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陈伯达:吉凶祸福的根源揭秘 内容: 陈伯达:吉凶祸福的根源揭秘 一、吉凶祸福的根源—心念 为什么会有吉凶祸福的现象呢? 原来只要我们一动念,我们的心地中就留下印象(种子)。 所以古代人把心称为‘心地’或‘心田’,真是太有道理了。 我们每起了一个善念,就会在心地中留下一个好的种子。 起了一个恶念会在心地留下坏的种子。 起了无善无恶的念头也会在心中留下不好不坏的种子,将来(可能在今生或来生)遇到适当的因缘,就会开花结果。 善的种子结的是快乐和吉祥;恶种子结的果实是苦恼和灾祸,不善不恶的种子结的果实是不苦不乐的中性感受。 所以六祖坛经上说:‘一切福田,都离开不了心地。 ’(注十二)忠心经上也说:‘心念是语言和行为的根本。 心是一切现象的总源头。 有了恶念就会遭受苦报;有了善念,就会遭受乐报。 ’(注十三) 举个简单的譬喻,起了善念就好比在心地上播种好花的种子,动了恶念好比在心地上种毒树,起了无善无恶的念头好比在心地种杂草。 因为我们一般人在过去世都起了许许多多的善恶念,所以今生有苦乐、凶吉、祸福的现象。 总而言之,善念会产生仁慈的行为,由施舍而使人产生愉快的影响力,这愉快的影响力又产生吉祥和福气。 恶念产生破坏性的行为,由破坏而使人产生憎恨的影响力,这影响力将来会导致忧苦和凶祸。 无善无恶的念头会产生杂七杂八的行为,由这杂七杂八的行为产生没忧没喜的影响力,造成不苦不乐的感受。 所以华严经上说:‘你应当观察世界的种种现象,都是由心念造成的。 ’(注十四) 二、心地的清净与污染 佛经上把一个人的所作所为分为‘清净的造作’(净业)与‘污染的造作’(染业)两种。 ‘善念’、‘恶念’和‘无善无恶的念头’通通是属于‘污染的造作’ ‘心不动念’、‘了知境界而不起分别心’(离念灵知)、‘行善而不执著善相’才是‘清净的造作’。 换句话说,清净的造作超越了善恶的对待。 这个观念也许诸君不易明白,让我举个简单的譬喻吧;大家都知道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污泥就是恶业,清水就是善业,莲花不但不染污泥,也不染清水。 这才是真正的清净。 所以真正的清净超越染净的对待。 真正的善也超越善恶的对待。 这超越对待的善,我们姑且叫它‘清净’。 为什么要超越善恶呢? 因为造恶得苦固然不好,造善执著我在行善也有许多烦恼,譬如心中受了‘我啦’、‘善啦’、‘多少功德啦’这些名相的干扰。 再者,行善虽然将来有福报,可是当这些福报来的时候,一个人难免被福报‘乐’昏了头,以致于物质享受太过份,起了骄傲心,忘记再继续种善因,大吃大喝种其他恶业. .. .. .等。 人一种了恶业就会堕落。 所以佛家把行善求富责的人形容为‘三世怨’。 其意义就是:今生行善求富贵,来生有钱没智慧,有钱没智慧就会造恶业,所以到了第三生便又穷苦了。 这样打转总不是办法吧! 所以佛菩萨告诉我们行善而不希望回报,甚至不执著善的名相和有我在行善。 行善不执著我相和善相才有智慧,才有眼光。 总括一句话:‘心地清净才是最大的福气。 行善不执善相才是绝对的净业,才是超越对待的最大吉祥。 ’ 三、一动念就有果报 不只做坏事情才会产生报应,连一动恶念也会产生恶果。 诸君如果不信,我引用两个故事来说: (一)卖瓜的故事 从前梁武帝在世时,有一天他看见一桩奇怪的事情。 某甲在卖瓜,某乙先来向他买瓜,某甲说不卖。 后来某丙来向某甲买瓜,某甲却很高兴的卖给他。 梁武帝看见这种情形,他大惑不解,于是就去问志公禅师。 志公禅师是得道的高僧,有了解过去世的神通智慧。 志公禅师告诉梁武帝说:‘这卖瓜的某甲很多世以前是死刑犯,当他要被处死刑时,很多人都在围观,当时某乙和某丙也在场。 某乙心里认为:‘这个家伙罪有应得,活该! ’某丙却认为这死刑犯很可怜,因此就对他产生同情心。 因为这种缘故,所以某甲今生不把瓜卖给乙,而却喜欢卖给丙。 (二)卫仲达的故事 从前有一个人,名叫卫仲达,他在翰林书院里面当官。 有一次被阴司的官派小鬼把他的魂引到阴间来。 阴间的官,吩咐手下把他在阳间所做的善事恶事的档案都送上来。 等到册子送来时,那里知道他做恶的档案堆积如山,而做善的档案却只有一小卷而已。 阴司的官吩咐拿秤来,把两种册子称称看,没想到那一大堆坏事的档案反而比这一卷善事的档案轻。 卫仲达感到大惑不解。 他问阴官说:‘我年纪还不到四十岁,那里会有这么多过失和罪恶呢? ’,那官司回答:‘只要起一个不正的念头就是罪恶了,不必等到实际行动产生。 譬如看见女色动了坏念头,就已犯了天庭的法律了。 ’卫仲达接看又问:‘那这一卷善事的档案里面是记载那一件事呢? ’阴官说:‘有一次皇帝想在福州府大兴土木,叫很多百姓去做苦工。 你上书建议皇帝不要这么做。 那一卷档案就是你的奏章底稿。 ’接著又说:‘你那次建议皇帝并没有采纳,但你这一心念,究竟是为大众著想,以免老百姓受苦,所以是大善事。 如果皇上当时能依照你的建议去做,那善的力量,可比现在大多了。 ’(见感应笃汇编卷一) 由上面这两个例子,我们不难知道起心动念的重要性。 要念念常行善事,时时为利益众生著想,我们的福德才能积得广大。 诸君要行住坐卧处处不离善念,请详阅华严经的净行品! 譬如:当我们睡醒时,应常愿一切众生早日觉悟永恒的真理。 当我们下床时,应常愿走路不会伤到任何小昆虫。 万一有小动物无意中被我们踩死了,我们则愿它往生佛菩萨的净土。 当我们步行时,应常愿一切众生都能出离生老病死的苦海。 当我们出门时,应常愿一切众生能免于烦恼的逼迫。 当我们大小便时,应常愿一切众生都能舍弃贪爱和憎恨。 当我们洗去污秽时,应常愿一切众生身心清净,没有瑕疵或污垢。 当我们开灯时,愿一切众生都能够运用智慧的光芒,照破一切幽暗迷惑。 当我们就寝时,愿一切众生身体安稳,心不散乱。 古代有一首诗偈描述:动了善恶的念头,将来遇到适当的机缘一定会产生果报,‘假使千百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 ’所以欲知祸福先问自心。 ‘行藏虚实自家知, ‘湛湛青天不可欺,祸福因由更问谁? 未曾动念已先知,善恶到头终有报, 劝君莫做亏心事,只争来早与来迟。 ’ 古往今来放过谁? ’ 所以陈希夷的心相篇上说:‘相貌是从内心产生的。 心里头有了善恶厚薄,因此相貌也可以看出吉凶祸福。 ’(注十五)又说:‘心地和念头是相貌的根源,明白心念,善恶自然可以分辨得清楚。 行为是由内心引发的,仔细观察一个人的行为,自然就可以知道吉凶祸福。 ’(注十六)正法念处经第二十卷上说:‘心能造作一切善恶业,由于心地的好坏所以能产生各种不同的果报。 ’(注十七) 四、心念→行为→习惯→性格→命运 就某方面来说,人实在很像电脑,譬如,电脑能贮存一切‘资料’,人心能贮藏一切‘善恶种子’。 电脑依靠‘方程式’来工作。 我们则依照‘习惯’来产生行为模式。 明白这个道理以后,我们的起心动念、语言和行为一定要特别的谨慎。 譬如,选购书本要特别慎重,因为一旦看了不好的书,就可能心地中播下不好的种子。 看电视也要特别的谨慎,因为假如看了没有意思的连续剧,不但浪费时间和精力而且还会做恶梦。 我们时时观照自己的心念,严防恶念(损人自私的都叫恶念)的产生。 因为念头重覆出现几次以后就会造成行为,行为重覆出现几次以后就会产生习惯,习惯根深蒂固以后就会变成性格,有了什么样的性格就会造成什么样的命运。 所以经上说:‘心地不清净、不明了’(惑)就会‘造作有善恶力的行为’(业)。 善恶的行为发出影响力就会产生苦乐和凶吉的结果(果)。 所以业报差别经上说:‘一切众生都被业力牵引著走,随著自己所造的善业恶业而转动,因为这种缘故,所以有上中下的种种差别。 ’(注十八)地藏菩萨本愿功德经的第二卷也说:‘大家千万不可轻视任何一件微小的恶业,以为做一点坏事不会受罪报。 再小的罪,死后不但都有报应,而且丝毫不能幸免,也无法由别人代受果报。 ’(注十九) ‘心命歌’讲得非常好: ‘心好命又好,富贵直到老。 命好心不好,福变为祸兆。 心好命不好,祸转为福报。 心命俱不好,遭殃且贫夭。 心可挽乎命,最好存仁道。 命实造于心,吉凶惟人召。 信命不修心,阴阳恐虚矫。 修心一听命,天地自相保。 ’ 五、惜福才不会折福 现在的物质文明很发达,很多人都沉迷在物质的享受里,生活越来越奢侈浪费,这并不是一个好现象。 诸君必须明白我们今生所享用的东西,无一不是前生种福所感的果报。 过分享福和尽情享乐的后果是可怕的。 所以古代有一首诗告诉我们在富足时常要为贫困设想: ‘处世持家年复年,总须虑后更思前。 有钱常想无钱日,莫待无钱想有钱。 ’ 宋代的高僧法演禅师说得好:‘福不可以享受到尽头,假如福享受尽了,幸福和快乐的泉源就会枯竭! ’所以,要好好爱惜我们的福,绝不暴殄天物或丢弃任何能用的东西。 例如:我们绝不剩过多的饭菜。 每餐都不可在碗里留下饭粒。 吃剩下的饭菜宁可留到下一餐食用,千万不可吃得过饱。 吃得过饱和丢弃食物都是折福。 吃得过饱不但伤胃,而且损寿致病。 人的胃像气球一样,气球的气打得饱饱的,经过一段时间后,把气放掉,那气球的弹性就会丧失了。 同样的道理,经常吃得过饱的人胃一定很差,他的消化能力一定不好。 况且吃得过饱或者在肚子还没饿以前就吃东西,他一定无法感受食物的美味。 不但饮食方面要惜福,其他日常衣著和用具也都要惜福。 不要看到东西就想买。 因为如果买的东西不实用,再便宜也是一种浪费。 买东西也不是便宜的就好,要考虑到东西的价钱和品质耐用是否恰当。 同时要敬惜字纸,不要随便或丢弃字纸。 关于爱惜字纸的因果,请详阅惜字征验录。 总而言之,要时时养成敬事惜物的心。 下面是一个惜福的感人故事: 有一位日本青年,名叫中岛光藏,他为了学习雕刻佛像,就去拜访日本优秀的雕刻家高村东云,想拜高村东云为师。 