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降魔的无上妙诀 内容: 魔教教主:   ……如果哪位博士生交出陈博士这种样的帖子当作业,立即罚抄《金刚经》一百遍,再革出师门,削去顶上方帽,打入大一好好补补基础课。 (编按:系对一篇关于署名某博士的外道人士污蔑佛教的贴子的评论。)  zf:   “教主”真慈悲,对这样不争气且诽谤佛法的“博士”还要“罚”抄《金刚经》一百遍,用心良苦! 抄此无上经典,名为惩罚,实乃喂药:为其将来走向解脱埋下种子。 “教主”行于魔界,实为真实利益魔子魔女,想来一定与魔界行不污菩萨同门。 聋猫:   请各位帮忙。 近来念佛总有魔障,不知道如何破解。 zf:   降魔的无上妙诀  猫兄,这几句“口诀”被天台宗祖师视为降魔的无上妙诀:   魔界如即是佛界如(zf注:“如”即真如。)  魔界如佛界如不二不别  我等不离是如  魔界相即是佛界相  魔界法佛界法不二不别  我等于此法相不出不过(zf注:“此法相”指魔界法、魔界相。)  魔界无有定法可示  佛界亦无定法可示  魔界佛界不二不别  上述口诀亦是入“不二法门”之妙诀。 只不过此口诀要用得起来,必须对“如”和“如的不二不别”有真切体验。 无论如何,将此口诀放在心中,将来总会有大用。 以此因缘,将此无上妙诀奉献坛上诸兄。 口诀之出处──《佛说首楞严三昧经》  海印:   妙诀! 另一个问题,修显教者,若持咒语、口诀或助念超度类事,是否应以心持为要,而依据具体情况不必过分执著形式呢? 这样效果如何? 比如上述口诀,若能明白其义,融于心念之中,在遇到魔相时,因明白道理而不动摇,是否可以算受持口诀呢? zf:   形式是为目的服务的,执著形式,本末倒置。 形式的起源可能是因为众人协作,若众人一起行事,没个规矩恐怕也不行。 但根本上,修行之事在意不在形。 将《首楞严经》中的开示冠以“降魔口诀”,乃在下哗众取宠之举。 但实际上,佛经中的开示哪一句不是实修的“口诀”? 《金刚经》《心经》是修持般若波罗密多的口诀,《普贤行愿品》是修习普贤行的口诀。 若将上述口诀,明白其义、融于心中、遇魔相时、心不动摇,这样还不算受持口诀的话,我真想像不出真正受持口诀应该是什么样子! 智行:   在下手头有个共修课本就有这句话,麻烦的是,诵的人大多惊讶不知其中所云,解释起来很费力,呵呵。 zf:   天台智者大师的相关开示  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  隋天台智者大师说  三明破魔法者。 当用三法除却魔罪。 一者了知所见闻觉知皆无所有。 不受不着。 亦不忧戚。 亦不分别。 彼即不现。 二者但反观能见闻觉知之心。 不见生处。 何所恼乱。 如是观时。 不受不分别。 便自谢灭。 三者若作此观。 不即去者。 但当正念。 勿生惧想。 不着躯命。 正心不动知魔界如即是佛界如。 魔界如佛界如一如无二如。 于魔界无所舍。 于佛界无所取。 即佛法现前。 魔自退散。 既不见去来。 亦不忧喜。 尔时岂为魔所恼。 复次亦未曾见有人坐中。 见魔作虎来剩食此人。 骨肉狼藉。 正是怖人。 令心惊畏耳。 都无实事。 当知虚诳。 如是知已。 心不惊怖。 复作是念。 设令是实。 我今身命为道故死。 何足可惧。 今我此身随汝分别。 心如金刚。 不可回转。 如是或一月二月。 乃至经年不去。 亦当端心正念坚固莫怀忧惧。 当诵大乘方等诸治魔咒。 默念诵之。 存心三宝。 若出禅定。 亦当诵咒自防忏悔惭悚。 及诵波罗提木叉戒。 邪不干正。 久久自灭。 事理除魔。 其法众多。 非可备说。 行者善须识之。 方便除灭故。 初心行人。 欲学坐时。 必须亲近善知识者。 为有如此等难。 是魔入人心时。 能令行人证诸禅定三昧智慧神通陀罗尼。 何况不能作此小小境界。 若欲知之。 诸大乘经。 及九十六种道经中。 亦少分分别。 今略说此。 为令行者深知此意。 则不妄受诸境。 