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印光大师净土开示84题二 内容: 31.盲聋喑哑等残疾人念佛能够往生吗? 凡有心者,皆堪作佛。 何得谓盲聋喑哑不得往生。 佛说八难中有盲聋喑哑,谓其难以入道而已。 果能专精念佛,虽聋子不能听经,及善知识开示。 瞎子不能看经,究有何碍。 喑者无声,哑者不会说话,但能心中默念,亦可现生亲得念佛三昧,临终直登九品。 何可云此等人不得往生。 此等人不认真念佛,则不得往生。 非此等人虽念佛亦不得往生也。 至于残废缺手缺脚者,与此盲聋喑哑者同。 此之说话,盖是误会往生论偈之所致也。 偈云,大乘善根界,等无饥嫌名,女人及根缺,二乘种不生。 乃是说西方极乐世界,是大乘善根人所生之世界,绝无有可以讥毁可以厌嫌之名字耳。 下即列出议嫌之名数种,即女人六根不具足之人,及声闻缘觉之二乘人。 故曰女人及根缺,二乘种不生。 乃谓西方无有女人,与六根不完足人及小乘人,(西方虽有小乘人名字、然皆属发大乘心者、绝无不发大心之声闻缘觉人耳、)非指此世界之修行者说。 无智慧人,认做此等人不得生西方,其错大矣。 (文钞三编卷一复宗灵法师书)32.念佛应念南无阿弥陀佛六字还是阿弥陀佛四字? 念佛宜念六字。 或先念六字,至将毕则念四字。 始终念四字,颇不宜。 以南无二字,即皈依、恭敬、顶礼、度我等义。 人每图快图多,故多有念四字者。 常闻有人主张专修之益,只令人念四字,发愿礼佛,皆云不必,则完全一门外汉。 只知自己做功夫,不知求佛慈悲力。 净土法门,以信愿行三法为宗。 彼只在行上讲究。 而行又去却礼拜,其行便难十分恳切。 久则涉于悠忽浮泛。 (文钞三编卷一第二四一页‘复陈飞青居士书四’)念佛宜六字。 四字亦可。 如初念则六字,念至半,或将止,则念四字。 若始终不念南无,便为慢易。 经中凡有称佛名处,无不皆有南无,何得自立章程。 (文钞三编卷二复卓智立居士书四)33.如何才能得到佛法实益? 余常谓欲得佛法实益,须向恭敬中求。 有一分恭敬,则消一分罪业,增一分福慧。 有十分恭敬,则消十分罪业,增十分福慧。 若无恭敬而致亵慢,则罪业愈增,而福慧愈减矣。 哀哉。 (增广文钞卷一复邓伯诚居士书一)34.在家人是不是念佛最方便? 念佛一法,乃背尘合觉,返本归元之第一妙法。 于在家人分上,更为亲切。 以在家人身在世网,事务多端。 摄心参禅,及静室诵经等,或势不能为,或力不暇及。 唯念佛一法,最为方便。 早晚于佛前随分随力,礼拜持念,回向发愿。 除此之外,行住坐卧,语默动静,穿衣吃饭,一切时,一切处,皆好念。 但于洁净处,恭敬时,或出声,或默念,皆可。 若至不洁净处,(如登厕等)或不恭敬时,(如睡眠洗浴等),但宜默念,不宜出声。 非此时处不可念也。 睡出声念,不但不恭敬,又且伤气,久则成病。 默念功德,与常时一样。 (增广文钞卷一复邓伯诚居士书二)35.怎样才能专心念佛? 至谓欲心不贪外事,专念佛。 不能专,要他专。 不能念,要他念。 不能一心,要他一心等。 亦无奇特奥妙法则,但将一个死字,贴到额头上,挂到眉毛上。 心常念曰,我某人从无始来,直至今生。 所作恶业,无量无边。 假使恶业有体相者,十方虚空,不能容受。 宿生何幸,今得人身,又闻佛法。 若不一心念佛求生西方,一气不来,定向地狱铁汤炉炭剑树刀山里受苦,不知经几多劫。 纵出地狱,复堕饿鬼,腹大如海,咽细如针,长劫肌虚,喉中火然,不闻浆水之名,难得暂时之饱。 从饿鬼出,复为畜生,或供人骑乘,或充人庖厨。 纵得为人,愚痴无知,以造业为德能,以修善为桎梏,不数十年,又复堕落。 经尘点劫,轮迥六道。 虽欲出离,末由也已。 能如是念,如上所求,当下成办。 所以张善和,张钟馗,临终地狱相现,念佛数声,即亲见佛来接引往生。 如是利益,一代时教,百千禹亿法门之所无者。 (增广文钞卷一复邓伯诚居士书二)36.如何学行? 善导和尚云,若欲学解,从凡夫地,乃至佛地,一切诸法无不当学。 若欲学行,当择其契理契机之一法,专精致力。 方能速证实益。 否则经劫至劫,尚难出离。 所谓契理契机之法,无过信愿持佛名号,求生西方。 (增广文钞卷一复邓新安居士书)37.念佛人怎样看待死亡? 况求生西方者,不可怕死。 若今日即死,今日即生西方。 所谓朝闻道,夕死可矣。 岂可今日要死,且不愿死。 既贪恋尘境,不能放下。 便因贪成障,净土之境不现,而随业受生于善恶道中之境便现。 境现,则随业受生于善恶道中矣。 往生西方,便成画饼。 故修西方人,今日死也好,再活一百二十岁死也好。 一切任彼前业,不去妄生计校。 