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佛教故事:种善因得善果 (第四讲) 内容: 种善因得善果 (第四讲)净空法师讲述华藏图书馆录影室今年五月,我们有一个机会,访问中国大陆,在北京师范大学门口,看到一块题词,上面写著:学为人师,身为世范。 我看到这八个字,深受感动。 这八个字,就是一部《大方广佛华严经》。 特别是《华严》末后的一个部分,就是善财童子五十三参。 世尊以五十三位菩萨,分别以各种不同的身分,男女老幼、各行各业、在家出家,种种不同的身分,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工作。 可是他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他们的身语意三业行为,都是这个社会各个层面的好榜样、好模范。 所以我们读《华严经》,研究《华严经》,实践《华严经》,弘扬《华严经》,要以这八个字作为标准、作为原则,《华严》就能够活在我们的世间,活在我们现实的社会,我们才能真正得到佛法究竟圆满的受用。 这是我见到这八个字,一点点感想。 由此可知,世间人所追求的正是佛法。 可惜大乘佛法在最近一、两百年当中,被一些大众误导,以为它是宗教,以为它是迷信,以为它是消极,而没有能够认真的去研究修学,这是一桩非常可惜的事情。 我们对于佛教育的弘扬,大家都是尽心尽力的在做。 遵守佛陀在经教里面对我们的教诲,佛教给我们读诵、受持、为人演说。 演就是做出样子给人看,表演给人看。 说是用言语、文字,将这些道理,将这些事实真相,解释清楚,解说明白,让社会一切大众都能得到佛的教诲,都能够得到殊胜圆满的利益。 于是我们肯定欧阳竟无大师所说的,佛法非宗教、非哲学,而为今世所必须。 他老人家说了,是今世所必须,就是现代人所必须要的。 那么它究竟是什么? 欧阳大师并没有明白的告诉我们,但是我们从他的著书当中,可以明了他对于佛法的看法。 他肯定佛法是师道,师道当然是教学、是教育,所以我们肯定佛法是教育佛陀的教育,而不是宗教。 往后的弘扬,必须要把宗教的形象摆脱,它才能够超越一切宗教。 于是,一切宗教徒都可以学佛,都应当学佛。 因为佛教是教育,任何宗教徒都不反对接受教育,尤其是接受一个良好的教育,真实智慧的教育。 于是佛陀教育超越一切的种族,一切的国界,一切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宗教信仰,这正是佛在经上所说的,他教化的物件是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 这也是经典常讲的大圆满,佛氏门中不舍一人。 最近这些年来,我们在海内外提倡四好,回应的同修也不少。 但是一直到现在,还没有一个专门的机构或者团体,来真正推动这一个教学运动。 所谓四好,就是教自己也劝别人,要存好心、做好事、说好话、做好人。 我想这四句,任何宗教不会排斥,任何不同的文化也不会排斥,任何国家民族也不会排斥。 换一句话说,这个四好是一切众生真正的共识。 我们佛法常说的见和同解,我们把它订在这个基础上。 那么好的标准必须要有。 标准是什么呢? 是利益众生。 凡是与大众有利益的,与社会有利益的,这就好。 如果这个事情,好心是起心动念,好事是你所作所为,如果是为自己、为家庭、为自己一个小团体,那就不好了。 也许有一些初学的同修听到这个说法,感觉得很茫然,一时不能接受。 那一个人不为自己呢? 中国古老谚语里头,还有一句话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好像为自己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是真理。 孰不知,这一句话错了。 