高村东云只教他到井边学习汲水,并没有对他说什么话。 但他看了中岛光藏的汲水动作以后,就破口大骂,叫中岛光藏回去,不要学雕刻了。 其余的弟子看到中岛光藏那副可怜的样子,就留他住宿一夜。 半夜时,中岛光藏被人叫醒,带去见高村东云,高村东云温和地对他说: ‘白天我声骂你,你大概不知道我骂你的原因吧,现在我解释给你听。 佛像是神圣的东西,因此雕刻佛像的人绝对不能没有一颗虔诚高尚的心。 虽然水不怎么值钱,可是你却不能随便加以浪费。 我看你汲水的时候,水泼到地上,你都毫不在意。 一个把东西糟蹋而不知反省的人,怎能刻佛像呢? ’ 听完了这一番话,中岛光藏深受感动,痛改前非。 高村东云看他还是可造就之材,乃准许他投入门下。 后来中岛光藏也成为有名的雕刻家,大家都叫他‘高村光云’,他与他师父只差一个字而已。 (见英凯译禅语百选) 诸君假如想明白惜福和奢侈的感应故事,请参阅崇俭篇。 六、施比受更有福——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施舍就像把钱存入银行,接受别人的施舍就像领取存款,享受福报就像把领出来的钱花费掉,所以施舍越多的人他的福报就越大。 常接受别人的施舍就是在消福。 所以聪明的人喜欢施舍,而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施舍。 当他接受别人的施舍时,他是为了广结善缘,而且会很快的把所接受的财物又转施出去。 真正会施舍的人不会爱好名利,而且不贪求福报。 因为如果为了求功德而行善,为了福报而施舍,那么他施舍的善行将是虚伪而且有烦恼的。 行善希望果报和名利,只不过是利己主义为求其私心之满足所做的表现而已。 所以我们施舍行善时,要把积功德的念头和贪求名利果报的意识一并摒弃,这才是真正的大施舍。 这种无心的善行才是最自然、最高尚的。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施舍不为人知,才是真正的善行。 只施舍了财物,而不能舍弃了名利果报,并不是完全的施舍。 所以说:心地清净才是真正的施舍,心地清净才是最大的福气。 关于接受别人的施舍,古代有一副很深的对联:‘三心未了水难消,一念不生金易化。 ’这意思就是说:有了贪心、憎恨心和愚痴心的人,纵使别人只给你一杯白开水,你把白开水喝下去也是很难消化的。 假如你心地清净,没有丝毫的妄念,纵使别人给你贵重的金子,你也是很容易消受的。 又有一首类似的诗偈:‘施主一粒米,大如须弥山,今生不了道,披毛带角还。 ’这首诗告诉我们:假如我们的智慧和德行不好,随便接受了别人的一种施舍,来生纵使自己变成了畜牲,还是要偿还的。 勤积阴德比享受福报好多了。 所以先圣先贤都教导我们要努力行善助人。 例如:印送经书,修建寺院、造桥铺路、救灾济贫、待人宽厚、矜孤恤寡、敬老尊贤、见寒施衣、见饥施食、见病苦施舍药材、施茶水以解除行人的口渴和烦热,施棺椁以免尸骸暴露,点夜灯以便行路,造船筏以渡人过河。 .. .. .. .. .. .. 凡是有益大众的福利事业更应尽心尽力去做。 (详见阴骘文和感应篇) 有钱而不知行善积德的人最笨也最可怜了。 因为一个人有钱而吝啬施舍,就会把钱花在物质享受方面,天天大吃大喝,自己造了许多恶业而却还不晓得。 将来可就惨了,这种人一定会生出不肖的子孙来。 因此‘积福歌’再三叮咛我们不要成为钱财的奴隶,而且要修福重于享福: ‘荣辱纷纷满眼前,不如安分且随缘。 身贫少虑为清福,名重山丘长业冤。 淡饭尽堪充一饱,锦衣那得几千年。 世间最大惟生死,白玉黄金尽枉然。 ’ 积福歌 叹人只知今世财,那知财是前生福。 我今说与积福人,劝世重财先重福。 有福自有福,无福空劳禄。 若有一分财,定有一分福。 德厚福自绵,福厚财自裕。 何故奢靡人,乃以积福资,任意恣淫欲? 何故骄纵人,反以积福资,倚势欺穷独? 何故痴迷人,聚有积福资,贪得无厌足? 何故悭吝人,枉有积福资,舍财如割肉? 不肯种福田,愿做儿孙犊。 留了难带财,撇了易带福。 临时空手去,徒向阎君哭。 我为世人悲,叮咛还再嘱;莫为儿孙计,自有儿孙福。 不如看破财,及早修些福。 七、普通人怕受苦果,聪明人怕种苦因—随缘消旧业,更莫造新殃 一般人遇到倒霉的事情,就想逃避它。 可是聪明的人却研究这事情发生的原因,从这原因上根本解决。 害怕受苦和逃避倒霉的事情是人之常情,可是害怕受苦和逃避受苦并不能解决问题,因为一切苦果都是由过去恶业来的。 恶业不除,苦果就会接二连三地发生,逃也逃不了。 所以光明童子因缘经第四卷上说:‘善恶业经过很长的一段时间,仍然不会消失,遇到适当的时机和因缘,一定会结果的。 ’(注二十)大乘造像功德经的第二卷也说:‘善恶业的报应可能在今生,也可能在下一生,要不然可能就在下两生以后才报应。 ’(注廿一) 造了恶业好比欠别人债,逃避苦果好比逃避债主,忍受痛苦好比偿还债务。 