倘信愿真切,报终命尽,便即神超净域,业谢尘劳。 莲开九品之花,佛授一生之记矣。 (增广文钞卷一复高邵麟居士书一)38.什么是摄心念佛? 至于念佛,心难归一。 当摄心切念,自能归一。 摄心之法,莫先于至诚恳切。 心不至诚,欲摄莫由。 既至诚已,犹未钝一,当摄耳谛听。 无论出声默念,皆须念从心起,声从口出,音从耳入。 (默念虽不动口,然意地之中,亦仍有口念之相,)心口念得清清楚楚,耳根听得清清楚楚,如是摄心,妄念自息矣。 如或犹涌妄波,即用十念记数,则全心力量,施于一声佛号虽欲起妄,力不暇及。 此摄心念佛之究竟妙法,在昔宏净土者,尚未谈及。 以人根尚利,不须如此,便能归一故耳。 (印光)以心难制伏,方识此法之妙。 盖屡试屡验,非率尔臆说。 愿与天下后世钝根者共之,令万修万人去耳。 所谓十念记数者,当念佛时,从一句至十句,须念得分明,仍须记得分明。 至十句已,又须从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 随念随记,不可掐珠,唯凭心记,若十句直记为难,或分为两气,则从一至五,从六至十。 若又费力,当从一至三,从四至六,从七至十,作三气念。 念得清楚,记得清楚,听得清楚,妄念无处著脚,一心不乱,久当自得耳。 须知此之十念,与晨朝十念,摄妄则同,用功大异。 晨朝十念,仅一口气为一念。 不论佛数多少。 此以一句佛为一念。 彼唯晨朝十念则可,若二十三十,则伤气成病。 此则念一句佛,心知一句。 念十句佛,心知十句。 从一至十,从一至十,纵日念数万,皆如是记。 不但去妄,最能养神。 随快随慢,了无滞碍。 从朝至暮,无不相宜。 较彼掐珠记数者,利益天殊。 彼则身劳而神动,此则身逸而心安。 但作事时,或难记数,则恳切直念。 作事既了,仍复摄心记数。 则憧憧往来者,朋从于专注一境之佛号中矣。 大势至谓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 利根则不须论。 若吾辈之钝根,舍此十念记数之法,欲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大难大难。 又须知此摄心念佛之法,乃即浅即深,即小即大之不思议法。 但当仰信佛言,切勿以己见不及,遂生疑惑,致多劫善根,由兹中丧,不能究竟亲获实益,为哀也。 掐珠念佛,唯宜行住二时。 若静坐养神,由手动故,神不能安,久则受病。 此十念记数,行住坐卧皆无不宜。 卧时只宜默念,不可出声。 若出声,一则不恭,二则伤气,切记切记。 (增广文钞卷一复高邵麟居士书四)39.一天中有不念时,有发愿时,会不会使念佛间断夹杂? 纵令一念万念,不妨日有起止。 若谓有不念时,有发愿时,便成间断夹杂,便难成办。 试问此一心念者,亦曾见色闻声,著衣吃饭,举手动足,与否。 若有,彼既不间断夹杂,此何独间断夹杂。 若无,除非法身大士。 然法身大士,端居一处,而现身尘刹。 其间断夹杂,将不胜其多矣。 心具众理,应万事,岂止佛愿同时而已,约常途修持,发愿当在朝暮。 亦有念佛一进毕,即发愿者,阁下深通性相,谓佛念,求生念,不能两具,似于事事无碍之圆理,未能彻信。 又谓有则此念当剖为二,一半归佛,一半归愿,如此,一人应成两佛。 阁下于日用之中,眼见色时,耳鼻舌身意,便不闻声及缘法等耶。 若一时并行不悖,何独于此而疑之。 须知一念心体,其用无量。 八识非一心之体用乎,彼既不成八佛,此何以成两佛也耶。 (增广文钞卷一复濮大凡居士书)40.善导所示专杂二修是什么? 善导和尚系弥陀化身,有大神通,有大智慧。 其宏阐净土,不尚玄妙,唯在真切平实处,教人修持。 至于所示专杂二修,其利无穷。 专修谓身业专礼,(凡围绕及一切处身不放逸皆是。)口业专称,(凡诵经咒,能志心回向,亦可名专称,)意业专念。 如是则往生西方,万不漏一。 杂修谓兼修种种法门,回向往生。 以心不纯一,故难得益,则百中希得一二,千中希得三四往生者。 此金口诚言,千古不易之铁案也。 (增广文钞卷一复永嘉某居士昆季书)41.若不研究经典,遍参知识,怎么知道该不该学净土法门? 今代为答曰,吾已遍研教理,普亲诸圣,故能如是。 岂寻常所谓研究亲近者哉。 何以言之。 净土法门,释迦弥陀之所建立也。 文殊普贤之所指归也。 马鸣龙树之所弘扬也。 匡庐,天台,清凉,永明,莲池,蕅益之所发挥倡导,以普劝夫若圣若凡或愚或智也。 此诸菩萨大士,于千百年前,早已为吾遍研藏教,特地拣出此不断惑业,得预补处,即此一生,定出樊笼,至圆至顿,至简至易,统摄禅教律而高出禅教律,即浅即深,即权即实,殊特超越天然妙法也。 