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善恶业报经》新讲(4) 内容: 善恶业报经新讲(4)作者:梦参法师​善男子·是名略说的一实境界义·若欲依一实境界修信解者·应当学习二种观道·何等为二·一者唯心识观·二者真如实观这时候,地藏菩萨跟坚净信菩萨说,善男子,刚才我跟你略说了一实境界的要义。 若广说就多了。 《华严经》、《法华经》、《般若经》、《涅槃经》,一切经论都讲这一个问题,不过所显的不同,总的说就叫一实境界,妙名真心、如来藏性、法性都是一个。 我们开始发心的时候开始觉,到相似觉,到分证觉,最後到究竟觉,都随外缘而起变化,被五盖、十缠所缠缚,失去了清净本来面目。 现在我们要依著一实境界修,修坚净的信心,信一实境界。 光信了还不行,还得要解。 若在众生要能依著一实境界,修清净的信心。 必须先学习两种观道。 那两种呢? 一者唯心识观;二者真如实观。 真如实观是不可议,就是顿悟;唯心识是要把自己的心识观,指渐悟。 如神秀大师说的,『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就是指的观照好心,消灭妄想证得一实境界。 怎样能使从妄的熏习力转变为清净的熏习力量? 修两种观道。 观就是思惟修、三昧、奢摩他、又叫静卢,禅定,观是什麽呢? 五蕴、六根、六尘、观心,专观你的识,这就是心生灭门,也就是唯心识观;心真如门,就是真如实观。 依著这种观道来修行,只有道样才能达到不生不灭的一实境界。 这种修的情况,就是苦、集、灭、道,一种是世间因果,一种是出世间因果。 小乘是生灭四谛,我们现在修的唯心识观是大乘的四谛,法没有大小,看修行者的心量,心量大是大乘,心量小是小乘。 学唯心识观者·所谓於一切昧一切处随身口意有所作业·悉当观察·知唯是心·乃至一切境界·若心住念·皆当察知·勿令使心无记攀缘不自觉知·於念念间悉虑视察·随有所缘念·还当使心随逐彼念令心自知·知己内心自生想念·非一切境界有念有分别也·所谓内心自生长短好总是非得失衰利有无等见无量诸想·而一切境界未曾有想起於分别·当知一切境界自无分别想故·即自非畏非短非好非恶·乃至非有非无·离一切相·如是观察·一切法唯心想生·若使离心·则无一法一相而能自见有差别也·常应如是守记内心·知唯妄念·无实境界·勿令休发·是名修学唯心识观·怎麽来修习唯心识观呢? 我们在一切时一切处都随身口意有所作业,所以要注意在你的日常生活常中,行住坐卧之间,任何时候,不要把心念失掉,随时照愿好你的念头。 有人经常拿串念珠,念珠就是数珠,拿起念珠,就要想到,我不要失念,只要不是染法,行、住、坐、卧中,念什麽都可以。 有的人修不倒单固然很好,但最好是该坐的时候坐,该卧的时候卧,该行的时候行。 有的人,为了避免口过业不说话,佛在世时,就呵责这种人是哑羊僧。 真正修行是随缘的,该说的时候说,不该说的时候不说。 说佛法、善法,这样口里绝对清净。 思想也是这样,就是要在一切时一切处,净念相续。 在我们修行当中,离不开六种作业。 哪六种作业? 即行、住、坐、卧、言语、思惟,六种作用,都是先,由意根起的。 能观所观是识在其中起作用。 唯心识观,心识是指第六意识。 第七末那识是传送消息,阿赖耶识第八识是根本。 《金刚经》里,须菩提问佛,『菩萨在行菩萨道的时候,应孩怎麽样把心降伏? 使他的心安住?』这个很不容易。 我们书夜二十四小时乃至睡觉做萝,心都是不住的,总是攀缘。 应该不住色生心,不住声、香、味、触、法生心,那又依何生心呢? 无生,无生就无住,有生绝对有住,无住而能生的心,就是住,住就是心,即心即住。 我们经常说,随缘不变,不变随缘,就是说我不被色、声、香、味、触、法所迷惑,心不被境转,而心能转一切境,无住而生,就是不生,不生才能真正随缘。 如果心住到境界,就会被苦系缚住,如果认识心了,我们的法身就显现了,上面说的是观念问题,故名唯心识观。 念念之间都应当观察,随你的心有所缘念。 要知道外面的一切境界相是没有分别的,桌子没有分别,灯没有分别,是你心里在分别,一切境界相也没有长短,好坏,非有非无。 观察一切法唯心想生,一切法、一切物、一切境相都是自己在分别执著,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就是自己趄分别。 假使要离开心,一法一相都不能自见有差别,又哪来的长短、大小、是非、你我他呢? 唯心所现,应常把心守好,知道一起念就是妄念妄想,没有实在的境界,不要停止,无有发时,一念如是观,这样就是学唯心识观。 若心无记·不知自心念者·即谓有前境界·不名唯心识观·又守记内心者·则知贪想瞋想及愚癡邪见想·知善·知不善·知无记·知心劳虑种种诸苦·若於坐时随心所缘·念念观知·唯心生灭·譬如水流灯然·无暂昧住·从是当得色寂三昧若是你在修观的时候,失去观照的正念,流入无记境界,这时妄心仍攀缘境界,只是不觉知自己的念而已,这也没达到唯识无境的程度。 在密宗,所有念法、修法、灌顶、埴埸乃至最後达到大圆满都是心念。 能观和所观,能观的就是现前一念心,所观的就是外面六尘一切境界。 若能观和所观的统一了,境界相就没有了。 就像禅宗的牧牛图,放牛的童子跟那头牛到了大圆满的大圆镜智,牛也没有了,放牛的童子也没有了。 牛就是我们的妄心识,放牛的就是我的真如自体。 心生故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所以住到什么念头,就要观察到这一切都是我心念所起的。 明白了一切境界,皆心念所起,我们修行就要观照好心,常生净念,种上净业的种子。 『守记』就是观察你这个心,随时随地观察起心动念,起的是贪想,这是六道输迥的根本,喜歆就想占为已有,这就是贪。 瞋念就相反了,不顺你心的境界就瞋。 起愚癡心,愚癡即是邪见,邪见也就是愚癡,看问题不明确,就属於邪见。 观察心是善? 是恶? 是无记? 思惟日常生活常中的苦难,随心所缘念的,念念观自心起念? 要知道随心所的外境都是唯心生灭唯心生,则色本无;唯心灭,色本无灭。 心的生灭现象,如燃烧的躐烛,油渐渐乾枯了。 水的流动,从来不停不住。 你这样的理解就明白,贪瞋癡是内心分辨出来,心本来是寂静的,那你就要观照好,对境不生心,当人家惹你,该发脾气时,你不发,该生气你不生,能知道这都是假的,都是苦,守住你的心,用止观双运的智慧观照,把心看住,就证得色寂三昧。 得了三昧是不是很有修行了? 不是,这仅仅才是五品位,即圆教讲的观行即佛的清净信心,还没完全证得。 色寂三昧是什麽境相呢? 三昧就是定,就是静虑,思惟修。 色寂就是从外边境已寂静,再不受干扰,心也不随境转了,这就是色寂三昧。 所以说你读诵大乘经典的时候,没有计较我是能读的人,也没有所读的经,这个不是忘记的忘,也不是虚妄的妄,是你已经达到了没有能所,不起一念分别,但是并不是不读,还要照样读,心不住境,却明明白白,这就是不住於境界相,念念守记内心,叫念念观。 