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清净法师:朝圣圆觉——《圆觉经》讲记 第七章 威德自在菩萨章 内容: 第七章 威德自在菩萨章  世尊在本章为威德自在菩萨等大众开示修行的方便,依着众生的根性而有三种次第差别:一、奢摩他、二、三摩钵提、三、禅那。 此三法门若得圆证,即成圆觉。 本章学习提纲:成佛的几种方便法门1、代表大德的成就:威德自在菩萨2、成佛的三种事业:止、定、禅那3、什么是修止的法门:奢摩他4、什么是修定的法门:三摩钵提5、什么是修禅的法门:禅那【于是威德自在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于是,在大众当中的威德自在菩萨,从座位上站起来,五体投地,虔诚地礼拜佛陀。 并顺时针绕佛三圈,表示无比地尊重。 然后双膝跪地,双手交叉合掌,恭敬地向佛说道。 威德自在菩萨,内心具圆妙之德,外能现庄严之威。 邪魔不能扰,妄惑不能侵,诚中形外,威德成就,称为威德自在。 一切修行法门,都是应机而设,各人根智不同,入门方便各异。 所以威德自在菩萨随众生心,代表大众向世尊请问行法:有几种方便法门? 【大悲世尊,广为我等分别如是随顺觉性,令诸菩萨觉心光明,承佛圆音,不因修习而得善利。】大慈大悲的世尊! 您详尽地为我们大家,分别讲说了这些随顺觉性的修行过程。 让在座的诸位菩萨们,觉悟到了本有的光明之心。 承蒙佛陀圆满法音的开示,不经过另外的修学,就已经得到了极大的受益。 “圆音”,佛音说法,于义圆满,每一位听众都可以随着自己的性向和知识背景,而获得最大的益处,语言不同的听众,都可以听懂佛陀的话,随类得解,叫做“圆音”。 【世尊,譬如大城,外有四门,随方来者非止一路,一切菩萨庄严佛国及成菩提,非一方便,唯愿世尊广为我等,宣说一切方便渐次,并修行人总有几种,令此会菩萨,及末世众生求大乘者,速得开悟,游戏如来大寂灭海。】世尊,譬如一座大型的城市,进出通常会有东南西北四座城门。 各个方向来的人,各自从不同的路进不同的城门。 同样的道理,一切菩萨们,以大愿力庄严佛国净土,并成就正觉妙果的过程当中,应当不止一种修行方法。 希望世尊再详细地为我们大家,讲说一切成佛的方法和次序,以及所有的修行人,共有哪些类型? 您的说法,将帮助在会的菩萨们,以及末法时代求学大乘佛法的众生,迅速开悟圆满觉性,畅游如来广大寂灭的智慧海洋。 在此,威德自在菩萨恭请佛陀为大众“宣说一切方便渐次,并修行人总有几种”,也就是请教修行的道次第。 佛在下面的经文中按照次第开示了“奢摩他、三摩钵提、禅那”三种差别。 西藏佛教大德宗喀巴大师将此次第总结为“三主要道”,它以“出离心、菩提心、空性见”来概括整体的佛法,突显三世诸佛的心要。 一切佛经摄为三藏,而三藏要义又都融摄在“菩提道次第”之中。 宗喀巴大师以《菩提道次第广论》统摄所有佛教经论,将整体佛法融汇在“三士道”修行的“道次”当中,使全体佛法井然安立,一切佛语皆为修行教授。 一、出离心(解脱道):厌离三有希求涅槃的心,也名求解脱心。 以“不净观”之“苦、空、无常、无我”培植出离心,以“小乘声闻戒”维护出离心,致力于内观深思,出离六道,结束轮回。 二、菩提心(菩提道):总观三界一切有情,沉溺生死轮回,无有出期,为欲度一切有情同得觉醒,志求证得无上菩提;以“净观”之“常、乐、我、净”培植菩提心,以“大乘菩萨戒”坚守菩提心,致力于慈悲奉献,六度四摄,自觉觉他。 三、空性见(密乘道):中观清净见,称作离增益、损减二边的中道正见,也称作“不二法门”,既不执诸法实有自性,也不拨无(否认它的存在)所生所立的诸法,如实了知“诸法仗因缘而有,就有不乱的因果”,不堕断边、常边。 以“垢净不二观”实证空性见,以“密乘三昧耶戒”保任空性见,以自他相换法而获得即身成就。 在三主要道的次第中,小乘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延伸为大乘三大学派“唯识系、如来藏系、中观系”,此三大学派三位一体,不二法门,分别为大乘真如佛性之“体、相、用”。 “求大乘者速得开悟,游戏如来大寂灭海”。 开悟的菩萨,就如同《普贤行愿品》所说“犹如莲花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游戏人间,随缘度众,利益人天。 