佛告诉我们宇宙人生的真相,唯有明白真相的人,了解真相的人,肯定真相的人,能够深信世尊所说的标准。 佛告诉我们,为什么会有六道轮回? 六道轮回是一个事实,这并不是佛家最初提出的,而是古印度在佛教之前,在释迦牟尼佛之前,印度就有许许多多的宗教学派,是印度古老的学术。 他们那一些宗教家,那一些高明的修行人,往往有相当深的定功。 像婆罗门教,以后新教的印度教、瑜伽数论。 这里面不少修行人,以他们的禅定功夫,能够看到六道的真相。 不但他们能够观察到饿鬼、地狱,他们也能够观察到色界天,无色界天,所以对于六道里面的情况,他们很了解、很明白,说得很多。 佛陀出世之后,将他们所见所闻,再加以指导;因为他们的见闻,是只见其当然,未知其所以然。 六道怎么形成的? 怎么来的? 有没有方法能够出离? 这是他们没法解决的问题。 所以世尊出世,就是为他们解决这一个难题。 佛说,六道是因为一切众生情执变现出来的幻相,我们认为它是事实,佛告诉我们这是幻相。 这个幻相是情执里头变现出来的。 情执里面最严重的一个就是我执。 你看那一个人起心动念,第一个念头我,这一生当中,一切都是为了我。 你为我,你就永远在那里制造六道轮回,你怎么能出离六道轮回呢? 所以佛讲的善好的标准,是忘我,是断除我执。 于是这一些佛菩萨,佛菩萨就是彻底觉悟的人,明了事实真相的人,他们起心动念为一切众生,为弘扬佛法。 弘扬佛法就是宣导佛教育,推展佛教育。 佛教育是智慧的教育、觉悟的教育。 从事于这个工作,这就好。 所以四好的标准,是存心念念利益众生,念念利益社会。 我们所作所为,无论在那一个行业,都是为大众服务的。 为大众,大众里面当然包含著自己,绝不会说为大众,自己会挨冻、挨饿,没有这个道理。 可是起心动念、所作所为,确确实实是为了服务社会、服务大众,这就是好的标准。 付出我们全副的智慧、精神、劳力,把自己本分的工作作好。 无论在那一个行业上,都是服务社会的,都是服务大众的,都是给一切众生作表率的、作榜样的,这就是佛菩萨,这就是善财童子五十三参。 所以五十三参就是四好的具体实现。 这是佛在经上所说的,也可以说是佛四十九年所说一切法,都是以这个为中心。 在我们中国,古圣先贤也很了不起。 孔孟之道,老庄之道,与佛道非常接近。 儒家提出我们作人的标准是君亲师,他是以伦常为基础,体现君亲师的大能。 我们把儒道佛的思想合起来,来看、来观察,我们领会到三宝、三德一体,这就是中国人所讲的古今完人,也就是佛法里面讲的诸佛菩萨。 诸佛菩萨是最完美的人,完人就是一丝毫缺陷都没有,佛法讲的大圆满。 表现在外面三宝;内里面是三德。 三德是存好心,三宝就是做好事,说好话,做好人,它是一体的。 所以我们今天看到社会动乱,这个动乱不是局部的,而是全世界的。 动乱的现象,正是儒家所讲的君不君、父不父、子不子。 君是领导人,没有能够作一个好的领导人。 作父母没有能够尽到作父母的责任,没有把儿女教好。 领导人没有把被领导的人领导好;老师也没有能把学生教好,天下焉能不乱? 要想天下不乱,难! 太难太难了。 我们要挽救这个社会,从那里做起呢? 就要从三宝、三德一体做起。 三宝,我们是借用佛家的名词,在此地我们称君亲师为三宝。 作君、作亲、作师,无论你站在那一个位置上,必须同时兼有另外两个位子,你就做好了。 君为什么没有能够作一个好的领导人? 他只做领导,他没有做到亲,没有做到师。 换一句话说,一个完整里面,他只做到三分之一,三分之二的缺陷,他怎么能做得好? 譬如我们简单举个例子,你是一个公司的老板,老板是君。 你这个公司里面所用的这些人,这是臣,臣就是被领导的。 老板对待员工是要领导他,还要像父母亲关怀爱护儿女那一种心情,对待你的属下,对待你的员工,你这个里头缺乏亲情。 有亲情,员工对老板,感恩戴德,那你就做到两分了,三分你就做到两分,还缺一分。 那一分是师,你是员工的老师,你要认真努力去教导他,那你就圆满了。 