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佛教故事:种善因得善果 (第十四讲) 内容: 种善因得善果 (第十四讲)净空法师讲述华藏图书馆录影室问:各位观众,目前我们这个世界动汤不安,到处充满了危机,可以说不只是外在的环境,正在急速的恶化,而内在的人心,更是加速度的在染污之中。 如果我们细细的追究根本的原因,实在是因为教育的失败,而导致人心的腐化。 如今我们为了要挽救这个世界的大灾难,就必须要净化人心。 而净化人心最快速、而有效的办法,莫过于提倡因果报应的佛陀教育了。 如果大家能够深信因果报应的道理,生善心,起善行,那么这个世界就立刻会呈现一片光明的美景了。 印光大师是离我们最近的一代祖师,他老人家一生提倡敦伦尽分、闲邪存诚,深信因果,老实念佛,可以说是最契合于我们目前社会所需要的。 因此,在这一集当中,我们就印光祖师的思想,来请教老法师。 首先请教老法师,印光大师他对我们佛教,有什么大的贡献,而被尊崇为净土宗的第十三代祖师呢? 师父:印祖他老人家一生的行谊,可以说这个四句话就包含尽了。 而这四句话它的意义,实在是深广无尽。 对现代这个社会来讲,依旧是一副有效的良药。 佛菩萨教化众生,无不著重在契机、契理。 所谓契机,就是我们现代人所讲的对症下药,这个机就是症候。 对症下药才能收到药到病除的效果。 今天不但是我们自己国家社会有这个严重的病态,其他的国家,我们到世界各地去走走,几乎这种病态都是相同的。 不相信因缘果报,美其名为科学。 所提倡的是功利主义,所作所为的是损人利己,充满了贪嗔痴慢,而且还在加速度的膨胀。 这一种现象,正是中国古圣先贤所说的,是世间大灾难之前的预兆。 我们稍稍涉猎一点古籍,对于目前这个现象就会担忧。 如何挽救? 印光大师是一位有德行、有学问、有修持的大德。 他给我们提出这四句口号,十六个字,简单明了,敦伦尽分,闲邪存诚,深信因果,老实念佛。 这十六个字把世、出世法都挽救了。 如果不是大智慧,不可能以这么简单明确的一副良药,通治现代社会的大病。 只要有人肯接受,肯依教奉行,劫难不是不能转变的,不是不能化解的。 就凭这一点,印祖对于近代众生的贡献,可以说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跟他相比的。 问:接下来,请教老法师,这四句话怎么样来落实在我们目前的生活当中? 师父:敦伦尽分,伦是伦理、是伦常。 社会有社会的伦理道德,出世间的佛法,也有出世间的伦理道德,这是首先教我们做一个好人。 人要做好人,好人的标准就是这四个字。 中国古代的教育,大乘佛法的教学,都是以伦理为中心。 五伦第一个是夫妇,这是从最小的关系说起,夫妇同住在一间房,同房,这是最亲蜜的了。 你房间之外,就是家庭。 家庭上有父母,中有兄弟,下有子女,这样子才构成伦理的关系。 家庭之外是社会。 在社会上,有君臣、有朋友。 所以夫妇、父子、兄弟、君臣、朋友,构成了五伦。 中国自古以来,没有听说讲什么团结,这团结是现代的名词。 中国人需不需要讲团结呢? 不需要,五伦就是真正的团结。 不团结才讲团结。 他为什么不团结? 他没有伦常的教育,他怎么能团结得起来? 五伦是最坚实的、自然的团结。 所以教育从小就要教导,你怎么样做人,你自己要知道你是什么样的身分。 夫妻相处,你是丈夫的身分,或者你是妻子的身分。 家庭里面,你是父母的身分,或者是子女的身分,或者你是兄弟的身分。 走进社会,与你交往的朋友的身分。 朋是同学,友是同志,志同道合这是友,所以友比朋要亲蜜的多,同学未必同志。 你在社会上工作,决定有领导与被领导。 你要是一个公司的老板,你就是君,领导。 你属下的那些员工,就是臣,被领导。 所以一个人在社会上,最重要的是要知道自己是什么身分。 这实实在在讲,世、出世法,明白人都了解这个事实真相人生如戏,就像唱一台戏一样。 你在这个戏台上,扮演是什么角色,这个五伦就是角色。 怎么样把这个角色演好,那就叫尽分。 分是什么? 本分。 所以五伦就有十义。 在义务上讲,十种义务。 你是夫妇,丈夫要义气,要讲义气、讲道义。 