他们有的风趣洒脱,有的幽默自在,有的持重严厉,嬉笑怒骂,皆为佛事。 有僧人问曹山禅师:“我抱璞投师,请老师雕琢。 ”曹山禅师答:“不雕琢。 ”僧人又问:“为什么不雕琢? ”曹山禅师回答:“要知道曹山是好手。 ”真如圆觉,本然天诚,何须雕琢。 又有僧人对曹山禅师说:“学生浑身是病,请老师医治。 ”曹山禅师答:“我不医。 ”僧人问:“为什么? ”曹山禅师说:“我要叫你求生不得,求死不能。 ”也就是不生不灭的意思。 僧人不懂,说:“难道和尚没有一点慈悲心吗? ”曹山说:“我才是真正的大慈大悲的人。 ”一位富人请仙崖禅师为他的家族永远兴旺写些祝语,以便作为传家之宝而代代相传。 仙崖展开一大张好纸,写道:“父死,子死,孙死。 ”  富人非常恼火,道:“我是请你写些祝福我家世代幸福的话! 你怎么开起这种玩笑? ”“没有开玩笑的意思,”仙崖禅师解释说,“假如你的儿子在你前面死,你将十分悲痛。 假如你的孙子在你儿子前面死,那你和你的儿子都悲痛欲绝。 假如你家的人一代一代地照我所写的次序死,那就叫做享尽天年,这是真正的兴旺。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威德自在菩萨问法以后,再次五体投地,礼拜佛陀。 像这样虔诚地问了三次,从始至终,有条不紊。 【尔时世尊,告威德自在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问于如来如是方便,汝今谛听,当为汝说。】这个时候,世尊回答威德自在菩萨说:“很好,很好! 善男子,你们能够替诸位菩萨以及末法时代的众生,向如来请问这样了不起的方便法门,请你仔细聆听,如来现在为大家解说。 ”【时威德自在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于是威德自在菩萨,因世尊的教诲而心生欢喜,与在会的诸位大菩萨们,一起安静地听法。 【善男子,无上妙觉,遍诸十方,出生如来与一切法,同体平等,于诸修行实无有二,方便随顺其数无量,圆摄所归,循性差别,当有三种。】世尊说道:“各位善男子,最了不起的圆满觉性微妙不可思议。 它遍满十方世界,随缘化现诸佛如来和一切万事万物。 所化现的一切本然同体,平等如幻。 因此,对于修行来说,本来没有什么两样。 随顺于众生根基因缘的不同,有了无量无数的修行方法。 这些方法概括起来,随着众生习性的差别,大约可以分为下面三种。 ”“无上妙觉,遍诸十方,出生如来与一切法,同体平等”,自然智慧之用,大悲周遍,随缘显现。 从体起用,随缘能现染净世界。 一切显现都是自然智慧之用,不是一切,能现一切。 自然智慧,体性空寂,本无有物,但它的用是空而能现。 客观事物的形象能反映到主观上来,这是心的本性清净。 能现出这些事物形象的,是心的妙用周遍。 圆觉真心,本来空寂,无形无相,不是任何色相所成,但它的妙用与妙光结合,能化现种种,现种种色相,能作天堂,能作地狱,能作佛,能作众生,十界均能随缘化现。 若迷,则随染缘,变现为众生界之轮回;若悟,则随净缘,示现为佛界之涅槃。 虽随缘升沉,但心体并无增减,亦永不动摇。 有人问大龙智洪禅师:“什么是微妙的禅? ”智洪禅师回答:“风送水声来枕畔,月移山影到窗前。 ”空中,梧桐落叶飘零;眼前,萧瑟秋花凝霜。 一位秀才问赵州禅师:“此情此景,如何感悟人生? ”赵州禅师说:“不雨花犹落,无风絮自飞。 ” 投子大同禅师与嵇山章禅师在室外品茶。 大同禅师指着茶杯中倒映的青山绿树、蓝天白云说:“森罗万象,都在里边。 ”章禅师将茶水泼在地上,然后问:“森罗万象,在什么地方? ”大同禅师说:“可惜了一杯茶。 ” 僧人问临济义玄:“如何是无位真人? ”玄便打,道:“无位真人是什么干屎橛? ”僧问云门文偃:“如何是佛? ”文偃答:“干屎橛! ”僧问归省:“如何是清净法身? ”答:“厕坑头筹子。 ”庄子《知北游》:东郭子请教庄子说:“你所谓的道,在哪里呢? ”庄子说:“无所不在。 ”东郭子说:“一定要说个地方才可以。 ”庄子:“在蝼蚁中。 ”东郭子:“为什么如此卑微呢? ”庄子:“在杂草中。 ”东郭子:“为什么更加卑微呢? ”庄子:“在瓦块中。 ”东郭子:“为什么越说越过分呢? ”庄子说:“在屎尿中。 ”【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取静为行,由澄诸念,觉识烦动,静慧发生,身心客尘从此永灭,便能内发寂静轻安,由寂静故,十方世界诸如来心,于中显现,如镜中像,此方便者,名奢摩他。】各位善男子,倘若诸位菩萨通过闻思修,初步开悟净圆觉心以后,以所悟的净圆觉心为根本,以安静自心为修行方法。 由于静心而使各种念头逐渐澄清的缘故,便从识心的烦躁和波动当中觉醒。 这时,内心寂静到了极点,从寂静心中显发出了本有智慧的光芒。 把犹如客人和灰尘一样的身心执着,彻底照破。 于是从内心当中,便发生了本然寂静的轻松安乐。 由于内心寂静,如同明镜无垢的缘故,十方世界一切如来之心,在菩萨内心当中自然显现出来,就好像镜子当中的影像一样。 这种修行方法,叫做奢摩他。 “奢摩他”,又译为奢摩它、舍摩他、奢摩陀、舍摩陀。 意译为禅定、定禅、止禅、寂止禅、止、定或是等持,止息一切杂念、止息诸根恶不善法,所以能够熄灭一切散乱烦恼,达到身与心的轻安。 是以专注的力量,安定身心,以求进入三昧的修行方法。 奢摩他是修行禅那的方法之一,与内观禅合称为止观。 它的功能则是将心与心所聚集在一起,止息杂念,以进入定境,发起智慧。 它跟三摩地的差别在于,三摩地是广义的泛指一切达到心念不动的境界,而奢摩他专指能够进入禅那的一种修行方法。 自我,亦名我执、无明,也称作魔王波旬。 以内容分为:人我执和法我执;以缘起分为:俱生我执和分别我执。 我执是无明的代名词,我法二执虚妄而生,无有自性。 当我们体悟到清净圆满的真如觉性以后,选择安静的环境,以清净的内心为修行的基础。 澄清心中各种贪嗔痴慢疑的妄想,并且深深明白了我执和法执的分别执著给我们带来的巨大烦恼和不安。 所有人的内心的情绪、困扰和纠结,都来自我法二执的冲突。 而人与人之间的冲突,亦是起源于两者内心的法执的冲突。 法执就是前尘影事,众生的烦恼来自回忆过去;我执注定没有未来,所以众生的焦虑来自恐惧未来。 而事实上当下是具足圆满的,是真如圆觉无碍周遍的,只要我们安住当下,圆满自显。 当我们澄清了心中汹涌翻滚的妄想执著和欲念,从宁静中,就如风平浪静,水清月现,心中自然就会产生微妙绵长的智慧,而真实感觉到身体和分别心都是虚幻的,都不是真正的我。 从此对自身的执著和分别心所产生的烦恼永远消失,因而身心反而感觉到特别轻松、安详、宁静。 由于内心的宁静,十方世界如来的圆觉心性,便会在你的心中感应显现,宛如明镜中能显现事物的映像一般。 《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说:“如来妙体即法身,清净解脱同真谛。 如日与光不相离,如来功德即涅槃。 真我与佛无差别,一切有情所归趣。 生死涅槃等无二,其性不坏无造作。 垢净如如性不异,唯佛世尊独能了。 众生悉有如来藏,三宝于是现世间。 一切有情入佛智,以性清净无别故。 佛与众生性不异,凡夫见异圣无差。 一切众生本清净,三世如来同演说。 ”说明众生的心性和佛的心性,并没有任何差别,而且是相通的。 和《圆觉经》同属于“如来藏系”典籍的有《楞严经》、《楞伽经》、《大乘起信论》等。 其中《楞伽经》是当时禅宗的一部要典,达摩祖师到中土来传播禅宗的无上乘妙法的时候,就是以四卷的《楞伽经》传承的。 《楞伽经》经中有一段说:“尔时圣者大慧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 世尊! 如修多罗说,如来藏自性清净,具三十二相,在于一切众生身中,为贪瞋痴不实垢染、阴界入衣之所缠裹,如无价宝垢衣所缠,如来世尊复说常恒清凉不变。 ”我们本具的如来藏自性清净,具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在于一切众生身中。 身中也是指心中。 “为贪瞋痴不实垢染”,什么是贪嗔痴? 就是我们本有的烦恼障。 不实垢染,不是实实在在的把我们染污了,而是虚幻的染,是贪嗔痴的假相把我们的觉性给遮挡了。 如乌云遮挡了太阳,并不是把太阳给灭了。 “阴界入衣之所缠裹,如无价宝垢衣所缠。 ”好像把无价的宝物放在了污垢衣服里,我们看不见了。 