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陈健民:论往生之最低条件 内容: 陈健民:论往生之最低条件 无上甚深微妙论,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上师真实义《论往生之最低条件》陈健民金刚上师吾人学佛纵不能即身成佛,亦必求“带业往生”(林按:请参考文后按语)。 古德为令人人念佛,万修万去之愿望所笼罩,颇强调简易,结果万修不必万去。 余尝有愿,造《苟简论》以驳斥之,今且将此题,作一大概之陈述,使读者得知即此最低条件,亦不易获;自知猛省,加功用行,以求达到学佛之最低目标。 本人无意请求读者置易就难,故对相宗学者,如欧阻竟无等所谓“西方虽为圣凡同居土,然属三界以外,非破无明烦恼,决不能生。 ”并不盲从,彼相宗学者,藐视弥陀愿力,见惑太重,不足为据。 惟所谓易者,就日常实修反省所见,亦殊不如古德想像及宣传之简单;苟不切实追究到最低,而最可靠之条件,终不敢自欺欺人。 此为本文之动机。 今请将易于往生各说。 分别讨论如次:一.十念往生十念往生,凡有五说:(1)念佛十德,如毫光等观,详见《观无量寿佛经》。 此并不容易成就,仅观一德,尚难成就,何况十德,何况十六观? 净土门中,古德修此者,传记中少有记录。 (2)十念者有十种念法——即是:寂静念、清净念、不浊念、明彻念、离尘念、离种种念、离垢念、光耀念、可爱乐念、无能障碍念。 此种解析,原属多余,十种念法,无一不可,亦不必十。 (3)十念者十气为一念。 如一口气能念十句,则十口气能念百句,此说亦牵强附会,不过欲将一念略为加多也。 实则或十句或百句,皆懒人为之,真念佛者,何止此一百耶? (4)十念者十念相续也,谓当念念相续。 十者,举其整数也。 此说亦无多深奥理由。 (5)临终十念——此即正解,明明根据《无量寿佛经》。 如上五说,念佛十德,则太高深,其余三说.则太牵强;惟最后一说是为正说,而颇有研究之必要。 临终十念,易得往生之理由如次:净土宗,古德亦称之为时宗。 即以临终为念佛之正当时,而临终之人,亦为正当之机。 何以故? (1)临终之人,易生恳切殷重之心。 平日念佛,但做西方资粮,无常心不生起,则顺口溜过,心不迫切。 临终之人,因宿根发现,适遇明师法友,为之及时劝导,正如白刃新发于砥,极其锐利,其一念或十念,出于心版感入佛心,则远胜于普通早熟之机,不知其几万万倍矣。 早熟之机,正如俗机所云:学佛一年,佛在眼前;学佛两年,佛在天边。 其散漫、浮泛、放逸、轻易之态度,纵念亿兆之声,难抵临终者之一呼百诺矣。 (2)临终之人,不久即去,更无造罪之机会。 普通日常念佛之人,才下蒲团,便与恶人接近,便与罪业混合,随时随地,皆易随喜邪说暴行,所念佛号,早已染污不见,置于脑后矣。 杯水车薪,何能有济? 然吾人既已列于早熟之机,又未达到临终之时,宜如何方可得念佛求生之最低条件? 此下当再推究,今请先言其次:二.带业往生所谓带业往生,亦有二说,《无量寿经》则除五逆不能往生,《观无量寿经》则连五逆十恶;二者皆以念佛之力能忏除各罪。 其除者,盖属定业,正当处罚,自无暇念佛,临终亦无力提起正念;其不除者,业尚未定,念佛即忏悔而得往生,后人即谓可以带业往生。 诸感应录中,诸屠夫辈忏悔之后,亦有往生者矣。 相传僧雄俊曾还俗从军,死堕地狱,阎王询其生平,亦坦白认罪,然并非五无间罪,且谓亦曾念佛,今堕地狱,十方诸佛,岂可妄语? 言次,因此念佛之回忆,立即往生西方,无复地狱景况矣。 如此可征古事甚多。 