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佛说见正经》告诉你为何众生沉沦生死而不信轮回 内容: 佛说正见经东晋西域沙门竺昙无兰译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罗阅。 只国精舍。 正以食时。 将诸比丘五百人。 菩萨及优婆塞千人。 皆持供养具出罗阅只城外。 [如是我闻,佛在罗阅只国的精舍时,正值午食时,同诸比丘五百人、菩萨及优婆塞千人,持衣钵供养具出罗阅只城外乞食。 ]有大树。 名曰甘香。 根深干大。 枝叶茂盛。 华实红赤。 其味甜美。 树下广平。 集石为座。 佛意欲止此。 诸优婆塞。 即敷布坐席。 佛便止坐。 弟子菩萨。 亦皆就坐。 [途中有一大树名叫甘香,根深干大、枝叶茂盛、果实赤红、味道甜美。 树下广平,集了许多石头,可以作座。 佛意欲就此止路休息,诸优婆塞即敷布坐席,佛及诸弟子菩萨悉皆就坐。 ]时有一比丘。 名曰见正。 新入法服。 其心有疑。 独念言。 佛说有后世生。 至于人死。 皆无还相报告者。 何以知乎。 当以此问佛。 [这时有一个新出家的比丘,名叫见正。 心有疑惑,自言自语:“佛说人死后有后世,皆不见有人回来报告,如何知道呢? ”准备以此问佛。 ]未即发言。 佛已豫知。 佛因先言。 诸弟子。 此树本以一核种。 四大胞毓。 自致巨盛。 覆尔所人。 本为核时。 根干叶实未有未见。 至得四大。 因缘相连。 便生芽叶茎节华实。 转增于本。 自致成树。 施布广远。 [尚未发言,佛已经知道了。 佛先对诸弟子说道:“弟子们! 这颗甘香树本是一颗子核种子,现在四大合聚,巨大茂盛,覆盖我们所有的人。 当为子核时,树根、树干、枝叶和果实既未有,也未见。 至地水火风四大因缘和合的条件下,核种便生出芽叶茎和果实,因为核种的增长变化,才生长成如此巨大茂盛的一颗树,施布覆盖这么广远。 ”]初名为核。 核复生芽。 芽复生茎。 茎复生叶。 叶复生华。 华复生实。 展转变易。 非故不离故。 而名非常名。 遂成大树。 树复生果。 果复成树。 岁月增益。 如是无数。 [当初它的名字叫核或种子,核再发芽,芽再生茎,茎再生叶,叶再生花,花再结果实,展转变易,虽然已不是原来的核,但并不离于原来的核(核与芽茎叶花实非异非不异,异者,芽茎叶花实非核。 不异者,芽茎叶花实即是核。 如同月于水中,是月非月,生命实相一是如尔),随变相而命以名,并非真实的名(实相无相,离于名相言说也)。 果实再复长成大树,大树复再生出果实,岁月增益,循环不息,如是生长无数。 ]佛告诸弟子。 欲踧集(cùjí)华实茎节根干。 更使还作核可得乎。 诸弟子皆言。 不可得也。 彼已变转。 不可还复。 日就朽败。 核转复生。 如是无极。 转生转易。 终皆归朽。 不可复还使成本核也。 [佛告诉诸弟子:“若人欲使果实、茎、树干、树根再长回原来的子核,还可能么? ”诸弟子皆言:“不可能。 彼子核已经转变,不可能再复还,将随着时日朽败,朽败后其子核再复转生,如是无尽。 但无论子核如何变易再生,最终都逃不过朽败,不能复还成为原来的子核。 ”]佛告诸弟子。 生死亦如此。 识神为起法。 起法为痴。 痴为就贪爱。 痴如彼树核。 核小而长成大树。 一痴而致多所因缘。 多所因缘。 本由痴出。 [佛告诉诸弟子:“生死亦是如此,神识(心性)主宰一切生死轮回,起因是心性的无明愚痴,愚痴即是贪爱。 愚痴贪爱如同树的核种,虽小而能生长成为大树,一痴而生出众多因缘,众多因缘皆以心性的愚痴贪爱为本。 ”]痴生行。 行生识。 识生字色。 