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佛学修行:打坐念佛的正确方法是什么_打坐念佛入定的诀窍 内容: 打坐念佛的正确方法无论行、住、坐、卧,各种形式都可以念佛,其中打坐念佛比较普遍,比较容易收摄身心,而且打坐念佛本身就是很好的一种放松自我的休息方式。 会打坐的人不仅腿不会痛,而且越坐越舒服,那么究竟打坐念佛的正确方法是什么呢? 1、盘腿盘腿,即跏趺坐,可以分为双跏趺坐和单跏趺坐两种。 跏趺坐有什么好处呢? 《大智度论》中说:诸坐法中,结跏趺坐,最安稳不疲极,此是坐禅人坐法。 双跏趺坐:就是通常说的双盘,是指两只脚掌放在大腿上,这种坐法是最为稳固的。 《一切经音义》中说:结跏趺坐,略有二种:一曰吉祥。 二曰降魔。 凡坐皆先以右趾押左股,后以左趾押右股,此即左押右,手亦左在上,名曰降魔坐,诸禅宗多传此坐其吉祥坐,先以左趾押右股,后以右趾押左股,令二足掌仰于二股之上,手亦右押左,安仰跏趺之上,名为吉祥坐。 这是说双跏趺坐根据脚掌放置的顺序,又可以分为降魔坐和金刚坐两种。 单跏趺坐:即是单盘,也就是把则一只脚掌置于大腿上,另一只脚掌则放在大腿下。 这种姿势不耐久坐,所以并不是提倡的坐姿。 只是因为有些人没法一下子双盘,可以用单盘的姿势作为过渡,以双盘作为目标为是。 2、竖脊打坐的时候,最好在臀部垫上一个软垫,让自己的脊柱处于既不前倾也不后仰的竖直状态,这样可以让身心都觉得舒适,更易于久坐。 如果没有垫上软垫,身体就容易前倾以保持身体平衡,久而久之,就会让内脏受到压迫,就像前面我们所提及的故事中的情况一样,容易导致胸肋疼痛。 当垫上软垫,脊柱不必刻意去挺直,就会自然而然地保持竖直,这是初学时需要注意的,等久坐有功,那自然就不需要垫子了。 (注意:在春、秋、冬季,建议在腿上盖一张毯子,可薄可厚,主要是防止腿部受寒。)3、手结定印一般打坐时,需要手结定印。 也就是双手自然下垂,然后左掌放在右掌上,手背向下,掌心朝上,两只大拇指微微轻触;然后双手轻轻放在腹前的大腿上,手肘微微向外张开,保持放松。 4、平放肩胸安坐好之后,还要注意平放肩膀和含胸拔背。 肩部肌肉要保持放松,如果自己无法看到,可以请别人帮忙矫正;肩膀要平,不能左右偏斜。 打坐时不需要挺胸,只需要微微含胸,觉得自己的脊柱竖直就可以了;否则,双肩前倾会导致胸闷,引起呼吸不舒畅而无法摄心。 5、头正、微收下颚当安坐好时,竖直颈椎,微收下颚。 对于出家人来说,有个更为简易的参照方式就是脖子贴紧长褂的后衣领;然后微收下巴,但不是低头,这样更为有助于保持深长的呼吸。 6、舌抵上腭当我们闭上嘴唇时,舌尖会自然抵在上牙龈处;所以只要稍稍留意即可,不用太过刻意用力抵住上颚。 打坐的时候,偶尔会产生津液,可以轻轻咽下,不需要太过着意。 7、收敛双眼这个视具体的情况而定;如果身处的环境光线过于强烈那可以将眼睛轻轻闭上,只留一丝光线。 之所以要留一丝光线,是因为眼睛容易受到外境的吸引而攀缘不止,但是如果完全闭上眼睛又容易引起昏沉或者引起幻相。 而在光线比较阴暗的环境下,眼睛可以微张三分,把视线集中在鼻尖前端正下方处。 当然,有些人习惯闭上双眼,觉得这样更容易摄心,那闭眼也无妨。 8、口念佛号可以是大声、小声、默念都可以。 如果杂念多就跟着念佛机或光盘大声念,念得速度快一些,要用佛号伏住杂念,不给自己生杂念的机会;杂念少或者没有杂念时可以慢速念或默念佛号;如果打哈气就默念,不打哈气时就出声念佛;如果快速大声念佛也压不住杂念时,可以观想佛菩萨的金色相片,想着自己全身都融进佛菩萨的金光中(但是要注意,杂念退去后还是要持名念佛,除了阿弥陀佛佛号外什么都不想才能真正进入念佛的三昧入静状态)。 根据大势至菩萨、印光大师和其他净土祖师大德的教导,念佛时要都摄六根,也就是说眼耳鼻舌身意都集中在一句佛号上,特别是自己的耳朵要能听到自己念佛的声音,念佛机把自己引入念佛状态后可以关掉,这样比较容易听到自己的念佛声音(听到自己的声音非常有助于去除杂念)。 最后,打坐念佛之后,可以当下马上回向:愿以此功德、平等施一切、同发菩提心、往生安乐国;重要的是不要马上下地走动,而是先把脚伸开放松一会。 打坐念佛入定的诀窍不同的法门中,对入定的要求也不同,佛家入定,要求物我两忘,那么打坐念佛入定的诀窍到底是什么呢? 1、修者德为先打坐念佛的人,平时要注重自己的品德培养,并不是担心你学到了高深高夫去伤害别人,而是你的品德不够,根本就无法修炼出高深功夫。 打坐念佛入定,也是高深功夫中的一种,如果不注重品德的培养,就无法让自己进入定中。 2、清净心在打坐念佛的时候,要达到一心不乱,去掉杂念,清净思想,才能很快进入定中。 在平时的生活中,要不断地发现自己的妄想执著,不被外界的各种相所带动;当你的心清净了,打坐念佛才能定得下来,心不清净,打坐念佛再久也是无法入定的。 等到在生活中,将任何事情看淡了,一切随缘,心态才能逐渐地清净,打坐念佛时才能真正地一坐就定下来。 发布时间:2023-06-20 13:18:35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15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