吾信仰佛祖,以古为师。 岂不如亲近今时知识之为愈乎。 华严一经,王于三藏,末后一著,归重愿王。 华藏海众,悉证法身,咸求往生,企圆佛果。 吾何人斯,敢不景从。 舍尔狂心,力行斯道。 功德利益,当自证知。 何待遍参,方为知法哉。 (增广文钞卷一三七之五一复永嘉某居士书一)42.念佛怎样回向? 念佛回向,不可偏废,回向即信愿之发于口者。 然回向祗宜于夜课毕,及日中念佛诵经毕后行之。 念佛当从朝至暮不间断。 其心中但具愿生之念,即是常时回向。 若夫依仪诵文回向,固不得常常如是。 (增广文钞卷一三七之五一复永嘉某居士书四)每日功课回向,一一当与法界众生。 若此功课为此,彼功课为彼,亦非不可。 然必又有普回向之愿,方为与三种回向相合。 三种回向者,一回向真如实际,心心契合。 二回向佛果菩提,念念圆满。 三回向法界众生,同生净土。 (增广文钞卷二复永嘉某居士书九)回向者,以己所修念诵种种各功德,若任所作,则随得各种之人天福报。 今将所作功德得人天福报之因,回转归向于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以作超凡入圣,了生脱死,以至将来究竟成佛之果。 不使直得人天之福而已。 用一回字,便见其有决定不随世情之意。 用一向字,便见其有决定冀望出世之方。 所谓回因向果,回事向理,回自向他也。 所作功德,人天因也。 回而向涅槃之果。 所作功德,生灭事也。 回而向不生不灭之实相妙理。 所作功德,原属自行。 回而向法界一切众生。 即发愿立誓,决定所趋之名词耳。 有三种义,一,回向真如实际,心心契合。 此即回事向理之义。 二,回向佛果菩提,念念圆满。 此即回因向果之义。 三,回向法界众生,同生净土。 此即回自向他之义。 回向之义,大矣哉。 回向之法虽不一,然必以回向净土,为唯一不二之最妙法。 以其余大愿,不生净土,每难成就。 若生净土,无愿不成。 以此之故,凡一切所作功德,即别有所期,亦必须又复回向净土也。 (文钞三编卷二复愚僧居士书)43.超凡入圣了生脱死有秘诀吗? 念佛人以真切之信愿,持万德之洪名。 喻如杲日当空,行大王路。 不但魑魅魍魉,划踪灭迹。 即歧途是非之念,亦无从生。 推而极之,不过曰,念至功纯力极,则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心佛不二,心佛一如而已。 此理此行,唯恐人之不知,不能合佛普度众生之愿。 岂秘而不传,独传于汝乎。 若有暗地里口传心受之妙诀,即是邪魔外道,即非佛法。 然(印光)实有人所不得而已所独得之诀,不妨由汝之请,以普为天下之诸佛子告。 其诀唯何,曰诚,曰恭敬。 此语举世咸知,此道举世咸昧。 (印光)由罪业深重,企消除罪业,以报佛恩。 每寻求古德之修持懿范。 由是而知诚与恭敬,实为超凡入圣了生脱死之极妙秘诀。 故常与有缘者谆谆言之。 (增广文钞卷一三七之五一复永嘉某居土书五)44.我想见佛可以吗? 又现在见佛之志,可谓真切。 然此事颇不容易。 当以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以期一心不乱,为决定主宰。 于未得一心前,断断不萌见佛之念。 能得一心,则心与道合,心与佛合。 欲见即可顿见。 不见亦了无所碍。 倘急欲见佛,心念纷飞。 欲见佛之念,固结胸襟,便成修行大病。 久之,则多生怨家,乘此躁妄情想,现作佛身,企报宿怨。 自己心无正见,全体是魔气分,一见便生欢喜。 从兹魔入心腑,著魔发狂。 虽有活佛,亦未如之何矣。 但能一心,何须预计见佛与否。 一心之后,自知臧否。 不见固能工夫上进,即见更加息心专修。 断无误会之咎,唯有胜进之益。 (增广文钞卷一六十之六六复永嘉周群铮居士书)45.请问信愿行三法是什么关系? (附来书)鄙人信从净土,已决定奉行,而于愿行两字,尚须乞教,愿与行是否两种分运,抑须同运,一,若以两种而论,则念佛时先发愿求生,如慈云十念求生文然后再念,惟念佛时只存心外无佛佛外无心之旨,心口如一,历历而转,于念念中但存这么念,并亦无求生之愿,而依此念法往生均属上品,此是照彻悟禅师之语,二,若以愿行同运而论,则念佛时声声如婴儿堕水急呼母救,此杭州玉峰禅师之说,又若坚密大师云,六字洪名,念念之间,欣厌具足,与玉峰师说正同,惟以上两说,第一说所云,念佛时似少恳切之旨,蕅益大师曾云,求生净土,全赖信愿,若无信愿,则虽念至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银墙铁壁,亦无得生之理,然则虽念到一心不乱,恐未能十足稳当,照第二说所云,虽念佛时愿行具足,而念念之间,心中多存一愿,则于一心不乱,似又嫌不纯,近时杭僧口口师亦以不能兼顾,不能不顾为虑,玉峰有用兵之喻,末学纯根未明究竟,想高贤必有确论以作后学津梁。 