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佛与人生:常旸法师:人为什么会遇到倒霉的事以及逆境? 内容: 问题:许多初学及修学多年的师兄遇到倒霉、针对自己的事,这是谁的问题,还是双方都有问题? 问题的根源是什么? 常暘法师:我们不管是修行人还是不修行的人,不管是学佛的人还是不学佛的人,他的生命当中都会出现一些倒霉的事或者逆境等等。 佛法当中是讲依报随着正报转,正报是什么? 就是除了你自己以外,其实都是属于你的环境依报。 佛法也讲万法由心生,唯心所现,也就是我们每个人看到的世界,是我们阿赖耶识里面投射出来的。 但后面有一句话唯识所变,就是你对外在的这件事情,你是怎么样的看待,它就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它就会产生正负能量,它就会产生善恶是非等等。 所以站在我们修行人的角度来讲,每件事情的出现我们要懂得借相来修我们这个心。 因为会来到你身边的人、事,不管是好与坏它都只是因果的关系,它不会因为你不喜欢这个不好的事情就不来,也不会因为你喜欢好的事情就永恒的保留下去。 这是我们凡夫的一种妄想,因为世间是无常变化的。 顺境也会变成逆境,逆境它也可以变成顺境。 但是我们人最重要的是,你的生命要走向哪里? 我们每个人有两个选择,走向升华还是走向堕落,你没有第三个选择。 那我们走向升华,这是我们所有人想走的一条路线,就是生命走向光明。 那既然走向光明,它就有走向光明的方法,它要我们熄灭贪嗔痴,它就必然会增长戒定慧的功德,那这个就是我们生命走向解脱跟走向成佛的根本方法。 你离开了这个方法,无路可走。 因为走向光明的正道,它只有一条路。 但是我们走向堕落,走向黑暗的歪门邪道有无数条。 当我们知道了这种方向以后,那我们在当下的每一个因地就非常重要了。 有些人对这个因果的定律没有深刻的认识,带着一种侥幸的心理。 种因的时候马马虎虎,受果的时候不乐意。 就像我们所有的人都期待身体健康,但是很多人却在种一些不健康的因,他却要祈求健康的果,这怎么可能呢! 这就是妄想! 我们既然种了不健康的因,那身体会现出不健康的果,那你应该要接纳了。 我们应该在这个接纳的过程当中反思自己,我们今天为什么会生病? 就是因为我们有一些不健康的因,生起了贪欲嗔恨。 我们黑白颠倒,饮食不健康等等,它都是不健康的因。 那你如果想要让现在的身体健康起来,要从因地上去改变呀。 我们看到一个结果,有智慧的人,你就会从这个结果往前追溯,他就有不好的因跟不好的缘。 你也要从缘上面下手,缘就是不健康的环境。 如果我们每一个人经常去亲近三宝、亲近善知识,那恶的种子它也现不出来,反而让我们不断的种下亲近的种子。 听经闻法种下的是法性等流果,它一定会让我们走向解脱。 从因地上来讲那我们要拔除贪瞋痴这个根,因为这个恶根还在,它就会带动你去造恶业。 所以修行的人就是拔除贪嗔痴,如果你这个人修行以后,贪嗔痴越来越淡,这才叫真正修行得到了利益。 有一些人修行以后,只是多了一点理论,但是贪嗔痴反而还是增重,执念反而变重,法执也变重,那其实你跟解脱是背道而驰的。 所以一个人不是看他的表相觉得他修的好,而是真正的事情来临的时候。 当他逆境来临的时候,当你在利益面前的时候,你是怎么做怎么抉择? 当别人违背你的意愿的时候你是怎么在做? 你总认为自己都是对的,那你就烦恼,烦恼就带动恶业,最终走向堕落。 一定要记住这一句话,你没有看不惯的事,我们内心就会有智慧。 因为你都能消化都能理解,你没有瞧不起的人,你就是慈悲。 你会尊重每一个人,你会善待每一个人。 虽然从相上面讲人有高低贵贱,但是这都是每个人自己的因地所成。 那我们现在能遇到都是叫有缘人,那我们可以引导他种善因结善缘,他的生命就会改变。 你今生贫贱你就要去种富贵的因,如果我们能这样去改变,每个人的命运都是可以改变,每个人的命运都是自己造的,都是自作自受。 所以你遇到任何事情你不要去怨天尤人,你也不要去怨别人,你也不要去怪环境,都是你自己的事情。 一切的遭遇都一定是自己的问题,你不信这个原理,你在这个苦中是无法停息的。 如果你相信的这个原理,你从自己身上改变,其实你一改变你身边的环境自然变。 那呈现在你面前的结果,也就肯定不一样了。 所以一定要在心内求法,外在它也可能客观的存在一些弊端,但是只要你不跟它相应,你们俩就不会感应。 并不是说我们修行人都是我们的错,好像外面别人都没有错了,不是这个意思。 因为别人的错,你没办法去改变他,他愿不愿意改变他自己有主动权。 你明知道他错,但是他不愿意改变,你一点办法都没有,那我们怎么样呢? 只有接纳包容。 但是你改变了自己以后,你也有能力去容他,而且他的出现不会让你生烦恼,你就不会带动恶业。 而且你可以借他这个境,来成就你自利利他的功德,你可以修忍辱自利。 但是你有慈悲的话,你也可以引导他从各种错误当中跳出来,让他认识到错误。 那你不就是借相修心了,成就了自利利他的功德嘛,这是多么美妙呀!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如是我闻报德寺 发布时间:2023-06-21 11:41:02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18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