所以你这个老板是君、是亲、又是师。 你才是个完人,你才是个菩萨。 我们看五十三参,五十三参是表现各行各业,每一个行业,每一个人,他都具足这三个条件,圆圆满满的君亲师,这才是社会的榜样、社会的模范。 在一个家庭里面,做父亲的是家长。 家长就是君,你领导这一个家庭,家庭成员是被你领导的,你对他们有亲情,爱护他们,关怀他们。 你对他们也是老师,师教导,师严。 亲情就宽,恩威并济。 施恩的时候是亲,这个亲心。 严格教训,毫不苟且,那是严师。 你的家庭,儿女都教好了,所以作父母对待儿女,你要晓得你自己的身分,不仅仅是父母的身分,你是君的身分,是师的身分。 你的儿女就教好了,你的儿女就能成才。 如果单单只有父母之心对待儿女,溺爱,一切都随顺他,儿女会惯坏,不能成大器。 同样一个道理,在学校里作老师,老师教学生,怎么样把学生教好呢? 你要有君心,领导学生;你要有亲心,关怀学生,爱护学生,也是恩威并济,你才能把学生教好。 任何一个人,我们生在这个世间,无论是什么身分,无论从事那一个行业,都必须具备君亲师三个条件,那你就是菩萨了。 在家庭里面,作家庭主妇,具足这三个条件,你是家庭主妇菩萨。 我在公司行号,我不是当老板,我是当员工的,我怎么能做到这三个条件呢? 能做到。 我做员工、小职员,我做出好榜样,给我的同事、同僚来看,这就是君心了。 我没有形式上的权位领导他,我以我的智慧、德能、表现来感动他,这也是领导他。 来教导他,那就是师;来关怀、爱护他,这就是亲。 由此可知,这个三宝是一切众生人人具足。 问题在你有没有觉悟? 你有没有真的把它应用在生活上? 是不是真的应用在工作上? 应用在处事待人接物上? 古圣先贤教我们作圣人、作贤人,就是完人。 圣贤是完人。 佛教给我们作佛、作菩萨,也是这个意思。 那你真正要做得好,最要紧的关键是存好心。 什么是好心呢? 我们用佛法来讲觉正净。 觉正净本来是佛家讲的三宝,我们在此地,把它叫做三德。 内怀三德,觉而不迷,对人、对事、对物、对宇宙、对人生,觉而不迷。 正而不邪,正是讲知见,我们现在讲的思想、见解纯正,而没有邪曲。 那就是说,对于宇宙人生的真相,世、出世间,前因后果,明了通达,我们的思想、见解正确了。 第三个是净而不染,心地清净,不会被外面五欲财色名食睡;六尘,色声香味触法,不为五欲六尘所动摇,那就是不染。 我们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六根接触外面的境界,真正做到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那你的心就清净了。 一切为众生、为佛法、为佛陀教育。 为佛法,就是为佛陀教育。 唯有佛陀教育,能够利益一切众生。 因为它是清净的,它是平等的,它是大慈悲的。 我们要全力以赴,尽心尽力。 有智慧,竭尽自己的智慧;有能力,竭尽自己的能力;有财富,竭尽自己的财富,为社会造福,为众生造福,不起贪嗔痴慢。 你看看五十三参里面,每一位菩萨,他们作人的态度都非常谦虚,尊敬别人,实实在在是我们的好榜样。 于是我们教学的目标,肯定落实在生活的层面。 这些年来,我们将佛法归纳为十个条目。 我们自己的修学,是以这个为标准。 我们帮助别人,劝导别人,也以这十条为标准。 佛在经典里面讲得太多,文字太长,不容易记忆。 我们尽量把它精简、浓缩,十个纲目,二十个字,容易记。 时时刻刻,念念之中,要与这十条相应。 念佛人常讲: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 与什么相应呢? 与这个十条相应,就是念佛。 在《华严经》,吉祥云比丘给我们说了二十一种念佛的法门,这是很重要的一条。 如果口念阿弥陀佛,心行都不相应,这个没有用处的。 正是古人所讲的:喊破喉咙也枉然。 那与什么相应? 真诚相应。 我们要发真心,要以诚意待人接物。 