净土法门,以信愿行三法为宗。 如鼎三足,缺一不可。 阁下既已笃修净业,信之一字,谅已全体担荷,究竟无疑矣。 至于愿行二法,似犹有彼此对待之执,不能融会贯通。 致于圆融无碍法中,生起许多障碍。 俾彻悟坚密澫益三大师之普照万汇圆满月光,祗因一丝当目,便成分隔矣。 惜哉。 今谓真念佛人,当念佛时,信愿行三,全体具足。 如子忆母,其间断无狐疑不信,与不愿见母之念头可得。 说甚同运分运,说甚愿存则一心不纯。 原是一个,何得头上安头,以不能兼顾及不能不兼顾为虑。 观阁下之所说,与某僧之论,皆实未能著实从事,乃于未发足前,先拟议到家景象。 故于古人对治分别之法言,反生出种种分别。 试问心外无佛,佛外无心,不恳切而能然乎,无信愿而能然乎。 彻悟坚密二师之语虽有异,而意实相资而相成。 认做分运同运,可谓无择法眼。 至于澫益所说,乃是为一辈倚傍宗门,念自性弥陀,生唯心净土,及不依净土宗旨而修,但以念至一心不乱为究竟极则事者之法药也。 何可引此净宗门外之事,以例信愿具足之真修,致门径混滥也。 此上约理通说也。 若约事别说,发愿当于朝暮念佛毕时,(晨朝十念,亦先念佛后发愿)或用小净土文。 若身心有暇,宜用莲池大师新定净土文。 此文词理周到,为古今冠。 须知发愿读文,乃令依文发愿耳。 非以读文一遍,即为发愿也。 除朝暮发愿外,一切时但以至诚恳切念佛即已。 (增广文钞卷一拟答某居士书(附某居士原书))46.请问观想念佛要注意什么? 念佛一法,约有四种。 所谓持名,观像,观想,实相。 就四法中,唯持名一法,摄机最普,下手最易,不致或起魔事。 如欲作观,必须熟读观经。 深知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及心净佛现,境非外来。 唯心所现,不生取著。 既不取著,则境益深妙,心益精一。 能如是,则观想之益,殊非小小。 如观境不熟,理路不清。 以躁妄心,急欲境现。 此则全体是妄,与佛与心,皆不相应,即伏魔胎。 因兹妄欲见境,心益躁妄,必致惹起多生怨家,现作境界。 既最初因地不真,何能知其魔业所现。 遂大生欢喜,情不自安。 则魔即附体,丧心病狂。 纵令活佛现身救度,亦末如之何矣。 须自量根性,勿唯图高胜,以致求益反损也。 善导和尚云,末法众生,神识飞扬,心粗境细,观难成就。 是以大圣悲怜,特劝专持名号。 以称名易故,相续即生。 诚恐或有不善用心,致入魔境也。 宜自详审。 又志诚恳切,亦消除躁妄魔境之一妙法也。 宜竭尽心力以行之,则幸甚。 (增广文钞卷一复吴希真居士书一)47.念佛先要参念佛的是谁吗? (附来书)雨木念佛十年,略知旨趣。 窃谓灵峰,梦东诸大师,及我师文钞,所示念佛方法,大抵皆就愚夫愚妇通途立说。 若吾辈能通文字,心思复杂之人,仍用彼愚夫愚妇之念佛方法,断断不能往生净土。 鄙意以为念佛求生之人,当先求知念佛的是谁,盖既见主人翁,则念佛方有用处,往生方有把握。 不特念佛应当如是,即念经持咒,亦何莫不然。 今人动谓老实念佛,死心念佛,即可往生。 不知苟不能识得念佛的是谁,则念佛何能老实,何能死心。 纵使日夜十万声,于生死有何相干哉。 有以古人多专主持名,不参是谁相诘者,雨木曰,此乃古德罢参以后之事,初心非可效法也。 雨木见今日念佛之人,十九不明此旨,实可哀愍。 尝时时苦口劝人,而居士中竟有谓我为邪见者。 佛法真义,沉晦至此,曷胜痛叹。 兹特披陈所怀,敬求印证,并乞详加阐示,众生之幸,非仅雨木一人之幸也。 详观来书,不胜钦佩。 阁下欲令一切人亲见本来,直登上品,观经所谓读诵大乘,解第一义,发菩提心,劝进行者,其阁下之谓乎。 虽然,说法当须观机,若不察机,妄投法药,则与庸医以药杀人无异。 须知禅净二宗,归元是一,修法各别。 禅以彻见本来面目为宗,净以信愿念佛求生为宗。 使世皆上根,则阁下所说,诚为有益。 而上根甚少,中下甚多,不教以信愿求生,而教以参究是谁,参而得之,固为大幸,尚须重发切愿,以求往生。 若参而不得,以心中常存一不知是谁不能往生之念,则断无与佛感应道交,亲蒙接引之事矣。 而今之参者,其能真到大彻大悟地位者有几。 夫知念佛的是谁者,乃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也。 