把唯心识观连用到行住坐卧四威义中,就是说在四威义中也守住内心的念头。 如果念头太多止不住,色寂也得不到怎麽辨? 那你天天老老实实,一心念地藏菩萨,念久了,业障消失了就会得到。 《楞严经》上讲,反观观自性,你的自体,寂然不动,讲心即佛。 没有成佛,但在观心上就是佛,就超出三界了。 如果烦恼解除不了,外边压力大,怎麽辨? 你可以先静下来,读一段经,念地藏圣号,修观世音法门,就容易平静下来,过一段时间环境就自然起变化了。 如我们最初想修行,打坐心定不下来,刚一静下来,妄想又来了,简直像电影开台,一幕一幕,一个跟一个。 以前高日文寺天天都坐禅,有位买豆腐的,天天给庙上送担豆腐,有一天送豆腐的,他看师父们一天都在坐禅,就向知客师要求,『我想进去坐坐。』知客师说:『你这麽忙怎麽坐得住呢?』他说:『你让我在後面坐一坐。』知客师就说:『好吧,你在禅堂外头,里面打静,你也跟著静下来,打板开静的时候,你再动。』他就在後面打坐。 开静出来了,知客师问他坐的怎麽样? 他说:『太好了! 真是不可思议。』知客师问他:『怎麽样不可思议? 你究竟得到什麽了? 『他说:『我这一坐呀,前三年欠我的豆腐账,我早都忘了。 今天想起来了,我得赶快回去收钱。』这虽然是个笑话,就是说只要内心静下来,什麽影子都现了。 假使我们没有觉照,静下来妄想就多,一个接一个,观照的功夫,照到现在的心,想什麽,不执著不分别随他过。 观照就是觉察,觉察什麽都不往心里去,不起第二念分别,就得到色寂。 得此三昧已·次应学习信奢摩他观心·及信昆婆会那视心·观心得到色寂三昧,而定慧不深,还不能到十信位,得更进一步从理上修。 里是什麽呢? 里是奢摩他,就叫做止,奢摩他就含著毗婆会那,有即止即观。 修奢摩他的时候,也就是毗婆会那的劝力增强,这叫止观支运。 具体的讲,奢摩他是止,即止息妄的观法,毗婆会是观,即观相契理的观法。 妄念止息了,就能远离诸相,观相契理了,就发达智解。 所以说我们要进一步习信这二种观法,达到止观变运。 习信奢摩他观心者·思惟内心不可见相·圆满不动·无来无去·本性不生不灭·离分别故·地藏菩萨的悲心,反反覆覆讲,修唯心识观。 现在继续讲唯心识观,因我们没有达到一心故。 要知道一心之外没有一切法。 修止,就是对外境界相的思惟观察要停止,要相信外还的境界相,都是没有的,要相信是空的,但是我们这个信心很难改变,总认为境界相都是有,特别是肉体,哪能说没有呢? 你打我,我痛,你骂我,我就感觉不舒服,我肚子饿了要吃,所以说实在是有,不能认为没有。 要认识到境界相和自己的心,实就是信,信什麽呢? 信你的心,相信地藏王菩隆,地藏王菩萨就是你的心,心地藏性。 地藏,就是我们自己,我自己就是地藏。 如果这个心生不起来,就达不到一心,信心始终建立不起来,所以修什麽都修不成。 建立起这个信心,『一切唯心造,心外没有一切法。』经常读诵大乘,用大乘经典熏习我们这颗心。 相信我们的心性是地藏,是弥勒,是一切诸佛,在理上无障碍了。 因为我们是想建立起信自己的信心,但不能把心外的境界相转变,认为是由自己心造。 再说明白点,让我们妄念不再随境界流转,那必须要修习。 习,就是不间断,长时熏习。 现在念地藏圣号,使地藏菩萨加持我们,让我跟他结合到一体。 读诵《法华经》,学《华严经》,学习戒律,踞之用大乘净法来熏习,达到心外无法,培养信心。 习信奢摩他观,就是要思惟这内心相,了不可得,不可以眼见,内心的空相,贤穷三际,横遍十方,是圆满不动的,不来不去,本体舆法界常住,法界本体无分别相,所以本性无生灭,无分别。 习信昆婆会那观心者·想见内外色·随心生·随心灭·乃至习想见佛色身·亦复如是·随心生·随心灭·如幻如化·如水中月·如镜中像·非心不离心·非来非不来,非去非不去,非生非不生·非作非不作·要学习毗婆会那观心,怎麽样呢? 那就要观想内心以及外界所有一切色相,随心生随心灭,就是我们讲的心生法生,心灭法灭。 一切生灭现象,皆由心操纵。 乃至观见佛的相好壮严,也是这样随心生灭。 如果你不相信一切法随心生随心灭,如幻如萝,某位道友骂你一句或呵责你,过了好多天了,还想著,由缘念放不下故,但他也知道,过去了没有了,而且是说一、二句话像风一样,看那镜子谁来是谁现,你过去了,它从来不计较。 一切法随心生灭,如幻化不是真实的,如影子,水中没月亮,水里面根本没有月亮,是影子。 非心不离心,一切法不是心,但是不离开心的缘念,缘起法就是性空,但性空不离缘起。 随缘所生法都是假有,由心变化的,非实有,所以说心如水、如镜,生起一切相。 由心有色相的缘故,所以法界一切不离心,即非来非不来,非去非不去,非生非不生,非作非不作。 这四句叫『离四句,绝百非。』上句说了,下句遣,为了遣去你的执著。 就是说,心非心,非心又不离心,不离就是相即的意思。 非心即心,非去即心、非去即去、非来即来,意思就是为了遣我们的执著。 因此十法界都是唯心所造的,唯识所现的,不是没有一个能造的,也没有一个所造的,唯心所现不是心,但离开心。 佛教讲,没有能造者,也没有所造者,心现非心造。 能现有两面性,能现能不现。 一九八三年,我跟中国佛学院的学生来五台山观音洞,各人看的不同,有的什麽也没有看见,有的看见了菩萨像,或是佛像,其实水里什麽也没有,都是心现的。 这四句的意思在一切经、一切处都用得著的,这种道理要慢慢地学习。 善男子·若能习信此二观心者·远得趣会一乘之道·必须得到熏习,才能够趣向大乘之道。 大乘道即一实境界。 现在不要求多,地藏菩萨要求我们熏习这个信,信地藏菩萨所教授的这种法和道理都学习圆满了,才是唯心识观。 当知如是唯心识观·名为最上智慧之门·所谓能令其心猛利·长信解力·疾入空义得发无上大菩提心故·你想得到智慧,想有所证,要知道唯心识观就是修习智慧的最上乘,这是地藏菩萨说的,也是观世音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完全是用智慧观照的,而不是心里去计度、思量。 这二种观道,就是讲空义,由此建立信心的功德,就不会贪著。 不贪著,功德就没有了吗? 不会没有。 假使说不先空掉又怎能建立一切法呢? 《华严经》能建立一切法,但必须经过般若空,而後才能到华严境界建立一切。 这是有层次的,所以必须信二种观道,以这个智慧,才能进入,而且信了之後,才能够使你的心猛利,增长你的信解力,这样才可能用到空义,才能够发无上菩提心。 就像我们吃面条、饺子一样,相信吃了肚子就饱,你才会去吃,否则就不想吃了。 能很快的进入空义,发无上大菩提心,就是你的心具足了止观,即圆顿止观,这比五品位又进一步了,证得了六根清净位。 六根清净,见思二惑都已伏住,但是细惑还不断地产生。 如果没学习上半部的《占察善恶业报经》,你学下半部经义就难进入。 所以地藏菩萨才设最善巧方便的法门,用占察轮相来引导你渐渐的进人。 下半部就是圆顿法门,上半部是世间的法门。 