此时年事已高,病苦交侵,只为惜财的缘故,总不肯求医,怕这样一来,金子就减少了许多,加之没人照料,就这样辗转病榻不久就逝去了。 由于他一向爱金,深怕丢失,睡眠从来不曾安稳,每当听到声动音响,就心惊胆颤,又由这惊怖畏惧转生瞋恨,久而久之,瞋恨的习气十分深重,命终后就顺着这瞋习,投为毒蛇身,并且仍爱者金瓶,日夜守护,不肯离开。 他的房子,因为有毒蛇,大家都相率远避,没人敢住。 因为爱金缘故,蛇老命终,舍这蛇身,再受一蛇身,常盘旋在埋金瓶处朝夕不离,经历了万年。 一天,这蛇忽然生起了厌心,自知为了爱惜金瓶,瞋恨心重,世世投身为蛇,在这万年当中,可说丝毫没有长进。 金实在是祸害,如果要避祸求福,应当急速舍金。 那金要拿来当什么用途呢? 想想,圣者贤人,旷劫难逢,如果得缘供养,一定有大福报。 计划定了,就急往路边,借草掩身,探头四下张望,希望来个好心人,助了心愿。 不久看见一位慈祥恺侧和蔼可亲的行者,于是蛇就大声呼叫:「请慢点走,借一步说话!」行者停下脚步,要问原因,前顾后盼,却不见人影,正举步要走,蛇才现了形,说:「不要害怕,有事相烦,请向前一步!」行者见毒蛇,内心惊怕。 蛇说:「我绝没有恶意,如果要害你,恐怕你也难以逃避。」行者于是走到蛇身边,蛇向前走着走着,行者亦步亦趋,忽然蛇回头盘旋,指者地下说:「这下面藏有金钱,请你帮我备辨斋供。」行者答应,于是挖开土堆,拿出所藏的一瓶金子,蛇又说你拿这金子,献给执事师父,请他精治妙食,依礼供养佛及诸圣众。 那一天设食,请携篮子来带我赴会,让我瞻仰圣众,忏悔夙罪,大恩大德,永难忘记。 行者拿着金瓶点头而去。 到了寺院,把金子交给维那师,并详述此事因缘,及毒蛇发愿供养的心意,维那师答应成就蛇的心愿。 到了设供的那天,行者携了篮子到蛇的处所,蛇很高兴的爬入篮内,行者用白毡盖好,让蛇免受日光的逼灼,于是就担蛇往佛寺去。 在途中,由于烈日当空,异常酷热,有人慰问行者:「从那里来,一路上身体还好吗?」行者默然不答。 路人再三问候,而行者始终一言不发。 蛇气行者无礼,他人好意,三次郑重问讯,竟然不答一言,怎么这样傲慢无礼。 屡次想要用毒汁杀行者,又屡次转念,制止恶意:「这是我的恩人,为我作福,大恩还未报,而我却想杀害他,真是罪过! 罪过!」一再思惟,便安然伏在篮内。 一路这样行来,走经一没人的空地,蛇嘱咐行者:「请放我下地。」接着,蛇就责备行者,为什么一再失礼于人,今后千万不要这样。 行者听了,也深感惭愧,生谦卑心,不敢像先前那样疏慢。 来到寺庙,已到进食时间,众僧人排列在寺前,蛇嘱咐行者依次呈香给僧众,蛇发至诚心,凝视受香僧人,一一都变成诸佛现身,为救护一切苦恼众生,方便出世,受众生斋供。 蛇贴身地面,仰首凝神,一心专注。 僧众口诵经咒,向佛塔右绕三匝,行者取来净水,捧水洗众僧手,蛇怀无限敬意,观一一僧洗手,无有厌心,并且生稀有想,观想此水经圣僧洗手之后,滴滴都化作甘露,一切众生,有缘遇此圣水,都成了得度的因缘。 众僧进食已毕,主僧为蛇广说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方便、平等、报恩、普济……等种种妙法,蛇听闻妙法,心开意解,欢喜乐施。 作福完毕,请维那师到藏金的所在,将剩下的六瓶金子,尽数施僧,广作佛事。 蛇回到住处,因为夙罪已消,福缘已到,于是不久命终,升到忉利天,天福享尽,又下生人间,为佛弟子,智慧第一,成大阿罗汉,这就是舍利弗尊者。 一念的贪爱瞋痴! 人身变为毒蛇,一念觉醒舍贪布施,蛇也可以升天,可见沉沦解脱全在觉与不觉,而布施也不一定要用金钱,主要在诚心,像贫女施灯,能长夜不灭;童子以沙供佛,能感召身作国王、兴隆三宝的福报,都根源于至诚。 蛇用诚心斋供,见一一僧众都变成诸佛现身;而滴滴净水也化作甘露,成众生得度的因缘,所作的福德因而倍增,有这些圣因,最后才能为佛弟子,证阿罗汉,功不唐捐,因果不虚。 同样的我们只要能常行忏悔,能尽心力,任何东西,都能够植福,「自心就是福田,片刻也不要荒弃。」(以上内容仅代表笔者的个人学佛知见,一切法义应以佛陀说法为准。) 发布时间:2023-08-16 07:08:06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140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