勿以余人论,即阁下亦未曾到此地位。 何以知阁下未到,以到则决不敢说灵峰梦柬为就愚夫愚妇立说,而不知是谁,即老实念,死心念,亦不得名为老实死心,纵使日夜十万,于生死有何相干,及谓古人专主持名为罢参后事,初心不可效法等语。 由是言之,阁下之心,实欲自利利人,阁下之语,实为自误误人矣。 切请缄默莫说,否则如来普度众生之一大法门,被阁下关塞锢蔽,莫由开通,其罪当与谤佛谤法谤僧相等,可不慎乎。 阁下之见,以不知契理契机之所以然,妄执利上根之法,而普劝一切修习,遂成偏执谬见。 以不合机之法,妄行劝修,谓为佛法真义。 光虽庸劣,敢与阁下同陷谤佛谤法谤僧之咎,而妄为赞许乎哉。 如谓不然,祈付丙丁,各行各道即已,光岂能强阁下舍己所学而从我乎。 不过以阁下见问不得不直贡愚诚耳,祈洞察是幸。 (增广文钞卷一复汪雨木居士书(附来书))48.可以教小儿念佛吗? 小儿甫能言,即教以念南无阿弥陀佛,及南无观世音菩萨名号。 即令宿世少栽培,承此善力,必能祸消于未萌,福臻于不知。 而关煞病苦等险难,可以无虑矣。 稍知人事,即教以忠恕仁慈,戒杀放生,及三世因果之明显事迹。 俾习以成性。 在儿时不敢残暴微细虫蚁,长而断不至作奸作恶,为父母祖先之辱。 (增广文钞卷二复永嘉某居士书一(一至书九))至于幼时,又须以因果报应之事,与净土法门之利益,于学堂回时,谆谆训诲。 则子女现时蒙念佛之益,必能免意外之虞。 将来以为立家立业,及灭罪得福之本。 (增广文钞卷二复永嘉某居士书三)49.如果不知道佛和净土之所以然,我为什么要信佛念佛呢? 令友某君,对于佛学种种情见。 及复阁下书,虽数百言。 只因因果,空有,事理,性相,混乱。 致于金刚,于净土,悉皆不依佛祖诚言生信。 妄自违理究理。 欲为出格之大智慧人,不肯堕于愚夫愚妇之窠臼。 而自谓为理障,实则是业障于心。 如盲睹日,了不见其光相。 尚谓见者为妄。 岂不大可哀哉。 此种知见,诚不易破。 况(光)之所说,语涉支离,理难彻透。 固当愈滋疑议,有损无益矣。 欲不奉命,恐或见责。 且作塞责之计,而妄评之。 祈勿致于某君。 否则撕裂践踏,或所不免。 若以光之文论,则适当其宜。 若以其中所说,不是引经之文,便是宗经之义。 而字又为世间至宝,被彼践踏。 不但彼自获罪不浅,阁下与(光),亦复获罪不浅也。 今代为复曰,谛观来书,种种议论。 一言以蔽之,曰以凡夫知见妄测佛智而已。 且吾人从生至死,内而身心,外而境界,何一能知其所以然。 从自有知识以来,见前人之所为,而自亦为之。 遂得身体成立,诸事顺适,身心安乐。 从生至死,受用自在。 若如来谕,已不知佛之所以然,及净土之所以然。 虽佛祖诚言,亦不肯因之生信。 推是以求,阁下终日吃饭,终日穿衣。 其充饥御寒之所以然,为知也,否也。 若道知,则知者为谁,请的的指出。 若指不出,犹依前人成规穿衣吃饭,何于了生死第一妙法,必企其先知所以然而生信,断不肯因佛祖之诚言而生信耶。 又阁下有病,须服药者。 为先遍阅本草脉诀,知其药性病原,方始按病立方,而后服药耶。 为即请良医诊脉,立即服药耶。 若立即服药,则治病与学佛相悖矣。 纵令遍阅本草脉诀,知其药性病原。 亦与学佛相悖。 何以故。 本草脉诀,系前人之成言。 汝未能亲见,何可取信。 若谓本草脉诀之言,不可不信。 则佛祖善知识之言,何以皆不生信,必欲自见方信耶。 如汝知见,刻实论之。 当先见某药走某经,治某病,方肯开方服药。 断不肯依本草脉诀所说,以开方服药。 何以故,以未见故。 今充饥御寒治病之所以然未见,而即穿衣吃饭服药。 佛与净土之所以然,己未亲见,纵佛祖诚言,皆不生信者,此何故也。 一则以性命相关,虽不知不敢不如是行。 一则以高明自诩,必彻见方肯修持其法。 古今来几多出格豪杰,由此知见,毕生不沾佛法实益。 彼谓为愚夫愚妇者,初亦不知。 而能依前人成规,颛蒙念佛。 因兹潜通佛智,暗合道妙。 遂得带业往生,及断惑往生者。 将见悉证佛果,况徒知之而已乎。 而此种自命出格者,因疑生谤,将从劫至劫,长堕恶道。 被彼愚夫愚妇念佛往生者之所怜悯,欲垂救援亦不可得。 何也,以宿世之不信恶业所障也。 阁下之智,如干将莫邪,切玉如泥。 以不善用其智,如以干将莫邪切泥,则泥无所成,徒损锋铓。 可不哀哉。 佛法乃心法,非世间一切法所能喻。 其喻者,不过令人会其义。 何得死执其事,而敌体论之。 举扇喻月,动树训风。 必于扇上求光明,于树上求披拂。 是尚得名为智乎。 梦境是假的,因果是真的。 亦不妨以梦境喻因果,悉令敌体相符。 何也,妄心是因,梦境是果。 若无妄心,决无梦境。 此决定不易之论也。 