但它从来没有消失过。 “如来世尊复说常恒清凉不变。 ”佛陀说,虽然它藏着,虽然看似它被染污了,其实并未被实时染污,是虚假的染污。 看着太阳被云彩遮挡了,其实太阳从没有受到任何的冲击。 只要我们具足了菩提心,这些障碍就会云开雾散。 让我们的佛性完全从我们的心性中绽放,于是我们就和佛没有区别。 “如来藏自性清净”是一切事物的本基,是混乱的先初与终结。 本初状态的明觉对“开悟”与“不开悟”均无所偏党。 众所周知的本净原始心,即一切之本基,是一切现象产生的根源。 她就是伟大之母,是一切事物初生与消融于“自然完美”与“根本俱生”的——大能之空性如来藏。 所有的显现都是完全的明亮与清晰,整个宇宙是开放和无阻,任何事物互即互入。 奢摩他宁静的状态,即当我们与“真我”如来藏相连起来的时候,就如同我们生活中所感受过的,站在天边欣赏绚丽的夕阳,或者躺在草地仰望蓝天,或怀抱着一个甜睡婴儿时的那份感受,充满祥和的喜悦。 在我们的生命中,我们都经历过那样的时刻,尤其当我们处于危机中时,我们会突然异常得冷静和沉着,察觉到原先所视而不见的答案或解决之道。 我们全都经验过自己以超乎平常水准的智慧、力量或勇气在行动。 有些人把那些觉察力扩张的时刻归之于他们的信仰,佛菩萨护法神的护佑,而有些人则归之于奢摩他的妙用。 【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知觉心性及与根尘,皆因幻化,即起诸幻以除幻者,变化诸幻而开幻众,由起幻故,便能内发大悲轻安,一切菩萨从此起行,渐次增进,彼观幻者非同幻故,非同幻观,皆是幻故,幻相永离,是诸菩萨所圆妙行,如土长苗,此方便者,名三摩钵提。】各位善男子,倘若诸位菩萨通过闻思修,初步开悟净圆觉心以后,以净圆觉心来观察,知道并且觉悟到,心中的习性以及六根和六尘,都是因幻化而变现的假相。 于是发起种种幻化的修行,以便消除一切幻化境界。 这些菩萨通过运用种种幻化法门,而开导教化迷幻的众生。 由于发起了如幻度生的广大菩萨行的缘故,便从菩萨内心深处自然发生了大慈大悲的轻松安乐。 一切菩萨都从此处发起广大愿行,循序渐进,圆满佛果。 应当知道,那个能够观察到一切如幻的东西,与幻化是不同的。 然而,如果有人持有这种观念的话,他却又重新陷入了幻化当中。 像这样反复观察,就能从根本上永远超越幻化假相。 这些菩萨所圆满成就的善妙修行,就如同广博的大地上,长满了春天的青苗一般,必将结出丰硕的果实。 这种修行方法,叫做三摩钵提。 “三摩钵提”,亦名三摩钵底。 《一切经音义》说:“欲入定时名三摩钵底。 ”意译为等至、正受或正定现前。 指禅定时,身心经由定的势力所领受的平等安和之相。 三摩钵底系指身心安和的状态,即三摩地的境界。 等持之中能得胜定。 色界四定,无色界四定,名为八等至。 当我们体悟到清净圆满的真如觉性,用清明的心智体察我法二执,六根的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意识,以及“六尘”的外色、声音、香气、味道、触觉、抽象的事物,这些全都是虚幻的。 以如幻的智慧,除去如幻的无明。 此时,你可以不再受到外在世界的影响,而开始以你内在的和平影响周遭的世界。 或者运用种种如幻方便法,开示诱导如幻的众生。 要方便化导众生,我们首先要了解菩萨的特质:和平、感激、谦逊、和谐、喜悦、感恩、健康、丰盛、自由、宁静、力量、正直、尊敬、高贵、慈悲、宽恕、意志力、光亮、创造力、优雅、智慧和爱等等,充满清净光明。 藉由思考或禅修这些品质,我们会把它们吸引到自己的生命和气质中,增加它们,并使人们能在我们身上认出这些特质。 我们想什么,就是什么。 如果我们每一天都能挑选一个菩萨的特质,沉浸其中并与之认同,我们所创造的将会是一个菩萨的慈悲体验。 由于通过禅观体会到一切事物和对立的名相都是虚幻的,所以我们内心便能引发和安住博爱的慈悲心和温暖、轻松、安宁的感觉。 所有的菩萨都是从这个法门,逐渐显发真如圆觉的。 我们观察幻化的事物,乃是断除妄想的真智慧,而不同于不实在的虚幻。 也不同于虚幻的见解,一切都是假的。 我们要如实体悟本源空性,让心安住在空性,“于第一义谛如如不动”。 便自然可以了知见闻觉知的一切,如梦如幻;生活、工作,如梦如幻;修行、成就,亦是如梦如幻;证果、成佛,还是如梦如幻。 