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达观法师: 六祖坛经讲记 第72集 内容: 达观法师: 六祖坛经讲记 第72集 六祖坛经讲记(72) 若修此行,是自归依,凡夫不会,从日至夜,受三归戒。 若言归依佛,佛在何处? 若不见佛,凭何所归? 言却成妄。 【若修此行,是自归依,】向自己的内在去〔归依〕。 〔归依〕觉、〔归依〕正、〔归依〕净,往内回归自己的内在,就叫〔自归依〕。 回归自己的内在,你们觉得这话没有什么,其实不然,向内是很困难的。 为什么? 你现在已经不会再讲别人是非了吗? 你今天还会讲是非,就是你看外面,你根本没有能力看里面。 我那天听两个同学在谈话,一个说:「学佛,就要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开始,这样学佛才能够学得好。」另一个同学说:「那释迦牟尼佛怎么没有齐家就成佛了?」你知道我在讲什么吗? 我们常常会去讲这个人怎么样、那个人怎么样,你很容易去批判别人,或是抓住别人的语病,或看到别人没有做好的地方,这样东也批判西也批判,在批判的过程当中,事实上是在讲的这个人最没有修养。 有没有察觉到你是那样的人呢? 那样的人是聪明的还是笨的呢? 聪明的,能够挑别人毛病的人都是聪明的人,这样的人聪明反被聪明误。 你有没有察觉到你从来都是看外面? 从来也没有自归依。 不要以为看里面很简单,如果你愿意看自己的内在,你不会讲那些话,你就是不懂,才不知不觉会讲。 而且在这个过程中,还以为自己讲的对,甚至还会说:「以上我所说的对事不对人,我不是讲人家是非哦,你们不会误会我。」但是,是真的吗? 你应该好好地看好自己,就像你会说现在的孩子很不好教,那现在的大人好教吗? 有个母亲这样跟我讲:「师父,孩子假设不从小教,长大就很难教。」我就回她:「你凭什么教你的孩子?」我讲这句话很多母亲就答不出来。 你真的回归自己吗? 没有。 你要凭你的学习来教他。 很多母亲怎么回答:「师父,我用我的身教教他。」你的身教是对还是错你怎么知道? 一切都要从学习来开始,所以《论语》一开始就跟你讲「学而时习之」。 他为什么一开始就讲这个问题? 一切的学问、道德、技术都要从学习开始,离开学习就一事无成。 从这里可以察觉到,不要觉得你现在已经学了佛了,就真的可以往内看了。 你平时的言行好像不是这样吧? ! 【凡夫不会,】就是信徒,他去归依,但不明白归依是什么意思。 你们今天来上课,你们不是信徒,你们当要学佛弟子,你当要明白佛到底想要教我们什么。 【从日至夜,受三归戒。】向外寻觅。 大家过去不明白,现在要明白。 但是现在明白的人,你们要去〔三归〕依。 你们不可以说:「师父,我明白了,为什么还要去三归依?」你明白的是「理」,但是「事」没有做到,理事要配合。 你过去授〔三归〕依是事,但是你不明白理。 无论你的因缘是先明白事再明白理,或是先明白理,再明白事,理事要同时具备。 你懂了之后才能心甘情愿去。 【若言归依佛,佛在何处?】你〔归依〕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现在在哪里? 你念阿弥陀佛,你见过阿弥陀佛吗? 六祖大师讲这些话的意思不是他否认,而是说你现在有没有认清楚这句话的意思。 〔归依佛〕最主要是叫你回归你这尊自性佛,但是确实有阿弥陀佛和释迦牟尼佛,过去已经有很多人成佛了。 有同学跟我讲:「我连阿罗汉都没有见到,怎么过去会有很多人成佛呢?」你打开大乘经典,里面有很多这类的文字,过去已经有很多人成佛,只是我们不知道。 你也不要觉得成佛这么困难,那是陷阱;你也不要觉得成佛那么简单,那也是陷阱。 大家学东西不要掉入四种陷阱,第一个学太多;第二个学一个,学太少也是陷阱;第三个,在学习的过程,觉得很简单,也是陷阱;第四个在学习的过程觉得很困难,也是陷阱。 学太多不精,学太少不博,觉得很简单你太轻忽它,觉得太困难会自我设限。 