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七)-海仁老法师(2) 内容: 若非雪山白牛,不可取用,因余牛皮臭粪秽,不堪用以涂地。 应别于平地,穿去地皮五尺以下,取其本净黄土,和十种香,以涂场地,高丘恐堆积不净之物,深坑则容聚污秽之水。 平原之地则无此敝。 栴檀即白檀香木,译云与乐。 沉水,即沉水香;苏合,出波斯国,是香胶类;薰陆,又名乳香,出于红海,花淡白,而带黄,郁金出大秦国,二三月开花,四五月结实,有十二叶,为百草之精英。 白胶,本草云:商雒间多有,树如白杨,实大如鸟卵,能除恶气,去疮疹。 青木,南州异物志云:是草根,能寤魇寐,状如甘草,出自交州。 零陵,南越志云:一名药草,出零陵郡,山谷之间,叶如罗勒,能止精明目。 甘松,出云南贵州,能和众香,亦除腹胀,亦能下气。 鸡舌,亦名丁子香,久服之,能令人身口皆香。 场地,即密部所谓画地为坛。 古云:封土曰坛,除土曰墠,封即起土,除即扫除。 今结界建坛,必须先起土除地为坛,然后取黄土和众香于场上,以泥涂地,令成坛相,在室之中央。 今云若非雪山白牛,其粪臭秽,不堪涂地;表非上根利智者,别于平原。 表六受用根,穿地五尺以下,表破五阴,黄土表中道佛性。 旃檀等十种香,表具足受持十种戒法。 所谓不缺戒,不破戒,不穿戒,不杂戒,随道戒,无著戒,智所赞戒,自在戒,随定戒,具足戒。 十种香细罗为粉,表十种戒互摄互融,非有方隅次第。 合土成泥,表戒乘俱修;以涂场地,表以不生不灭中道佛性,和戒乘妙修,而成因地心。 方圆丈六,表八正道,摄于八邪。 八角方而复圆,圆而复方,表事理不二,权实同归。 故文句云:盖上根之人,但不随分别三种相续,三缘断故,三因不生;狂性自歇,歇即菩提。 喻如以白牛粪和栴檀也。 倘未能直下歇狂,须知修行二决定义,就六根门头,破五阴浑浊,得元明觉,无生灭性,为因地心,以戒互严,方成妙因,喻如黄土和十香也。 坛心置一金银铜木所造莲华,华中安钵,钵中先盛八月露木,水中随安所有华叶。 取八圆镜,各安其方,围绕华钵。 镜外建立十六莲华,十六香炉,间华铺设,庄严香炉,纯烧沉水,无令见火。 丑二供养方法分二。 寅初檀中供物坛中置一莲华,金银铜铁或木造均可,视各人之能力而为。 坛中,表中道因心,真如理体。 莲华,表因果同时。 金银等所造,表理体不变,本非因果,但能随绿缘,而成一切因果。 钵名应量器,以表事理相应;八月露水,表中道首楞严王妙定。 随安华叶,表如幻闻熏闻修中道妙慧。 取八圆镜,各安其方,表众生本有八识,大圆镜智,依八正道,而得安住。 围绕华钵,表妙智照妙理,镜外建立莲华香炉,表从性所起慧华戒香。 各须十六,表自行八正道,及化他八正道。 间华铺设庄严,表戒香慧华,互为庄严。 纯烧沉水,无令见火,表修持无相妙戒;不为惑业所染。 取白牛乳,置十六器,乳为煎饼,并诸砂糖,油饼,乳糜,苏合,蜜姜,纯酥,纯蜜,于莲华外,各各十六,围绕华外,以奉诸佛,及大菩萨。 每以食时,若在中夜,取蜜半升,用酥三合,坛前别安一小火炉。 以兜楼婆香,煎取香水,沐浴其炭,然令猛炽,投是酥蜜,于炎炉内,烧令烟尽,享佛菩萨。 前文陈述坛中庄严布置,今明坛中所献供物。 取白牛乳,置十六器,一煎乳饼;二乳和砂糖,三乳和油面作饼,四用乳和米作粥,五乳和众香煎汁成膏,六以蜜浸姜,七纯用乳炼成酥;八纯华蕊所成之蜜。 各各十六,围绕华外,乳等八物,表称性所起之禅悦法味,亦即八正道味,各各十六,表一一正道中,各具自行化他,二种八正道。 以奉诸佛,及大菩萨,表以己所证,禅悦正道之味,仰契果德。 每以食时,即每日中午食时,若在中夜,佛不受食,唯以酥蜜,烧令烟尽享之。 午中夜中,皆表诸圣,依于中道。 蜜为华之精,酥为乳之精,皆味中之上味,表耳门圆通妙理。 半升是中数,三合是成数,表中道必具三德。 坛前别安,一小火炉,表妙观察智。 兜楼婆香,异物志云:出海边国,或曰出鬼神国,此方无故不翻,亦有人谓,即白矛香。 用以煎水浴炭,表戒根清净,咒力除习,正助二行皆具足。 