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念佛感应录【第一集】附录 内容: 【附录一】按语汇集慧净法师1. 讨论佛法天神拥卫若念佛者诸佛护持念念在道善神恭敬散心杂话恶鬼吐痰吾人终日常被鬼唾何不一向专称佛名古德学佛唯为生死今人学佛只作高谈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孔子所叹(壹之一)2. 弥陀愿言十方众生称我名号必生我国言众生者上自天人下至地狱鬼畜虫蚁以此观之此八八儿必生极乐证大涅盘人而不知知而不念劣于畜生可痛惜哉(壹之二)3. 不知信心亦无愿心唯嗜肉味常称佛名以称名故皆得往生此是弥陀本愿功能弥陀誓言称我名号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弥陀今现在世成佛众生称念必得往生(壹之三)4. 曾为高僧及戒行僧转世便迷再度造业若其末路能修净土一世解脱不贻后悔生死路险轮回可怕六道未出难免堕落我等行人借镜支某誓生极乐不蹈覆辙(壹之四)5. 出家为尼已是难得苦行卅年更属不易唯仗自力无他力持烦惑未伏再度沈迷余门学道蚁子登山念佛往生风帆顺水不生极乐尚在娑婆一旦生西永断轮回(壹之五)6. 念佛婆子宗乘教理一无所知唯佛是念命终之后瑞应神奇确证往生无可怀疑生前慧解不及僧尼身后果证僧尼不及自力难脱念佛易生不可自负误了前程(壹之六)7. 大集经言:若人但念阿弥陀是名无上深妙禅古德云:一句弥陀无别念不劳弹指到西方又云:随缘开妙法教众得真情圣道多辛苦西方一路平(壹之七)8. 圣道门者:极智慧,证涅盘;净土门者:还愚痴,生极乐。 圣道门者:自力也,难行也,万中无一;净土门者:他力也,易行也,百即百生。 圣道门者:纵令圣人根性,尚须三祗百劫,方证极果;净土门者:即此崔婆痴头,唯凭一句六字,往生成佛。 (壹之八)9. 别无他能只是念佛一槌一佛念佛不辍留偈立化面不改容异香芬郁天乐鸣空念佛作务两不相妨士农工商皆可模仿但愿如是依样行持寻奇觅巧将成虚度(壹之九)10. 愚痴无智朴实无伪心口忆念生佛宛然日夜时处念念不舍终日娑婆终日极乐虽在六道已出三界一生净土永绝轮回念佛一法方便直捷善恶贤愚毫不简别(壹之十)11. 念佛一法行住坐卧时处诸缘悉皆不妨信口念佛身是道场任声称名与佛同在随闲随忙不忘念佛念兹在兹动静一如念佛愈熟处事愈明念佛心净净则慧生(壹之十一)12. 软动之类至极无知亦能念佛脱离三涂可知念佛殊胜简易若不念佛求脱无期念佛一声得生人中若愿净土亦必往生弥陀誓言恶道众生皆生我剎悉使成佛(壹之十二)13. 若人问曰何等众生能得成佛断然答曰念佛众生能得成佛念佛成佛弥陀本愿释尊所弘诸佛所赞(壹之十四)14. 弥陀救度随时存在随地存在毫无条件何人皆是被救之人何时皆是被救之时弥陀功德回施众生令诸众生福慧具足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是故众生不论何人愿生彼国即得往生(壹之十五)15. 一句弥陀不论缁素不论善恶不论信疑只要称念不知不求便有如此光景现前不论何人常念佛者顶现圆光身现佛相凡夫肉眼虽不能见法尔自然有此道理(贰之一)16. 因宿善故遇缘皈依因宿冤故爆炸伤身若皈依后依教念佛预解宿冤可免此难念佛能得现当二益现世安稳往生成佛祸福无门唯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贰之八)17. 