至若定业,以其受报期近,正如人间,死刑执行,已在刑场,异日纵有大赦之典,亦无由享受救赎矣。 元(王+圭)法师曰:“佛能成万法智.不能灭定业;佛能穷亿劫事,不能化无缘;佛能度无量有情,不能度尽有情。 ”由此可知,如为不能忏悔之定业,亦不能带业往生。 《群疑论》且标有:“十种人,临终不得念佛。 一者,善友未必相遇,故无劝念之理。 二者,业苦缠身,不遑念佛。 三者,或偏风失语,不能称佛。 四者,狂乱失心,注想难成。 五者,或遭水火,不暇至诚。 六者,遭遇豺狼,无复善友,七者,临终恶友,坏彼信心。 八者,饱食过度,昏迷致死。 九者,军阵斗战,奄忽而亡。 十者,忽堕高岩,伤坏性命。 ”若再增上现代原子战争,特务政治等逼害,不能念佛之因缘更多矣。 纵令业可以带,苟如此临终不能念佛,则谁带之往生耶? 拙见以为:所谓带业者,乃带念佛以前之业,而非念佛以后所造之业。 盖以前之业,不管如何,或忏悔未尽,仍可原谅,带以往生。 若念佛以后,所造之业,决不容易带之,盖极乐世界,并非包庇罪人之所,念佛以后所造之罪,能令临终忘失正念。 如友人黄太。 临终时得佛友围绕助念,伊尚清醒。 自云:“我不能念,心中似另有人主张我不念者! ”吾人对带业往生,切不要看得太易。 三.往生条件除上最普通之“十念往生”与“带业往生”已略论及外,请就经中所载条件,而推究其最低者:□《无量寿佛经》(1)《无量寿佛经》之三辈往生。 上辈生者有五因缘:一者,舍家离欲,而作沙门;二者,发无上菩提心;三者,一向专念无量寿佛;四者,修诸功德。 五者,愿生安乐国。 具此因缘,临命终时,无量寿佛与诸大众,现其人前,即便随佛,往生安乐;于七宝花中,自然化生,住不退转;智慧勇猛,神通自在。 此上五者,愿生安乐国,为最低条件。 细研此条件,普通行人是否真正愿生? 当其临终,无法居留此世界,势必愿生;然在平日,处顺境人,妻、财、子、禄,几人愿生? 平日家庭和睦,社会融洽,必不愿生。 处逆境人,虽然牢骚满腹,心灰意懒,但恨命运不乖,只图求佛转好,亦不愿生。 西方既无女人,又无酒家,欣此厌彼,大有世问理由;欣彼厌此,则为反常颠倒,非至愚人,必不如此。 条件虽最低,无人肯行之。 (2)中辈生者有七因缘:一者,发无上菩提心;二者,一向专念无量寿佛;三者,多少修善,奉持斋戒;四者,起立塔像;五者,饭食沙门;六者,悬缯燃灯,散花烧香;七者,回向愿生安乐。 此上七因缘,亦以愿生为最低。 (3)下辈生者有三因缘:一者,假使不能作诸功德,当发无上菩提心;二者,一向专意乃至十念念无量寿佛;三者,以至诚心,愿生安乐。 如上三者,亦以愿生为最低条件。 事实上,一般人平日实不愿生,临终虽愿,亦悔之晚矣。 □《观无量寿佛经》之九品往生条件(1)上品上生有五条件:甲、发三心;乙、慈心不杀;丙、修诸戒行;丁、诵大乘经;戊、修行六念。 并无最低之条件。 (2)上品中生有四条件:甲、虽不持多经,能善解义趣;乙、于第一义,心不惊动;丙、深信因果;丁、不谤大乘。 第四条件为一消极条件,可称最低;然非最低之积极条件,无可修习者故。 有此消极条件,不必能生西方,无有往生资粮故。 (3)上品下生有三条件:甲、亦信因果;乙、不谤大乘;丙、发无上道心。 其中以不谤大乘为最低,理由已如上述。 无上道心,岂易发出? (4)中品上生者有二条件:甲、持五戒八戒;乙、不造众恶。 此二条件并非最低,能办到者,亦极少数。 (5)中品中生者有三条件:甲、持一日一夜八戒;乙、持沙弥戒、具足戒;丙、威仪无缺。 三者皆非易事。 (6)中品下生者有二条件:甲、孝养父母;乙、行世仁慈。 此亦不易办到。 (7)下品上生者有二条件:甲、命终时闻大乘经名;乙、命终时称南无阿弥陀佛。 