取要言之。 若欲遣邪归正。 当观诸法实相。 是故摩诃衍论云。 除诸法实相。 其余一切皆是魔事。 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觉意三昧  隋天台智者大师说  首楞严经云。 魔界如即是佛界如。 魔界如佛界如。 一如无二。 如是故不出魔界而得佛界。 当知观空即度他化天子魔。 菩萨行三空正观。 即时不复恐怖四魔。 亦不得四魔而能度四魔。 故释论云。 除诸法实相。 其余一切皆名魔事。 若能善修实相即无魔事。 是故行者善观此意修行三昧。 终无魔事。 若离此观分别忆想必定堕魔网中。 故释论云。 若分别忆想即是魔罗网。 不动不分别是则名法印。 复次行者能善修如上三观。 破一切法心无所著。 虽知众生空相而常念大悲。 不舍一切众生。 学诸波罗蜜起十力。 观察法界种种法门。 长养一切诸善功德。 savelife:   请教您是如何体会和实践“我等于此法相不出不过”的? 并请您谈谈您引用的这个口诀和菩提心的关系。 zf:   琉璃兄、Save兄请进,“口诀”最初出自一群魔女之口,未读过《佛说首楞严三昧经》的同修闻此可能吓一跳。 当然这些魔女已被佛菩萨度化,生起无上菩提心,虽现魔女身,实为菩萨。 通常行人对魔界和佛界的态度是破除魔界去证取佛界。 此时若无正见,容易堕在有魔界这一实法可破,有佛界这一实法可取的邪见之中。 “口诀”之中明示:“魔界无有定法可示,佛界亦无定法可示”,由此去除行人的“得失”见。 进一步,“魔界如即是佛界如,魔界如佛界如不二不别”,正因为真如的这种不可分别性,法界之实相恰恰是“魔界相即是佛界相,魔界法佛界法不二不别”。 正因为魔界佛界不二不别这一属性,修行之时如果魔界现前,行者完全不须破除魔界之法相(“我等于此法相不出不过”之意),而应用心体会魔界佛界的不二性,于魔界上现见佛界。 如何于魔界上现见佛界? 修净土者当深信,弥陀之名号具足如来之万德,因此如来名号即是佛界;持咒者应知,如来真言即是如来即是佛界。 法界实相之中,魔界必与佛界同在,因此见魔界的当下即是闻佛名号闻佛真言,即是亲见如来之三十二相。 认识到魔界佛界之完全平等性后,菩萨唯愿心中佛界常显、魔界常隐。 佛界常显方能利益无量众生故──这就是菩提心。 在下上述见解多是纸上谈兵。 点滴心得愿与诸兄分享,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翁阿轰:   用心体会魔界佛界的不二性,于魔界上现见佛界! 学生对这句的理解是:佛、魔都是为度生而做的方便说,其实都是假名。 有比量的方便是进入无比量的实相的阶梯,去除佛魔对立,认知不二才是驱除魔境的根本。 所以,有佛有魔的时候就是魔境! 而魔境即与佛境不二,那就没啥可驱除的。 没啥屁事啦! ……却不无。 还要“菩萨唯愿心中佛界常显、魔界常隐。 ”是为慈悲。 明了真如不二后,还要有所谓“慈眼视众生”,才不离慈悲本怀。 zf:   体性平等,利用不同。 空慧若不为无上菩提而修,不名般若波罗密多。 而菩萨成就菩提的目的是利益众生。 莫忘普贤行愿品中之“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 zf:   翁兄,将“降魔口诀”改动一字,成为……  三界如即是佛界如  三界如佛界如不二不别  我等不离是如  三界相即是佛界相  三界法佛界法不二不别  我等于此法相不出不过  三界无有定法可示  佛界亦无定法可示  三界佛界不二不别  依在下浅见,维摩诘居士即是实践上述“口诀”的典范。 古慈:   因拜读谈先生文-后学近来也在再度读此经,后学感觉-问疾品──启发很大。 zf:   请进,《首楞严三昧经》中有一位菩萨叫“魔界行不污”,此菩萨的行相与维摩诘有类似之处。 藏地宁玛派将维摩诘称为大圆满祖师,汉地禅宗把维摩诘视为禅师典范,可见禅宗与大圆满确有甚深因缘。 