善恶及修持之心之事是因,得善恶及修持之果报是果。 阁下为信也,否也。 妄心为梦因,则得梦境。 念佛之心为佛因,则近之即得往生西方,远之毕竟圆成佛道。 是滋君之疑也,抑起君之信也。 佛为究竟有无且置。 阁下必欲致诘佛之有无,且问阁下自己毕竟是有是无。 若谓是无,此一上络索,是谁述说。 若谓是有,请的的指出其述说者。 语言,系喉舌与识心相即而有文字,亦识心手笔运动而现。 二者皆不出色受想行识五蕴之外,皆非阁下自己。 离此五法指得出,许阁下问佛究竟有无为大智慧问。 若指不出自己之有无,欲先知佛为有无,乃狂妄无谓之问,非切已穷理之问也。 佛毕竟是有,因汝凡情末涤,决不能见。 阁下自己亦是有,因汝五蕴未空,亦不能离色受想行识,的的指出也。 金刚经令发菩提心菩萨,发心度尽一切众生,令其皆证无余涅槃,而不见有一众生得灭度者。 不住色声香味触法而行布施。 布施为六度万行之首,举布施则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乃至万行,皆当不住色声香味触法而修。 此经文略,唯举布施以该其余。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我人众生寿者相,修一切善法。 如上所说,且道是有相耶,是无相耶。 如此广大光明之相,逼塞太虚,而谓之为无,是何异于生盲乎哉。 其言无一众生得度,不住相,无相,无所住者,欲人不滞凡情圣见之执著相耳。 其言度尽众生,行布施,生心,修善法,欲人称性修习自利利他之法,以期自他同得圆满菩提而后已。 不于此中著眼,妄执无相为究竟。 与酗酒糟汉同一知见,尚得谓有智慧人乎。 信有何难起,疑有何难去。 汝决定不肯起,决定不肯去。 虽佛亲与之说法,亦无如之何,况吾侪具缚凡夫乎。 欲知佛之虚实,净土文,西归直指,所论之理,所载之事,何不于此起信断疑。 将谓此种言论事迹,皆系妄造谣言。 不堪寓目乎。 若作此见,则灵魂决定不堕余五道,唯在阿鼻地狱,尽未来际。 长享随心所现之镬汤炉炭剑树刀山,种种自在受用之乐境耳。 其为乐也,莫能喻焉。 必欲知佛虚实,虽净土文西归直指所说,皆非实,唯自己亲见亲证方为实。 今有一事相问,汝须直心相酬,不得含糊躲托。 北通州王铁珊者,前清曾作广西藩台,其时广西土匪甚多,彼于作兵备道时,即设计剿灭,所杀甚多。 四年前得病甚重,一合眼即见在黑屋中。 其屋甚大,又甚黑。 其鬼无数,皆来逼迫,遂即惊醒。 久则复合眼,其境仍如是,复惊醒。 三昼夜不敢合眼。 其人已奄奄一息。 其妻因谕之曰,你如此只么样好。 你念南无阿弥陀佛巴,念佛总会好。 铁珊一闻此言,遂拌命念。 未久,即睡著,遂睡一大觉,了无境界可得,而病亦渐渐痊愈矣。 因长斋念佛。 铁栅前年与陈锡周来山,亲与(光)说耳。 设阁下当此境,为先知佛之虚实而后念耶,为一闻即念耶。 若此时不暇究虚实而即念,则现在何得并前人与人示虚实之言论事迹,概指为妄。 唯求于仲,援救此徜恍迷离之心境,而欲涕泣求之耶。 富贵尚能如敝屣,何不以执著亦作敝屣,净尽弃之乎。 汝将谓此知见为入道之门耶,不知乃堕阿鼻地狱之达道也。 以梦喻佛者,妄心为因,梦境为果。 喻念佛为因,往生见佛为果。 何可以金刚六喻为证。 夫世间语言文字,虽是一字一事,不妨尊卑并诠,美恶兼训。 即如子之一字,称夫子亦好单用,称平人亦好单用,称儿子亦好单用。 须必以文定义,断不能将称夫子者,亦作儿子训也。 佛国为梦境,须待阁下成佛以后说。 此刻就说,则唯损无益矣。 事理性相空有因果混而不分。 但可学愚夫愚妇,颛蒙念佛,须致恭致敬,唯诚唯恳。 久而久之,业消智朗,障尽福崇。 此种疑心,彻底脱落。 则佛之有无,己之有无,入佛之门径,彼岸之确据,何待问人。 若不专心致志念佛,而于别人口里讨分晓,亦与看金刚经,而不知实相。 看净土文,西归直指,而不生信心。 以业障于心,不能领会。 如盲睹日,日固在天,睹固在眼,其不见光相,与未睹时无异也。 倘复其明,则一睹即见光相矣。 念佛一法,乃复明之最切要法。 欲见实相之相,当竭诚于此法,必有大快所怀之时矣。 真我欲亲见,非大彻大悟不可。 欲证,非断惑证真不可。 欲圆证,非三惑净尽,二死永亡不可。 若论所在,则阁下之长劫输回,及现今之违理致诘,皆承真我之力而为之。 以背觉合尘,故不得真实受用。 譬如演若之头,衣里之珠,初未尝失,妄生怖畏,妄受穷困耳。 念佛人临终蒙佛接引,乃生佛感应道交。 虽不离想心,亦不得谓独是想心所现,绝无佛圣迎接之事。 心造地狱,临终则地狱相现。 心造佛国,临终则佛国相现。 