此中最低条件即是临终念佛,上文临终十念已曾述及。 (8)下品中生者有一条件,命终时闻弥陀之十力威德。 此则必有助生大善知识在旁方可。 (9)下品下生者有一条件,虽造五逆十恶,命终时具足十念亦得往生。 此即带业往生之所根据,在第二带业往生中已曾述及。 □《维摩诘经》往生净土八法《维摩诘经》中往生净土八法:“一、饶益有情不望报。 二、代众受苦,所作功德,尽以施之。 又心等众生,谦下无碍。 三、于诸菩萨,视之如佛。 四、于所闻经,不生疑惑。 五、与声闻不相违背。 六、不嫉他供,不高己利。 七、常省己过,不讼他短。 八、恒以一心求诸功德。 ”此八法中,并无最低之条件。 日本净土宗,主张有信仰,而愿意去即可往生,不管行为如何。 此即所谓一心信愿,为最低条件,仔细研究,何尝容易达到? 昔者袁宏道往生之后,报梦与弟中道。 将其魂引至西方极乐世界,参观阿弥陀佛净土,并云:“大都乘、戒俱急,生品最高。 次戒急,生最稳。 若有乘无戒,多为业力所牵,流入八部鬼神众去。 ”故有信、愿而无戒、乘,仍然不易往生。 如上各说,侧重信、愿。 仍然必须一物,以为信、愿之原动力,为使信、愿坚定,必具足“出离之心”。 所谓出离之心,并非要出离身家,此实条件之最低者,下文请详言之。 四.出离心与信、愿、行的关系普通念佛人,非不信也,但不能圆满。 非不愿也,但不能坚定。 非不行也,但不能精进。 所以必须有出离心! 有出离心,然后能欣彼厌此,对信、对愿、对行,方能彻底。 此条件不可高,可低。 论高不至成佛,不能真正出离;论低,则外道亦有之也。 余所主张之出离心,不必出家作比丘,离家作处土。 或离开维持生活之正业。 但其心理,必存出离之念。 其程度之最低者,必如下述:1.必也爱阿弥陀佛,过于爱自己父母爱观世音菩萨,过于爱自己妻子。 爱大势至菩萨,过于爱自己儿女。 爱西方诸上善人,过于爱自己之亲朋眷属。 爱净土之楼阁,过于爱自己之房屋。 爱净土之莲花,过于爱自己之财产。 爱弥陀佛号,过于爱自己之名誉。 爱净业,过于爱自己职业。 爱功德水,过于爱自己饮食。 爱光明,过于爱自己之衣服。 爱共命鸟,过于爱自己之犬马。 此不过举例而已,可依此类推。 随时将净土与娑婆对比,而检查出离心。 必厌此而欣彼,方得往生。 2.随时警策(1)日落时警策:每见日落,应思念无常,思念西方。 古人诗云:“每到黄昏增善念,遥随白日下长天。 ”(2)睡时警策:俗语有云:“今晚脱了脚上鞋,不知明朝穿不穿。 ”常有无疾一睡而死者,故应于睡时加以警策。 先作死想,如今晚已死,尚有何事挂在心头? 如有重要心事,应设法摆开。 如有人事纠缠,应及早与人解脱。 常思老亲、弱子、娇妻、大厦,皆要抛下,如尚留恋,必是出离心不强;明朝还须加紧观察:家庭如火宅,妻于是冤家,儿女是债主。 随时提起正念,以免明晚睡时,又再做留恋妄想。 (3)梦时警策:假如得梦,希望得与往生有关之梦。 如梦见弥陀、观音、势至等。 明朝醒来,对未曾梦者,更应加功系念。 如梦见莲花,而莲花又分铁、铜、银、金、水晶、摩尼六种。 不论梦见何种,总应精进,求其更好者,则品位可加高矣。 (4)交时警策:自觉爱不重不生娑婆。 然而为敷衍对方,不能不如此。 当思现在的爱,就是将来往生之障。 如此应加警策。 应于枕边多多劝化,使对爱能远离,教以临终要诀,以为往生助缘。 (5)醒时警策:由于昨晚睡时警策,了知有不能往生之条件。 今朝醒来,当好好修行,否则天天如此过去,毫无意义。 古人诗云:“须臾人海还飞上,顷刻升天又落西。 ”又云:“此界犹如鱼少水,微生只似燕巢檐。 ”读之可发深省。 (6)食时警策:食时应想西方极乐世界各种天厨美味,自然发现,不劳觅食,何等愉快? 而我现在所食,不论动物、植物,均是伤生。 一天到晚,都是为此辛苦,何等苦恼? 古人诗云:“辛苦到头还辛苦,奔波一世枉奔波。 ”俗语又云:“今天端起这碗饭,不知明天端不端。 ”凡由于食,所造罪业,望弥陀为我加持。 若闭关者,食时须知施主恩,语云:“施主一粒米,重逾须弥山,若不能报答,披毛带角还。 ”又须知众生恩,古人诗云:“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7)出门时警策:古人诗云:“步出东郊门,遥望北郭墓。 ”读之可发无常心。 又云:“撒手便行无异路。 最初一步要分明。 ”余亦有诗云:“纵然打马长安路,依旧萧萧过白杨。 ”古人又云:“如今不做轮回梦,只走人间这一遭。 ”又云:“客路(立+令)(立+屏)无一好,人生聚合不多时。 ”吾今举脚、下脚,无非散乱因缘,故在路上,应念佛、念咒。 (8)应酬时警策:应想世态炎凉,不像西方与诸上善人,同聚一处之乐。 《昔时贤文》云:“请看世上揶揄客.杯杯先劝有钱人。 ”又云:“锦上添花天上有,雪中送炭世间无。 ”又云:“世情每逐炎凉改,人事多因治乱乖。 ”且想世上无百年不散之筵席,吾人诗云:“石崇不享千年富,韩信空成十大谋。 ”由此应悟。 故古人诗云:“无益语言休着口,不干己事少当头。 ”最好谢绝应酬或至少减少一部分,多多念佛。 (9)逆缘时警策:所谓逆缘时者,大概病障或魔障及不如意事。 吾人须知,最后归宿是西方极乐世界,故娑婆逆缘,就是往生西方之顺缘。 一般人不能警策者,是顺缘多、逆缘少之故。 古人诗云:“与其十事九如梦,不若三平两满休。 ”拙著《赞颂集》内,有《赞魔颂》,可以参看。 纵死缘现前,亦当欢喜。 (10)顺缘时警策:譬如财富积聚,有好房屋、美誉、名利时,应想古人诗云:“身后碑铭空自好,眼前傀儡为谁忙? 黄金不是千年业,红尘能催两鬓霜! ”“红尘大厦千年计,白骨荒郊一土丘。 ”如是思及全球,无一可满意者。 古人诗云:“在世更无清净日,临终那有出离时? ”念及好友时,当知“同居善友应怀我,已筑浮图欠合尖。 ”凡百顺缘,一场空欢喜,无非是愚痴。 古人诗:“可怜世上愚痴辈,不及花间智慧禽。 ”可以证明。 (11)忙时警策:应想一天生活,只此一个我,而发生许多因缘纠缠。 从朝忙到晚,有如五马分尸。 古人诗云:“举世都从忙里老,谁人肯向死前休? ”是故应向西方想念。 对此世界,只虚与委蛇为是。 (12)修时警策:应想到一天到晚,只此短时间,值得宝贵,将门关起,如闭短期关。 古人诗云:“万事了知犹堕甑,百年惟此可书绅。 ”自应好好念佛,声声相连,针针见血,刻刻提撕。 且读拙著文集,所述熟溜病对治方法,平时好好反省,免令“闲则修,忙则丢,死则休! ”五.临终业力现前与最低条件出离心之关系上面所谈十念往生及带业往生,皆侧重临终。 所谓十念者,是临终十念;而带业者,是带念佛以前之业。 故临终的业力,是值得研究。 《俱舍论》有颂云:“诸业于生死,随重近串习,随先作其中,即前前成熟。 ”故初应知平生所作之业,重者先报,轻者后报。 如有出离心之人,他所作之业,但与净业配合,不作邪业,所作皆正命正业。 同时加上出离心,殷重念佛,其业当然重在净业,而不重在世间业矣。 如无出离心,只信阿弥陀佛,对此世间,贪求者多,厌离者少,故其信稀微,其心浅薄,则俗业为重,净业为轻,在此关头往生最难。 又如净业与世间业相等,如半斤八两,不重不轻时,则分作业的远近。 先报近业,后报远业。 