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佛教故事:种善因得善果 (第十三讲) 内容: 种善因得善果 (第十三讲)净空法师讲述华藏图书馆录影室问:各位观众,上一集老法师开示三皈、五戒和菩萨戒,我们都知道戒定慧三无漏学之中,戒是列在头一位。 世尊在《遗教经》中,也交待我们要以戒为师。 还有我们专修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也必须要持戒念佛。 可见戒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们今天继续再请教老法师,有关戒律的一些问题。 一般我们谈到戒,除了五戒、八戒等等戒条以外,还有四个概念,第一个是防非止恶,叫做戒。 第二个是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的戒。 第三个是六度之中,布施、持戒、忍辱,这三度都属于戒律的范围。 第四个是指做人做事,还有修学各种法门的规矩,也叫戒。 首先我们请教老法师,防非止恶叫做戒,怎么解释呢? 师父:这一些问题,在经论里面,在古大德的著述里面,都有详细的讲解。 即使是在净宗《印光大师文钞》里面,对于这一桩事情,也说得非常之多。 大家自己可以去读诵、研究来做参考。 世尊一代的教学是以智慧为主,要求一切大众,要开发自性圆满的智慧。 佛在经论里面,将这个目标称之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这一句话是梵语音译的,它的意思是无上正等正觉。 在这一句意思当中,自自然然就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是正觉,第二个是正等正觉,第三个是无上正等正觉。 我们一定要记住,我们学佛求的是什么? 修的是什么? 就是为这一桩事情。 释迦世尊四十九年教的是些什么? 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讲的是些什么? 都没有离开这一句。 这一句是佛法教学的宗旨。 可是一切众生无量劫以来,就迷失了自性。 现在怎样帮助众生恢复自性本具圆满的智慧德能? 那就要想到慧为什么失掉了? 是因为你没有定。 那为什么把定失掉了? 因为你不守规矩,你不守法。 于是佛才制订这个戒律,教给你恢复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一定是由持戒、得定,然后再开智慧。 开智慧是恢复我们本能。 换句话说,戒律在佛法教学当中,它是手段,它不是目的。 用这个手段达到定,定还不是目的,依旧是手段。 真正的目的是在慧,于是这称之为三无漏学。 什么叫无漏呢? 这个漏是烦恼的代名词,佛在经上讲得很多。 譬如我们一个茶杯,茶杯破了,破了就漏。 你斟茶的时候,它漏失掉了。 这是佛把这个漏比做烦恼,人有烦恼,定没有了,定是功德,定漏掉了,慧也漏掉了,取这个意思。 如果你能够持戒,能得定,能开慧,那这就无漏了。 所以这个漏跟无漏,这个意思我们要清楚,这种名相在佛学里面用得很多。 我们看了之后,不至于产生误会。 所以修学过程,一定要经过这样一个阶段。 戒律是一门很深的学问,不是一般人凭自己想像、浅见就能够了解的。 甚至于我们曾经看到,不但现在,古时候也不少,戒律非常精严,丝毫不犯。 这就是你刚才所问的,防非止恶。 非是不如法的,戒律防止一切不如法的事情发生,禁止一切的恶行、恶念,这个是戒律的精神,防非止恶。 由此可知,凡是符合这个精神的作法,都是戒律。 虽然戒条里面没有,戒条是很有限的。 譬如吸烟,吸烟,戒条里没有。 为什么没有呢? 当时印度那个地方,大概是没有烟草公司的设立,没有人吸烟,它就没有了。 