妻子要听。 夫义,妇就听。 现在家庭出了大问题了,中国、外国,你看看每年,现在不是每年,现在是每月了,可能现在是每周了。 你看看离婚率多少? 问题出在那里呢? 丈夫不义,太太当然就不听,你这一个房间就出了问题了! 家庭,家庭问题也来了,父不慈,子就不孝。 兄不友,弟就不恭。 换句话说,现在我们许多人不晓得自己在这个人生舞台上,扮演的是什么角色? 也不知道自己应该去干些什么? 这是教育问题。 中国古时候的教育,佛法的教育,是教你怎么做人,所以中国的教育是伦常的教育。 这个家庭才和睦,社会才和谐,大家互助合作,共存共融,达到究竟圆满的幸福,这是教育的目标。 我们想想现在这个社会,这个世界上,各地地方的教育,它教的是什么? 把这个疏忽掉了。 讲求的是技术,现在是科技的教育,把做人这个事情忘掉了。 科技不断的在发达,人文逐渐的低落。 低落到最后,那就是夫子所说的,人与禽兽几希。 人跟禽兽不一样的,就是人接受过伦理教育;如果没有伦理教育,人跟禽兽有什么两样? 他是动物,这也是动物。 由此可知,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了。 五伦十义这十种义务,不能不讲求。 人人都知道自己本分,都遵守自己的义务,这一台戏就唱好了,你这一生就有价值、就有意义。 因为你把这一台戏唱好,你要知道你影响多少人? 别人的家庭要有了问题了,向你看齐,向你学习,你是社会的大导师。 社会大导师,在佛法里面讲,你就是真正的佛菩萨,你来救度这些众生,众生迷失了自己。 什么叫迷失了自己? 不知道自己的身分,不知道自己应该干的事情,这就是迷失了自己。 我们今天在这个社会各种行业,我们选择这个行业,这是佛教的行业。 佛教是什么呢? 佛陀的教育,我们选择佛陀教育的行业。 人家社会上称我们一声法师,师老师。 那我们是什么身分呢? 是佛陀教育的推行者,是佛陀的学生。 我们的本分是要继承佛陀教化众生的事业,这是我们本分。 我们把这个本分做好,我们在这个舞台上,这个角色我们演好了。 人人能够尽他自己的本分,都把他自己本分的工作做好。 社会是一切大众互相合作,互相来配合的,人类才有幸福,社会才会繁荣。 所以五伦十义,这是敦伦尽分。 基本的原则,这是讲五常,常是什么? 常是永远不能变更的。 这个是十种义务里面的精华,仁、义、礼、智、信,这就是人跟禽兽不一样的地方。 人懂得这五种常道,要用佛法来讲,这个五条是性德,是你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实在讲,不是学来的。 仁是爱人,推己及人。 想到自己就会想到别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仁心。 所以中国这个字,这是会意,你看仁这个字是二人,可见得他不是独尊,不是完全为自己。 自己想到什么,立刻就想到别人。 这是一桩好事情,我自己想得到,同时我想到别人也会想得到。 这是一桩不善的事情,我不想得到,我也会想到别人也不想得到。 这一种心就叫做仁心,常常能够推己及人。 义是义务,义务里面不讲权利。 如果讲权利,讲报酬,那就不是义务了。 为家庭、为社会、为国家、为一切众生,我们只讲尽义务,不讲享权利。 你明白这个道理,社会上争权夺利的现象就没有了,天下就太平了。 所有一切祸端都是争利争权而演变的,带给这个社会,带给一切众生无尽的苦难。 防止大的灾难,就从这小地方做起。 我懂不懂得尽义务? 要从我本身做起。 礼,礼是处事待人接物都有个分寸,不能过之也不能不及。 换句话说,处事待人接物,你都能够做到恰到好处,这个叫礼。 所以礼叫节、礼节,节是有节度的。 我们今天讲分寸,就是节度,不超过也不能不及,恰到好处。 智,是今天讲的理智,不能感情用事,感情用事就坏了。 佛法重视智慧,儒家教学也重视,把这个放在五常之一。 无论在什么时候,顺境也好,逆境也好,处事待人接物要理性,不可以动感情。 末后一个字是信、信用,对人决定要讲信用。 现在在外国的社会,很重视这一个字。 外国人如果不守信,他就没有办法生存。 