你虽然可能逃得了一时,可是债主还是会不断找你要债。 所以最根本的解决办法就是勇敢地把债务还清,以后不再欠债。 这就是古人所说的:‘随缘消旧业,更莫造新殃! ’ 假如我们把这个道理想开了,当我们遭到倒霉的事情,我们便会忏悔过去所造的恶业,而不再怨天尤人。 而且遇到了苦果;我们会很‘快乐地’接受它。 因为只有当我们忍受苦痛时,痛苦才会消失了。 你想一想:接受苦果不是像了清债务那么地令人轻松愉快吗? 八、凶吉祸福的原因(一)十来偈佛经上有一首偈描述人们今生十种现象的由来,这首偈叫做‘十来偈’1、端正者忍辱中来。 2、贫穷者悭贪中来。 3、高位者恭敬中来。 4、下贱者骄慢中来。 5、喑哑者诽谤中来。 6、盲聋者不信中来。 7、长寿者慈悲中来。 8、短命者杀生中来。 9、诸根不具者破戒中来。 10、诸根具足者持戒中来。 (详见罪福报应经)△儒家的‘五德’(仁义礼智信)有些类似佛家的‘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所以不行仁义礼智信,就是破戒。 (二)短命的十种原因1、自己亲身杀害动物。 2、劝别人杀害动物。 3、称赞别人杀害动物的技巧高明。 4、看见别人杀害动物心里高兴。 5、希望我们所怨恨的人早日死亡。 6、看见所怨恨的人死了以后,心生欢喜。 t7、破坏动物的窝穴。 8、教导别人破坏动物的窝穴。 9、捐钱建立神庙,然后杀害动物去祭祀。 10、爱好斗争,并且教别人互相残杀。 (三)长寿的十种原因1、自己不杀害任何动物。 2、劝导别人不要杀害动物。 3、看见不杀害动物的人,加以称赞。 (赞扬不杀生的好处)4、看见别人不杀害动物,心生欢喜。 5、看见被人杀害的动物,设法加以救济或赦免。 6、看见他人害怕死亡,加以安慰,使他身心平安。 7、看见别人心里有恐惧,设法使他不再恐惧。 8、看见别人或动物有病痛,产生同情心。 9、看见别人遇到急难,就想加以帮忙。 10、施舍食物给其他众生。 △我们把小动物关在笼子里,以食物喂它,来生虽然可能使寿命长一点,但是来生也会因为束缚动物而自己不得自由。 这实在不划算! 你可以把食物放在室外,让小鸟自己来吃,不要把小鸟关在笼子里喂它。 不要用绳子去绑动物的脖子或四肢;请诸君要明察这道理啊! (四)多病的十种原因1、喜欢打人、虐待动物。 △当老师或为人父母的人,如果为了学生或儿女变好,本著爱心去惩罚学生或子女,不但无过,反而有功。 但如以愤怒心打学生则来生多病。 2、劝别人虐待动物、打动物。 3、看见别人虐待动物加以称赞。 4、看见别人打骂动物心生欢喜。 5、恼乱父母,使父母心里忧愁。 6、扰乱圣人或贤人。 7、看见所怨恨的人生病,心里高兴。 8、看见仇人病痛好了,心里很不高兴。 9、所怨恨的人生了重病,你却送他假药或与治病不相干的药。 10、上次所吃的食物还没消化,就又再吃。 △今生身上长恶疮,乃是因为前世鞭打众生。 △今生胆子太小,乃是因为前生常以恐惧的东西吓人。 △今生常入冤狱,乃是因为前生把动物关在笼子里。 (五)少病的十种原因1、不打别人,不虐待动物。 2、劝别人不要打人或虐待动物。 3、看见别人不打人、不虐待动物,就加以称赞。 (赞扬不打人、不虐待动物的好处)4、看见别人或动物不相殴打,心生欢喜。 5、侍奉父母和病人。 6、知道病人有病痛,勤加服侍照料。 7、见仇人病痛解除,心生欢喜。 8、布施良药给生病的众生,并且劝别人也布施良药。 9、对于生病和痛苦的人,起怜悯心。 10、节制饮食,不吃得过饱。 (六)丑陋的十种原因1、容易愤怒,喜欢生气。 2、常怀嫌恶与憎恨心。 3、欺诳别人。 4、扰乱众生,使众生心生烦恼。 5、不敬爱父母兄长。 6、不恭敬圣贤。 7、侵夺圣贤维生的东西和田地。 8、把佛塔、佛寺里的明灯弄灭。 9、看见丑陋的人,加以轻视、挖苦或讥笑。 10、习惯干损人利己的事情。 (七)端正的十种原因1、不生气、不愤怒。 2、施舍衣物给别人。 3、敬爱父母尊长。 4、尊重有道德、有智慧的人。 5、常粉刷装饰寺庙佛塔。 6、用清净的泥土或涂料粉刷房屋堂宇。 7、把寺院附近难走的路弄平。 8、洒扫佛塔。 9、恭敬丑陋的人,不加以轻视或讥笑。 10、看见相貌端正的人,知道是前世修福德所导致的结果。 (八)人缘差(威望小)的十种原因1、对于众生起嫉妒心。 2、看见别人获得好处,心生恼热。 3、看见别人失去利益,心生庆幸。 4、看见别人有好的名誉,起嫉妒和厌恶心。 5、看见别人名誉减损,心生欢喜。 6、退失道心,毁灭佛像。 7、对于父母和圣贤,不尽心奉侍。 8、劝别人做不得人缘的事情。 9、阻碍别人修行广得善缘的事情。 10、轻视或讥笑人缘不好或威望较差的人。 (九)人缘好(威望大)的十种原因1、不嫉妒别人。 2、看见别人得到好处,心生欢喜。 3、看见别人失去利益,起怜悯心。 4、看见别人有好的名誉,心里高兴。 