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中国素食史话 内容: 谈到中国素食的起源,可以追溯自原始社会采集、农耕的活动,像我们的祖先神农氏就曾遍尝百草。 这些药草不仅可以入药,也供食用,经过上万年的挑选、试验、培育,渐渐累积成如今丰富的食用植物资源,成为我们宝贵的财富。 道家清修养性,极重视斋戒,认为素食为养生之道,且有助於修行。 儒家倡导仁爱的思想,孟子有言:「闻其声,不忍食其肉。」证明中国古代的哲学家对於素食是抱持遵行或提倡的态度的。 有人认为,素食的起源或与佛教的传入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实则释迦牟尼始创佛教,带着弟子沿门托钵,并没有什麽荤素的饮食禁忌。 最早的佛教教义也没有规定绝不能食荤。 释迦牟尼《四分律》即言,可食「不见、不闻、不疑为我而杀之肉」,也就是说佛门弟子不可蓄意吃肉,但若动物非因我而杀,「借光」吃肉是可以的。 考诸史籍,南北朝刘宋时期的《梵网经》虽曾明确规定「不得食一切众生肉,食肉得无量罪」,「不得食五辛」,但是真的遵行这两则戒律的并不多。 中国佛门真正倡行食素,应是始自梁武帝萧衍。 天监十年(公元511年),梁武帝召集众沙门,作《断酒肉文》,立誓永断酒肉,并昭告天下沙门严守此一戒条。 由此至唐朝,佛门素食遂成了风气。 纵观中国历史,素食也有很多是因为物资匮乏,肉食对广大百姓可望而不可及,不得已之下只好食蔬,而非自愿食素。 至於真正的素食主义者,他们有肉不吃则是为了提倡素食,是出自本愿、经过选择的。 因此同是素食,出发点却并不相同。 在素食世界中,我们可以看到佛教徒不杀生的慈悲之心,林园高士的淡泊之志,还可以看到席丰履厚者为了健康,为了尝鲜等种种不同的茹素理由。 人们基於对健康长寿的渴求,无论中外,都将一日三餐作为研究的重点。 据中国的《周礼》记载,当时的医学可分为食医、疾医、疡医、兽医四类,将饮食纳入医学的范畴加以研究。 中国素食理论的发展,当然也不例外。 中国最古的医籍《黄帝内经》,其中的《素问.脏气法时论》就曾记载:「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这段文字明白指出,在食物的四大来源里,谷类、瓜果、蔬菜就占了三类,可见素食的重要性。 而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则是一本记载农艺、畜牧、蚕桑等民事的书,其中也讨论到素食问题。 唐代佛教鼎盛,素食之风大行,不仅信奉宗教长年吃斋茹素者众,关於这类饮食、食疗的研究也极为蓬勃。 医学家孙思邈曾经针对饮食与健康的关系,提出「善养性者,常须少食肉,多食饭」的饮食观点。 此外,诸如食经、食方、食法之类与饮食相关的着作甚多,素食的研究更在其中占据了重要的分量。 像孟诜的《食疗本草》所记载的二百多种食疗材料中,素食就占了半数以上。 除了素食理论的精进外,唐代还发展出许多新的素食材料,更有象形素菜的制作。 宋代孙光宪的《北梦琐言》,所记皆唐末五代轶事,其中就记载着唐朝侍中崔安潜信奉佛教,不吃荤食,请客时用染色的面和蒟蒻做成十分逼真的猪肉、羊肉食品。 及至宋朝,素食似乎不再是百姓不得已的选择,而是人们喜好的饮食方式之一。 不论北宋的汴京、南宋的杭州,都有专营素食的店铺。 宋吴自牧所撰《梦梁录》中所记述汴京就有上百种不同的素食,林洪的《山家清供》、《茹草纪事》和陈达叟的《本心斋蔬食谱》等则是有关素食的重要作品。 元代忽思慧的《饮膳正要》更对素食的烹饪、品类及原料作了深入的研究。 到了明、清两代,素食又有进一步的发展,寺院素食、宫廷素食、民间素食三大系列并臻完备,风格各异。 宫廷素菜精致奢华,清宫御膳房专设有素局,能制作二百多种素菜;寺院素菜十分考究,各种素材均可入馔,还有佛菜、释菜、福菜等特别的称号;而民间也有各地着名的素菜馆,广受大众欢迎。 袁枚的《随园食单》、薛宝辰的《素食说略》是这一时期有名的素食食谱,记载了上百种蔬素菜品的做法。 薛宝辰笃信佛教,绝对拥护素食,他甚至认为肉食者都是昏庸之徒,凡品德高尚、淡泊明志的人,无不食素。 明、清时期还有其他两百多种着作,从素食与养生的关系为出发点,主张少吃荤食,力倡清蔬素食。 顾禄作过这样一首诗:「绿蔬桑下淡烟拖,嫩甲连胜雨又过;试把菜根来大嚼,须知真味此中多。」他认为茹素可使人神志清明、回归自然,可说是慈悲、健康之外另一种境界的追求了。 现代的中国素食不但汇集前人各派素食的优点,同时由於科学进步,物资流通,汲取了异国的饮食文化,再加上环境保护意识的兴起,素食之风不但方兴未艾,更将以崭新而多样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 发布时间:2023-08-17 11:05:38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143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