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陈静瑜老师:学习女德的心得报告(第七集) 内容: 陈静瑜老师:学习女德的心得报告(第七集) 尊敬的各位老师,各位大德仁者,下午好! 我们今天下午来继续把《女诫》的最后一篇「和叔妹」,我们来学习一下。 《女诫》它一共只有七篇,全文不是很长,但是的确对於女性修养女德、齐家、治国是一个根本。 我们知道,《女诫》开篇是「卑弱篇」,终篇,最后一篇,是「和叔妹篇」,什么意思? 女性以卑弱起修,以卑弱利德,然后就能够让自己的家和睦亲邻,家和万事兴。 这个叔是指小叔子,丈夫的弟弟,妹是指丈夫的妹妹,我们一般叫小姑子。 在这开篇里,我把上午跟大家分享的一个小尾巴,给大家先占用几分钟时间讲一下。 因为我下课之后有一个老师就提到,说你要讲一下,你是怎么把从对婆婆的那个怨就给扭转过来了,一般人就是转不过来,你怎么转? 我说光忏悔不够,我们第一步可能是忏悔自己做错了,的确不对,这个道理明白了,然后接下来我们过日子怎么做? 一心只想婆婆的好处,我一开始是这样,我给大家分享一下这几个历程。 就是想婆婆,就用脑子拼命想,婆婆曾经送我一件衣服,虽然不是很贵重,但是是婆婆亲手做的,想人家的好处,既然人家对你这样,那你就要回报。 等想著想著到后来,比如我现在的状态,我跟大家说没有那种念头,不是说我为了因为婆婆对我好我才去对婆婆好,没有,就是我就应该这么做,我只是希望婆婆能够健康长寿,能够快乐,她的快乐就是我的快乐,因为她高兴了,全家都高兴,就是这种感觉。 其实在「曲从篇」最后一句,我们没有讲,它指出来了,叫「妇如影响,焉不可赏」。 就是做媳妇的,这个影和响是什么? 影,就是婆婆要是那个身子,你就像婆婆身后那个影子,随时随地,亦步亦趋跟著;婆婆要是敲一下这个声,你就是随时答应一声,就是婆婆的影响,就是这样子的。 大家如果在婆媳关系上有一些难处和不理解的,千万别总说婆婆的不是,因为你说一遍就加深一遍不好的印象,不说,首先从嘴上不说。 如果别人提这个话茬,不搭理、不答应。 然后自己只关注自己做没做到,你就反覆学《女诫》、学《女论语》,看看自己是不是真的谦卑,是不是真的能够敬顺,是不是真的专心,就关注当下、关注自己。 然后想方设法做一切婆婆欢喜的事情,婆婆怎么欢喜,咱们就「亲所好,力为具」,就这么简单。 别的都是会误入歧途的,因为你愈想愈不好。 所以你说和,我们学六和敬也是,我们听所有的善知识给我们讲,都是从自己和,不能要求别人跟咱和,不能要求。 你真是不能把心放在外面人的身上,没准,不定,你给它把握著自己,我只要跟人和了就行了。 自己怎么才能做到和? 的的确确心得平、心得定、心得守戒。 你说你不守戒,心没有定力,你不平,很分别,你很难和,这是女性的特别大的障碍。 女子现在就是不拘小节,没有规矩,不讲规矩,你上网查查看有没有女德的网站,全国讲女德的老师看看有几个,讲《女诫》的,没有,很少,没有人讲。 也就是说人们脑子里都没有这个意识,没有这个概念,然后心严重的不平,不平等,婆婆跟自己的妈不平等,自己家里的亲人、亲戚都不平等,不是高就是下,所以你这就很难和。 所以我们讲六和,我自己想我们就先做到两样。 第一个,自己的心放在和上,心要和,我心里时时有这个念头,我跟一切人和。 第二个嘴要和,哪怕你心还没做到,你嘴上也要和,你不能别人一说说,说一些长短是非的话,破坏和合的话,你就随顺过去了,那你的心就很难在定力上、在定位上。 我们在能够心和、能够口和的前提下,我们的所作所为都符合和,那就对了。 和从哪做起? 就先从家里做起,你看我们这个《女诫》篇,先从跟自己的丈夫怎么和,和睦相处,然后跟自己的公婆怎么和睦相处,最后跟自己的小叔子、小姑子、大姑姐、亲朋好友去和,这不就是《孝经》的那个孝道的圆满吗? 你看你孝,「始於事亲」,你对父母都不孝亲,你说你对你的公婆能孝敬吗? 能孝亲吗? 「中於事君,终於立身」,这个君,谁是你的君? 丈夫是你的君,公婆是你的君,不是说外面你的老板是你的那个君,不是的。 先在家里找到君的位置,你先给他们,把孝道从自己当女儿的时候对父母的那种孝,延展到你嫁到婆婆家对公婆和对丈夫尽这个孝道,最后再延展到能够对家族里所有的亲朋好友,足已了。 女性如果能这样的话,你试试,你到单位,到外面跟朋友相处,一定可以做到和,心平气和,不急不躁,稳重大方,一切心里都有数。 不是我空头说,有现成的例子,比我做得还好。 山东青岛芳子总裁的刘芳老师,你看她对父母、对公婆、对丈夫、对亲朋好友,到最后到公司里对所有的员工,对身边的朋友,家庭幸福,事业成功,生活美满,儿子孝顺,真是给人的感觉如沐春风! 所以它是一个从头到尾这样的顺序,这个顺序就是儒家里告诉我们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这样的顺序。 你说你女子身不修,你就结婚成家,你这个家怎么能齐? 家都不齐,你说你出去找工作,在工作里你能做得很好,出类拔萃,上下无怨? 好像还是有点问题。 当然也不排除有这样的女性,女强人在现代社会中很多,给人的感觉是伶俐风行,男人也不放在眼里,符合现在的价值观,女性要独立、要自强。 可是你看看她们的家庭生活、婚姻生活,是不是都很幸福、很美满? 还是需要按照传统文化教我们的道理来考量一下。 「和叔妹篇」它重点说的是什么意思? 就是你想不失意於公婆,你还要得到公婆家里其他孩子的认可。 在第一句里它就说了,它这一篇文字很长,我们希望尽力争取给它讲完。 「妇人之得意於夫主,由舅姑之爱己也;舅姑之爱己,由叔妹之誉己也。 由此言之,我之臧否毁誉,一由叔妹,叔妹之心,不可失也」。 讲什么意思? 就是媳妇想要得到丈夫的认可,是因为公婆比较爱怜这个媳妇,可是你想要得到公婆的认可,你还得得到叔妹的认可,叔妹的心也不可以失。 怎么能够得到叔妹的心? 下一句话它就说了,「人皆莫知叔妹之不可失,而不能和之以求亲,其蔽也哉」,也就说你跟叔妹不和,你就跟公婆之间有障碍了,那个蔽是障碍,总是疙疙瘩瘩的。 它这里为什么尤其强调叔妹? 它后面有解释,因为叔妹是丈夫的弟弟、妹妹,做嫂子的她有时候就容易起这种傲慢心,比我要小一辈。 后面《女诫》讲得很清楚,你应该怎么看待这种关系,不是这么看,我们一点点来分享。 紧接著班昭说了这样的话,「自非圣人,鲜能无过。 故颜子贵於能改,仲尼嘉其不贰,而况於妇人者也」,就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我们昨天在学何老师课的时候,特别重要,《文昌帝君阴骘文》里的一段,四个字「容人之过」,何老师讲了两个小时的课还没有讲完。 孔先生,孔老夫子,对於容人之过讲了很多,一个女人一定要大气,不能学小家子气,不能自狭其量,你这个心眼小,日子就愈过愈窄,你就把自己的美好前途给过到头了。 