5、看见别人名誉减损,心里难过,并且想帮助他。 6、发大道心,造佛形像,奉施宝盖。 7、尽心恭敬奉侍父母和圣贤。 8、劝别人做广得善缘的事情。 9、劝别人修行广得善缘的事情。 10、看见人缘差的,不加以轻视或讥笑。 △看见别人心生欢喜,则来世别人也会喜欢看见你! (十)出生卑贱的十种原因1、不知恭敬父亲。 2、不知恭敬母亲。 3、不知恭敬出家学佛的人。 4、不知恭敬修行清净的人。 5、不恭敬老师、朋友或尊长。 6、不尽心奉请、迎接、供养师长。 7、看见师长来,不起立恭迎,请他坐上座。 8、不遵行父母的教诲。 9、不接受圣贤的教诲。 10、轻视或讥笑出生卑贱的人。 △今生常被驱使劳役,乃是前生负债不还。 (安士全书)(十一)出生高尚的十种原因1、恭敬父亲。 2、恭敬母亲。 3、恭敬出家学佛的人。 4、恭敬修行清净的人。 5、恭敬爱护长辈。 6、侍奉迎请师长。 7、见到尊长来,起立恭迎,请他坐上座。 8、恭敬地接受父母的教诲。 9、尊敬圣贤,并接受他们的教诲。 10、不轻视或嘲笑出生卑贱的人。 (十二)贫苦的十种原因1、亲自窃盗他人财物。 2、教别人偷盗。 3、看见别人偷盗,加以称赞。 4、看见别人偷盗,心生欢喜。 5、侵犯或剥夺圣贤维生的物品。 6、减少或撤走父母的维生物品。 7、看见别人得到利益,心里不高兴。 8、阻碍别人得到利益,或加以留难。 9、看见别人施舍,不产生随喜心。 10、看见饥荒,不产生怜愍心,反而幸灾乐祸。 △遇见能源危机,不生怜愍心,而认为对自己行业有益,也是过失。 △天道循环最为真,谁人常富更常贫。 今朝受饿吞饥者,半是当年悭吝人(十三)富足的十种原因1、自己不偷盗别人的财物。 (别人没有允许,就取走别人的一针一线,就是偷盗。)2、劝别人不要偷盗。 3、称赞不偷盗的好处。 4、看见别人不偷盗,心生欢喜。 5、尽心侍奉父母,不使所用匮乏。 6、供给圣贤或尊长,一切所需物品。 7、看见别人得到利益,心里高兴。 8、看见别人追求利益,设法帮助他达到目标。 9、看见爱好施舍的人,心生欢喜。 10、遇见饥荒,心里产生怜愍心,并且设法救济。 (在电影或电视看见饥荒,也应生怜愍心,否则有微小的过失和烦恼)。 (十四)见解不正确的十种原因1、不请教有智慧、有道德的人。 2、阐扬妨害别人或其他动物的理论或方法。 3、不能接受或奉行真理和善法。 4、称赞不一定的事物以为一定。 5、吝啬说法或教导别人。 6、亲近不信三世因果的知识份子。 7、远离正信的佛教徒。 8、称赞邪知邪见的行为。 9、舍弃正确的智慧和见解。 10、轻视或讥笑愚痴和邪恶的人。 (十五)见解正确的十种原因1、请教有智慧、有道德的人。 2、阐扬行善的方法与好处。 3、听闻、修持、弘扬、维护正确的教法。 4、称赞亘古不变的真理。 5、乐于演说真理的要点和修行的方法。 6、亲近真正有智慧、相信三世因果的人。 7遵守护持正确的佛教。 8、精勤用功,博学多闻。 9、远离愚痴和邪恶的人。 △初学的人近朱则赤,近墨则黑。 成就的人才可以出污泥而不染。 10、不轻视、讥笑愚痴邪恶的人。 (十六)地狱的十种原因1、做最恶毒的行为。 2、讲最恶毒的言语。 3、起最恶毒的心念。 4、认为:人死如灯灭,没有善恶轮回和因果业报,它不过是劝人为善所,编出来的谎言罢了。 5、认为人死后还是出生为人,畜死还是为畜,做好做坏还不是一样。 6、认为今生受苦和享福完全出于自然或神的安排,并非由于过去世的善恶业。 7、否定‘行善得乐、为恶得苦’的因果律,胡作非为。 8、凡是自己知识所不能知道的都不相信。 9、执著世间或众生是有始或有终、是常或无常,是有边或没有边等偏见。 10、不知报恩。 (十七)畜生的十种原因1、做中等恶毒的行为。 2、讲中等恶毒的语言。 3、起中等恶毒的意念。 4、因贪心而做出罪恶的事情。 5、因憎恨而做出邪恶的事情。 6、因愚痴而做出罪恶的事情。 7、讥骂众生。 8、恼害众生。 9、施舍不清净的东西。 10、邪淫:淫人妻女、同性恋、手淫、非时非处与己妻行淫。 (十八)饿鬼的十种原因1、做轻等的恶行。 2、说轻等的恶语。 3、起轻等的恶念。 4、无理和过分贪求财物享受。 5、因贪而与人发生口角、打斗、诉讼。 6、嫉妒。 7、诽谤三世因果、鬼神、圣贤。 8、贪爱金钱、洋房、轿车等财物。 9、有病在身,又因饥饿而死。 10、热死和渴死。 (十九)阿修罗的十种原因△阿修罗,是梵语,翻译成中文的意思,就是‘无端’或‘容貌丑陋’。 他住在天上、海中或山上。 性情傲慢,脾气暴躁,好打斗争胜。 1、做微恶的行为。 2、说微恶的语言。 3、起微恶的意念。 4、骄慢—仗恃自己的才能、学问、财富等比别人强,而生骄傲。 5、我慢—执著身体、感受、妄念是我而生骄傲。 6、增上慢—还没有神通智慧,说自己已经有了。 还没有断烦恼说自己已经断了。 7、大慢—对于学问才能和我差不多的人,我却以为我比他强得多。 (自高自大)。 