那么现在吸烟犯不犯戒? 如果说吸烟对人身体不好,也会影响大众的健康,那这就不是个好事情。 那么今天到处禁止吸烟,请勿抽烟,那这几句话算不算戒条? 那是戒条,没有错。 一个明理的人,常常能够想到社会安全的人,不妨碍大众的人,那他就应当遵守。 遵守就叫持戒。 由此可知,戒律的意义是广义的,不是单单持这几条条文。 条文是释迦牟尼佛三千年前为当时社会大众所制订的。 佛所制订的,也不是有意制订的。 总是看了有人犯过,然后再召集大众说:这个过失对自己不好,对社会大众不好,我们应当要禁止。 所以你看看这个戒律的缘起,你就知道,佛的弟子,在家、出家,四众弟子,在日常生活当中,常常犯的过失,杀盗淫妄的过失,而世尊说这个问题严重,所以才制订戒条。 不杀生、不偷盗、不淫欲,对出家人。 对在家人是不邪淫、不妄语,制订这四条根本戒律。 所谓根本戒,这个四条,它确确实实超越时间、超越空间。 三千年前,这四条管用。 到现在,这四条还是管用。 在古印度那个时候管用,到中国来也管用,现在把这四条,我们放在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地区,甚至于任何不同宗教信仰的人,他也点头,觉得对,他也尊重,他也欢迎,他也愿意遵守,这就叫根本戒。 其他的,譬如说饮酒戒,有许多国家地区的人,这些酒没有什么,我们天天都喝酒,他就不能接受了。 所以根本戒一定是一切众生都会接受的,其余不能接受的,那是要看社会环境,看当时的需要。 佛制订不饮酒这一条戒,目的确实在防非止过。 因为酒醉之后乱性,就犯前面四种戒。 我们现在在这个社会新闻当中,常常看到杀人、作奸犯科的,报上登的,都是喝酒喝醉了,才干这些事情。 酒醉了壮胆,他就做坏事。 他如果在清醒当中,他也知道这些事情是坏事,也晓得这个事情不应该做。 纵然他下手;下手,手会软。 酒醉了就糊涂了,理性就失掉了。 佛戒酒的用意是在此地。 那么制作戒条,就是条文,等于像现在法律条文一样,一定要符合理论,要符合现前时代的需要。 所以前面我们曾经讲过,佛在经论上这些戒条,像比丘戒、比丘尼戒,在家的这些菩萨戒、八关斋戒、十戒,都是在三千年前那个时候的戒。 那么我们现在的社会,跟那个时候不一样。 现在持戒应当要怎么个做法呢? 不一样。 所以佛说法有个大原则,佛没有定法可说,佛从来是无法可说。 佛有什么法? 真的是无法可说。 佛说的是什么法? 看到你的过失错误,你这个做得不对,你应该怎么做? 佛这个说法是因众生而说的,不是他自己有意思说出来的。 所以对他自己来讲,佛无有法可说;对一切众生,这个众生是千变万化,所以也没有定法可说。 三千年前的人跟三千年后的人不一样,社会变化也很大,意识形态不相同,也就是每个人想法、看法都不一样。 因此佛法是活的,不是死的。 佛教给我们的,都教我们掌握原理、原则。 原理、原则掌握住了,在日常生活当中,活活泼泼的去运用。 换句话说,你一定有智慧、有能力辨别是非,辨别善恶,然后你才懂得如何防止这一些过失、非法。 如何引导人向善,这一类就是属于戒律。 所以戒律的意思很广很广。 《戒经》里面,也讲了三种戒,一种是律仪戒。 律仪戒就是有条文的,像国家的法律、宪法,有条文的叫律仪戒。 还有条文里头没有的摄善法戒,对自己,条文没有。 譬如我们刚刚讲的抽烟,这个条文没有。 我们知道这个烟不是个好事情,我们决定不抽烟。 不抽烟是善法,条文里没有,它是善法,我们也遵守,这叫摄善法戒。 摄善法戒是自利。 不可以说世尊条文上没有,我们就可以不必遵守,随便了,不可以! 你要懂得它的善恶,你要知道它的利害。 这个东西对我有利,对我是善的,我遵守;对我是恶的,对我不利的,我决定不做它。 这条文没有的。 另外呢? 对一切众生,饶益有情戒。 对社会、对众生有利益的,条文上也没有的,那我们也要去做。 不能说佛戒里头没有,那我可以不要做了,那你就错了,你就死在条文里面。 