所谓远近者,谓接近临终之业先报也。 如其所作之业,远近相等,则视所作之业,临终时有增减因缘否? 如有助念,又常有净业习串,为善业的增上缘。 如郗皇后临终,为侍女扇坠面上,生大嗔恨,死后化蟒,为恶业增上缘。 总之,先报有增上缘,后报无增上缘。 本来梁武帝、后,双双信佛、念佛,曾作不少福德,苟无持扇之媵,何来坠扇之恨? 所以如此者,无出离心故也。 若有出离心者,早已将家属训练良好,能助念矣。 假如增减因缘亦相等,则报分先后,以何业作先则报先。 此事更可怜,吾人念佛,都是作业在先,念佛在后。 如以带业往生而论,则所带之业,是带念佛以前之业,而不带念佛以后之业。 有出离心者,则念佛以后作业皆净,先报仍可带之往生。 如无出离心,念佛以后,不能说不作业。 不论先报后报,皆有问题。 且常见居士念佛后,不改前非,譬如原来是不正业开荤馆,多杀生,后来念佛,不肯改开素馆,只将不正业所得提出少部分做好事。 如靠此往生,是蹄涔之水,决不能救车薪之火。 未有出离心者,信不完全,不是正信,以为继续邪业,一样可以往生;愿不完全,不是正愿,只愿作小好事,以为可带业往生,误解可带念佛以后之业。 一愿西方,极乐上善,一愿此间,富贵长久。 足踏两条船,以此为往生资粮,决不可靠。 故应好好反省,常常警策,主要是如何具足出离心。 六.临终之顺逆两缘普通儒家观念,只须有子孙易箦在旁,便算寿终正寝,完成五福;佛教临终,编有临终须知等类书,平日即应学习,且教训子孙如何助念。 此中分别将临终顺逆二缘详述,始知最低条件亦不易得。 如何增加顺缘助念,如何减少逆缘阻碍生西,当认清楚。 1.如何增加临终顺缘(1)当有明师益友,平日往来,勉励训导;或迁居净土宗寺庙附近安住,使一旦临终,便得明师益友前来助念。 (2)平日多多劝人念佛。 当知今日劝得多一人念佛,临终便多一人助念;今日劝得多人念佛,临终便得多人助念。 先且从自己妻子劝起,次劝儿女,次劝仆媵,次劝邻居,次劝闾阎。 今日生在念佛群众之中,明日死得念佛群众之助,因果决不爽矣。 (3)随时抽暇到寺庙中,承事香灯,瞻仰弥陀。 当知今日见佛于寺庙,明晚可望见佛于梦中,临终则必见佛来接引。 譬如交友,互相往来,岂有慈悲如阿弥陀佛,不能感应? 平日看电影、看跑马、看打球、看马戏团、看展览会、看博物馆、看动物园,有何利益? 不如省却此等时间,专心去寺庙看四大天王、看大雄宝殿、看阿罗汉堂,诚心诚意,刻心刻骨,今日多看一次,临终多得一助。 (4)随时抽暇到祖宗坟墓、华侨山庄、各教公共墓地,焚香供花,绕墓念佛;修密宗者,兼修颇瓦。 结彼鬼缘于今日,自得佛缘于临终。 神鬼之中,亦有闻法思报,一旦了知某某临终.亦必赶来助念。 今日吾人以一身赴尸林度鬼众,明日鬼众以多身乘临终助往生! 一公共坟场,何止千万鬼众? 多公共坟场,更非亿兆可数。 是以平日应走访不同坟场,多结念佛因缘。 如此,则十方三世诸佛菩萨常见此人、常念此人、常护此人,当其临终,自必全体皆来助念,正如《阿弥陀佛经》,上方、下方、东方、南方、西方、北方无量诸佛,悉皆称赞释迦本师,能于五浊恶世,说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5)凡见人死,信佛者,则入其家助念;不信佛者,则遥为念助。 凡见物死,如见杀鸡、杀鸭、杀鱼等,如不能劝阻,亦当助念,祈祷往生。 平日家庭,必绝对戒杀,略有余钱,即宜多多买鱼、龟、鳖、鸽、鸟等放生;必亲自赴大江,先代念皈依,次多念佛,祝其生则长寿念佛,死则带业往生;如此,彼或已死,亦知生前曾闻佛号于此人,死后必念佛号助此人。 不可以为物无知识,不知报效也。 