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印光大师法语:十念记数念佛法 内容: 增广文钞卷一复高邵麟居士书四 若论念佛法门,唯以信愿行三法为其宗要。 三法具足,决定往生。 若无真信切愿,纵有真行,亦不能生。 况悠悠泛泛者哉。 蕅益所谓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 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 乃三世不易之常谈,三根普被之妙道也。 宜通身靠倒,庶亲证实益耳。 信愿行三,十要中皆悉详示。 而第一要,弥陀要解五重玄义中,第三明宗,发挥三法,最为精详。 其后节节段段,皆有指示,宜细参阅。 此不备书。 至于念佛,心难归一。 当摄心切念,自能归一。 摄心之法,莫先于至诚恳切。 心不至诚,欲摄莫由。 既至诚已,犹未钝一,当摄耳谛听。 无论出声默念,皆须念从心起,声从口出,音从耳入。 (默念虽不动口,然意地之中,亦仍有口念之相,)心口念得清清楚楚,耳根听得清清楚楚,如是摄心,妄念自息矣。 如或犹涌妄波,即用十念记数,则全心力量,施于一声佛号虽欲起妄,力不暇及。 此摄心念佛之究竟妙法,在昔宏净土者,尚未谈及。 以人根尚利,不须如此,便能归一故耳。 (印光)以心难制伏,方识此法之妙。 盖屡试屡验,非率尔臆说。 愿与天下后世钝根者共之,令万修万人去耳。 所谓十念记数者,当念佛时,从一句至十句,须念得分明,仍须记得分明。 至十句已,又须从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 随念随记,不可掐珠,唯凭心记,若十句直记为难,或分为两气,则从一至五,从六至十。 若又费力,当从一至三,从四至六,从七至十,作三气念。 念得清楚,记得清楚,听得清楚,妄念无处著脚,一心不乱,久当自得耳。 须知此之十念,与晨朝十念,摄妄则同,用功大异。 晨朝十念,仅一口气为一念。 不论佛数多少。 此以一句佛为一念。 彼唯晨朝十念则可,若二十三十,则伤气成病。 此则念一句佛,心知一句。 念十句佛,心知十句。 从一至十,从一至十,纵日念数万,皆如是记。 不但去妄,最能养神。 随快随慢,了无滞碍。 从朝至暮,无不相宜。 较彼掐珠记数者,利益天殊。 彼则身劳而神动,此则身逸而心安。 但作事时,或难记数,则恳切直念。 作事既了,仍复摄心记数。 则憧憧往来者,朋从于专注一境之佛号中矣。 大势至谓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 利根则不须论。 若吾辈之钝根,舍此十念记数之法,欲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大难大难。 又须知此摄心念佛之法,乃即浅即深,即小即大之不思议法。 但当仰信佛言,切勿以己见不及,遂生疑惑,致多劫善根,由兹中丧,不能究竟亲获实益,为可哀也。 掐珠念佛,唯宜行住二时。 若静坐养神,由手动故,神不能安,久则受病。 此十念记数,行住坐卧皆无不宜。 卧时只宜默念,不可出声。 若出声,一则不恭,二则伤气,切记切记。 居士以年将半百,身系樊笼,素未参寻知识。 倘欲即生了脱,但当专主净土一门。 金刚法华,且先置之度外。 待净土大通,一心已得后,再行研究不晚也。 若此刻便即从事,恐智力不给,得彼失此。 一法未精,二利咸失耳。 拣魔辨异录系禅宗。 深通教理者尚不易知,况居士乎。 凡禅宗典章,概勿研究。 以禅宗意在言外,若按文解义,则错会佛法,以善因而招恶果。 释氏稽古略,乃记事之书,而以禅宗为主。 凡属此种言句,皆当置之勿究可也。 吾常谓欲得佛法实益,须向恭敬中求。 有一分恭敬,则灭一分罪业,增一分福慧。 有十分恭敬,则灭十分罪业,增十分福慧。 若全无恭敬,虽种远因,其亵慢之罪,有不堪设想者。 凡见一切信心人,皆须以此意告之。 此系从初心至究竟之决定实义。 若当作腐僧迂谈,便为自暴自弃,岂特孤负(印光),实为孤负自己也已。 (增广文钞卷一) 发布时间:2023-09-01 09:40:20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170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