没有上半部的启发,不能使你的心生起猛利的信解。 《华严经》里讲叫发心住。 因为信解力强,信心清净了,才能够发起来无上大菩提心,出离心强,大悲心切,智慧心增高,般若心增重,证得了空义,也就是证得了无障碍的真空实相,但这个是相似证得的。 三贤位叫相似位,对於一实境界相似契入。 登地之後,分证契入,究竟圆满了,究竟契入。 初地欢喜地,发大菩提心,是真正的发心。 证得了法身理体,随著法性而发心的。 十信位电发菩提心,叫念住,这时候惑还没有断,经常生起恶念,等到了圆初住发心位的时候,就能伏住粗烦恼,但细惑还有,所以进入空义证得住位,这时候发的大菩提心跟信位圆教五品位的发心不同。 学教义的目的使我们能够认识自己,必须要信才能人。 信了之後要修,你修到什麽境界自己不知道,要依著教义来判断分析,没到这个位以前,我们学的只是培养信心,种善根。 如果自己不认识自己,没有方便善巧,地藏王菩萨就教我们用占察轮相来占察,以这种善巧,我们就能够认识自己。 但现在自己三业不清净,入不了道,就要好好修,特别是每天上殿,甚至吃钣,乃至做任何善事,完了之後,都回向给众生。 但是自己不知道自己究竟有好大的功德回向给众生,能使众生得到利益吗? 你就用占察轮占察、占察。 如果自己没有力量,就念地藏菩萨圣号,借点力量,修《华严三品》,也可以借普贤菩萨的力量,文殊师利菩萨的力量,法慧菩萨的力量来回向给众生。 我们回向的效果怎麽证明呢? 有的皈依弟子打电话说有困难时,萝到我了。 我说:『我没作意,也没想到你,这是因为你念地藏菩萨。 我讲地藏菩萨,或者你听《占察经》、《地藏经》、《大集十论经》,在这时我的力量给他回向,你的力量给我回向,我们就会有互相感应,这叫假借地藏菩萨的力量。』《地藏经》佛赞叹地藏菩萨的功德不可思议,十方一切佛都赞叹地藏菩萨的功德,也赞叹不完。 《大集十论经》上,佛说:『此土的弥勒、文殊、观音、普贤这些大菩萨,供养他们好多劫的功德,都不如供养地藏菩萨一时的功德。』但并不是说地藏菩萨就比这些大菩萨还高明,《般若经》上同时又把文殊师利菩萨说得不可思议,《普门品》上又说:『供养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的功德,都不如一时供养观世音菩萨的功德。』这是在哪部经上,佛就对著这类根机的众生赞叹哪位菩萨,让众生生起他们的希欲心、好乐心、欢喜心,其实一切都是平等的。 这些都是等觉以上的大菩萨,只是在我们求生的心里,总要分个高劣,这个菩萨比那个功德大,我就念这个菩萨,菩萨都没成佛,你就不念菩萨。 念佛的功德最大,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成就了浮佛国土,释迦牟尼佛这个国土在一个法会当中,阿难尊者说:『释迦佛,你过去是不是没修好,为什麽有道个国土,简直是五浊恶世。』佛就说:『让你看看我的佛国土是什麽样子:』佛就用足趾一点大地,大地为上变成了华藏世界。 佛说:『你看到这个五浊恶世的国土是众生的业力所感,并没有高低上下,就是看你的缘。』跟哪位佛菩萨有缘,就得到哪位佛菩萨的加持,遇见哪位佛菩萨。 如果你跟这位菩萨有缘的时候,你感觉这位菩萨特别殊胜,再加佛一赞叹,就相应了。 若学习真如实视者·思惟心性·无生无灭·不住见闻觉知·永离一切分别之想·当发起大菩提心的时候,障碍就减轻了。 若随时能够至心,心里清净,就可以修真如实相观。 真如实相观就是心性无住,如《金刚经》上说的:『不住色生心,不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住,就是不生不灭,要不住见闻觉知,离开无生无灭,叫真空绝相。 绝相之相就是实相,这就是《心经》上所说的,照见五蕴皆空的时候,就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灭,没有一切的分别相,就是没有一切心识。 这个时候乘你的真心而修,乘实性而修,观察你这个心的体,既没有想修的意念,也没有能修的我舆昕修的法,心法两亡。 渐渐能过空处识处·无少处非想非非想处等定境界相·得相似空三昧·得相似空三昧昧·识想受行粗分别相不现在前·从此修学·为善知识大慈悲者守护长养·是故离障碍·勤修不发·展转能入心寂三昧·得是三昧已·即复能入一行三昧·入是一行三昧已·见佛无数·发深广行心·住坚信位·所谓於奢摩他昆婆会那二种观道·决定信解·能决定向·随所修执世间诸禅三昧之业·无所乐著·乃至遍修一切善根菩提分法·於生死中无所怯畏·不乐二乘·以依能习向二观心·最妙巧便·众智所依行根本故·修真如实相的时候,渐渐的就得到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等定境界相,这就是四果圣人,得到四空定的境界。 也就是说修真如实观能善超三有:欲界、色界、无色界,这些是指世间禅定,一共九次第定,相似得到空三昧。 受想行识粗的分别相降伏不现前,还没有真正达到实相境界。 一般证了初果就叫圣人,小乘得到暖、顶、忍、世第一就叫圣人。 因为他得到相似空三昧,得相似空三昧时,完全讲的妙用,不空。 降伏了受、想、行的粗烦恼,这个粗烦恼不现在前了,继续再修,就能达到五蕴皆空了,智慧增长,照见五蕴皆空,相似地照见空,不是完全切实地证得。 真正的善知识,必须有大慈悲心,而且证得空义。 我们的福薄,障深慧浅,所以遇不到,也有大善根的人可以遇到,登地的菩萨,都可以作为大善知识。 在利益众生时能产生无边妙用,是真正的大慈大悲。 大悲心跟他的般若心增胜,由此度众生而无众生相。 我们现在用的是慈悲心、磷悯心度众生,跟大慈悲心不同,而且看见什麽都是真实的,不能看见一切法是如萝幻泡影。 度众生一定要发四无量心,在度的同时要达到能所双亡,无能度的人,也无所度的众生,即《金刚经》上所说:『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如此这样的发心,勤修不发,才能展转入心寂三昧。 得了心寂三昧,才能进人一行三昧。 一行,即一切行。 就是念阿弥陀佛的时候,也具足了拜忏,也具足了念《华严经》。 听法、修道、读诵大乘,念一即念一切,就叫一行三昧。 一行三昧是乘性起修,乘著真如实相,一实境界性,包括法界,即是普贤行随。 十方三世一诸佛都包括在里头了,这叫法界行,入了法界朗,一念就是遍满法界了,是一切诸大菩萨,一切诸佛所修的,你也可以如是修。 一行三昧也就是密宗的大圆满手印,但最後还是回到现前一念心。 禅宗参的一念心,就是入真如实相,像六祖大师是顿悟的,就入这种境界,但是必须在入定的时候,平常是没有的。 修行时,应孩行、住、坐、卧无一处不是在定中。 释迦牟尼佛说了那麽多年的法,都在定中。 释迦牟尼佛从来没到这个世界来,也没离开过这个世界,如如不动,本体一如。 随便哪一法,都遍满一切,这叫一行三昧,叫圆满大行。 