为什么很多人不愿意学佛? 他认为很困难,他认为开悟实在是很困难。 不是只有学佛你才会这样,而是你学任何东西都不要掉入这四种陷阱。 自己要去观察,你到底要用什么样的心态来学习呢? 我还是送你一句话:「脚踏实地,老实修行,一步一脚印。」就是这样学习,这样就不会偏差。 就是因为你不明白,所以你才会觉得你在归依谁,在归依哪一尊佛,或哪一个师父,或归依什么。 六祖大师的意思还是要你回归自己。 【若不见佛,凭何所归? 言却成妄。】你答不出来,你讲这句不是很虚妄吗? 常常没有学佛的人讲话专挑你的毛病,他说:「西方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你可以证明给我看吗? 如果你能够证明给我看,我才跟你学习。」这样的人很多。 我再讲一个我亲自经历的事情,那时候我还没有出家,有一个人来跟我讲:「达观老师,只要你能够说服我,我就跟你学习。」我就笑笑跟他讲:「我为什么要说服你?」你要注意我这句话。 请问,他为什么要这样问我? 因为他相信他已经不用跟我学了,而是我要跟他学。 如果是你,你会不会回应他? 一般人会这样问你,就是希望跟你辩,这样才有乐趣。 我这样回答,让他很失望,因为他失去了跟我辩的乐机会。 一个人做这个动作,但是你不配合他,他蛮失落的。 不要跟人家辩! 我就笑笑说:「我为什么要说服你? 我们喝茶就好。」你不要太聪明,聪明到最后你会断了你自己的路。 也就是说你什么都不用,你自己看着办就好。 我们会掉入这个陷阱,你自己都没有观察到吗? 善知识! 各自观察,莫错用心,经文分明言自归依佛,不言归依他佛;自佛不归,无所依处。 今既自悟,各须归依自心三宝。 内调心性,外敬他人,是自归依也。 【善知识! 各自观察,】今天大家学任何的东西,你要好好地〔观察〕。 以修行的角度,你要好好地观察身心世界,好好地观察你的身口意,以出世法的角度,你要如何去观察这些万事万物呢? 尤其是要观察人。 为什么要懂观察人呢? 你只要不懂观察人,你所做的事情,都是错的。 父母亲不观察子女,没有办法教育子女;夫妻没有观察另一半,相处常常会摩擦;身为老板、员工、朋友,不懂得观察人,根本没有办法跟人相处,所以老子说:「知人者智」,知道别人的人是智者。 不但老子这样讲,连孔子的回答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孔子有个学生问他:「什么叫智?」孔子回答:「知人。」他们的答案居然是一样。 我们要听其言观其行,这是从世间法的角度。 【莫错用心,】你不要观察错误,不要误解对方的意思。 请问,跟朋友在一起是不是要讲究信用? 那答应别人的事情是不是一定要做到? 是? 结果,你的孩子去上课,下课后同学跟他说:「我们学校旁边有棵芒果树,我们下课一起去摘好不好?」「好。」他后来想到摘芒果是偷窃的行为,但是我妈妈说,答应别人的事情就一定要做到,那怎么办呢? 你说怎么教小孩子? 我们对某些概念以为好像懂了,但是你会错解它的意思。 信用要建立在合情合理,否则,这个信用可以毁约,信要尽于义。 所以,我们读佛法也好,读圣人的经典也好,真的要好好用心,不然常常会误解它的意思。 【经文分明言自归依佛,不言归依他佛;】佛经明明都谈过〔自归依佛〕,自己归依自己的自性佛,明明没有讲〔归依他佛〕,外面的佛。 以哪一本经来做证明? 《华严经》说:「自归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你们在道场三归依有这样念,第一句话就跟你说〔自归依佛〕,没有说〔归依他佛〕。 六祖虽然没有读书,但事实上他也听过很多经典,所以他就按照经典的这一句话来跟你证明。 【自佛不归,无所依处。】你没有回归自己的内在,你要回归哪里呢? 你们下课都懂得回家,但是却不懂回归心灵的家。 你可以回归心灵的故乡吗? 不要在外面流浪,你已经流浪很久了,应该回归,当净下心来。 