你把心放大,你的生活就感觉愈过天地愈宽阔,愈幸福、愈自在。 怎么把这个心放大? 我跟大家来分享一下我自己的一些体会。 首先舍得。 我们一开始这个舍得的时候,尤其是女子,第一个念头就是钱财不舍得,划分得很清楚,我们家多少钱,他这条件比我不好,比如说你的兄弟们,你先生的兄弟们,不舍得。 你不舍,你就不得,不得是得不到什么? 得不到公婆对你的认可。 我们听刘素云老师的光盘,她在婚姻与家庭生活问题的讲解里谈这个谈了很多,舍自己的财,全都是帮了她老公的亲戚,她先生的亲戚,哪怕是舍错了,舍出过了,她也不在意,不看人家的过错。 跟谁学? 跟这些善知识学,愈学心量就跟他们一样大了。 你也不是完人,何必咱五十步笑百步的? 咱也走了这么几步,你没有必要去笑话人家。 我们多布施,尤其是在钱财上,有一个特别大的好处,就是你要是学圣贤文化,你说话大家就愿意听,愿意跟著你学。 多学,多受传统文化的薰陶,怎么样? 大家的过都一点点的少了,一点点的减了,一起都能容人之过。 我给大家举个例子,我在去年的时候,我大姑姐的孩子要上大学,她从小学到初中,初中到高中,都是我来拿钱供养的,钱不是很多。 但是上大学的时候钱就要很多,我大姑姐就不好意思跟我说,很隐约的就跟我婆婆说,我婆婆也比较为难,我就看出来了,因为暑期她到我们家来总是欲言又止。 我就主动问我大姑姐,我说你洋洋上学是不是要有学费? 她说对,我很愁。 因为我大姑姐是离异,生活也很艰难,后来我说那需要多少钱? 她跟我说了一个大概的数目。 我说那行,我说洋洋她也大了,都快二十了,我说这件事情我单独跟她谈,好不好? 我大姑姐就说好。 因为管我叫舅妈,也算是半个妈,那天晚上我就把几万块钱准备好,我就把这个孩子叫到楼上,我就跟孩子说,我说你知不知道你这次上大学需要花多少学费? 孩子很不以为然,说不知道,不清楚。 我说那你就把入学通知书拿出来,你算一下,算完了你告诉我。 她就给取出来了,拿个纸、拿个笔,她就开始在那算,算完了,就算出一个数,然后自己还说怎么这么多,需要几万几千还有个零头。 后来我就把钱拿出来了,我说给你凑个整拿这些,我说这个钱放在这,你在拿去之前,我要跟你说一些话,我说因为你已经长大成人了。 第一,我希望你能够不要因为这钱是我拿的,你就感激我,不要感激我,首先你要感激你父母,因为没有你父母,你今天不会有机会去上大学,我说心里永远都要感恩父母。 我后来就跟她讲了一些这些,那孩子就一直听,还比较听话。 我说第二,你要知道任何人挣钱都不容易,这钱它不是天上自己就掉下来了,我说这个钱也是你老舅和我们辛辛苦苦挣出来的,你要懂得珍惜,你要知恩报恩,不是报我的恩,是用你的学识回报国家、回报社会,我说我们不求你的报。 我说第三点是希望你能够好好的学习,好好的做一个女孩子,上大学,我提出来的,我说不允许交男朋友,我说因为我拿钱我有说话权,不要交男友,把心思放在学业上,然后少说话,多看书,多听老师讲的课,因为它有一些选修。 我说就这几点。 她也没说话,她说好,记住了,她就把钱拿走了。 中间我是隔两个月给她邮一次钱,往她卡里,一个月一千生活费。 一开始,我大姑姐就很委婉的说,可能一千她过得就会有点紧巴。 后来我就跟我大姑姐说,我说女孩子紧巴一点好,不要那么大手大脚的,我说大姐你就不用管了,这一千她够花。 我就跟洋洋,每次打钱之前,我都会跟她有一些短信,我告诉她要珍惜这个钱怎么花。 结果这孩子不仅自己够花了,还节省出来的钱,在她姥姥过生日,就是我婆婆过生日的时候,给姥姥买的生日礼物,买了条小裤子,姥姥很高兴。 然后今年父亲节的时候,正好赶上快过父亲节,我又给她打钱,打钱的时候突然想起来明天就是父亲节,然后我就多给她打了一千块钱,就打了三千,因为我一次打都是打两个月的。 我就跟她说,因为她对自己的这个后父,就是她母亲又找的这个,一直不是态度很好,我就跟她讲,我说洋洋,你听舅妈的话,你要想真孝顺你妈,你就对这个爸爸也好,你发自内心的对他好,我说都是爸爸,我说可能前世你们就是父女,你不要总对他有想法,这样你妈妈很为难。 我说舅妈多给你打这一千,五百给你亲父,亲生父亲,不在当地了,在外地,我说你邮去;另外这五百就给你现在这个父亲,或者你给他买点礼物,我就说了很多。 这个孩子就变了,她原先比较,因为从小离异,比较内向,不是很听话,很强,变化特别大。 前两天我回长春,我本来不想告诉她,因为我给奶奶过生日,过完我就想走,很紧张。 结果她听说了,她就知道我学佛,买了一大捧莲花,自己就跑到酒店去看我,还买了好多水果,跟我说舅妈,这是我给你买的。 我就笑了,我说舅妈走的时候也不方便,我能不能麻烦你一件事情,舅妈给你拿钱,你打个车把这水果和这莲花送到长春的百国兴隆寺,你帮我供佛。 她就愣了一下,后来她说舅妈,你要高兴这样,我就去帮你做。 我说我很高兴,你代我供养一下。 她就特别高兴她就去了。 回来还跟我说,她说舅妈,我还进去念了一会佛。 我说好。 然后这个孩子对我就真的像女儿一样。 所以后来我先生就总说需不需要再要一个? 我说不要,因为我两个大姑姐两个女儿,两个女孩子,我说都像我的女儿一样。 然后我就想跟大家分享什么? 就是这个孩子变化之后,尤其是对她母亲和对她这个父亲,我大姑姐原先跟我是比较还是有点生疏,不是那种发自内心的,当然因为她年纪比我大十多岁,把我当成一个小妹妹,对我还可以那样。 但是就从这些事情之后,她对我发自内心的那种,我说不上,就没有把我当成妹妹了,对我特别的,我觉得挺敬重的。 打电话也是。 有一次,有什么事著急了,都会找到我,说静瑜,怎么办,你帮帮我。 她其实个性很好强。 然后我就告诉她怎么做,然后顺便我就把传统文化的书和光盘我就都邮给她,她在外地。 她就开始跟著我就看,学,变化特别大。 然后她这个一转变,因为她原先跟我婆婆这关系有时候还,两人都挺强的,还有冲突,她就变化了,就是她妈妈说什么她不顶嘴了。 有一次她实在受不了了,我婆婆批评她,她受不了了,她就给我打电话哭,她说这个是不是我亲妈? 她哭,很委屈。 我就用传统文化这些道理给她讲,我说妈永远是最亲的,妈打你、骂你都是为你好,我说这个你不要怨,人一怨,你本来有的那点孝顺积的福报也都报光了。 后来她就心气就比较顺,她就心情很好,她就不怨。 第二天我婆婆,因为她那段正好在大连看我婆婆,婆婆就觉得她这次批评完态度还挺好,第二天我就特意去了一下,我婆婆就说,她现在变了,变得能虚心接受意见。 我心里还想,昨天晚上其实是痛哭完了一场。 后来我说对,我说妈,都会变,因为学习传统文化了。 但是我就想跟大家分享是什么? 就是人没有没有过错的,不看人家那个过错,别说不看,想都不想,容都没有容的概念,无所谓容,你自己也是一大堆过错和问题。 你就一味的去对人家好,去对家人好,你最后得到的回报可能就是这个和,你处在这个很和的磁场里,你心情当然就舒畅,家里都没有什么争夺、争执、吵闹。 