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佛教故事:种善因得善果 (第六讲) 内容: 种善因得善果 (第六讲)华藏图书馆录影室最近我们讲到《华严经》的五十三参,经里面有许多宝贵的开示,对于我们生活,处事待人接物,都有很大的帮助。 但是这个经太大了,讲一遍也很难得,听一遍也很不容易。 所以我们想利用这个机会,把经典里面最重要的片段选择出来,与大家在一起共同研究讨论。 希望藉此能帮助我们生活达到艺术化,也就是一般人所讲的幸福美满。 在吉祥云比丘,不是在这边,还在前面。 善财童子在文殊菩萨会中,也就是十信会。 文殊是善财的根本的老师,也就是我们一般讲启蒙的老师。 世、出世间求学,启蒙关系最大。 启蒙的老师,要真正遇到善知识,他就能够帮助你奠定非常好的基础。 所以在过去,科举的时代,一个人考中了功名,从前说是考中状元、考中进士,这个时候,衣锦还乡,要祭祖先,报祖宗的恩德;要去拜老师,感谢老师的栽培。 拜那一位老师呢? 拜启蒙的老师,这个诸位要晓得。 拜启蒙的老师,一方面是感谢他奠定德学的基础;另一方面告诉我们不忘本。 好像我们现在读书,功名成就了,你要感谢老师,感谢谁? 感谢你念小学一年级的那个老师,不是感谢你的大学教授,也不是感谢你的中学老师。 感谢最启蒙的那个老师,以后的老师统统包括在其中。 为什么? 一个人不忘本,他连根本的小学老师都不忘掉,中学、大学距离很近,当然更不会忘掉。 所以是以启蒙老师作为根本,作为代表,这非常有道理。 现代人都不太讲究了,不懂这个道理,社会就混乱,有它的原因,有它的因素。 人不懂得报本反始,不懂得知恩报恩,唯利是图,争名夺利,这个社会怎么可能会好? 怎么能够安定? 所以想一想,过去的教育,跟现在确确实实有它基本不同的地方。 理念上不同,方法不同,值得我们认真去反省。 善财在文殊会上成就了什么? 这个我们要晓得,成就的是根本智,一定在启蒙老师这个地方成就的。 根本智是什么? 《般若经》上所说的般若无知,根本智是无知。 换一句话说,这个老师训练你的,是著重在品德的修养,著重在清净心、平等心、慈悲心、真诚心,偏重在这些。 其次的就是教你读经,熟读,没有讲解。 这个教学法意思在那里呢? 他的用意,是藉这种方法把你的妄想、分别打掉。 任何一个人,无始劫以来,烦恼、习气非常深重,不想,不想也不行,它自己会冒出来。 所以佛法有许许多多的方式,我们讲法门。 你们念佛,叫你专念这一句阿弥陀佛,什么意思呢? 你不念,不就打妄想了吗? 不就起分别了吗? 用这个方法把妄想、分别打掉。 持咒,方法不一样,目的相同,也是用持咒的方法,把你妄想、分别、执著打掉。 教下用读经的方法,也是这个道理。 一部经叫你从头念到尾,老老实实的去念,不要想里面的意思,也是把妄想、分别、执著止息住,让你得到清净心。 清净心就是真实的智慧,是真正的般若智慧,智慧之体。 清净心起作用,是无所不知。 所以在根本启蒙的老师那里,没有别的,就是训练你,把你的妄想、分别、执著,尽可能的伏住、压住。 能够断掉,那当然是最高明的,那是少数。 大多数人烦恼、习气很重,是决定断不了的。 断不了怎么办? 断不了,伏住,这个老师就尽到责任。 那么像华严会上,那个境界的确不相同,不但是伏烦恼,简直说断烦恼。 善财在文殊会上,见思烦恼断了,尘沙烦恼断了,无明也破一品了,达到这样一个境界。 这是根本智圆满成就了,就是《般若经》上讲的般若无知,他达到圆满成就。 后续呢? 后续是讲后得智。 后得智是讲无所不知。 无所不知要到那里去学呢? 要出去参学。 无所不知就在生活上,在工作里面,在处事待人接物当中,学无所不知。 这个时候,老师就叫他去参学,参学是成就后得智,这样经过五十三参,他的智慧达到究竟圆满,这成佛了。 佛在《华严》,给我们做了最好的示范,智慧是怎么成就的。 佛法里面所讲的无上正等正觉,你看他是怎么成就的? 我们要从这个地方去体会,要从这个地方去学习。 现在人不能说他不努力,不能说他不勤奋,但是他开不了智慧,搞一辈子,都是小聪明,佛法里讲世智辩聪,无济于事。 原因在那里呢? 原因在他没有根本智。 像一棵植物一样,它没有根、没有本,它怎么能生长? 