所以这两条戒,那个里面就包罗万象了。 对自己,摄受一切善法;对众生,饶益有情。 这个叫三聚净戒,聚就是类。 戒就是这个三大类,这个才圆满。 为什么三聚净呢? 净这个字很重要。 因为净,净是清净心,你才能得定。 我们曾经见到有很多人戒律很精严,感动了鬼神护法,天人来供养,可是他不能得定。 那个感动鬼神,天人供养,给诸位说是什么? 福报,那是福。 他是福德,他不是功德。 如何是功德呢? 得定就是功德,因戒得定。 那一种戒能得定呢? 净戒。 你们想一想,这个净是什么意思? 净是三轮体空,不著相,著相持戒是福德。 我们举一个历史上的例子,提供诸位做个参考。 中国在唐朝时候,是佛法最盛的时代,我们佛门称为佛教的黄金时代。 大小乘的宗派都是那个时候兴起的。 道宣法师,以后我们称他作律师,他是专修戒律的,持戒很严。 后人称他做律宗的第一代祖师。 他在终南山,感动的天人供养。 他日中一食,一天吃一餐,谁送供养? 天人送供养。 那么有一天,有一位大乘法师窥基,玄奘大师的学生,法相宗第一代的祖师。 法相是玄奘大师从印度传到中国来,翻译出来,但是没有建立宗派。 建立成一个宗派,专修专弘的是窥基。 所以窥基才是法相宗的初祖,这是了不起的人。 有一天从终南山经过,听说道宣律师,这也是很有名气的,就到终南山去访问,拜访道宣律师。 那么道宣律师也听说有窥基法师,学问不错,对于戒律好像是比较松弛一点,不太注重。 这个人们常常讲三车法师。 于是乎就轻慢他,有意思要表演一下给他看。 表演什么? 中午吃饭,天人来送供养,炫耀一下给他看看。 窥基法师在山上,大概也耽误了一段时间,到中午的时候,天人没有来送供养,那么这是出乎道宣法师意料之外。 以后把窥基法师送下山,到第二天中午,天人来送供养。 道宣律师就责怪他,昨天你为什么没有来送饭? 这个天人就讲,昨天有大乘法师在这个山上,山前山后统统护法神保护著,我进不来。 道宣法师听了这个话,满身冷汗,惭愧! 知道自己错了。 那么就晓得,他还有这个念头,还要炫耀,还要看到别人过失,说老实话,六祖的道行就比他高。 你看六祖在《坛经》上说: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 我持戒,你不持戒;我戒清净,你不清净;我尊贵,你不如我,这样持戒,怎么能得定? 定是什么? 定是清净心、是平等心,所以这样持戒持得再好,福德便是,感动得天人供养。 没错! 福报,你不会得定,你也不会开慧。 那么这样的持戒,就没有功德了。 诸位要晓得,持戒怎样才有功德? 持戒有功,你就得定,定是得,就是功德。 功是因;德是果报。 修定有功,开慧是得,是这么回事情。 于是乎那个净字是关键,所以三聚是净戒。 持戒的人决定不见世间过。 自己起心动念,样样如法,样样合理,绝不起心动念,去看别人的过失,去批评别人,没有这个意念。 除非别人向你请教,你帮他纠正错误,这个可以。 他要没有向你请教,你的心是清净的、是平等的。 心清净,身就清净,身心清净,这个社会、世界就清净了。 所以真正持戒人,他们的生活是在净土里头。 我们台湾也是净土,为什么呢? 一切动乱、邪恶,他没有见到,他也没有听到,他六根接触不到,心净则土净。 你天天要去看报纸、看新闻,要去接触,到处去找,你的心怎么能净? 你怎么能定得下来? 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知道这些事实真相,如何修学净戒? 这一点要紧。 念佛往的人,心净则土净。 你凭什么往生的? 凭念佛,这个话说的不是圆满的答案。 念佛的人太多了,为什么往生的人那么少? 李老师以前说过,一万个人念佛,真正往生的只有三、四个,不成比例。 你说念佛往生,这个话里头有问题。 什么条件往生呢? 心净则土净往生的。 你的心怎么清净的? 我念佛念到清净,这就对了。 所以你虽念佛,如果你心不清净,也不能往生。 