世间人、六道凡夫,用的心是妄心,不是真心。 真心跟妄心,差别在那里? 妄心里面有妄想、分别、执著。 佛在一切经上浓缩精简的为我们开示,只要你有妄想、分别、执著,你的心就是妄心。 那么离一切妄想、分别、执著,这是真心。 真跟妄,我们要有能力辨别,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我们处事待人接物用真心。 诚,不自欺,不欺人。 别人欺骗我们,无所谓,那是他。 决定不可以说,他欺我,我当然也要欺骗他,那就错了。 他下地狱,那我也应该下地狱,那有这么傻的人、这么笨的人? 他用虚情假意,欺骗众生,损人利己,这个将来要堕三恶道。 我们走的路子,是想超越轮回,超越十法界,往生净土,那怎么能跟他同一个知见? 这个是一定要觉悟的。 不能看到许许多多人都是这样做,我们应该也跟著这么做,那你就错了,大错特错了。 第二是清净,清净是自受用。 我们用心,我们这个心有自受用、有他受用。 换一句话说,用什么样的心对自己,用什么样的心对别人,对人、对事、对物。 对自己清净。 佛法中说,六根清净,一尘不染。 换一句话说,清净就是真诚心的样子。 真诚是体,清净是相,显示出来清净心。 对一切万物、万事万物平等,没有分别。 清净就是没有执著,平等是没有分别。 为什么不要分别呢? 万法一如。 你了解事实真相,你就不会起分别心,万法一如。 佛在经上常讲:生佛不二,这是教给我们怎么样入不二法门。 二是从分别生的,不二就没有分别心,就是平等心了。 正觉是智慧,是真心里面本具的般若智慧,不是从外面来的。 只要你得清净、平等,智慧自然就生起来。 换一句话说,清净、平等心起作用,就是智慧。 万事万法通达明了,过去、未来也通达明了,这个不可思议。 世间人以为这是神通,这个了不起! 其实这是本能,尽虚空、遍法界,你没有见不到的,你没有听不到的。 你六根能力,都能够圆满的接触到,这是本能。 我们今天本能丧失了,看到恢复一点点的,都觉得不可思议,都觉得神通广大,而不晓得那个是自己的本能。 我们自己本能怎么丧失掉的? 就是你心被污染,你心起分别了,佛说得很清楚,一切众生就是因为妄想、分别、执著,而不能够恢复。 换一句话说,离开妄想、分别、执著,你的本能就恢复了。 慈悲心是对待一切众生的,慈悲就是爱护、关怀,全心全力的照顾他、帮助他。 对一切众生的爱护、关怀、照顾,没有任何条件,一律平等,那就叫大慈大悲。 这个五条,是存心。 我们的心能与这五个条目相应,这就是存好心。 有好心,当然你就会做好事。 那些是好事呢? 看破是好事,看破是学问,是智慧的作用。 宇宙人生真相,一切事理因果,全都明白了,这叫看破。 看破之后,你的态度一定是放下。 放下,不是叫你什么事情都不干,那就错了。 放下是心里面妄想、分别、执著没有了,放下了。 而你本分的工作会做的更认真、更努力,会做得更圆满。 为什么呢? 因为你有智慧。 你的智慧恢复了,你的能力恢复了,你做的当然会达到尽善尽美。 现在为什么做不好呢? 现在智慧没有透出来,天天在打妄想,以妄想、分别、执著来做事情,这个事情怎么能做得圆满? 所以无论从事于那一个行业,做某一种工作,都常常感到很遗憾,常常感到有缺陷,不圆满,道理就在此地。 你没有看破,你没有放下,你心不清净。 所以看破、放下之后,你的生活就自在了。 自在是自受用,无论你过的是某一种生活方式,或是富贵,你过得很自在,安于富贵;或者是贫贱,你过得很自在,安于贫贱,得大自在。 我在出家受戒的时候,道源老和尚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 他是江苏江北人,这个故事是真实的。 他小时候出家,年岁很小的时候。 他们家乡有一个要饭的,要饭是乞丐,贫贱到了极处。 这个乞丐的儿子做生意,发了大财,在地方上很受人尊敬。 但是一般人骂他不孝,你自己生活过得这么富裕,这么有钱,你的爸爸在外面讨饭。 