因为原先我自己还总是在琢磨,这个容、这个忍、这个顺,后来我发现,不琢磨,你愈琢磨,你心里还是有一丝罣碍。 就是一心为善,不想它的,你就一心想著别人怎么过得高兴、怎么快乐,他的快乐就是你的快乐,他不快乐你就想办法让他快乐,那大家就都快乐了。 我就两个大姑姐,我自己没有姐姐,我是两个弟弟,两个姐比我长十几岁。 我头几年,头十来年在她家,我像个妹妹,这两年我像个姐姐,她们什么事就都跑到我这来了,我是她们的定心丸,这事没有问题,包在我身上,那件事情放心我来办。 我大姑姐条件不好,我就在财力上多支援她,但是绝对大家千万不要自以为我拿钱了,人家就应该怎么怎么样,或者我拿钱了,我就好像是比人家高一等,不要有这个念头,提都不要提。 我给我大姑姐拿钱,我先生都不知道,我婆婆也不知道。 因为我觉得你到处说,人都有面子的,我大姑姐她很好强,她会觉得很没有面子,那么大年纪,不要提。 还有一个就不要跟大姑姐说,我给你钱了,怎么了,不要提。 有的时候我就跟我大姑姐,我就说我其实挺感恩你的,我说我这个钱也不算是我的,汇集到我这来了,还正好不知道怎么花,你正好就给我这个机会,我正好就能够花到很正确的地方,谁用不是用,家人用也一样。 你说济人之急,救人之难,你连家人的急和难都不救,你去救外面的,你去赈灾,好像是说不过去。 所以救急也好,救难也好,从家里开始。 然后我大姑姐,可能这么多年,她就很感恩,我们相处得就很和谐。 我另外一个姐姐,二姑姐,她条件好,她家这孩子生活条件很不错,我跟她分享的就不是钱财方面的问题,我更多的跟她分享这个孩子怎么引导她面对自己的这个福报。 因为在去年有一次的时候,我就跟她孩子我就说,我说你最好学《弟子规》。 这孩子就很不以为然的说我都会背,这个很简单,我早就会背。 我说背了,你没做到。 她说凭什么说我没做到? 我说舅妈现在站著,你现在坐著,「长者立,幼勿坐」,你没做到。 她一想是,是《弟子规》里的话,她就起来瞅瞅我。 后来我一想,这说话没有力度,好像也是这布施得不够。 所以有一次,那个孩子也大了,也都十六、七岁,我就把我年轻时候好多漂亮衣服找出来,我就给她,我说你看你喜欢哪个,你就拿哪个。 小女孩都很高兴。 然后赶上逢年过节她过来跟我儿子在一起,我就请他们出去吃饭,吃了几次,后来我说话她就有点听了。 我就给她提了小小的建议,我说我们在一家人吃饭的时候,你以后可不可以不要你想吃哪个菜,你就一定要把那个菜先转到自己跟前,甚至把那个菜盘子拿下来放到自己边上吃。 我说这是女孩子最起码的礼数,吃饭要先让别人吃,不要就想著自己,贪吃的女孩下场不好。 她也一愣,十六、七岁的小女孩,她说怎么不好? 我说第一,你会长得肥胖;第二,面相会愈来愈丑,吓唬她。 后来等这次我婆婆过生日,全家人都看到她的这个变化了,我先生还说,她叫婷婷,这个婷婷变化太大了,这个菜都不会挑著自己那个了。 然后她正好坐我旁边,我也没有吱声,我也在那夸,我说对,也学传统文化了。 还有就是给孩子红包,我们过年可能都会给小孩子红包,以前我都会给得比较多。 从今年开始,我先生就跟我说,别人家的,就是我大姑姐她们、二姑姐家的孩子,可以多给,自己家的孩子一个人包里只装二十块钱。 我一听我很赞同。 然后特意跟我儿子谈了一盘,我说儿子关於红包的问题,妈妈有几点想法,第一,红包只是一个象徵、一个祝福,既然是一种祝福,不在钱多少,有这个心意就够了,所以爸爸妈妈决定今年只给你二十块钱,我们俩一人十块,合起来二十。 我说第二,因为每年过年我先生会有很多朋友到我们家来给孩子钱,红包都很多,你又挡不住,我说第二,叔叔阿姨们来给的红包一律要上交。 我儿子当即就反对,凭什么,给我的? 我就把那个词拿出来了,我说你德不配位,你的德还配不上钱这个位。 他说那我怎么能配上? 我说妈妈拿你这个钱去做好事,给他举了一些做好事的例子,我说你这个福报就会愈舍愈多,反覆给他讲舍得,这个儿子就理解了。 理解了之后,那天又反过来跟我谈了一盘,说妈妈,这个红包我决定这么处理,我觉得也符合舍得。 第一,你给我放生,他自己提出来的。 第二,你拿一部分给我奶奶,给爷爷奶奶,我要孝敬他们,他们年纪比较大。 第三,我上学时候的这个学费从这里出,红包里,就是叔叔阿姨给红包的钱,就都是这样。 我说很好,我跟儿子就这么定了。 所以今年过年的时候很有趣,那些叔叔们来了给红包,他就把红包都拿起来,说妈妈那三件事别忘了,同时把二宝的也都收缴上来,说妈妈他也一样,他这是三件事,他上幼儿园的钱从这里出。 我觉得孩子一定要给他这种的引导,很重要,我把这个经验也推广给我两个姐姐,大姑姐、二姑姐,她们也以此效法,很好。 否则孩子以前就是这样,就盘算自己的小算盘,我这收多少钱了,怎么怎么样了,然后要买什么东西。 所以前一段,我先生跟两个客户吃饭,恰好我领著儿子也去那,他让我过去,然后那两个客户,那两个朋友,见到我儿子就一人硬给塞了个红包。 然后回家之后,我儿子乖乖的上交,妈妈你去给我,他叫种福田,他说妈妈,你看看是印经好还是放生好,给你! 从小反正我就给他灌输这个观念。 我一看一个里头一千块钱,我就都毫不犹豫拿去印经了。 所以他自然而然就养成这种习惯,他自己就没有占有欲和私欲了。 因为可能现在国内都会,到过年肯定是给钱,小孩子面对这种红包怎么处理。 我大儿子把舍得用得很好,他有一次老二玩小汽车不给他,他就原封不动的跟他讲解舍得,其实老二只有三岁还不到,他说你把这个舍了,你就会得到大的,你不舍你就得不到大的。 然后老二也不怎么明白,就迷迷糊糊把小汽车给他了,我大儿子进到屋里就拿了个大汽车,说你看你就得到这个大的了,这就是舍得,跟他讲。 然后那老二瞅著那个大汽车,然后跟他哥哥说我还是很喜欢玩小的。 他哥哥说大的好,你玩大的,他就给他讲。 其实可能孩子有的时候并不是很懂,但是我们做父母的要把这些最起码做人的道理告诉他,不要让他有这种私心和欲望,不让他掉到那个钱眼里,他掉到钱眼里他就看不见别人了,看不见外面那个广阔天地。 容人之过,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我们不见人过,是什么? 因为我每天都读一篇《了凡四训》,是从今年开始,这不精进吗? 《了凡四训》里有一段话我印象很深,是什么? 「勿以己之长而盖人,勿以己之善而形人,勿以己之多能而困人」,这三点很重要。 我们经常是这样,拿著自己这个才干、才华,你看你怎么都做不到,你怎么都不行。 你说著说著,你的傲慢,你的不以为然,就全都起来了。 然后别人的小过,在你眼里就变成大过,你就愈来愈看他不起,愈来愈不能跟他相处,这个人不行。 然后经常拿自己,尤其可能我们学佛的人比较愿意做好事、做善事,你看我都能做,他都不能做。 