纵然一天念十万声佛号,古人讲的喊破喉咙也枉然。 《弥陀经》上跟我们讲得清楚,念佛的标准是一心不乱、心不颠倒,这八个字做到了,你才能往生。 《无量寿经》第十八愿,临终一念、十念,也要做到这八个字。 虽然他念得时间短,一念、十念,他确确实实这个心是一心不乱。 心不颠倒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决定求生净土,没有第二个念头,还是符合这个标准。 不符合这个标准,不能往生。 所以佛祖都教给我们要持戒念佛,你看《无量寿经》上,三十二品到三十七品,这是夏老居士的会集本。 这个六品经文就是持戒,讲得很详细。 不像一般讲的五戒十善那么笼统,它说得很详细。 提醒我们,那些决定不能做。 你做了,你的心决定得不到清净,那么对于你往生就产生障碍。 可见得经本里面,这个持戒念佛已经就教给我们了,我们现在把这一段经文选做晚课。 晚课的时候,我们拿这一段经文来反省、检点,改过自新,这样才能做到老实念佛,才能够决定得生净土。 所以防非止过这个意思非常非常重要。 我们常讲: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两句话就是戒律的精神,就是戒律的原理、原则。 问:老法师把戒律做了非常详细的开示,使我们修行人对于这个戒,有一个很清楚的概念,还有怎么样来行持,也有一个落实的方法。 再接著请教老法师,《楞严经》里面讲到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开慧,这个怎么来解释? 师父:刚才我们也谈到,戒的目的就是帮助心地达到清净,所以它是手段,它不是目的。 可是这个手段对于初学,特别是六道里面的众生,烦恼、习气很重,若不是烦恼、习气重,他怎么会轮回到六道? 持戒就变成最重要的手段。 持戒一定要摄心。 由此可知,大势至菩萨所说的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这个是《楞严经》上的。 《楞严经》上讲:摄心为戒,那大势至菩萨这两句话讲得太好了。 你能够都摄六根,能够净念相继,给诸位说,三聚净戒都圆满了。 宗门教下的祖师大德教人,一等聪明人要从那里学起? 从根本修。 根本是心,不是在枝枝叶叶上做功夫。 枝枝叶叶上去做,太辛苦了。 你看那个戒条,一条一条的,那就是枝叶。 那条文太多了,记都记不清楚,你怎么能学得好? 几个人能够做到? 所以宗门教下这些大德的成就,他们并不是在这个戒条上,一条一条去计较。 实在讲,世、出世间法,我们都不可能。 这个世间法,在台湾《六法全书》,那么厚的一本,那么多条文,你能记得? 我看没有一个人能记得。 办什么事情,赶快去查有没有犯法? 临时去参考、去查,平时记不得,那你怎么守法呢? 怎么能要求社会大众守法呢? 所以佛聪明,佛有智慧,教给大家掌握住纲领,你能够都摄六根,能够净念相继,无量无边的条文,都离不开这个原则,都是从这个原则、原理里头衍生出来的。 你依著根本,所有枝叶,你都全部包括了,这个方法高明。 这个摄心就重要了。 我们平常修念佛法门,那就是修大势至菩萨这个法门,怎样把这句佛号念好呢? 要摄心。 如何收摄六根? 六根是眼耳鼻舌身意。 眼,不去见色;耳,不去闻声。 我们张开眼睛,那有不见色的道理呢? 耳朵那有不听音声的道理呢? 都摄六根,怎么个摄法? 不是叫我们整个封闭起来。 是六根在接触外面六尘境界的时候,你不要用分别心,不要用执著心,你这个六根就都收摄了。 换句话说,你可以见色闻声,也可以接触外面的境界,但是你不能够分别,你不能执著,你不能起心,你不能动念。 果然做到不分别、不执著、不起心、不动念,心是净的,外面境界是清净的。 我们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诸位能够体会到。 