谈到这一段,我谈一下个人亲身的经历,我从二十二岁就离家出走,在外面流浪十年,这十年当中,只是在找一个人生问题的答案,就是说:「人生为什么这么苦? 为什么很多事情都不能够如愿? 人为什么到最后要死亡?」绕了十年,就在想这些问题,想清楚之后,就回家了,回家之后就开始教书了。 以前,当我人生面临到抉择的问题,我会把工作全部都放下来,会到郊外,用两、三天的时间把它想清楚。 你现在的问题不要说不面对它,或不愿意看它,你难道要困惑一辈子吗? 我看很多人一辈子都想不清楚。 为什么? 因为他从来没有好好地静下来想。 你何不针对你的问题,利用个两、三天把它想清楚。 当我想清楚的那一刹那,是流浪十年之后终于回家。 第二次想清楚,是因为我遇到人生很重大的一个抉择,我还是把工作放下,到一个地方,想到第三天我清楚了,接着我就开车回家,从我想清楚的那个地方开车回家差不多有三个小时的车程,但这三个小时当中我却不知道我是怎么回家的,我完全没有感觉。 你明白我在讲什么吗? 就是说:「啊,这一次我已经想清楚了,我终于可以回家了。」 昨天我们同学间有一段很有智慧的对话,他们说:「是想清楚才净下来,还是先净下来才想清楚? 还是想清楚跟净下来是同时?」先净下来才想清楚? 若没有想清楚,又如何净下来? 我讲的也不是答案,我是故意这样跟你讲。 你有没有体会过这个问题? 什么叫禅? 禅就是静虑,就是静静地思维。 到底静是摆在前面思维摆在后面,还是因为思维才静? 这是你的功课,回家自己去观察。 我刚才的叙述是,因为有事情一直在我们的内在,所以何不利用几天把它想清楚呢? 就像前面的第一段,我用十年的时间把某些概念想清楚,我才甘愿回家。 我的生活跟颜回一样,一箪食一瓢饮,但人家是乐在其中,我是苦在其中。 我很坦白地跟你讲。 我住的地方就只有一张吱呀吱呀响的床,还有一张桌子,桌面上有世界地图,是最便宜的那种桌子,连衣橱都没有,为什么? 因为穷困潦倒没有钱买嘛,因为就是想不清楚。 【今既自悟,各须归依自心三宝。 内调心性,】如果说你有办法调整〔心性〕,就代表你有办法回归你的内在,但是我们一般人没有那么快,所以我们应该去宽恕别人、给别人机会,我们不要要求别人完美,这样会苦了你自己,也会苦了别人。 我们要给别人调整的空间,比如说我们常讲:「设计这个产品的精准度,正负不要超过百分之三。」假设,中间这个基准点叫开悟,但是我们现在不觉,左边叫善,右边叫恶,左边叫正,右边叫邪,左边叫净,右边叫染,我们一般人没有办法一下子就契入。 我让你调,有时候你邪,有时候又正,有时候恶,有时候善,有时候善了又恶,有时候恶了又善,有时候执着得要命,有时候好像又不太执着,应该是漠不关心,你不觉得你的心是这种状态吗? 但是你过去没有学就算了,现在已经开始在学习了,过去没有学是正负百分之百,空间太大了,你今天慢慢调到正负百分之十,百分之五,百分之三,到有一天开悟了。 我这样讲比较人性化,也就是我给你时间跟空间调整。 为什么我们要懂得宽恕别人? 哪里有人说能够一学就觉悟? 有多少人一学就改过迁善? 很少。 我们知道圣人一定会给凡夫一个机会,他一定很有耐心在等待。 但是我们今天在学习的人,我们可以对别人这样,但是你不要对自己这个样子。 你对自己虽然要严格,但也不要绷得太紧,否则会有状况,当你做不到,挫折感会更大。 有的人一学佛之后就绷紧,糟糕了,因为他没有办法慢慢来调整他自己。 我还是建议你慢慢调整,对别人要有更大的时间、空间跟心量让人家调整。 我们常常说:「这个人太完美主义。」跟太完美主义的人在一起不快乐。 但是我们不是说不要完美,你也不要误会,而是完美的人可以包容不完美的人,这才叫完美,这就是一种胸怀、一种心量、一种慈悲,更是一种智慧。 为什么? 佛菩萨从来没有放弃我们,无论我们今天怎么样,佛菩萨从来不放弃,所以说「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我们对别人也要这样,所以〔内调心性〕,原则上就是说自己好好地照顾自己的心。 