他也非常难过,于是派了很多人去找,好不容易把爸爸找回来了。 找回来之后,接回来供养。 换了新衣服,派了很多人侍候。 那里晓得他爸爸住了不到一个多月,跑掉了,偷偷的跑掉,还去讨饭去了。 人家问他怎么了? 我这个讨饭的生活自在,受这些供养的时候,这么多人天天来麻烦我。 他懂得自在。 他说我每一天游山玩水,晚上随便那个地方可以睡一觉;吃饭的时候,到外面去讨饭托钵,我这个生活多自在! 所以讨饭有讨饭的自在,他过的是大圆满的生活。 儒家讲的:素富贵,安于富贵;素贫贱,安于贫贱。 菩萨生活! 讨饭也是菩萨。 那一个行业里头,都有大菩萨;那一个行业里头,都得大自在。 他无牵无挂,无拘无束,身心安稳,一天到晚在外面游山玩水,他怎么不自在? 处事待人接物随缘,随缘就自在,攀缘就不自在。 缘就是我们现在人讲的机会。 有缘份,有机会,我们就做;没有缘份,没有机会,就不必做。 不但不做,想都不想。 所以佛菩萨有愿,佛菩萨没有心。 这个心就是攀缘心,一定要想怎么做、怎么做,你很苦! 有愿为利益众生,但是没有利益众生的机会,那就不必忙。 因缘具足了,那应当要做。 譬如我们在新加坡教学,我们有愿,这个愿是早年就有这个愿。 我们要传法,我们要度众生,可是没有机会,我们想都不想。 想是什么? 是妄想,无济于事,想都不想。 可是李木源他那边,缘成就了,一切人力、物力、财力样样具足了,缘成就了,我们一定要去做。 随缘,这不是攀缘,我们就做得很自在。 攀缘,一定要怎么做,会做得很累,做得很辛苦,那个是错误的,随缘是正确的。 末后一句,念佛。 为什么要念佛呢? 不念佛,不能够快速的脱离三界六道,不能够快速的圆满成佛。 所以无论修学那一个法门,最后一定要念佛。 这个十条,二十个字,我们必须要知道,每一条里面都圆满含摄其他的九条,这才圆满。 如果缺了一条,就像前面君亲师、觉正净一样,你只做到十分之一、二,还有十分之七、八你没有,你当然做不好。 真诚,真诚里面一定有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表现在生活上,一定是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 说到念佛,我们在念佛常说,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与那些相应呢? 与真诚相应,与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相应,与看破、放下、自在、随缘相应,这叫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 单念这一句阿弥陀佛的口号,其他的九条,一条也没有,那就是喊破喉咙也枉然,不相应。 《华严经》上讲: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一是任一,这十句里头,任一。 你说慈悲,慈悲必须具备底下九条,慈悲就是一切,这一条就是十条。 说看破,看破也必须具备其他的九条,这个看破就是十条。 一即是多,多即是一,这才是圆满。 所以后面这个五条,就是做好事、说好话、做好人,好的标准。 归结两句话,舍己为人,与法相应,这才真正做到了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真正圆满做到了《大方广佛华严经》,《华严》的境界,就是我们现实的生活。 好,我们这个题目就讲到此地。 发布时间:2023-08-30 11:00:27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167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