因为原先,我记得很清楚,我一个朋友,比如说看见别的人吃饭的时候那种挑菜、拣菜,还要只吃中间那个饭,她是学佛的,她就会很嗤之以鼻说,这种人挑三拣四,怎么怎么样,你看我,我都不挑食,我吃饭我都会很节俭,不会扔一粒米。 善是假的,我都在想那个福报会不会积下来? 功德是肯定没有,好像做出来的这些都是做为自己傲慢的资本,我能这么做,你看你不行。 包括甚至忏悔都是这样,你看我能忏悔,你不能忏悔,你说不出来! 当它成为你傲慢的资本的时候,这个人一步都不会前进了,你那个善全都是假善。 我以前有,以前我就会想,这个人他怎么都不做这个好事,很容易做,不难,又不多,对不对? 我拿一万,你拿十块也行。 后来我一点这个念头都没有了,没有的原因就是多读圣贤书,你读一遍品不出来,你读一百遍,读一百遍你还品不出来,你好好静下心来想想,一字一句的去品,然后跟自己的实际行为对照。 你一样样对照之后,你就顾不得去看别人的过错了,自己一身的毛病,哪有时间去管别人,管不了别人。 有生之年,有限的时间,先把自己弄好,弄明白。 勿以己之多能而困人,更是。 应该怎么样? 「收敛才智,若无若虚,见人过失,且涵容而掩覆之」,给它掩盖起来,「一则令其可改,一则令其有所顾忌而不敢纵」,对别人一定要隐恶扬善,对自己要隐善扬恶,这么做就对了。 我们往往是相反,你这样子做就很容易让自己最后掉到一种迷阱里,不知道,不自知。 过错,重点是下次不再犯,我们可能不一定能保证我们有那么高的根性,马上下次就不再犯了。 我给大家讲讲我是怎么改过和修行的,我在家,可能年轻人会比较好一点,我是有一个Excel的表格,这Excel表格是叫我的功过格。 每天有任务,每天定的功课是哪些,做到了就一样样给它写下来。 这个过我把我重点的给挑出来,比如说我愿意发脾气,愿意冲谁发脾气,然后我喜欢看人过失,喜欢看谁过失,容易起傲慢心,今天就什么事对谁起了傲慢心,还在贪恋什么,反正就按照这几点。 只要有一个,今天出现一个过错,我那些功,就是前面做的那些功课,我就都给它删掉,白做了,因为没有用。 你说你该念的也念,该读的也读,你这面还在犯,自己就特别不好意思。 打开那个Excel表格,我一开始是比较多,今天,我不等到晚上,我一般是上午,我十二点来钟吃饭之前我就总结一下,我就这半年在家修行,下午四点来钟吃饭之前总结一下,晚上十点钟睡觉之前又总结一下。 一开始挺多的,特别严重的错误很容易看见的,我当时就觉得,真是那阵就觉得顾不上看别人,我怎么能犯这么多过错,到底原因出在哪? 我一定要改。 比如说我就瞅他不顺眼,我就找他那个好处。 我原先瞅单位一个人不顺眼,总觉得这员工怎么瞅都别扭,后来我就在家找他的好处,先从找好处开始。 我就一样样找,找出来大概十多条之后,后来我就想,你说这个人,他这么多条好处,足以当我的老师,我好像都没有,我说这会不会是佛菩萨派来专门教我的,我还在那挑老师的毛病,好像孝亲尊师没有做到。 我没有尊重这个老师,三人行必有我师,这个老师我没尊重,最起码的做人的这个根,三福的第一福我没有,一点福没有得到,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我没有奉,也没有事。 就按照那个对,自己在后面就写个心得。 有时候Excel表格不够写心得的,我有个Word文档,我就这一天自己写个心得,忏悔心得,就什么问题什么原因,我应该怎么转念头去看。 反正能转过来,我这个转的方式就对了。 就是把烦恼,咱说转菩提、转智慧怎么转,我就自己琢磨。 没转过来,那我这个转的力度还不够,反求诸己这个反没反过来。 然后第二天接著转,第三天接著转。 彻底转过来的时候,是一种什么感觉? 特别欢喜,你就会觉得你说这么好的老师,这不都是来成就我的吗? 我今天中午吃饭的时候,我还说我现在特别理解那几句话,为什么要感恩毁谤你的人,感恩伤害你的人,为什么? 全是来给你送福报的,你没接住,你还当成是恶人,还跟他们对立,你的福一点都没接住。 原先我一个朋友就跟我说,静瑜,你要记住,你一生的成就,最大的就是叫逆行菩萨,跟你对著干的那个菩萨,就是让你成就最快的。 当他这么来的时候你特别欢喜的,你接受,毫无怨言,你还很感恩,你这就对了,你就没有烦恼。 我这个大半年我是,这个表格很重要,反正我这个表格已经很长很长了,后来就是感觉自己每天那种恶念会减少,会少。 就是一开始会很多,多得记不下来那么多,先把重点的给记出来,后来大的就比较少,就是记微细的。 后来我就发现了,如果想把微细的不起,就是常念阿弥陀佛。 所以我现在基本上走到的时候,有时候会忘,但是马上就会提醒起来,就是像刘素云老师那样,右脚一出去就阿弥,然后左脚紧跟上陀佛,就这样的,脑子里不想别的,就什么这个那个、这事那事都不想,然后你的心感觉会清净很多。 我达不到百分之百,但是可能一天会有百分之十、二十,会尽力把自己的念头拉回来。 然后你就觉得你这个妄念或者是那些没用的念头,想这个怎么样,那个怎么样,他怎么会这样,他怎么会不好,你就都没有了。 其实最后就是控制住自己的念头,你想念头能控制住,当然在行为上不会有什么大的偏差。 就像有的时候,我也会碰见,比如说我大姑姐刚一提她妈怎么怎么样,我就打住,我说妈挺好的,妈这个老太太就是大菩萨,她都来成就我们的。 我这么一说,这个话头就打住了。 赶上我要去美容院什么的,有个人一提起,我婆婆不好,怎么怎么的。 我马上就打住,我说婆婆就是妈。 人家不是学佛的,不能乱说。 我说婆婆就是妈,婆婆跟妈没有两样,我说女人到这个世界上就是给你配好了两个妈两个爸,两个妈都给弄平等了,弄得心里欢喜,你就好了。 反正我这么说完人家就没有下话了,话不投机半句多,她不说,反正我也没听到那些不好的,也不会把我那些。 以前就是人家刚一提,我也是,我婆婆这样那样的,最后就是很气愤,反正这个脸是美容了,心里很难受。 因为我去美容院就有一个女孩子,可能我也有这种境缘,我一去她就跟我叨咕她婆婆,我就觉得特投机,我也是,怎么都会碰见这样的婆婆。 后来我再去她就跟我说,我就打住了,打住后她就再不说了。 而且后来我就找不到这个女孩了,再问都说她不上班了,调工作了。 我还想挺好的,正好她不来跟我说这个话题。 有的时候我妈妈可能也会提,就是觉得这个婆婆怎么样。 我就打住,我说妈妈,你也是婆婆,别忘了,我说你夸人家这婆婆,你这个婆婆就被人夸,都是这样的。 我说你要多夸我婆婆,你媳妇就夸你。 我妈说,我妈是一个很单纯的人,她说明白了,这个容易,那就夸她,容易。 她就跟我说你婆婆好,这老太太明理,你婆婆好,这么大岁数不容易。 反正我就引导她这个话题,不让那个恶的话题出现,只要一说就打住,后来慢慢就没人说了。 所以自己首先自己要有这种定力,要特别坚定跟自己烦恼习气对抗的那种决心。 我回家是这个Excel表格我好一顿设计,每天一开始看著那表格,我挺上火的。 所以我刚回家,今年修习女德的时候,那个又吐又拉,然后又上火。 