念一句就包括一切,在理上讲就是理事无碍。 给大家举个例子:有位老和尚从前面的天王殿到大殿,走几步路,就把一部《华严经》念完了。 他的这种功力就是已入色寂三昧,遍及一切念,像道安法师、慧远大师修的都是心寂三昧,从那些境界相可以理解到,生这个信多麽不容易。 当年道生法师说:『佛性都是一样的,法性平等,一切众生都有佛性,一切事物都有法性。』常时在会埸上的那些大德都说他邪知邪见,把他摈出了道埸。 後来他到苏州虎丘山,把石头都摆起来,跟石头说:『假使我说的对,你们就点一点头。』他一说,石头都点头了。 其实不是石头,是护法神,是诸大菩萨萨明他说的对,到後来《涅槃经》传到中国翻译之後,那些大德才惭愧,认为道生法师了不得,他那时就修得了心寂三昧。 入了一行三昧,到这个时候才登初住,叫坚信位,圆满信;信一切众生都有佛性,这叫真正的圆顿教;六根清净了,决定向佛果,再没有退落,这叫十信的初住位。 依著真实观而修,证得了圆初住;再发菩提心,修六波罗蜜,这才叫真正能利益众生。 真实能修观行了,懂得了真如实际,才能把奢摩他、毗婆会那,止观双运的功德善巧方便地去应用,六根门头,眼、耳、鼻、舌、身、意,才能放光动地作一切事。 你看他坐在那也没动,但他的化身,妙用已经到三千大千世界利益众生去了,而且度众生也无众生相。 密宗不所显示的妙用度众生也仅仅如此。 这时他对生死没有恐惧了,生死如萝幻泡影了。 他也不想证得二乘阿罗汉果,唯一就是化度众生。 行二种观道,止观双运可以善巧应用,化度众生就是行根本法。 复次·修学如上信解者·人有二种·何等为二·一者利根·二者钝根·其利根者·先已能知一切外诸境界·唯心所作·虚诳不实·如萝如幻等·决定无有疑虑·除盖轻微·散乱心少·如是等人·即应学真如实观·其钝根者·先未能知一切外诸境界,悉唯是心,虚诳不实,故染著情厚,盖障数起·心难调伏·应当先学唯心识视·若人虽学如是信解·而善根业薄·未能进趣·诸恳烦恼不得渐伏·其心疑怯·畏堕三恶道·生八难处·畏不常值佛菩萨等·不得供养听受正法·畏菩提行难可成就·有如此疑怖及种种障碍等者·应於一切时一切处·常勤诵念我之名字·真如冒相观即是根本,这样的境界相,修唯心识观修成了,才能进人。 直入修真如实观可以吗? 地藏菩萨跟坚净信菩萨说:『有两种人可以直修真如实观:一种利根人;一种钝根人。』利根,我们够不上了,钝根,我们也没分,但必须修,从浅的信解到修深的信解。 过去善根早培养好了的利根人,知道一切诸,乃至外面所有的境界相,都是唯心所作,虚妄不实,空无障碍,如萝如幻的,他可以先修学真如实观,六祖慧能大师,没住过佛学院,也没住过禅堂,听了一句《金刚经》里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就明白了。 这种人就是利根的。 钝根人,他不知外面的境界相是唯心所作,虚幻不宜,所以染著情厚,盖障数起,心难调伏,应当学『唯心识观』。 这个钝指学『一实境界』是钝,但学『唯心识观』就不钝了。 当然也行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但智慧不太大,而且自己调伏不了烦恼,所以应按次第,先把『唯心识观』学好,再来学『真如实观』。 因为善根少,业障多,一直没什麽进步,又加上烦恼很重,不能调伏,心里总怀疑、怯弱常怕堕三途八难,又怕过不著佛、菩萨,听不到正法,不能培福,菩提道难成,有了这些怀疑和种种障碍。 怎麽辨呢? 地藏菩萨教我们最方便的方法,你应该在一切时一切处称地藏菩萨名号。 菩萨告诉我们一切时一切处,都可以称念空号。 可是有些道友,执著进厕所不能念,睡觉不能念,到这也不能念,到那也不能念。 我说:『鬼就在厕所等著你,到哪儿不念就把你抓住,这是你自己给鬼一个好机会来抓你,应该放开心量不要执著,任何时任何处无罢无碍。』如果想,我念地藏菩萨,皈依地藏菩萨,地藏菩萨就是我师,我师父就在我头顶上坐者,邪门外道你们都不要来。 修的时候,如果观想阿弥陀佛、地藏菩萨,首先观想同地藏菩萨与你是面对面的,在加持你。 最後,观想地藏菩萨坐在你头顶上,与你一起去度众生,面朝外。 初观想是面朝里度你,度完你就与你合为一体,面朝外,你和地藏菩萨一起度众生,随睛这样观,地藏菩萨在你头上、心中、喉咙上,自己的三业就是地藏菩萨三业,一边想一边念,这样你在修唯心识观也好,修真如实相观也好,就容易降伏障疑。 这是地藏菩萨特别的方便善巧,如果两种观行你都修不成,不要停,至心念地藏菩萨名号,求加持一修即成。 若得一心·善根增长·其意猛利·当观我法身及一切诸佛法身·与己自身·体性平等·无二无别·不生不灭·常乐我净·功德圆满·是可蹄依·又复观察己身心相·无常苦无我不净·如幻如化·是可厌离·若能修学如是观者·速得增长净信之心·所有诸障渐渐损减·念到一心不乱,不但善根增长,智慧也猛增。 观想诸佛菩萨同一个法身,同时观地藏菩萨法身与我们的法身是一个,一切诸佛地藏菩萨就是我自己,法身无二无别,信自己的心,信自己的法身,不生不灭,常乐我净,功德圆满,是可皈依。 地藏菩萨用他的大智慧,巧妙的说法,说你一边念我的名字,念地藏菩萨,一边观想我的法身,与自己无别,久久成熟了,意根猛利,真如实相也就修成了。 如果对这些世界没有厌离心,就会贪恋世界的一切,想这想那,放不下又怎能专心念地藏菩萨名号呢? 那我们就要修苦、空、无常、无我观。 观察自己如幻如化,如此观察就能生起厌离,厌离世界的一切,达到常乐我净。 心乐地藏菩萨,乐诸佛菩萨的法,现前一念心意念十方诸佛是所依恃处。 若能这样修,清净信心能增长,烦恼障碍也就渐渐的减少了。 何以故·此人名为学闻我名者·亦能学习闻十方诸佛名者·名为学至心礼拜供养我者·亦能学至心礼拜供养十方诸佛者·名为学闻大乘深经者·名为学执持书写供养恭敬大乘深经者·名为学受持读诵大乘深经者·名为学远离邪见·於深正义中不堕谤者·名为於究竟甚深第一实义中学信解者·名为能除诸罪障者·名为当得无量功德聚者·此人舍身终不堕恶道八难之处·还闻正法·习信修行·亦能随愿往生他方净佛国土·以上这样修行才叫真正闻到地藏菩萨圣号。 为什麽现在才算呢? 因为你以前闻的听到的是虚妄,闻是妄听听,念是妄念。 怎样才算是达到真正的真实呢? 观诸佛法身、地藏菩萨法身跟自己法身,自身与诸佛菩萨、地藏菩萨结合。 皈依十方诸佛就是皈依自己,皈依地藏菩萨也是皈依自己,就是皈依自己的真心。 这段经文说的很清楚,每天很辛苦读大乘经,所获得的功德,仍然落入世间,不能深心去学习,不能深闻大乘经典,所以必须学习唯心识观,修了之後,念菩萨圣号,供养佛还得用二种观行来供习、来修习,只有这样,才能算是习信修行,产生净信,方能得入。 也就是说修观成熟了,名为读大乘经典,供养诸佛,闻到了诸佛名,地藏菩萨名,才能远离邪见得到究竟甚深第一义。 不堕谤名为真正的学习信解,能排除罪障,舍身後方能保证不堕恶道八难,听闻正法,住持正法,如佛所说的去修行,乃至愿生极乐国土以及生他方国土,都能随愿。 