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我很精进,也想如法修行,可为何坚持多年生不起大受用? 内容: 纵观古今成功人士,出口成章者都是厚积薄发,从容淡定者都是事事磨砺,游刃有余者都是千锤百炼,每个成功的优秀人才都有一段至暗时光,越是昏暗火焰燃烧的光芒才越耀眼。 静待花开终有时,守得云开见月明,作为佛弟子在学佛修行中也是如此。 近些年来,好多学习如来正法的佛弟子,他们虔诚地皈依,精进闻法、烧香拜佛、修法打坐,并尽力如法修行,总之很努力,可往往受用不大,甚至生不起实相境。 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是对佛陀师父说法理解上有偏差,有的是知见上不纯净,修徒劳行,也有的是急于求成,一时觉受不到受用就开始怀疑自己根器不好,打起了退堂鼓。 实际上在我们现实生活中要成就一番事业,几乎每一个人都要经历一段平平的路径,看起来没有什么变化,这也就是需要我们忍耐积蓄,只要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按照正确的方向持之以恒坚持下去,因缘成熟就会高速地往上冲。 前几天我刚学了一个词叫作“击穿阈值”,这就像是我们烧一壶水,当我们把水烧到99℃看起来都和没烧一样。 只有烧到100℃的时候,这个水才能咕嘟咕嘟地冒泡,这就叫做击穿阈值。 我们做一件事情,能不能够忍耐到击穿阈值的那一刻? 我们不要老是急于求成,总觉得为什么我已经很努力了还是没有效果。 其实,一努力就要看到效果那是小孩子才会做的事,作为一个成熟人就懂得耐心。 佛教经典里有一个公案。 在《四分律》中记载,瞻婆城有位有钱的人,他的独生子“守笼那”出家后修行特别精进,乃至经行勤苦磨破双足,血流污地。 虽如此苦修但始终未解脱成就,有一天守笼那比丘在静室中回思:我如此这般刻苦用功,师兄弟中没有谁比我更精进,可为什么至今还不得无漏解脱? 我舍却了家里有这么多金银财宝,却不得其门而入。 他灰心地想还俗不再修行了。 世尊观到守笼那的心念,便到他的住处,问他:“你是不是在想着要还俗不再修道? ”守笼那答言:“是的,世尊。 ”世尊言:“我今问汝,随意答我。 你在家时,能弹琴否? ”回答:“能弹。 ”世尊继续问:“琴弦若急,音声好否? ”答言:“不好。 ”问:“琴弦若缓,音声好否? ”回答:“不好。 ”佛问:“琴弦不缓不急,音声好不? ”答言:“好! ”世尊说:“守笼那! 若太激进,就会令心掉举躁动;若太少精进,则会令心懈怠懒惰。 所以应当正常精进,平衡诸根。 ”守笼那听了世尊的教导,静下心来平衡诸根,调整身心,勤修精进,不久便证得阿罗汉果。 修学佛法,理可顿悟,事须渐修,日积月累。 所谓欲速则不达,功到自然成! 南无羌佛于《世法哲言》中亦如是教诫我们:“欲速则不达,行慢而失获,事理如是观,正住中道参,琴弦之懈弗出和雅之音,反之过紧则易于折。 ”不管你做什么事,如果不切合实际,过于太急、太快,往往不能成功,因为它不符合客观事物的逻辑、法度。 如果速度太慢,往往又错失良机,达不到自己的目的。 所以行慢而失获。 凡是世间上的一切事理,都应该注意这两个正反不同的关键。 那么,怎样做才对呢? 这就要认真研究分析,取其适中,找到最佳的方法。 正如琴弦一样,绷得过紧往往把琴弦绷断,那么,绷得过松就更不能出和雅之音,要不松不紧,恰到好处,才能奏出美妙的音乐。 世间上的万事万物,都要顺乎逻辑的事理,不偏不倚,然后去进取,这样就会很圆满地达到目的。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可成。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漫漫长途终有回转,余味苦涩终有回甘。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成于易。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撰文:多 持编辑:去一尘(以上内容仅代表笔者的个人学佛知见,一切法义应以佛陀说法为准。)恭闻南无羌佛的法音,修学《极圣解脱大手印》、《藉心经说真谛》、《学佛》和《什么叫修行》,是学佛最正确快捷的成就之道。 发布时间:2023-08-29 07:16:48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164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