后面,我妈说不用刮痧都能起痧了,特上火。 我说怎么这么多问题,怎么办,能不能行? 特别坚定,然后就是一定得改,没什么可说的,女德我不是给别人学的,就是先学给自己,也不是打算给别人讲的,先把自己给讲明白、讲通了,就是这样子。 所以供大家来借鉴自己的一些修学的体会。 后面一句话就是,「虽以贤女之行,聪哲之性,其能备乎」,就是说你即便有贤慧女子的德行,你也不能够是完备的,离圣贤的境界差得太远了。 我们通过学《弟子规》就会品到怎么做,第一篇入则孝都做得不够,更何况后面? 我们就从第一句开始,什么是「父母呼,应勿缓」? 不是说表面妈妈叫一句,婆婆叫一句,答应,不是的。 就是父母内心的那种呼声,你能不能够时时相应,心心相印。 像王希海老师一样,父亲任何一个心理他都能够抓摸到,能够随时随地的服侍到位。 我们好像还是想自己要多一些,想父母要少一些。 所以就是头四句,「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就这四句,你就反覆学,学一辈子也学不到。 这四句我们都学不明白,你怎么能说是一个贤女? 你自己也没有那么完美,你何必去要求别人? 所以这个人真是通过不断学习,不断改过,把自己能够弄明白。 接下来班昭是通过正面劝导、反面警戒来强调家里上下亲和的这种重要性。 正面怎么劝导? 她说「故室人」,室就是房室的室,「和则谤掩」,毁谤的谤,就给掩护起来了,就给掩盖了,和则谤掩。 「内外离则过扬」,你心里有内有外,你分离了,你这个过错你就会到处宣扬,就是这个表面意思。 「此必然之势也。 《易》曰」,就是指《易经》,《易经》上说,「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此之谓也」。 我们想一想在一个家里相处是不是这样,家丑还不可外扬,我们女人往往是这样。 我以前有过这样的习气和毛病,我观察好像好多女性都是这样,三、五俩一聚会的时候就开始了,你婆婆怎么样,我家大姑姐怎么样,我家小姑子怎么样。 好像说好的不多,泄忿的、抱怨的比较多,发泄一下。 很多人都觉得发泄一下好像无所谓,因为是跟朋友。 但是如果我们懂得其中很甚深的道理的时候,你就不会说一个字、一个句。 我们这两天听师父讲经,师父反覆说的是什么? 不用说话,你动一个念头,怎么样? 尽虚空遍法界,世界、宇宙都知道,丢人! 那好,你说我不懂佛,别跟我说这些,这个宇宙我还提不上。 我们就想想,这个人总说这样的话,磁场好不好? 我们看很多现代的女性那个面相,脸真的是很尖,愈来愈尖,眼角愈来愈往下耷,这个嘴角愈来愈往下耷,好像都不是那种慈眉善目、和气祥祥那个样,都是像要打架、像要怨恨,像要反正欠钱那个样,不是欠钱就是欠债。 我自己以前,就有老师问我,说你以前是这样吗? 我说不是。 我以前很严肃,不爱笑,然后身边也没有朋友,很孤家寡人一个,下班就回家,回家就看书。 两耳不闻窗外事,什么事都不管,你让我做我就做,不让我做,乐得清闲。 我拿出我前年的一张照片,因为我会想,相由心转,我自己看镜子好像不大明显,我把我以前的相片拿出来,我就把我前年的相片和今年学女德之后,还不是现在,大概三个月前的相片拿出来,面貌变化特别大、特别大。 我以前,我觉得反正那个相不好看,别人看了肯定不生欢喜心。 昨天何美慧老师讲,提到刘善人,有一个女子找到刘善人,说我丈夫总打我。 刘善人说我也想打你。 她说为什么? 他说你长得就是一个找人打的相,那个都要吊吊著,面无表情。 她说那怎么办? 他说你不用治病,你就回家笑就好了,你一笑,你丈夫就不打你了。 她就是这样,回家她就笑。 她第一天笑,给她丈夫吓一跳,以为她精神有问题,没打她。 又连著笑了几天,她丈夫也就不打了。 我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改的? 还不是学女德,我是从进入二00六年开始做服务行业,我不爱笑,我身边的人没有一个爱笑的,我们家那个小服务员都面无表情,特别严肃。 我们家客人就反应,说你们家怎么卖货的时候都这么严肃。 后来我就买了一个小镜子,我就让他们练笑,从我开始练,就很职业的那种微笑,没有真诚心,估计笑也打动不了人,但是也在练。 真正的发自内心的欢喜,我觉得是自性里,你的德性里流露出来的笑,你特别高兴。 我后期讲女德,我也不明白我为啥那么愿意笑,我就是讲得挺高兴的,可能讲得也很差、也不好,但是我特别开心。 然后底下的人听著,那些老师就说,有个小女孩十三岁,跟她妈一起去听,就跟她妈说,说我特别喜欢听静瑜老师讲课,主要喜欢听她那个声和看她那个笑容。 听得也不大听懂,很小。 所以我们学这个女德,因为它是跟我们的自性相辅的,你愈学愈贴近自性,你那欢喜心,那个自在相,你就不由自主流出来了,我也不明白为什么就很高兴。 反正愈讲愈高兴,在家愈做也愈高兴,没有什么原因。 你要让我说,我只能引用师父讲经的一句话,「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你去这么做了,你就高兴。 你说我怀疑,为什么要这样? 我们职业女性怎么可以回到家里相夫教子,多老套,贤妻良母,太土? 你就不会有这种。 很多人都会问我这个问题,这个太土了。 甚至有,我一开始学《弟子规》,有人说你这么高学识,你怎么能学这种小儿科的东西? 我说问题就差在这儿,小儿科的东西我还没弄明白,你说我这大人能做好吗? 所以真正的行为,你的所有行动,来源於你的愿力,你的愿力的确是来源於你的信心。 你有信心,你发愿,你就有行动,行动力。 你说我们做人,在工作中也要有行动力,你要特别想当官,当总经理,挣大钱,你就有行动力,拼死拼活的干活,挣钱。 你想成就自己的德行,你有这个行动力,也是来源於你的愿力。 你说我愿意学女德,我发心要做好好太太、好母亲,就最起码这个小家里的事。 而且后来我也听明白了,你说我们的自性,无量的宝藏,无量的德能和相好,都无量。 那你说让我们身心和谐一下,让我们的家庭幸福美满一下,让我们身边的人事关系能够人缘更好一下,就我们的自性来讲,那不是小菜一碟吗? 我觉得是很容易就能够做到,我可能才得了那么一点点、一点点微不足道的利益,但是你在家里它就有受用。 所以大家就是相信它就好。 你心和,你就会自然而然的去忽视那些不好的话,谤言,谤不是好话,你就不会宣传它,不会到处去逢人就讲,跟这个也说,跟那个也说。 说多了,就把自己说下去了。 「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人在这个世界上,的的确确没有一个人独处。 我们女人为什么那么强调夫妻关系? 一辈子你看得最多的就是你身边这个人,你还不得不看,一回家就要面对他,经常会看到你所有的细节。 所以同心同德,先从跟先生做起。 