附录一:   《首楞严三昧经》相关章节选录  后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译  尔时会中有一菩萨名魔界行不污。 白佛言。 唯然世尊。 我今当现于魔界中。 以自在神力令魔得住首楞严三昧。 佛言随意。 时魔界行不污菩萨。 即于会中忽然不现。 现于魔宫语恶魔言。 汝宁不闻佛说首楞严三昧。 无量众生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出汝境界。 亦皆当复度脱余人出汝境界。 魔即报言。 我闻佛说首楞严三昧名字。 以被五缚不能得往。 所谓两手两足及头。 又问恶魔。 谁系汝者。 魔即答言。 我适发心欲往坏乱听受首楞严三昧者。 即被五缚。 我适复念。 诸佛菩萨有大威德难可坏乱。 我若往者或当自坏。 不如自住于此宫殿。 作是念已。 即于五缚而得解脱。 菩萨答言。 如是一切凡夫忆想分别。 颠倒取相是故有缚。 动念戏论是故有缚。 见闻觉知是故有缚。 此中实无缚者解者。 所以者何。 诸法无缚本解脱故。 诸法无解本无缚故。 常解脱相无有愚痴。 如来以此法门说法。 若有众生得知此义。 欲求解脱勤心精进。 则于诸缚而得解脱。 时魔众中七百天女。 以天香华末香涂香及诸璎珞。 散魔界行不污菩萨。 而作是言。 我当何时于魔境界而得解脱。 菩萨报言。 汝等若能不坏魔缚。 则得解脱。 云何名为魔缚。 谓六十二见。 若人不坏此诸见者。 即于魔缚而得解脱。 天女复言。 云何名为不坏诸见而得解脱。 答言。 诸见本无所从来去无所至。 若知诸见无去来相。 即于魔缚而得解脱。 诸见非有非无。 若不分别有无。 即于魔缚而得解脱。 若无所见是为正见。 如是正见无正无邪。 若法无正无邪。 无作无受。 即于魔缚而得解脱。 是诸见者。 非内非外亦非中间。 如是诸见亦复不念则于魔缚而得解脱。 七百天女。 闻说此法即得顺忍。 而作是言。 我等亦当于魔界中行无所污。 度脱一切魔所缚者。 尔时魔界行不污菩萨。 语恶魔言。 汝诸眷属已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汝作何等。 恶魔答言。 我被五缚不知所作。 菩萨答言。 汝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当从此缚而得解脱。 时诸天女慈愍魔故。 皆作是言。 可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勿于安隐生怖畏想。 勿于乐中而生苦想。 勿于解脱而生缚想。 尔时恶魔生谄曲心。 而作是言。 若汝舍离菩提心者。 我当发心。 时诸天女以方便力。 而谓魔言。 我等皆已舍离此心。 汝便可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若一菩萨发菩提心。 一切菩萨亦同是心。 所以者何。 心无差别。 于诸众生心皆平等。 尔时恶魔。 谓魔界行不污菩萨言。 我今当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以是善根令我缚解。 说此言已。 即自见身从缚得解。 时魔界行不污菩萨。 以神通力放大光明。 现净妙身照于魔宫。 魔自见身无有威光犹如墨聚。 时魔众中二百天女深着淫欲。 见此菩萨身色端正起染爱心。 各作是言。 是人若能与我从事。 我等皆当随顺其教。 时此菩萨知诸天女宿缘应度即时化作二百天子。 色貌端严如身无异。 又作二百宝交露台胜魔宫观。 是诸天女皆自见身在此宝台。 各各自谓。 与此菩萨共相娱乐。 所愿得满淫欲意息。 皆生深心爱敬菩萨。 菩萨即时随其所应而为说法。 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时魔界行不污菩萨。 谓恶魔言。 汝可诣佛。 魔作是念。 我缚已解。 当诣佛所坏乱说法。 尔时恶魔眷属围绕行诣佛所白言。 世尊。 