字色生六入。 六入生更乐。 更乐生痛。 痛生爱。 爱生受。 受生有。 有致生。 生致老死。 合十二因缘。 [无明愚痴生行,行生识、识生名色,名色生六入(眼耳鼻舌身意),六入生触,触生受,受生贪爱,爱生执取,执取生有,有致生,生致老死,合十二因缘。 ]成为身已。 有身当就老死。 识神转易。 随行而往。 更有父母。 更受形体。 更六情。 更所习。 更苦乐。 更风俗。 都非故。 便不得复还。 [长成身体后,有身体就会有老死。 死后神识随善恶业力而去往来世,遇到有缘之父母,便有了新的父母、再受新的形体、生起了新的六根触受,便熏染了新的习气,另受苦乐,再加上风俗环境都和前世不一样了,所以便不能再恢复以前。 ]不复识故。 向所新见。 谓为有谓可常。 着所猗呼为谛。 谓无前世后世。 识神转徙。 随行而有也。 识神已徙。 更有父母。 更受新身。 更六情。 更所习。 更苦乐。 更风俗。 便不复识故。 亦不得复还故身故习故所。 见如树不复还作核也[识之妄想分别故,有了新见知,便去之旧的记忆。 以一己所处之境的见闻觉知妄想分别知见呼谓为有为常为真谛,实乃自心所系所蔽之义。 神识随善恶业力迁徙,因缘果报,无有穷尽,更替父母、身体、习气、苦乐触受、风俗环境,如同镜之尘垢,层层覆盖,不能复前。 亦不能复旧之身体、习气、住所,如同大树不可复为种子。 ]于是比丘见正。 承佛言。 起坐长跪。 白佛言。 我意未除未解。 正要今欲发愚痴之问。 愿佛哀我等。 为解了之。 我从生已来。 见人死者不少。 或父子兄弟夫妻内外。 或朋友相怜爱。 或有怨仇相憎。 死后识神。 了无还面相答善恶者。 何以乎。 识神为何所隔碍。 而不得还面报人也。 愿为分别说之。 令我等结除疾得见谛。 [比丘见正起坐常跪,敬佛言问:“我意惑未解除,正想要发如是愚痴之问,愿佛哀愍我等,为之开解。 我有生以来,见人死者不少,或有一些是父子兄弟夫妻的,或有一些是朋友间互相怜爱的、或有一些是相互仇怨憎恨的。 死后神识,都无有复还面见相答,这是为什么呢? 神识是为何物所隔碍而不能复还面见相答? 愿佛分别说之,令我等除解愚疑得以见真谛义。 ”]佛言比丘。 彼识无形。 至于转徙。 随行而有。 若身作福。 福识转生。 亦不得还面报人也。 何以故。 譬如冶家洋石作铁。 已成铁便铸以为器。 已成器可复还使作石乎。 见正言实不可。 石已成铁。 终不得复还作石。 [佛告比丘言,神识无形无相,其转生亦随善恶业力牵系而有,非能妄意作为。 若身作福,神识自随福业转生,亦不得复还面见报亲人也。 这是为什么呢? 佛以譬喻言之,如冶炼家将矿石炼成铁,成铁后铸成铁器,铁器还能恢复为矿石吗? 见正言不可,矿石已成铁,不能复还为矿石。 ]佛言。 识之转徙。 住在中阴。 如石已洋成铁。 从中阴转受他体。 如铁已铸成器。 形消体易。 不得复还故识。 何以故。 行之善恶。 识往受之。 转化变改。 如石成铁。 [佛言,神识离身,住在中阴身,就如同矿石已经炼成铁。 从中阴身转易受生新的身体,就如同铁已经铸成铁器。 原来的形体消失改变了,不能再恢复原来的神识,这是为什么呢? 生前行之善恶,神识随善恶业力牵系而转生,转化改变,就如同矿石冶炼成铁。 ]修行五善。 禀受人身。 则更有父母。 已有父母。 便有六系闭。 一者住在中阴。 不得复还。 二者随所受身胞内。 三者初生迫痛忘故识相。 四者堕地故所识念灭。 更起新见想。 五者已生便着食。 贪念故识念断。 六者从生日长大。 习所新见。 识灭无复宿识。 [生时修行五善业(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来世得受人身,另有新的父母。 