群魔乱舞如野干吠念佛音声如狮子吼狮子一出百兽潜踪佛声一出群魔遁迹烦恼之身无常之世应依弥陀安身立命身心性命信托弥陀任何时地忆佛念佛(贰之九)18. 肉体是客心是主人肉体虽死此心不死临终之时随其心念应其方所投生其处若其心念忆佛念佛当下与佛磁光相融光相融故被佛摄取一念之间生于净土(贰之十一)19. 万法由心随感而应忆佛念佛佛随心现念佛之人机法一体与佛同在出入相随(贰之十二)20. 弥陀光明最尊第一诸佛光明所不能及佛光所在能除戾气解冤释结转恶成善若在三涂见此光明无复苦恼皆蒙解脱鬼神之处不祥之地应置佛名以度幽灵(贰之十三)21. 王铁珊者位居将领一声令下万灵丧命只有造业不信佛法不知教理亦未皈依病重身危群鬼现前三日不眠命在旦夕参禅悟道打斋拜忏斯等修行缓不济急只有念佛不可思议一念弥陀群鬼远离再念弥陀当夜安息念念弥陀重病痊愈不问善恶不问信疑圆顿简易无法能比(参之二)22. 一灯入室长暗顿明一佛当令群魔退听一向专称弥陀佛名既能解冤又得往生琥珀取尘磁石吸铁我等恶业如尘如铁弥陀佛名如珀如磁应作此想常称佛名(参之三)23. 闻佛名号虽无信心亦不称念也成道种以由知故遇境逢缘便能提起当下免难犹如陈企因念佛故冤鬼不现遂起信心毕世念佛临终往生归述前因亲现妙相倘未预闻不知念佛被鬼夺命永劫沉沦(参之四)24. 念佛之人佛光摄取念佛之地龙天护持大命将终宿冤显现自己他人应当念佛鬼闻念佛解冤释结业消慧朗超生善趣一句佛号度人度己缁素贤愚无不堪宜(参之五)25. 因杀生故阻碍前程因念佛故化解杀冤人生一世不如意事十常八九皆由业故阿弥陀佛万德洪名一称佛名万德齐圆是故念佛最能消业业消慧朗障尽福崇(参之六)26. 念佛一声光来暗去鬼离人安灵验神速六字名号亦是光明是故名曰光明名号故念佛人在佛光中业消智朗障尽福崇机法一体生佛不离现世安稳命终生西(参之十一)27. 冰生于水而寒于水青出于蓝更胜于蓝同学净土若知本愿既超他人亦能利生弥陀本愿救度有情人天鬼畜平等往生但闻本愿生起因缘一念信受实时被救(参之十四)28. 儿女虽多父母之心特怜病子时加抚慰众生虽多弥陀之悲常怀苦机必欲救度念佛之人身在红尘其心魂魄常在名号弥陀与我常相左右一人念佛视同二人(肆之十二)29. 口虽未言佛已先知音虽不合佛解其意愿子免难子即免难愿生彼国亦必往生佛智如何虽未明信一向称名暗合道妙欲学净土宜还愚痴称名念佛无义为义(陆之一)30. 发出离心,即冥府除名;发愿生心,岂不净土挂号乎! 此是自力,何况他力。 (柒之七)31. 以己功德,回向西方,此自力也;弥陀功德,回施众生,此他力也。 自力尚得往生,何况他力。 (柒之八)32. 何以如此欢喜的死难道死亡不可怕吗信佛救度安心满足面对临终兴奋雀跃舍苦恼身证涅盘乐正在此时即将呈现一生净土永不轮回光寿无量神通自在(拾之三)33. 弥陀救度已是现成主动平等绝无条件不论何人当下信受当下获救活着往生吃荤吃素毫无限制然而佛子学佛悲心戒杀护生敦伦尽份自行化他佛心欢喜(拾之六)34. 婴儿吸乳虽不识味身自生长病人服药不识药性任运得愈知或不知念佛往生亦复如是(拾壹之一)35. 张钟馗,贩鸡恶人,异香满室;张善和,杀牛屠士,祥云遶家。 转地狱火,乘宝莲台,瑞应昭灼;皆凭最后善知识之开示助念也。 (拾壹之三)36. 无边苦海回头是岸千年暗室一灯能明既知弥陀怜愍恶人救度苦机得救有望当生感恩痛自悔责学佛大悲自行化他若无正信心怀侥幸安心造恶将更沉沦恶人应当以此为药不可误解反成病根在娑婆时虽谓带业若生西方无业可带(拾壹之四)37. 阿弥陀佛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无所不知阿弥陀佛常在我旁调摄着我等待着我若我回心忆佛念佛弥陀与我感应道交现世护念临终接引眼前事实岂能不信(拾壹之十九)38. 