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四种念佛方法持名为最 内容: 持名、观像、观想、实相,四种念佛,唯持名最契机。 持至一心不乱,实相妙理,全体显露,西方妙境,彻底圆彰。 即持名而亲证实相,不作观而彻见西方。 持名一法,乃入道之玄门,成佛之捷径。 今人教理观法,皆不了明。 若修观想实相,或至著魔,弄巧成拙,求升反坠。 宜修易行之行,自感至妙之果矣。 (出自《印光大师全集问答撷录》)念佛方法朝暮于佛前礼拜持诵。 随自身闲忙。 立一课程。 此外。 行住坐卧及做不用心的事。 均好念。 睡时当默念。 不宜出声。 宜只念阿弥陀佛四字。 以免字多难念。 若衣冠不整齐。 或洗澡、抽解、或至不洁净处。 均须默念。 默念功德一样。 出声于仪式不合。 无论大声念、小声念、金刚念、(有声而旁人不闻)。 心中默念。 均须心里念得清清楚楚。 口里念得清清楚楚。 耳中听得清清楚楚。 如此则心不外驰。 妄想渐息。 佛念渐纯。 功德最大。 持名念佛一法,普利三根。 观像、观想念佛,唯心地法门明白之人则可。 否则或致起诸魔事。 持名念佛,加以摄耳谛听,最为稳当。 任凭上中下根,皆有利益,皆无弊病。 (出处同上)楞严经与实相念佛楞严一经,实为念实相佛之最切要法。 然又为持名念佛,决志求生极乐,无上大教。 所示二十五圆通,除势至圆通,正属持名,兼余三种念佛之外,余者总为念实相佛法门。 以至七趣因果,四圣阶位,五阴魔境,无非显示于实相理,顺背迷悟之所以耳。 如是念实相佛,说之似易,修之证之,实为难中之难,非再来大士,孰能即生亲证。 以此之难,固为持名念佛之一格量劝赞。 了此而犹欲仗自力以断惑证真,复本心性。 不肯生信发愿,执持佛号,求生西方者,无有是处。 持名一法,乃即事即理,即浅即深,即修即性,即凡心而佛心之一大法门也。 于持名识其当体实相,则其益宏深。 外持名而专修实相,万中亦难得一二实证者。 (出处同上)专持名号原夫诸佛悯念群迷,随机施化,唯归元无二,而方便多门,然于一切方便之中,求其至直捷至圆顿者,则莫若念佛求生净土,又于一切念佛法门之中,求其至简易至稳当者,则莫若信愿专持名号。 此经以信愿持名为修行之宗要。 非信不足启愿。 非愿不足导行。 非持名妙行,不足满所愿所证所信。 信则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 (《弥陀要解》)为什么说持名念佛最为殊胜? 因观想念佛,境广心粗,不易成就。 观像念佛,有像可观,离像难现。 实相念佛也不易契入。 而提起一句洪名,妄想立即转化,简单易行,故持名最为殊胜。 (徐恒志居士《幻斋随笔》)修净土的人走哪条路才是捷径? 有四种方法,其中以持名为捷径。 念佛四种方法即是实相念佛、观想念佛、观像念佛、持名念佛。 实相念佛,就是念自性本有之佛,即自性天真佛,它要用般若智慧之光,去照见一切客观存在的现象,它的本性都是空的,天台止观,禅宗参究向上,都是用这种方法。 观想念佛即是依《观无量寿佛经》作十六种观想,经中有详细说明,读者细研,自然明白。 观想念佛,即观佛形像,心常系念。 持名念佛即只念阿弥陀佛名号。 实相念佛,著重自力,依靠自己的力量,不向外求,亲证本有之佛,但凡夫被无量劫来业障所遮蔽,怎么能一时顿悟,亲见本有之佛呢? 故实相念佛一法,一般人不可运用。 观想念佛要作十六种观想,并且不能间断,也非人人都能修学的。 观像念佛,必须依靠佛像,像去还无,因成间断。 只有持名念佛,下手最易,成功最快,只要念念相继,一心不乱,实相妙理,即在其中了,不劳观想,不劳观像,如子忆母,一定能够依靠佛的加持力量,往生西方,一旦往生,即出轮回,成佛也就不远了。 (李炳南原著《净土法门疑难问题解答》)请问观想念佛要注意什么? 念佛一法,约有四种。 所谓持名,观像,观想,实相。 就四法中,唯持名一法,摄机最普,下手最易,不致或起魔事。 如欲作观,必须熟读观经。 深知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及心净佛现,境非外来。 唯心所现,不生取著。 既不取著,则境益深妙,心益精一。 能如是,则观想之益,殊非小小。 如观境不熟,理路不清。 以躁妄心,急欲境现。 