此间,神识有六种隔碍,使得神识忘却过去之记忆:一是住在中阴身阶段,无相无形,随业牵引,不得复还;二是随善恶业力投入胞胎之内;三是出胎时受挤迫剧痛忘失旧的识相;四是出生坠地忘失旧的识相,生起新的所见所想;五是一出生便贪着食,故断旧识;六是出生至长大,受见闻觉受熏习,有了新的习气,所以旧的识相泯灭,无法复还。 ]诸弟子。 譬如贾客周游四方国。 具见苦乐。 便意思念东方一郡国所有。 已起是念。 便三方念灭。 生死亦如是。 从是世作行往后世。 受已受即生新想念。 故识想便灭。 如贾客惟念一方。 三方想灭也。 用是六事。 系蔽隔碍。 不复还故识。 如核之成树。 石之成铁。 变本易名。 不复还面相答报也。 [佛以譬喻言:“诸弟子们,譬如有商人周游四方各国,俱见之苦乐风俗。 若心中一旦念想起东方国郡所见所闻,其他三方国郡之念想皆悉泯灭。 生死亦复如是,从前世行作善恶至往生后世,妄想流注不息,一旦过去即生新的念想,旧识便灭。 如同客商唯念想一方,其他三方念想皆灭。 这是神识之复还旧识之六种隔碍,所以不能复还为旧的识相,如同种子长成大树,矿石冶炼成铁,已经变易更名,所以不得复还面见相答报也。 ”]佛言。 复譬如陶家埏土为器。 以火烧之。 则转成瓦。 宁可使瓦还作土乎。 诸弟子皆言。 实不可。 土已烧炼。 变形成瓦。 不可复使还作土也。 佛言。 诸弟子识神转徙。 随行受身。 如土成瓦。 人无道行。 不复识故。 不得复还相报答也。 [佛言:“又譬如制陶家以火将土烧成瓦,瓦还可能再恢复为土乎? ”诸弟子皆言不可,土已烧炼变为瓦形,不可再使其还作为土。 佛言:“神识随善恶业力牵引转变而受他身,如土已烧炼成瓦,若人无修行之道行,就再也不能识得了,也不得复还面见相答报也。 ”]比丘。 复譬如树大数十围。 巧匠便规斲。 刻镂奇巧百种。 若人欲复集聚斲柿及所刻。 巧还使成树可得乎。 诸弟子言。 实不可。 树已断破。 段段刻尽。 枝叶槀朽。 不复可集使成树也。 佛言诸弟子。 识神于是世。 作行善恶。 临死识徙。 随行受体。 所见所习。 非复故身。 不可得还。 不复识故面相答报也。 如树已断不可复集使生。 [又再譬如具数十围之大树,工匠将它砍下,雕琢成种种精巧的器具,如果有人把这些器具都集合起来,还可能恢复成大树乎? 诸弟子皆言不可,树已经断破,枝叶枯朽毁坏,段段都已雕刻尽已,不可再集使成树了。 佛言:“神识于世,或作善作恶,临终神识随其善恶业力牵引而受他身,所见所行,都不能复还原来的身体,是故不不得复还面见相答报也。 如树已断,不能将木器集合起来让大树复生。 ”]佛言。 复譬如工师。 烧砂作红色。 更转白形。 化如水。 诸弟子欲令红还复作砂。 可得成乎。 诸弟子言。 实不可也。 烧砂一变。 不可还复。 佛言生死亦如是。 人未有道意。 无有净眼。 身死识去。 随行变化。 转受他体。 所历异世。 更受胞胎。 见习皆异。 不复识故。 如砂成红不可复还也。 [佛言:“又譬如化工师将砂石烧作红色颜料,再转为白色,再化为水状,颜料还可能恢复成原来的砂石乎? ”诸弟子言不可,砂石一旦烧变颜色,不可复还。 佛言,生死亦复如是,人因未修道力,没有净眼,身体死亡神识离去,随业力牵引变化他身,种种经历已然不同,所受胞胎已然更替,知见习气也已然变化,所以不得恢复过去之识相。 如同砂石烧变成红色就不能复还了一样。 ]佛言诸弟子。 复譬如水处于圆瓶。 则体随圆。 徙着方器。 则体复方。 大小曲直。 随所堕处。 诸弟子生死亦如此。 识神本无。 无有常形。 随行善恶。 