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蔡礼旭:如何教学《弟子规》才不觉得枯燥? 内容: 蔡礼旭:如何教学《弟子规》才不觉得枯燥? 首先要把《弟子规》的教学与生活整个结合在一起。 比如说,有一位李老师讲解“出则悌”时,他把它结合到很多日常的礼仪当中,“长者立 幼勿坐 长者坐 命乃坐”、“长呼人 即代叫 人不在 己即到”、“或饮食 或坐走 长者先 幼者后”就是接待长者的礼仪。 我们要把书教活,一本小小的《弟子规》不可能把所有生活的细节都写上去,所以我们把它延伸到所有接待礼仪的时候,就可以教孩子客人来了要做哪些接待的礼节。 一次,有六个孩子学完接待礼仪开始吃午餐,刚好有位阿姨来了,她一按电铃,六个孩子马上跳起来,争先恐后要接待客人。 他们还处在学习《弟子规》的兴奋之中,对接待客人感到很新鲜。 门一打开,六个孩子同时说:“阿姨,您好! ”然后,六个孩子同时要去拿拖鞋。 拖鞋要怎么摆放? 这也有讲究,要摆得让客人一进来马上可以穿进去。 其实,摆放拖鞋的这个动作已经在培植孩子的仁爱之心。 仁是什么? 两个人。 处处能替人着想,这就是仁心的落实。 所以,不要小看点点滴滴的礼节。 你有礼,为什么人家觉得舒服,因为替他着想;你失礼,为什么他很不舒服,因为你没替他着想。 看到这些孩子争先恐后地问好、摆鞋子,阿姨愣住了。 她说:“我从来没有被这样接待过”,站在门口不敢进来,因为热情过火也是失礼,但她笑得很开心,看到这么多孩子这么懂礼,她很欢喜。 她一进来,马上就听孩子说:“阿姨,您请坐! 我帮您倒杯水。 ”然后,孩子就去倒水,“阿姨,请喝水! ”所以,孩子一动作,他的恭敬心,他替人着想的心,还有他做事的能力都在这个过程中点点滴滴地得到增进。 现在的家长都看不到这些言语行为点滴积累对孩子德行的影响,很多能够增长孩子道德学问的机会一分一秒一点一滴都流失掉了。 机会失掉之后,孩子得到的不是圣贤教育,到时候要再教就很困难。 现在我们接触到很多孩子已经十多岁的父母,他们的脸上有没有笑容啊? 笑不出来。 不知道儿子今天又会发生什么事,不知道孩子今天还会搞出什么名堂,这种时候你就会很痛苦。 任何一个学科都离不开生活,理跟事能够融成一片,这个孩子的学问才会非常灵活,这样去上课,孩子就不觉得枯燥。 发布时间:2023-09-12 08:47:32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177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