跟先生能做到,你就能跟他的父母能做到,继而跟他的兄弟姐妹都能做到,这个不难。 下面一句是「夫叔妹者,体敌而分尊,恩疏而义亲。 若淑媛谦顺之人,则能依义以笃好,崇恩以结援,使徽美显章,而瑕过隐塞,舅姑矜善,而夫主嘉美,声誉曜於邑邻,休光延于父母」。 大家可能没有文字,听著会比较晦涩。 它讲的是什么意思? 就讲跟你先生的弟弟妹妹以一个什么样的心态跟他们相处。 如果你站在,把自己的位置抬得比较高,不懂得守住我们《女诫》的第一篇「卑弱篇」,就麻烦了。 它这里讲到体敌而分,这个应该念「份」,分尊,辈分是尊贵的,他比你尊贵。 所以你称先生的弟弟叫小叔子,称先生的妹妹叫小姑子。 他的姐姐更不用说了,叫大姑姐、二姑姐。 我们北方都是这样称呼,都带一个姑字,带个叔字。 丈夫的哥哥我们称大伯哥,带个伯,都是比你辈分高的。 在这个字里行间里,隐藏的意思是什么? 尽到人家的媳妇,把自己的位置要放到最低。 为什么放到最低? 为什么要有这种的心态? 这是一个家族能不能兴旺,这个家庭能不能长久持续下去的根基。 造家之福,造家之基,始於新进门来的媳妇怎么把自己放到最低,把自己这块大地放得最平、最稳,承受住上面的一切,你要做大地,把他们都能够承载住。 你不去当那个地,你心里总不平,总是看这个不顺眼,看那个上火,这个家就乱套了。 本来你没过门的时候人家还好,打从你一过门,这个家就出现了种种问题,你想想这个家族还能不能兴旺? 这个家族的家运都掌握在你这个女人的手里,你要不要把这个道理明白,把这个女德修好? 所以「和叔妹」这一篇它在最后。 你前面那个理,从谦卑、卑弱开始,到敬慎、到妇行、到专心,全明白了。 到这里你会自然而然的就愿意去当这个大地,去厚德载物,去忍辱含垢。 因为大地它没有区别,你这个地不会说这块你不能踩,那块你不能吐唾沫,这块你不能种这个,这个大地它成什么了? 清水,水至清则无鱼,什么都长不出来了,孕育不了万物。 所以我们把这个道理明白了,你想你对先生的弟弟妹妹都能这样守住谦卑,对哥哥姐姐就更不用说了,肯定是最谦卑的,最愿意去做人都不爱干的事。 我们来看「媳妇」两个字,我自己想的,因为我觉得中国文字是智慧的符号,都是象形文字。 这个媳是女儿的女,女字旁,加一个休息的息。 也就是说你一嫁人,做女儿的那种安逸的日子就停止了,休息了。 然后怎么样? 这个女你就要做妇,妇后面那个是笤帚的简写,就要拿起笤帚,悄默声的干活,多干活少说话,人家都不做,你来做。 反正我一进门接受的就是这个考验。 我结婚第一年,第一个春节,我那时还小,我大概是二十三岁。 我在家里,因为我们家族也比较大,平时有干活,但是过年的时候,都是我的长辈,姑姑、婶婶,她们去做饭、做家务。 第一次,嫁给我老公,这个过年的时候,没想到这个重任是落在我身上,我婆婆只跟我说了一句话,就说今天三十的饭,我们家从来都是八菜一汤,你来做。 我不敢说不会,也不敢说不做。 因为从小我这个家教,有的老师问过我,我爷爷奶奶是比较严,绝对不能跟长辈顶嘴。 反正就是忍和顺还是可以,我就进厨房了,我就在那,自己,因为学生,我就拿了一个本,我就在那写哪八个菜,自己琢磨了八个菜,弄了一个汤,汤也不会做,就西红柿鸡蛋汤。 然后我写出来之后,我就问我婆婆,出去我说婆婆,这个八个菜和汤行不行? 我婆婆没意见,她说行,你去弄。 然后我记得当年我两个大姑姐和她们的丈夫,和我先生,和我公公婆婆,就都在屋里,他们在看电视。 我一个人,年纪又比较小,家里又没干过,还不敢说话,就手忙脚乱。 反正剥鱼的时候就把手给弄出血了,出来偷偷的找个纱布给缠上,还不敢说。 然后切青椒的时候,我就在那想切成丝还是切成块,琢磨了半天就下了,反正就是不是很像样的饭菜,好不容易就是炒得炒,弄得弄,炖得炖,我就给做出来了。 做出来之后我都摆上,就是请公公婆婆上桌吃饭,心里其实就挺委屈的。 后来我就跑到洗手间,我就去哭了,哭了是什么? 其实就很想家,我想我要在家这些都不用干。 然后我先生他就跑到厕所敲门,我还不敢让他看出来,赶紧把眼泪都擦了,他说你怎么在这里呆这么半天? 我说我洗洗手什么的。 他就看出我哭了,他说你怎么了? 不敢说,我说我有点想家,因为没在外面过过年。 他就是比较了解我,等著做这个,就是中间十二点钟,晚上不是还有一顿饭,他就把他两个姐姐都叫来了,说你们要跟静瑜一起来做,她一个人弄不明白,这个又要弄饺子,又要什么的。 后来我也没吱声,我两个姐姐就过来帮我做。 但是这个惯例就铺下来,所以直到今天,就是他们家的饭也都是我来做。 但现在就很驾轻就熟了,别说八菜一汤,十个也没有问题,就很快能搞定。 所以女人的这个,我就在品,因为我就琢磨自己,她小时候受的最原始的家庭教育,来自於你的母亲,你家里那个女性,年长的女性,给你的这种薰陶特别重要。 如果她本身薰陶的,你就是说一句顶一句,你要这样,我要那样,很宠爱、很溺爱,你嫁给人妻之后,你就无法去适应这些环境,当然也就不会有福报,积不了福。 很多人都说我福报大,我其实很感恩我的婆婆和他们家里的一些人,我觉得是他们把这些福报帮我积出来的,让我有布施的机会。 只要是一聚会,肯定是我做饭做菜,只要一出去吃饭,肯定是我买单,都是这样子的,都习惯了,我也以为然。 所以那天我讲课我就说,我今天可能还要提醒一下,女孩子要富养这个观点不对,完全错误了。 女孩子如果是富养的话,你就把她的一生全都坏了。 当然我们不是说一定怎么让她受苦,而是能让她从小受一些正确的观点,禁受住一些挫折,懂得勤俭持家,懂得厚德载物,懂得忍辱含垢,这女子的德行就好。 最最重要的就是女人要贞洁,守住贞洁,这点可能是我在讲课里我提到的也很多,因为的确现在社会这种的现象,价值观的扭曲,全都错了,对这个不以为然。 男的在外面找,我也要找。 所以讲「专心篇」的时候,我还漏了一个问题。 很多人就是说他都不专,我干嘛要专? 有个老师就当面,我讲完课问我。 我说那他跳楼,你要不要跳? 你跟他一起跳好了。 她就愣了。 我说你们这个逻辑就是错误的,他明明错了,你还跟他一样错,那你这不是就把自己往火坑里扔去了吗? 她说我心里不平,我心里恨,没法去平息自己这种怒恨,我要报复。 我说你不是在报复,你是拿别人的过错惩罚自己,我说你的幸福不在於你先生有没有外遇。 她就问我,她说那在於什么? 我说我自己品,一个人的幸福感不在於你得到多少,而在於你计较多少,反正你计较得愈少,你就愈幸福;你计较得愈多,你就愈不幸福。 你啥都计较,我凭啥我家就不能这样,不能住大房子? 有一个朋友就是这样,我们听这个老师的报告,她就特计较,凭什么我就不能住大房子? 我一定得住一百坪的,她邻居都住上一百坪的了,我得举债把我家搬进一百坪。 没想到住进一百坪,她那邻居,换了个新邻居,这邻居没两天,人又赚钱,搬二百坪的了。 心里不平,我必须得把我家也得弄到二百坪,凭什么他就能住二百坪? 