辄往受身。 白黑长短。 苦乐善恶。 变受随行。 如水从器。 或从人中所作非法。 死堕畜生。 合受恶体。 不复识故面相答报也。 [佛告诸弟子言:“又譬如水处于圆瓶,水体也随着变为圆形,若是方瓶,水体则现方形。 大小曲直的形状,是随其所处的容器中。 生死亦复如是,神识本无形无相,是随人之善恶业力投生受身,有的白,有的黑,有的高,有的矮,有的苦多乐少,有的乐多苦少,皆随善恶之行,如水随器。 或有人生时所造畜生业,死堕畜生道,受畜生身,不得复还旧的识相,所以也不能复还面见相答报也。 ”]诸弟子。 譬如蝮育生在土中。 无声无翼。 得时节气。 转化成蝉。 飞行着树。 鸣声不休。 佛问诸弟子。 宁可还蝉使入土成蝮育乎。 诸弟子言。 实不可也。 蝮育已变。 去阴在阳。 身形化异日当死亡。 或为众鸟所啖。 不得还作蝮育也。 佛言诸弟子。 生死亦如此。 命讫身死。 识神转徙。 更受新身。 五阴覆障。 见习各异。 于彼亦当老死。 不得复还。 不复识故面相答报也。 如蝉在树不可复还作蝮育也[又譬如蝮育,生在土中,没有叫声也没有羽翼,但一旦时节因缘成熟,便蜕变成蝉,飞行着树,鸣叫不休,若把蝉再放进土里,还可能使它还原成蝮育乎? 诸弟子言不可,蝮育已经蜕变,脱阴住阳,身形化异,他日将会死亡,或为鸟雀啄食,不得复还作先前的蝮育了。 佛告诸地言:“生死亦复如此,命终身死,神识迁徙,更受新身,受色受想行识五阴的覆盖,知见习气各所不同,生死更迭,不得永住,是以难有报告各自的因因果果。 如树上的蝉不可能复还至原来的蝮育一样。 ”]佛告诸弟子。 复譬如段生肉。 过时不食。 则臭茹生虫。 欲使还成鲜肉可得乎。 诸弟子言。 实不可。 肉已臭败。 不能得使复成鲜洁。 佛言。 生死亦如此。 人在世间。 心念恶。 口言恶。 身行恶。 死则识神转徙。 堕地狱身。 或畜生身。 或鱼虫身。 所在异见。 不与前同。 罪网所蔽。 不复识故。 不得复还面相答报也。 如彼臭肉不可使更成鲜洁。 [佛告诸弟子:“譬如一截生肉,过时不食,则臭败生蛆,还可能使它还原成鲜肉乎? ”诸弟子言不可,肉已经臭坏,不能再使复还其鲜洁。 佛言:“生死亦复如此,若人在世间,身口意三业作恶,死后神识则迁徒恶道,或堕地狱身,或畜生身,或鱼虫身,其所在所见与生前相去万里。 罪业如网一样覆蔽自心,不能再恢复旧之识相,更难复还面见相答报也。 譬如肉已臭败,不可复使其鲜洁。 ”(莫说堕入恶道,即生或病痛、或欲望、或嗔恨、或食睡时,心亦复如是覆蔽,一心固执我意,受蔽心牵引不念旧识旧情,难能自控,生诸恶业,何况死后唯心识乎? )]佛告诸弟子。 复譬如月晦夜阴。 以五色物着冥中。 令千人万人。 令夜视色物。 宁有一人。 而别其青黄赤白者乎。 诸弟子皆言。 正使巨亿万人复无央数人。 令夜观视。 终无见者。 何能别其五色。 佛言。 若有人。 把炬照之。 令人观视。 可得见不。 诸弟子言。 人依炬明视之。 皆可别五色。 佛言。 若愚人背炬火。 进入幽冥。 乃进极远。 而望欲见五色。 可得见乎。 诸弟子言。 愚人背明向冥。 愈进暗。 终无见色时也[佛告诸弟子:“又譬如月晦夜暗,以五色之物放置入黑暗中,叫千人万人来令其见物辨色,宁有一人能分别其青黄赤白乎? ”诸弟子皆言,即使叫巨亿万人乃至无央数人来令其见物辨色,也终无有能见者,况且辨别其五种颜色。 佛言:“若有人以火炬照之,可以令见否? ”诸弟子言,若有人以火炬明照,皆可见可辨别五色。 佛言:“若有愚冥无视火炬之明照,背着火炬进入幽深黑暗中,且越行越远,而此愚冥之人又妄欲见得五色,可得见否? ”诸弟子言,愚人背明向暗,且越行愈是暗极,失方向也,终无见色之时也。 ]佛告诸弟子。 人在生死。 亦如此。 一切人民。 蚑行蜎飞蠕动之类。 已受身形。 痴冥暗蔽。 无有道行。 不学身事意事。 未得慧眼。 而欲知生死所趣识神往来面相答报。 如月晦夜阴欲视五色。 终不得见也。 [佛告诸弟子:“人于生死,亦复如是。 一切水陆、空行、乃至蜎飞蠕动之类众生,已随善恶业力禀受身形,受颠倒妄想愚痴之冥暗所覆蔽,没有修道的善行,不修身养性,未得慧眼,而想了知神识生死的趣向,神识往来面向答报,如同月晦黑夜中去辨别五色一样,终不得见也。 ”]若修行经戒三十七品。 守摄其意。 就清净行。 如随持炬火人见别五色。 人随佛法教。 则能了别死生。 具见五道识神往来所堕善恶处。 如炬火之照色。 皆悉了见。 人初不学身事意事。 背于经戒。 随俗三流。 快意自从。 断割真法。 不信不乐。 不肯奉行。 如背炬入冥。 疑结日甚。 终无见知有解了时也。 [如果依教奉行,坚持戒律,修三十七道品,摄身正念,清净梵行,就如随持火炬之人,自然见到五色。 人若随佛听教,依教修道,则能了生死,洞视五道神识往来的升降善恶处,如火炬明照颜色,历历分明。 人若不修身养性,违背经戒,随流入俗,邪命养身,割断正法,于法味真谛,不信不乐,更不肯奉行,就象愚蠢的人背明向暗,世世障蔽,劫劫染污,终究无有了脱生死之时也。 ]佛告诸弟子。 莫顺汝愚痴闭结之意。 而不信清净正真之道。 自堕地狱。 为身受痛。 我故引譬。 以解了汝等。 常当勤力奉行经戒。 以着心中。 [佛告诸弟子:“莫要顺从自心愚痴顽冥之意,而不信清净无上真正之道,而自堕地狱,身受痛苦,我故引以譬喻让你等了解,你等当勤力修行,奉行经戒,清净梵行于心,当念念不断。 ”]佛告诸弟子。 人生是世禀受身形。 肉眼所见。 现在之事。 父母亲属。 察察了了。 然不能复见知前世所从来处。 于是当老死。 往生后世。 更受身形。 则亦不能复识知今世之事也。 所以者何。 一生一死。 识神转易。 十二因缘。 痴为其主。 懵懵冥暗。 转不识故。 [佛告诸弟子:“人生于世间禀受身形,肉眼所见皆现在之事,父母亲属,明明了了。 然不能见知前世所从何来? 于当当今生老死往生后世时,再受新的身形,也不能复还了知今世之事,这是为什么呢? 一生一死,识神转迁,十二因缘,无明愚痴是为其主,迷糊暗钝,一转生即忘失不识了。 ”]诸弟子。 譬如煮练白丝染作异色。 青黄赤黑。 变本易故。 不可复转还也。 生死转易。 如丝受色。 识无常体随行染着。 未有净眼。 不识其故心意为法所念即成。 人在一世。 心念万端。 善恶报受。 受新故灭。 生死之法。 痴暗之常然也。 其欲知见生死往来。 当广学行身意之事。 深入清净。 思惟本末。 尔乃开寤。 如卧寤也。 [譬如煮炼白丝染作各色,青、黄、赤、黑,改变了本有之色,不可复还原来之洁白也。 生死变换亦如同白丝改变颜色,神识本自清净无染,无相无形,无有常体,亦如白丝,皆因妄想颠倒,随种善恶业力染著而成。 未有净眼,不知心意生起缘由,心意即是系念于法相,即是对六尘境生起的我执法执妄想分别,法相乃假合假名,心意亦乃尘缘幻影。 人在一世,心念万端,善念恶念流注不息,神识亦随善念恶念造业受报,受新知覆蔽,旧识故灭,生死之法就是如是隐于愚痴冥暗中而成为自然常法。 若欲知知一切业因苦果的由来,当广修学身口意之净行,深入清净境地,回归到菩提正道的真如妙性,思维本末,当会自然会彻悟一切本来,如沉睡的人醒了一样。 ]佛告诸弟子。 识神为痴冥法。 生作善恶行。 死转往受。 随善恶行而有形兆。 如火得薪而见薪索则灭。 意识不作善恶行则亦灭无所见。 