勿复说是首楞严三昧。 所以者何。 说是三昧。 我身即时被五系缚。 唯愿如来更说余事。 时坚意菩萨。 谓恶魔言。 谁解汝缚。 答言。 魔界行不污菩萨。 解我系缚。 汝许何事而得解缚。 魔言。 我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尔时佛告坚意菩萨。 今是恶魔。 为解缚故发菩提心非清净意。 如是坚意。 我灭度后后五百岁多有比丘。 为利养故发菩提心非清净意。 坚意。 汝观首楞严三昧势力佛法威神。 是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 以轻戏心贪利养心随逐他心。 闻是三昧而发菩提心。 我皆知此心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得作因缘。 何况闻是首楞严三昧。 能以净心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当知此人于佛法中已得毕定。 坚意菩萨白佛言。 世尊。 今此恶魔闻说首楞严三昧。 为解缚故发菩提心。 亦得具足佛法因缘耶。 佛言。 如汝所说。 恶魔以是三昧福德因缘及发菩提心因缘故。 于未来世。 得舍一切魔事魔行魔谄曲心魔衰恼事。 从今已后。 渐渐当得首楞严三昧力。 成就佛道。 坚意菩萨。 谓恶魔言。 如来今已与汝授记。 魔言。 善男子。 我今不以清净心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如来何故与我授记。 如佛言曰。 从心有业从业有报。 我自无心求菩提道。 如来何故与我授记。 时佛欲断众会疑故。 告坚意言。 菩萨授记凡有四种。 何谓为四。 有未发心而与授记。 有适发心而与授记。 有密授记。 有得无生法忍现前授记。 是谓为四。 唯有如来能知此事。 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知。 坚意。 云何名为有未发心而与授记。 或有众生往来五道。 若在地狱若在畜生若在饿鬼。 若在天上若在人间。 诸根猛利好乐大法。 佛知是人过此若干百千万亿阿僧祇劫。 当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又于若干百千万亿阿僧祇劫。 行菩萨道。 供养若干百千万亿那由他佛。 教化若干百千万亿无量众生。 令住菩提。 又过若干百千万亿阿僧祇劫。 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号字如是。 国土如是。 声闻众数寿命如是。 灭后法住岁数如是。 佛告坚意。 如来悉能了知此事复过于是。 是名未发心而与授记。 附录二:   新角度看维摩诘  无畏金刚(Dorje Jigdral,谈锡永)在《印度密乘源流考略》一文中认为,维摩诘乃大圆满法的人间祖师。 现将该文中的部分内容摘录如下。 印度密乘源流考略 节选  谈锡永  在密乘起源这问题上,格鲁派的说法有点含糊,宗喀巴大士的《密咒道次第广论》,其弟子克主杰的《密宗道次第论》都不对这问题有具体意见。 至于《时轮续》,则谓系于释尊成道后第一年之三月十四日,释尊现比丘身说《般若十万颂》,又于南印现身说《时轮续》,其后,此续传于金刚手化身之月贤王(Suchandra),有一万二千颂。 月贤是北印香拔拉的国王。 但宁玛派的说法则与此不同。 在此应知,宁玛派的说法,应该即是印度诸师的传统说法,如敦珠宁波车的《宁玛派教法史》说,密续的来源有三:   第一,为普贤王如来在色究竟天,示现为金刚持相,为五方佛及其眷属所说。 第二,其后,文殊师利菩萨化身为金刚锐(Tiksnavajra),向天人说密法;观自在菩萨化现为甘露药王(Amrtabhaisajya),向龙王说密法;金刚手化现为愤怒尊身,向药叉众说密法。 此外,关于大圆满法系,则以诸佛加持力,由金刚萨埵(即金刚心)传于帝释天王子最胜心。 