佛法不废俗法,万物虽如梦如幻,我们依然要遵循世俗价值观。 如理如律,闲看庭前花开花谢;安分守己,静观天外云卷云舒。 此时,我们可以永远断除一切幻相,泯灭一切差别对立的名相,而只存着圆满的觉性,这才是菩萨们启发圆满真如的奇妙行为。 宛如把种子(喻觉心)种在土里,土里(喻幻法)就长出芽苗(喻幻智)。 等到收割果子(喻真如圆觉),土和芽苗都遗弃不要了。 譬喻:体悟清净的圆满心智以后,用如幻的差别智识,来对治如幻的无明,等无明除去以后,再忘却如幻的差别知识,而证入平等的大圆满觉。 此刻,在梦里的我们,发愿拯救世界。 其实,世界就是我们自己,因为外面的一切都是虚幻的。 在梦中,我们虚拟显现了一个场景:自己、众生、万物,还发生了种种事件,我们真切感受到了悲欢离合,喜怒哀乐。 等我们醒后,发现什么都没有,原来梦中的“自己、众生、空间、万物、事件”等,都是我们自我心念的造作。 佛陀告诉我们,此时此刻的当下,亦如大梦。 在这个梦中的“自己、众生、空间、万物、事件”亦是平等一如的妄念,是一心所现的场景。 我们不可以只把我们的身体和心识认为是自己,其他是“外人、外物”,这一切绝不仅仅是我们的身外之物,而是“心内之物”。 《楞严经》云:“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 ”当我们只把身体和心识认为是自己,则“譬如澄清百千大海弃之,唯认一浮沤体。 ”身为大海,却只认可一个泡沫为自我。 属于五蕴六识的娑婆世界中的任何形象,包括我们所感知到的身体在内,既称为“形象”,表示它只能算是心念的象征,或者说是心识妄念的投射、解读和物化。 世上本无物。 即使物质现形以后,仍然不存在于任何地方。 “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一切空间都是空的,都不存在,即使那好似包含有某些实质的极小元素,以及所谓的能量、波动、空,就实相来说,也不存在。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我们的头脑,我们的身体,我们的世界,整个娑婆世界,甚至三千大千世界,只要是有形有相,都是心识的投射。 它们不过是同一个心念的种种示现而已。 当我们由此梦过渡到彼梦,不论是由今生过渡到来世,或再度投胎,就像看完一场电影,再走进另一场电影一样。 唯一不同的是,我们的影片比较像未来的那一种“虚拟实境”的影片,每一个情节,经由触觉,带给我们身临其境的真实感。 当神识落入生死轮回,我们好似再度进入一具身体,忘记过去的一切,这都是自我(我执)心识玩的把戏。 对娑婆世界的一切认知,一经佛法的修正,就会消失。 但这个“消失”也是幻象。 因为在真如实相中,它根本从未存在过。 “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 ”其实,没有人要我们放弃一切来换得那个“空的境界”,正相反,我们放弃之物才是“空的”,却回归了如梦如幻的涅槃。 只要是远离真如之光——源头的一切,终将都会回归。 因为开始与结束,根本是同一回事。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起点在何处,终点便在何处。 稳立于起点的人,必知道终点是怎么一回事,而且不必再品尝死亡和轮回的滋味。 《般若经》云:“一切法如梦如幻,涅槃亦如梦如幻,较涅槃有胜法者,此亦如梦如幻。 ”《金刚经》云:“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心经》云:“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不取幻化及诸静相,了知身心皆为挂碍,无知觉明,不依诸碍,永得超过碍无碍境,受用世界及与身心,相在尘域,如器中锽,声出于外,烦恼涅槃不相留碍,便能内发寂灭轻安,妙觉随顺寂灭境界,自他身心所不能及,众生寿命皆为浮想,此方便者,名为禅那。 各位善男子,倘若诸位菩萨通过闻思修,初步开悟净圆觉心以后,以净圆觉心的智慧,不取舍沾染一切幻化现象以及一切寂静心相。 明确地知道,身体和心念都是不必要的牵挂和障碍。 