未得道者。 沉沦生死。 转不识故。 [佛告诸弟子:“神识为愚痴冥暗覆盖而行法,生时或作善恶,死后随业转受往生,随所行善恶业力而幻变万端形状,随善而善,随恶而恶。 如同火得干柴而生出不同的火苗形状,若将柴搬走或弄湿,不具备燃烧的条件,火苗也就幻灭了。 意识不着善恶时,离于分别幻境,如同火不能得薪,一切幻境寂灭归于清净,无有能见所见者。 未得菩提道果时,受愚痴冥暗所覆盖,受善恶业力牵引,沉沦生死苦海,是意识转变迁徙而不能忆得旧识相的缘故。 ”]譬如秽镜。 垢浊蔽污。 举以向面。 了无所见。 意识浊蔽。 生死转徙。 惨惧蔽盈。 牵着殃福。 不复识故。 如窥秽镜。 复譬如深浊之水。 虽有鱼虫。 了不得见。 生死错乱。 忧思蔽塞。 转生忘故。 亦如浊水。 譬如冥夜闭眼而行。 都无所见。 生死暗昧。 流随殃福。 或喜或恼。 缀制所受。 不复识故。 如夜闭眼[譬如布满尘垢的污秽镜子,昏蒙暗沉,用以照面,了无所见。 意识亦复如是,一旦受自心妄想分别的善恶、好坏、长短等浊知浊见所蒙蔽,心有所住法,造生死之流徒,凄惨盈蔽,祸福牵连,就不再识得本来面目,如同面照布满尘垢的秽镜。 又譬如深邃混浊的湖水,虽虫鱼游历其中,但了不可见。 生死错综繁乱,忧愁与思虑蔽塞了人的心识,遂成隔胎之迷,转世即忘,亦如这浊水中虫鱼游历但不得其见。 譬如黑暗之夜闭眼前行,一切不可得见。 生死之暗昧也是如此,随善恶业力之河流转于灾殃祸福,或喜或恼,即受制约,不识前世,如同暗夜闭眼。 ]佛告诸弟子。 今我为佛。 慧眼清净。 一切生死。 往来三界。 佛悉知见。 譬如水精琉璃宝珠彩丝贯之。 青黄皆见。 佛视生死。 如观贯珠。 譬如净水。 清澄见底。 其中鱼虫。 皆悉裸见。 佛视生死。 如清水鱼。 譬如大桥。 一切行人。 往来无绝。 佛视生死。 往来五道。 如观桥人。 譬如高山远望具见。 佛意高远。 具知生死。 无不分别。 [佛告诸弟子:“如今我证成佛道,得清净慧眼,一切生死迁徙,欲界、色界、无色界往来轮回,悉知悉见。 譬如水晶、琉璃宝珠用彩色丝线贯穿,青黄赤白历历在目,佛见生死,亦如这贯穿的珍珠一样,清楚明白。 譬如净水,清澄见底,其中的鱼虫、形状毕具,佛见生死,如见清水中的虫鱼一无遮蔽。 譬如大桥,一切行人往来不绝,佛观众生生死,轮回五道,如旁观者观桥上之行人。 譬如立于高山远望,山下一切俱见。 佛意高远,了知生死来去,历历可数。 ”]佛告诸弟子。 汝等当随我教。 可具知生死千亿劫事。 当行三十七品要行。 四意止。 四意断。 四神足。 五根。 五力。 七觉意。 八正道。 以除意垢。 消灭三毒。 疑结解散。 便见清净。 得佛慧意。 便知去来之事。 如视明镜。 一切悉见。 [佛告诸弟子:“你们当随顺我的教导,千亿大劫生死之事皆可俱知。 你们当修行三十七道品:即四念处、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断除意识的垢染,消灭贪嗔痴三毒,疑惑结使瓦解消散,得到与佛一样的智慧,便知过去未来之事,如同揩净了的镜子,纤毫俱现。 ”]佛告诸弟子。 世人所作善恶。 死之后世。 亦皆相答报。 但人未得三净眼。 是以不见不知。 不复识其本。 着在六系蔽。 为肉眼行故。 而不见相答报之本。 谓之无有也。 其未得道者。 皆作浊秽之行。 况没愚痴。 生死转化。 更受身形。 肉眼眩惑。 离故系新。 四痛扰乱。 终不得知识随行相答报也。 [佛告诸弟子:“世人所作善恶,死之后世,也都相互酬答报应,但因人没有得到清净的法眼,所以不见不知,不再识得其本来面目。 