谓相随心现则可,谓唯心无境则不可。 唯心无境,须是圆证唯心之大觉世尊说之,则无过。 阁下若说,则堕断灭知见,是破坏如来修证法门之邪说也。 可不慎诸。 一一具说,太费笔墨。 知一反三,当无遗义矣。 (增广文钞卷二复顾显微居士书)50.请问什么叫禅、净,以及有禅和有净? 答,禅者,即吾人本具之真如佛性,宗门所谓父母未生以前本来面目。 宗门语不说破,令人参而自得,故其言如此。 实即无能无所,即寂即照之离念灵知,纯真心体也。 (离念灵知者、了无念虑、而洞悉前境也)。 净土者,即信愿持名,求生西方。 非偏指唯心净土,自性弥陀也。 有禅者,即参究力极,念寂情亡,彻见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明心见性也。 有净土者,即真实发菩提心,生信发愿,持佛名号,求生西方也。 禅与净土,唯约教约理。 有禅有净土,乃约机约修。 教理则恒然如是,佛不能增,凡不能减。 机修须依教起行,行极证理,使其实有诸己也。 二者文虽相似,实大不同。 须细参详,不可笼侗。 倘参禅未悟,或悟而未彻,皆不得名为有禅。 倘念佛偏执唯心而无信愿。 或有信愿而不真切,悠悠泛泛,敷衍故事。 或行虽精进,心恋尘境。 或求来生生富贵家,享五欲乐。 或求生天,受天福乐。 或求来生,出家为僧,一闻千悟,得大总待,宏扬法道,普利众生者。 皆不得名为有净土矣。 (增广文钞卷二净土决疑论)51.请问永明禅净四料简的含义? 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者。 其人彻悟禅宗,明心见性。 又复深入经藏,备知如来权实法门。 而于诸法之中,又复唯以信愿念佛一法,以为自利利他通途正行。 观经上品上生,读诵大乘,解第一义者,即此是也。 其人有大智慧,有大辩才。 邪魔外道,闻名丧胆。 如虎之戴角,威猛无俦。 有来学者,随机说法。 应以禅净双修接者,则以禅净双修接之。 应以专修净土接者,则以专修净土接之。 无论上中下根,无一不被其泽,岂非人天导师乎。 至临命终时,蒙佛接引,往生上品。 一弹指顷,华开见佛,证无生忍。 最下即证圆教初住。 亦有顿超诸位,至等觉者。 圆教初住,即能现身百界作佛。 何况此后,位位倍胜,直至第四十一等觉位乎。 故曰,来生作佛祖也。 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若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者。 其人虽未明心见性,却复决志求生西方。 以佛于往劫,发大誓愿,摄受众生,如母忆子。 众生果能如子忆母,志诚念佛,则感应道交,即蒙摄受。 力修定慧者,固得往生。 即五逆十恶,临终苦逼,发大惭愧,称念佛名,或至十声,或止一声,直下命终,亦皆蒙佛化身,接引往生。 非万修万人去乎。 然此虽念佛无几,以极其猛烈,故能获此巨益。 不得以泛泛悠悠者,校量其多少也。 既生西方,见佛闻法,虽有迟速不同。 然已高预圣流,永不退转。 随其根性浅深,或渐或顿,证诸果位。 既得证果,则开悟不待言矣。 所谓若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也。 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者。 其人虽彻悟禅宗,明心见性。 而见思烦恼,不易断除。 直须历缘煆练,令其净尽无余,则分段生死,方可出离。 一毫未断者,姑勿论。 即断至一毫未能净尽,六道输回依旧难逃。 生死海深,菩提路远。 尚未归家,即便命终。 大悟之人,十人之中,九人如是。 故曰,十人九蹉路。 蹉者,蹉跎。 即俗所谓担阁也。 阴境者,中阴身境。 即临命终时,现生及历劫,善恶业力所现之境。 此境一现,眨眼之间,随其最猛烈之善恶业力,便去受生于善恶道中,一毫不能自作主宰。 如人负债,强者先牵。 心绪多端,重处偏坠。 五祖戒再为东坡,草堂清复作鲁公,此犹其上焉者。 故曰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也。 阴,音义与荫同,盖覆也。 谓由此业力,盖覆真性,不能显现也。 瞥,音撇,眨眼也。 有以蹉为错,以阴境为五阴魔境者,总因不识禅及有字,故致有此胡说巴道也。 岂有大彻大悟者,十有九人,错走路头,即随五阴魔境而去,著魔发狂也。 夫著魔发狂,乃不知教理,不明自心,盲修瞎练之增上慢种耳。 