因为在外国,现在几乎一般家庭,一般人身上,已经不会带钱了,已经不带钞票了,带什么东西? 信用卡。 你这个信用卡几次不能兑现,你的信用就没有了。 换一句话说,你在这个社会就行不通了。 所以外国人今天他别的不害怕,他不怕因果,他怕这个信用没有了,他就困难了。 那么这个信,实在讲是法律限定他非建立信用不可,不是从自性里头建立的。 我们看中国早年的时候,在抗战时期,我在台湾,在民国四十年间那个时候,一般商人还相当守信,我们有信用。 我喜欢看书,常常到书店去翻书。 去的次数多了,这个书店的老板慢慢就熟悉了,我喜欢的书,我可以带走,也不必签字,我也没有付钱。 什么时候有钱,我什么时候就还他,他相信我,我也相信他,这很自在。 到那里看到好东西,价钱再高的时候,拿了就走。 我有一个朋友跟我一道,你不错,他相信得过你? 他相信。 我发了薪水,我一定头一个送钱来,信用要紧。 人无信,你在社会上不能立足。 所以这个信用是连个纸条都不要写,他也不必去记帐,我也免这个麻烦。 过去的社会,确确实实是如此,就凭一句话,那里还要写什么字据,还要到法院去证明,那这么啰嗦? 现在这个社会讲信用,一定要写信用状,一定还要经过什么证明,这那里算是信呢? 这谈不上这个信字。 信实在讲就是一句话,决定遵守,绝无反悔。 这个礼义仁智信,是做人的基本条件。 这个社会上一般人讲,这个做人人格,什么叫做人的资格? 做人的资格就这五条。 这个五条跟佛家的五戒,精神非常接近。 不杀生,仁;不偷盗,义;不邪淫,礼;不饮酒,智;不妄语,信,所以跟佛法的五戒的精神很吻合。 问:请问老法师,再接著跟大家解释闲邪存诚这个意思。 师父:记得在往年,社会上真是大力的在提倡恢复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的特色是什么呢? 就是伦理。 伦常这个道理,是我们中国文化的特色。 离开了伦理道德,就谈不上中华文化了。 伦理道德是中华文化的大根大本。 有一次我在方东美先生家里,正好遇到教育部有几位官员也去拜访方老师,向方老师请教,怎样把复兴文化的工作做好? 方老师听了他们的发问,大概静默了五分钟,他的态度很严肃,一句话不说。 五分钟以后,他开口了,如果你们有诚意,想真正把这个复兴文化工作做好,那么有几桩事情赶快就要做。 这几位官员听到很兴奋,立刻问那几桩? 都瞪著眼睛看著方先生。 方先生说,第一个广播电台关闭,电视台关闭,报纸关闭,杂志也关闭。 这官员听到都摇头,这个做不到。 向方先生说,做不到。 方先生就说了,你们想复兴中华文化,这些东西天天在破坏中华文化。 你要不把破坏中华文化这些东西连根拔除,你还能谈复兴吗? 他老人家讲的话有道理,我们在台湾这么多年,大家能看到的,当时复兴文化这个口号多么响亮,到今天社会变成什么样子? 这不是清清楚楚的事实吗? 方老师为什么说这些东西破坏文化呢? 这就讲到,印祖讲的防非了,这一些东西里面所传递的讯息都是污染的,都是不善的,都是邪知邪见。 这个东西染污人心,染污本性。 方先生以后也说了,工具是个好工具,电视、广播、报纸、杂志都是好工具,可是内容糟糕,你怎么能够不防呢? 现在,譬如说最麻烦的,这大家都晓得的,家庭儿女不听话,不听管教;学生不听老师管教。 在社会上,员工不服老板。 他从那里学来的? 就是从这些地方学来的。 你要不在这上下功夫,你要想挽救社会,挽救你的家庭,难,太难太难了! 而现在经营这一些资讯的事业,都是些有钱的商人,他们都为利,为自己的利益,不顾社会的安全,没有想到自己的责任。 你从事于这个行业,你要救社会,你要教化众生,你要教他断恶修善,要教导他敦伦尽分,你怎么能够诱导他往邪恶去走呢? 人心学好难,学坏容易。 你要是投其所好,随著他的这个欲望去走,那就祸患无穷,这不能不提防。 中国古时候的教育、大乘佛法,都讲求防患于未然。 像黄河、长江的堤防一样,有一个小洞,赶快就要补;否则的话,一旦崩溃了,那就不能收拾了。 要小心翼翼的去防犯。 在过去,国家政府有这个责任,你不要看中国帝王专制,你用客观的立场,不要有成见去看他,好像是这个专制不讲理,一个人治理天下,没有民主那么好。 你这种看法、说法,不是客观的,是你主观的观念。 