但现在有个重点,假设你这个人对内在的功夫下得很深,是个有修行的人,你不可以跟别人讲:「我已经开悟。」为什么? 这句话不是你说的,而且讲这句话我也不相信,因为我不知道你到底开不开悟。 但是从一个地方我知道你开不开悟,从你展现出来的言行。 【外敬他人,】这就是外面的言行。 我们今天的人,犯什么最大的毛病? 他常常说:「做人好就好,为什么需要学佛?」好人是你自己讲的吗? 请问,你们觉得自己是君子或小人呢? 既不是君子,也不是小人,大家还没有能耐当小人,君子跟小人的能力是旗鼓相当的。 我们现在很多人都把君子当好人,好人不是君子,好人不可以称他为君子。 我们现在一般人都把坏人当小人,其实坏人还不足以当小人,小人可以毁掉一个国家,你有这种能耐吗? 你察觉到了吧? 我们没有能耐。 举个例子,奸臣学问很好,忠臣学问也很好,因为他们都是饱读经书,才能够经过科举,他们学问都一流。 有学问的人可不可以谓之君子? 不可以。 我曾经看过字典写「有学问的人谓之君子。」「有道德的谓之君子。」这样的解释不对,一个君子不只有学问还要有道德,这样来解释君子才对。 我再加以证明,用孔老夫子的话,「学而时习之」为什么可以「不亦悦乎」? 因为已经是学习有成就的人,所以,第一句话叫有学问;第二句话「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叫做有辩才;第三句话「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重点就在于「不愠」,从学而时习之,到不亦君子乎,就是学君子。 《论语》当中孔老夫子就是叫你学君子,有学问,有辩才,有能力,这才叫才德兼备,术德兼修。 小人呢? 符合第一句话,也是「学而时习之」,小人的辩才也很好,常常门庭若市,人家要来巴结,所以他也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原来,小人也是有学问,也是有能力,关键就差在,「人不知」他就会「有愠」,他就会不舒服,君子就不是那样的人,关键就在这里。 一样的道理,今天大家学佛,有的人也是在学学问,这叫佛学,佛学就是符合「学而时习之」,但还不一定学对。 比如说佛法的知识很强,很会辩,但他不是一个真正的佛弟子,这样学习是不对的。 从《论语》的角度来印证,第一句话「学而时习之」是解门,解;第二句话「有朋自远方来」是行门,就是行。 你学习之后是不是要为人家解说? !第一句话是学生,第二句话就是老师,第一句话是学,第二句话是教,教学相长。 接下来,第三句话才是你的境界,你遇到任何境界,内心都不会被影响,你才真的是觉悟的人。 我读《六祖坛经》,有一句话当我第一次读到的时候觉得很震撼,就是「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论语》里有一句话也改变我一生,就是「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我现在所讲的「内调心性,外敬他人。」我的解读居然是跟「君子悟本,本立而道生」一样。 你有没有修,看你有没有做到〔外敬他人〕。 修行的法门有八万四千,你只要选择一个法门修就可以成就,在义理上是完全不冲突的,你读一本也好,读一百本也好,看个人的心量跟愿力,你要怎么修学,自己要想清楚。 像《法华经》的常不轻菩萨,他看到人都讲:「你未来一定成佛!」他看到人就跟他们礼拜,常不轻菩萨是释迦牟尼佛的前身,他就是这样修而已。 所以修行的方式不是每个人都要在那里盘腿打坐或诵经念佛,是你选定一个方法:「我就是要这样修!」有的人说:「啊? 修行这样就可以成就?」但你做得到吗? 你根本做不到。 我们对别人恭敬这么困难吗? 我们常常只有对我们看得起的人才会恭敬,还有对我们有利益的人,想要巴结对方才会恭敬,那是巧言令色。 很多没有学佛的人看到佛弟子对法师顶礼,他们看了心里不舒服,很不屑,意思是说对父母都没有那么拜。 