怎么能开花结果? 佛教育是从这个理念扎根的。 在中国古代,每一个朝代的教育,一直到清朝,也是从这个理念扎根的。 所以这个国家建立之后,没有多久就能够长治久安。 一个政权能够维系几百年之久,什么道理呢? 教育的成功。 我们读《礼记》,学记里面明白的告诉我们,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建国就是现在所说的,建立一个政权;君民是统治这个国家,领导全国的老百姓,什么最重要呢? 教育最重要。 教学为先,其他都是次要。 善财成就根本智之后,换一句话说,得清净心,在四弘誓愿里面讲,烦恼无尽誓愿断,他已经断掉了。 烦恼断尽了,根本智成就了,这出去参学。 参学就是四弘誓愿第三个专案,法门无量誓愿学,去参学了。 你看看文殊菩萨教他出去参学之前,特别交待他参学的态度,这几句话重要。 这几句话就是我们今天求学的态度。 我们今天遇不到善知识,遇到善知识,人家也不教你。 为什么会不教你呢? 因为你没有具备求学的条件,他不会教你。 求学最重要是真诚,真诚表现在外面,自自然然的态度,不加丝毫勉强。 我们听听文殊菩萨的话,他教善财,第一个:求善知识,勿生疲懈。 疲是疲倦,懈是懈怠。 亲近老师,永远不疲不厌,精进不懈。 这个老师看到这样的学生,他欢喜,他也认真教,他也教不倦,这是实实在在的。 自古以来,那一个好老师,都希望能够得到几个传人。 传人可遇不可求。 学生求一个好老师,难;一个好老师,在一生当中想找到几个好学生,更难。 所以他如果遇到了,他非常珍惜,他怎么会不认真教学呢? 所以他教不厌,我们学不倦。 师资道合,这个里面有乐趣,在佛经里面讲法喜充满。 师生都欢喜,都法喜充满。 第二个条件,文殊菩萨说,对于善知识这个教诲,决定不能够满足。 得少为足,也是个大障碍。 你只能得到一部分,你还没有得到圆满,那里就可以满足了呢? 世间事情,我们常讲知足常乐,唯有求智不能知足。 求智一定要达到究竟圆满,换一句话说,不成佛,你成了等觉菩萨,你还不能满足,我一定要成佛。 其他的事情,在物质享受、精神享受这一方面,应当知足常乐。 唯独求智,不可以厌足。 第三:于善知识的教诲,你要能记住,这个很重要。 真正的善知识,言简意赅,没有啰嗦话的。 不像我接见大众,一说就说了很多,这不是真善知识。 我过去跟章嘉大师学习的时候,每一个星期跟他老人家见一次面,时间一个小时到两个小时,说话大概都不超过十句。 非常的精简,叫你一生都不会忘记,真得受用。 说得太多,说得太长,出了门都忘掉了,讲些什么? 记不得了。 但是我要学章嘉大师那个方法,恐怕听众都跑光,没有人了。 这不能不啰嗦,但是你要会听,会听什么呢? 抓住我讲话的几句纲领。 在一次谈话,一次讲经当中,你能够记个两句、三句,你一生都受用不尽。 那要那么啰嗦呢? 所以对善知识的教诲要记住,要透彻的理解。 《金刚经》上佛常讲:深解义趣,你真正能够听懂,明白了。 第三个是你要随顺把它做到。 做不到,还是空的,还是惘然。 看破、放下,你记住;看破、放下的意思,你也明白了;可是事实上,还是看不破,还是放不下,那有什么用处? 白学了。 一定要做到,你才能够真正得受用,这一点要紧。 末后一句,对善知识善巧方便,他用的这些方法。 巧是巧妙。 善,我们今天讲的合理是善,合情、合法是巧;合理是善。 他的方法合情、合理、合法,可是我们凡夫没有那么深的智慧,往往他的善巧,我们没有见到。 我们所见到的,好像他是过失,其实是他的善巧方便。 把他的善巧方便,我们看作过失了,那就坏了。 所以懂得他善巧方便,不见他的过失。 他或者做的好像我们看到是过失的事情,他必定有他的道理在。 我们在这里举一个简单的例子,这个例子都是事实。 我有一个老朋友,现在还在。 他比我大,大概有八十多岁了。 在抗战期间,他年轻的时候,那个时候他只有二十几岁。 他在日本人统治的地区做地下工作,就是作情报人员。 他是戴先生的部下,戴笠的部下。 在南京被日本宪兵队发现,他们同时做这个工作有两、三个人。 那个时候,被日本宪兵队抓住,那是非常残酷的刑罚,他要你命,不会叫你好死。 他们三个逃命,后面日本宪兵队在追。 