你要客观的观念,你仔细去看,可以说各有利弊。 而中国自古以来,历代的帝王将相,负责任的多,不负责任的是极少数。 他要不负责任,在他这一代必定亡国,得不到人民的拥护,得不到人民的支援,就会有另外一个势力起来,把他的政权推翻,取而代之。 所以这些执政当权的人,他尽量给老百姓,为老百姓著想。 满清的帝王都不例外。 我们从《四库全书》里面,看到满清历代帝王的诏书,批的这些奏折,你能够看出他们的心真的是为老百姓。 一个建议,他很冷静,很客观,虽然是为朝廷好,为当时好,他想到我要这样做,将来历史上人会骂我是昏君,所以他批不准。 我们看到这些奏折、批文的时候,很受感动,他不糊涂。 他固然自己要得到利益,他同时能够想到老百姓的利益。 那个政治制度你说不好,它能够绵延几千年。 你说民主制度好,台湾现在是民主,大家公认的,世界上民主发达到最高峰的国家。 美国人讲民主,比不上台湾,任何一个国家民主都比不上台湾。 台湾人民对于我们的民主,应当感到满意了。 为什么还纷纷想尽方法去移民? 君主专制时代的时候,没有听说有大量移民的,事实摆在面前。 那么今天政府不能替人民防非止恶,我们自己要有警觉。 当然这是一个很困难的事情,你在家里面教训你的儿女仁义道德,可是他踏进社会,踏进学校不是这样的,又被一些邪知邪见污染了,这个问题严重。 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不能配合,不能是一个说法,那学生、年轻人就相信了,这是很大的一个问题。 一个国家、一个政权、一个政府,它将来在历史上,能不能流芳千古,实在说,就在它的教育能不能成功? 教育成功,这是贤明的政府,受万世人的尊敬。 教育失败,你科技发达,你经济发达,都没有用处。 为什么呢? 社会不安全,人生活在恐怖之中,没有安全感。 所以闲邪这两个字重要。 邪就是邪知邪见,错误的想法,错误的看法,错误的讲法,错误的说法。 闲是防止。 存诚是叫我们存心,处事待人接物,都要存一个真诚之心。 也就是不自欺、不欺人。 这个说法,从前人听了没有问题,能体会到这个意思。 今天我们讲真诚,这个意思实在说,几个人能够体会到? 把真诚两个字的含意都误会了。 以为什么呢? 直来直往,这就是真诚了。 我今天对你提出的要求,你一定能够满足我。 我求名,你名给我;我求利,利给我。 真的,这是真诚,大家曲解了真诚的意思。 诚字怎么讲? 佛、儒都建立在这个基础上。 佛法叫菩提心,儒家教学里面叫诚意、正心。 曾国藩解释这个诚,他讲得很好:一念不生之谓诚。 换句话,诚是清净心,心里面没有一个杂念,在佛法讲是没有妄想、没有分别、没有执著,这个心是真诚心。 今天几个人有? 一天到晚胡思乱想,念头永远不会中断。 诚没有了。 所以听到真诚,都把这两个字误解了。 那么用佛法说,存诚就是用真心,不用妄心。 懂得佛法的人,我这样讲,他容易体会。 交光大师在《楞严注解》里面讲的舍识用根。 识是妄心。 识是什么呢? 妄想、分别、执著,这是妄心。 用根,根是根性,用见性见,用闻性闻。 见性闻性,见性闻性里头,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没有妄想。 存诚这两个字不好懂。 存诚就是佛家讲的发菩提心,儒家是成圣、成贤的基础。 善导大师所谓的一切皆从真实心中作,那就是存诚。 问:印光大师的第三句话是深信因果。 但是现代社会讲求科学证据,很多人认为没有看到的就不相信。 有的甚至于认为,好像因跟果表面上不符合。 然而我们佛教是看出因果的真相是通三世,而且有显报和冥报的分别。 请教老法师,因果通三世,和显报、冥报,怎么样来解释? 师父:因果的理论与事实,不但在佛法,在世间法里面,它也是真理,它是事实的真相。 如果说现代人不相信,那是佛经里面所说的愚痴、颠倒。 佛法讲因果,印度古时候许许多多的宗教,肯定因果报应。 在中国,儒家、道家,甚至于诸子百家,也都承认这是事实。 种善因,一定得善果;造恶因,一定有恶报。 而印光大师为了教导世人,深信因果,他用《了凡四训》、《感应篇汇编》、《安士全书》,这三种做为教材。 