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莲池大师的神奇故事 内容: 1、大师邻居有个老婆婆,每日念佛数千,大师问她为什么,她回答说:我死去的丈夫持佛名号,临终无病,与人拱手作揖就走了,故而知道念佛功德不可思议。 大师听后,从此归心于净土,自书生死事大四个字,贴在案角床头。 且家中戒杀生,祭祀祖先都用素食。 2、明朝嘉庆乙丑年除夕那天,大师让汤氏沏茶,茶杯刚放进茶盘里就裂开了。 大师笑着说:因缘没有不散的道理。 初三早上,大师和汤氏诀别,说:恩爱无常,生死谁也替不得谁。 我走啦,你自己决定自己的事吧。 汤氏回答说:夫君先走,我随后出家。 3、隆庆辛未年间,大师乞食梵村,见云栖这个地方山水幽寂,产生了终老于此的志愿。 此山本是已故高僧伏虎禅师所居寺庙遗址。 居士杨国柱、陈玉如等,为大师建造茅屋三间以避风雨。 云栖一带多有老虎为患。 环山40里内,每年都要伤害数十人,居民苦不堪言。 大师发大悲心,诵经施食,虎患经从此绝迹。 4、有一年大旱,村民乞求大师祷雨。 大师笑着说:我只知念佛,没有什么法术。 众人坚请不已,大师不得已出山,手击木鱼,绕农田念佛。 足迹所至之处,大雨随注。 村民惊喜万分,争相出资、出工、出木材,为大师造屋。 在下地基时,挖出了原来寺庙的立柱基石。 大家说:这是旧云栖寺的。 大师福佑我们全村,我们愿使云栖寺焕然一新,让福佑代代相传。 新的寺院不几天就建成了,只是外边没有山门,中间没有大殿,惟有禅堂里住着和尚,法堂上供奉这经像而已,所有一切建筑,都不过是遮风避雨罢了。 从此以后,净土法门大兴于世,四海之内的出家人日来归附。 大师广开净土一门,普摄上中下三根众生,极力主张执持名号,手著《弥陀疏钞》10余万言融会事理,指归唯心。 5、万历戊子年间,瘟疫流行,每日病死的超过千人。 太守余良枢请大师赴灵芝寺祈祷,瘟疫果然顿止。 6、大师极意禁戒杀生,推崇放生。 大师曾赎买寺前万工池作为放生池,并在他80诞辰之际,又增广扩大。 在府城中设立上方、长寿两个放生池,每年需指出银钱100余金。 在山中设立放生所,专门救赎、放养飞禽走兽,费用全从僧人口中节减,每年约需200石粮食。 各放生池所,都设有专门守卫,并定期宣示佛法。 即使那些喜欢鸣叫的鸟类,闻木鱼声声,也都鸦雀无声,寂然而听。 等到宣示结束,便一齐鼓动翅膀、上下喧鸣,这岂不是生物的佛性吗? 是啊! 7、大师道风传播日广,海内贤人豪士,无论在朝在野,无不归心感化。 如兵部尚书宋应昌,吏部尚书陆光祖,内宫宣谕张元忭。 再如司成冯梦祯、陶望全等,上门请法的,超过百人。 他们都是专程前来探求人生大事,闻法之后,无不心服口服,成为大师的入门弟子。 侍郎左宗问:念佛能大彻大悟吗? 大师说:返闻自性,性成无上道,又何疑返念念自性耶? 仁和县令樊良枢问:心乱妄想多,如何能得到清净? 大师说:置之一处(心住一境),无事不办。 8、大师生平特别珍惜福报,曾手著32条警语以自勉。 到垂老之年,仍然自己洗衣服,倒尿盆,不愿意让别人代劳。 终身布衣素服一顶麻布帏帐,本是母亲去世那年做的,直至他自己往生时还在使用,其他的东西可以类推而知。 9、临终前半个月,大师预先入城,告别各位故友即在家弟子,但只是说:我要去别的地方了。 回山之后,连续几日下斋堂,亲自操作茶汤设供,并与众僧话别:我不在这儿住了,要去别处。 7月初一晚上,大师进入大堂坐下,嘱咐大众说:我的话大家可能不爱听,我就像风中的灯烛,油尽灯干了,只等一撞一跌,才相信是真的。 明天我要出远门了。 第二天夜里,大师在方丈室,示现轻微疾病,闭目念佛。 城中诸位弟子赶到,围绕着大师。 大师留下遗言说:大家要老实念佛,不要装模作样,不得标新立异,坏我规矩! 发布时间:2023-09-22 10:13:06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179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