等进二百坪,人家还买了个车库,还有车。 这不行,凭什么他开车,我就不能开车? 我得举债买车。 最后一身债务,很痛苦,还不上,到处被人追债。 这个女子就为了这种不平、嫉妒,这种虚荣心,把自己害得很惨。 我就跟她聊天,我说小房子不也很好,至少你可以打扫得很少,你可以不用那么多时间去清洁。 她说我当时没想那么多,我就想著跟人比、跟人争、跟人计较。 所以人不要跟任何人计较,尤其是自己丈夫,不要跟他计较,你就把自己管好,你坚信一点,自己好了,身边就都好了。 你说你都不守贞洁,男人怎么能守住贞洁? 你还在那淫心摇荡,男人你说你指望他很一本正经,这不可能的。 所以你就一心把自己守好,外面的环境它慢慢就转了。 你就坚信住一点,这句话没有错,这是真理,不会变的,自己只要好了,外面一定就好了。 今年我母亲过生日,我二姑姐为了感恩我母亲,特意给我妈打电话,说阿姨,我们全家都特别感恩静瑜这个媳妇,你过生日的蛋糕我来给你买。 我妈就很开心,第一次吃到的不是自己的儿女买的蛋糕。 我妈就吃蛋糕的时候很开心、很高兴。 包括今年过年的时候,我因为给员工写信,我也没有想到,过完年回来是十五,我们家员工偷偷背著我,集体拿钱给我母亲买了一套衣服,还写了一封信,我不知道。 我妈妈收到这个礼物和这个信的时候,也很开心就哭了。 我妈妈就给我打电话,说你们这员工特别好,就给我念那个信。 我说其实人是这样的,将心比心,以心换心,你不用去求得到,你自然就会得到。 你这么做,你说是不是「声誉曜於邑邻,休光延于父母」? 你一定会让父母感到荣幸、感到快乐、感动幸福,不是来源於你,你不用去自夸,来源你的善心、善念、善行普及到身边的一切人。 心愈大,善念愈广,回馈的这个波就愈多。 这个道理不只是适用於我,适用於每一个人。 我们去细细的体会,当他的儿子,当他的女儿,能够「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时候,最感到荣耀的就是他的父母。 那种荣耀不是你给多少钱,你说我就能够买来,让我父母高兴一下,那个叫物质的刺激,不会很长久。 在反面的警戒里,我们会看到,曹大姑是这样写的,「若夫愚蠢之人,于叔则托名以自高,于妹则因宠以骄盈。 骄盈既施,何和之有! 恩义既乖,何誉之臻!」讲这个愚蠢的妇人怎么样? 对小叔子,把自己的位置抬得很高,小叔子没有放到眼里,对小姑子则是很骄横、骄逸、骄傲,最后这种恩义、情意、道义就背离。 这个骄字我们都知道不要犯,骄就是傲慢,儒家说傲不可长。 怎么能够不长? 我就跟大家分享一下我自己的一些体会。 比如说,我原先不觉得,一个傲慢的人他不自知,他没觉得自己傲慢。 好在比较幸运,自己福报现前,有这个善知识去点醒你,你很傲慢,你还不自知,你都已经走到悬崖边儿上要掉下去了,你还自以为自己一切都挺好的。 我当时这个善知识跟我说的时候,我很惊讶! 我第一个反应是他说得不对,第二反应就是,他大众都很认可,应该好像还值得去考虑一下,到底自己问题出在哪? 我就开始回去反省,有这么一点点善根回去反省,最后我就明白了。 人的那个恶习,贪、瞋、痴、慢、疑、恶见,你总是有一样是比较重的。 你不信自己仔细品品,你说我这人从来不发火,但是你想想你贪心重不重? 你说我这人不贪也不发火,你想想你傲慢心重不重? 总是有一样是比较重的。 你就把这个最重的拿出来,对病下药,怎么下药? 把自己这个念头给它破掉,破迷才能开悟。 当时我就请教另外一个善知识,我就问他,这人为什么会傲慢? 他说学问浅薄。 学问深时意气平,学问很浅薄,像井底之蛙一样,他自以为自己学得挺多、挺高。 这是我的一个问题,因为我研究生毕业之后,本来可以读博士,我没有读,我就已经学得够多了,我又那么能看书,知识很丰富。 知识跟人的德行、人的修养、人的教养没有关系。 我父亲就说过,《弟子规》三十年前我就知道,但是我纯粹把它当成知识读本来看,我没有想到它是一个修身的这样的一个警句。 说我早就知道,现在才回过头来,才知道原来它是用来做的,不是用来读的。 后来我怎么对治自己这个傲慢心? 学问颇优常作浅漏想,你怎么能真正做到浅漏想? 常看、常听那些善知识的光盘,你看看人家那个境界,人家那个知识层面,人家的那个所作所为,要比你高很多。 你那个傲慢心一点点就下来了,你没有傲慢了,前面总是有一个榜样在前面跟著,自己总是很差。 还有一个,我举个例子,比如说布施,经常会有一些这样的机会,就会找到我,比如说拿一些钱,做这个活动,做那个活动。 我这是怎么来开解自己的? 我就想,因为后来我就在这种活动中,我也明确的说,这个钱真不是我的,我说我只是代为转用一下,那个钱上也没有写我的名,大众的钱汇聚到我这,我拿著这些钱怎么用? 用到自己身上全造业,我就把这个钱用到能够积德的、能够累功的,替谁用? 替这些钱的原先那些人,我就帮他们用一下,他们可能没有这个机缘,没有这个机会,我帮他做一下而已。 自己就是举手之劳,跟自己没有啥关系。 我是每次都用这个想法给自己虑一遍,每次都是。 你虑多了就会想,这钱的确跟我也没啥关系,我就帮著代为转用一下,生也带不来,死也带不走,我生的时候没有带钱来,光秃秃的来了,死的时候我也带不走。 所以没有必要认为这个钱跟自己有啥关系,没有关系。 还有比如说放生,我举个例子,我做得比较多,因为以前杀业重,尤其在大连海边,我就经常放。 你放多了,比如你善事做久了,你就容易起这种傲慢心。 后来我就对治这种傲慢心,我这些我都是自己在家里拿本子一个个来克服的。 我就在想,我不要说我这一生杀的这些生命,我一举手一抬足可能都会踩死虫蚁,看不见的生命也有很多,我做这个事情还债都还来不及,哪还有什么功德,哪还有什么可以自傲的地方? 还觉得我给你们放了,我做得怎么怎么样,没有。 我就是想,做还债想。 每次放完,我都会很愧疚,觉得以前吃它们、杀它们,心里会很难受。 跟家人相处也是,你做了这些事情,没有一件你放到心里,你不放到心里,跟大家分享,分享完了就忘了,一件我都不记得,真的,下了讲台就忘了,不记得。 你要念念都想著,我对谁怎么怎么好了,怎么怎么样了,你这傲慢的资本就愈累积愈多,傲慢心就愈来愈滋长,杂草丛生! 这个是需要练习,不断的练习,尤其是像我这种恶习比较重的,烦恼习气比较重的,反覆的想,反覆的练习。 现在可能有讲课的机缘,讲课也不要成为自己傲慢的资本,真的是这样。 我自己每次从讲台上下来,不论是在这里,还是在家里,我心里总是,第一,我特别感恩佛菩萨三宝加持,不是我讲得好,讲得不好是自己德行不够,讲得好是三宝加持。 第二,我特别感恩台下听课的老师,都是佛菩萨,来做影响众,德行都比你好,他们来监督你,让你不懈怠,让你能够菩提道上一路精进,真的不是来听课的,我是来学习的。 我在大连就有一个老师,这个老师当时就跟我说,她说静瑜老师,哪怕你讲课只剩最后一个人,这个人就是我,因为我坚信,女德可以救民、救世、救国,我要陪你走下去。 