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印光大师说故事》:尊师重道类 内容: 三、尊师重道类人生世间,第一要亲近良师善友。 有良师善友,便可归于正道。 否则,燕朋相聚,便日沦于下流,而疾病亦因之常不愈也。 ——续编上.覆吴希道居士书26、下人不深 不得其真谚云:「下人不深,不得其真。」此言虽小,可以喻大。 夫世间大而经术文章,小而一才一艺,若欲妙义入神,传薪得髓,艺超侪伍,名传古今,而不专心致志,竭诚尽敬,其可得乎? 故管子曰:「思之思之,又重思之,思之不得,鬼神其将通之。」非鬼神之与通,乃精诚之极也。 汉魏昭,见郭林宗。 以为经师易遇,人师难逢。 因受业,供给洒扫。 林宗尝有疾,命昭作粥。 粥成进之,林宗大呵曰:「为长者作粥,不加意敬事,使不可食。」昭更为粥复进,又呵之者三,昭容色不变。 林宗曰:吾始见子之面,今而后知子之心矣。 宋杨时,游酢,师事伊川。 一日请益时久,伊川忽瞑目假寐,二子侍立不敢去。 良久,伊川忽觉曰:贤辈尚在此乎,归休矣。 乃退,门外雪深尺余矣。 张九成,十四岁游郡庠,终日闭户,无事不越其限。 比舍生隙穴视之,见其敛膝危坐,对诗书若对神明,乃相惊服而师尊之。 此四子者,所学乃世间「明德新民,修齐治平」之法。 其尊师重道,尚如此之诚。 故得学成德立,致生前没后,令人景仰之不已。 至于弈秋之诲弈也,唯专心致志者胜。 痀偻之承蜩也,以用志不分而得。 由是观之,学无大小,皆当以诚敬为主。 (增广上 .竭诚方获实益论)27、尊为皇帝 尚敬同门清顺治皇帝,拜玉林禅师为师,法名行痴。 与玉林法徒行森书,署名尚写法弟行痴和南。 和南,乃磕头也。 皇帝与同门尚如此,况与其师乎? 此种芳规,岂可不知! 古人云:「下人不深,不得其真。」非曰深下于人,人则尽心教导也。 以自己不能生恭敬心,纵人肯教,自己心中有傲慢象相障,不得其益。 譬如高山顶上,不存滴水,故不能受滋润也。 不但学佛如是,即世间学一材一艺亦如是。 世间只身口之活计,佛法则性道之本源,其关系轻重,固天渊相悬也。 (续编上 .覆王寿彭居士书 二民 国二十年)28、谦恭请法 言下大悟昔古灵赞禅师大悟后,欲报剃度师恩,多方启迪。 其师异之,令其为伊宣说。 彼谓当设法座,令其师迎己升座礼拜,然后可说。 其师依之,遂于言下大悟。 使古灵不如此重法,其师不如此重得法之人,莫道不说,说亦只得文字知见而已,决不能一言之下,明白本心。 (增广上 .覆无锡尤惜阴居士书)29、亵慢于佛 失证二果西天二十一祖婆修盘头尊者,自言往劫将证二果,因误以杖倚壁画佛面,遂全失之。 吾谓二果尚失果位,若是凡夫,则永失人身,常处恶道无疑矣。 譬如巨富犯大辟,尽家资以赎死,贫人则立见斩首矣。 事载《传灯录》二十祖阇夜多尊者章。 故知亵慢,其罪非小。 (增广上 .与佛学报馆书)师严道尊,人伦表率,道德学问,是效是则。 养我蒙正,教我嘉谟,不敬其师,何能受益。 ——三编下.德育启蒙 / 敬师  发布时间:2023-10-06 08:14:53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181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