8、邪慢—做了坏事,依恃恶势力,欺压他人。 9、慢慢—某人比自己高明,却反说自己比某人高明。 10、把所修行的善,回向阿修罗,希望自己死后成阿修罗。 (二十)人的五种原因1、不杀害动物。 2、不偷盗。 3、不邪淫。 4、不妄语。 5、不饮酒。 (二一)天的十种原因1、更严格地奉行不杀生。 2、更严格地奉行不偷盗。 3、更严格地奉行不邪淫。 4、更严格地奉行不妄语。 5、不绮语(不讲华丽而没有意义的话)。 6、不两舌(不挑拨离间)。 7、不恶口(不讲粗鲁的话)。 8、不贪取。 9、不憎恨。 10、不邪见(深信三世因果)。 △修十善可以升‘欲界天’(有男女欲望的神仙界)。 如果修行著相的十善,再加上修行禅定,则可以往升‘色界天’(欲望更少但仍有形体的神仙界)。 修‘四空定’(空处定、识处定、无所有处定和非想非非想定)则可升‘无色界天’(没有形体的神仙界)。 神仙的智慧虽比人高,但仍都有烦恼。 修行执我相的善,最多只能往生天上。 如果想要超越天界,进入没有烦恼的完美境界,则必须修‘净业’—行善不可执著我相和善相。 九、恶可致凶华严经的十地品中记载:一切恶以十恶为根本,造了十恶,来世不但会坠入地狱、畜生、饿鬼等三恶道,而且万一再投生到人间,还会产生两种可怕的报应:1、杀生:短命、多病2、偷盗:一贫穷、和别人共用财物,使用财物不能自由自在3、邪淫:妻子不忠贞不善良、得不如意的眷属(亲人常和你作对)4、妄语:常被人诽谤、常被人欺骗5、绮语:讲话没人接受、说话不清楚6、两舌:亲朋好友背离、家人亲族恶弊7、恶口:常听到不好听的声音、常发生诉讼争论8、贪爱:心不知足、所求匮乏(或多欲无厌)9、憎恨:常被人苛责缺点谈论是非、常被别人烦恼或伤害10、愚痴:生在没有智慧的家庭、心地谄曲而不光明磊落业报差别经上也叙述了众生的十恶业能产生如下的凶报:1、杀生—能使大地碱卤,药草无力。 2、偷盗—能感现霜雹、蝗虫等现象,使世界闹饥荒。 3、邪淫—能感现恶风大雨,以及各种尘埃。 4、妄语—能使许多事物变得臭秽。 5、两舌—能使大地感现高低不平。 6、恶口—能造成瓦石沙砾,粗糙难看的东西。 7、绮语—使草木稠密,枝条长棘。 8、贪爱—使农作物的果实又细又小。 9、憎恨—能使一切树木的果实又苦又涩。 10、愚痴或邪见—使一切农作物不会开花结果,收获量很微少。 地藏经中的‘阎浮众生业感品’也举了一些做恶会得凶报的例子:杀生—遭殃短命。 偷盗—贫穷、受苦。 邪淫—来生变雀鸽鸳鸯等禽兽。 恶口—家庭不和,时常和亲属争吵。 诽谤—口才不好,嘴里长恶疮。 憎恨—丑陋残废。 悭吝—所求的东西无法得到。 饮食无度—来生饥渴,而且咽喉出毛病。 爱好打猎—因受惊疯狂而丧失生命。 悖逆父母—遭到天灾地变。 焚烧山林—疯狂迷惑而惨死。 虐待子女—来生常受鞭挞。 网捕鸟兽—来生骨肉分离。 △钓鱼、网鱼的人来生也会遭到父母兄弟妻子离散的报应。 贡高我慢—出生卑贱,受人驱使。 无端毁坏财物或暴殄天物—所求的东西缺乏,不能如意。 不信三世因果等邪见—诞生在文化边落(没有佛法, )的偏僻地区。 陈希夷心相篇说:性情偏激的人—恐遭奇祸。 言多反覆—没有好友可以依靠。 转眼无情—贫苦、寒酸、夭折。 轻口出违言—寿命短折。 忘恩而思小怨—科第难成。 偷斤减两—子孙很难成大人。 利己损人—儿孙多悖逆。 使别人难堪—意外丧身,又害了子女。 说话尖酸刻薄—既贫穷又损寿。 小有富贵则生傲慢—准有刑灾。 假公济私—纵使有荣华富贵,儿孙也没办法享用。 有才能而吝啬教导别人—自己没有成就,子女也一无所成。 妒忌别人,争胜图利—到头来还是输人一等。 乐极生悲—一生辛苦。 怒时反笑—到了老年,还是老奸巨滑。 爱好称赞自己的长处—功名很难有所成就。 喜欢谈论别人的缺点—身心性命容易受伤害。 责备别人重而责备自己轻—别人不与他共谋同事。 爱好跟别人竞争—前程有限。 喜怒不择轻重—一事无成。 笑骂不分是非—知交断绝。 少年飞扬浮动—寿命难长。 刚愎自用、行险侥幸—走头无路。 出薄言、做薄事、存薄心—短折亡身。 多阴毒、积阴私、有阴行—凶灾恶死。 色欲空虚—暴疾而没。 肥甘凝腻—毒疮而终。 性情孤洁—老后无嗣。 心地欺瞒—盛年丧子。 暗里伤人—无子。 苛剥民财—多遭火盗。 十、凶吉的变化(一)有福而不能享有的富人有钱财却不能享受到快乐,终日为财物忧愁。 这是因为他前世施舍时不能发至诚心、欢喜心。 或者因为别人劝他施舍,他才勉强施舍。 或者因为施舍之后,又生后悔心。 (见弥勒菩萨所问经)(二)能享而没主权 ——能受用财物,可是又苦无主权有的人没钱、房子,可是他有公家宿舍房子可以住。 他虽然没所有权,可是他照常可以享用,这是因为前世时他只知劝别人施舍财物,可是他自己却不能施舍。 或者因为他看到别人布施时,只加以欢喜赞叹,但自己不布施。 (三)劳苦才致富有的人要很辛苦地工作才能致富,这是因为他前世布施时,让受施的人千辛万苦才得到施物。 