无论到哪都随自己的心。 染者渐染,净者渐净,你观什麽境界,就随著所观的境界现。 复次·若人欲生他方现在净园者·应当随彼世界佛之名字·专意诵念·一心不乱·如上视察者·决定得生彼佛净园·善根增长·速获不退·若人愿往生他国净土,应当随著那方佛世界的那尊佛的名字,专心三思的念,无有其它杂念,道一步修唯心识观和真如实观,决定能生彼净佛国土。 使现生善根增长,得不退转。 当知如上一心系念思惟诸佛平等法身·一切善根中其业最胜·所谓勤修习者·渐渐能向一行三昧·若到一行三昧者·则成广大微妙行心·名得相似无生法忍·以能得闻我名字故·亦能得闻十方佛名字故·以能至心礼拜供养我故·亦能至心礼拜供养十方诸佛故·以能得闻大乘深经故·能执持书写供善恭敬大乘深经故·能受持读诵大乘深经故·能於究竟甚深第一实义中·不生怖畏·远离诽谤·得正见心·能信解故·决定除灭诸罪障故·现证无量功德聚故·至心的时候,心诚则灵,所以应当『一心系念』。 系念什麽呢? 系念诸佛的平等法身,系念你自己法身。 念的功德,在一切的善根常中,是最殊胜的,最不可思议。 如果懈懈怠怠的修行,心杂念妄想,就定不下来,就不能趣向一行三昧。 一行是什麽? 是平等法身的一行,至心的一行,达到一行,即证得相似无生法忍。 一行包括二种观道,一实境界,故一心系念就是一宣境界。 经论常说要一心至心,念佛念到成三昧,修行的道路一定成功。 晋朝王义之,书法圣人,也叫草圣。 王义之的字写得入神入妙。 他的儿子王献之学他的字,住在一个寺庙里天天写,写了十年没离开寺庙,後来,庙里老和尚检查这十年写的字,看过来看过去,看完後老和尚叹了一口气,说:『可磷十年寒窗苦,只有一点像义之。』其实这一点也不是王义之儿子说的,还是王义之一次来看儿子写字,发现有一字缺了一点,就拿笔给填上了。 也就是说,学一个技术,乃至成名成家,不晓得要经过多少苦工夫的练习。 我们要想把无量劫的烦恼断了,要想了生脱死不容易。 不用说别的,断一个欲念,佛都说就像断四十里的瀑流那样难,何况那麽多贪瞋癡想截止。 所以修行必须下苦功夫来修,达到闻、思、修三慧,用心去听去行,圆闻一切,才听到真正地藏菩萨名字,十方诸佛的名字,这样才能至心礼拜供养我。 礼拜供养十方诸佛,才能深入大乘深经,否则,始终达不到甚深的福德和信心,也不能了达一实境界。 所以者何·谓无分别菩提心·寂静智现·起发方便业种种愿行故·能闻我名者·谓得决定信利益行故·乃至一切所能者·皆得不退一乘因故·原因就是无分别的菩提心。 无分别的菩提心,就是觉心。 菩提无分别的,寂静的,只有智慧现前,度众生的愿力才能够实现。 如果你自己都没觉悟,发菩提心都没发又怎麽能叫菩提萨埵,怎麽能使众生觉悟呢? 所以要想行菩萨道,必须守内心,直心正念一实境界。 一实境界就是《华严经》讲的理法界,也是诸经论讲的妙明真心、如来藏性。 另外还要行一切善法,哪怕一点小事,只要对众生有利益都要去做,这就是铙益有情戒。 受菩萨戒最难得就是发菩提心。 大家念《地藏经》、《普门品》、《华严三品》处处能感觉到诸佛菩萨的悲心。 因为以上这种原因,所以他能够听到我地藏名字。 听就是自性能闻我名号,乃至能供养我,因此才能够现一切的方便善巧做利生事业,而不退转。 方便就是大悲心,比如说看一个人很穷,想救度他,给他几个钱,但是这样救不了他。 钱花完又没有了,必须启发他的心智,给他有智慧,否则只能帮他一次而不能帮他一世。 过去古人说,你供他一顿饭,他可以把你当恩人,但供养一百顿饭,他不但不把你常成恩人,反而还会把你常成仇人,所以度众生一定要有方便善巧。 若杂乱垢心·虽复称诵我之名字·而不名为闻·以不能生决定信解·但获世间善报·不得广大深妙利益·如是杂乱垢心·随其所修一切诸善·皆不能得深大利益·要是杂乱心、污染心,带著三毒烦恼来念地藏菩萨空号,这叫杂乱垢心。 还有求不当求的,也叫垢心。 这样念只能得到世间的福报。 如果没有至诚心去听地藏菩萨的名字,你就没有智慧,若不静心的观照信解就没有智慧,因此就不能如法修行。 闻、思、修三慧都不能具足,你怎麽能达到一实境界、二种观行呢? 所以念的时候不能心有所求,更不能光追求数字,如果能够至心念十声都好。 我经常提倡十,十是无尽数。 当早晨刚醒,心里头什麽都没想,或在晚上临睡的时候,把一天的事都放下,清清净净的恢愎你的本觉,至心称念十声:『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比你杂乱垢心念一万声、十万声、百万声功德都大,不在数字的多少,而在你念的是不是至心。 若以杂乱垢心来称名号,好像是个修行者,但不名为闻我名,更不用说念了。 如果达到一心就进人了一行三昧,也就达到般若。 我们念时会出现种种的障碍因缘,使这个心不是那麽清净,但你不要灰心,应当一直坚持下去,一边念一边观照,只要一有杂染起来为上停止,警惕土完了再念,把杂染垢心消灭掉,这样才能得到深妙的利益。 我们奋闩的目标是成佛,断见思尘沙无明。 假使用你的心观,用圆性、圆觉、圆修,就没有一法不圆。 念句地藏圣号,观想一声遍满十方法界,一切众生都能闻到大家念经、礼忏、念佛,最後都要回向法界,这是我们学习的法界观。 法界观就是观法界,一动念遍法界都满了,不要局限於你自己的六亲眷属,给一切众生回向,更不要局限自己,从近及远,从自身、六亲眷屠、历劫的父母、冤亲债主,乃至到法界一切众生,不管是垢染心,还是清净心念的圣号,功德都给他们回向。 如果回向是清净心,那麽垢染杂乱也变成清净的了,这样回向得大利益。 都要静心的这样回向,这就是法界性。 善男子·当知如上勤心修学无相禅者·不久能获深大利益· 渐次作佛·无相禅就是无有形相的,一实境界的实相。 实相是无相,也就是不执著,没有生死相、涅槃相,因为无相故,才能无障碍。 无相又无所不相,这是妙用,但现在被我们的执著所束缚,没有道样的心境,受肉体的局限,妙用也发不出来。 如果达到无相的境界,妙用自然就发出来了。 无相才无障碍,才能够进入真空的宣相境界。 深大利益者·所谓得入坚信法位·成就信忍故·入坚修位·成就顺忍故·入正真位·成就无生忍故·又成就信忍者·能作如来往性故·成就顺忍者·能解如来行故·成就无生忍者·得如来业故·这部经主要是讲坚定你的信心。 主持请问的菩萨叫坚净信菩萨,要想修无相禅,先把信心建立起来,坚固不动,入了位,这时才叫真正的发心。 大家在学习次第中,一定要依著四教说的『六即佛』,观一切众生,一切畜生,马、牛、羊等等,乃至蚂蚁最小的都能成佛,这是从理上讲。 法界理是一致的,这叫『理即佛』;像我们出家了,或受三皈五戒、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这些都是『名字即佛』;三宝的弟子,如果你起修,有观行了,就是『观行即佛』;观行深入,到了三冒位的菩萨,叫『相似即佛』;从初地到十地叫『分证即佛』;断一分无明,证一分法身,无明断尽了,叫『究竟即佛』。 