何不识好歹以加于大彻大悟之人乎。 所关甚大,不可不辩。 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者。 有谓无禅无净,即埋头造业,不修善法者,大错大错。 夫法门无量,唯禅与净,最为当机。 其人既未彻悟,又不求生。 悠悠泛泛,修余法门。 既不能定慧均等,断惑证真。 又无从仗佛慈力,带业往生。 以毕生修持功德,感来生人天福报。 现生既无正智,来生即随福转,耽著五欲,广造恶业。 既造恶业,难逃恶报。 一气不来,即堕地狱。 以洞然之铁床铜柱,久经长劫,寝卧抱持,以偿彼贪声色,杀生命等,种种恶业。 诸佛菩萨,虽垂慈愍,恶业障故,不能得益。 昔人谓修行之人,若无正信求生西方,泛修诸善,名为第三世怨者,此之谓也。 盖以今生修行,来生享福,倚福作恶,即获堕落。 乐暂得于来生,苦永贻于长劫。 纵令地狱业消,又复转生鬼畜。 欲复人身,难之难矣。 所以佛以手拈土,问阿难曰,我手土多,大地土多。 阿难对佛,大地土多。 佛言,得人身者,如手中土。 失人身者,如大地土。 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犹局于偈语,而浅近言之也。 夫一切法门,专仗自力。 净土法门,专仗佛力。 一切法门,惑业净尽,方了生死。 净土法门,带业往生,即预圣流。 永明大师,恐世不知,故特料简,以示将来。 可谓迷津宝筏,险道导师。 惜举世之人,颟顸读过,不加研穷。 其众生同分恶业之所感者欤。 (增广文钞卷二净土决疑论)52.念佛可以求来生人天福报吗? 凡诵经、持咒,礼拜、忏悔,及救灾、济贫,种种慈善功德,皆须回向往生西方。 切不可求来生人天福报,一有此心,便无往生之分。 而生死未了,福愈大则业愈大,再一来生,难免堕于地狱、饿鬼、畜生、之三恶道中。 若欲再复人身。 再遇净土即生了脱之法门,难如登天矣。 佛教人念佛求生西方,是为人现生了生死的。 若求来生人天福报,即是违背佛教。 如将一颗举世无价之宝珠,换取一根糖吃,岂不可惜。 愚人念佛,不求生西方,求来生人天福报,与此无异。 (文钞续编卷上一函遍复)53.念佛可以涉入禅家参究一路吗? 念佛之人,不可涉于禅家参究一路。 以参究者,均不注重于信愿求生。 纵然念佛,只注重看念佛的是谁,以求开悟而已。 若生西方,无有不开悟者。 若开悟而惑业净尽,则可了生死。 若惑业未尽,则不能仗自力了生死。 又无有信愿,则不能仗佛力了生死。 自力佛力,两皆无靠,欲出轮回,其可得乎。 须知法身菩萨,未成佛前,皆须仗佛威力。 何况业力凡夫,侈谈自力,不仗佛力。 其语虽高超,其行实卑劣。 佛力自力之大小,何止天渊之别,愿同人悉体此义。 (文钞续编卷上一函遍复)54.我念佛可以求来生出家为僧住持佛法吗? 若是已断见思,已了生死,乘大愿轮,示生浊世,上宏下化,度脱众生者,则可。 若或虽有智愿,未断见思。 纵能不迷于受生之初,亦复难保于毕生多世。 以虽能宏法,未证无生,情种尚在,遇境逢缘,难免迷惑。 倘一随境迷,则能速觉悟者,万无一二。 从迷入迷,不能自拔,永劫沉沦者,实繁有徒矣。 如来为此义故,令人往生净土,见佛闻法,证无生忍。 然后乘佛慈力,及己愿轮。 回入娑婆,度脱众生。 则有进无退,有得无失矣。 未断见思,住此宏法,他宗莫不如是,净宗断断不许也。 (增广文钞卷二净土决疑论)55.修净土人需要禅家开示吗? 净土法门,以信愿行三法为宗,有信愿,无论行之多少浅深,皆得往生。 无信愿,即到能所两忘,根尘迥脱之地步,亦难往生。 以真证到能所两忘,根尘迥脱之实理,便可自力了生死,则不必论。 若但有工夫见此理,尚未实证,若无信愿,亦难往生。 禅家说净土,仍归于禅宗,去信愿说,果能依之而做,亦可开悟。 而未断惑业,欲了生死,则梦也梦不著。 以凡夫往生,由信愿感佛,故能仗佛慈力,带业往生。 今既不生信愿,又将佛一一说归自心,何由感佛。 感应不符,则生自生,佛自佛,以横超法,作竖出用,其得益浅而受损深,不可不知。 得益者,依彼所说,亦能开悟,受损者,既去信愿,则无由仗佛慈力。 吾故曰,真修净土人,用不得禅家开示,以法门宗旨不同故,祈为慧察。 如不以为然,请求之大通家,庶可契汝心志矣,光固不执著也。 (增广文钞卷二复何慧昭居士书) 发布时间:2023-09-02 09:30:08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172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