我们的内在傲慢到什么程度? 一般我们会想,我胜过你,所以我的傲慢是正常的,我会轻视你,因为我胜过你。 我们一般人以为傲慢只是这样。 事实上傲慢的心态很复杂,你胜过别人会傲慢,你比别人差也会傲慢。 胜过别人的傲慢当然就是傲慢,比别人差的傲慢叫卑慢,因为自卑而产生的傲慢。 你傲慢完全没有办法学习,因为你心中有一个「我」,有「我」必慢,在佛法里面叫「我慢」,真的没有办法恭敬。 叫你对一个善人恭敬比较简单,叫你对一个恶人恭敬真的没有办法。 我们一般人对恶人是嫉恶如仇,一个心中有恨的人你说他会是好人吗? 再来,对恩人恭敬没有什么稀奇,对仇人有办法恭敬吗? 你对一个有用的人恭敬没有话讲,对一个没有用的人,对流浪汉、乞丐,对游手好闲的人会恭敬吗? 你心中想:「米虫,社会的败类!」再来,对愿意配合你的人恭敬倒也罢了,对一天到晚跟你唱反调的人你会恭敬吗? 再来,我们学佛的,对持戒严谨的人恭敬,对犯戒的野和尚也会恭敬吗? 对一个很有智慧的人会恭敬,对一个愚痴的人会恭敬吗? 你越听就越知道你没有办法恭敬。 〔外敬他人〕太困难了,你做得到吗? 有没有开悟你不要讲,有没有境界你也不要说,你是一个再来人也不需要自己讲,你只要做得到我就肯定你。 你不要说你的程度,我只是要看你怎么做,修行就看这个,你做出来给我看,其他都不要讲。 这个区块我们学佛的人很弱,他以为拿一本佛经,早上诵一遍晚上诵一遍就叫早晚课,看到佛像就膜拜,或者参加一些法会就是佛弟子。 但是你每天诵经、拜佛、抄经,或去寺庙做法会,常常你家的人就不会认同你。 你家人不认同你,是不认同你诵经吗? 不是,他们是不认同你的做法和为人,你千万不要误会,是你自己做人差,释迦牟尼佛难道是这样教你吗? 难道法师是这样教你吗? 我不相信法师没有教。 你不要会错意,以为你家遇到大大小小的事你诵经回向就对了。 你是越学越傻:「师父,我们家那只宠物长虱子。」那你诵经虱子就没有了吗? 有的人学到最后,就会这一招,没有学佛的人怎么会认同你? !为什么? 你连一个外行人都没有办法说服。 诵经是要让你明白经中的道理。 读经很好,就像当初王财贵教授在推广儿童读经,有一次我们在同样一个地方上课,我跟他谈话,我说:「儿童读经交给您,大人需要来听经交给我。」读经不懂经中的涵义,当然也是不对。 一样的道理,叫你每天诵经,不是叫你只诵而已,你要懂,不是嘴巴说「我懂了」,而是你要做出来,你做出来就证明你懂了,你做不出来就是自欺欺人。 所谓做出来不是说参加什么法会,或到一个清净的地方打坐,坐禅的人不要小看诵经的人,我的看法是一样的,虽然形式不一样,事实上一样。 你不要误会我的话,我不是说不要坐,我是说除了做那件事之外,你平常待人接物就要展现出来。 你到底是怎么做出来的? 回到前面的问题,你凭什么教你的孩子? 你讲不出来就是个不负责任的父母。 「师父,我不会教。」不会教就学,你不要问我。 而且我很清楚的讲跟谁学,不会做人做事你就去看《论语》。 你想有智慧,好好读《六祖坛经》。 我现在要具体讲出来,儒之本,儒家的根本从哪里下手? 我读《论语》,「君子务本」这几个字影响我很大,悟本的「本」不是本体,这个「本」是根本,就是说你从根本开始去做。 《大学》所讲的「物有本末,事有终始。」这个「本」也是从根本开始做,就好像源头,饮水思源,它终归大海,就是末。 所以「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欤。」《论语》一开始就讲这个问题,从「孝悌」开始做,开始行,最后变成一个君子,但比较明确的说法是仁者,所以《坛经》里面六祖大师尊称别人仁者,一个真正的君子。 《论语》很清楚,你看《学而篇》,总共十六章,一个字一个字跟你讲,教你要行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很清楚,从家庭开始做,最终变成一个仁者。 一个仁者来学佛,会变成什么样的人? 几乎前面「诸恶莫作,众善奉行。」