心里如是观,如是想,就进入『观行即佛』了。 等你发大菩提心,信心不退,坚净信心自己是佛,这个信心非常不容易。 常你上课时,或静坐时,观想心、佛、聚生,三无差别,如果一切时一切处这个念都不失掉,自己跟三宝结合在一体,这时就是观行了。 能够坚信不移,入了坚信法位,而後起修,悟得自己舆佛无二无别,相信我的心就是佛心,佛心就是我的心,这就是信忍位的菩萨。 而後继续坚定不移地去修,成就了顺忍位,见了法性之后,此时乘性起修,所修还归於性体,就是《华严经》所说:『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还归此法界。』法界就是心,入了坚修位,坚修位的菩萨就是三贤位的菩萨,再进一步就成就顺忍位,证了初地菩萨,见了法性登欢喜地,随顺法信而起修,入正真位。 在成佛的过程中,顺忍位的顺,是顺一切诸法无生无相。 我们参的是无相禅,这叫无生法忍位。 到了无生法忍,一实境界也没有了,一切法都舍了。 《金刚经》讲这叫实相,实相无相。 现在你的性体已经去掉很多惑染,能够成就如来种性,如来怎麽修,我就怎麽修。 如来忍辱时,被歌利大王解剖身体时,不但没痛苦,而且也不起瞋恨心;还有舍身胃虎,割肉银鹰,如来所行的,能做得到吗? 如果成就了顺忍位,我们也就能做到。 『忍』字是承认,认可的意思,也可以作『忍辱』讲。 真正得到无生忍,成就如来的事业,这个时候能产生无穷无尽的妙用,是肉眼所不能看见的。 娑婆世界的释迦牟尼佛是肉眼所不能看见的,是毗虚遮那佛的化身,有无量亿、千百亿是大释迦的一个。 诸佛的化身就像两点一样多。 这是他从不可思议的智慧所起的妙用来讲,这就是如来的业,业用无穷无尽。 现在我们剃发染衣,学戒,保护我们的身心。 从戒生定,定能生慧,慧照现前了,才能得到无漏智慧,有了无漏智慧,从无相禅就能人了如来境界。 进一步成就无生法忍,知道一切法本来无生。 要达到这个程度,非常难,恐怕要三大阿僧祗劫。 成就无生法忍,就作佛了。 渐次作佛者·略说有四种·何等为四·一者信满法故作佛·所谓依种性地·决定信诸法不生不灭·清净平等·无可愿求故·二者解满法故作佛·所谓依解行地·深解法性·知如来业·无造无作·於生死涅槃·不起二想·心无所怖故·三者证满法故作佛·所谓依净心地·以得无分别寂静法智·及不思议自然之业·无求想故·四者一切功德行满足故作佛·所谓依究竟菩萨地·能除一切诸障无明爹尽故·地藏王菩萨跟坚净信菩萨说,渐次成佛有四种:第一、『信满法故作佛』,即信法圆满。 就是以大悲心和智慧去利益众生,坚固清净的信心达到圆满,住於菩提心,行菩提道,成就菩提果。 依著佛的种性,决定相信一切诸法都是不生灭的,清净平等的,众生与佛无二无别。 第二、『解满法故作佛』,指解法修圆满。 解就是明白,也可说成开悟,天天度众生而无众生可度,天天念佛一句佛都没念,这就叫法性。 法性无作、无相,无相无不相。 深解法性,知道如来所作的事业是没有造作的,就是说生死即涅槃,烦恼即菩提。 懂得了法性的道理,与法性不起二想,知烦恼生死,就是菩提涅槃,依心而立,这样就心无望碍,无罢碍故无有恐怖。 第三、『证满法故作佛』,是证法修圆满,无所得方为真正的得,如果你所发的愿力,所要修行的都达到了,就成佛了,就是说证了菩萨的欢喜地,一直到十地的法云地,具一分清净心进一步地到八地菩萨不动地,再众菩提心度众生,才能把最後的无明除断。 断了根本见惑,得到出世净心,即依清净心见法身,心就清净了。 第四、『一切功德行满足故作佛』。 依究竟菩萨地,即『六即佛』的『究竟即佛』,能使无量劫来的无明习气顿断,修行圆满到了究竟不退的地位。 以上四种讲了修行成就次第,即信、解、行、证。 依著地藏菩萨告诉你的次第去修,四种次第修行圆满了,就能成就佛果。 复次·当知·若修学世间有相禅者·有三种·何等为三·一者无方便信解力故·贪受诸禅三昧功德·而生懊慢·为禅所缚·退求世间·二者无方便信解力故·依禅发起偏厌离行·怖怯生死·退堕二乘·三者有方便信解力·所谓依止一实境界·习近奢摩他昆婆会那二种观道故·能信解一切法唯心想生·如萝如幻等·虽获世间诸禅功德而不坚著·不复退求三有之果·又信知生死即涅架故·亦不怖怯·退求二乘·无相禅是依著一实境界而修,但无相禅是从有相禅来的,按次第说先修有相禅到照相,也就是先修色寂三昧,再修心寂三昧。 当色寂、心寂全都得到,即得到禅定了,再修一实境界。 一实境界就是实相禅,实相弹进入不了就要从有相禅入手,有相禅有几种呢? 地藏菩萨教授我们说,有相禅次第修行有三种:第一种禅、『无方便信解力故』。 没有信心,解就更没有了,修禅定时得到了坐禅的三昧功德,便贪著轻安的境界,认为已有成就,这就为禅所缚,退堕到世间,一生骄慢心,就堕落,因为他对自心信解力没有,修禅修成障碍。 修禅跟念佛不同,念佛菩萨有佛菩萨的加持力,修禅完全靠自己的善根力,靠你增上缘的力量,没有增上缘很容易误入歧途。 第二种禅、『无方便善巧信解力故』。 偏厌离行,即证到偏空之理,指二乘人,断了见思惑,厌离世同,没有度众生的大愿心,认为他证得涅槃不生不灭,佛说大乘法他不闻,不进取大乘。 他修的禅定是厌离世间,观世间无常、无我,观受是苦,偏离於半边而不穷竟,所谓的真理叫二乘的空理,不是圆满空义。 第三种禅、『有方便信解力』。 就是说,做的一切,修行也好,帮助别人,利益众生,从来不起执著,不起贪恋,没有功德想,也不骄傲,了知人人都具足佛性,都可以成佛。 方便善巧的信解力就是他的信心,坚固不动。 与前两种修禅的不同,不但信而且理解,理解自性的佛种子。 解後而修行,依止的是一实境界,即修的止观双运。 他能信解一切法唯心想生,离心外无法,一切所有法都没有真实的,依空而建立。 非是真有,是幻有。 所以他也修世间禅,获得世间诸禅的功德,但不执著,不认为这究竟。 也不会退到三界,也不会求世间的乐果。 因为他已经信解力坚定的时候,知道生死即是涅槃;没有能所,没有能修的我,也没有所证的法;没有恐怖没有希求。 不求二乘,也不退到二乘,行这种禅定就是菩萨。 菩萨修行,不从功力上计较,也不从利益众生多少去想。 有时菩萨为度一个众生,跟他好多生,乃至於成佛还想辅助他。 就如提婆达多,专门破戒,破坏佛法,恼害佛,出佛身血,身陷地狱,这是菩萨示现。 他是在成就佛行的菩萨道,这是我们所见不到的,以世间的观感来看,这叫行逆行的菩萨。 逆行很难行的,有些大菩萨退堕二乘,不是有意退的。 如果想利益众生,或建庙安僧,说法度生,在度生中有时会感到众生难度,刚强难调,便生疲厌退悔心,悔了之後,感觉不对又发心,所以说菩萨道难行。 所以我们比丘、比丘尼人世同行菩萨道,化度众生,就要像蜜蜂一样,勤勤恳恳,始路如一,对世丝毫不贪恋,要是利益世间,对世间无害就做,这样才能渐渐入佛道。 佛菩萨境界跟我们不同,我们对一切事情认为是实有,并执著不舍,菩萨对一切事物做了就放下,过去了不留恋,未来不思惟,现在不执著,知道这都是空的,是幻化的,并非实有。 