譬如:他救济穷人,让穷人跑了老远的路途,办了许多麻烦的手续,又等候了很久,才领到钱。 (四)轻松就得富有的人命很好,财富得来全不费工夫。 譬如,做生意很轻松就可以赚到钱,别人把遗产捐赠给他。 这是因为他前世布施时,让受施者很轻松而不费力的情形下得到施物。 譬如,他亲自送财物到高山上的孤儿院,使孤儿们很愉快地获得那物品。 (五)先富而后贫有的人起先富有后贫穷。 这是因为他前世因为别人的劝告才布施,可是因为不明白施舍的意义,布施以后心里后悔,变成吝啬。 (见业报差别经)(六)先贫而后富有些人起初贫穷,后来越来越富有。 这是因为他前世本来不欢喜施舍,因为别人的劝告他才施舍,可是布施以后他心里很高兴,慢慢也喜欢施舍财物了。 (七)贫而能施有些人虽贫穷可是喜欢布施,这是他前世虽然施舍,但没有施给有智慧、有道德的人,所以产生的福报很少,稍微享用一下,福报就完了,所以今生才会贫穷,但因为过去习惯布施,所以今生虽然贫穷但仍喜欢施舍。 (八)富而不施有些人今生很富有,可是他却很吝啬,这是什么缘故呢? 因为他过去世本来就不曾布施,偶而遇到一两位良师益友的劝导,他暂时布施了这么一次,而且还布施给智德兼备的人。 虽然只布施了这么一次,可是因为福田好,所以福报多,所以今生大富大贵,可是因为他过去世就不习惯布施,所以今生仍吝啬成性,不喜欢布施。 (九)决定福报的因素 —决定福报的三大要素施舍必然可以产生福报,可是福报的大小不是我们想要多少就有多少的。 它受到下列三个要素的影响:1、施舍的东西—东西越难得越贵重,所产生的福越大。 △施舍可分为施舍财物、施舍真理和解除恐惧烦恼等三种。 其中以传播真理的福最大。 △布施金钱财物来生可以得富贵。 △传播真理来生可以得智慧。 △解除众生的困难恐惧、忧虑、紧张和烦恼,使他们得到平安和快乐,例如陪胆小的人走黑路,来生可以得到健康。 △钓鱼杆、农药、杀虫剂、刀枪、不清净的东西或食物. .. .. .不可以布施。 (施则无功而有罪)。 2、施舍时的心地—心地越清净则福大。 布施希望同报则得福少。 为了名利而施舍则福报小。 布施时为人所知(阳德)得福小。 布施时不为果报则福报大。 3、接受施舍的对象—对方的智慧、品德越好,则施舍的福报就越大。 布施圣贤一钱,胜过布施凡夫千万钱。 所以佛经上把产生福报的人,叫做‘福田’(意即能产生福报的田地)阿毗昙甘露味经上说:布施畜生可受百世报,布施不善人受千世报,布施善人受万世报,布施离恶欲的凡夫可以得千万世报,布施得道的人可以得无数世报,布施佛则将来一定会成就无上智慧。 △好的福田通常有三种:(1)恩田(对我们有恩的人,如父母师长)(2)悲田(使我们产生怜愍、心的人,如饥渴、穷人、病困的人。)救人危急,功德很大。 (3)敬田(有智慧、有道德的圣贤,如得道的高僧等)△福报就是‘财物’、‘心地’和‘对象’这三者的乘积。 一般人施舍讲究‘财物’和‘对象’,菩萨的施舍则不分对象,而特别讲究‘清净心’、‘平等心’。 因为心不平等、不清净就有烦恼。 而且这三个因素中,心是我们可以做主的,只要心地无限清净,福报就无量无边了。 而且在心地上下功夫对我们利益最大。 ‘财物’和‘对象’这两个因素都是在身外,所以常不能自由发挥,譬如,我们的财物是有限的,施舍的对象也很难随心所欲。 所以大智度论上说:‘大福从心生,不在田也。 ’经典上曾记载:有一次,舍利弗以一钵饭供养佛,佛立即以那钵饭布施给狗吃,而且问舍利弗说:‘你布施饭给我,和我以饭布施狗,那一个人得到的福多? ’舍利弗说:‘佛布施饭给狗的福报多,因为佛的心清净无比。 ’(十)施多福少布施时心不恭敬,没有欢喜心、没有至诚心或者布施时心生傲慢. .. .. .则布施的东西再多,所得到的福报仍然很少。 布施的对象(福田)没有智慧也没有道德,则布施的福报少。 譬如把种子播在不肥沃而且又硬的沙土上,播的种子再多,所收获的种子一定很少。 (见菩萨本行经)(十一)施少福多以欢喜心、恭敬心、清净心布施,而且布施给佛菩萨圣贤等最好的福田,布施的财物虽然少,所得的福报多得不可计数。 譬如,在土壤肥沃的土地里,种的种子虽然少,可是所收获的果实却很丰硕。 所以法苑珠林上计载:八十亿耳(人名)过去曾用一朵花供养佛塔,因此在天人间和天上快乐了九十一劫,剩下的福德使他今生成就圣果。 (法苑珠林第廿一卷)(十二)同忧异果从前有两个人,一个很富有,一个很贫穷。 有一天,这两个人遇到乞丐,他们都感到很忧愁。 那个穷人担心自己没有钱,不能施舍。 那个富人担心乞丐要钱,他的钱财会减少。 那个有钱人死后出生做饿鬼,而那穷人死后却升天上,这是因为吝啬和慈悲心的不同。 忧愁虽然相同,可是受报却完全不同啊! (十三)异寿同果人寿百岁时受持五戒十善终其身,与人寿十岁时受持五戒十善终其身,所得到的福报,等无有异。 寿命一百岁的人行善五十年,与寿五十岁的人行善廿五年所得的功德福报没有两样。 (十四)为恶善终有些人一生为非作歹,可是却没有横死。 