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心念耳闻得三昧 内容: 按照《楞严经》中所说的,我们这个娑婆世界的众生,耳门最易成就,即反闻闻自性;而末法时期,念佛法门最保险、最稳妥。 耳门是观世音菩萨修的,念佛是大势至菩萨修的,这两大菩萨又恰好是西方极乐世界的两大菩萨。 所以印光大师提倡,用“心念耳闻”方法来念佛,容易得念佛三昧。 印光大师有开示:“无论在家在庵,必须敬上和下。 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 代人之劳,成人之美。 静坐常思己过,闲谈不论人非。 行住坐卧,穿衣吃饭,从朝至暮,从著至朝,一句佛号,不令间断。 或小声念,或默念,除念佛外,不起别念。 若或妄念一起,当下就要教他消灭。 常生惭愧心,及生忏悔心。 纵有修持,总觉我工夫很浅,不自矜夸。 只管自家,不管人家。 只看好样子,不看坏样子。 看一切人皆是菩萨,唯我一人实是凡夫。 汝果能依我所说而行,决定可生西方极乐世界。 欲摄妄念,第一要心存恭敬,常若身在佛前,不敢起别种念想。 第二要字字句句,心里念得清清楚楚,口里念得清清楚楚,则妄想自渐渐消灭矣。 即默念,也要听。 以心一起念,即有声。 自己的耳,听自己心里的声,仍然明明了了。 楞严经大势至菩萨云,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注重在听。 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 心,即意根。 口,即舌根。 听,即耳根。 心念,口念,耳听,此三根一摄,眼也不会东张西望,鼻也不会闻别的气味,身也不敢放逸懈怠,故名都摄六根。 都摄六根而念,自无污杂妄念,故名净念。 净念,必须要常常相继不断,故名净念相继。 能净念相继,久而久之,则得念佛三昧。 此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为得三昧之第一妙法。 故云,得三摩地,斯为第一。 三摩地,即三昧之别名。 如此念之,决有净念常存,妄念全无之一日。 念而无念,无念而念者。 乃念到相应时,虽常念佛,了无起心动念之相。 虽不起心动念,而一句佛号,常常称念,或忆念。 故云念而无念,无念而念也。 无念,不可认做不念。 无念而念,谓无起心动念之念相,而复念念无间。 此种境界,殊不易得。 不可妄会。 若论其法,必须当念佛时,即念返观。 专注一境,毋使外驰。 念念照顾心源,心心契合佛体。 返念自念,返观自观。 即念即观,即观即念。 务使全念即观,念外无观。 全观即念,观外无念。 观念虽同水乳,尚未鞫到根源。 须向者一念南无阿弥陀佛上,重重体究,切切提撕。 越究越切,愈提愈亲。 及至力极功纯,豁然和念脱落,证入无念无不念境界。 所谓灵光独耀,迥脱根尘。 体露真常,不拘文字。 心性无染,本自圆成。 但离妄念,即如如佛者。 此之谓也。 工夫至此,念佛法得。 感应道交,正好著力。 今修念佛法门,当依大势至菩萨所示,如子忆母之诚心,修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之实行。 果能死尽偷心,则一心不乱,念佛三昧,或可即得。 然念佛三昧,乃三昧中王,且勿视为易易。 纵不即得,当亦相去不远矣。 都摄六根,为念佛最妙之一法。 念时无论声默,常须摄耳谛听。 此乃合返念念自性,与返闻闻自性之二义而兼修者。 返闻单属自力,返念兼有佛力,则为益大矣。 心念属意,口念属舌,耳听属耳,眼皮下垂,即见鼻端,则眼鼻二根亦摄。 五根既同归一句佛号,身根焉有不恭敬严肃之理乎。 故知都摄六根,下手在听。 能都摄六根,则心识凝静而不浮散,便名净念。 以六根既摄,杂妄等念潜消故也。 净念又能常常相继无或间断。 则念佛三昧,可即得矣。 故下曰得三摩地,斯为第一。 此大势至菩萨,以教化九法界一切众生者。 实三根普被,有利无弊也。 果肯依之而修,当必有观行相似等利益可得也”。 静坐时,印光大师又教我们可以随着呼吸来念。 印光大师开示:“念佛功夫本来要在一切时一切处,抖擞精神,念兹在兹,假使悠悠忽忽,实难得念佛的实益。 为了使念力容易纯熟,在坐中调息念佛,实是一个善巧的方法。 这个方法就是在静坐时,心中跟随自己鼻端的呼吸,来默念"阿弥陀佛"的名号。 可在吸时念"阿弥,"呼时念"陀佛";或呼时念"阿弥",吸时念"陀佛"。 念时的快慢,可随呼吸的长短,总以不急不缓,听其自然为宜。 这样在坐中万缘放下,安心默念,由呼吸出入的自然规律,佛号也就随之而念念不断,心息相依,经过持久练习,心相愈来愈静,气息也若存若亡,而一句佛号仍绵绵密密,不散乱,不昏沉,渐渐证入无念、无不念的境地。 所以《坐禅三昧经》说:"菩萨坐禅,不念一切,惟念一佛,即得三昧"。 《首楞严经》也说:"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 这样的静坐念佛,不但能使妄想消落,正智现前,同时,因调息之故,又能使气血流畅,体力轻健”。 《般若花/徐恒志》节录 (注:要随着呼吸的节奏来念佛,而不是让呼吸随着念佛节奏而走! 这一点非常重要! 如果是呼吸随着念佛节奏而走,身体会觉得不舒服;如果是念佛随着呼吸的节奏自然而念,这样不仅不会有不舒服的感觉,反而能够达到无念而念的状态。 也可以一字一念,这样也很自在!)  发布时间:2023-08-31 09:45:49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168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