而没有任何知见的自然的觉悟与明了,是不依存于一切身心境界的。 于是,菩萨以此自然的觉性,永远超越了身心境界的有障碍,或者没有障碍,这些分别都成了戏论。 因此,菩萨能够自在地享受并运用这个世界,以及如幻的身体和心念。 表面上,菩萨生活在尘世当中。 然而就如同乐器里面能发音的簧片一样,它的声音透过乐器,飘得很远很远。 菩萨的觉性也是如此,从来不曾被烦恼和涅槃所障碍。 于是,这些菩萨便能从内心深处,自然发生本来寂灭的轻松安乐,自在随顺于圆满觉性不可思议的寂灭境界。 如此妙性,远非自己或他人的身体和心念所能企及。 一切关于众生如何,寿命如何等等,都成为了飘浮的妄想,没有任何意义。 这种修行方法,名字叫做禅那。 心处于极专注所缘的状态,或以烧毁了称为敌对法的五盖,称为禅那。 简称“禅”。 也有译为“弃恶”或“功德丛林”者。 其意译为“思维修”或“静虑”。 可用“安止”来表达,事实上,它是心的特质,将心固守在一个特别的对象上(奢摩他),以慧对它进行观察与思索(毗婆舍那),由此进入四禅,进而得到解脱智。 禅定,又名“三昧”,亦即“止观”,止是放下,观是看破。 禅定是指“心一境性”,让混乱的思绪平静下来,外禅内定,专注一境。 禅定并不等于禅宗,因为禅宗虽然也鼓励参禅、禅定,但是更重视智慧的开悟。 佛教将禅定分成世间定与出世间定二者。 世间定,亦即四禅八定,这是任何外道凡夫甚至畜生道众生都可能达到的境界,进入四禅八定的众生,可能会得到一些神奇的能力,也就是神通,也可以暂时止息欲界的痛苦。 但是一旦离开定境,很快又会被世间烦恼所侵袭。 因此,佛教并不专注于禅定的修持,而是将禅定当成追求解脱的方式之一,目的在于追求解脱一切烦恼的出世间定,亦即灭尽定。 一般来说,禅定不一定能悟道解脱,但要悟道解脱却离不开禅定。 禅是佛教的教义核心,它是佛说一切教法之大总持法门。 这正是《华严经》所说的,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还归此法界。 在开悟的人看起来,所谓头头是道,法法皆真。 真是见色闻声,无非这个,扬眉瞬目,尽是玄机。 可是对于迷昧的人看起来,所谓山就是山,水就是水,真是迷头认影,当面错过,翳眼空华,无中生有。 我们要知道,开悟的人,所悟的是什么呢? 就是这个禅。 迷昧的人,所迷的是什么呢? 就是这个禅。 佛教的禅的的确确是一切法门的大总持法门。 也就是我们信仰佛教,发心修行的善男子、善女人,最后所要达到的唯一目的。 我们的本性本来是清净的,本来就是从来没有动摇过,我们产生万物的能量源,那个本体,从来没有动摇过。 为什么我们现在感觉心里乱糟糟呢? 是因为我们把关注点没有放在自性上,全放在了假相上,全放在了如梦幻泡影的现象上,所以我们的心被这些乱相所牵动。 如果我们见到这些境界,心不被它牵动,不乱,这是真正的禅定。 对上根利智者而言,禅定并无一定形式。 所谓“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十字街头好参禅”“如来于二六时中常起观照”,只要念念觉照,当下“一念清净一念佛,念念清净念念佛”,不怕念起只怕觉迟,时时刻刻保持,修无修修,行无行行,修一切善而不执著所修之善,断一切恶且不为一切恶所缚,当下这念心便是归于中道,安于禅定。 参禅,究竟是坐呢? 还是卧呢? 还是站呢? 六祖大师说,禅非坐卧;坐、卧、立都不是禅。 所以,六祖大师曾对志诚禅师说:“住心观静是病,不是禅。 ”那么,如何才是禅呢? 紫柏大师曾经这样说过:若不究心,坐禅徒增业苦;如能护念,骂佛犹益真修。 禅不是闭眼打坐,闭眼打坐只是进入禅的方法之一。 南岳怀让禅师问:“譬如牛拉车,车子不走,是打车子呢? 还是打牛呢? ”打车子没有用。 参禅,要紧的是观心、用心。 你要想明心见性,光是用身体打坐,并不一定有很大的效果。 所以,参禅打坐,用心第一。 当然不能否认打坐是初学参禅的人应有的必经过程。 真正的参禅,也重在作务,重在生活。 百丈禅师说:“搬柴运水,无非是禅;扬眉瞬目,无非是道。 ”因此,真正的禅是什么? 搬柴运水是禅,腰石舂米是禅,犁田锄草是禅,早耕晚课是禅,忍耐慈悲是禅,劳苦牺牲是禅,方便灵巧是禅,棒喝教化是禅。 禅,是人间的一朵花,是人生的一道光明;禅,是智能,是幽默,是真心,是吾人的本来面目,是人类共有的宝藏。 