他们逃到南京的南门,就是中华门,中华门外雨花台那边有个寺庙,他们跑到寺庙去了。 见到老和尚,求老和尚救他。 老和尚一看这个情形,老和尚有智慧,赶紧把他头一剃,穿个海青,正在那里做法会,叫他们加进去。 日本宪兵队以后来了,全寺庙搜查,没有。 他们救了命。 对这个老和尚非常感激。 胜利之后,回到南京,想报答老和尚当年救命之恩,所以就摆了一桌酒席,来供养老和尚,把老和尚请来了。 请来之后,才忽然想到老和尚吃素的,我们这个酒席上鸡鱼鸭肉,还有酒,真是搞得非常尴尬。 可是老和尚知道,他不是故意作弄,他们是真正感恩,而没有想到出家人素食。 就叫大家坐下来,他一样吃肉,一样跟大家敬酒,叫人佩服的五体投地。 在我们看,这个老和尚开荤了! 你看到老和尚是过失,他不是过失,善巧方便,普度众生,叫这些人一生都忘不了佛法的伟大。 如果你是出家人,你想吃肉、想喝酒,自己不会,你请请我! 你就有罪过了,那就不如法了。 你看看这个人有智慧,通权达变。 并不会看到这样,我不能吃,我离开! 你叫人心里多难过! 你做的是如法了,但是你不合人情,你不通人情。 世间学问,情理法三面都顾到,佛法也不例外,佛法也是情理法三面都顾到,面面都圆满。 所以他怎么个做法,我们看到,破戒不如法,必定有他的道理。 这个我们一般凡夫不懂。 这是一桩事情,我们能够理解的。 另外我再说一个故事。 我初学佛的时候,在我们台北市。 我也常常到一些寺庙,有时候去帮帮忙,做做义工,我能够做的。 这个道场熟了,里面人也熟了,有的时候常常留我吃饭,以后就变成习惯。 一放假,到寺庙去吃饭。 老和尚也很爱护,我们那个时候年轻,二十几岁。 有一位老法师,七十多岁了,我们对他很尊重。 他也不忌讳,常常邀我们在一桌吃饭。 但是我们每一次吃饭,看到老和尚面前摆了一杯酒,我们也很疑惑,五戒里不饮酒,酒不是根本戒吗? 但是我们年轻,我们也不敢问,不敢提出这个问题。 但这个疑问始终放在心上。 以后到台中亲近李炳老,谈到饮酒这一条戒的时候,我就把这一桩事情提出来。 李老师说,他这是对的。 酒这一条戒,开缘很多。 如果身体有病,用酒作药引可以。 烧菜用酒来作配料,可以用,所以叫料酒。 这个不会喝醉,不会醉的。 老法师七十岁以上,身体虚弱,需要用酒帮助血液循环,可以用的,我们才恍然大悟。 不但体弱多病需要用酒帮助血液循环可以用,这个身体要是虚寒,还可以穿皮衣,到以后我们在戒律上都看到的。 可见得释迦牟尼佛为我们制定戒律,他是情理法三方面都顾到,这个才叫真正大慈大悲。 所以文殊菩萨教诫善财出去参学,第一个求善知识不能够有疲懈,疲倦懈怠,不能有这个态度。 第二,对于善知识不能有厌足。 第三,对于善知识的教诲,一定要做到。 我刚才讲要记住、要理解、要做到。 第四,对于善知识善巧方便,必须恭敬体会,决定不能见他的过失。 这个四条是参学基本的态度,我们应当要学。 那么我们再回想,我们遇到善知识,为什么人家拒绝我们,不肯教我们? 这见面一看,你没有这个态度,没有这个态度是你没有这个诚意。 你如果有这个诚意的话,自自然然表现这种态度。 说实在话,我初学佛的时候,甚至在没有学佛之前,我很好学。 我虽然早年失学,到台湾,我认识名教授有十几位,他们都很热心的指导我、关怀我。 我没有读过这一段经文,但是我所表现的,这个里面,我统统具足了,没有人教我。 自自然然表现,就是我真心想学,真正的是尊师重道,那就行了。 我们现在人不懂得尊师重道,甚至于学,对老师生轻慢心,这怎么能成就呢? 我亲近章嘉大师的时候,有很多人告诉我,章嘉大师是政治和尚,造谣毁谤的人很多。 我那个时候初学,我也不管他政治不政治,这个与我不相干。 他真肯教我,我在他那里真得利益,我对他有十分的恭敬心,别人说这些闲话,我一笑了之,不予理会。 我们得到了。 章嘉大师圆寂之后,火化烧出一万多颗舍利,大家没话说了。 还有人告诉我,可惜! 我本来想亲近他,听说他是政治和尚,所以不敢亲近,那里晓得是真正的大德。 那后悔莫及了,机缘错过了。 现代这个社会,那一个人能够做到只有赞叹没有毁谤的,不可能的事情。 佛菩萨还有人毁谤的,何况佛弟子! 我们自己要明了,不受外面这些影响,我们才能掌握到最好的机会。 