比如我们塑几尊佛像,或建一座庙,认为功德不小,是错误的,有无功德就看你有没有执著,你不执著,功德很大,一执著功德就受局限。 如果你诵经、拜佛回向你自家眷属,《地藏经》说的很清楚『三生受益』,只能享受三生,若把你所做的功德回向法界一切众生,尽你心量所能想到的都给回向,就有不可思议的功德。 一切法都是心生的,所以对一切都不要贪恋,出家要远离俗家,俗家事情乱如麻。 但要想到利众生,先从六亲眷属利益起,因为亲属对你相信成份大,从近及远,再扩大到一切众生。 释迦牟尼佛成佛以後,就到自己的国家,先度化他的眷属,及家乡人。 经过佛的教化,亲人当中有的出家、有的皈依了三宝。 所以行菩萨道的,先得有牺牲自己的心,要学地藏法,不怕下地狱。 如果你学会了《地藏三经》和实相观,地狱是没有的。 若你把地狱当成是真实的,那就是苦了,所以我们要有正确的认识。 佛说,犯戒通过忏悔,佛能救你。 若破了见,佛就没辨法救你。 因为看法不同了,你再跟他说,他也不相信。 世间禅容易堕入邪见,不要太执著。 如果对善知识、善友的教导,完全的执迷不悟,固执己见,这样很危险,容易堕落。 大家记住学《占察经》特殊的一点。 要学系念,地藏菩萨说:『如果你什麽观都修不成,就系念我的名号。 乃至你要去西方极乐世界,一心系念西方极乐世界,决定能去。』一心系念地藏菩萨,业障决定消失。 如是修学一切诸禅三昧法者·当知有十种次第相门·具足摄取禅定之业·能令学者成就相应·不错不谬·何等为十·无论哪一种禅定,乃至想得到三昧,依著这十种次第去修,就能够深入。 一者摄念方便相·『摄念』就是把念头收住;『方便』就是善巧,就是天台宗讲的止观法门。 一般最初修数息观的比较多。 数息不如念佛,或念地藏菩萨空号容易摄念。 地藏菩萨诉我们的『摄念方便』有四种:第一、摄念增上缘,把念头看管好,然後起念信佛、信法、信憎,这就是因,还要有增上缘。 摄念就是因,也就是用你的内心,一心系念。 增上缘就是念佛菩萨圣号、及念佛法僧三宝、念阿弥陀佛时,观想我跟阿弥陀佛一样,也有无量光,无量寿。 那麽佛就做了这个因的增上缘。 这样念一句阿弥陀佛,消无量罪,会增长智慧。 念法也可以。 念《占察善恶业所经》、《地藏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法华经》、《华严经》,这都叫增上缘。 文殊、普贤、观音、地藏都在你身边,我们每天如是观想就是『摄念』。 『摄念』不懂能改变我们的容貌,而且还能使人长寿。 所以我们应该时『摄念』,不令忘失。 第二、摄念方便:就是求诸佛菩萨加持。 当你心里有罢碍,有恐怖时,把念头回摄,念观音菩萨 、地藏菩萨、求他们加持你、度你,这也是『摄念』。 第三、能够见佛的增上缘:佛不住世,你可以见佛像。 观地藏像,受地藏王菩萨加持,念念见像,得到佛像的加持力,使你念念『摄念』。 若人家求你给受皈依,先应该想到,自己没力量,把菩萨像供到前头,菩萨就出现了。 或者在你头上、或者在你心中。 给人家受三皈,观想菩萨像,这时你就是代表,随时用佛像做增上缘。 第四种、诸佛菩萨证明增上缘。 在死的时候,证明能够生净土。 要得到佛菩萨的证明,我们在念佛菩萨时,口念不算念,必须念念从心起,念念不离心,这样才能达到『摄念』。 死後得到佛菩萨的证明。 上面讲了『摄念』的四种方法,如果能把这个念修好了,『摄念方便』就是实相观。 二者欲住境界相·这叫观相修法,你若不会观的话,你就观地藏菩萨的相,心系在地藏菩萨相上。 念经也容易散乱,念佛号,再加上观相,比较容易摄念。 另一种观想法,实相无所不相,诸法皆实相,斡什麽就住在什麽上。 你住的是什麽相,什麽相就是实相,这叫体真止观。 体是法体、性体;真是真如,就是住;观就是三昧,这样来修定,才能修实相定。 三者初住境界分明了了知出知入相·前边讲的是安心法,就是住学哪样,一定住在哪。 住心就是降伏心的瓣法。 当你起贪心和瞋心时,怎麽样降伏呢? 一定要知道有出入相,怎麽起的贪念、瞋念叫入相。 找到入相把他排遣了,就是出相。 好比我们的呼吸,呼是往外吐,吸是往里吸气。 出气是出相,吸气是入相。 假使用这个方法念『阿弥』出气,『陀佛』吸气,一出一吸,分明了了,阿弥陀佛现前。 最初很不容易,都是粗的。 入到细密的地方时,你边说话边做事,但出入气里还是系念著佛号不断,最後到达有住相,无有出相,功夫就到家了。 四者善住境界得坚固相·心已经善住於出入息,了了分明,一出一住都是三宝。 诸佛菩萨都是度众生的意念,这就是心住了了分明,善住於境界得坚固相,这时这时可以说得坚固信心,清净不变。 五者所作思惟方便勇猛转求进趣相静坐思惟,得定後不满足现在的境界相,想向前进取,入体真止观,二种观行。 六者渐得调顺称心喜乐除疑惑信解自安慰相·修真如实相观的时候,心里渐渐明亮,生起这种欢喜心,信解之类的疑惑就没有了。 同时由於自己信心坚固,解行明了,所以说得到了安慰。 七者克获腾进意所专者少分相应觉知利益相·『思所专者』,就是你心意识注重修观的时候,这时能够少分的与理相合,少分的相应,而且自己也觉得已经得到利益了。 八者掉修增明所习坚固得腾功德对治成就相·就是你的定力越强,智慧越增长,在观照上面,生起了一种欢喜心、快乐心,到这时,烦恼不安的现象都能对治。 定心不退转,感觉都清楚明了,这就是『转修增明』。 九者随心有所念作外现功业如意相应不错不谬相·就是说,在修定的时候,心里想做的事业,当你出定去做时,跟你想的意愿完全相吻合,这就叫『相应』。 称心满意,就叫『如意相应』。 十者若更异修依前所得而起方便·次第成就出入随心超越自在相·以前修数息观,现在改为念佛观了,就叫『异修』。 虽然是『异修』,但得到前面的方便,一个一个的次第成就,修到最後,使你的入、住、出,都可以随心自在得到。 是名十种次第相门·摄修禅定之业·这十种次第相门,收摄一切禅定行业。 无论是唯心识观,还是真如实相,或世出世间禅,都要有道十种方便法门,才得成就,才能与二种观道相应。 我们中国汉地修的禅定都是修的如来禅,同『念佛是谁?』直接消灭我执,找真我。 这就是真如实相观。 修真如实相,必须是上上根基的人,把我执、我见一切放下。 一切众生就是我执太重,修实相观的时候,第一个就必须无我,无我才能跟真心相应。 《金刚经》告诉我们,如果修观,观什麽呢? 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不被四种相所牵,但还要利益众生。 以般若的智慧结合大悲心,跟众生同体,利益众生是应该作的事,如果不利益众生,就不能成佛。 地藏菩萨跟壁净信菩萨说,想修禅观,要修十种的方便法,但十种不一定都用。 不过你得知道次第,在修禅观时过到障碍,就找找这些方法。 如果大家要修禅,真正需要每天坐的功夫,坐时,身心要调好,心无杂念平平静静。 