有了禅以后,我们在世间上没有恐惧,即使面对生死,也不畏惧。 有了禅,心中就有了定,就有了力量。 佛陀曾说:“坐禅能得现法乐住。 ”所谓现法乐就是禅定之乐,这是一种从寂静心中所产生的美妙快乐,绝非世间五欲之乐可比,勤于禅坐的人,可得此禅悦之乐。 因此,虽然禅不是坐,也不是卧,当然更不是立,不过,如果我们想体验禅悦的妙味,应该实地去打坐。 依《天台小止观》说,初学坐禅,当调五事:调食、调睡、调身、调息、调心。 关于调身方面,“毗卢七支坐法”是坐禅调身的最佳姿势,分为七个要点:1. 端坐盘腿,跏趺而坐;2. 背脊竖直,不可靠壁;3. 安手结印,置于膝上;4. 头面要正,颈靠衣领;5. 双肩应平,轻松自然;6. 敛目平视,观照自心;7. 嘴唇抿合,舌抵上颚。 打坐经验久的人,不管林下水边、岩洞塚间,都能够安然入定。 但是初学的人,最好选择在室内,远离吵杂的地方,比较能够收到效果。 室内的灯光不可太亮,以免刺眼;也不可太暗,以防昏睡。 最好能摆设佛像,燃香供佛,以摄心提念。 坐禅的位置,避免直接通风,以免引起伤风的毛病。 除了环境之外,饮食、衣著也要注意。 吃完饭一小时之内,不好打坐,因为此时血液都集中于肠胃,此时打坐,既不合乎生理卫生,而且容易昏沉。 饮食不可过饱,也不可太饿,最好七八分饱。 穿著以宽松、舒适、柔软的衣服为宜,一切束缚身体的物件,如手表、眼镜等,皆须松开,以免妨碍血液循环。 睡眠要充足,以免昏沉入睡,浪费宝贵时间。 其他坐禅应注意的事项,例如:1. 坐时:双手先将衣服稍稍撩起,名曰“提半把”,以免衣服紧迫颈部,造成不适。 2. 静坐时尽量避免在冷气口或电风扇下打坐。 最好以毛巾包著膝盖,以防风湿。 3. 静坐的地方以干燥木板或榻榻米为宜,但仍需敷陈厚软适度的坐垫。 4. 坐垫随个人身体需求而异,以能坐得竖直平稳,不阻塞气脉为妥当。 5. 初学静坐者,一定要由有经验的老师指导,以防偏差。 6. 初学静坐时,多半无法双盘,则以单盘为宜;不要勉强坐太久,以时间短、次数多为宜。 禅的精神,并不局限于打坐的禅堂,在二十四小时之中,举手投足,扬眉瞬目,都充满了禅的妙趣;禅的消息,并不仅仅在敛目观心的禅定中,日常的著衣吃饭、走路睡觉,都透露著禅的妙机。 生活中的禅,是将寂静的禅定功夫摄入日常的劳动之中,而达到动静一如的境界。 禅,是从琐碎的事事物物中,以整个身心去参透宇宙的无限奥妙,是伟大于平凡,化高深于平淡的修持。 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无一不是明心见性的方便。 永嘉大师说:“行也禅,坐也禅,语默动静体安然。 ”对真正的禅者而言,在日常生活中,禅是触目即是,无所不在。 经由三宝的加持,我们通过禅观,将了悟一切现象的真实自性,就是本然的清净。 但为何我们和一切众生,仍在六道轮回中被无尽痛苦折磨? 这是因为,我们不能认知一切事物本来清净的缘故。 本来清净,才是一切现象的真实状态。 我们惯常的不净认知,全是错的,妄念一点也不真实,就好像误认一条绳子为蛇,或把沙漠中的海市蜃楼错认为是远处发亮的水光。 一切万法都是光明显现,一切现象都是本来圆满,一切天地万物都是诸佛坛城,一切众生都是如来不二化身。 因为空性的如来藏本具光明,所以如来藏的万千幻化亦具光明。 染污的法执听信了未来才是光明,所以得不到当下的解脱;如癫狂的演若达看不到自己的头,到处惊慌奔走找寻;亦如黑熊坚信下一个棒子最大,筋疲力尽而抱憾终生。 坚固的我执害怕失去自我,身处自性安乐之涅槃却在感受轮回的苦痛;如井底深深躲藏的青蛙,看不到广袤的蓝天苍穹;亦如海面漂浮的泡沫,恐惧小我的破灭而无法融入浩瀚大海。 着眼当下,不起此座,必能究竟成佛;打开心扉,日出东方,自会光照大千。 无需改变,我们当下的一切都是完美显现! 如果愿意改变,只是再换一种完美显现! 选定一种完美的显现模式,我们会成为他! 发现显现完美的过程,就是修行的次第;发现显现之完美,就是悟道;现证完美之显现,就是成道。 这就是大圆觉的修法,又名大准提、大圆满、大方广、大手印! 【善男子,此三法门,皆是圆觉亲近随顺,十方如来因此成佛,十方菩萨种种方便一切同异,皆依如是三种事业,若得圆证,即成圆觉。】各位善男子,这三种修行法门,都是随顺证入圆满觉性的根本方法。 