希望因果的教学,能够普及到全国,普及到全世界。 所以他在一生当中,不遗余力的来推展。 印送这一些资料,数量也特别多。 我早年在香港讲经,看到弘化社的出版物。 从版权页里面,概略的算一算,大概估计一下,这三种书,老法师在一生当中,印送的数量超过三百万册。 民国初年,印刷术并不是很发达,能有这样的数量,实在令人吃惊。 而弘化社所印送的佛书数量很少,要跟这个比起来,那差的太远了。 为什么老法师是出家人的身分,不在佛法上大力的来流通、来弘扬,他去流通、弘扬这三样东西? 那么这在一般人看到,这不是一个怪现象吗? 如果我们把这个问题想通了,才知道老法师智慧高超。 他老人家所做的是应机说法,看看现在这个世间什么病,众生得的是什么病? 不相信因果报应,于是伦理道德也不相信,为非作歹,邪知邪见,这怎么得了! 儒、佛要想挽救这个时代来不及了。 儒家常讲: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佛家跟儒家这个教学,至少也要二、三十年才能收到效果,不能救急。 现在灾难就在眉际之间,你怎么办? 因果报应之说,比较上有效果,大家要能听进去,要能肯定。 他起心动念、所作所为,自然会收敛一点。 佛菩萨、古圣先贤,不是拿因缘果报这个事情来吓唬众生,没有这个道理! 要是说拿这个东西来吓唬人,吓得你不敢做坏事,这一种教学是最笨的教学法,是个愚痴的教学法。 世、出世间的圣贤聪明绝顶,高度的智慧,他怎么会用这种愚蠢的教学法呢? 给你讲的全是事实。 你今天作恶,你不悔改,你不相信,到恶报临头的时候,你后悔莫及了。 然后才晓得,那些人讲的是真话,不是假话,没有欺骗我。 这个时候后悔,后悔你还是要受报,不能说后悔就不受报应,没有这个道理。 而且因果不能抵消,不能说我过去造的恶业太多了,现在多做一点善,我可以抵消,没有这个道理,种瓜一定得瓜,种豆一定得豆。 种瓜不会变成豆,种豆也不会变成瓜,佛法讲的这是究竟义,这是真的。 你所造作的业,包括你起心动念,你一念善,你造了一念善业;你一念恶,你造了一念恶业。 善恶业的种子,含藏在阿赖耶识里面,永远不会消灭。 什么时候受报呢? 那要看缘,所以佛法不讲因生,它讲缘生。 因就是你做的这些善恶业,这个善恶业的业因遇不到缘,不会受报,果报不会现前,遇到缘才会现前。 换句话说,我们无始劫以来所造的业,善、恶业统统都有。 佛跟我们讲得很清楚、很明白,决定是恶业多、善业少。 从什么地方能够验的出来呢? 从我们学善跟学恶,你看学善很难,学坏一下就学会了。 这就证明,你这个阿赖耶识里面,恶的习气多,善的习气少,所以学坏事一学就会;学善事,就感觉到很困难。 这个可以勘验的、试验的,一定不是假的。 那么这个果报,我们可以控制。 从那里控制? 从缘上控制。 如果不想我过去造的那个恶业现前,我现在把恶的缘断掉了,我修善缘,我断恶缘,那么我虽有恶因,我现在不会有恶报。 我的善缘成熟了,我的善缘就先受报,先受这个善报。 善缘里面最善的是念佛的缘。 今天听到这一句佛号,心里生欢喜,过去生生世世曾经念过佛,现在偶然听到,还蛮觉得喜欢,就证明你的阿赖耶识里头有佛的种子。 那么你现在再认真、勤奋的去念,不中断的去念,那么你这个缘成熟了。 这个缘成熟,这个果报现前,这极乐世界现前,最殊胜的果报。 所以因果报应是事实,不是假设的,更不是欺骗人的,我们一定要深信不移。 问:是的! 各位观众,自古以来公认佛教是博大精深的,从时间来看,适合每一个时代;从空间来看,也适合于每一个地区、每一个种族、每一个行业,是历久而弥新的。 然而这么广大的佛教教材,如果我们把它浓缩起来,那么因果两个字,就可以全部包括尽。 所以因果的道理是非常深妙的。 所以这个因果的道理,我们还要必须再细细的来研讨。 我们今天很感谢老法师精采的开示。 各位观众,我们下一集再见。 发布时间:2023-08-30 13:56:04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168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