由于有六种隔碍,只凭肉眼,看不见酬答报应之本,妄说没有三世因果。 未得道者,常作浊秽之行,为愚痴所没,生死转化,新受身形,肉眼不识,离开旧的身体系缚于新的身体,为生老病死四痛所扰乱,终究无法得知神识随善恶之行所受之业报。 ”]令现世人。 或受福。 或受殃。 或相怜。 或相憎。 此则宿行答报之验。 为无有三净眼故。 不见不知。 便结在疑一切人已来生是世。 本与痴俱。 无有道意清净之行。 而欲望知前世之事。 识反报之效。 譬如无手欲书无目欲视。 终不能也。 [现世之人或受福,或受殃,或相怜,或相憎,皆由宿世所作善恶之行酬答报应也。 因未得到清净法眼,故不见不知,便结疑一切今世来生因缘果报。 人本因愚痴妄想而投转生,颠倒妄想与生俱在,若无修道之意清净之行,而想了知前世之事,认识报应的业果,就如无手想要写字,无眼睛想要视物,终是不能的。 ]故佛出世。 敷现经道。 以解人意。 其欲知见。 识神往来。 生死所受者。 当随佛教行三十七品。 智度无极。 捡意敕意。 调意正意。 入禅三昧之妙。 乃可具知。 识神所堕。 去来之事耳。 汝诸弟子。 当勤学知身事意事。 具了诸对。 至则灭除之。 不为乱误。 坚固于正法。 如此莫休汝所疑问。 即可解了[故佛陀出世,阐扬经道,开解人意,想要亲见了知识神于生死之间的来去,应当随顺佛所教导的三十七道品,收摄身心,证入禅定三昧,方可具知,识神的来去。 你们诸弟子,当勤学修行身口意三事,坚固正法,不为误乱,至功夫圆熟灭除秽意,如此于归于清净自心,莫须疑问,一切生死由来皆悉知解。 ]佛告诸弟子。 识神有名无形。 随善恶行。 依四大为体。 初生身小。 诸根未具。 识见复小。 所知未备。 及其长大。 六情具足。 识亦随体。 爱欲诸习。 日生盛具。 至于衰老。 四大羸臞。 识亦不明。 六情减少。 现居一世。 变易无常。 不如其故。 生所习见。 老如忘之。 况更异世。 阴胎系蔽。 未得道意。 痴行惑秽。 欲见意识往来。 面相反报。 不可得也。 人无道行。 而望见知宿命之事。 譬如暗夜贯针。 水中求火。 终无见得。 [佛告诸弟子:“识神但有名无形体,随善恶之行,依地水火风四大为体,刚出生时身体尚小,六根之能未俱备,识见也小,所知也不多。 但随着长大,六根之能具足,识神亦随身体,熏习种种贪爱欲望,日渐炽盛,到年老之时,四大所成之身逐渐朽坏,识神亦不明了,六根的功能逐渐衰退。 人居一世,历种种无常变化,一生中的所见所行,年老时也都忘了,况且前世之事呢? 阴胎系缚障蔽,若未得道意,皆为愚痴迷惑秽意所系蔽,想见识神之来去,面回报告,不可得也。 人若无道行,而想知道宿命之事,譬如暗夜里穿针,水中求火,终究不能见,不可得。 ”]汝诸弟子。 当勤行经戒。 深思生死。 本从何来。 终归何所。 何因往来。 所缘何等。 谛如思惟空无之法。 得净结除所疑自解。 佛说经竟。 见正等五百人。 及诸优婆塞。 悉得须陀洹。 诸菩萨皆得不倾回三昧。 各起绕佛三匝。 头面着地。 作礼毕竟。 悉从佛俱还精舍。 [诸弟子,你们应当勤行经戒,深思生死从何而来,终归何处,何因往来,所缘是什么。 仔细地思维空无之法,得到净眼断除结使,则所疑自解。 佛说此经已,见正比丘等五百人,及诸居士,皆得初果,诸菩萨得不倾回三昧,各起绕佛三匝,头面着地,作礼毕竟,悉随佛俱还精舍。 ] 发布时间:2023-08-17 08:09:52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142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