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法云法师文集:明月光华 不磨而莹 内容: 明月光华 不磨而莹法云法师在文化意识宇宙中,有一颗巨星,慧光闪耀,朗照天地。 被时人誉为一代宗师大通家的国际知名学者南怀瑾教授,他有关传统文化(儒释道、易经等)的著作在海内外甚受推崇,风靡海峡两岸。 那妙语连珠,才情恢宏,把中华文化的悠久智慧,一再昭布世间;那真诚睿语蕴无尽悲情,如一缕春风,像一弘清泉,打动、激励多少向上的心灵。 在纷乱不安之世,无异为净化社会,提升心灵的泉源。 笔者有幸忝列门墙,素蒙南老师慈悲关垂,于禅修乃至处世为人方面,秉承殷切教示,获益良多。 常有文友向我询问,对这位传奇性的大师充满好奇与向往,皆欲一睹哲人风采。 但老师一生甘于平淡,谦抑自牧,最怕被人当作偶像,他曾说:我一生有个愿望,常居学人位置,不愿为人师。 吾虽近在咫尺,念及老师智彻真源,心忧天下,为协调两岸关系,为弘扬中华文化促进社会福利,诸如投资金温铁路,倡导儿童读经,关怀南水北调等利生大业,宵衣旰食,日夜操劳,故不敢轻易搅扰。 仅将历次过境香江,亲近请益之时或见闻中,记忆犹新之吉光片羽,形诸文字,以飨读友。 然吾之拙笔,对老师仰之弥高的德行以及学生对老师崇敬之情,实难表达万一。 至性中人笔者自幼孤苦,饱经忧患,故对苦难中人深怀悲悯同情,亦常从事慈善公益活动。 前年曾深入华南灾区,送去一份慈诚温情。 老师得知,大力支持,捐助港币一万元,嘱亲自带去交与灾区同胞。 当我亲赴香港拜慈座时,那晚有人送来历史连续剧《秦王李世民》录影带,老师与诸门人抽暇欣赏之。 我亦随喜,坐在老师椅后的座位。 每当剧情出现忧国忧民的感人激烈场面,或有关忠孝不能两全之无奈时,多次见到老师取案上毛巾,挥拭热泪。 有侍者见状,将毛巾洗净再放上,后有激情片段,又见老师频以巾拭面。 吾不禁感念动容,老师不仅盛德博学,实为至情至性之人也! 记得文革期间,我曾在家乡西蜀亲近过高僧法师。 当时寺庙被封,法师暂住俗家。 曾遇同样情形,与师同坐观看电视节目,每当出现激动人心的场面,我早已感极欲泣,而法师却总是木然或呈睡眠状。 我那时心想,难道真是太上忘情乎? 此番南师之真情流露,联想他平生之悲愿宏深,正如古德之语:三世诸佛皆是至性中人! 谦谦大德凡曾亲近过南老师的人,皆赞叹他那独特的风格与魅力,即以平凡至极的态度处世待人,常高朋满座,有教无类,皆以诚相待。 他幽默风雅,妙趣横生,慈祥可亲,使来者如沐春风。 在受教获益的人中,油然而生崇敬之心,谒见时,便很自然行古礼,跪拜致敬。 老师不论对方年龄地位,立即匍匐在地回拜。 听说有一次,南老师坐火车短程旅行,身旁一位青年非常专注地捧书阅读。 不论周围的嘈杂声或车身的颠簸,他皆置之不顾,一直读得津津有味。 南老发现,原来该青年看的书正是他的大作。 待下车之前,不禁询问那位青年;你看什么书啊? 青年抬头笑道:南怀瑾的《论语别裁》,他每一本书都精彩极了。 接着又道:看您老满有气质,您读过他的书吗? 老师说:没有啊。 便问青年:你认识南怀瑾吗? 青年道:不认识。 于是老师笑道:听你介绍这么好,待会下车我也买一本看看。 一次,老师打电话找我,家中姨妈接听:喂,请问哪里? 慈音回答:是香港打来,我姓南。 姨妈高兴地问:啊,您是南老师吧? 老师非常谦虚地回答:不敢当。 后来,姨妈感动地说:老师多么平易、谦虚啊! 真是伟大出于平凡。 缘起性空昨日,看到一则新闻:两兄妹为争夺遗产,闹得鸡犬不宁,最后对簿公堂手足亲情荡然无存。 读罢心中吁嗟不已。 倘若他们能明白一点缘起性空或世事无常之理,又何以至此? 不由联想,新春之际,过境香港,拜谒老师时,有数位来访者正在提问请益。 吾在坐,旁听而有省。 座中一位由台湾移民海外的某女士,约五十开外,离了婚,穿戴讲究,据悉她当年在台大读书时,曾听老师讲过课。 那晚某女士情绪颇不佳,一会抱怨前任老公如何不好,一会又投诉其女儿如何难教,良久,师正色曰:你说你跟我学过佛,怎么连最重要的道理都不懂? 佛教讲空,而你老是执着人家的过失不放,一切缘起性空,你有何所得? 又有那一样真实? 某女士面有愧色。 另一位美籍小姐纪雅云慕师求道亦在座,当大家讨论到理想与愿望时,师问她:你的愿望是什么? 纪回答:是求得菩提,开发智慧。 师微笑。 纪反问师:愿闻师之理想。 老师笑曰:明月光华,不磨而莹,不必刻意去求什么,所以我没有理想。 见她不甚理解,师耐心开示:若能随缘作主,便立处皆真。 禅宗有这样一个故事:唐末有位沩山禅师,一天他举起仰山禅师送来的一面镜子问众僧:这面镜子是仰山的还是我的? 如果说是我的,它却是仰山送来的,如果说是仰山的,但它现在的确是我的。 说罢,他顺手将镜子摔得粉碎。 师说完,纪雅云若有所悟。 吾思之,亦得法喜。 记得少时游览家乡名胜,辛亥烈士陵园,该园石柱上有一楹联,至今记忆犹新。 :高衙大纛将军墓,衰草斜阳烈士坟。 不论你当年如何叱咤风云,气盖山河,封侯拜相,不过石火电光一瞬间,最后历史最公正的裁判,时间最平等的待遇不过黄土一坯而已。 世间一切,缘起性空,烈士之忠义,当然不计生前身后,故能放下一切,从容就义;而一般人今天的财富、拥有只不过保管几十年而已,又何价,何必斤斤计较,执着不舍? 发布时间:2023-08-21 14:04:34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151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