第三,佛灭度后二十八年,天、龙、药叉、罗刹、人等五大持明,将密法向人间传播。 关于此五持明之名,汉文译文如下(《西藏古代佛教史》,刘锐之译):天之持明渣鼎初忠、龙王持明王左波、药叉持明星箭面、罗刹持明罗爵他丁,与人之持明赖渣啤……。 然而这五个名字的翻译,实际上有问题,近年来敦珠宁波车的《宁玛派教法史》已有英译本,对比英译,此五大持明实际该是:天人持明耶舍持护天(Yasvi Varapala)、龙族持明现毒龙王(Taksaka)、药叉持明焰口药叉(Ulkamukha)、罗刹持明黑齿罗刹母(Matyaupayika)、人持明离车族维摩诘(Vimalakirti,The Licchvi)。 如此翻译这些名字,才能够跟佛经中原有的译名对得上,如若不然,便很容易认为这五大持明在佛经中不见经传。 也许正因为这层关系,所以该书的汉译本出版已近二十年,却未见有学者提及宁玛派的说法,这也很难怪,名字太陌生,学者便不加重视,而且会认为无可稽考。 说维摩诘是传播密法的人持明,除了敦珠宁波车之外,其他宁玛派学者的英文著述亦有提到(如《Buddha Mind》,Tulku Thondup Rinpoche著,Snowlion出版),因此这说法就特别值得注意。 而且《维摩诘经》在西藏并不流行,因此提出维摩诘为密续持明,不应该是西藏诸师的创见,相信必为印度密乘的旧说,随密法一同进入西藏。 宁玛派一向保存旧说,如今便成为独家的说法。 至于维摩诘的行持,经说:     [虽为白衣],奉持沙门清净律行。 [虽处家居],不著三界。 [示有妻子],常修梵行。 ……  [入诸淫舍],示欲之过。 [入诸酒肆],能立其志。 我们故意将部分经文用方括号括起来,如果将这些文字联系起来,那么,维摩诘所示现的行相,便是有妻子、服宝饰、好饮食、赌钱、入欢乐场所、研究外道学问、到处闲逛的白衣居士。 如此行相,连一般学佛的人都不似,但他却是大成就者。 这除了用密乘修持来解释之外,很难用别的修持法门来解释。 因为密乘大圆满的修持,即是不离世俗生活,如实生活。 对一切烦恼的境相,视之如同水面作画,随作随散,于是烦恼自然消融于法界本体,是亦不为烦恼所动。 换言之,修持大圆满的特色,即是过着贪嗔痴的世俗生活,而从贪嗔痴修离贪、离嗔、离痴。 这正如维摩诘在《弟子品》中教训须菩提:“不断淫怒痴,亦不与俱。 ”所谓“不断”,即是不逃避这种世俗生活;所谓“亦不与俱”,便是离贪嗔痴等。 不断不俱,是即中道。 能行中道,即是不动。 一般人对这种修行的方式,未必了解。 所以在《弟子品》中,当富楼那在树林中为诸新学比丘说法时,维摩诘便教训富楼那说:“欲行大道,莫示小径”,并不是世间一切根器都要由小径入道,除小径外,当有“大道”在。 如果对适宜由“大道”入的人示之“小径”,那便是“以秽食置于宝器”,“彼自无疮,勿伤之也”。 在这里维摩诘所说的“小径”,未必专指小乘,所谓“大道”,亦未必通指大乘。 经文虽如是说,实则或意有别指。 因为在《菩萨品》中,维摩诘亦一一指责大乘菩萨。 他教训弥勒菩萨:“若弥勒得受记者,一切众生亦应受记;若弥勒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一切众生皆亦应得;若弥勒得灭度者,一切众生亦当灭度。 ”换言之,若弥勒应成佛,则一切众生亦应成佛。 这便是如来藏思想。 是故即知,维摩诘所说的“大道”即此,即大圆满道,非其余大乘法门。 引用经文至此,笔者觉得,若说维摩诘是密乘大圆满的行者,已不算穿凿附会。 宁玛派说他是“人持明”,为密乘祖师,所依当系印度密乘旧说,而旧说亦必有据。 编辑:小勇 发布时间:2023-08-18 08:55:37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144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