凡夫因为有分别、执著,有起心动念,所以在分别这个境界里头有好丑、有善恶、有真假、有是非,烦恼就起来了。 我们看看婴儿,七、八个月的,我们讲他还不懂事,他很天真。 什么叫不懂事呢? 他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没有起心、没有动念。 你给他糖果,他吃;他自己拉的大便,他也吃。 在我们看来,那很肮脏,他没有分别、没有执著,你要不去制止他,他还吃得津津有味。 这样我们才能体会到佛菩萨的境界。 好像在民国初年,大概是民初,还是清末,我看到有一篇文字,是写的一个法师,这个法师家里很穷,很小就出家做小沙弥。 在常住里面做粗活,打扫环境,做行堂。 他的心地很慈悲,知道惜福。 这个庙里面养一只狗,天天 它, 狗吃东西的时候,吃它剩下来的。 他就舍不得糟踏,狗吃剩下来的他吃,习以为常。 有一天也是看到狗吃东西,他忽然哈哈大笑,狂笑起来了,他开悟了。 以后他讲经说法,作诗、作偈,都作得很好。 开悟了。 没有念过书,不认识字。 悟了以后,样样精通。 他得力什么? 得力是没有分别心,没有分别、执著。 狗吃的、人吃的一样;它吃的、我吃的一样,不分别。 由此可知,我们的大病,就是妄想、分别、执著。 因为妄想、分别、执著久了,已经成习惯了,根深蒂固了,现在想不分别也不行,想不执著也不行,造成严重的障碍。 这是我们不但说是证果,连开悟,悟门都被它阻塞住了。 怎样才能够得到清净心呢? 我们懂得这个原理,懂得这个原则,就要在六根门头上下功夫。 学古来大德,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六根在接触六尘境界的时候,不用心意识,宗门里面叫参,参就是不用心意识。 不用心意识,你还清不清楚、明不明白呢? 更清楚、更明白。 譬如我们见,凡夫用眼识见,六识分别,我们今天不用六识了;七识执著,不用七识了。 于是乎这个见,也就不是眼识见了,是什么见? 见性见。 《楞严经》上讲的:十番显见,见性见,闻性闻,这就是禅宗里面讲的明心性见。 只要你离开心意识,你所用的就是真心,就是本性。 所以交光大师在《楞严正脉》,那是他的注解,他老人家主张《楞严经》的修行方法,最重要的纲领舍识用根,他讲的话一点都不错。 《楞严经》上自始至终,释迦牟尼佛确实是这个意思,叫我们舍识用根。 舍识用根是诸佛菩萨真实智慧。 我们用识不晓得用根是凡夫。 他两种不一样的地方在那里? 就是用根性,用根,根中之性,没有妄想、分别、执著。 识里头有妄想、分别、执著。 不同的地方就在此地。 在果报上,那就圣凡不同。 能够舍识用根,不但他不是六道凡夫,他也不是十法界里面的行者,他超越十法界,他是一真法界的法身大士。 那么用识不知道用根性的,这是六道凡夫。 所以这个果报差别太大太大,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 所以摄心是戒律从根本修,他不是在枝叶上,他修的究竟,他修的圆满。 为什么呢? 他得定。 摄心当然得定,定决定开慧,这是掌握著原理、原则,掌握著核心,真正知道从根本修。 问:师父把我们守戒的最重要的根本修法,开示出来。 接著我们再请教老法师,一般讲戒律有包括六度之中的布施、持戒,还有忍辱,这不晓得怎么解释? 师父:最近我们在讲《华严》,《华严》是圆满的*轮。 这里面告诉我们宇宙人生的真相是一多相即,也是古大德为我们指出圆融无碍的法界。 《华严》讲的十玄门,讲的六相圆融,这是讲到究竟圆满处了。 你明白这个道理,晓得这个事实真相,才知道在大宇宙当中,无尽的时空里面,一就是一切,一切就是一。 持戒不仅仅包括布施、持戒、忍辱,就是连后面精进、禅定、般若,那一样不在其中? 若不在其中,怎么能说一就是一切? 一切就是一呢? 这个一不是专一,不是独一。 某一种一才能包含一切,某一种不能包含,这不是佛法。 