这个是这一段的开示,虽然经文上只有四句,实在讲是十信章里头最重要的一段。 我们读了、听了之后,要从真诚心里面发出来,才能得受用。 如果只学这个形式,没有诚意,那是虚伪的、假装的,真实的利益依旧是得不到。 世法里面,都不可以用虚妄心求,何况是佛法? 你们有没有疑问? 在五十三参,这正是往年方东美先生所说的,他对于《华严经》赞叹备至。 他是一位大哲学家,他告诉我,《华严》是世界上最好的哲学概论,他把它当作哲学概论。 这一部书里面,充满了究竟圆满的智慧。 经中有圆满的理论,有周密详细的方法,最难得的,末后还带表演,这就是五十三参。 将它的理论、方法做出来,表演出来,给我们看。 这样的教科书,全世界找不到第二部。 这五十三个人,在佛法里面讲都是菩萨。 菩萨要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具足高度智慧的人。 生活在智慧之中,这就是菩萨。 凡夫是生活在烦恼当中。 他们生活是在圆满智慧里面,所以称之为菩萨。 菩萨是印度话。 这五十三个人,你看看他的身分,里面有男女老幼,各行各业,代表现前这个社会。 换一句话说,我们从早到晚,所接触的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就是五十三参里面所展现的。 这里面以出家身分出现的,只有五个人,其余全是在家的。 这就说明了,出家可以作菩萨、可以作佛;在家也可以作菩萨萨、也可以作佛,没有差别,真正是平等法。 男人可以作菩萨、作佛,女人也可以作菩萨、作佛;大人也可以作菩萨、作佛,小孩也可以作菩萨、作佛。 这个里面有童男、童女,用现代的话就是学生,男学生、女学生,童男、童女。 只要真正觉悟了,具足高度智慧,无论从事那一个行业,无论过什么样生活方式,都是佛菩萨。 这才是真正生活的艺术,在《华严》里面显示无遗。 五十三参一开端,这三位是代表佛法僧三宝。 而三个人都是用出家身分,他这个含意很深,表示什么? 表示初学。 初学佛的人不能离开僧团,不能离开三宝。 你看现在学佛,大家都知道有个常识,学佛一进门,先受持三皈,这三位善知识就是代表三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所以三个人其实都是法身大士,用比丘的身分来代表,他表这个深义。 吉祥云比丘代表佛宝,皈依佛;法云比丘代表皈依法;妙住比丘代表皈依僧,这个意思很深。 学佛到那里学呢? 你不懂这个意思,你学什么佛? 你那个三皈依是有名无实。 形式虽然受了三归,不晓得从那里做起。 所以吉祥云教我们皈依佛,皈依佛就是念佛。 念佛,包括的范围太广太大了。 从他的谈话当中,我们了解一切佛法都是念佛法门。 他在经里面给我们讲二十一种念佛门,这二十一种把所有法门全部包括了。 那一个法门,不是念佛法门? 这才使我们真正想到,皈依三宝真正的意义。 佛是什么呢? 佛是觉,佛是智。 念佛就是念觉、念智。 任何一个法门,离开真实智慧,离开彻底觉悟,那就不是佛法了。 所以我们念阿弥陀佛是念佛,参禅也是念佛,持咒也是念佛,研经也是念佛,没有一法不是念佛。 为什么呢? 都是求智,都是求觉,都是念智、念觉。 所以他讲的这个念佛是广义的,不是狭义的。 我们如果懂得这个深义,肯定他所说的,就决定不会有妄想、分别、执著,就不会有了。 然后才能真正体会到佛所讲的,法门平等,无有高下。 没有一个法门不是念佛法门。 从能念,菩萨归纳了五条;从所念,他讲了二十一门。 将世尊四十九年所说一切法,统统包括在其中。 能念五门,第一个是心境俱泯念佛门,第一个不是的,这是第三。 第一个是缘境正观念佛门。 大概我们现在一般念佛都是用这个方法。 我们攀缘境界。 这个里面,有真佛、有应佛。 真佛是讲法身佛、报身佛,这是真佛,应化身佛也是真佛。 我们讲念三身佛。 依报、正报,我们净宗常常念西方极乐世界,那是依报。 我们读经,思惟观察经中的境界,这是念依报。 我们想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是念佛的正报。 不管是依、是正,是西方极乐世界环境也好,佛菩萨的相好光明也好,都是属于外境,外面的境界。 