我特别感动,我觉得这个话不是凡人说的,我觉得菩萨才能说出来。 所以我就在想,底下都是坐著菩萨,我是纯属凡夫一个,我哪可有傲慢的? 没什么可傲慢的。 我以前有那种想法,反正讲课的时候三宝加持,有的时候上去讲,可能一加持,我就不用备课了,我就从有这个念头之后不敢了,很恭恭敬敬的。 我在家都是把钟老师的《女论语》,我要反覆看。 你像他第一片光盘「女德的重要性」,我看了好多遍,看一遍就觉得这个体会不一样,再看一遍、再看一遍。 为什么男女有别,为什么夫义妇听,看一遍做一遍笔记。 讲课也是这样,我恭恭敬敬的备课,要对得起台下这些老师们。 可能上来讲讲有的时候就不是备课的内容,那的确是三宝加持。 但是恭敬心只要有一分,你自己就会受利一分;你没这种恭敬心,谁加持也加持不上,所以诚敬心和恭敬心特别重要。 我是针对自己的容易骄傲,傲慢的习气,自己想办法去对治,可能每个人都不一样。 我们回家里想,你真心想改,一定会有办法,除非你不真心,改不改都无所谓,都可以,这辈子还很长,我还很年轻,也还过得去,那就没有办法。 所以曾国藩说过一句话,「讨人厌,离不开一个骄字」,这个人只要骄傲就没救了,讨人厌,没有人缘,讲课都没有法缘。 所以我们千万别骄傲,从家里开始练起,对家人不傲慢,要恭敬。 我去年有一次请我大姑姐来听传统文化论坛的课,在沈阳,我当时是到台上,我是一个讲课的老师。 虽然我大姑姐学历没有我高,但是我那阵我就开始从我大姑姐这开始转,因为我亲眼看见了一个老师给我示现,他对自己的家人傲慢,家人不听课,你拉去了没有用,听了一天就走了。 我当时也是为了让我大姑姐能听,装也要装,一开始都是装出来,特别恭敬,到哪都跟人主动介绍,这是我大姑姐,比我修得好,比我做得好,是我老师。 我大姑姐特别开心,认认真真的听完了四天课,拿了一大兜子资料,然后跟我交了实底。 她说,说实话,我跟你说静瑜,我这次来是有任务的,其实咱们家人对你出来不放心,来监督一下看看你这课有没有什么问题,如果不行,什么都别学了,赶紧回家。 她说我这一看,这太好了,当场就给我先生打电话,报告情况,说你们放心吧,这个课是好课,不仅我需要听,你们都需要来听。 然后给我婆婆打电话,说你放心,你儿媳妇做的这个事非常好,就是讲怎么能更好的孝顺你们,一定得多学,我都听得直哭,我回去决定好好孝顺你们。 我当时我就觉得这个恭敬真好用,真的,因为我从来没有那么恭敬过她,就为了让她能听课,我也不知道她是派来监督我的,我就特别恭敬,好吃的都给她。 然后人家给我请到,因为老师一般坐上位,我都不坐,给她坐上位,然后在后面给她拎著包。 她可能从来没享受到这种待遇,然后就还说,偷偷跟别的老师说,她以前不这样,她现在变了。 所以就是我觉得恭敬心特别好,那次的确是装的,当时就是特别想让她听,那种渴望,我说哪怕是把靳雅佳老师的课听完,她不愿意听,她走也行。 因为她一开始说得很明确,我只负责来听两天,两天之后没时间,我就走了,资料不带,太沉,我直接回长春。 我就很上火。 结果她完完整整听完四天,哭得稀里哗啦的,拎著还不止一兜子资料,拎了两兜子,也不嫌沉了,说这一兜子要给她朋友,那兜子怎么怎么样的,都给她拿去。 所以我觉得这个人真是这样,你想和,你就恭敬;你不想和,你就不恭敬。 不从别人做,从自己做,从假的开始做,反正我是从假的开始做,假的假的反正就变成真的了。 咱就像那个谎话,可能说一万遍,人家就给它当真了。 咱现在就是这个真的是好东西,但是咱假做慢慢也就变成真做了,我是这种体验。 下面这句话是什么? 「是以美隐而过宣,姑忿而夫愠,毁訾布於中外,耻辱集於厥身,进增父母之羞,退益君子之累。 斯乃荣辱之本,而显否之基也。 可不慎欤!」因为它是反面警戒,两段话,是说你把好的,对方真善美慧的地方,你都给隐藏起来了,把人家不好的你到处宣扬,怎么样? 姑忿而夫愠,婆婆愤怒,丈夫生气,怎么讨回来这样一个扫帚星,败家婆? 我记得我刚进门的时候,还没有进门,第一次登我婆婆家门,我婆婆很严厉、很严肃,没理我,就一直坐在床上摆扑克,我也不明白,她就在那摆。 摆完了之后,特别的眉开眼笑。 我说妈,你这摆的是什么? 这个挺好。 她说我就算你是什么人进我们家。 我说这个还能算出来。 她说我就怕是扫帚星。 她说我算了,第一个算出来的是这个财神,你有财;第二个翻出来的是喜神,你能让我们生,就是能让我高兴;第三个是贵神,估计我儿子将来能当官。 我心里话讲,你这迷信。 我当时我很感激那扑克牌,我说幸亏翻出来是这三样,如果最后那个是丧门神,糟了! 所以一开始我婆婆对我的印象就还不错,虽然很严厉,但是她一直很坚定的认为,这个媳妇是不能换的。 所以也多次在我先生跟前去薰陶,说你找七仙女回来都不认,就是这个就可以了。 当然自己也得做好,自己没做到,婆婆总是会不高兴,会到儿子那会有所怨言。 所以我们都要争取当家里的财神。 怎么能有财? 有德就有财,德为财土。 所以修女德第一件事,你家财运开始转了,这是真的,这不是假的,这不是迷信。 我先生很有感触,他说只要你心平气和,你不生气、不上火,我这出去谈什么都特顺,谈一笔成一笔。 你要在家里大动干戈,跟我说话就不对味,我就出去谈一笔砸一笔,不敢谈了,我干脆都不谈,我就去休息了。 我说有这么灵吗? 就是这样的。 要不那天我说女人是家里的定海神针,你要被这孙悟空把这定海神针拿走,你就完了。 孙悟空是什么? 我们知道,猪八戒代表贪,沙和尚代表痴,孙悟空代表瞋,爱发火,一发火完了,这个定海神针就没了,就动,大海就开始海啸。 要当家里的财神,要当家里的喜神,所以要多笑。 那个例子,那个老师示现得很好,不笑经常挨丈夫打,刘善人对治的药方也很好,笑就可以了,不需要别的,多笑。 那种发自内心的真诚的笑,你真的从心底里爱这个家,爱这个家里的老人,人不说「家有一老,胜似一宝」,比宝贝还要好。 你想家里要是四个老人,公公、婆婆、父母,四个宝贝,给你定住,那你得求这四个老人千万别走,健健康康的,安安稳稳的,那是你的福报,是你的福气。 所以要给这家里带来欢喜,不要发火。 我以前是脾气比较大,尤其结婚以后,结婚之前不敢发,结婚以后因为先生比较,还是比较纵容,再严格一点就好了,有的时候就要发一些小脾气。 我先生从来不发火,所以我有一次我就总结我先生,我说你的生意为什么能做那么大,就是一个忍字,一个谦字,惟谦受福。 我们最后结语的时候会讲到这个。 要做家里的贵神,怎么能够贵? 不是说你有多高的地位,你是官太太,不是。 被人爱敬、尊重就贵。 富贵是这样解释的,富 发布时间:2023-08-19 09:37:03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146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