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太上感应篇图说112:挫人所长 内容: 经文:挫人所长。 【原文】浓淡清奇体各殊,忍将佳作斥为瘉。 至公堂上无公道,后代儿孙尽蠢愚。 注:挫,摧折也。 长,谓才能技艺之类。 人有所长,正当委曲造就,以尽其才,若反摧折之,成何心术? 此较蔽人之善更甚。 盖“蔽”者,吝于援引,不为推荐之谓。 “挫”则多方诬陷,使其人终身名不彰、功不就而后快。 人怨既深,天谴必至矣。 案:前朝周立民,官为翰林侍讲,钦点南直主试。 南直乃人文渊薮,美不胜收。 周心怀嫉忌,每遇佳文,恶其高出己上,必多方寻疵,黜落之而后快。 帘官吴逢年忿甚,抗言曰:“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乃大臣之用心也。 昔张乖崖镇蜀,有参军年老宜黜,乖崖见其一诗,特疏推荐,至今美之。 明公为朝廷主持文柄,佳者不取而劣者反收,其如公道何? ”周怪其目无上司,大加斥责。 吴任满,钦取进京,为礼科给事。 将周任性乖张之处,历历陈奏。 虽朝廷从宽不究,而此疏传播,大为士林吐气。 周由侍讲转太常,时享太庙祭品缺略,奉旨降三级,罚修边城,带罪立功。 又与边帅不和,周昼夜辛苦,赔尽家资,将城修理完固。 帅俱不录其功,潦倒边塞,穷苦万状。 吴后升佥宪,奉命巡边,周具长笺,备叙历年功绩,被帅阻抑,求为上达。 吴进而谓之曰:“挫人之长乃太上所深戒,帅之今日挫尔,何异尔之昔日佳文不录乎? 报应固如是,其不爽也。 吾不记前怨,当为尔表白。 ”遂据实申奏,周虽得释回乡,诸子皆愚鲁,不能继书香,惟一孙聪颖能文,终身淹蹇,求青衿不可得。 盖云报也。 附:(一)穆修,以诗著名,游京洛,题诗寺壁,真宗见而叹赏之,问为谁,左右以修对。 上曰:“公卿何无荐之者? ”丁谓一言阻曰:“此人行不逮文。 ”由是上不复问。 谓之妒心如此,宜其死无葬身之地也。 (二)乾道间,刘生与徐生同结省课,约在棘闱中,交卷时互相检察,刘见徐文字胜己,乃佯挤人丛中堕卷于地,绐徐曰:“子卷已失矣,奈何? ”徐泣而寻之。 俄有一吏出诸袖中,还之曰:“适见人掷地上,因收置耳。 ”是科徐中式,刘终身不第。 (《桂香镜》)(三)郭尚书贽,初作赋有名,同学李勉忌之,飞布谤语。 后贽竟登第,及再知贡举,勉以明经充选。 诏下之日,勉甚愧悔。 (《感应篇集注》下同)(四)三山苏大璋,治易有名。 戊午乡试,梦中第十一名。 偶与同经友言之,友诉于郡,谓其与考官有约。 及填榜,十一名果习易者,郡守携状遍示考官,因抽一备卷更之,既拆号,则自备卷而中式者,即大璋也。 由中式而改为备卷者,即诉状之友也。 士论快之。 【译文】注:挫”就是摧毁、折损之义。 “长”是指才能、技艺之类。 他人有所长,正应该尽心尽力培养造就,使他的才能充分地发挥出来。 假若反而摧折他,那成了什么样的心术呢? 这比掩蔽他人的善行更坏。 大略地说,蔽善只能是吝啬于援助提携,不愿推荐而已。 “挫人所长”则是多方诬陷,使他终身名声不显,功业无成,而后快。 结怨既深,上天的谴责一定会临头的。 案:明朝的周立民,官拜翰林侍讲,皇帝钦点为南直隶的主考官。 南直隶是人文胜地,人才荟萃,美不胜收。 周立民却心存嫉妒,每碰到好文章,妒忌其比自己水平高,就一定想方设法吹毛求疵,黜落下去而后快。 帘官吴逢年对他的行为非常气愤,就提出意见说:“他人有长处,就象自己拥有一样,才是大臣的襟怀。 过去张乖崖为蜀地长官,有一个老年参军,本应该黜落,看到他的一首诗,就特地上疏推荐,至今传为美谈。 明公为朝廷掌握考试人才的大权,好文章不取,却只取劣等的,公道何在? ”周立民责怪他目无上司,大加斥责。 吴逢年任满后,皇上钦取进京,做了礼部给事,就把周立民任性乖张之事,陈奏皇上。 虽然皇上从宽处理,不予追究,但吴的奏疏到处传播,也算为文人们出了口气。 周由侍讲转任太常,当时,供奉太庙的祭品不齐备,奉旨降三级,罚去修边城,带罪立功。 在边城周立民又与边帅不和,他昼夜辛苦,把家产也赔进去了,才将城修理完固。 边帅却不给他报功。 因此潦倒边塞、穷苦万状。 吴逢年后升任佥都御史,奉命巡视边疆。 周立民写了一封长信,叙述了自己历年来的功绩,以及被边帅压抑的境况,请求吴逢年为他递上去。 吴逢年客气地说:“抑挫他人长处,这是太上所不许的。 边帅今天抑挫你,与你昔日不取好文章有什么不同呢? 报应就是这样,一点也不差。 我不记前怨,当为你表白。 ”于是据实申报上去。 周立民虽然因此得释放回乡,但他的儿子们却都很愚鲁,不能继承书香,只有一个孙子聪颖能文,但也终身不得志,连个秀才也考不上,这可以说是报应了。 附:(一)穆修因擅长诗文而闻名,游学京城洛阳,题诗在寺观壁上,被真宗看到,大胃赞赏,问这是谁写的。 左右侍从回答是穆修写的。 真宗说:“这样的人才,大臣们怎么没人推荐呀! ”丁谓一句话就阻挡了,说:“此人品行不及他的文章”。 因此,皇上不再过问穆修。 丁谓妒心如此,死无葬身之地是应该的。 (二)乾隆、嘉庆、道光年间,刘生和徐生都在省城结业。 相约在考场交卷时互相检查一遍。 刘生看到徐生的试卷比自己写得好,就假装挤在人群中把卷子掉在地上,哄骗徐生说:“你的卷子挤丢了,怎么办呢? ”徐生哭泣着寻找。 一会儿,有一个小吏从袖中拿出卷子还他,说:“刚才有人扔在地上,因而我收放起来”。 这次考试徐生考试得中。 刘生却终身不第。 (三)尚书郭贽最初以善作赋而有名。 同学李勉妒嫉他,就散布流言诽谤他。 后来郭贽竟科举登第。 后来两次执掌贡举考试,李勉以贡生入选。 诏令颁下之日,李勉极为惭愧懊悔。 (四)三山人苏大璋治学《易经》有名,戊午年乡试,梦见中了第十一名,偶然就告诉了一同治学《易经》的朋友。 朋友就告到郡衙,说苏大璋与考官有盟约。 等到了填榜公布时,第十一名果然是一个研习《易经》的人,郡守就把朋友的状子给考官们都看了。 于是决定抽一张备卷来更换。 拆开号后,原来从备卷而考中的正是苏大璋。 那个由考中而又改为备卷的就是投状子的朋友。 人们都称快。 发布时间:2023-08-18 08:57:21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144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