高明之家,鬼窥其室者,盖欲守护也。 吾今助畜类以往生,佛必助吾人以上品,此亦因果之报,丝毫不昧也12.如何减少临终逆缘(1)上文已提出最低条件为出离心,虽非全然主张出家庭,住岩穴,对于正淫、正业、正食,简单生活,并不必过于刻薄。 然而近代文明进化,可以免除之事,较之古时所谓财、色、名、食、睡五欲,增加甚多,可免除之事亦多。 电影、电视、斗牛、斗鸡、赛马、赛跑、花街、柳巷、淫书、淫戏、纸烟、大麻、鸦片、毒丸、酒吧、歌女、麻将、围棋、茶楼、酒家、夜总会、跳舞厅,一切无关生计,罪业地带,各种恶习惯,应终身禁绝;既可省节时间以念佛,省节金钱以供佛,又可谢绝恶友,免除恶缘。 集中精力,以交善友,以结善缘,则临终惟有善友来助,必无恶友来扰。 平日不造恶业,临终必无恶缘。 (2)上文曾提到,每日睡前反省,何事罣在心胸,翌日必起而清理,使不再留在心中作障。 对于妻子儿女,如不能说服念佛,最好早日分家。 富者先将家财分开,令儿女各自成家,临终必不致因遗产争斗,尸尚未冷,而纷争已起;此种情况之下,必难往生。 犹忆香港某老居士,平日曾作各种功德,斋僧、供佛、立寺、建塔,十分热心,然其妻信基督教,儿女辈亦随其母信仰,如是彼本人完全孤立信佛,对彼妻子,不加劝导,以为任彼信基督,亦无妨害;不意老后,八十余岁,行动不便,神志亦昏,居然被其妻子勉强拖入教堂,强迫受洗;其后临终,不得正念生西。 此则大可警策未死之佛教徒,不可听其妻子,另信他教。 如不能说服,应即分家独处,宁可死在岩穴,不可听人摆布,死不安闲。 拙诗曰:“心依正法法依穷,穷到将亡必有终,终此一身何处死,死在野草碧岩中。 ”如此临终必得往生。 (3)有一等人,以为菩萨发心,当度众生;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问觉;儒家且说,和光同尘;地藏菩萨常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如君所言出离,岂非小乘自利耶? 此种说法,不自量力,是狂禅和,口头易滑,足跟难行。 吾人当发菩提心,以度众生,然不可冒充菩萨,不知自己足之所踏是何田地。 佛法不离世间觉,不是说佛法不离世间迷。 当汝人世间,与众放逸散乱,疯狂跳跃,沉醉恶作,狂嫖烂赌,是觉耶? 是迷耶? 是光耶? 是尘耶? 当知和光同尘,并非同流合污。 要到最高三摩地境界,方能和光同尘。 汝有如此三摩地,则早有自性弥陀,唯心净土,早已证得一心不乱,不必再谈下品下生之最低条件矣。 昔有一志士,愿以念佛功德,回向命终生地狱,得随地藏菩萨,常在地狱,以渡众生,结果临命终时,弥陀现前,志士拒绝生西,自谓平生念佛.但求生地狱,以度众生,不愿生西;弥陀笑曰:“先且到敝国受训练,具足三摩地,及一切度生需要之各种神变,然后乘愿往来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中,无有障碍,如愿度生。 目前汝去地狱,惟是受苦,何能度生? 地藏菩萨曾历多劫人身,修成菩萨,证得空性无我,故能入狱利人。 ”言次,乃携志士往生西方。 当知心不可不发,而行不可不检。 文殊之剑,可以交有德之士,不可交无力之婴。 应当自问功行,不可妄夸大话。 (4)又当知者,平日念佛尚且杂有妄想散乱、昏沉掉举,死时各种违缘集中,所有过去生中、本生中,一切债主、冤家、魔鬼、妖孽、巫魂、野鬼、魑魅、魍魉、药叉、鬼卒、死主、狱吏,一切不可知之山精、海怪,皆得恃此时机,前来清算,已无法开销。 故平旦应断绝一切染污之恶友往往来,三武虽毁灭佛法,然尚对儒道略有信仰,并非颠倒黑白。 