这就是因为他今生种的恶果还没有成熟以前,前生的善果先成熟了。 譬如说,从前有一个人七辈子都以杀羊为职业,而临终不坠三恶道(地狱、畜生、饿鬼)。 但是到了第八辈子便坠三恶道,而且先前所造的杀业都一一偿还果应了。 (见大藏一览)所以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并非无报,时机未到。 ’(十五)为善恶终有少数人一生行善,临终却不得‘好死’。 这是因为他今生的善果还没有成熟,可是他前世的恶果已经先成熟了。 然而,也有一些普通人以为是‘恶终’,其实不是恶终的。 例如,譬喻经上记载:有一个牧羊的孩子采花要供养佛,可是走到半路却被牛触死了,但是他的神识(一般人叫‘灵魂’)却升天了。 经律异相这一部书也记载:有一只猴子看见一个得道的高僧,心里很高兴,他开玩笑地披著裘袈,没想到失足坠地而死,它的神识也生天。 总而言之,因为行善而死的人,来世没有不得善报的。 只是我们凡失的肉眼一时认识不清而已。 (见阴骘文广义节录卷上)诸君一定要有‘种豆得豆,种瓜得瓜’的信心,做好事千万不可因为发生挫折或倒霉的事而退失善心! 我们必须要明白眼前的凶祸都是过去世的恶业造成的,只要我们对眼前不如意的事情稍加忍耐,而且更努力行善,吉祥的结果和机运迟早一定会来临。 况且,倒霉的事情表面上看起来很像是凶是祸,其实是大吉大福。 下面我举个例子来说明:明朝时扬州有一位开杂货店发财的富翁;他有一个儿子,两个孙子,生活相当富裕。 后来他病倒了。 临终时,拿出一杆秤子,并且吩咐他的儿子说:‘这是我赚钱的绝招! 这一杆秤子里面是中空的,而且还灌有水银,所以我在买卖上占了不少的便宜,今天才能拥有这么多财富。 你可要善加利用这秤子啊! ’他儿子听了,心中暗暗惊讶,没想到自己的父亲竟然做出这么不道德的事。 可是父亲正病重,只好唯唯随顺,不便说明。 他父亲死了以后,他就将秤子烧掉了,并且努力行善,救济贫困,以弥补他父亲的罪过。 他这样真诚为善,不到三年,家产已经耗费了一大半,但对他来说,那倒是心甘情愿的。 可是没料到他的两个爱子相继夭折,使他伤心之余,常怨叹老天无眼,行善不得好报。 有一天晚上,他梦到一个地方,形状很像宫殿,见到一位官吏,坐在殿上,当面告诉他说:‘你父亲能致富,是他前世施舍财物的结果。 财富是命中应有的,其实并不必靠那水银秤;可是他心术不正,运用这种卑劣的手段,加了一身的罪业,至死不悟,自受苦报,这正是他的迷痴。 那时天帝知他用心贪恶,所以遣下破耗两星,投做你的儿子,以败毁你的家业。 家败之后,还要加以火烧。 而你呢? 也会受到你父亲的余殃,非但衣食不足而且短命。 你父亲以为有这么多的家产遗留给子孙,一定可以世代享受;可是他那里知道:儿子不能长寿,孙子是来败家的呢? 现在幸亏你存心善良,三年真诚为善,为父亲忏悔罪业,这是很难得的,所以天帝特别命令所司收回这两个败家子,不久将另降贤子,以光耀你的后代,并增长你的寿命。 你应该继续修善,不要埋怨天道不公平。 ’他醒之后,恍然大悟,行善更勤,后来果然连生了两个儿子,都中了进士。 (摘自第一九一期慧炬)上面这个故事使我们联想到印光大师全集的一段话,他说:‘一个人生儿子大概有四种原因:一种是报恩,一种是报怨,一种是还债,一种是讨债。 报恩是:因为他父母对于儿子,过去世有恩惠,为了报恩,就来做他们的儿子。 所以服劳奉养,生事死葬都称父母的心意。 世上的孝子贤孙,都是属于这一类的。 报怨是:因为父母对于儿女过去世有亏损的地方,为了报怨,就来做他们的儿子。 所以怨恨较小的,就忤逆父母;大的甚至为非作歹,闯下大祸,害及父母。 做父母的,活的时候,不能得到儿子的奉养,等到死了,还因为儿子的不争气,带著羞耻到九泉去,这是报怨的一种。 还债是:因为儿子在过去世,欠父母的资财,为著偿债就来做他们的儿子。 倘若债欠得多,父母就可以终身由他奉养;若是欠得少的,就不免半路死去;像读书才得了些功名而丧命的,做生意才得了些财利而身死的。 讨债是:因为父母在过去世,欠儿子的资财,为了讨债,就来做他们的儿子。 小的债不过损失些学费聘金,等到还清了,父母想望他成事业,而他忽然夭折,再也不留片刻;若是大的债,那做父母的损失,可就不止此数,必定要废业荡产、家破人亡才罢休。 ’如果我们明白上面这番道理,当我们行善拜佛,求子女病愈而子女反而去世时,我们千万不要灰心,因为说不定那死去的子女本来是来讨债报怨的,因为我们现在的忏悔行善和佛菩萨的慈悲,才停止了恶运。 这好比我们曾经得罪了某人,某人想来报仇,幸好我们透过了道歉赔偿或有势力的人为我们从中调解,才使对方怨恨消释而不再想报仇。 发布时间:2023-08-17 08:55:03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142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