佛法当中讲的一是任一。 任何一法都圆融含摄世、出世间一切法,这才是事实真相。 说布施,这一个布施也包括一切法,就六度里面来说,布施里面包括持戒,包括忍辱、精进、禅定、般若。 说禅定,禅定里面也包括布施、持戒、忍辱、精进、般若,都包括,真的是一即一切。 当中漏掉一个,那就不是了。 禅定里面没有布施,就不是禅定了。 精进里面没有持戒,不是精进。 少一个都不行,都不是圆满的。 法法都圆满,那有不包括的道理呢? 譬如我们讲布施,布施里面有财布施、有法布施、有无畏布施。 持戒、忍辱,这三种施里面,无畏布施,持戒跟忍辱是无畏布施。 精进、禅定、般若法布施。 所以说一个布施,不统统都具足吗? 说持戒,这六条也包括在其中。 持戒,要舍,佛叫你那些那些不能做,那些那些你要放下,你能舍、能放下的,这就是布施。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诸恶莫作是布施,把它放下了,舍掉了。 众善奉行是精进波罗蜜,众善奉行在持戒里面是作持,戒里头有止作两种。 止持是布施,作持是精进。 持戒的心,持戒的行,不是一天两天、一年两年,从初发心一直到成佛,都能保持不舍,这是忍辱波罗蜜。 你有耐心长期去做下去。 持戒的心清净,是禅定波罗蜜。 持戒,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而不著相,是般若波罗蜜。 你不是一法里头,圆满具足一切法吗? 这六条是一切法的总归纳、总纲领,每一条里面的细行无量无边,展开来就是万行,六度万行。 那个万不是数字,要是数位的万,不多。 那个万是形容词,无量无边。 无量无边菩萨的行门,归纳起来六大类。 你就晓得任何一类,都包括其他各类。 一类里面,一个意、一字、一句也圆满含摄一切法,这是事实真相。 为什么它能够圆满融摄? 因为一切法是自性变现出来的。 心外无法,法外无心,唯心所现,唯识所变,所以它是一体的,它不能分割的,所以一即是多,多即是一,这是事实真相。 你要明白这个道理,要能契入这个境界,你的心当然就定了。 你对于一切众生,自然生起慈悲心。 纵然看见众生犯过,你也不以为意,你也不会真正去责备他,你对他也不会生 恨心。 那么看到作恶的人,生怜悯心,不是 恨心。 一定生慈悲心、怜悯心,帮助他怎样能够改过,能够断恶修善,你一定有智慧,一定有善巧方便。 你晓得这个方法,他不能接受,他这个错误的成见很深,怎么办呢? 你要身体力行,你去感化他。 像我们读古书,这个大舜,舜王,中国讲孝这是第一个人,他能感动他的父母。 他看到这一些邻居、年轻人,在一块捕鱼。 年轻人当然好的位子都占住了,老年人没有办法,跟他们争不过,只在不好的那些地方,鱼很少的地方,找不到的。 他叫人家,人家都争议,他很有耐心,他去跟老人合在一堆,他是年轻人,他不跟年轻人,他跟老人在一起。 这样一年、两年,这些年轻人统统受他的感动,把好的地方,鱼多的地方,都让给老年人,年轻人都避免到,他年轻能力比较强,身体好,他到那个鱼少的地方去找,要用身体力行去感动。 所以看到众生造罪业、造过失,生怜悯心、慈悲心,以善巧方便去感化他,不是去责备。 责备的时候,自己也生烦恼,跟别人也添烦恼,解决不了问题。 所以要用怜悯,慈悲、善巧、方便,帮助人回头是岸,改过自新。 这个就是一法里头摄一切法,戒律也不例外。 问:各位观众,今天老法师可以说把戒律的最重要的观念,以及如何来落实在行持上,都做了非常完整的开示,相信大家听了,都得到非常大的受用。 今天谢谢老法师,我们下一集再见。 发布时间:2023-08-30 14:41:02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168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