投酥炉内,表以妙理,投妙智中;即从妙心而起妙行。 烧令烟尽,正表初于闻中,入流亡所。 甚至闻所闻尽,空所空灭。 享佛菩萨,表生灭灭已,寂灭现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圆超五浊,上合诸佛,所证妙理。 令其四外,遍悬旛华,于坛室中,四壁敷设十方如来,及诸菩萨所有形像。 应于当阳,张卢舍那,释迦、弥勒、阿、弥陀,诸大变化,观音形像。 兼金刚藏,安其左右。 帝释梵王,乌刍瑟摩,并蓝地迦,诸军荼利,与毗俱胝,四天王等,频那夜迦,张于门侧,左右安置。 又取八镜,覆悬虚空,与坛场中,所安之镜,方面相对,使其形影,重重相涉。 寅二坛外庄严令其四外,即八角坛之四外,遍悬旛华,以庄严坛外,总表具诸助行,旛表五悔法门,华表六度万行。 并于坛内四壁,敷设十方如来,及诸菩萨形像。 十方如来表极果,诸菩萨像表真因,当阳谓正位,梵语卢舍那,译有三义:一谓遍一切处,是法身如来;二谓净满,指自受用身;三谓光明遍照,指他受用身、亦即报身佛,表智慧。 梵语释迦牟尼,译能仁寂默,娑婆教主,是应身佛,表慈悲。 弥勒译慈氏,是当来教主,阿译不动,东方佛名,东方为群动之首,表动中有不动智。 阿弥陀佛,译无量寿,或无量光,西方佛名,表无缘大慈。 诸大变化,观音形像,如前文所明众首臂目等,是显圆通教主。 金刚藏,是密教圆通真主,安其左右,表显密互严。 帝释译能为主,是仞利天主,梵王,是初禅主,乌刍瑟摩,即火头金刚。 蓝地迦即青面金刚,军茶利,译解怨结,亦金刚名。 毗俱胝,即三目持鬟髻者,毗卢神变经云:右边毗俱胝,手垂数珠鬘,三目持发髻,尊形犹皓素,圆光色无比者是。 四天王,即东方持国,南方增长,西方广目,北方多闻等四王。 频那,即猪头使者,夜伽即象鼻使者,自帝释以下,此等外护诸神,俱表摧邪显正之功力。 八镜悬空,表诸佛果位,大定智光,无依无住,与坛中镜方面相对,使其形影,重重相涉。 表生佛互融,感应道交,不可思议。 空中八镜,照于坛中镜是果彻因源,坛中八镜,照于空镜,则是因该果海。 文句云:‘若向此处著眼,便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妙理,便能悟入事事无碍法界矣。 ’于初七中,至诚顶礼,十方如来,诸大菩萨,阿罗汉号。 恒于六时,诵咒围坛,至心行道,一时常行一百八遍。 第二七中,一向专心,发菩萨愿,心无间断,我毗奈耶,先有愿教。 第三七中,于十二时,一向持佛,般怛罗咒;至第七日,十方如来,一时出现,镜交光处,承佛摩顶。 子二明修法分三。 丑初正示行法分二。 寅初三七行道于初七日中,至诚顶礼十方诸佛,及诸大菩萨,大阿罗汉。 佛是佛宝,菩萨罗汉是僧宝,持诵心咒是法宝。 顶礼三宝,求哀忏悔,消除业障,然后一心诵持神咒。 恒于昼夜六时中。 每于一时围绕坛场持咒,常行一百八遍,表成百八三昧。 圆瑛法师谓每于一时围坛常行一百八遍,非指全咒,乃指心咒,跢侄他,唵,阿那隶,毗舍提,舍,跋鞞啰陀喇,槃陀槃陀你,跋阇啰,谤尼泮,虎啰都卢瓮泮,娑婆诃。 但要三业相应,自能成效,六时行道,六时顶礼。 而楞严文句云:‘一时常行一百八遍者,言绕坛一百八匝,表成百八三昧。 有云诵咒百八者非也,若诵全咒,则事决不能,若别指跢侄他以下为咒心,则理决不可。 观后文云:是人心昏,未能诵忆,或带身上,或书宅中,倘独指数句为咒心,何至心昏不能诵忆。 又设使独此数句为咒心者,经中何无一言及之,故知后人臆见穿凿,深可痛也。 ’据此即绕坛场一百八遍,随行随诵,诵咒多少不定。 否则,即使于昼夜六时中,再分为十二时,除六时顶礼外,其余六时行道中,每时仅诵持咒心一百八遍,未免为时太短,与前:‘六时行道,如是不寐,经三七日’之文意不符。 发布时间:2023-10-14 09:29:55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182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