我们念是口念,口念不是真念。 所以念佛的人很多,往生的人不多,道理在此地。 口里有佛,心里没有佛。 心跟口不相应,这是古人所说的,喊破喉咙也枉然。 第二种念佛,这就有心了,摄境唯心念佛门。 知道经上所讲的,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依据这个原理、原则,知道诸佛,知道众生,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是从心想生。 所以心里面想佛,佛就现前了。 想什么,现什么。 你想佛,你就作佛;想菩萨,你就作菩萨。 天天想黄金、想钞票,这就变饿鬼,饿鬼道是贪心;嫉妒、嗔恚是地狱,看你动什么念头。 所以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 心里头真正想佛,口念佛,心想佛。 把我们现前的境界换成西方极乐世界的境界,常常想西方世界,这样念佛决定得生。 我们净宗法门,念到功夫成片,念到一心不乱,这个方法可以达到。 第三种,心境俱泯念佛门。 明白事实的真相,心就是佛,佛就是心。 心就是佛,心则非心;佛即是心,佛则非佛。 心佛两边不立,真正恢复到自性清净,自性清净心是真佛、是真心。 这个能念的方法,诸位想一想,禅宗包括在里面,性宗也在里面,才知道念佛法门广大,圆满含摄一切佛法。 第四个是心境无碍念佛门。 所谓是双照事理,存亡无碍。 它包括了法相宗,包括了天台宗,也包括了华严宗,这些大乘宗派都出离不了它的范围,可见得念佛这个法门太广太大了。 末后一条是重重无尽念佛门。 这样用心,才达到究竟圆满。 不但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教、一切法门,都是念佛门。 乃至于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菩萨善友,所说无量无边法门,也不能出这个范围之外,重重不尽。 理无尽,以理融事,事也无尽。 随捏一门,就圆满含摄一切法门。 《华严经》中所讲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 这个一是任一。 不但在佛法里面,经教法门任一,乃至于世间法里面,一毛孔、一微尘,点点滴滴任一,都圆满含摄虚空法界,无量法门,念佛功德才达到究竟圆满,念佛才成究竟圆满佛。 由此可知,念佛不一定是佛号挂在嘴上。 我们读了吉祥云比丘的开示之后,才晓得我们应当怎样去皈依佛,你就懂得了。 你才懂得皈依佛,三皈依这一条,圆满含摄所有宗派、所有法门,都是皈依佛的。 这个深义要懂,否则你学佛,你要到那里学? 你这个三皈依到底皈什么? 我想我们把这三位菩萨这个经文讲完之后,把里面的经义综合起来,我们做一个专题,来讲皈依三宝,这个意义就比我以前讲的皈依更深刻、更圆满。 不入《华严》境界,这种究竟圆满确确实实达不到。 这个五门,五门融合起来是一桩事,一即是五,五即是一。 你要有分别、执著,这就变成五门;离开一切妄想、分别、执著,这就变成一门。 正是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这就是无障碍的法界。 从无障碍,这一展开就是无尽的法界。 从这个地方,纵然我们不能见性,我们也能稍稍领会得少分。 多分不敢讲,少分是可以体会到的。 而这个少分的体会,对于我们这一生来讲,受用无穷,这是真实智慧。 我们念佛求生西方净土,这个决定能帮上大忙。 所以《华严经》不能不细讲,不能不认真的去探讨。 这是说明我们在学佛上,遇到种种的障难,发生种种的偏见、过失,在《华严》都能得到圆满的解决,这是这一部大经无比殊胜之处。 好了,你们没有问题,时间到了,我们就到这里结束。 发布时间:2023-08-30 14:54:39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168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