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纯智法师:为什么说“进入佛家,以戒为本”呢?(251—255) 内容: 纯智法师:为什么说“进入佛家,以戒为本”呢? (251—255) 《在家居士律仪五百答》 251、为什么说“进入佛家,以戒为本”呢? 答:戒是一切善法功德的根本,也是完成涅槃菩提的根本,因此,不走上佛法的道路便罢,如走上佛法的道路,就得如法的、严格的守持净戒,所以说:“进入佛家,以戒为本。 ”不容任何佛教弟子有所违犯。 《戒学述要》说:“从浅处说,佛教的戒学,是人生伦理道德的规律,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准则。 往深处讲,戒是塑造人格甚至于圆满究竟——成佛。 修学佛法的人,从进入佛门信仰三宝起,一直到完成无上佛果都是有其戒相可说的。 ”所以具足净戒,实际是佛教诸乘学人必须具有的行道项目,否则就不能达到诸乘所预期的目的。 戒学虽然有种种差别,而实彻上彻下的。 252、经中经常讲“大人相报”,是什么? 答:大乘行者以求佛果为最高的目的,而成佛就一定会得大人相报。 所谓大人相报,就是佛所具足的三十二相。 然而至所以获得三十二相,不是由于其它什么差别因缘,乃是由于修持净戒所得。 如果不能如法修持净戒,不但不能得三十二相,就是下贱人身亦不可得。 253、大乘菩萨戒是以什么为根本? 答:大乘菩萨戒,实际是以发菩提心为本,也就是以菩提心为其戒体。 如果不能发菩提心,纵然能严持净戒,亦不过是俗戒。 弘一律师说:“五戒、八戒,分属于小乘,然欲秉受戒品,应发大菩提心,未可独善其身,偏趣寂灭,虽开遮持犯,不异声闻,而发心起行,宜同大士,清信之辈,幸其自勉! ”大乘志在利他,如果不发菩提心,怎么能利众生? 因此,只要是大乘菩萨,都必须要发菩提心。 254、什么是声闻戒、菩萨戒? 答:修学佛法,经中分为两类,就是发厌离心的声闻和发菩提心的菩萨。 虽然不论他们的发心有着什么不同,但是他们都有各自所修的戒行。 (一般以为七众别解脱戒为声闻所修的戒行,三聚净戒为菩萨所修的戒行。 ) 255、什么是七众弟子? 答:1,比丘、2,比丘尼、3,沙弥、4,沙弥尼、5,式叉摩那、6,优婆塞、7,优婆夷。 (中国由于南宋以来,根本就不太重视戒律,僧团内根本也就没有式叉摩那这一众弟子了,但是我们仍然习惯还称七众弟子。 ) 发布时间:2023-09-02 09:30:22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172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