现世祖灵过去冤亲或有跟随在我身边亲而苦者望我荐拔若是冤魂伺机报复我若念佛或往听经此之冤亲正好得度闻佛本愿救度之义能解冤结能荐冤亲(拾贰之四)39. 临终苦逼冤魂现前何法能救唯靠佛缘但教称名佛光照护身心安稳自他皆度若不念佛必堕地狱辗转三涂求出何期念佛功德不可思议皆是弥陀大悲愿力(拾贰之七)40. 不论善恶不论诸缘一称佛名佛即现前凡夫肉眼虽不能见鬼有五通自能明辨救度苦机是佛本愿主动平等绝无条件愿生者生称念者生有此信心一念即生(拾贰之八)41. 不论知不知、信不信、学佛未学佛,只要念佛,其身便有光明,便能解冤结、消业障、增福慧。 此乃自然之事,就像点火必烧,吃饭必饱。 又,凡愿生极乐者,皆得往生。 我们即使未想往生,弥陀也非要我们往生不可;故众生愿生之心与弥陀摄生之心,两者是自然感应道交的。 愿生者必生。 念佛者必生。 如此知,如此行,不求信心决定,决定之信,自在其中。 昙鸾祖师云:「经言:若人但闻彼国土清净安乐,克念愿生,亦得往生,即入正定聚。」又云:「信佛因缘,皆得往生。」又云:「愿往生者,皆得往生。」善导大师云:「众生称念,必得往生。」又云:「一向专称弥陀佛名。」(拾壹之二十)42. 人虽昏迷或断气多时多日,除非重业立即投生,否则神识灵敏,反胜平时,四周动静,一清二楚。 佛智师昏迷时,正面临升沉交关之际,心中黑暗,前途茫茫,处在极度惶恐不安中。 当旁边有人念佛,即见光明出现;自己闻到佛号声,身心亦散发出光明,(不论何人、不论信疑、不论净秽,只要念佛,身心就有光明;若当下命终,蒙弥陀光明摄取之救度的机率极大。)心情便逐渐安稳下来。 又听闻到从未听过的「圣净分判」之开示,得知通途八万四千法门是圣道门自力难行道,而弥陀本愿无条件的悲救是净土门他力易行道,当下领受,当下获救,必定往生。 因而从心中涌出一股领受救度而想念佛的情怀,随即冲出一句「啊」! 此后其心处在念佛状态的安稳之中,直到断气往生。 而在往生前早已见过佛,这是很自然而平常的心路历程。 故为人宣说本愿救度之义,让其三毒、杂念之心安住在不论行住坐卧的「一向专称弥陀佛名」之中,是净宗的目的,也是易行的极致。 (拾壹之十四)【编者注】《念佛感应录》(一)内容共分十二大类,括号中之编号,前面为类形,后面为故事之则数。 【附录二】不论如何慧净法师作不论如何,弥陀本愿,犹如金刚,永不改变。 不论如何,弥陀念我,如母忆子,永不舍离。 不论如何,弥陀时刻,与我同在,永不嫌弃。 不论如何,造恶众生,需要弥陀,本愿救度。 不论众生,如何污秽不净、虚假谄曲,弥陀救度,永不改变。 不论众生,如何贪爱瞋憎、愚痴狂恶,弥陀救度,永不改变。 不论众生,如何罪深障重、苦恼强盛,弥陀救度,永不改变。 不论众生,如何五逆谤法,缺乏修行,弥陀救度,永不改变。 因有本愿,使人安心,使人希望,使人善良。 因为不论如何,不论如何,南无阿弥陀佛都必救度。 南无阿弥陀佛都必救度——与佛同在当你悲伤时应知我也在哭泣当你高兴时应知我也在欢喜信心念佛人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在一起  发布时间:2023-06-20 08:48:41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14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