翻转善恶,杀一切宗教徒,毁一切因果法;纣王剖比干心,只一人受害。 七.往生瑞相最低条件之推究上来所述,最低条件即是最可靠条件。 往生传记中,我曾指导黄梅侗君,作过统计。 最普通者是:(一)顶门后冷:然不一定是生西,此种后冷在脑顶,多属生天,故不可靠。 (二)预知时至:外道亦有之。 能生天者,必能预知时至,故亦不可靠。 (三)瑞香满室:外道亦有。 (四)祥光满室:外道亦有。 (五)西方三圣现前:此即可靠条件,然此亦有最低者。 最高者,三圣同在病人未死而神志清醒时来;中等者,是三圣同时在梦中来;最低者,是观音单独在梦中来。 由此可知,最低条件是梦见观音送莲花来。 如梦他人送莲花来,也不可靠,因外道生天亦坐莲花。 如修行人,时常在梦中能梦西方境界,及西方莲花,则此最低条件自是易得。 假如平时有无常心,厌此欣彼,异常坚定;则应常在梦中考察莲花情形,到临终才有往生把握。 如学佛多年,无此瑞相(密宗念咒的.亦有此瑞相),应随时策发出离心,直至取得梦中瑞相,方可放心。 至于密宗颇瓦,如只有顶肿、出血、插草外三相,而无基本智气、智脉、智点、智尊四事之成就,亦不可靠;详见拙著《迁识证量论》,载在《曲肱斋丛书文初编》中。 八.结归要言者现在同学中有四种与此最低条件不合者:(1)世事纠缠异常深厚,不易发起出离心;如偶有出离心,但不能相续发生力量。 (2)修时短促。 常为世事忙碌,每天常课,占时很短。 若以临终业力轻重而论,当然不能往生。 (3)精力分散。 有些学密、学禅,广学多闻。 又研习世间技巧,如学英文、藏文等,无常心不充足,出离心不完全。 常有很多新希望、新计划,无非消磨光阴与精力,不能把精力集中。 因此,照业力增减因缘而论,是增上缘少,减损缘多,对往生亦无把握。 (4)工夫杂乱。 将佛教、道教、印度教等,凡可以将身体保留在此婆婆世界之一切因缘,皆收集之,因此工夫不能纯一。 由于上述四种缘因,产生三种结果,是:不信、不愿、不行。 (1)盖只信死后有佛接引,不信生前有佛监视。 (2)但愿死时往生,不愿随时准备往生。 因忆古人诗云:“更就今朝成佛去,莲邦化主已嫌迟;那堪五欲更多者,管取轮回无已时。 ”又云:“梦中哭向佛,愿早死便得;小小莲花开,永超生死窟。 ”假如问他愿不愿往生,他必答“愿。 ”便以为信、愿、行具足矣。 苟仔细考察,日常条件与愿望,都是不愿往生,故如以婆婆世界与极乐世界对比观照,并不能经常生起出离心,所答之愿是“另案办理”,不是日常相续之愿。 严格说来,根本不愿往生。 (3)但行简易放逸之行,不行专精纯一之行。 如此决定不能往生,为与最低条件不合,缺乏出离心故。 夫最低云云,乃属基础,非是止境。 深愿行者,对世法,则逐步摆脱;对往生法,则节节推进。 一日乃至七日,十念乃至万念,时时决愿往生,处处预防难生。 由下品下生乐门地,推进到下品中生贤觉地,下品上生真觉地;中品下生无漏地,中品中生明力地,中品上生善觉地;上品下生离垢地,上品中生无垢地,直至上品上生真色地,则证正觉矣。 然从此九品,下视基础,则无一品可以脱离此最低条件。 愿与读者,早日筑此基础,无负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之厚望,则幸甚矣。 发布时间:2023-08-17 11:20:45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143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