都达到了,当然仁者的境界比这样还高。 「君子务本」,君子要从这边开始做,接着才能够「本立而道生」。 你确立你能够这样做,仁道由此而生。 现在回归我们学佛的。 学佛的根本是诚敬,「诚」是内在,〔敬〕是〔外〕在的,我们常讲「诚于中,形于外。」这两个字没有做到,你学什么佛? !你没有诚心,没有办法学佛。 你有诚心诚意要来学佛吗? 有诚心诚意去对待自己、对待别人吗? 这就是我们所讲的老实,你有老实吗? 所以才叫诚实。 你没有从这里开始做,不要跟我说你读什么经典,我不想听,高深的道理你纵使能够懂,对你也没有用,因为你不是那样的人,而且你也不快乐,而且我一骂你王八蛋,你就跳起来了,谈什么叫缘起性空? 诚心,在佛经里用「至诚」两个字,你们读过《八大人觉经》,一开始就讲要至诚诵念,你要有这样的诚心。 所以,从这里开始,再展现出来,你对别人诚敬,才能够真正生起忏悔的心。 你要好好忏悔,像这一章就是《忏悔品》,忏悔完你才懂,你要归依,要持戒,这叫三归五戒。 不要人家一学佛,就叫人家持戒,不要讲那么快,也不要人家什么都不懂,你就叫人家归依。 你真的懂忏悔,愿意礼敬释迦牟尼佛,从三归五戒开始,接着你要深信因果,透过闻思修,展现出戒定慧。 末,就是最后变成一个觉者。 不要动不动就说你是个好人、君子,也不要讲你已经开悟了,或你是个见性的人,这个我不想听,人家要看到的就是,你做出来给我看。 如果你真的懂,你要讲出来。 你真懂,就一定讲得出来,展现得很好。 因为你展现得很好,所以「有朋自远方来」,一定有人会来向你参访、参学、请益、求法。 我们学东西就是要这么清楚。 为什么我们要礼敬一切众生呢? 就像普贤十大愿所讲的「礼敬诸佛」一样。 第一,众生皆有佛性,众生未来一定会成佛,讲得更直接了当一点,众生就是佛,所以我对一切众生当然要恭敬。 你要知道,既然过去已经有很多人成佛,他纵使没有成佛,也是乘愿再来的大菩萨。 所以大菩萨现身在你身边,无论是帮助你,还是折磨、障碍你,让你苦其心智,他用各种办法要让你觉悟,所以你根本不知道谁是佛菩萨,说不定躺在你身边那个人就是达摩。 菩萨可以千百亿化身,你没有那个程度,所以你根本不知道他是谁。 第二个概念,为什么要「礼敬众生」? 因为众生对我有恩。 你要好好地静静地想一想「众生对我有恩」,当你能够百分之百的说服自己,这才有效,而不是听我上课。 没有一个众生对你没有恩,如果你能够这样想,你必然会礼敬一切众生,无论他是谁。 第三个角度更深:「众生和我根本就是密切不可分,所以万物与我同体。」你要去思维,所以你礼敬别人就是礼敬你自己。 从这三个角度去思维,慢慢去降伏你贡高我慢的心,让自己能够谦卑,让自己能够真正地诚心诚意地礼敬一切人。 例如以前对父母亲很冷漠的,要多陪陪父母亲,以前只会寄一万块给父母亲的人,现在除了寄一万块给他们,还要对他们很恭敬,不然这跟犬马还不是一样,不敬何以别乎? 每个月给父母亲一万块就好像尽孝了,我听说养一只宠物,一个月一万块都不够。 我们一个学生,他每两天就要为那只狗洗一次澡,那只狗很大,毛是长的,所以洗好再把它吹干要半天时间。 我说:「这只狗过去世一定是你妈妈,不然你怎么要给它报恩?」 这个经典不是我要故意讲慢,而是说,这个东西你不能用,讲完了对你没有意义,你还是不会。 你会用了,回去马上就可以用,真正会用的人,说不定我还没有讲完,就开悟了。 你悟不悟,做不做,跟我讲不讲完没有关系,你就好好去看看你自己。 【是自归依也。】现在六祖大师结论说〔自归依〕的人是什么样子的人。 我们今天很多人都是空谈,或是口头禅,但是他不能够真正展现。 我们学习难道要继续犯这样的错误吗? 而且你要错误到什么时候呢? 发布时间:2023-06-21 10:49:51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17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