此则全体是妄,与佛与心,皆不相应,即伏魔胎。 因兹妄欲见境,心益躁妄,必致惹起多生怨家,现作境界。 既最初因地不真,何能知其魔业所现。 遂大生欢喜,情不自安。 则魔即附体,丧心病狂。 纵令活佛现身救度,亦末如之何矣。 须自量根性,勿唯图高胜,以致求益反损也。 善导和尚云,末法众生,神识飞扬,心粗境细,观难成就。 是以大圣悲怜,特劝专持名号。 以称名易故,相续即生。 诚恐或有不善用心,致入魔境也。 宜自详审。 又志诚恳切,亦消除躁妄魔境之一妙法也。 宜竭尽心力以行之,则幸甚。 (增广文钞卷一复吴希真居士书一)为什么说持名念佛最利末法钝根之士? 念佛一法,乃佛教之总持法门。 但有专念自佛,专念他佛,兼念自他佛之不同。 专念自佛者,如诸经中,深穷实相,以期悟证,乃于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七大、等诸法中,以般若智照,了达此一切法,当体全空,亲见本具妙真如性。 及禅宗看念佛的是谁,并各种话头,以期亲见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者是。 此于四种念佛中,名为实相念佛焉。 专念他佛,有三种念法。 一观想,谓依十六观经作观,或专观白毫,或但观丈六八尺之佛身,或观广大法身,及具观十六种观。 二观像,谓对佛形像,想佛相好光明等。 三持名,谓一心称念阿弥陀佛圣号。 此三种念佛,法虽不同,皆需具有真信切愿,方可与佛感应道交,方可决定现生出此娑婆,生彼极乐。 此四种念佛,唯实相念佛,谛理最深,然颇不易修。 以唯仗自己戒定慧,及参究照察之力,别无他力补助。 若非宿根成熟,则悟尚不易,何况实证。 唯持名念佛,下手最易,成功最速。 傥能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必于现生亲证念佛三昧,临终决定往生上品。 纵根机陋劣,未证三昧,但以信愿持佛名号,如子忆母,常时无闲,迨至临终,感应道交,仗佛慈力,带业往生,末世众生,唯此是赖。 否则但种来因,难得实益。 果能志心持念,念到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心外无佛,佛外无心,无念而念,念而无念,心佛两彰,而复双泯时,则实相妙理,觌体显露,西方依正,彻底圆彰。 即持名而深达实相,不作观而亲见西方。 摄机最普,得益最深,最利末法钝根之士,大畅如来出世之怀。 以故从上知识,多皆注重于持名一门,此念他佛之大致也。 至于自他俱念,即所谓禅净双修者。 有以专看念佛的是谁,以期明心见性,不以信愿求生为事者。 虽似禅净双修,实为有禅无净。 既无信愿,莫由仗佛力以带业往生。 傥未到业尽情空地位,又不能仗自力以了生脱死。 是知禅净双修,唯具深信愿者方能得益。 否则固不如专致力于持佛名号一门也。 (文钞续编卷下弥陀圣典序民(二十年))四种念佛﹝出普贤行愿记﹞[一、称名念佛],谓称念阿弥陀佛名号,于昼夜间,一心专注,或一万声,乃至十万声;如是岁月既久,则念念不断,纯一无杂,临命终时,定见彼佛现身迎接,决得往生极乐世界矣。 (梵语阿弥陀,华言无量寿。)[二、观像念佛],谓观阿弥陀佛形像相好,口称佛名,则心不散乱。 心不散乱,则本性佛从而显现。 如是则念念不断,纯一无杂,临命终时,定见彼佛现身迎接,决得往生极乐世界矣。 [三、观想念佛],谓端坐正念,面向西方,心作妙观,或想阿弥陀佛眉间白玉毫相光,乃至足下千辐轮相,如是从上至下,从下至上,展转观之,观想纯熟,三昧现前,临命终时,决得往生极乐世界矣。 (梵语三昧,华言正定。)[四、实相念佛],谓念阿弥陀佛法性之身,即得实相之理,无形无相,犹如虚空;心及众生,本来平等,如是之念,即是真念。 念念相续,三昧现前,决得往生极乐世界矣。 (摘录于《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发布时间:2023-09-03 09:30:08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174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