如果一天上殿过堂,乃至学习,感觉到疲劳,就得静坐一下,什麽都不想,身心放松,此时不作意其他的,一心观照念地藏菩萨圣号,或者念阿弥陀佛空号,不要多,就念一百声,字字分明,四肢百骸全放下,最後成静止状态,精神很快会恢愎,这是长寿的方法。 地藏王菩萨教我们的方便法就是观心,心里自己能放出很多智慧来,如果是到了第九种,随我心所念相应的境界,定力就有了功夫。 从定理发生慧,再从慧里发生用,如果我们功夫没到这种程度,那麽方便力量就生不出来。 地藏菩萨讲的方便,是说你坐禅定,坐禅的已有功夫了,进一步发出的善巧方便,就是从我们体上发出的一种用。 思考用功的时候,这叫体。 思考完了要把它发出去跟我们作用相结合这叫用。 我们现在用跟体结合不起来。 举个例子说,大家天天上殿,念的很多,但都是口念,没往心里去就用不上。 上殿时,从你念『妙湛总持不动动,首楞严王世希有,销我亿劫颠倒想,不历僧祗护法身。』你得到了吗? 用也用不上,只是随大家念几个偈子而已。 让你不历僧祗护法身,不要经过很多劫,一念之间,当下就是,我们就是用不上。 每天都在念『愿消三障诸烦恼,愿得智慧真明了,普愿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萨道。』现在我们也没有行菩萨道,罪障山没有消除,体用不相应,但是这也就是熏习了。 熏习先修,假使是你念一百遍,什麽是妙湛? 什麽是总持? 你不明白是什麽意思,你怎麽信呢? 信解怎麽生得起来,所以先得解。 只是随著大家念,你自己根本不用心。 若用心的话,你一定问为什麽? 学法,学什麽法? 学成佛的法、学断烦恼的法、学方便法。 天天学,天天念,在文字上既不能解释,心理上也就没有观想,没有观想就没有受用。 好比说,我学做菜,就要知道,先放油下锅,还是先放盐下锅,怎样炒才好吃。 学的目的就是为了致用。 若不会操作,炒出的菜就不好吃,所以要学。 我们学法也就是这个意思,学了就是为了用,有好多道友跟我说:『我学的不够用。』我说:『你不是学的不够用,你学的很多很多,学的你用不完。』现在有很多道友,学的很多,就是没有用,一个也没有用,其他的你都用不上。 一门通了,一切都通了。 不能光学不用,一定要学以致用,才不会白学。 地藏菩萨告诉我们说:『你修唯心识观修不来、修实相观修不来,用占察轮你用不来,没有智慧,那怎麽瓣呢? 好了,那你就观想我的名号。 只要你把我名字念好了,这些法你就都会了。』两时坚净信菩萨摩诃萨问地藏菩萨摩诃萨言·汝云何巧说深法·能令众生得离怯弱·地藏菩萨在前面已经开示的很清楚了,坚净信菩萨知道,还有根机钝的众生听了这个实相观、唯心识观,会感觉到很深,修不进去,没有勇气,心生怯弱,所以又请地藏菩萨再巧说一次,使众生能有信心去修。 其实地藏菩萨早已说清楚了,那就是善巧方便,用占察轮问:『我修这个法能进人不? 能够开悟不? 能有成就不? 占的时候,告诉你不行,入不进去,你就用最简单的方便,先持我名号,念一万声、十万声再修。 有障碍再念,念了再修。』地藏菩萨摩诃萨言·善男子·当知初学发意·求向大乘未得信心者·於无上道甚深之法·喜生疑怯·我当以巧便宣显实义而安慰之·令离怯弱·是故号我为善安慰说者·云何安慰·所谓钝根小心众生·闻无上道·最胜最妙·意虽贪乐发心愿向·而复思念·求无上道者·要须积功广极·难行苦行·自度度他·劫数长远·於生死中久受勤苦·方乃得获·以是之故·心生怯弱·我即为说真实之义·所谓一切诸法本性自空·毕竟无我无作无受·无自无他·无行无到·无有方所·无过去现在未来·乃至为说十八空等·无有生死涅槃·一切诸法定实之相而可得者·又复为说·一切诸法如幻如化·如水中月·如镜中像·如乾圈婆城·如空谷响·如阳焰·如泡·如露·如灯·如目噎·如萝·如电·如云·烦恼生死性甚微弱·易可命灭·又烦恼生死毕竟无体·求不可得·本来不生·实更无灭·自性寂静·即是涅槃·如此所说能破一切诸见·损自身心执著想故·得离怯弱·复有众生不解如来言说旨意故而生怯弱·『如此所说』是指上文说的空义。 空义就是空一切法的道理。 地藏菩萨知道末法众生执著心特别强,所以说了那麽多空,目的就是空众生的执著,破除一切不正确的知见。 众生对於佛所证的涅槃真理,认为是实在的,其宜涅槃亦是空的。 执著心属於情感,也就是社会上所讲的七情六欲。 七情,就是喜、怒、哀、乐、优、恐、敬。 在我们的生活常中,离不开这七样。 高兴时心里就生起欢喜心,不高兴时就生忧愁心,这些都叫情见,情的知兄以情去看问题,所以产生种种执著。 说空,就是要破除我们执著的情见。 对那些执著的人,感觉到很愚癡,他就是执著看不破,怎麽劝他都听不道去,不能照佛所教导的去行,不能用智慧去观照空理。 只有空掉你身心上那些执著的想法,依佛所教的去观照,这样你才会没有恐怖感,离开怯弱的心。 但还有众生不能理解如来所言说的目的,及教授宗旨,所以生起恐怖感心生瞻怯。 一切有形象有言说的,都无时义,是空的。 但只是不具足性体,比如说一张桌子,并不是把这桌子拿去烧了叫空,烧了还没有空,空是让你心里空掉那个形象。 《华严经》上讲,一切诸佛菩萨在一个毫毛孔里转大*轮,有无穷无尽的闻法者。 为什麽呢? 因为这个汗毛孔是空的,由空故能容法界,在法界里任运而转,说法度生无有障碍。 但是有的人就这样,以为一空什麽都没有了,反而执著的更属害。 认这做什麽都没有并系,但要记住因果不空,空是不空的具体表现。 应该把能用的心空掉,把所观一切事物一切境界都空掉,最後这个空也要空掉,法也要空掉。 在《金刚经》上,佛对对菩提说:二乘所证的果位不是真的。 但是对二乘人讲《阿含经》的时候,或者在《俱会论》说,二乘法的时候,还是当时对机说的,究竟什麽是真的呢? 只有一实境界是真的。 这个真不懂破凡夫的执著,亦破二乘的执著,所以佛在《金刚经》上说:『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假使要执著的话,说法是真的,那就是邪见。 法没有真的,一切法都是对机而说的,机没有了,法也没有了,但是一个事物说它大小不可以,说它长短不可以,说它是方的圆的也不可以。 因为没有对待,没有对待就没有比较,没有比较这个法就不成立。 所以一说到空,绝对不要落到断灭空;一说到有,也绝对不要执著是实有。 一定要懂得,空是建立在不空的道理上,不然的话很容易落入邪知邪见。 如来言说的意思,是去众生的执著妄想,如果没有言说,你又怎麽能人呢? 但你一定不要执著语言,就像一个人不知道月亮在哪,用手指头指月亮,指月亮是让你看月亮,可不是让你看手指头,你把手指常成了月亮,这就是错误。 我们现在业障没消除,一实境界、真如实相被蒙蔽。 现在的众生就是褂念太多,因为没有空,不晓得这是假的, 发布时间:2023-08-26 09:04:26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159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