十方世界的一切如来,因此而成佛。 十方世界的一切菩萨们,种种所行千差万别,都以这三种自他两利的事业为基础。 倘若有人能够圆满证入,就会成就圆觉佛果。 “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门”。 整个大乘佛法,一个发起菩提心的人修学妙因、妙果,不离一心,因地安住真如圆觉的功德,行门随顺真如圆觉的功德,果地还是在开显真如圆觉的功德。 可见,解脱的境界不是诸佛菩萨的专利,是凡人都可以切身体验的觉知。 众生的烦恼来源于认识不到自己的价值,看不清自己的状态,却贪恋于虚构的世俗目标,于是感官被扭曲和混乱。 须知:时间取当下,空间取当体。 修行就是修心,修心就是修觉知。 转错觉为正觉,就是转识成智。 我们的精神、感官,是可以通过体悟和修行升级的,升级修正以后,其所知所感会越来越正确。 就像哈勃望远镜也可以经过技术调整,而使拍下的照片从模糊到清晰一样。 佛说:“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 ”佛陀的意思是:你本人此时此刻的当下,具足如来圆满的智慧德相。 对佛陀的如此教言,具上等信心的人,就是上等根器;中等信心的人,就是中等根器;下等信心的人,就是下等根器;没有信心的人,就是不具根器。 佛法的修持,就是以开放的心态,包容一切人、事、物。 对错、是非、好坏、善恶等二元分别,是烦恼和愤怒的根源,是偏离禅的内在因素。 所以,在遵循社会现有制度的同时,在内心要予以彻底包容和超越。 于是,本有的平静、天然、和谐、慈悲和爱就显现了。 心净则国土净,心平则天下平,心包容则世界圆满! 禅是一种见地,就是一切都是佛性的显现,包括您我;禅是一种境界,就是一切都本具光明,包括此刻;禅是一种感觉,就是由内而外的幸福,包括当下;禅其实是一种觉醒,觉悟佛性自始至终穿过、融入、显现、产生你和我,当然,包括无论觉与不觉! 所有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正等正觉者,都是在自心根本觉的境界中圆满,因而完整的心灵解脱,也只能在本觉自性中实现,圆满的觉悟之道,从来也不能向外寻觅和希求。 【善男子,假使有人修于圣道,教化成就百千万亿阿罗汉、辟支佛果,不如有人闻此圆觉无碍法门,一刹那顷随顺修习。】各位善男子,假使有人修行转凡成圣之道;在此过程当中,教化了百千万亿众生,帮助他们成就了阿罗汉或者辟支佛的果位。 这个人的功德虽然广大,却还不如有的人,在听到这样圆融无碍的圆觉法门以后,心中一刹那间随顺观察修学,所获得的功德。 为什么说“闻此圆觉无碍法门,一刹那顷随顺修习”的功德就高于“修于圣道,教化成就百千万亿阿罗汉、辟支佛果”呢? 六祖惠能大师说:“一念悟时,众生是佛。 故知万法尽在自心。 ”“若起真正般若观照,一刹那间,妄念俱灭。 若识自性,一悟即至佛地。 ”所以,究竟了义的教法“一悟即至佛地”,不了一的教法,生生难得成就。 就如同一千万个零加在一起,还是零;哪怕只有一个,也大于无数个零的总和。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这时,世尊为了重述一遍所说的法义,以偈颂的形式说道:【威德汝当知,无上大觉心。 本际无二相,随顺诸方便。 其数即无量,如来总开示。 便有三种类,寂静奢摩他。 如镜照诸像,如幻三摩提。 如苗渐增长,禅那唯寂灭。 如彼器中锽,三种妙法门。 皆是觉随顺,十方诸如来。 及诸大菩萨,因此得成道。 三事圆证故,名究竟涅槃。】“威德自在菩萨当知,无上广大圆满觉心,本来平等没有对立,随顺修行种种方法。 其中数目无量无边,如来总体简要开示。 便有三种根本法门,心念寂静的奢摩他。 如镜照像现诸佛心,如幻三昧三摩钵提。 如苗成长渐圆妙行,禅那离相本然寂灭。 觉性如簧不受障碍,这样三种微妙法门。 都是随顺圆觉之法。 十方世界一切如来,以及一切诸大菩萨,都因此法得成圣道。 三种法门圆满证入,叫做究竟大般涅槃。 ”   发布时间:2023-10-15 09:58:24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18298.html